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茶文化

合集下载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

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饮品之一,而苏东坡(笔名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饮茶爱好者。苏东坡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他与茶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东坡对茶的热爱始于他的童年。在他的家乡江南,茶文化深入人心,传统做茶的技艺也流传甚广。苏东坡从小就沉醉于香气四溢的茶香中,认为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艺术和生活的享受。

苏东坡一生都与茶息息相关。他不仅饮茶频繁,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述。他在《茶山颂》一书中写道:“茶无点染之荣,与天地同生成。”他观察到茶的生长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相融,认为喝茶可以使人与天地相通。

苏东坡还在茶的制作和泡法上独具一格。他提倡简洁自然的做茶方式,注重保留茶叶的原味和香气。他认为品茶需要静心,慢慢感受茶香和滋味,以获得更好的品味体验。

苏东坡的茶艺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经常邀请朋友们前来品茶、交流文学艺术。茶席上,饮茶、赏诗、抚琴成为了快乐的时刻。苏东坡的品茗诗也流传至今,他以独特的诗词风格,表达对茶的热爱和自然的赞美。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品茗的历史回忆,更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和赞美。他对茶的热爱和独特见解,使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和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之一,也给后人留下了对茶的热爱、追求和欣赏的精神启迪。

总之,苏东坡与茶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对茶的独特情感和见解,也让我们明白茶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

与茶文化有关的名人介绍

与茶文化有关的名人介绍

与茶文化有关的名人介绍

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已用细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与茶文化有关的名人介绍,一起来看看。

与茶文化有关的名人介绍

(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

苏轼与茶文化的关系

苏轼与茶文化的关系

苏轼与茶文化的关系

苏轼曾写下了《试院煎茶歌》来描述泡茶用什么样的水为好。歌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远鸥飞雪轻”。明·许次茶纾《茶疏》载:“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

当时”。说明泡茶的水以微沸为佳。故常说微沸水泡茶,滚开水澈茶。还有在酷暑天气,

用上等井水澈茶者,借以消暑清热。

苏东坡认为,好茶还得有好茶具。历来以紫砂茶具为上。这种茶具,始见于北宋。时

人写诗赞道:“喜且茶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紫砂茶具用于泡茶,风味异同一般。现代茶叶专家研究证实,除了品种、水质等因素外,茶具与茶叶所含物质浸出率有很大关系。相传,苏东坡曾谪居江苏宜兴蜀山,常用紫砂壶煮茶,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的记述。后来陶瓷工人制作紫砂壶多用“东坡”命名,以示纪念。至于质地细腻的景德镇

