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小说比较

合集下载

第十一讲中西小说比较

第十一讲中西小说比较

西方古典小说特 别是19世纪现实 主义小说中,经 常有大段的环境 描写。
(勃洛摩夫的书斋)四壁上画幅的周围, 花彩似地挂着灰尘蓬蓬蜘蛛网,镜子呢, 已照不出东西,倒可以当作记事 牌,„„差不多没有一天早晨桌子上不 搬满面包屑,不留下一只头天晚上用完 晚餐后没有收去的盘子,盘子里总有一 枚盐皿和一块啃光的骨头。
美国汉学家罗浦洛就曾批评《水浒传》的 情节 “108位英雄好汉在一系列乱糟糟的 互不相干的故事情节中上了梁山。”哥伦 比亚大学的夏志请教授齐论文中也指出: “《金瓶梅》的写作技巧极为拙劣。” 单个单元的突出会使人专注于 具体的、单独的情节,而淡化了整体性的 印象;而整体性、多线条的情节结构也容 易使小说出现不连贯的倾向,从而有损于 单个情节的完整欣赏。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 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 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 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 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 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 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 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 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 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 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代表观点之三:源于史传说。 明代陈言在《颍水遗编·说史中》极为简 明地论述了正史——史传——小说的源流 关系:“正史之流而为杂史也,杂史之流 而为类书、为小说、为家传也。”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啊,顿河,光荣的土地。 用哥萨克的头颅来播种, 用年轻寡妇来点缀装饰, 静静的顿河呀,你靠孤儿来繁荣。 顿河的波涛是父母的眼泪在汹涌。
3、两部作品主题比较
(1)历史与文明的主题
作为史诗性作品,两部作品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现重要
的历史时代,即年轻的共和国从古旧的社 会母体中诞生的年代。《白鹿原》包含的 历史跨度从辛亥革命直到建国初期,重点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静静的顿 河》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 革命前后的历史阶段,涉及顿河哥萨克部 落的历史与传统。两部作品也同样展示了 各自农村风俗的传统和文明。
我国古代小说成熟于唐代
的主要原因:
1、经济繁荣,思想开放。
2、科举考试制度。
3、诗歌艺术的极致。
4、佛教的盛行。
四、中西小说发展历程比较 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琐屑之言——街 头巷语之说——志人志怪小说——唐代传 奇——宋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现代白 话文小说。 西方小说发展的历程:圣经中的《旧 约》——人文主义小说——古典主义小说— —启蒙主义小说——19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小说——20世 纪以来的现代派小说。
七、中西爱情小说比较
1、情感表达的差异 中国:含蓄内敛;注重外在表现的描述;克制 感情。 西方:直率冲动;注重内在心里描写;不克制 情感。 2、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过程,侧重于他 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 西方:集中描绘男女主人公相爱的过程,把男 女主人公双方作为矛盾冲突的对立面来加以刻 画。

中西方小说人物艺术比较

中西方小说人物艺术比较

然而,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人物类型。在优秀的小说 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两种人物类型的结合。例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扁形人物,他的行为和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对个人 的期望和标准。然而,他的命运却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和人性的异化。这种 结合使小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讽刺意味。
通过比较中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各具特 色,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 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园林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可以从中西 方的园林建筑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设计灵感,以创造出更为优美、更具文化内涵的 园林建筑艺术作品。
中西方小说人物艺术比较
01 引言
03 艺术价值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对比分析 04 结论
引言
中西方小说人物艺术比较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主题。在全球化不断深 入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中 西方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中西 方小说人物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小说创作 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园林建筑设计方面,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园林建筑多强调自然 和谐,设计注重曲线美和流动性,如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池塘,皆以曲 线为主,意境幽远。而西方园林建筑则更注重对称性和几何美,如法国凡尔赛宫 的园林建筑,以直线和对称性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短篇小说比较

1、叙事手法的不同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但第二类较少。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

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史传味浓。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

