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论文: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简述历史必然性及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上很多事件,有被视为必然性的,也有被视为偶然性的。历史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法则性,它是一种可以从前因的发展趋势中推断出后果的概念。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必然”事件,其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确定其结果,但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一定的条件下,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影响力和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料的。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总是有其必然与偶然的焦点,并互相交织。一些事情可能会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不同的条件,事情发展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偶尔也可能结果大不同,这就是偶然性。例如,曾经有一场东西战争,由于它太远,欧洲的强权都没有注意到,所以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可以说,历史的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也有某些无法预测的偶然性,历史的发展会由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两个部分组成。历史的发展是把一些必然性的因素同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结合起来,再加上几百年来人类的不断创新及不同历史背景等,才有了今天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必然与偶然,这就是客观历史规律,我们应勇于总结历史经验,创作科学的历史文章,为促进神州大地的长治久安大业而努力奋斗。

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存在的试论

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存在的试论

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存在的试论

又名是不是我爱的另一片天空

临沂大学2012级历史系一班

由俊勇问题论述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小白兔在河边钓鱼,等了好久也没有鱼上钩,所以很奇怪,这时鱼从水中跳出来,和小白兔说,再拿胡萝卜当诱饵,看我跳上去抽扁你。故事很简单,却有很大的道理。

每个人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存在都会抱有四种基本的态度:第一;肯定必然性,否定偶然性。第二;肯定偶然性,否定必然性。第三;既肯定必然性,又肯定偶然性。第四;既不肯定必然性,也不存在偶然性。当然,其中以第一、第二、第三种态度者居多。第四种态度那就是纯属有病的一类了。

历史哲学观中有一理论——“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只要历史曾经存在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是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这顶大帽子为大多数人解释历史必然性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我想提出两个问题,首先,历史存在的是否是合理的,其次,历史存在的能否给予我们合理完整的解释。既然说“存在即合理”,那么也就是说不论是必然发生的事件还是偶然发生的事件都是合理的,都有可以解释的原因。那为什么还要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说呢?“存在即合理”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在其自身来说都是矛盾的。现在我解释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应该为第二个问题寻找借口,不论是“李约瑟之问”还是“玛雅文明”,包括现在的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给予我们一个完整合理的解释吗,历史学家在研究上古图案时,会不会想到那是小孩子乱刻、乱画的东西,我们有必要解释它的历史意义吗。

先前给大家讲的故事,如果从故事本身来说,它仿佛是虚拟的、想象的,但那些亦真亦幻、虚实相间的叙述,对表现历史来说,却达到了“神似”的效果。大家都可以看出“诱饵”是必然性,也就是给予历史事件的解释一定要适合历史的“胃口”。而“胡萝卜”是偶然性,它不适合历史的“胃口”,但是就像故事描述的那样,我们经常把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混合在一起,在解释历史事件时,分不清谁是“必然性”与“偶然性”,也就是说不论是活在“必然性”圈子的“偶然性”,还是活在“偶然性”圈子里的“必然性”都显得不伦不类。

关于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论述

关于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论述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性是指现实中由本质因素决定的确定不移的联系和唯一可能的趋势;偶然性是指现实中由非本质的、互相交错的因素决定的以多种可能状态存在的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就是相对的。从特定层次、特定关系上来看就是由非本质的因素产生的偶然联系,从另一种层次、另一种关系来看可能将就是由本质因素所同意的必然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非本质的因素由于自身的积累和条件的改变会转化为本质的因素,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不确定的、偶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必然的联系;本质的因素也会因自身的演化和条件的改变不再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确定的、必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偶然的东西。

必然性和偶然性就是阐明客观事物出现、发展和覆灭的相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必须出现的、确认持守的趋势。偶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认出现的,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不能确认的趋势。

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同一性表现在:

二者相互涵盖。必然性存有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整体表现出,偶然性

为必然性开拓道路;偶然性背后暗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到必然性支配,就是必然性的表

现形式和补足。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性整体表现在:

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

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相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认,就是同类事物

广泛具备的发展趋势;而偶然性则就是不稳定的、暂时的。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

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

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课堂教学意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实践中要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必然规律,抓紧住机遇往往是在实际活动中取得重大实效的关键环节。

