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

合集下载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

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主张和人生观体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追求自由和宁静,达到人生的极致境界。

本文将探讨庄子人生的极致境界的主要特征和实现方法。

一、无为而治的境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放弃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执着和干预,接受自然的安排和规律。

在人生的极致境界中,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不强求,不逞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种境界要求人们超脱尘世的纷扰,摆脱对权利和财富的追逐,进而享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二、顺应自然与天人合一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内外一体地交流与对话。

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生的极致境界,使得人们能够领悟自然的真谛,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三、超越形而上、追求真实庄子主张超越对形而上世界的执着,认为人们应该超脱物质的束缚,以精神和思想的层面去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庄子看来,人的真实价值不在于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追逐,而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与领悟,达到对人生和宇宙的超越与洞察。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人们超越现实的桎梏,达到内心与灵魂的自由。

四、顺势而为、以逍遥自在庄子的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与逍遥,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切的功利心和管理层面的执着。

在庄子看来,逍遥不是狂放不羁的放纵,而是立足于自然法则,放下欲望,以随遇而安的姿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获得淡泊和宁静的真正快乐。

五、拒绝盲从、追求自主庄子反对盲从和墨守成规,主张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独立的见解和生活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极致境界是自主的,不受他人和社会框架的束缚和压力。

人们应该保持独立性和独特性,坚持自身的原则和信念,追求内心深处真正的美好。

六、超越生死、通达大道庄子追求的境界超越了人生的有限和局限,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界限,通达大道。

历史趣谈: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史趣谈: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导语:《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北冥之鱼《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它变化为鸟,名为“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少千里长。

鹏振翅高飞的时候,双翼就像垂悬天际的云朵。

北冥之鱼,大而无边,变幻莫测,远超世人想象。

庄子怕世人不信,还引用《齐谐》,证明这条鱼确实存在。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生有涯,所知无涯。

我们习惯眼前光景,往往忽视世间之大。

苏轼见王安石写菊花“吹落黄花满地金”,便嘲笑他没文化。

在他的知识范围里,菊花在枝头就枯萎,不可能落到地上。

被贬到黄州后,九九重阳日,菊花落在地上,遍地金黄。

苏轼呆住了: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

才高如苏轼,在浩瀚无边的世间,尚且是井底之蛙。

平凡如你我,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仅仅是一颗微尘。

纵然见识非凡,但仍要怀着羞涩。

造化之奇幻,世事之多变,岂是一介凡人可以测度?保持谦虚、好奇,才能接纳世间的新鲜事物。

濠梁之鱼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展开一场对话:庄子说:“鱼在水中,游得多么快乐自在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反驳:“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自然也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和鱼的想法,互不相知。

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各不相同。

你以为在感同身受,别人只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个节目《穷富翁大作战》,邀请富人体验七天底层生活。

一位富人言之凿凿:“这些苦不算什么,只要够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之后,他跟底层穷人一样干活,干了一天,累得筋疲力尽。

第二天,他放弃了体验。

他说:“底层生活太可怕了,累得没办法思考改变命运。

”隔岸观花易,切身体会难。

别轻易劝人大度,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痛苦;别随便劝人放下,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负担。

站在上帝视角,指指点点,只会惹人讨厌。

不轻易评价他人,才是将心比心的善良。

江湖之鱼《庄子·大宗师》记载,泉水干涸,有两条小鱼,靠对方口里的泡沫活命。

庄子用三条鱼,表达三种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谛

庄子用三条鱼,表达三种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谛

庄子用三条鱼,表达三种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谛西汉刘安曾著《淮南子》一书,文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由此可见,古人与鱼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先秦宋国曾有一位哲学家,也是道家逍遥派的开宗鼻祖,人称“老庄”之一的庄子,他应该是历史上最爱鱼的人。

庄子写书立著无数,提出很多新颖活泼的哲学观点,尤其以写“鱼”最为生动有趣。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庄子把快乐的人生比作三条鱼,以此表达人生的三种境界,它们分别指哪三条鱼呢?超然物外的北冥之鱼“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出自庄子名篇《逍遥游》的经典佳句。

