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学中的间接知识主要是以书本知识的 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学要以书本知识为主。
直接知识:个人通过直接 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知

间接知识:从书本上或从 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提高能力。知识和能力是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循序渐进 原则
因材施教 原则
方向性 原则
教学原则
伦理性 原则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方向性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伦理性
方向性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选择教 学内容,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坚持教学的马克思主义方向
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立场、观点、方法、 态度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从而使 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
观。
教师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应通过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调动
学生与教师合作。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置一个 支架
通过支架帮助、调控管理学生学习

《学校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研究与校本教研

《学校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研究与校本教研

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

目录

一、什么是教育研究

(一)教育研究的含义

(二)教育研究的特征

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4、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二)调查研究法

1、访谈研究法

2、问卷研究法

(三)实验研究法

1、实验研究的含义

2、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

3、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四)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的定义

2、行动研究的特点

3、行动研究的步骤

1、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课程。

教育研究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从广义上来讲,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任何研究都可以看做是教育研究;

从狭义上来讲,教育研究则是指事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问题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活动。

2、教育研究的特征:

一是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

二是教育研究要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做好资料收集;

三是教育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的认识活动;

四是教育研究具有创造性。

3、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了一种国际思潮,被许多国家认可。在我国,近几年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被广大教师认可。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教育体制:

3.教育制度;

4、教育立法:

二、填空:

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第一篇: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学的基础概念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1.1 教育学的定义

1.2 教育学的特点

1.3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2.1 古代教育思想

2.2 现代教育思想

2.3 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

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3.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3.3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1.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1.1 教育的本质

1.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3 教育的批判性和开放性

2. 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2.1 教育的社会作用

2.2 教育的个人作用

2.3 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3.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3.1 教育学的目的论

3.2 教育学的过程论

3.3 教育学的方法论

第二篇:教育目标与课程设计

第三章:教育目标的设定

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特点

1.1 教育目标的定义

1.2 教育目标的特点

1.3 教育目标的分类

2. 教育目标的设定原则

2.1 合理性原则

2.2 可操作性原则

2.3 可测量性原则

3. 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评价

3.1 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

3.2 教育目标的评价方法

3.3 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更新

第四章:课程设计与实施

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

1.1 课程设计的定义

1.2 课程设计的原则

1.3 课程设计的要素

2.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2.1 课程设计的过程

2.2 课程设计的方法

2.3 课程设计的实施与评价

3.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3.1 跨学科课程设计

3.2 素质教育课程设计

3.3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 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 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①高难度进行教学。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学技术的进 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的智力也 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 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4.提出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
5 .赫尔巴特的继承者将教学四阶段论 改造为:预备—提示—联想-总括-应用 称为赫尔巴特五部教学法
伊·安·凯洛夫
(N.A.Kaiipob,1893-1978),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四、五十
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之一。他所主编的《教育学》
(1939)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 “教育给予的东西固然很
第八章 教学
course 课程(学科) curriculum课程(学校课程总称) teaching教学 instruction 教学、指导 Th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CNU subject 学科、科目、课题 class教学活动、上课(强调形式) lesson上课,课程(强调内容)

教育学第八章___教学(上)

教育学第八章___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说)

1、基本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

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突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能动性。

2、代表人: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

3、不足:从逻辑上很容易落入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以及能力的关系的命题之争;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削

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发展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实践说)

1、基本观点:着眼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自主行为者(教师或学生)具体的感性的外部行为及其结果蕴涵的意义,

作为教师的实践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学生的实践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进自身预期发展

2、代表人:李秉德、马健生、钟启泉

3、不足:从教师的角度易导致重教轻学,从学生的角度易导致重学轻教;这种学说易使得实践的概念泛化,

使得认识与实践之间界限不清。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交往说)

1、基本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教

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过程

2、最早在德国提出,我国的代表是叶澜

3、不足: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用来作为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失之宽泛,难以揭示教学活动区别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

(课程代码:00405)

第八章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改革

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即学科

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

(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

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

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

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第八章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

A.波西瓦尔

B.洛克

C.斯宾塞

D.彼得•麦克费尔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迁移性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生理适宜原则

参考答案:B

专家点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

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

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

D.讲义

E.讲授提纲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

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答案:ABCE

专家点评: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名词解释题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

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

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

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 教材。 要求: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C、加强辅导;D、适 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定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 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以及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 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 法。
定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口
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 的方法。 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 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①讲授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 传授知识和技能地方法。
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
(6)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 ①备课 备课要做好以下工作:A、钻研教材(懂、透、化);B、 了解学生;C、考虑教法 ②上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 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组织的好; E、积极性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

第八章教学(下)

1、

(2008年10月)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

【解析】在古代社会,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如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2、