安史之乱简析

安史之乱简析

安史之乱简析

第一篇:安史之乱简析

安史之乱探秘

对于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安是指安禄山父子,史是指史思明父子,而安禄山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情绪、史思明及其子史朝义则使得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下面我主要就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朝自开朝以来,除了武则天代李治行使皇帝之权外皆为太平盛世,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即使是武则天在稳定超纲后也开创了“贞观遗风”,而李隆基在位前三十年亦有“开元之治”的美名,在此期间唐朝国力大增,并在开元中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世。

也许是人老了都会有点享乐的思想吧,在玄宗后期,玄宗做出了一些列昏庸的决策。比如重用高力士,违反了太宗定下的宦官官不过三品的规定;还有就是先后放权李林甫、杨国忠,使得其独揽朝政,超纲混乱,杜绝言路,排斥忠良,只知道搜刮民财,以致奸佞当道,朝政腐败。而在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了巩固其权位,杜绝边将入相的可能,所以对玄宗称胡人皆以归顺,并无异心,并建议玄宗任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安禄山每年都向玄宗献上大批杂蓄、奇禽、异兽、珍玩等东西,博得玄宗的欢喜,因此安禄山得以担任节度使,是得他的叛变成为了可能。

其次,唐朝初期多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了东、西突厥和高句丽等,故唐初疆域辽阔。而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稳固异族,且因为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玄宗为此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下令节度使在边地征兵。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次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单是管理军事,而且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管理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使得州刺史变为节度使的下属。据《新唐书·志第四

安史之乱的研究报告

安史之乱的研究报告

安史之乱的研究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安史之乱的研究,分析了安史之乱的背景、起因、发展和影响,深

入洞察了这场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重大影响。

引言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内战,发生于唐朝的中期时期,持续了14

年之久。这场内战造成了沉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对唐朝政权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深入研究安史之乱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

1. 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辉煌时期,政治制度相对完善。其统治者通过实行科举

制度选拔人才,并建立了有效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来维护各地的治安和经济发展。然而,政府官僚机构的腐败和贵族阶层的特权化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2. 外族势力的崛起

在唐朝中期,突厥和吐蕃等外族势力的崛起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这

些外族势力不断侵扰中国北部边境地区,给唐朝带来严重的军事和经济压力。

3. 李林甫与魏征的权力争夺

唐朝中期,宰相李林甫与魏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这场权力之争导致

了官员之间的分裂和对抗,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起因

1. 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原本是唐朝官员的人物。由于

政治原因和对唐朝的不满,他们与各地的势力结盟,并在755年发动了暴动。他

们迅速占领了长安等重要城市,并自立为帝,号称大燕。这场叛乱正式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2. 李世民和安禄山的矛盾

安禄山起初曾效力于唐朝的李世民,并为其立下过赫赫战功。然而,由于李世

民对安禄山的威胁感,使得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安禄山背叛唐朝,并发动了安史之乱。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将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偶然性是指不可预料的,可能有极大影响的事件,它们能够改变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偶然事件有很多,比如改变整个大陆的洪水,突发的流感,或者意想不到的发明和发现,让全世界的生活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从古至今,偶然性一直在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在公元前的古埃及,一位名叫色诺的司法官决定不秉公公正,使埃及的法律成为革命性的。若不是有他,埃及的历史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随后,另一位司法官拉贡达特发现了一种新的耕种方法,让农耕技术发生全面性的变化。这些发明都促使埃及风调雨顺,成为一个富饶的国家。

类似的,偶然性也改变了欧洲历史。14世纪初,一场流行病黑死病在欧洲肆虐,大量的灾害袭来,使欧洲社会深受其害。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黑死病的治疗逐渐提高,最终带来了社会的繁荣。此外,14世纪初,火药的发明令人瞩目,使得军事武器的发展发生了完全不同。此举改变了欧洲政治面貌,有利于欧洲在世界上的繁荣昌盛。

在文艺复兴时期,又一次偶然事件引发了改变: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快,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推动,从而改变了整个欧洲文化。

