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合集下载

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

语气词 古代汉语 ppt

-
9
C.例1是特指问。“也”还是帮助判断,句子的 疑问性质由代词“谁”表示。
• 这是谁啊? 例2是选择问句。“也”还是加强判断语气 •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体会把“也”字换成“邪”。
-
10
D
• 如果使军队暗暗地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国都 了。
• 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 快乐。
-
24
練習題:
• 1.古代漢語語氣詞可以分爲哪幾種類型?舉 例説明。
• 2.句尾語氣語詞連用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 3.什麽是詞綴?古代漢語常用的詞綴有哪些?
各有什麽意義?
-
25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語氣詞,並分析牠們的作用。 1.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封建論) 2.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同上) 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古代汉语
通论:语气词 词头 词尾
-
1
教学内容
• 1.掌握古代汉语语气词的基本特点; • 2.掌握常用的句尾语气词; • 3.了解句首、句中语气词; • 4.了解常用的词缀。
-
2
一 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 语气词是一种特殊的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 分,又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而只是表 示说话的各种不同的语气。
-
7
A. • 发展了就难想办法对付了。 • 匹夫决不可以没有志向。 B. • 决不再见面了。 • 人家就不用我了。 体会去掉“也”字,语气有什么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8
C.在疑问句中。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古代汉语上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上语气词词头词尾

• “哉”也用在特指问、反问或祈使句末,表 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但感叹语气仍存在。例 如: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庄子·山 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 传·僖公五年)
子曰:"沽哉!沽哉!吾待贾者也。"(论 语·子罕)
2)夫
“夫”作语气词,语气与“哉”接近,但要 低沉和缓一些,没有“哉”那么强烈。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后汉书·班超传)
D、感叹语气词
有:哉、夫、兮等。
1)哉 是一个典型的感叹语气词,而且语气强烈,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例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6)焉
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语气词。由于作指示 代词时意思是“如此”“这样”,虚化为语气词 后,表示提示语气。例如: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 子·汤问)
于其归焉,用事乎河。(公羊传·定公四年)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C.疑问语气词
有:乎、与(欤)、邪(耶) 1)乎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史 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韩 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 得也。(孟子·告子上)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用,
是纯粹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使用在是 非问、选择问、特指问等疑问句末,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

语气词 古代汉语

语气词 古代汉语

“矣”在描写句中 • “国危矣!” 国危矣! •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描写句带上“ 描写句带上“矣”,就不单纯描写事物状 态了, 态了,而是把这种状态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 “甚矣,汝之不惠!” 描写句带有“矣”,往往有感叹的意味,特 别是谓语前置时,感叹语气更明显。
3、句首、句中语气词 “惟(维、唯)” • 基本语气:肯定的确切的语气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4.句中语气词“也” • 基本语气:表示停顿舒缓的语气 •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練習題: 練習題:
• 1.古代漢語語氣詞可以分爲哪幾種類型?舉 例説明。 • 2.句尾語氣語詞連用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 3.什麽是詞綴?古代漢語常用的詞綴有哪些? 各有什麽意義?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語氣詞,並分析牠們的作用。 1.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封建論) 2.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同上) 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齊桓公伐楚) 5.素標緗帙,啓鑰爛然。(傳是樓記) 6.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 7.天之棄商久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8.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遥遊)
C.例1是特指问。“也”还是帮助判断,句子 . 是特指问。 还是帮助判断, 是特指问 的疑问性质由代词“ 表示。 的疑问性质由代词“谁”表示。 • 这是谁啊? 这是谁啊? 是选择问句。 例2是选择问句。“也”还是加强判断语气 是选择问句 •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不知是臣子的力量还是君王的力量? 体会把“也”字换成“邪”。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

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是指用于表示说话者语气、情感或态度的词语。

这些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

1. 肯定语气肯定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是、亦、诚、誓、然、尔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强调说话者的肯定态度,表达坚定、肯定的语气。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是”字来表示自己对某个观点的肯定态度。

2. 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乎、焉、哉、耶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的语气。

比如在《诗经》中,“哉”字常常用于构成反问句,表达疑问的语气。

3. 命令语气命令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使、以、可、敢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命令、要求或者强制的语气。