白瓷茶具亦较相宜。

在论及茶的功用时,苏东坡曾在《茶论》中指出:“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在

牙膏牙刷尚未问世的古代,他提出了食后用茶漱口的方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

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他还主张

人有小病,只须饮茶,不必用药。“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以饮茶闻名的

唐代诗人卢同,曾在《谢孟谏议寄新举》一诗中写道:“一碗喉物润,两碗破孤闷,三碗

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平生不平事,尽向六碗通

仙灵,七碗吃不得世,唯觉两腋清风生”。这便是“七碗茶”的来历。有人还调查,一家

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

试析苏轼茶诗的审美意蕴及文学价值
的孤寂和苦 闷, 但 是 这 种 孤 独 感 却 是 … 笔 带 过 。 诗 歌 整 体 上 体 现 出的 是

种豁达和超脱 。诗人 以精致 的笔法对煎茶过程进行描述 , 其意义早 已
癖 者, 是心肠 慈悲的法官 , 是政治上 的坚持 己见者 , 是 月下的漫 步者 , 是
诗人 , 是生性诙谐 爱开玩笑 的” … 可见 , 苏 轼 在 现 代 文 人 眼 中 的 地 位 和 分 量 。可 是 尽 管 林 语 堂 在 其 评 价 中 对 苏 东 坡 已经 说 到很 全 面 。 很 到位 , 但 是
现 。因 此 , 这种 带 有道 家 通 透 豁 达 的 处 世 观 , 使 苏 轼 的 茶 诗 显示 出 了道 家
苏东坡 的一大嗜好却未 曾提及 。历史上的苏东坡 除了是一位酿 酒的实验 者, 还是一位喝茶 品茗 的高手 , 这在他留下的众多茶诗中便 可体现 。
苏东坡 的茶诗 , 既继承 了中国历朝历代优 秀的茶文 学 , 同 时 又 有 了
分, 也 是 中国茶 文 化 的 继 承和 发展 。 苏轼 的 萘 诗 , 记 录 了他 的 平 生 遭 际 、 人生感悟, 体 现 出 苏轼 作 为士 大 夫 的 生 活趣 味 、 乐 天 达观 。 他 的 茶 诗 既 有 君 臣关 系 、 父子 之 情、 又有 朋 辈之 交 。 因此, 苏轼 的 茶诗 既 丰 富 了 中 国萘 诗 的 意 境 . 又开 拓 了中 国 茶 文化 的 内涵 。 苏 轼 的 茶 诗 体 现 出象 外 之 象 、 达观 乐 天 、 新颖 别致 和 人 生 况 味 , 有着 浓 厚 的 审 美 意 蕴 。 同时, 他 还 有 着 巨 大的 文 学 价 值 。 他的茶诗记 录了 茶事萘艺, 开 拓 了茶诗 的 写作 , 也承 载着 独 特的 史 实 。 因此 , 苏轼 的 茶 诗 , 既是诗中名作, 又是茶 之典 范 。 关键 词 : 苏轼 : 茶诗 : 审美: 价值

苏轼与茶

苏轼与茶

• • • •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南宋时的胡仔说苏东坡在这首诗中“道尽烹茶之 要”,那么烹茶的精要在哪里呢?胡仔接着说烹 茶不是活水则不能开发其清鲜馥香的极致,他由 此看出“东坡深知此理矣”。
苏轼与茶文化
苏东坡的独特茶文化: 饮非其人茶有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 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 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 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
• 中国人叫茶, 外国人叫Tea
wenku.baidu.com
苏轼眼中的茶 • 饮非其人茶有语 • 闭门独啜心有愧 • 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
苏轼与茶文化
• 苏东坡一生好茶,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关于茶的佳话。被贬 到儋州之后,虽然海南岛的物质条件极为艰苦,而苏东坡 仍然难以忘掉茶的清雅。但在这个孤悬海外的荒岛之上, 得到点好茶又谈何容易?一旦有了些茶叶,他会采用适当 的方式品用,他留下了不少与茶相关的诗作,重点写到煎 茶的过程,贵在要用活水活火,还要与配饮佳茗的君子共 享,让饮茶散发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思。 • 谈到茶文化,没有人愿意轻易放过苏东坡,这固然与 这位让中国的老百姓一提起就露出会心一笑的人物太过可 爱有关,而其高超的茶艺,尤其是对茶文化精深独到的理 解,乃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苏轼写茶的诗词

苏轼写茶的诗词

苏轼写茶的诗词

苏轼写茶的诗词

苏轼《西江月》

赏析:别开生面,对当时的名茶、名泉和斗茶作了生动形象的赞美: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苏轼《行香子》

赏析: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嬴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酒席已终,但大家意兴阑珊,于是继续茶会,进行斗茶。有人拿出皇帝赐赏的北苑产密云龙茶来,金丝饰面。斗茶会中红袖笙歌助兴,煞是热闹。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终归人去馆静。

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描写建安茶的采摘、加工、点试、品饮和功效: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先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苏轼写茶的诗词名句

一、《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赏析

苏轼把壑源新茶赞为仙山灵草,并且强调这种茶是不加膏油的。苏轼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将茶独具之美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

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后人常把苏轼另一首诗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之相对成联。

诗题表明了曹辅(字载德,福建沙县人,宋元符进士)寄给苏轼的新茶。诗中大意说: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油膏:指在茶饼上涂一层膏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法。但有人也提出异议。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既非佳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銙自不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自辨之。”)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

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

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茶文化的兴起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活动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审美追求。在中国古代文人

墨客的眼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成为他们生活和创作的灵感之源。

茶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

年的中华古国。茶叶的饮用始于古代中国,最早是被用来作为一种草药。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要归功于中国的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

是士族阶级的代表,他们注重品味生活,崇尚自然和宁静。他们喜欢

品味各种各样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带给他们身心的愉悦。

茶叶成为他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媒介,也成为他们倾诉情感、抒

发心情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结合,不仅仅表现在他们日常生活的

点滴细节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中。古代文人墨客

常常会在茶馆或茶座上品茗作诗,通过品茗来陶冶情操、抒发情感。

他们用诗歌来描绘茶叶的香气、色彩和口感,以及品茶带来的内心体验。茶文化成为他们灵感的源泉,激发了他们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

思考和创作。

在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中,不少人都以茶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

