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来源: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编辑:张智勇律师(重庆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副主任)刑事知名律师张智勇释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的行为。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犯罪构成:本罪侵犯客体是国家对普通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
普通产品是指除刑法另有规定的药品、食品、医用器材、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电器等产品,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化妆品等产品以外的产品。
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产品生产的标准,产品出厂或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内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等制度。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上述管理制度,生产、销售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伪劣产品扰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秩序,侵犯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可具体分为以下四种行为:(1)掺杂、掺假。
这是指行为人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掺入杂物或假的物品。
(2)以假充真。
这是指行为人以伪造产品冒充真产品,表现为伪造或者冒用产品质量认证书及其认证标志进行生产或者销售这类产品的行为。
(3)以次充好。
这是指以次品、差的产品冒充正品、优质产品的行为。
(4)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这是指以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在内)的产品假冒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的精神,上述四种行为属选择行为,即行为人具有上述四种行为之一的就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行为人如果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行为或两种以上行为的。
也应视为一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不实行数罪并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情节是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客观上所要求的内容。
刑法中找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条文

刑法中找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条文刑法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条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巨额财产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巨额财产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巨额财产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数额巨大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巨额财产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巨额财产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
第三、妨害食品安全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情节特别严重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一)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情节严重的;
(二)生产、销售假劣冒充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三)生产、销售未经检验合格的肉、禽、蛋、奶制品等食品。
第四、投毒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投放毒害物质或者有毒有害物质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投放毒害物质或者有毒有害物质致人严重危害而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以上是刑法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主要条文内容,通过这些规定可以有效维护社会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字数:348)。
经济刑法(打印) (有答案)

第九章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p185)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p189)本罪的行为对象是伪劣产品。
所谓“伪”,是指以假充真。
所谓“劣”,是指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及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依照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谓“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以销售的各类物品。
判断的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在产品上注明采用的企业标准。
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行为人或是同时实施多种行为,或是实施其中的一种行为而具有多种性质。
行为人只要实施其中之一的,即构成本罪,同时实施多种行为的,也只构成一罪,不构成数罪。
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
“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主观方面是故意,以营利为目的,过失不构成本罪。
具体地说,行为人明知自己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行为,会造成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是否明知伪劣产品的判断,第一,是否具备正当资格;第二,有无质量标记、说明书等;第三,进货渠道是否正当、手续是否齐全;第四,交易方式、时空是否正常;第五,看价格是否合理;第六,看账目是否合规合制,还要结合行为人的年龄、职业、阅历、经验等判断。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认定:1.明知他人生产、销售伪劣,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帐号、发票、证明、许可证,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共犯论处。
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它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关系(第149条,生产销售第141条至第148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依照第141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论处;生产、销售第141条至条148条所列产品的,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第140条规定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他罪名的竟合问题(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同时又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罪、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的,属于想像竞合,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处罚)二、生产、销售假药罪(p19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案例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案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罪案例。
某公司为了追求利润,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劣质原材料,生产出了一批伪劣产品。
这些产品在外观上与正品无异,但在质量上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然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该公司选择了敷衍了事的态度,将这些伪劣产品投放市场销售。
不久之后,一些消费者购买了这些伪劣产品,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
有的是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火灾,有的是因为产品使用不当导致的人身伤害。
这些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对此展开了调查。
经过调查,相关部门发现了该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证据。
该公司因为使用劣质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在安全性能上存在严重缺陷,违反了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而且,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也没有对产品进行合格证明,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最终,该公司因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也因为犯罪行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起案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企业应当以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为重,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消费者也应当增强识别伪劣产品的能力,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产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企业和消费者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量刑标准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量刑标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指制造、加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和量刑标准。