近代,偶然性的又一次变化是火药和煤的使用,带来了工业革命。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让新兴的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偶然性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的每个步骤都可能受到偶然性的影响,如果某个偶然事件不发生,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偶然性,特别是那些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偶然性,以防止历史的偶然变化。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中国近代史(1911-1921)

第一节辛亥革命的“侥幸”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①

而在世界的东方,小国寡民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逐渐带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色,这也使得其必须通过军事侵略实现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显然,老气横陈的中国是日本最合适的战略目标。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战略野心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也正是这两次战争中日本人的胜利,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清政府无疑是直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腐朽之物”。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群众运动的爆发无疑都在摧毁清政府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基础。辛亥革命本身就兼具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由风险性的,其政治上的胜利可以说是带有侥幸成分的。在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算很出色且饱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摧残的国度,要想通过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以往的历史结论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无疑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保路运动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得以在武昌首先进行。然而保路运动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作者:孟献志

来源:《西部学刊》2015年第11期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论文通过对2000年以后研究现状的考察,对安史之乱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爆发原因、影响、安史之乱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史叛军人物、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安史之乱时期墓志及其他相关问题。

关键词:安史之乱;研究综述;2000年以后

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在胡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安史之乱研究动态已做过初步梳理,但其侧重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而随着近些年新出土的墓志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安史之乱研究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本文将对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的研究动态进行一下大致梳理,以察近二十年安史之乱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一、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较早,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了2000年以后对其研究依然没有丝毫的减弱。张京华在《“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1]中从政治学角度入手,对当时唐廷的各方势力进行分析,认为安禄山叛变是由于利欲与实力变化所导致的,而叛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杨国忠激化矛盾。明秀丽在《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2]中认为君王个人的思想和心态对于国家正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则由于玄宗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矛盾激化,酿成安史之乱的爆发。宋社洪在《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3]中认为李林甫上台、专权和引用蕃将,都是开元天宝之际特定形势的产物。安史之乱的形成是渐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也是逐渐累积的,当盛衰转变的趋势已成时,包括李林甫在内的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谢元鲁在《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中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认为唐玄宗在开元后期起,由于人生价值及其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冲突的发展,他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他荒怠国政、奢侈浪费、任用非人是引起安史之乱的内在因素。李飞在《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唐前期边疆整体局势的紧张与东北一隅的相对安定》[5]认为唐玄宗对安禄山进行羁縻策略失败造成其叛乱,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对整个东北进行羁縻策略的失败。金荣洲在《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的局限》[6]一文中认为正是由于唐廷在危机管理上没有严格执行防范制度,疏于管理,致使安禄山日渐坐大,具有反抗中央权威的资本。而唐玄宗在中晚年时的危机管理意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了安禄山的叛乱。王军在《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安史之乱与王忠嗣遭贬黜为例》[7]中根据恩格斯、汤因比等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透析唐安史之乱中的关键战役——灵宝之战的发展过程。旨在说明灵宝战役唐军的失利和安史叛军的胜利,是唐天宝末年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双方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安史之乱;灵宝战役

中图分类号:k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60-02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造成了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败,对整个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安史之乱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十分广阔和警醒的。每一个细节和问题,都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纵观唐王朝历时8年(755-763)的艰辛平叛过程,唐军与安史叛军的灵宝战役,恰处平叛的关键时刻,其意义深远,影响重大。此役,唐军的失利,使唐王朝丧失了迅速平息叛乱的绝好时机,平叛进程大大延长,叛乱区域蔓延扩大,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本文运用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对灵宝战役作一探析。

灵宝战役的出现,或者言而广之,整个安史之乱的爆发,历来史家众说纷纭,同时代的唐人杜佑认为,“玄宗御极,承平岁久,……,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二师,萃于二统,边陲强势既如此,朝廷势弱又如彼,奸人乘便,乐祸凯欲”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提出过相

似观点,“唐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陲之重,要为其大者”。而陈寅恪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独辟蹊径,认为安史之乱的关键在于河朔的胡化和将领的种族,“质言之,唐代安史之乱世局,……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也有学者,如蓝勇等,从人地关系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公元8世纪后,中国北方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冷湿气候,“安史之乱也正是在这种气候特征和大的民族压力之下发生的”。以上诸位大家之言强调了历史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灵宝战役乃至整个安史之乱的爆发正是唐天宝末年社会历史发展