人口的名篇佳作。唐代文学家陆羽是茶文化的倡导者之一,他撰写了《茶经》,将茶艺和茶文化系统地总结和归纳起来,对茶文化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代文人苏东坡也是茶文化的热情追随者,

他在他的《茶山笔录》中描述了他品茶的心得和体会,使茶文化得到

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从茶诗中品味北宋茶文化

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从茶诗中品味北宋茶文化

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孝亲:从茶诗中品味北宋茶文化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排在最后一位,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的一部分。中国人早在六七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了,中国人发展茶和饮用茶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大约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

“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继神农尝百草之后,生活在茶树故乡的巴蜀人民发现了茶叶解毒解热的作用,于是开始大量饮用,年深日久在全国各地都形成了喝茶的习惯,茶俗文化随之诞生。

茶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茶文化结合而成的茶礼仪,主要表现在婚丧嫁娶、祈福祭天、待人好客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演,还形成了种茶、制茶、烹茶、煮茶、饮茶、品茶的喝茶礼仪,这些风俗和礼仪统称为茶俗。

茶俗文化和茶叶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茶俗文化的发展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经济的发展反作用于茶俗文化,二者结合起来,使原来简单的饮茶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上升到了精神世界,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体系。

一、从汉至宋的茶文化发展之路

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茶叶还只能供上层社会饮用,到了唐朝时普通人才有资格饮茶。

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写道:“烹

茶尽具,已而盖藏”和“牵犬贩鹅,武阳买

荼”。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王褒告诉仆人家里的

茶叶不够了,让他去武阳买茶回来。

可以看出当时的茶叶经济已经开始发展了,而王褒是四川人,由此也可以推断茶叶最早是在巴蜀地区流行的,除了种植茶树,他们还学会了饮茶和卖茶。西汉末年茶叶已经冲出巴蜀,卖到全国各地去了,当时的茶是稀有物品,只有皇帝和贵族能饮用,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贵族墓葬中,就发现了很多用竹篾包装的小颗粒,经过专家考证,这就是西汉时期的茶叶。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茶美、水美、壶美(图)

苏东坡首创“饮茶三绝”之说:茶美、水美、壶美。

饮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仅历代的文人墨客钟情于茶饮,市井百姓嗜茶者也为数不少。文人把饮茶视为高雅之举,由此而生的抒情写意的咏茶诗词也数不胜数。数千年来,茶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为诗人所品,被剪裁融铸于诗,古谓咏茶诗、茶诗。茶有诗更高雅,诗有茶更清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大诗人,都有咏茶诗传世。其中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也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他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咏出了“从来佳茗如佳人”的雅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使得人们对苏轼留下了爱酒的印象。其实,苏轼爱酒却并不善饮,他曾作诗自嘲“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而对于茶则不一样,连夜办公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写词咏诗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梦醒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苏东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苏东坡茶诗赏析

苏东坡茶诗赏析

悲画扇?⽐翼连枝当⽇愿,何道故⼈⼼易变。

苏东坡这么个茶痴,对于茶,那可是⽆所不⽤其极。他写过⼀⾸⾄今为⼈津津乐道的《次韵记壑源试焙新茶》:仙⼈灵草湿⾏云,洗尽⾹肌粉未匀。明⽉来投⽟川⼦,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雪⼼肠好,不是膏油⾸⾯新。戏作⼩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

这诗怎么样?绝了!“佳茗”即“佳⼈”!您想想,假如每天都有这么⼀位美⼈相伴,出⽔芙蓉似的出浴美⼈,她周围环绕的⽚⽚⽩云,徐徐吹动着她的⾐襟,恰如要纵⾝飞去。云⾊飘渺中,站在巍峨⼭峰之巅的美⼈在独⾃起舞。此情此景,往上数吧,那就是⼀千年前的屈原的《湘夫⼈》:“⽬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叶下”,甚⾄更早⼀点的“巧笑倩兮,美⽬盼兮”的那位美⼈瞬时间也揉着眼睛醒过梦来了。有知⼰如此,夫复何求?苏轼这位同志眼光独到呀,愣是把茶独具的美⽤了⼀个异常形象的⽐喻写了出来,“从来佳茗似佳⼈”,好⽣了得,没有⼀个前⼈敢这么写,也不会这么写。因为他们都没有苏东坡那两下⼦。