在《史记》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些语气词的运用。

4. 禁止语气禁止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弗、毋、勿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禁止、劝阻或者否定的语气。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使用“毋”字来表示禁止的态度。

5. 推测语气推测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得、莫、可、何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推测、猜测或者假设的语气。

在《孟子》中,孟子经常使用“莫”字来表示推测的态度。

6. 表示感叹的语气表示感叹的语气在古代汉语中主要通过以下语气词来表达:咎、夫、乎、矣等。

这些语气词可以用于表示惊叹、感叹或者赞叹的语气。

在《楚辞》中,屈原经常使用“咎”字来表达他对时事变迁的感叹。

总结归纳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使用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每个词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气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文之美,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 一、问答: 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2. 《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3.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4.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5.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6. 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 7.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 8. 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9.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 10.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11.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 2.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3.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4.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从而后) 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乎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 4. 虽然,不可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 李翊书) 5.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答李翊书) (2)焉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3.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参考答案: 语气词 一、问答: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 答:古代汉语语气词按照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①句首语气词;②句中语气词;③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古代汉语语气词可分为四类:(1)肯定语气词,(2)疑问语气词,(3)祈使语气词,(4)感叹语气词。

一、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1、也“也”字作为语气词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和《尚书》,最早见于《诗经》。

“也”有两个,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出现在句末的“也”最初并不是语气词,而是一个判断词,在《论语》《左传》等文献中“也”与表示判断的动词“为”分布互补,即用“也”的判断句不用“为”,用“为”的判断句不用“也”。

由于句末的“也”原本是判断词,所以它变成语气词之后就表示确认论断语气,带“也”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静态的确认论断或说明。

出现在句中的“也”标记它前面的成分是一个语用上的话题,或是一个不自足的分句。

句末的“也”由于是从判断词演变而来,所以当“也”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的时候,它总是分布在最前边。

2、矣“矣”祗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矣”与“也”一样,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义。

“矣”与其它语气词连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义,位置在“也”“已”之后,在其它语气词之前。

3、已“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

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已”与“矣”相比较,有三点差异:其一,“已”表示确信的语气比“矣”要强,而“矣”表示实现的意义更为显著。

其二,“已”更多的是出现在人物话语当中,“矣”则没有这种倾向。

其三,“已”不能用于推定所述事件将成为事实。

由于“已”更主要的是表示确信的语气,所以它常与“也”连用,它的后面还可以再加“矣”。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研究古代汉语是我们民族瑰宝之一,包含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也在语言上留下了很多好玩的小知识。

其中之一便是语气,是在古代汉语中表达情感和语言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进行研究。

一、语气的定义语气是语言中表达感情和语义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古代汉语中,语气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其中,陈述语气是最为常见的语气,用来表达陈述事实或表达客观存在的现象;疑问语气则是用来询问信息或询问事实真伪;祈使语气则是用来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等;感叹语气则是用来表达赞叹、惊叹、叹息等情感。

二、古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古代汉语中的陈述语气是最为常见也最为简单的语气。

其表现形式是以下列之一为结尾:1、句末无词例如:天空中明月皎洁。

2、以“也”或“乎”为结尾例如:目送长安离去,远处已无一点烟火。

3、以“之”为结尾例如:丽日东山意欲碎,沉江西岸影重重。

三、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语气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语气是用来询问信息或事实真伪的语气,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用“何”、“谁”、“何以”、“如何”等疑问词引导的语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以“否”(pǐ)为结尾例如:夫人何必见外,随便吧,不过夫人可否能赏脸为我弹奏几曲?3、重读句末的“否”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之短,否则将人之差,这是不应当的。