庄子笔下的鲲,不仅拥有庞大的体型,而具备一双遨游苍穹的翅膀,能够乘着夏天的风,从北冥飞到南冥。

能够飞翔是多少鱼儿梦寐以求的理想。

庄子却说它是一条不快乐的鱼,因为鲲只能借助风才能飞翔,若是飞翔途中,风戛然而止,鲲也会从天空跌落。

鲲能够飞翔必须依附于风的存在。

庄子借此想要表达,人不能过度依赖外物,酒色财气、名利权势都是身外之物,只能暂时满足内心聊以慰藉。

人若是陷入追名逐利的声色犬马中,久而久之会形成依赖,逐渐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自己看待世界的视野。

在此以前,管子曾作出详细的阐释说“君子使物,不以己悲,不为物役”;孟子也曾说“人禽之辨”。

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是有价值地活着,活出自我真我本我,不要被世间的灯红酒绿蒙蔽双眼。

宋朝的范仲淹说得更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不要因为生活的好坏、个人的得失而杞人忧天,生活走到哪一步,便做该做的事儿,要是往前一步是忧愁,往后一步也忧愁,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乐趣。

所以,庄子借北冥之鱼告诉后人,人要学会超然物外,活得潇洒一些。

冷暖自知的濠河之鱼道家的庄子与名家的惠施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人一生辩论无数,奈何惠施从来没有赢过,这些诙谐幽默的故事都收集在《庄子》一书。

有一年秋天,庄子与惠施相约濠河。

庄子有感而发说“鯈鱼是多么快乐”。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说人生有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听上去很神奇,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

那就看看庄子说的“无已”、“无功”、“无名”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宋荣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又是什么人物?他算是个道家的高人了,是一个充满了个性的高人。

没有什么官位,一生穷困,就像灰雀嘲笑大鹏一样,宋荣子一生都在批评君王。

天下之人,小到一乡之名人,大到一国之君,都是成功学的奴隶,都在追求大鹏之志,把自己的荣辱看得比命还重。

这宋荣子却我行我素,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夸赞,也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批评,这就是“辩乎荣辱之境”。

天下之人一起夸奖他,他也不以此为荣,不会因别人夸奖就更加励志;天下之人一起批评他,他也不以此为耻,不会因别人批评而垂头丧气。

宋荣子为什么如此潇洒?因为他已经接近了“无已”的境界,这其实就是《齐物论》南郭子綦“吾丧我”的境界,灭了自己的小宇宙,自然把与生命无关的种种累赘分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老子说的“宠辱不惊”。

珍重生命,无视荣辱。

至人无已,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无已无的是自己的成心,不是天下。

《庄子.天下篇》说宋荣子:“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意思是说:宋荣子心系天下民生,自己却不讲究,还经常挨饿,连弟子也饿得招架不住了,都这般窘困,还是心怀天下。

这么了不起的人,庄子却笔锋一转,说宋荣子也没有达到极致。

这其实只是一种笔法,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极致。

列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八):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作者:洞见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09期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庄子将生活的智慧写进三条鱼的故事里,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能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了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据说有个名叫列子的人就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

但是没有风,他也是要发愁的。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的一杯菊花酒。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鱼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濠梁之鱼庄子说到的第二条鱼是《庄子·秋水》中叫“儵”的鱼,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

在桥上,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呢?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为迎合别人而改變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是没有光的。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

与其绞尽脑汁地去想怎么才能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寓言,大鱼化鸟,讲了成为圣人,世间做事大成的修炼,

庄子寓言,大鱼化鸟,讲了成为圣人,世间做事大成的修炼,

庄子寓言,大鱼化鸟,讲了成为圣人,世间做事大成的修炼,
庄子讲变化,虫可变成蝶,鱼成化成鸟!人也可成为圣人仙人!这个要有个闭关修炼的过程,象长征!能磨炼活下来,便修成了!
北溟有鱼,北方在是八卦的坎卦,为水为阴!庄子说,鱼最后到了南溟,才能变成鸟!道家修炼里北溟就是人体丹田腹部的位置,南
溟就是头部位置,属离、属火!取坎水,填离火,烧炼得金丹神水。