东坡有云:"⾃古佳茗似佳⼈"。会品茶的⼥⼈似是有⼀种幽然的魅⼒,摄⼈⼼魂。啜⼀⼝清茶,⼝吐芬芳,那时的她,眼神迷蒙或是明朗,然⽽萦绕脑海的是什么,是细腻如她的⽣活,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是岁岁年年的他。

不过,苏东坡可是⼀个正宗茶⼈。他不仅品茶、写茶、烹茶,还会⾃⼰种茶、煎茶,这么说吧,关于茶的⼀切,苏东坡都会。尤其是这句诗,这可是苏东坡品茶美学的最⾼体现了,也可以说是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了,要么现代⼈怎么写不出这么优秀的诗句,作不出这样的⽐喻呢。

别的不说,苏轼对烹茶煮⽔时的⽔温都⼗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未识古⼈煎⽔意。君不见,昔时李⽣好客⼿⾃煎,贵从活⽕发新泉。”他的经验是煮⽔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状⼩⽓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煮沸过度则

他年犹得作茶神,品茶品文品人生——茶和苏东坡的生活、文学及人生初探

他年犹得作茶神,品茶品文品人生——茶和苏东坡的生活、文学及人生初探


苏 东坡爱茶 的缘起
环境对人 的影 响是巨大 的 , 是具体 的行为还是抽 象的思维 。苏 东坡之所 以爱上茶 , 不管 就是在很 多环境 里 与茶有着频繁 的接 触而形 成的。
1缘之 于出生 地和 家庭 、
苏轼 , 公元 1 6 0 年出生在四川眉山纱毅行苏宅 。那 时有“ 3 天府之 国” 称的 四川 已是个 佛道 、 之 文化 、 美食
其 他任何时代 。可 以说此时茶文化与佛教精神 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 度统一 , 无论是外在 的技艺 , 还是 内在的 思想追求方 面都达 到了整个 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巅峰 !苏东坡生 活在这样 的时代社会风气下 , 他对茶 的喜爱也
从侧 面说 明了茶的兴盛。
再者, 苏东坡欣赏或结 交的人物中 , 爱茶之人甚 多 : 渊明 、 陶 王维 、 然 、 皎 自居易 、 仲淹 、 阳修 、 同 、 范 欧 文 黄 庭坚 及众 多僧道高人都对茶十分喜爱 和了解 , 他们的生活 以及 文学创作 中充满 了茶的痕迹 , 这样 的文化氛 围 带 给苏东坡是对茶更为真诚 的热 爱。
葵花玉革马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东坡说建溪岩茶有君子的品性其禀性可畏可爱却一点也不傲慢其骨体清秀肉味和正让人回味无穷有骨气能自主敦厚和正的内在又有外在森然可畏的气质风度这正是君子的人格风范并且以张禹似的劣等人品来喻作草茶和君子品格的建茶相比苏东坡认为交朋友做人就应该像建茶一虽然开始给人以苦硬的印象但却能直言以对真诚相待而不应学草茶只是空有虚名坡对茶的认识更是对自己文学和人格的要求寄周孜孺茶一诗是苏东坡所作的最长的茶诗诗中不仅反映了宋人普遍爱茶的情形高人雅士的结合中表现出茶所具有的清刚之气进而体现出文风和人格的这种气度如今老且嫩细事百不欲

跟着书本去旅行茶客苏东坡观后感

跟着书本去旅行茶客苏东坡观后感

跟着书本去旅行茶客苏东坡观后感

茶客苏东坡,这是一本带着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和美食诱惑的旅行书籍。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与作品的研究,将苏东坡这位文人与茶客的形象完美结合起来,带领读者一起寻觅东坡的足迹,领略他对于茶文化的痴迷和独特见解。

这本书以苏东坡的典故为线索,串联起了苏州、杭州、黄山、成都等地的名胜古迹和茶文化。在苏州,我们游历了园林,品味了宋代苏州茶楼的茶点和酒食;在杭州,我们漫步于西湖,了解了西湖龙井的制作过程和品鉴技巧;在黄山,我们攀登高峰,细细品味了云雾茶的独特风味;在成都,我们品味了四川茶文化的独特代表——永顺茶。

书中穿插着对苏东坡生平的介绍,让读者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苏东坡既是一位隐居山水之间的文人,又是一位对美食情有独钟的茶客。书中对他的家族背景、仕途坎坷、敢言直谏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人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苏东坡的茶文化观察和见解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他对茶的了解和品鉴经验,将茶与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茶文化。书中提到了茶的制作过程、茶的品种、茶的煮法和品鉴技巧,以及茶与诗词、书画、音乐的交融,都让人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与苏东坡一同品茶游历,感受到了他的豁达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文化的感

