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
• 第五段
•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多不平常的人,他 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 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
O(∩_∩)O你来猜一猜
• 文章大约写于何时?(依据) • 贬官黄州其间
• ①光、黄间隐人也 • ②余谪居于黄 • ③光、黄间多异人
俯而不答,仰而笑?
• 渲染
• 耸然异之?
• 扑朔迷离 耐人寻味
回首往昔❤揭示谜底
• 富有特征性的细节 具体描绘
• 卓然不群、侠气弥胸
• “自谓一世豪士” •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 叙说家世:贵且富 • 皆弃不取?
• 有所得必有所失,反之亦然!
• 皆有自得之意
敬佩
• ①对人世、世道看得透彻,有先 见之明
传状
《方山子❤传》 苏轼
重点句翻译
• 第一段 •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
• 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游侠朱家、郭解 的为人,乡里那些讲侠义之人都敬重他。
• ②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 终不遇。
• 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 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时干一番 事业,可是始终没有机会。
• ②真正有文武才干,却宁肯杂于 渔樵。
寻寻觅觅
• 异人 • 入世——出世 • 阳狂 • 掩饰,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
矛盾 • 方山子的彻悟、先知先觉 • 惺惺相惜、同类相求 • 苏轼的自悲不遇、悔恨冥顽
现实意义
• 现实社会,像陈慥这样的一批真正有才干 的人隐于山中,却让一些二三流,甚至是 更低下的人来从事政治。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完整版)《方山子传》
家庭背景: 官二代、富二代
疑难共析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 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 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以世…为。宗然, 终不改变遇志,趣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尊岐崇 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隐闻居 。弃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 其所著帽,以方草屋菜庵蔬而为为高居食所,物,曰以:“此岂古 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A 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苏轼
汕头市六都中学 陈楚雄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 学常识;
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作者简介
【苏轼】宋代文学
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天性豪迈 旷达,仕途曲折。 诗、文、词、书、 画皆卓然为一代大 家。
汕头市六都中学 陈楚雄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4)大气洒脱的行为作风: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 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
3、 “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 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 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
兵及古今成败。
4、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字词正音
闾(lǘ)里 岐(qí)亭 矍(jué)然 阳狂垢(gòu)污
折(zhé)节 陈慥(cào) 勋(xūn)阀 傥(tǎng)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是光州、黄州⼀带的隐⼠。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乡⾥的游侠之⼠都推崇他。
下⾯是分享的⽂⾔⽂:苏轼《⽅⼭⼦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传》 宋代:苏轼 ⽅⼭⼦,光、黄间隐⼈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闾⾥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岐亭。
庵居蔬⾷,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中,⼈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耸⽽⾼,⽈:“此岂古⽅⼭冠之遗象乎?”因谓之⽅⼭⼦。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呜呼!此吾故⼈陈慥季常也。
何为⽽在此?”⽅⼭⼦亦矍然,问余所以⾄此者。
余告之故。
俯⽽不答,仰⽽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妻⼦奴婢皆有⾃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少时,使酒好剑,⽤财如粪⼟。
前⼗九年,余在岐⼭,见⽅⼭⼦从两骑,挟⼆⽮,游西⼭。
鹊起于前,使骑逐⽽射之,不获。
⽅⼭⼦怒马独出,⼀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谓⼀世豪⼠。
今⼏⽇⽿,精悍之⾊犹见于眉间,⽽岂⼭中之⼈哉? 然⽅⼭⼦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岁得帛千匹,亦⾜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中,此岂⽆得⽽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见。
⽅⼭⼦倘见之欤? 【译⽂】 ⽅⼭⼦,是光州、黄州⼀带的隐⼠。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乡⾥的游侠之⼠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带名叫岐亭的地⽅。
住茅草屋,吃素⾷,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帽,徒步在⼭⾥来往,没有⼈认识他。
⼈们见他戴的帽⼦上⾯⽅⽅的且⼜很⾼,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冠遗留下来的样⼦吗?”因此就称他为“⽅⼭⼦”。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呢?”⽅⼭⼦也很惊讶,问我到这⾥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 闾里:乡里。
④ 宗:推崇,归附。
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 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
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 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 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 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 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A .连词,表递进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 代词,这样 C. 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 . ①代词,他 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
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
“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C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 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2、人物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 3、隐约的折射。 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
约其辞,语多委婉。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是( A)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龙邱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方 山 子 传》
方山子,苏轼任凤翔签 判时(26-29岁)与其相 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 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 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方山子之“异”的内涵及其原因, 3、学习本文刻画形象的方法。 4、理解作者隐约表达的怀才不遇的痛苦。
• 传记文学的含义和特点:
• 传:文体的一种。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
《方山子传》
“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
——带着思考学文章
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何写这个人?