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

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西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土壤
二、宗教、文化背景 宗教、 (二)文化背景 2、两希文明与西方小说 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莱文明是西方一切艺术的发源地。 ①古希腊文明与古希伯莱文明是西方一切艺术的发源地。就小说 而言,古希腊文明赋予它的叙事技巧、情节布置、 而言,古希腊文明赋予它的叙事技巧、情节布置、结构安排的知识 古希伯莱文明主要给它的是主题的启示、 ;古希伯莱文明主要给它的是主题的启示、丰富的题材以及宗教的 精神。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完整的“模仿说”理论。 模仿说” 精神。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完整的“模仿说”理论。“模仿说”对西 方文学的叙事传统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方文学的叙事传统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为文学的叙事性奠定了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希伯莱文明主要是宗教文明。 ②希伯莱文明主要是宗教文明。希伯莱文明表现出了一种谨严的 宗教意识,对其律法和教义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重视。 宗教意识,对其律法和教义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重视。希腊人缔造 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 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莱人则创立了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
第二节 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
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 小说美学,是以作品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对小说这一文体进 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 行形而上层面的总结,从而确立小说的核心内涵。对中西小说美学 精神的探寻, 精神的探寻,将有助于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脱离浅层次的单纯对比 走向深入。 ,走向深入。 一、实与虚 (二)神话情结与浪漫主义 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 求奇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从志怪小说的“怪”到唐传奇 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 的“奇”,再到以后的神魔小说的出现,显示出中国小说浓厚的神 话情结。 话情结。言奇与浪漫共同构成了中西小说最为精彩奇幻也最富有意 味的景观。 味的景观。 从源头上看, 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神话的产生, 1 、 从源头上看 , 中西小说的最早雏形都是神话 。 神话的产生 , 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是原始先民求知欲望的结果。 从对象上看, 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 2 、 从对象上看 , 小说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体裁 。 好 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 奇心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市民阶层最为显著的特征,他们寄希望

中西小说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小说比较-文档资料
各有优势:单个单元的突出会使人专注于 具体的、单独的情节,而淡化了整体性的 印象;而整体性、多线条的情节结构也容 易使小说出现不连贯的倾向,从而有损于 单个情节的完整欣赏。
25
五、中西小说人物塑造之比较
26
中国:擅长对白
27
《儒林外史》片段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 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 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 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 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 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 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 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 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 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 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中西小说比较
1
Contents
2
一、中西小说的出处和起源
(一)中国小说的出处和起源
出处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 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靠修饰琐屑浅薄的 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 得远了。) 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 本来含义。
9
代表观点之二:古希腊的纸草文献小说 中国的蹇昌槐教授在希腊的历史著作《希 腊波斯战争史》中找到了西方原始小说的 文本,如《坎道列斯王后》、《居鲁士传 奇》,并认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纸 草文献小说是西方小说乃至世界小说的起 源。”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第七章
中西小说比较
一、叙事文体的四种基本类型
1、叙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实。 2、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必发生或不能发生,但
是能用以诠释现实世界的事。 3、叙事纯属想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 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 4、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过,纯 属虚构的故事。
二、小说的基本特征
十、“三言”与《十日谈》比较
1、体例接近 “三言”成书与1621—1627年之间,每集
40篇,共120篇。 《十日谈》成书于 1348—1353年之间,共有100个故事连缀 成长篇。 2、都是以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市民意识。 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城市化倾向明显,城市 经济繁荣发达;14世纪中叶的佛罗伦萨是 意大利最大的手工业中心和银行业中心。 3、都较好地表现了合乎人性的市民爱情生 活。
1、《白鹿原》简介
作者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 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 人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 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信任》获 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 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 《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在日本、 韩国、越南翻译出版。曾十余次获得《当代》、 《人民文学》、《长城》、《求是》、《长江文艺》 等各大刊物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

中西小说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饶芃子先生著有一本《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未得一观,而喻老师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也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对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明晰的界定,可惜学生对中西小说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之所以冒着很大的风险写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于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反不及对小说理论的了解,于是只好在此根据这些理论来胡言一点对这个题目的浅见。以后一定加强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暂时能耐心读完学生的这篇作业,但愿能有一点东西能让老师满意。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

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的,而浪漫主义的小说则是象鲁迅小说所说的更主要的受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以及《西游记》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的话,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印度佛经文学的影响计算在内。而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则说:“吾国小说,有二大分支:其一源溯魏晋神鬼志怪之书,至唐宋之传奇文而盛,迄明清之笔记小说而衰,士大夫之小说也。其一起于唐之变文与俗文,宋元之话本及拟话本因之,明清之讲史及章回小说文激其波涛,其势始于微末,终于宏大,影响递嬗,至今未绝,平民小说也。”在我看来,他说的也有道理,如果将上述几种说法综合起来,也许能给中国小说的源头一个比较完善的说法。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

中外文学的比较与阅读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文学各具特色,互相借鉴和影响,为世

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主题、体裁、风格、受众四个方面,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讨如何更好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一、主题

中外文学在主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生死、爱情、家庭、友情等等都是文学

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些主题都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中西方文学在主题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学更加注重现代性和个人主义,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福克纳的《荒原》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而中国文学则更加注重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情感,如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