四、古代汉语中的祈使语气古代汉语中的祈使语气主要是用来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等,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句首使用“尔”、“你”、“汝”等人称代词例如:尔等劣迹斑斑,悔改吧!2、直接使用动词的关联词例如:走吧!3、以“啊”、“哇”等叹词结尾例如:快快奔跑吧,哦!五、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语气主要是用来表达赞叹、惊叹、叹息等情感,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以叹词“啊”、“哦”、“嘿”、“呀”、“嗯”等结尾例如:寻常百姓,蓝田生活何其美啊!2、句子中使用“哪”、“多么”等语气词例如:哪个人,能像他一样孝顺母亲呢!3、用“可惜”、“真可惜”等词语表达遗憾之情例如:机会来临时,你不能抓住,真可惜啊!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中的语气是表达情感和语义的重要手段。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语气词古代汉语》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项标题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气词的定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的词
语气词的分类:疑问、祈使、感叹等
语气词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语气词的地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章节副标题
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的情感性和感染力,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
语气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不同历史时期语气词的特点和变化
元明清时期:语气词逐渐固定,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进一步发展,如“耳”、“哉”等,用于表达肯定、感叹等语气。
唐宋时期:语气词更加丰富,如“矣”、“乎”等,用于表达疑问、感叹等语气。
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开始出现,如“也”、“矣”等,用于表达肯定、否定等语气。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语气词的概述
03
常见的古代汉语语气词
04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表达效果
05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
06
语气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语气词的概述
章节副标题
02
语气词的定义和分类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之 中不仁的人有的罢!)
+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没有人知道我 呀!)
+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 乎?”
+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 14.13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 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14.16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 “哉”是感叹语气词中表示感叹语气最强烈的,所在的句 子往往采用倒装的手法。例如:
+ 14.5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道: “这个人,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
+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 揭。”(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 声踁踁的,可鄙呀!)
+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语气词?√)?” (“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 吗?”)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
在古文中,语气词和副词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赋予文章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表达作者的态度。

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古文语气词的分类与举例
1.疑问语气词:如“乎”、“耶”、“与”等,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推测的语气。

2.感叹语气词:如“矣”、“哉”、“乎”等,用于表示感叹、赞叹或惊讶的语气。

3.祈使语气词:如“矣”、“焉”、“也”等,用于表示命令、请求或劝告的语气。

4.陈述语气词:如“也”、“矣”、“焉”等,用于表示陈述、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二、古文副词的分类与举例
1.程度副词:如“甚”、“最”、“颇”等,用于表示程度的高低。

2.范围副词:如“皆”、“悉”、“尽”等,用于表示范围的广泛。

3.频率副词:如“屡”、“常”、“每”等,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繁程度。

4.时间副词:如“已”、“尚未”、“将”等,用于表示时间的先后。

三、读轻音的技巧与方法
1.掌握古文语气词、副词的用法,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注意语气词、副词与句子其他成分的搭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等。

3.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语气词、副词的读音。

4.熟能生巧,多加练习,提高自己对古文语气词、副词读轻音的敏感度。

总之,掌握古文语气词、副词的读轻音,对于深入理解和鉴赏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识(语气词、词头和词尾)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常识(语气词、词头和词尾)课件

(二)词头(发语词、语首助词)、词尾(发声词、语中助词) 2、词尾 (1)然、如、尔、若:放在形容词后作状语或谓语,译为“……的样 子”、“……的貌”。 例: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一)语气词: (2)惟(维、唯) ①句首 A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书经·红范》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 维禹浚州,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
(一)语气词: (2)惟(维、唯) B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
(5)系、伊、思
二、词头和词尾
(二)词头(发语词、语首助词)、词尾(发声词、语中助词) 1、词头 (1)有 ①常用在名词前。 例: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子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
(二)词头(发语词、语首助词)、词尾(发声词、语中助词)
②用在形容词前。 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二)词头(发语词、语首助词)、词尾(发声词、语中助词) (2)其: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 例: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言、于、薄:放在动词前。 例: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一)语气词: ②用在复句、祈使句、疑问句中,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 强全句的语气。 例: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 子·劝学》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史记·鸿门宴》

古代汉语语气词标准版文档

古代汉语语气词标准版文档

问别人得到确认。

句末 疑问
指示代词之兼疑问语气词乎

句末 感叹(最常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
见)、反问、 句结尾表感叹;用于问句中多是表
疑问(极少见) 达一种强调意味