思考第一个问题:
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 的一个人?
方山子何许人也?
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一
方山子档案
、 读 课 文 ,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
晓
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
其 意
少时 稍壮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 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 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
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 的豪侠之气。
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文似看山不喜平
抓 细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节
,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探
人 物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思考讨论三:这篇课文隐寓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三
、 通
向往 赞肯
全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
文
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被
,
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方山子传 逐句翻译
方山子传逐句翻译第一段: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第二段: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翻译: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第三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翻译: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完美版)
坎坷仕途终不悔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dān州。
——自题金山画像
探究四: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来自用一句话 评价:☆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者生活 态度,你选择哪种呢?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明确:
今邂逅:俯而不答,仰而笑 。 昔邂逅: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 败,自谓一时豪士。
3、思考: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 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 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 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 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 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 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 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 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 情。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 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 象的折射。
主旨透视: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苏轼以其奇
特的构思和奇妙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特立
独行的奇异之人——方山子。通过表彰
通“现”,显现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私下里想起 通“又”
嗜酒
1.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写了 什么内容?
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 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 少年时的豪侠之气。
2、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 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 闾里:乡里。
④ 宗:推崇,归附。
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 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
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 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与赏析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有删改)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陕西)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
①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
①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
事见《史记·游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方山冠: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之冠,唐宋时隐者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方山子传》
功勋之家
假使
营谋任职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或许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 叙述方法?
2.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 景? 3.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异人”意在何用?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 叙述方法?
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思考讨论二: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 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 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涵
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
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 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 同情。
5、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的特点的 一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②③⑤⑥ B.②⑥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D ②⑥是描述他的“隐”。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拓展探究
2.哪种人生更加精彩?
•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种生活态度,选 择哪种呢?
•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终不遇:不得志,不被重用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解析: 选A。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 D.遗留下来的样式
《方山子传》
慕:仰慕 闾里:乡里 宗:尊崇 折节:改变行为和志向 以:凭借 驰骋:施展才能
乃:就 相闻:互相来往 方屋:方形的帽顶 而:表并列 遗像:遗制 因:于是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 皆有自得之意。 适:恰好 何为:宾前,为什么 矍然:惊讶地相视的样子 所以:表原因 故:缘故 而:表修饰 堵:墙 妻子:妻子儿女
而:表承接 怒:使…奋起 见:“现”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 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从事:任职 等:等同 岁:每年,名作状 独:偏偏 然:这样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 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概括主旨,总结全文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苏轼以其奇特的构
思和奇妙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
奇异之人——方山子。通过表彰方山子 淡泊自守、安贫乐道的高洁品德,流露
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传
苏轼
通读课文,正音正字
闾(lǘ)里 谪(zhé)居 陈慥(zào) 著(zhuó)帽 矍(jué)然 奴婢(bì ) 岐(qí )亭 精悍(hàn) 勋(xūn)阀(fá) 犹见(xiàn)慕朱家、郭解为 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 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 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 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三、拓展探究 有人说:这篇小传是 苏轼“借他人之酒浇 自己胸中之块垒”, 请联系苏轼的经历或 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方山子传》
晚年释往来然山,中自)在(遁,弃车马,毁冠服,徒步
小结其“异” 1、打扮 2、爱好、习惯 4经历 5、淡泊名利
之处
6、居住地及家里成员表现等
问题探究2: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
引导提示: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 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相似的遭遇。一个 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 不受重用的苏轼,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格、志
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是( A)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解析: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
D.遗留下来的样式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A.闾里之侠皆宗之 : 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纵马奔跑
6.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D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 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 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 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 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 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解析: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 一番事业的意思
3.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
A 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翻译,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
2、把握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和黄州: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二、点学生读课文,正字音三、翻译课文
1.自读课文,批注翻译课文。
2.找学生翻译,一人一小节,翻译后,强调重点字词。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
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重点字词:驰骋:施展才能遇:赏识
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
屋:帽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四、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制作方山子档案。
五、问题探究
1.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
异(奇、怪)
2.方山子的异表现在何处?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三异:文武全才而怀才不遇四异:
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明确: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形象之怪异,生活方式之独特)
②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心态之豁达、坦然,对污浊世道的蔑视)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从侧面表现方山子安贫乐道的精神)④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展现其年轻气盛的豪侠一面)
3.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这个人?
•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怀才不遇的陈慥,另一个是屡遭贬谪的苏轼,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
所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4.面对挫折,苏轼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请概括比较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历史上像方山子这样隐而不仕的人有很多,请你搜集一至两个人物,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并告诉同学们他们隐而不仕的理由是什么?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