受,同时也引导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境界进行思考。苏东坡在历经沧桑和波折后,虽然饱尝世态炎凉,但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淡然。他用自己对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将茶客这一身份与他的诗词、书画相结合,以文化的力量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苏东坡与茶

苏东坡与茶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 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林语堂
纵横于大雅与大俗之间,千年来唯东坡一人尔!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他;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张灿
Biblioteka Baidu 叶嘉传
原文:叶嘉,闽人也,……曾祖茂先好 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曰: 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 吾子孙必盛于中土,当饮其惠矣。葬 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陆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世。 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 山居。……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 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 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
东坡提梁壶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 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 一法,每食已,以浓茶 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 不知。肉在齿间,消缩 脱去,不烦挑刺,而齿 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 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 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 也。此大有理。
——《仇池笔记》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
……
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感悟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感悟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感悟

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

越的贡献。与茶有关的故事,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苏东坡是一位热爱茶的人,他不仅热衷于品尝各种名茶,更是将茶写进了他的诗词中。他曾写道:“千味甘露入一杯,终日无言欲夜何”;“饮此天宝第一香,一珠明月满芳园”;“世间万味皆朝炊,独此磨盏最高妙”,它们描述了对茶的无限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东坡还曾经受到过茶的启示,一次饮茶之后,他在茶盘上写道:“盘中之物,弃而

不顾者多;以得利速之者则更多。但欲卫生者,宜先师茶。”这句话告诫我们,生活中的

每一件小事,都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这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追逐利益而放弃道德,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亲身经历。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也经常在他的诗词中体现。他曾经用一句诗“人生贵得

向阳花”来概括他的人生观,这句话传达了他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他也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青山绿水之中游,岂能不留念。若是良朋相伴,天涯何处不同。”这首词代表了他对友谊的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苏东坡的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他喜欢品尝不同口感的茶,试图在香气和

味道中找到灵感。他的热爱之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曾经创作

了一幅名为《绍兴茶》的咖啡色墨画,这幅画中包含了茶的和谐、茶的自然和茶的历史。

总之,苏东坡的茶文化和人生态度教育着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活,要热爱生活,要追

逐美好的事物。他喜欢品尝茶的同时,也发现了茶中的深刻道理,茶文化既是一种习惯、

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格律、音韵及文化

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格律、音韵及文化

2018年第03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苏轼又被称为苏东坡,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在诗词方

面,苏东坡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评价苏轼,认为他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推动了文体的进步和发展。苏东坡的词作突破了传统词作“艳科”的格局和特点,使词从音乐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种单独的抒情文学体例,促进了词作的创新。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苏轼的诗词具有寓情于景、寓情于茶的特点。苏轼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懂得生活的艺术家。随着北宋茶文化的盛行和饮茶风气的普及,苏轼生活的年代大家以饮茶为时尚,尤其在苏东坡的心中,他认为茶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可以清心静气、忘忧怡情,更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品悟人生。1苏轼茶诗赏析

本章对苏东坡的两首茶诗:《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望江南·超然台作》进行原文展示和赏析,从两首茶诗中感悟苏东坡的语言美与意境美。1.1《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

原文: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翻译:已经下过好几次春雨了,昨夜的一声雷结束了这场连绵的春雨,唤醒了沉睡着的万千茶树。茶树争相长出了鲜嫩的茶芽,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致,建溪的春色占据了第一位。采取这茶树枝梢上的如雀舌般鲜嫩的茶芽,将茶芽带着天地玉露和云雾烟气一同碾压捣碎,按压成紫色的茶饼。轻轻掰下几块茶叶,将其放入黄金碾中轻轻碾碎,只见空气中弥漫着绿色的烟雾颗粒,十分优美。陈年的龙团茶,才是真正的青凤髓茶,给我煮上一壶好茶。一口饮下兔毫盏里的美味茶汤,马上感觉齿颊之间回甘强烈。使我的好友青州从事精神百倍,困乏疲劳全无。感觉自己两腋习习风生,要飞到蓬莱山去了[1]。1.2《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东坡与茶文化[五篇材料][修改版]

苏东坡与茶文化[五篇材料][修改版]