首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数量较大,情节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生产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为,生产伪劣商品,数量较大,情节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为,销售伪劣商品,数量较大,情节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其次,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极其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生产伪劣产品罪和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法院可以酌情从重处罚。
再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犯罪的数量、质量、价值;犯罪的方式、手段、目的;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的主观恶性、悔罪表现等。
在具体案件审理中,法院应当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做出量刑决定。
最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对于这类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应当依法从严打击,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强监督,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是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案件情况综合确定的,依法从严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认定从犯的标准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认定从犯的标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销售质量不合格的产品的行为,此行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
在刑法中,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一种犯罪行为,对其定罪量刑的认定通常要考虑从犯的标准。
下面将从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实施行为和犯罪所得等方面,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认定从犯的标准进行分析。
首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1.伪劣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行为。
2.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或者造成了较大损失。
3.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质量不达标,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认定从犯罪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犯罪主体的位置和作用:从犯是指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主体。
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从犯可以是生产环节中的技术人员、工人等,也可以是销售环节中的销售人员。
从犯与主犯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和分工合作关系。
2.从犯的主观故意:从犯与主犯一样,也需要具备犯罪的主观故意。
从犯应当具有知道制作或销售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事实,以及知道此种行为的危害性,并对此表示认可或默许。
3.从犯的责任程度:从犯的责任相对主犯较轻,但也不能仅仅因为责任轻而不予追究。
从犯在犯罪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也是认定从犯罪的重要因素。
此外,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实施行为,包括制作、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或者以其他形式销售伪劣产品。
从犯在实施这些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行为举动,如参与生产或销售伪劣产品的组织和策划、参与生产或销售的工作等。
最后,从犯罪的所得也是认定从犯罪的一项重要指标。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所得是指通过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所获得的非法经济利益。
对于从犯的犯罪所得认定,应当考虑从犯犯罪行为的贡献和所得所占比例。
综上所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认定从犯的标准主要包括从犯的位置和作用、主观故意、责任程度、犯罪实施行为和犯罪所得等方面的因素。
在具体案件中,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证据,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进行从犯认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或者以欺骗、虚假宣传等手段推销伪劣产品的行为。
其中,销售伪劣产品是罪行的一种,其多指销售已经生产了的伪劣产品的行为。
因此,在确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认定方式。
销售伪劣产品是指将已经生产出来的伪劣产品进行销售的行为。
伪劣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未能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等标准要求的产品。
在判定销售的产品是否为伪劣产品时,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产品质量方面。
主要考察产品是否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等标准要求相一致,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2)产品的标识方面。
主要考察产品是否具备标识规范性,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点、生产厂家等信息是否齐全清晰。
(3)宣传和销售方面。
主要考察企业在宣传和销售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等不当行为。
2、销售金额的认定
销售金额是指销售伪劣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金额。
在确定销售金额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价格。
销售价格是确定销售金额的基础,通常采用购货发票等证据来确定。
(2)销售数量。
销售数量是指销售伪劣产品的数量,通常采用销售清单、库存清单等证据来确定。
总之,在确定销售金额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认定方式。
而且,对销售伪劣产品行为的认定,需要充分考虑伪劣产品的质量、标识、宣传和销售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
刑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案例

刑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案例案例一: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化妆品警方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条之规定,认定该化妆品店涉嫌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
其违法行为涉及虚假宣传,危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财产安全,同时损害了正规化妆品市场的竞争秩序,破坏了品牌形象。
根据该条款规定,警方对相关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逮捕决定,并将案卷移送至法院审理。
案例二:生产销售假冒名牌手袋2024年,省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大规模生产销售假冒名牌手袋案。
该案件的侦破及其后续调查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社会治理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典型案例。
据调查,犯罪嫌疑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了与知名品牌手袋外观、商标等几乎一模一样的假冒产品。
这些假冒产品通过全国范围的配货渠道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零售商,或者通过互联网违法销售给消费者。
公安机关的侦查揭示了整个产业链,从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产品包装,到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和管理,都有严谨的计划和配套的措施。
这种生产销售假冒名牌手袋的犯罪手法涉及销售领域广泛,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
该案的侦破使犯罪嫌疑人面临刑事起诉,他们将依法受到严厉的惩罚,为公众营造一个诚信守法、有保障的消费环境。
结语:以上案例展示了刑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的典型案例,涉及化妆品、手袋等领域。
这些案例中的犯罪分子通过假冒注册商标、虚假宣传等手段,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知情权。
公安机关通过调查和证据收集,依法对相关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和起诉,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消费环境,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案例也提醒了人们在消费时要警惕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对品牌信誉的重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还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是关乎刑事责任和刑罚程度的重要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伪造、买卖伪劣产品的行为,其犯罪手段主要是通过伪造产品标识、虚假宣传、偷工减料等手段获得不正当利益。
