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2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b3355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d.png)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0cf83313c1ec5da51e27028.png)
表现
实例分析
南美洲自然带分 布图
由于 56°S~65°S 的地区是广阔 地带性
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 自然带
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 的缺失
寒带针叶林带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巩固夯基石 重点突破提技能
表
南美洲自然
实例分析
现
带分布图
地 带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
特 更替 纬 度 变 化 方 向 ( 南 北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征 方向 方向)
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巩固夯基石 重点突破提技能
3.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巩固夯基石 重点突破提技能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巩固夯基石 重点突破提技能
(5)影响雪线的因素: 坡向: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主要因素);阳 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巩固夯基石 重点突破提技能
【山地自然带谱判读方法】 ①自然带分布→阳坡/阴坡→南北半球(阳坡自然带分布高) ②基带→水平自然带→气候类型→分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 置) ③雪线分布→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雪线低)
第三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巩固夯基石 重点突破提技能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规律
分异
分异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
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 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aa29cf9aa00b52acfc7caae.png)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p59】夯实基础核心考点突破二、垂直分异规律1.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降雪速度与融雪速度的问题)。
若为不同纬度的两地,主要考虑气温;若为位于同纬度的两地或某山地的两侧,主要考虑降水的因素。
2.高山林线及其影响因素高山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带(针叶林)的上界,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地形等。
林线高度与温度呈正比,从全球总体来看,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从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递减,高山森林带一般分布在半山腰,表现出荒漠、草原(草甸)、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因此,在同一纬度上,从沿海到内陆一般随着降水减少,山地降水带的海拔升高,林线的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
3.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同一自然带在阴阳坡的分布山地垂直自然带与其所处的纬度、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如下图所示)。
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其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同一山体两侧垂直地带的高度比较: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限比阴坡高。
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限比背风坡高,如庐山。
从降水量与蒸发量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量大于阴坡,但阳坡蒸发量也大于阴坡,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干旱,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限比阴坡低。
不同地区的不同山体的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较:一般距海越远,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高,因为在干旱区的山地,其基带的降水量较少并由此向上增加,故森林带开始出现的下限高度较湿润地区的山地高,一般纬度越高,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5f19045b7360b4c2e3f645b.png)
的 分 异 规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规律)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律
2、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
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B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
响的是(B )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坡
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成因: 随海拔高度的
变化
水热条件 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图
②分布特征:
1)山体所在的 纬度位置决定了 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 纬度越低,海拔 越高,垂直带数 目越多,垂直带 谱越完整。
北坡
南坡
基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积雪冰川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南坡
3000 2500 2000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5草)原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荒漠
荒漠草原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74083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1.png)
【技巧】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与表现1.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表现: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形成的原因是各地区热量条件不同,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大小的影响,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比较典型。
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土壤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酸性、中性、偏碱性。
01表现1:植被变化02土壤土壤性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黄土为主;寒带、亚寒带以黑色土壤为主。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又叫经度地带性,形成原因是由于水分的变化,受到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典型。
从沿海向内陆的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土壤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01表现1:植被变化年降水量400mm:森林200-400mm:草原200mm:多为荒漠02表现2: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海洋与陆地比热容的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小。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靠近内陆受陆地性质影响越大,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 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c93260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d.png)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的总和,其中涉及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
这些自然现象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变化。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因此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非常复杂,而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基于这些联系和影响的表现。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它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运动等原因,地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差异。
例如,靠近海洋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平坦的地形,而位于地球板块交界处的地区则通常具有复杂的地形,比如高山和深谷。
气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主要与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有关,包括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因素。
由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洋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潮湿,而极地地区则气温极低,干燥寒冷,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也非常独特。
水文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海、冰川、湿地等,而地下水则主要存在于岩石孔隙和地下水层中。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例如,沙漠地区常常缺乏水源,而雨林地区则水资源丰富。
生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方面之一。
它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系和各种生态系统。
由于地形、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温带地区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而热带地区的雨林生态系统则非常脆弱,受到破坏的风险很大。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非常复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地球自身运动、大气、水文、生态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导致的,这也为人类在不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姜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姜](https://img.taocdn.com/s3/m/3f7686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5.png)
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
05 案例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案例
亚马逊雨林
位于南美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由于其丰富的降 雨和热带气候,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
土地利用与规划
01
依据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 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布局。