是能量转化过程,也称炼精化气。

当然大道不的执于身中小变!庄子是讲了天地能量的变化,做帝王之事的奥秘!要先在低处,如北溟之水这样的阴处,守低的位置,潜心修炼!十年一日,才能化成鸟,鱼化龙!升到天的位置,阳的位置!
这在内丹也称小周天功夫。

入于可先静心凝神,守住丹田气窍。

如母鸡抱小鸡,养着!神光内视腹部脐下关元穴一刻不离!勿忘勿助!静听自己的呼吸,后听自己的气息!在佛家称色不异空,道家称为后天返先天。

气窍所在腹部就物质而言为大小肠。

修道以慧眼,般若智慧细观下去是分子原子,功夫到了看丹田、天地万物都是气的组成!所以说天地是一指头!
悟道了便玄关一窍开!修道可入门了,此时如大鱼在海,沉潜勿用!慢慢养成!十年功夫,化为大鹏!元气冲腾,百脉皆开!这个就能出世入世,内圣外王!黄帝、周文王且战且仙的功夫!红尘之中可修道,百万军中可结丹!。

庄子笔下的3条“鱼”,像极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自知和自洽

庄子笔下的3条“鱼”,像极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自知和自洽

庄子笔下的3条“鱼”,像极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自知和自洽纵观古今名人,庄子算是一个快乐的人。

他“眼极冷而心极热”,冷眼旁观却心怀大爱,看破世情又心忧天下。

他把最深奥的道理通过最浅显的寓言讲给世界来听,有的人听懂了觉得很有意义,有的人听不懂觉得只是玄虚。

因为讲寓言比较多,于是庄子笔下出现了各种动物的事迹,比如最出名的“庄周晓梦迷蝴蝶”。

但出现最多的动物是鱼,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3条,可谓充满了庄子式智慧,恰好对应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自知和自洽。

这三种人生境界恰恰又与后世3位崇拜庄子、经历坎坷的大诗人各自呼应,就像是冥冥中的缘分。

01 象征自由的“北冥之鱼”这条鱼是庄子的故事里最有名的一条了,出自《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这条名为“鲲”的鱼,体型巨大,能化为鹏,展翅一飞就是数千里,看起来非常自由,也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

就连一代词后李清照都羡慕地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庄子用这条鱼告诫人们:人的一生如果能够不束缚于外物,不被物欲迷住了眼睛,那将会非常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逍遥'。

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是庄子的铁粉,他的经历恰与“北冥鱼”的隐喻契合。

陶渊明出生在官宦之家,却已然是没落的旁支。

他是文学的大才,也曾是豪情满怀的政治青年。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踏上官场之后,经历了恩师谢玄被陷害,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只好借酒浇愁。

慢慢地陶渊明嗜酒成瘾,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也才有了后世“陶醉”一词。

世界皆醉我独醒的日子总是难捱,陶渊明终还是无法与之妥协,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这才有了桃花源的传说,才有了“我醉欲眠卿可去”的洒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美。

《庄子》中三条鱼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

《庄子》中三条鱼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

《庄子》中三条鱼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庄子》中有三条鱼:一曰北冥之鱼;二曰濠梁之鱼;三曰江湖之鱼那么,这三条鱼究竟是什么意思,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第一条鱼:北冥之鱼《庄子》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意思是说:北冥海中有一条叫做鲲的,长有几千里的大鱼,它能够一跃而起,化身为大鹏鸟,当它变成大鹏后,翅膀一张也是好几千公里,遮天蔽日,好不威风——这就是鲲鹏的来历,实际上就是鱼和鸟的结合体。