《红楼梦》等作品体现了这种特点。

二、体裁

中外文学的体裁也存在差异。西方文学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都比较丰富,而中国文学在史诗、戏曲、小说等方面较为发达。古代中国文学中,史诗和戏曲这两种体裁尤为出色。史诗传承了历史和文化,代表作品如《诗经》、《楚辞》等。戏曲则结合了舞蹈、语言、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等。而西方文学以小说体裁为主,如莫言的《蛙》、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此外,现代派诗歌在西方文学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流派。

三、风格

中外文学在风格上差异很大。西方文学以多元化而著称。法国的浪漫主义、德

国的象征主义、美国的现代主义、英国的现实主义等风格应有尽有。而中国文学则在文学语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韵律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等。虽然有一部分作家

尝试使用自由诗的形式,但整体上来看,古语言和韵律仍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短篇小说比较

1、叙事手法的不同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但第二类较少。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

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史传味浓。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

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

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在纽约国际笔会年会上,我国作家 陆文夫演讲后,有记者问道:“陆先 生,请问您对性文学怎么看?中国人 怎样看西方人的性解放?”陆文夫微 微一笑,轻 松自如地说:“西方朋友
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 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 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参加中国婚礼的外国人夸新娘漂
(2)个性解放与妇女解放类。如鲁迅的《伤逝》、《祝福》, 郁达夫的《沉沦》等。
(3)反映农民疾苦与农村陋习类。如鲁迅的《故乡》、王鲁 彦的《黄金》等。
(4)非战类。如冰心的《一个兵丁》、叶绍钧的《潘先生在 难中》等。
(5)反帝类。如郭沫若的《牧关哀话》、郑伯奇的《最后一 课》、老舍的《小铃儿》等。
主题:反封建反帝;人的解放。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述往事, 思来者。”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张竹坡称之为“第一奇书”:“生也不幸,其亲为仇
所算。” “《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
“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矣。其所欲说之
人,即现在其书内。”
“作者必大不得时势”
“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书。”
“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
《阿Q正传》主题: (1)批判以阿Q、赵太爷等为代表的国民的
弱点或劣根性,即批判“阿Q相”,以引起疗 救。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比较浅析

文学按体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部分。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的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小说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小说是比较能够直观体会这种差异的文学载体之一,因此文章将对中西小说差异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作为叙事文体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小说是各民族文学中发展与成熟得最晚的。直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介入小说研究才使其登上大雅之堂。正是由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小说受到西方文学理念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文章将从中西小说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结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中西小说的起源

(一)中国小说起源于史传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模式、叙事技巧、创作方法都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这些古代的神话,最初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经过群众长期的艺术加工,日益丰富和系统化,成为小说的起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没有专门的集子加以记载和保存,古籍诸如《山海经》、《淮南子》之类,虽然保留了一些古代神话,但大部分是原始面貌的残留,即使后人努力整合,能够复原的也只是神话内容,其文体形态却无法考知。并且由于孔子与老子创建的儒道两家学说弘扬理性精神,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使得神本思想黯然失色,新兴的人文思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使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所以说,史传是中国小说的起源是比较科学的。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

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浅谈中西方小说差异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结构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

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

而西方小说的源头,则较之清晰。应该来说,远的源头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则有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和中国的小说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给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从中取材,还有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上对它的影响。西方小说一开始的发展是从流浪汉小说和笛福、斯威伏特他们的探险、航海小说发起来的,而接下来的《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也是走的惊奇路线。当然,在我看来,《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源头。

二、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所说

的“发奋著书”,而且《金瓶梅》的著名评论者张竹坡也认为此书的创作也是因为作者是含愤而作的。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以玉楼弹阮起,爱姐抱阮结,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为大哭地。”而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他还分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也认为施耐庵著书是“发愤著书”、是“怨毒著书”,是“庶人之议”。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二者在文学

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主题、创作手法、价值观

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示它们

的异同之处。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主要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

个方面。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关注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自然美、人

性光明以及社会和谐的追求,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例如,《红

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情冷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叙述表

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描绘。

西方文学常涉及对道德、哲学和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表现出对人

性的思考和对个体情感的强调。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通过

对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冲突。

二、创作手法与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技巧的运用,注重对韵律和修辞的探求。诗

词作品常采用押韵和平仄的方式表达,具有音韵美和意境深远的特点。散文则注重文字的丰富和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发。

例如,《论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文学则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更为多样化。诗歌形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押韵、隐喻和象征等,以表达深层次的观念和情感。小说则着重于情节的发展和复杂角色的刻画,通过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例如,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而闻名。