依据《刑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依据犯罪的数量、情节来认定刑事责任和刑罚的。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并没有具体的金额标准,而是依据犯罪的数量和情节来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会依据公安机关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对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进行综合评估。
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需要考虑:首先是销售数量。
销售数量是判定销售金额的重要依据之一,销售数量越大,涉及的销售金额自然就越大。
对于销售数量较多的情况,人民法院会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进行认定。
通常情况下,可通过销售记录、财务账目等相关资料来确定销售数量。
其次是产品定价。
产品的定价也是判定销售金额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伪劣产品被定价得较高,那么销售金额自然也会相应地增加。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合同、票据等资料来确定产品的定价情况。
再次是销售渠道。
伪劣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会对销售金额的认定产生影响。
如果伪劣产品通过正规的销售渠道大规模销售,那么销售金额自然会很大。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销售渠道的调查取证来确定销售渠道情况。
最后是社会影响。
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会对销售金额的认定产生影响。
如果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那么人民法院会结合社会受影响的程度对销售金额进行综合评估。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量刑标准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一)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二)这里要注意的是:1、“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2、“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3、“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4、“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于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5、“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6、“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对于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估价机构进行确定。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单处罚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7万元的,为罚金刑;7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为拘役刑;10万元的,为有期徒刑一年,每增加85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销售金额20万元的,为有期徒刑二年,每增加7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销售金额50万元的,为有期徒刑七年,每增加2万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
一般来说,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行为,必须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一条中规定的条件才可以被证明为犯罪。
第九十一条规定:“在生产,处理,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服务得到重大利益而制作,销售或者再次投放市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根据上述规定,假冒伪劣产品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生产、处理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2、谋取重大利益,包括牟取金钱,获取不正当利益等;
3、有意制造、销售、再投放市场;
4、假冒伪劣商品质量较低,违反有关质量应得到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德的规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家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提出了严格的立案标准,当犯罪嫌疑人满足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时,审计机关依法可以立案侦查。
只有满足上述四个基本要素,审计机关依法才能办理立案手续,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另外,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应当给予严厉的处罚。
审判机关在审理时,会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给予适当的判决。
总之,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一条,上述四个基本要素必须清楚、明确,审计机关根据认定事实依法行使主权,依法立案,才能保障社会充分司法公正。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者可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销售部分是罪责最轻的一方,但其销售行为的代价却非常高昂。
据此,销售金额的认定成为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可以理解为从犯罪行为中获取的非法收益总量。
具体的,销售金额可以理解为售货价款、所得利润或其他效益等合计金额。
这部分金额的计算应综合考虑销售数量、售价、利润、销售期限等多种因素。
因此,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销售金额的认定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中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综合评估。
销售金额的认定,首先应该根据销售量进行计算。
销售量是指销售数量,也是计算销售金额的重要依据。
通常情况下,销售量越大,销售金额也就越高。
对于销售金额难以确定的特殊情况,也可通过消费者投诉举报、调查取证等方式得出销售量的估算,再据此计算销售金额。
其次,销售金额的认定需要考虑售价因素。
售价是指商品在交易过程中标价的价格。
伪劣产品的售价通常较低,但仍需综合考虑其与正常售价的差距、售价波动、竞争情况等实际情况,对售价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判断,从而确定销售金额。
再次,销售金额的认定还应考虑犯罪分子的利润情况。
利润是指销售价与进货价之间的差额,也是犯罪分子从违法犯罪行为中获得的非法收益之一。
根据刑法规定,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时,应当确定其非法获利金额,也就是利润。
最后,销售金额的认定还要考虑销售期限。
销售期限是指销售行为所涉及的时间范围,通常用来计算销售金额中的时间价值。
销售期限越长,商品的时间价值也就越高,因此销售金额的判定还需考虑销售期限的影响。
总之,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审理中,销售金额的认定需要遵循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考虑销售数量、售价、利润和销售期限等因素,进行科学、公正的判断和计算,确保刑事制裁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销售伪劣产品罪案例

销售伪劣产品罪案例案例背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降低成本,其中之一就是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
伪劣产品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销售伪劣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案例描述:某年某月某日,A市公安机关接到消费者报警称,在某商场购买了一款名牌化妆品后使用出现了过敏反应。
经过调查发现该化妆品是由一个名叫B的商家销售的。
B商家被带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经过审讯得知,B商家从外地购买了一批名牌化妆品,并将其加工成仿冒品后在市场上销售。
这些仿冒品在外观、包装、气味等方面与正品几乎没有区别。
公安机关随即对B商家进行了抓捕,并对其进行了物证和证人调查。
通过证人证言和物证鉴定,公安机关确认B商家销售的化妆品确实是伪劣产品。
B商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
同时,公安机关还对其销售的其他伪劣产品进行了查扣和销毁,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分析:一、伪劣产品的定义伪劣产品是指经过篡改、掺假、冒用等手段制造和销售的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标准要求,甚至可能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商品。
伪劣产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价格低廉,质量差劣,外观与正品相近甚至一模一样,但功能和效果远远不如正品。
二、伪劣产品销售的危害1. 经济损失:消费者购买到伪劣产品后可能会因为质量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
2. 人身安全和健康威胁:某些伪劣产品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食品中掺杂有毒物质、药品中掺杂有禁用成分等。
这些都会对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3. 损害消费者信任:消费者购买到伪劣产品后会对品牌和商家失去信任,从而对整个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三、销售伪劣产品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属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
具体罪名根据情节的轻重可以分为三种: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商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第一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1979年的刑法是建立在计划经济背景之下,在这一时期,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现象并不突出,因此,1979年的刑法没有系统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