在《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说孙悟空去狮驼城找三大王打架,三大王与之战斗好几十个回合不分上下,最后,猴哥急了,对三大王挑衅道:“有本事我们比赛跑,谁先到达南天门谁赢——”(猴王心想:奔跑是自己的强项,我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天底下赢我人还没出生呢)三大王答应得很干脆:“比就比呗,谁怕谁呀?”然,比赛开始后,孙悟空却傻眼了:本以为赢定了,可谁知,自己一个筋斗云刚刚翻出,却只听得头顶“呼”一声,三大王那巨大的身影很快便超过了自己...............看着远远落在自己身后的孙悟空,三大王嘿嘿冷笑道:“还跟我比速度,简直就是找死——”说到这里,各位看官或许应该明白了:三大王的原型其实就是鲲鹏,所谓鲲鹏展翅即万里,跟它比速度,孙悟空的确输得不冤——由此可以看出:鲲鹏有多么强悍,难怪如来佛祖都会忌惮它三分。

然而,鲲鹏虽然强大,却也有它的弱点:遇水遨游,御风翱翔——也就是说:鲲鹏之所以能鲲御千丈,鹏程万里;是因为借助了水,借助了风.......一个人再强大,也需要别人相助,就像秦始皇如果没有王翦,蒙恬,李斯等一众能人异士相助,仅靠他一个人是根本统一不了六国.......同样朱元璋如果没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一众猛将能人的辅佐,同样靠他一个人也不可能坐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所以,想要获得成功,成为伟人,单靠个人的力量,基本是不可能的。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鲍鹏山曾说,庄子的笔下,更像是一个动物的世界。

《庄子》中有濠上观鱼,螳螂捕蝉,偃鼠饮河……这些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庄子哲学。

今天,晚君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动植物,个个寓意深刻。

当你读懂了庄子笔下的动物,也就领悟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三条鱼1.北冥之鱼《逍遥游》中有一条北冥之鱼,名为鲲。

它虽然能够化为身长数千里的大鹏鸟,却不能任意翱翔。

只有等六月起大风的时候,它才能借着风力展翅高飞。

而在此之前,它每一天都在默默蓄力,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

想起了《菜根谭》中的一句话,久伏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一个人天资再好,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有一段蓄势储能的时光。

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直到八十岁的时候,才声名鹊起。

在前几十年的人生中,她所做的,就是埋头做实验搞研究。

演员游本昌年轻时从事哑剧表演,反响平平,但他整日泡在剧院苦练表演技巧。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自己,终于在52岁那年凭借济公的形象一炮而红。

《尼克·胡哲给自己的信》里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只有自己知道。

所谓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

人生低谷,你就默默蓄力;身处黑暗,你就酝酿火种。

当你提高了自身修为,时机一到,自然就可以乘风而上。

2.濠梁之鱼《庄子·秋水》中记载,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反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你看,人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若是你选择活在别人眼里,只顾迎合旁人,就注定委屈自己。

诗人余秀华出身农村,而且先天脑瘫。

在村人看来,这样子的人就是傻子。

可她偏偏喜爱文学,一天到晚把书捧在手里。

别人纷纷嘲笑她:“一个农村妇女,把家务事做好就不错了。

庄子的三条鱼三种人生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三种人生境界

庄子的三条鱼,三种人生境界庄子大概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

他觉得自己很可能就是一条自由自在的游泳鱼。

庄子喜欢钓鱼,要是那时候流行给自己取号的话,我估计他应该叫自己烟波钓叟之类的名字。

庄子为什么这么喜欢鱼呢?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鱼在天光月影、浮萍水草中自由自在的游曳,看起来很逍遥自在。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一种心灵无碍身体无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学,这一点和鱼儿的生活状态很像,所以庄子经常想象自己就是一条鱼,就像张雨生唱的那样,“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鱼不停游,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爱不停休,从来不想回头,不问天长地久。