“偶然”的历史

“偶然”的历史

内 男 生 + 外 女孩 = 遇 。 校 艳
了。 即使 士 兵们鼓 噪起 来 . 此时 如果 的湖 广总 督是 个 明 白人 ,不 是靠 走
裙带 关 系上来 的瑞 潋 , 不急 于逃 跑 , 稳住 阵脚 , 坚持 两 天 , 起义 也难 以成
属 于 密 谋 家 的密 谋 ,参 与 者 严 重
动 员 不 足 , 头 自然 不 会 很 大 . 劲 一 举 成 功 的 机 会 也 就 不 大 。如 果 不
清, 成就了 武昌。 圆
大 乌龟 荐 自《 锋 国家 历 史> 先
是传 说 据 点 暴 露 ,革 命 党 人 花 名
同 同校 园
功。 事情 都赶 到一 块儿 了 。 于是武 昌
校 园 爱 情 等 式 高 年 级 男 生 + 年 级 女 生= 例 . 年 级 女 生 + 年 级 男 生=出 位 . 班 男 生 + 班 女 生 = 亲 老 乡 + 乡:老 谋 深 算 校 低 惯 高 低 同 同 近 老
谁 都 没 有 料 到 的情 况 下 ,起 哄 一 闹, 居然 大 获 成功 。从 某个 角度 来
看 , 昌起 义本 身 就 是 一连 串偶 然 武
生活 小哲 理 轰 喾 理、 人 大 慧 金 奋 ’ 生 智
事件 的集 合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如果 不是起 义爆 发 前几 日, 起 义 者 在 汉 口 租 界 试 验 炸 弹 失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

摘要: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论文通过对2000年以后研究现状的考察,对安史之乱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爆发原因、影响、安史之乱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史叛军人物、安史之乱时期民族关系、安史之乱时期墓志及其他相关问题。

关键词:安史之乱;研究综述;2000年以后

中图分类号:K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长久以来为学界所关注。在胡戟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中对二十世纪的安史之乱研究动态已做过初步梳理,但其侧重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而随着近些年新出土的墓志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安史之乱研究呈现了一些新的动态。本文将对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的研究动态进行一下大致梳理,以察近二十年安史之乱研究的成绩与不足。

一、安史之乱爆发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较早,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了2000年以后对其研究依然没有丝毫的减弱。张京华在《“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1]中从政治学角度入手,对当时唐廷的各方势力进行分