句首 感叹、提顿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或句
“啊、吧”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
注意,又称发语词
3、“且夫、故夫、若夫、今夫” 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 议论
5、在句中或某个语法成分后,表跌宕停顿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提顿、委婉等
表示肯定,本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由于经常位于句尾,因此后来从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的用法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
3本、身后无世疑与多问用意、于味祭,句文最开末常头见或用仿于古疑感叹问句结、尾表反感叹;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
其 句首或 委婉
1、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
句中
相当于“大概、恐怕”
(主语、 谓语前)
2、用于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要求, 相当于“还是、希望……”
5、在句中或某个语法成分后,表跌宕停顿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3、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
2、用于句中,主要是主语之后,作用是提顿,即提示和停顿,是使语气舒缓
感叹(最常见)、反问、疑问(极少见)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是使语气舒缓
1表、示顺肯序定:,陈本述是在一前个,特疑殊问的随指后示,代最词后,感由叹于经常位于句尾,因此后来从3、指示可代词不兼译语气如词的果用法出虚现化为在纯粹问的句语气末词。尾,
2、连用的语气词各自承担自己所表达的语气,全句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也词上是。 表示判断或判断的加强,

第十九讲 语气词

第十九讲 语气词
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 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 断。
①制,岩邑也。 ②虢,虞之表也。 ③而母,婢也。
(2)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 用“也”字煞句。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
2、其

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揣测、祈使、反问等语气。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吾其还也。

③其是之谓乎?

④君其问诸水滨。

⑤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⑦其谁曰不然?
3、惟(唯、维)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也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
①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
王》)
③厥土惟白壤。(《书经.禹贡》)
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
之歌》)
例一是叙述句,例二是描写句,例三例四是判断 句,用“惟”字都是用来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语 气。后代只在有意模仿上古文风时才偶尔一用。
②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③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 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胜)与?”子曰:“过犹不 及。”
5、哉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
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另一作用是 表示反问。
①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八佾》) ②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③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④大哉!尧之为君! (《孟子•许行》) ⑤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⑥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⑦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

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

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例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虜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3、乎,与(欤)、邪(耶)“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文言文是一种古代汉语,它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其中常见的语气词较为丰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述一下。

一、陈述语气:1.甚/深“甚”、“深”都表示程度的强度,一般表强调或加强语气。

如:“甚”, 有时也表示很、“非常”。

在句中,应放在中间,表示强调。

2.实“实”表示实在、确实,用在后面,表示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3.是“是”表示事实、真实,常用于开头、结尾与提供事实的话语中。

如:“是以明君远荒,兼程山海”表明了谈话的起始点。

4.不即不离“不即不离”表示拿不准、难具体描述或双方相对等、平等的时候使用。

5.以…为(楷)范“以…为(楷)范”表示以某种标准或榜样作为基准。

如“以春秋为楷范,为不失大节”表明要求大家遵守春秋时代的道德标准,是朝贡和严谨的。

6.实则“实则”表示实际上是这样,是表达真实情况的一种方式。

如:“嗟哉!圣人不相识,惜哉!天下莫知我”中的“实则”,表达了表面上和实际上人们的感悟是不同的。

7.诚然“诚然”表示确实、当然。

如“诚然,盛德在爱人”表明清楚、明确的真理。

二、疑问语气:1.何“何”表示疑问、询问、怀疑,常至于句首、句中。

如“何处声嘹”表于询问的,表示要求知道哪里响声最大。

2.奚“奚”表示何者。

如:“奚者?”表示询问到底是什么东西。

3.焉“焉”是一个多义的语气词,指何处、何时、怎样的意思,作为疑问语气一般放在句末,如“此何原哉?”表示请求答案或发问。

4.若何“若何”表示问询、询问的意思。

如“必得钟鼓,若何?”表示询问如果没有钟鼓怎么办。

三、感叹语气:1.嗟/噫“嗟”、“噫”都是感叹词,表示唉声叹气、遗憾,一般单用或与“哀”、“怨”等词组用。

如:“嗟乎!时运不济,英魂何终?”表示遗憾、可惜。

2.哉“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概意味,引起注意力、吸引读者。

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光阴如梭,哉!不觉年华已逝”表达了对光阴的飞逝感慨。

3.夫/乎夫和乎都是表示感叹或描写的语气词,夫代指于其相公之辞,乎则表示疑问感叹,一般注于句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揣测、祈使、反问等语气。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吾其还也。

③其是之谓乎?