”第二,鱼是庄子的饱腹之物。

庄子精神很丰满,生活很骨感,基本上是吃上顿没下顿的状态。

问河间侯借米,河间侯说等我发财了免费送给你几千斤,庄子说我就是需要水的鱼,等你发财了我就成了臭鱼干了。

所以庄子要想活命就得去钓鱼。

钓鱼一方面是饱腹,另一方面也是逍遥自在的象征。

中国文人喜欢渔父的形象,常常想象着自己是执一竿风月的渔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从庄子开始的吧。

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无待”,然后是“逍遥”。

“无待”就是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篱,打开心灵的枷锁,抛弃世俗中的一切欲望,什么名利富贵生死都属身外之物,把心放空去有待而无待,人生才能自由。

而逍遥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遥游的“游”字很意味深长。

这个“游”说的是人生需要游戏精神,这个“游”不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的“游”,而是要有心让心灵自由自在飘荡的“游”,是逍遥境界的“游”。

在庄子的著作中,出现过三条著名的鱼,就代表了他游心逍遥的人生哲学,一条是化身鲲鹏的北冥之鱼,一条是濠梁之辩中快乐的鱼,还有一条是相濡以沫的鱼。

这三条鱼其实也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北冥之鱼:不要让物欲迷住你的眼睛《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讲了一条大鱼化身为鲲鹏遨游于九天的故事。

但这条鱼是逍遥的吗?庄子说这条鱼其实并不自由,它必须依赖风,一旦没有风就得掉下来。

因此,庄子说人生的痛苦在于“有待”,你必须要依靠什么,你必须要追求什么,你追求人生价值,人生就被束缚了,你追求富贵,你可能终将死于富贵,人生而有欲,所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隶。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

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

《庄子·逍遥游》无用与有用,小用与大用,庄子的三个人生态度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庄子》一书。

参考的版本是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庄子》。

01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于公元前288年去世,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与儒家的孟子大概是同时代的人(约前372年—前289年),比孟子大概小3岁,但这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什么交集,也没见过面。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而先秦七子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

庄子一生清贫,甚至可以说是贫穷。

他曾经短暂当过小官,中年以后就没基本上无所事事了,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屋里,以织鞋为生,面黄肌瘦,但庄子生性孤傲,当时很多流传说让他去做官,他都一一拒绝了。

相对于高官俸禄,庄子显然更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02相传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当时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说明来意后,对庄子说:“大王希望你跟随我们一起回去做相国。

你可愿意?”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03说庄子生性孤傲,但其实《庄子》一生在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少重视,在司马迁笔下,庄子也是一个小角色,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人生若是迷茫时,不妨读读庄子的三条鱼

人生若是迷茫时,不妨读读庄子的三条鱼

人生若是迷茫时,不妨读读庄子的三条鱼作者:洞见pumpkin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

蒋勋说:“庄子是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话,是寓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学,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充满活泼的画面。

”无论是蜗角之争的妙悟,梦中化蝶的超然,又或是自喻鹓鶵(yuān chú)的高洁,都让人看到了庄子超越千年的智慧。

庄子的世界里充斥着瑰丽多姿的动物,可他最喜欢的却是水中之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条鱼,象征人生的三重境界,自由,自得和自处。

01自由:北冥之鱼庄子在《逍遥游》里写了第一条鱼。

在北海,有一条叫鲲的大鱼,乘千里波涛遨游,化为大鹏之后,可以借大风扶摇直上九万里。

许多人会羡慕鲲、鹏的无拘无束,可庄子认为他们的自由都是“有所待”的。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自在应是“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换而言之,就是不滞于外物,不傍于荣华,不求于功名利禄。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竹林隐逸,筑造了一个铁铺子,引来山泉,平时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不为世俗所拘,超然物外。

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脚下,靠卖梅子维持简单的生活。

平日驾一叶扁舟往来山水之间,或倚在梅树旁看白鹤起舞,无忧亦无虑。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人生真正的充实,从来不是物质能带来的。