析,认为安禄山叛变是由于利欲与实力变化所导致的,而叛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杨国忠激化矛盾。明秀丽在《试析玄宗心态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为例》[2]中认为君王个人的思想和心态对于国家正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则由于玄宗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矛盾激化,酿成安史之乱的爆发。宋社洪在《李林甫专权与盛唐转衰关系再探讨》[3]中认为李林甫上台、专权和引用蕃将,都是开元天宝之际特定形势的产物。安史之乱的形成是渐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也是逐渐累积的,当盛衰转变的趋势已成时,包括李林甫在内的任何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谢元鲁在《再论唐玄宗杨贵妃与安史之乱的关系》[4]中从心理学角度入手认为唐玄宗在开元后期起,由于人生价值及其内心情感的矛盾与冲突的发展,他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他荒怠国政、奢侈浪费、任用非人是引起安史之乱的内在因素。李飞在《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唐前期边疆整体局势的紧张与东北一隅的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唯物史观从历史全过程上肯定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肯定这个必然性最终都会变为现实,但这个必然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变为现实的漫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或过程是否都能顺利地推进,也都是有条件的: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必然性就一定会变为现实,否则,就必然不可能变为现实;也就是说,它对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的结局预设了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或者前进,或者停滞,甚至倒退。最终是何种结局,取决于参与历史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的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际力量的较量结果。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说其中只有某一种结局才是必然的,其他结局都是偶然的,正如不能说白乌鸦是偶然的,黑乌鸦才是必然的。必然和偶然、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而是规律与其具体展现之间的关系。(例如,不能因为多数豌豆荚中都有5粒豌豆,就断定有5粒豌豆的豌豆荚是必然的,多于或少于5粒的豌豆荚是偶然的。问题在于,“只要我们不能证明豌豆荚中豌豆的粒数是以什么为依据,豌豆的粒数就依旧是偶然的”。所以关键是要弄清楚决定豌豆荚中豌豆的粒数的“因果链条”,那才是决定每个豌豆荚中的豌豆粒数的普遍规律或普遍适用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如果把必然和偶然、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视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那就会把“多数”视为“必然”或“普遍规律”,把“少数”视为“偶然”或偏离规律的“变异形态”,“这就是说,凡是可以纳入普遍规律的东西都被看成是必然的,凡是不能纳入的都被看成是偶然的”;“这就是说:凡是人们可以纳入规律、因而是人们认识的东西,都是值得注意的;凡是人们不能纳入规律、因而是人们不认识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都是可以不加理睬的”,或者,把不能纳入实证归纳性的“规律”的事物宣布为“不属于科学的范围”;(注:特别是社会历史现象很少重复出现,多是一次性出现,很难纳入按重复出现次数多少归纳出所谓的“规律”,因此就被宣布为“不属于科学的范围”,只能算是非科学的“人文学科”。)可是,“这样一来,一切科学都完结了,因为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实际上,“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我规定为偶然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4~326页。)唯物史观根据历史全过程的必然性肯定代表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因而也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的社会力量或政党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最大,但条件是必须获得广大劳动者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就必然失败。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是各个阶层、阶级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发挥出来的实际力量较量的必然结果。成功和失败这两极之间,就是参与历史进程的各个阶层、阶级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空间,也是各种偶然性出现的空间。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会是怎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且非常引人入胜的话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偶然性是什么意思。所谓偶然性,就是某件事情发生的几率很低,或者完全不可能发生,但经过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情况,终于发生了。

在历史上,偶然事件有可能会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对世界历史造成影响。例如,1492年的偶然会议,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六世和德国皇帝萨尔蒂四世在波拿巴会晤,最终他们订立了协议,西班牙控制南美大陆,德国控制北美洲,由此,拉丁美洲大陆实现了彻底的殖民统治,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世界历史走向。

如果这次会晤因为什么原因而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则历史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想象,如果拉丁美洲未被殖民,本国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将有很大的不同,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此外,有些偶然事件可能会改变个人的历史走向。比如,拿破仑的事业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但其背后却有很多偶然事件,从他接受武装训练,到他因其他事情而获得提拔,而他最终成为拿破仑这位伟大革命者,都是一系列“偶然”。如果这系列偶然事件都不发生,拿破仑可能仅仅是一位平凡的法国军官。

另外,在思想革命方面,有人认为,十九世纪的某些事件和人物的出现,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比如,如果恩格斯没有提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那么新经济学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最终影响着

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恩格斯没有出来,世界发展的脉络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偶然性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决定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了个人的历史发展。所以,若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成为一个令人想象的话题。首先,本土文化得不到保留,当时和后来的殖民性文化会改变整个世界历史。在个人发展方面,一些著名人物也可能改变,许多革命家和思想家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所以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和理论可能也不会出现,而某些革命可能也不会发生。

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

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

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

第一篇:安史之乱原因及影响

原因及影响

摘要: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一介天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造成此局面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何?它又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安史之乱安绿山杨国忠原因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方面: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忆惜》一诗中,所倍加赞誉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后,作为奠定开元天宝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均田制由于土地的买卖和兼并的日益猖獗却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对此曾云:“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2)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论文:谈偶然性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摘要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该问题的考证上,本篇文章既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又根据恩格斯、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的观点,从偶然性因素(王忠嗣遭贬黜事件)改变唐廷兵制入手,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重新论证。但并非主张历史演进没有必然性和规律性,而是旨在说明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历史的演进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安史之乱王忠嗣兵制偶然性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世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对唐社会发展乃至整个历史演进都有着重要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原因有诸多方面,如:陈寅恪先生谓:“安史叛乱之关键,实在将领之种族”;傅安华先生的“经济相侵说”;吕思勉先生认为:“玄宗对蕃将的过度信任”;岑仲勉先生说:“由唐廷言之,错在边兵失调,过度信任安禄山而招其野心;由禄山言之,则是为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所诱惑”;浦立本先生认为:“杨国忠与安禄山猜疑不安的气氛一定促使他下决心向朝廷造反”。上述原因,无不在安史叛乱爆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者多把叛乱原因归结到唐廷政策之不合理,亦正确,但这只强调了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必然性因素起着根本作用的同时,偶然性因