④君其问诸水滨。

⑤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⑦其谁曰不然?
▪ 3、惟(唯、维)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也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
▪ ②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 ③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 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胜)与?”子曰:“过犹不 及。”
▪ 5、哉 ▪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
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另一作用是 表示反问。
▪ ①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八佾》) ▪ ②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 ③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④大哉!尧之为君! (《孟子•许行》) ▪ ⑤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 ⑥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 ⑦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受,投畀有昊(昊天) 。
▪ (《诗经.小雅.巷伯》)
▪ (3)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 2.其 ▪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
面。例如:
▪ ①既见君子,云何(为何 )其忧?
▪ (《诗经.唐风.扬之水》)
▪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g,雪盛的样子)。(《诗经.邶
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 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 断。
▪ ①制,岩邑也。 ▪ ②虢,虞之表也。 ▪ ③而母,婢也。
▪ (2)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 用“也”字煞句。
▪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战国
面。例如:
▪ ①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 ②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③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④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
▪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 “乎”的后面。例如:
▪ ①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左传.僖公二十年》)
▪ ①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 ▪ (《荀子•议兵》) ▪ ②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学而》) ▪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④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 ⑤此是命矣夫!(赵壹《刺世疾邪赋》)
▪ (3)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 “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如:
▪ ④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勾践减
吴》)
▪ ⑤吾属今(将)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 ⑥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 昭王求士》)
▪ 3、乎
▪ (1)疑问语气词“乎”字,一般是表示纯粹的疑问。如:
▪ ①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 (《战国策•齐策》)
▪ 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论语•微子》) ▪ (2)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表感叹语气。例如: ▪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 (《庄子•养生主》) ▪ ②天乎!吾无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
▪ 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 “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或反问。
▪ (2)除“乎”、“哉”外,“矣”、“已”、 “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它语气词 的后面。例如:
▪ 第十九讲 语气词

语气词作为虚词,既不能充当句子成
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
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
顿、陈述、委婉、祈使、疑问、感叹等。
▪ 从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 首、句中、句尾三类。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句尾语气词从古 到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分别 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将词头、词尾也在此 介绍一下。
▪ ①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郎必曰:“天下之利 也。” (《墨子.兼爱下》)
▪ ②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④子何为者邪? (《庄子.外物》)
▪ (2)“与”和“乎”的分别主要是在表疑问 的同时,含有揣度语气。
▪ ①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 通过语气词连用可以增强语势、加重语气, 加大 情绪表现力度, 达到反映主体内心世界的目的。
▪ 现代汉语里的句末单音节语气词“的、了、吗、
呢、吧、啊”等在口语里是经常连用如:
▪ “那他一定是无药可救的了”、 ▪ “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 “你老婆那脾气可真够你受的啊!”等。 ▪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也可以连用。 ▪ (1)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它语气词后
▪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 定的词尾是“然”、“如”、“尔”、“若”。还 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 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 定论。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 1.有
▪ (1)“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 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 族名。
▪ 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 ②禹攻有扈(部落名 )。(《庄子.人间世》)
▪ ③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 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 如“有唐”、“有明”等。
▪ (2)“有”又用于某些普通名词前面。例如: ▪ ①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阜陶谟》) ▪ ②豺虎不食,投畀(bì给)有北(北方大漠);有北不
▪ 三、词头,词尾
▪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作“发语 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 “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则把 它叫作“词头”、“词尾”。
▪ 如王力就认为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 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是 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 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这些虚字的情况 很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 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
“其”三个词,“也”字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 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一般无法直接对译。 ▪ 1、夫 ▪ (1)“夫”(fú)字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变成纯粹的语气 词的。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 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 ①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 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
王》)
▪ ③厥土惟白壤。(《书经.禹贡》)
▪ 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
之歌》)
▪ 例一是叙述句,例二是描写句,例三例四是判断 句,用“惟”字都是用来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语 气。后代只在有意模仿上古文风时才偶尔一用。
▪ (2)“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 示希望。例如:
▪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②唯荆卿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
▪ 这种语气一般都写作“唯”,不写作 “维”,写作“惟”的也比较少。
▪ (3)“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 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比 较常见。例如:
伶官传序》)
▪ 2、矣
▪ “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一般情况下,“矣”字的作 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或将要发生的事作为新的 情况告诉别人,表示一种已然或将然的肯定语气。 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