一直为俗世纷争、虚名浮利费心,反而会让人身心俱疲。

放下多余的欲望,返璞归真,灵魂才能自由自在。

丰子恺一家曾迁往重庆郊区的一座荒村居住。

他辞去了教职工作,卸掉盛名的负累,自己圈一块地种豆种菜,养鸽养鹅。

劳动之余,读书作画不亦乐乎。

困了乏了,便倚在窗前看他养的大白鹅,风趣地称它为“鹅老爷”。

日子看似清苦,但他却以恬淡的心境,活出了别样的乐趣。

巴金曾这样评价丰子恺:“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丰子恺淡泊名利,画作不求财求名,随手赠送他人,享受着平淡,品味着简单,并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

庄子:三只鸟的故事,道尽了做人做事的真谛(二)

庄子:三只鸟的故事,道尽了做人做事的真谛(二)

庄子:三只鸟的故事,道尽了做人做事的真谛(二)文接上回。

《庄子》一书艰深晦涩,是因为庄子讲的东西没有直接讲明白,实则有很深的寓意,理解起来往往十分困难。

读书不能死读,否则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书读万卷不如一用”,读书重有一个“用”字,否则就白读了,每个人读书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用”到什么程度,这才是正解。

上回讲到,说大鹏鸟是个胸怀大志、前程远大的“人”,当还没等到“六月风”,条件还不成熟、时机未到的时候飞不起来,遭到学鸠和斥鴳两只小鸟嘲笑,不理解大鹏鸟的远大志向,认为大鹏鸟驰高鹜远,不切实际,还不如像自己(学鸠和斥鴳)这样从这个小枝头跳到另一个小枝头,从这个小枝头飞到另一个小枝头,既实际又舒服安全。

不过,庄子对这事做了结论,说是因为彼此梦想不同、志向不同、境界不同造成的。

现在庄子继续讲了下去。

做人做事不能固执成见,立场不同,观点有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过来说是:你看到的天,苍茫茫一片,好像什么也没有,你以为天真的就是这个颜色的吗?你以为宇宙真的大到无极限、没有尽头了吗?你站在地面看太空也像在太空看地面一样的吗?庄子在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提出了三个问题,谁也不知道,谁也没有答案,谁也回答不了。

庄子这里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只因你的知识未够,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自己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境界未到,你不知道的东西多着呢。

庄子这三问,把“所有人”都问翻了,把“所有人”的境界都推翻了,原来自己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同时,庄子还通过这三问,告诉我们立场不同,观点就会有所不同这个道理。

确实,我们从杨利伟在“神舟”太空舱里拍下的视频里看到的太空,跟我们平时在地面看到的不一样,太绚丽了;宇宙有多大、有没有尽头不知道,但“玉免”已经登月了,从传回来的公开图片看,月球还远远不是宇宙的尽头;我们在飞机上往下看,不同的高度看到的地面都有所不同,刚起飞时,高度不是很高的时候,还能看到马路上的人和汽车,再往上爬到半空看到的大楼就像火柴盒了,到了万米高空就只能看到云朵了,跟我们平时站在地面看到的不一样。

庄子三条鱼三重境界的理解

庄子三条鱼三重境界的理解

庄子三条鱼三重境界的理解一、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他以寓言、比喻和对话等形式,向人们传达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

其中,他著名的故事”庄子梦蝴蝶”中的”三条鱼三重境界”经常被人们引用和解读。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三条鱼三重境界的理解,并探讨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二、三条鱼三重境界的含义庄子在”庄子梦蝴蝶”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梦境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说他曾经梦见自己化身为一条鱼,游荡于无尽的大海中。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庄子,还是一条鱼。

这就引出了三条鱼三重境界的含义。

2.1 第一条鱼:不自知第一条鱼代表的是人们在生活中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缺乏自我认知。

庄子在梦中化身为一条鱼,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庄子,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条鱼。

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忙碌、琐事所迷惑,过着机械般的生活,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2.2 第二条鱼:自我认知第二条鱼代表的是经过思考和领悟后,人们了解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庄子在梦中苏醒,他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条鱼,而是庄子本人。

这种境界下的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努力寻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平静。