一般的司法机关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犯罪依投机倒把犯罪、制造、销售假药犯罪、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玩忽职守犯罪等进行论处。
刑法第117条规定:“违反金融、外汇、金银、工商管理法规,投机倒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单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一条对该刑法典第117条条进行了补充,规定:“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85年7月1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对于什么是投机倒把行为作出了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在生产、流通中,以次顶好、以少顶多、以假充真、掺杂使假”为投机倒把的表现形式之一。
国务院1987年9月17日发布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3条规定:“以牟取非法利润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和政策,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制造、推销冒牌商品、假商品、劣质商品,坑害消费者,或者掺杂使假,偷工减料情节严重的”行为为投机倒把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样,一部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实际按投机倒把犯罪处罚了。
1979年刑法第164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制造、贩卖假药危害人民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这一规定可视为刑法关于生产、销售特种伪劣商品罪的直接规定。
1982年《食品卫生法》规定:“违反本法,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致人死亡或者致人伤残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不同情节,对直接责任人员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一百一十四条或者第一百六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销售伪劣产品判刑案例

销售伪劣产品判刑案例销售伪劣产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我国,对于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并对其进行严惩。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销售伪劣产品判刑案例,以此来了解相关法律的执行情况。
案例一,某公司销售假冒药品案。
某公司为了牟取暴利,生产并销售了一批假冒的治疗感冒的药品。
这些药品在包装上做了精细的仿制,很难分辨真伪。
然而,这些药品的成分却是不明的劣质药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该公司负责人因销售假冒药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以巨额罚款。
案例二,某商家销售假冒名牌服装案。
某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购买了一批假冒的知名品牌服装,并在实体店和网络平台上进行销售。
这些假冒的服装外观上与真品无异,但质量却远远不及正品。
消费者购买后发现问题,向有关部门举报。
经过调查,该商家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以违法所得的数额三倍的罚款。
案例三,某个体户销售假冒食品案。
某个体户为了谋取不义之财,购买了一批劣质食品,并在市场上销售。
这些食品包装精美,价格低廉,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然而,这些食品的质量却无法保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该个体户因销售假冒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以上案例表明,法律对于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是零容忍的。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一旦违法售卖假冒伪劣产品,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些案例也提醒我们,作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提高警惕,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销售伪劣产品是一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信誉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抵制和举报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刍议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明知”的认定

刍议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明知”的认定伪劣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不达标、有威胁人体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物品,这类产品可能是假冒伪劣、夹杂次品等。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是一种犯罪行为,一些不法厂家或商贩为了追求暴利,不顾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靠欺诈手段获得经济利益,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危害。
在对这种犯罪行为进行定罪量刑过程中,“明知”成为认定该罪的重要一环。
一、生产伪劣产品罪中“明知”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财产安全等情形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该条规定明确了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惩处以及定罪量刑的标准。
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明知”是在指控犯罪嫌疑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时的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当生产厂家或销售商明知其生产、销售的产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并有可能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但故意或过失地将这样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时,就构成了“明知”的犯罪行为。
二、生产伪劣产品罪中“明知”认定的难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认定“明知”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生产厂家或销售商是否对产品的不良品质、质量问题和消费者的危害有所了解,以及对这些状况的态度。
在法律上,这种认定必须考虑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事实。
为此,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往往会采用一系列证据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观故意。
1.证据的收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明知”的认定需进行证据的收集。
其中,销售记录、质检报告、购销合同、生产流程等文件记录能在很大程度上证明相关公司或个人的主观意图;而将现场取证、技术检验和产品比对等鉴定手段运用于实践中,可以发现问题产品和未达标的生产过程,为认定“明知”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因此,对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法律必须予以严厉打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数量标准。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数量较大是立案的重要标准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一般情况下,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数量应当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构成犯罪行为。
二、销售渠道标准。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是立案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通过正规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会更大,立案的可能性也会更高。
因此,对于通过正规销售渠道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司法机关应当给予更为严厉的打击和处罚。
三、社会危害程度标准。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社会危害程度也是立案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那么其社会危害程度就会更大,也更容易构成犯罪行为。
因此,司法机关在立案时需要充分考虑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社会危害程度。
四、赃款赃物标准。
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所获得的赃款赃物数量也是立案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赃款赃物,那么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会更大,也更容易构成犯罪行为。
因此,在立案时,司法机关需要充分考虑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所获得的赃款赃物数量。
总之,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数量、销售渠道、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赃款赃物等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构成犯罪行为,才能得到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和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特征、认定、立案追诉、量刑处罚及辩护指南目录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3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特征3(一)客观方面的表现(行为特征)31、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