(2007年4月)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这是测验的()。

A.信度

B.可靠度

C.区分度

D.效度

【答案】D

【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3、

(2007年4月)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设计练习作业

B.选取直观教具

C.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D.检查学生的学具

【答案】C

【解析】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4、

(2006年1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

D.考试

【答案】B

【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5、

(2005年1月)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答案】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

6、

(2008年4月)教学组织形式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还有()。

A.田野教学制

B.个别教学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E.团队训练制

【答案】BCD

【解析】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等。

7、

(2006年10月){pz_填空}一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

教育学原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ppt课件

ppt课件
5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欧美新教育革新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 一些国家和美国兴起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 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
ppt课件
6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1.西欧的新教育运动 阿博茨霍姆学校
英国教育家塞西尔·雷迪(Cecil Reddie,1858—1932) 创建“阿博茨霍姆学校”(Abbotsholme School),是乡村寄 宿学校,成为欧洲第一所“新学校”。
发达国家 61.8 49 62.9 49 101.7 101.5 103.5 103.4
发展中国家 475.7 45 578.2 46 98.7 90.1 101.7 95.5
其中:中国 133.7 45 140.0 48 123.2 113.9 122.8 123.0
最不发达国家 45.9 42
68.7 43
亚洲和大洋洲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 勒比地区
北美洲
1950 40 1 15 16 2 7
1960 79 2 37 25 4 11
1970 169
3 84 47 11 22
1980 264 14 146 63 17 24
1990 315 24 184 63 22 22
1997 398 34 241 70 29 25

丁锦红《教育学》ppt讲课教材第8章课程

丁锦红《教育学》ppt讲课教材第8章课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个性原则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与策略
1.资源整合 2.资源更新
3.资源共享
4.校本开发
5.理论架构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与方式
1.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合理利用教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2.泰勒原理的意义
• ①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四个问题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 析范畴”。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 理论之父的美誉。 • 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这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 价不断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 和完善课程。 • ③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泰勒 ▲有泰勒是幸运的;有泰勒也是不幸的。
▲“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坚持 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他提出的4个基本 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 ——胡森
▲ 建议阅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三、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某一课程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 完成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 述性指标。主要有四类:①认知类。②技能类。 ③情感类。④应用类。

教育学的教育改革

教育学的教育改革

教育学的教育改革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相关理论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改

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学需要

进行改革,以满足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教育学的价值导向

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定义教育学的价值导向,即教育学的研

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学的目标是什么。教育学的价值导向应该围绕着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展开,

同时注重教育平等、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符合科学的规范和要求。传统的教育学研究

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而现代教育学则注重多元化的研究

方法。教育学研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

实验等方法,以便获取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师资培养

教育学的师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优秀的教育学者能够为教育

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因此,教育学院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

对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的目标是提高教育学者的教育素养、

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人才。

四、教育学的课程设置

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育学的

课程可以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科学、教育

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此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与当今社会和教育现实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五、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融合发展。教育问题涉及

教育学第八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八章课后练习题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狭义分.广的德育是指所有的有目的、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泛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或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段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4、简述中学德育的目标。

(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劳动习惯、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奖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值、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的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学原理之第八讲课程理论

教育学原理之第八讲课程理论
大家好
《教育学原理》之第八讲
课程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及理论
第二节 课程编制
第三节 课程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内涵及理论
西方: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 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的中心论题。
中国:我国长期重教学轻课程。 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 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学生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建 构的。
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教师Hale Waihona Puke Baidu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优点: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 不足: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过于强调
2.分科课程
除上述五种比较典型的课程定义外,还有“教学事件 ”、“种族经验”、“法定知识文本”等定义。
面对以上定义,我们不是从其中任何取舍某一种,在 目前课程尚未取得一致定义的情况下,尊重各种不同 的见解。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课程有一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生活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 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1、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
2、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也一定有某理论作为指导
3、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思考:国外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教育改革以什么样的启 示?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1、美国 1983年《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中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增加学习时间; 重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教育 2、日本
2、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 从学术性向学术和实用相结合转变 改革的重点: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 改革的结果: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普通教育进行职 业训练的计划未能实现;生产劳动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降低 了教学效率 反思:教育改革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都是看它有没有适应或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913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为高等 教育培养新生转变为培养公民;强调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 和职业性;将传统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改革为统一的综合中学; 中学课程不仅要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要具有功利价值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 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使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 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 化。 2、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从实用主义走向学术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使前苏联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低、数量少,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 1931年《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反思:教育改革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 题;而且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或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第八章
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书本知识,关注 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实用、民主 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 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二)、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二战后到70年代) 1、美国:重新强调学术性
实用主义---“学科结构运动”---“生计教育运动”---“恢复基础运 动”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宗旨是提高美国教育 水平,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以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
学科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理科课程和教材上; 加强和改革外语教学;结合课程和教材改革进行教学手段和方 法的改革;提倡“天才教育”。 改革结果:学生厌学、缺乏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偏科现象严重、 两极分化严重 恢复基础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