他们懂得观察世界,思考问题,明白自己是谁,也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3 第三条鱼:超越自我第三条鱼代表的是最高境界,即超越自我和现实的境界。

庄子梦醒后,他开始思考自己刚才梦见的鱼是他还是其他人。

他思考了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幻无常。

他意识到自己就像是一只蝴蝶,飞来飞去,无拘无束。

这种境界下的人们,超越了自我和现实的限制,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全貌,达到了超然及物以及无我无物的境地。

三、三条鱼三重境界的指导意义庄子的三条鱼三重境界,虽然以寓言的形式呈现,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和处世原则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发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第二条鱼境界教会了我们发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庄子人生三重境界:等风来,乘风起,随风去!细细品味,看透人生

庄子人生三重境界:等风来,乘风起,随风去!细细品味,看透人生

庄子人生三重境界:等风来,乘风起,随风去!细细品味,看透人生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家都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奇无比的鲲鹏的形象。

鲲鹏等风来、乘风起逆风行,到最后如果能够取消对风的依赖,就能实现逍遥的境界。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人生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进化的过程,你掌握了无所待,你就能成为庄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

为何《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因为逍遥游中寄托了庄子的人生理想。

狡猾的庄子,把人生的三种境界藏在鲲鹏扶摇而起的故事中,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等风来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

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等风来,在庄子的智慧中,就是不为物所累。

乘风起《庄子·秋水》中记载“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乘风去,在庄子的智慧中,就是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

随风去天命无常,人如风絮。

不知道哪一天属于你的池塘水就干涸了,和你相伴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
第一只鸟:海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一只很大的海鸟,从海上来到鲁国。

鲁国的君臣都很高兴,用隆重的音乐,盛大的宴会,来款待这只远道而来的鸟儿。

宴会上有猪有羊,舞女伴舞,琴师弹琴,让人眼花缭乱。

结果这只鸟很快就死了。

它没见过这种场面,不吃不喝,几日后就死在了鲁国。

好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搞成这样呢?
庄子说:因为不把鸟当鸟。

鸟儿应该吃虫子、吃鱼,活在大海或者森林。

达官贵人喜欢的玩意他不喜欢,它喜欢的玩意,达官贵人们也不喜欢。

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实际上,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横加干涉,无端指摘。

对鸟儿而言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

父母子女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要保持这样的尊重和界限。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别人的意志之上。

这是鸟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第二只鸟:凤凰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
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
邪?”
——《庄子·秋水》
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人传播谣言,说庄子要来梁国抢宰相之位。

惠子很害怕,于是下令整个梁国搜捕庄子。

庄子亲自去见惠子。

庄子说南方有凤凰鸟,遇到梧桐才会休息,只吃竹米(竹子开的花),只喝清泉。

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凤凰路过,猫头鹰发出‘吓!’的声音。

你今天也要为了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在庄子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摆弄金钱,汲汲于名位,实在是无聊。

自古以来,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心是有限的,装得下功名利禄,就装不下志向和抱负。

金钱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懂得知足,学会简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第三只鸟:大鹏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条很大的鱼,能变成一只大鹏鸟,遨游千里。

但是就这样的大的鸟,也需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庄子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便在于此,只要“有待”,便不能自由。

依靠的东西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发不得自由。

这只大鹏鸟在后世被李白当做自由的图腾,而实际上,在庄子眼里,大鹏还远远没有自由。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应该做物的主人,而非奴隶。

控制自己的物欲,学会享受精神的富足。

就是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机,多一些灵魂的自得其乐。

当然要想真正求得自由,人还需要放弃“我执”。

人所有的痛苦,无非是因为有“我”。

我所求,我所爱,才有我所恨,我所怖。

庄子在《逍遥游》的最后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

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舍掉自我的执念,尊重天道,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自由。

懂得尊重别人,不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折腾别人;
学着简单生活,不会因为名利折腾自己。

顺其自然,不要因为执念而迷失自我。

这样的人,内心丰饶富足,惬意安宁,自得其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