素也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它在辨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

《新唐书卷五十·志第四十》载:“古之有天下国家者,其兴亡治乱,未始不以德,而自战国秦汉以来,鲜不以为兵。”可见,兵制对国家安危存亡之重大关系。然而唐自建国至开元盛世近百年皆未发生大规模叛乱,自睿宗始设节度使为正式官职至玄宗初年亦未发生大规模叛乱,一方面与节度使皆“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唐廷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应与节度使都摄于唐廷合理的兵制有关。然而,维系唐廷百年安稳的兵制是如何被打破的呢?一个偶然的历史

事件——王忠嗣贬黜乃至冤死对打破唐廷合理的兵制有深

刻的影响。

一、王忠嗣生平及贬黜原因考析

王忠嗣,华州郑人,始名训。九岁时,父王海宾战死,玄宗怜其忠,赠左金吾大将军。王忠嗣因之见玄宗,玄宗更赐今名,养于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开元二十八年,以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职位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兼充河东节度,又加云麾将军。二十九年,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仍加权知河东节度事。之后田仁琬充任河东节度使,忠嗣依旧为朔方节度。天宝三年,充任河东节度使。天宝五

年,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统兵合计二十六万七千之多,自唐建国已来,未之有也。王忠嗣不仅智勇兼备而且品质高尚,在唐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和地位,有“儒将”之称,但也正是因为他的优秀忠诚,与权臣以及晚年的玄宗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这些矛盾都在王忠嗣遭贬黜上集中爆发出来。

首先,与权臣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与宰相李林甫的矛盾。《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载:“李林甫以王忠嗣功名日盛,恐其入相,忌之”。唐廷有边将入相的传统,开元以来,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皆由边帅入相。而时为封疆大吏的王忠嗣,无论是在个人能力还是功劳、威望上都远胜于宰相李林甫。《新唐书》记:“李林甫尤忌其功,日钜樜过咎”。李林甫面对这样的威胁,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利,除掉王忠嗣势在必行。

其次,晚年的玄宗好大喜功,喜好逢迎,甚至穷奢极欲。对内急征暴敛,对外穷兵黩武,不断向边防将帅施压,挑起民族战争。作为边防重要的将帅,王忠嗣也迫于玄宗和朝廷的压力或者兵将的要求,发动一些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虽百战百胜,但王忠嗣却主张持重安边,不生事,史载:“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这种持

重安边的思想和“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的黩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恰此时,石堡城事件发生,这对矛盾便在“石堡城事件”中激化,终成为王忠嗣罢黜的重要的原因。

再次石堡城事件。《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载: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六载,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王忠嗣所作所为与“有吞四夷之志”的玄宗做法是格格不能相入的,矛盾激化是必然的。恰此时出现攻取石堡城失利,董延光上告王忠嗣之罪过,李林甫、安禄山之辈排除异己,阴人告之,曰:“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玄宗怒,交三司会审,几陷极刑,后为哥舒翰以官爵赎罪,玄宗怒稍解,随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暴病而死,终年四十五岁。

王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忠嗣与权臣及帝王的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偶然性的石堡城事件中得以激化,最终导致了这位“御寇之功,存乎方策”的边塞重将遭贬黜。

二、王忠嗣罢黜前的唐廷兵制配置及其分析

天宝初年,唐当时边疆设有节度使和经略使,兵制配置如下:

安西节度使,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

北庭节度使,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统兵二万人,马五千匹。

河西节度使,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统兵七万三千人,马一万九千四百匹。

朔方节度使,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东西受降城,安北,不单于二都护府,统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一万四千三百匹。

河东节度使,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统兵五万五千人,马一万四千匹。

陇右节度使,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武,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统兵七万五千人,马一万六百匹。

范阳节度使,统经略,武威,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统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匹。

平卢节度使,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统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