32、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43、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
5(二)犯罪客体(侵害的社会关系)6(三)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动机)6(四)犯罪主体(哪些人会成为犯罪主体)6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追诉标准7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和处罚标准7五、如何认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9(一)罪与非罪:严格以犯罪构成要件来认定9(二)此罪与彼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其他相近罪名的区别11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区别。
11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等特定类型伪劣产品犯罪的区别。
12(三)帮助犯问题13六、资深律师如何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进行有效的辩护13(一)根据是否属于“伪劣产品”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4(二)根据销售金额或货值金额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5(三)根据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6(四)根据是否为单位犯罪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6(五)根据是否属于犯罪既遂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7(六)以是否具有其他法定理由或罪轻情节作无罪或罪轻辩护18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典型案例19(一)X志峰、X磊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判12年有期徒刑。
19(二)XX东北机电机床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董事长获刑15年20(三)企业生产伪劣产品,公司和法定代表人均受制裁22八、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24(一)法律241、刑法242、产品质量法27(二)立案、量刑标准29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9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通知31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2(三)相关司法解释34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4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4(四)规X性文件35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有关鉴定问题的通知35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的通知37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行为。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数额标准是以销售金额计算的,是否获利及获利多少在所不问。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本罪的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犯罪的客观方面(行为特征)、犯罪客体(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动机)、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行为人)。
(一)客观方面的表现(行为特征)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
具体来说:1、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
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是指违反《产品质量法》等国家关于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
如《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就明确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2)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3)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2、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0号)第一条的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即:(1)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不符合该标准;(2)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3)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对产品是否存在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3、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0号)第二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XX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货值金额以XX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
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二)犯罪客体(侵害的社会关系)本罪侵害的是国家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从广义上说,伪劣产品也包括假冒产品,但我们所说的伪劣产品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与假冒产品并不相同。
假冒的产品也可能质量很好,往往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或产品名称,侵犯的主要是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动机)本罪在主观上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伪劣产品但仍然进行生产或销售。
这里的主观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如,销售者明知自己销售的产品是伪劣产品,明知自己的这种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但并不改正,仍然继续销售,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一般来说,如果生产者或销售者不知道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是伪劣产品,不构成本罪。
(四)犯罪主体(哪些人会成为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可构成本罪。
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追诉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0号)第二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的通知(公通字[2008]36号)第十六条,以及其他相关司法解释和法律法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如下: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上述立案追诉标准,除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于单位犯罪。
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和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及前述相关司法解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处罚标准如下:1、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单位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达到上述数额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处罚。
2、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单位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达到上述数额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处罚。
3、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单位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达到上述数额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处罚。
4、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达到上述数额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处罚。
5、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如何进行处罚,并无明确规定,但也应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生产、销售伪劣的防治、防护产品、物资,构成犯罪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8、伪劣卷烟、雪茄烟等烟草专卖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定罪起点数额标准的三倍以上的,或者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但与未销售货值金额合计达到十五万元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销售金额和未销售货值金额分别达到不同的法定刑幅度或者均达到同一法定刑幅度的,在处罚较重的法定刑幅度内酌情从重处罚。
查获的未销售的伪劣卷烟、雪茄烟,能够查清销售价格的,按照实际销售价格计算。
无法查清实际销售价格,有品牌的,按照该品牌卷烟、雪茄烟的查获地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零售价格计算;无品牌的,按照查获地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上年度卷烟平均零售价格计算。
9、其他量刑情节:(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的,从重处罚。
(2)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