02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土地资源的优
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土地整治和土地复垦工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
03
质量,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与治理
根据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制定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有效防 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文化景观地域分异
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 地域分异,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 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 景观。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深远,不同宗教 信仰的地区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等方面存
在明显的地域分异。
04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 应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
VS
例如,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 气候和植被等自然要素会随着海拔高 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形成垂直地带 性;在沿海地区,由于洋流的影响, 气候和海洋生物等自然要素会随着洋 流的流向而发生变化,形成海洋性气 候和海洋生物群落。
03 人文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 律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政 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 数量和分布特征存在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b4a5e0f52ea551810a68750.png)
一、纬度地带性
二、经度地带性
一、纬度地带性 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 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 向的分化。 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 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 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都具有相应于该 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 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
主要景观地带的定量特征: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 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球表面就 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 候带。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 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降水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
3、雪线 垂直地带谱中另一条重要界线是雪线。 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其海拔高度受气温 与降水的共同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 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又低。 因此,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 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 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坡。
4、顶带 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 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 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 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 度及生态环境相应。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一般来说,次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级分异 的背景上发生,因而总是带着高级分异规律的烙印, 并受到高级分异规律所制约。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与基本规律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太阳辐射 地球内能
1. 地带性 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 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 规律的基本因素。 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 亚寒带和寒带。
微专题2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微专题2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60ba50ba8114431b90dd81d.png)
微专题2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纲解读】:★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知识】:一、 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参考《世纪金榜》P51右上角示意图)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参考《世纪金榜》P51、考点二) 1.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2.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3.垂直地带性(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下而上依次出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积雪带的自然递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2)影响山地垂直待谱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分布高度的因素为热量和水分条件。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4)同一山体两侧垂直地带的高度比较①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阴坡高。
②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背风坡高。
高中地理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c93b8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4.png)
3.影响因素
热量变化为基础 水分也起一定作用
4、典型地区 在 低 纬度和 高 纬度表现最明显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陆地自然带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 带三种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体沿纬线方向平行伸展,南北方向更替。
亚寒带针 叶林带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分异 规律
典型地区
自然带更 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
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苔原(冰原)
中纬度 森林、草原、荒漠
图示
陆
西岸
中部
东岸
冰原气候
西岸
中部
东岸
冰原带
地 水
苔原气候
温度(热量 或纬度)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夏季气温高,雪线高;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低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
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 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规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低纬度地区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律 热带雨林气候
0°
热带雨林带
垂直地带性
想一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现象是 什么原因导致的?
(三)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差异大, 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出现了垂直分异规律。
○成因: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c5e634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7.png)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位置的编排可以看出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在前两章自然环境的详细学习之后,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故本课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是对前面自然要素知识的一个整合,总结和提高。
从全球看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强调全球性,但在不同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过程还是自然地理特征,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
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
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
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而统一是相对的。
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
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65f59f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e.png)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具有以下主要规律:
1.纬度规律:随着纬度的变化,自然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赤道附近通常具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热带气候和植被,而高纬度地区则倾向于温带和寒带气候和植被。
2.海洋影响规律:邻近大海和海洋环流对自然环境具有明显
影响。
沿海地区一般气候温和、降水相对较多,而内陆地
区则具有更大的温度幅度和较少的降水。
3.海拔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象要
素(如气压、湿度、降水量等)发生变化,植被类型和生
物多样性也会有所改变。
4.高原规律:高原地区通常具有特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高
原的气温较低,气压较低,降水较少。
高山上空通常云雾
缭绕,经常出现降雨或降雪。
5.河流和湖泊规律: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和形态对自然环境地
域分异有影响。
河流常常形成河谷,带来大量的水资源和
植被生长。
湖泊和水库的形成会改变降水、蒸发和植被分
布等,影响周边的自然环境。
6.大洋洋流规律:大洋洋流对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有重要影响。
洋流通过运输热量和养分,影响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可以带来大气能量,影响热
带地区的气候。
这些规律是基于大尺度的地理和气候要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复杂而多样的,同时受到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较小的尺度上会存在更多的地域差异和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633bc6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8.png)