第一篇: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

泉。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下第一。故有“谷帘自古珍泉”的词句。

下面叙述苏东坡饮茶思念“蜀冈”的问题。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五泉的“蜀冈”,是扬州的一个山丘,丘上有井水口味甘甜如蜀江水。苏东坡是蜀人。认为蜀冈水有乡味,他作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的诗句,就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饮茶与饮酒的关系

苏东坡的咏茶诗词中,饮茶往往与饮酒相关,酒醒后一般要饮茶。这在熙宁九年(1026)他任密州知州时作的《望江南》词中可以见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且对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意是古时以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天)为禁火节。禁火以后,从酒醉中醒过来,不禁发出思念故乡的感叹。因为寒食节后清明节世人有扫墓的俗习,于是,只能生起寒食禁火后的新火烹煮新茶,过着品茶饮酒作诗的生活。

苏东坡饮茶是午时茶(11-13),饮酒是卯时酒(5-7)。他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作的《浣溪沙》词中,提到“午盏”,午是饮茶的时间,盏是装茶的杯盏。《南歌子》词中,有:“卯酒醒还困”之句。卯酒是卯时饮下的酒。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苏东坡诗词中,在酒与茶之间认为酒胜过茶。他作的《薄薄酒并引》的词,引中有“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之句,其二有:“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衣裳”之句。意谓浓度淡薄的酒,要胜过茶水;容貌丑陋的妻妾总比独守空房强;粗布衣也比没有衣裳好。然而,酒胜过茶也非绝对。在寒食节,由于禁火冷食,不论山珍海味的酒肴,也应以节前备好的清茶、糖粥代替。他作的《南歌子》(晚香)词,其中“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糖)”,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改火,是古时一年四季用不同的木柴取火。

旧时,茶有多种含义,主要为饮料外,订婚聘礼称为“食茶”。茶又是茶与点心的合称。因此在苏东坡诗词中,茶有时是泛指的。如他在初至密州时作的《雨中花》词,其中有:“荡飏yáng茶烟”之句。这里所说的茶烟,并非专门煮茶的烟火,而是泛指一天三餐茶饭袅袅上升的炊烟。

四、对饮茶功效的认识

苏东坡对饮茶的功效,其认识与唐代诗人基本一致。认为饮茶具有解渴消渴、消烦清心、兴奋提神等作用,并且认为茗茶是心灵美的感受。分别来说:

解渴消渴功效。词见《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几句的词意是说走在乡间绵延弯曲的小路上,既走累了又喝了几杯酒,觉得昏昏沉沉很想睡上一觉。于是,便向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探问家里有没有茶喝。把思茶解渴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茶的消渴(中医学的一种病名)作用,诗见《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说明饮茶可以治疗消渴

病。

消烦清心功效。《望江南》词中“且将新水试新茶”之句,意思是说通过品茗新茶以摆脱扫墓思乡的烦恼。对于清心除俗作用,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兴奋提神功效。诗见《汲江煎茶》中:“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意谓枯肠禁受不起三碗茶的兴奋作用,结果只好坐起来听着儋州城中不断的更鼓声。他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的诗中,也提到:“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意思是赠茶为包居士僧房禅坐能战胜睡魔,我自己为了作诗打腹稿今夜睡眠只好休止了。

苏东坡还认为,茗茶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他的《佳茗似佳人》的咏茶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几句诗充分体现了茗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五、传承唐代斗茶风俗

宋代传承延续了唐末五代流行的斗茶风俗。斗茶就是比赛茶质的优劣。斗茶的风俗,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有所体现。他在《月兔茶》的诗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之句。在《行香子》(茶词)中提到:“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斗赢一水指斗茶时获得“一水”(斗茶术语)胜利,相当于千钟酒的功效。两腋清风,典出唐诗人卢仝的一首诗,谓茶喝足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斗茶的内容包括斗形、斗香、斗味、斗色四方面。其中形、香、味都可按直觉的感受作出判断。唯有斗色要以白色茶沫为佳,而且茶沫存留以长久不散为好。苏东坡在《浣溪沙》词中:“雪沫乳茶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句。就是描绘茶的形、色、味。茶以白色为珍品。故以雪乳形容。雪沫乳花,是指茶盏中浮着如雪如乳的泡沫。蓼茸蒿笋试春盘是说享受了具有蓼茸蒿笋嫩芽茎杆制作别有风味的野餐茶肴,尝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情趣。春盘是古时立春日装菜肴果品礼物的盘子。他《西江月》(茶词)中:“盏浮茶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两句,就是说从茶盏中浮着乳花般轻圆白色的泡沫看,人间没有敢与双井茶竞美的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