三、价值观与世界观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外小说的不同

中外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文学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历史等主题展开。而西方文学中的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现实的揭示等方面。

这种差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中国文学中,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因此,中外小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二、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小说。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人生的起伏。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缀满荒诞的超脱人世的书局,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它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西方小说经典——《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它是一部以真挚人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也以达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求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事件少,描绘细
《战争与和平》中只有较少的几个重大事件,只选 择主要情节来细致描绘、深入刻画、宏观展开、微 观分析。情节少,推进缓慢,但却深入而细腻,不 再做拓展。主要人物(安德烈· 保尔康斯基、库图佐夫、 拿破仑等)在其中展开性格的各个层面,次要人物也 基本贯穿始终。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中俄两部巨著在塑造曹操和拿破仑 形象时的第二个差异是,前者以丰富的 动作、事件描写、鲜明而有个性的人 物语言取胜,后者则以细腻的心理、肖 象刻划、生动的细节叙述见长。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相同点
战争叙事 方式不同
战争内容描写不同
描写战争 的目的不 同 歌颂忠孝 仁义,抨 击奸伪, 拥刘反曹 渴望和平
《三国演 义》
在战争情 节描写中 塑造人物 《战争与 形象 和平》
线性推进
战争多, 重战术、 进展快 智谋描写 重正面战 事件少, 斗场景描 描绘细 写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在战争情节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展 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和爱憎感情。 《三国演义》小说中有大量人物斗智斗勇的场面以及战争前后战斗双方 在政治、外交方面的斗争。通过斗争的过程,着眼于人物的活动和人物 间的关系,采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人物性 格。 《战争与和平》中战争虽然不多,但正面战斗的情节丰富,对于战场上 的决斗和厮杀描绘细致。通过战斗过程中人物的行为细节、习惯,尤其 是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呈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
战争与和平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拉斯战役
俄法战争
卫国战争 波罗金诺战役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这一天,战场上那可怕的现象征服了他自以为构成他的优点和伟大的 与经常处于动态的曹操形象相比,托尔斯泰笔下的拿破仑形象经常处于 那种意志力。他骑着马匆匆地离开战场,回到谢伐狄诺山丘,坐在折凳上, 静态: 他那苍白的脸是肿胀的,阴沉的,他的眼睛是昏暗的,他的鼻子是红的,他 拿破仑穿着他出征意大利时穿过的蓝斗篷,骑着他那灰色的小阿拉伯 的声音是沙的,他身不由己地垂着眼睛听那射击的声音。他怀着痛苦的 马,站在他的元帅们前面一点。他默默地看远处那些好象从雾海里腾起 沮丧心倩等待这场战斗( 他把自己看作这场战斗的参加者,这场战斗是 、有俄军在上面移动的冈子,也听山谷里的射击声。他 脸上—那时还很 他不能制止)的终结。一 种个人的、人类的感觉暂时战 胜他信奉了那 瘦—没有一丝筋肉颤动。他那放光的眼睛一心一意地盯在一点上。… 么久的矫揉造作的人生幻想。他亲身感到他比战 场上 见过的苦难 和死 … 他一动不动地骑在马上,看雾面上看得出的高地,他那冰冷的脸上源自文库出 亡的可能性。在那一刹那,他不想要莫斯科,不想要胜利,也不想要光 荣 幸福地恋爱中的少年脸上特有的那种自信自满的幸福神情。 。(这是一幅典型的西方人物肖象油画:从人物身上穿的外衣,到他胯下的 他 何必有更多的光荣呢?) 他所希望的唯一的事是休愈,安静,和自由 。 坐骑,从他整个脸上的表情,到他那双发光的眼睛,无一不维妙维肖,历历 如在目。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许攸投曹操那一段也是极精采的一节。当曹操听到袁绍谋 当众官在王允家中念及董卓弄权、社稷难保而一 士许攸来投奔他时,“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跣足出 起大哭时,曹操一人却抚掌大笑,声言“愿即断董卓头 迎”这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曹操爱才心切的一面。但是,紧 ,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里,作者的两个动作一句 接着当许攸问曹操的军粮情况时,曹操却又怎么也不肯说出 话,鲜活地勾勒出曹操口出大言、自命不凡的神气。 军中粮尽的实话。这时作者不厌其烦地例举曹操的谎言:先 说“可支一年”,继说“有半年耳” ,再说“容当实诉,军中 粮食可支三月耳” ,最后说“军中止有此月之粮”。然而,即 使是最这句“附耳低言”,仍然是假的。曹操的奸诈,通过这 四句话,刻画得何等透彻。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曹 操 拿 破 仑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 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 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 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三 国 演 义 & 战 争 与 和 平