降水从沿 海向内陆
递减
中纬度 地区
东西方向 (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
热量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
低纬和高 纬度地区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背风坡 积雪冰川带
迎风坡
峰顶 积雪冰川带
高寒荒漠带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高山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垂直自然带谱数量:
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热带疏林草原带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自然地 理环境 的整体 性和地 域分异
温故而知新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 律
自然地理要素
表现
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改变引起其 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基本 原因
热量差异 水分差异
自然带 世界陆地自然带
地带性规律
热带疏林草原带
自然带分布高度: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山麓 热带雨林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_山__顶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
基础:以_水__热__状__况_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海拔越__高__,纬度越__低__的
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 杂
这种分异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 经度
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基础:以 水分 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 中 纬度大陆表现更典型这种分异规称为经度地带性非洲之旅
地区
刚果盆地 (姆班达卡)
乍得湖 (恩贾梅纳) 撒哈拉沙漠 (陶代尼)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139760242a8956aece41e.png)
全球性分异 > 大陆或大洋分异 > 区域性分异 > 中尺度分异 > 小 尺度分异
规模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层次
大陆 层次
区域 层次
局地 层次
范围
大陆或洲
约100万 平方公里 小于几百 平方公里
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 分异特点:每一个热量带不仅有它的热量﹣温度特征,而且在气压、
降水、陆地水文、风化壳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群落、外营力地貌 等方面都具相应的特征,形成相同的综合自然特征。 分布:理论上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高低纬明显,但中纬不明显 (水平地带性)。 是陆地自然区划中划分地带性单位的理论基础。
(引自刘南威,2009)
厚度
对流层至 沉积岩层
摩擦层至 风化层
林冠层至 土壤层
内部联系 全球性大气环流、水 分循环和地质循环 地区性大气环流及大
流域的物质迁移
群落的生物循环
更新速率 缓慢 居中 较快
第二节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一.热力分带性(地带性)
分异因素:太阳辐射能(地球形状、黄赤交角、日地距离、大气圈 的厚度及透明度)
地带性因素→ 气压、降水→
赤道高温 促进对流作用的强烈进行,降水丰沛
陆地水文→ 气候湿热,低压静风,径流充沛,沼泽广布
风化壳、土壤→ 生物群落→
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土层深厚 雨林植被等
地貌纬度地带性:外力地貌(气候地貌); 气候纬水、气候带等; 水文纬度地带性:水位高低、水量大小、汛期长短、结冰期、补给方式、含沙量; 植被纬度地带性(标志):植被型,植被种类组成(群落构造、物质储量、生产率); 土壤纬度地带性(标志):风化过程、风化壳类型、土壤水分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 腐殖质含量、pH值和土壤类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aec0b3883c4bb4cf7ecd14b.png)
3.1 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
• 水热对比 关系是水 平带更替 的主要原 因。
3.2 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的关系
• 联系: • 区别:
3.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 • • • 伍光和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蒙吉军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刘南威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我们认为:
伍光和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蒙吉军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 • • • 3.1 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 3.2 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的关系 3.3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3.4 关于高原的地域分异规律
3.1 大陆地域分异的平面结构
• 把欧亚大陆、非洲和美洲合并成一个超大 陆,忽略影响地域分异的其它因素,集中 反映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自然地带分布 的影响。 • 卵形理想大陆 • 长方形理想大陆
• 大洋底层的非地带性规律,首先表现在底 部中央为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 岩浆溢出带,两旁为大洋盆地;其次,大 洋底部从海平面到海底分化为大陆架、大 陆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海底地貌类型, 由此导致海洋景观发生相应变化。
2.1 大尺度分异规律
• • • • 3)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①区域性分异(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 ②省性分异 ③带段性分异
垂直带谱
• 垂直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
• 垂直带谱的起始带为基带,通常是山地最 下部的第一个自然带。
• 森林的上限称为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 气温10℃的等值线相吻合。但在干旱区,树 线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与最大降水带高 度相当。
垂直带谱
• 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其海拔高度受 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
2.1 大尺度分异规律
• 2)全大陆、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 ①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 • 纬度地带性规律 • 干湿度分带性规律 • ②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体所处纬度越低。 山体所处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4)判断迎风坡——雪线
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低。
【思维辨析】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 的、特殊的。 √
3、纬度地带性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最为典型 4、山脉的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 ×
【布置作业】
预习微专题15做题:
A:2、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8、9、10、11
B:1、3、4、12、13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技法总结】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2)非地带性: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 置和海拔高度,比较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地带性规律, 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从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水源等这些因素中 找出影响“非”的地理要素(水、热)
高三微专题复习
微专题22 【考纲解读】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与陆 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规律。
【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 的 地域分异
垂直 地带 性
?
纬度地带性 经 度 地 带 性
主导因素
成因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
主 导 因 素 成 因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二、地域分异规律:1、垂直地带性
(1)判定南北半球 ——阴、阳坡——自然带高度 除雪线外,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 阳坡高于阴坡 (2)判定热量带 —— 基带
基带与山地所处水平自然带一致
(3)判断纬度高低 ——垂直带谱、自然带高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 叶阔叶 温带荒漠带 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 林带
二、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带性
地域分异规律 影 响 因 素 分 布 特 征 主导因素 重要因素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异(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分 热量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 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方 成因总结 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延伸方向
【实战应用】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15
2
3-4 5-6 7-8 9-10 11-13 14
延 伸 方 向
更 替 方 向
表 现
非地带性
山地垂直 自然带谱
?
影响 因素
?
判读
雪 线?
影响因素
主要的现象
缺 失 改 变 约 束 块 状
【核心知识】 一、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分布
某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 分布的理想模式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填出下图中各自然 带名称。
亚寒带针叶林带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9、冰雪带的海拔高度——青藏高原地区 北坡是荒漠带,海拔约1000-1500米——昆仑山 10、北坡,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15.林线高——水热条件好 16.乙地:河谷和平地少——不利于不利于森林生长 地势较高处——缓解或克服问题 区域背景: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冻土发育, 地势低平处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
5、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的温带落叶林分布有何不同?原因?
亚欧大陆线分布纬度比大陆东岸分布纬度高; 主要是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
【高考典例】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冬季,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 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 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 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 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