《三国演义》 中关于正面战斗的场面描写少,更注重战 术的运用而非单纯的实力与武艺的较量。例:官渡之战— —关于战事本身 以及作战中人物的活动没有作过多的描 写,基本上是在一回中写完,但官渡之战整个过程用了将 近17回内容,几乎是一个斗智过程而不是一个战斗过程。 《战争与和平》中战争次数少,因此对于战争作战的场面描 述非常详细。例:奥斯特里茨战役——使用巨大的篇幅, 从 直接进入战斗到战斗结束就用了8章篇幅。小说对于战场情 况、将士的活动、心理甚至会议会谈都作了详尽的描述。虽 然它也写到了参战者的智慧和双方的智斗,但在这部小说中, 它们是次要的。
——线性推进
第一卷: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 第二卷:1807年奥斯特拉斯战役与 这次战役失败后至1812年卫国战争 前这段时期贵族庄园的和平生活。 第三卷:1812年俄法战争重要转折 战役——波罗金诺战役。 第四卷:拿破仑溃退,卫国战争结 束,人民过上了和平的生活。
——网状分布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通过大大小 小几十场战争歌颂了人物 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封建 道德观,抨击了反面人物 的奸伪,一次突出作者的 “拥刘反曹”思想。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虽以“战争” 为名,但它不是战争小说。作 者通过战争的残酷表现战争 后的惨烈,表达渴望和平的 愿望:战争破坏了生活条件, 和平才是保存生活条件和生 活和谐的源泉。
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 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 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 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的启发,照 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 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 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要。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被称为 “三绝” 的人物 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组员 : 芦婷婷 崔佳丽 戚淼莹 李笺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目录
关于“战争”的描写 人物比较
——作品中的男性人物
——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民族心态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演义》,元 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 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 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 之作。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拿破仑则在戎马倥偬之际, 看到皇后送来他爱子的画像时, 曹操在出征途中, 竟带着百余名近侍,也会“眼晴模糊”, 屏退左右, 特地到故友蔡邑的 独自坐在椅上, 山庄去看望故友之女蔡文姬。 对着画像 “自由自在地发泄他的感情”。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在有名的赤壁大战 当进攻波罗金诺的法军 前夕,他“置酒设乐于 伤亡惨重而去请求援军时 大船上”,做着“若得 ,拿破仑的回答是: “告 江南,当娶二乔。置之 诉那不勒斯王,还不到正 人物比较 台上,以娱暮年”的美之 午呢,我也还没有看清我 梦。当手下有人进谏 曹操&拿破仑 的棋盘。去吧!”接着,顾 时,竟被他“手起一槊 自和他的侍从谈起了与战 ”当场刺死。 斗无关的事。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俄国作家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的作品。本书于1865年到1869 年出版,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罗斯所发生的事。《战争与和平》 自从问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故事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9世纪最初15年俄国的 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奥斯特里茨大战、波罗金诺会战、莫斯科大火、 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族以及安德列、皮埃尔、娜塔莎在战 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
就在拿破仑的布告对军队宣读的时侯,拿破仑自己骑着 马巡视他的哨兵,敌军里的火光和喊声就是由这事实引 起的。兵 士 们一看见他,就点上草把,在他后面跑着喊 道: “ViveI’ EmPereur( 皇上万岁 )!”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三国演义:战争多,进展快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多达百余次,战争数量40 多次,在整体上和每一回里,总是许多情节很快得流泻 而过,情节多、跌宕起伏、急速演进。以三大战役为 支柱,围绕三大战役拓展出其他数十次战争。主要人 物(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在其中活动,而次要人物 不计其数,一闪而过,出场即死或数回而逝。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它始终都 是以战争为叙述对象,反映战争的不 同特点,以一系列大小战役为主要情 节。它的中心线索,是贯穿始终的绵 延不断的战争。
战争与和平
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9 世纪最初15年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战争叙事结构:按照战争事件发 生、发展和结局的自然时序架构 的,战争叙事半随着三国鼎立的 形成、确立、发展和统一向前延 伸。
网状分布
关于 “战争”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单击添加大标题 《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Your text
曹操&拿破仑
曹操: 率兵南下,一心想吞 吴灭蜀,独霸天下。
拿破仑: 挥伐北上,预置俄罗斯 于死地,称帝欧洲甚至 全球。
人物比较 之 曹操&拿破 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