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沂水秀才》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沂水秀才》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沂水秀才》原文
沂水某秀才,课业山中。夜有二美人入,含笑不言,各以长袖拂塌,相将坐,衣耎无声。少间,一美人起,以白绫巾展几上,上有草书三四行,亦未尝审其何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秀才扪金,则乌有矣。丽人在坐,投以芳泽,置不顾;而金是取,是乞儿相也,尚可耐哉!狐子可儿,雅态可想。
友人言此,并思不可耐事,附志之:对酸俗客。市井人作文语。富贵态状。秀才装名士。旁观谄态。信口谎言不倦。揖坐苦让上下。歪诗文强人观听。财奴哭穷。醉人歪缠。作满洲调。体气苦逼人语。市井恶谑。任憨几登筵抓肴果。假人徐威装模样。歪科甲谈诗文。语次频称贵戚。
聊斋志异《沂水秀才》翻译
山东沂水有个秀才,在山中温习功课。夜里,有两个美女进了屋,含笑不说话,各自用长袖拂了一下床,就挨着坐下了。她们的衣服轻软,不带一点声息。一会儿,一个美女站起来,将一条白绫巾展放在桌子上,巾上有草书文字三四行,秀才也没仔细看看写的是什么词句。另一个美女起身把一锭白银放在桌子上,大约有三四两的样子,秀才便把银子放进自已的袖子里。两个美女拿起白绫巾,拉着手笑着出了门,说:“真是俗不可耐!”秀才用手一摸袖子里,银子早已没有了。
美人坐在面前,投以情愫,秀才竟然置之不顾,而却把银子拿起来,这纯是一副乞丐相,能令人可耐吗!讨人喜欢的狐女,那高雅的样子可以想见。
朋友说了这件事,使我又想到了一些令人不可耐的事情,一并附记在这里:穷酸俗气;大老粗拽文;炫耀富贵;秀才装名士;谄媚丑态;不住嘴的信口扯谎;入座时苦让上下位;强逼人听看不像样的诗文;守财奴哭穷;喝醉了无理纠缠;学作满洲腔调;摆一付硬逼人说话的架势;开低级下流的玩笑;娇怂自己的孩子爬登筵桌抓肴果;凭借别人余威装模作样;低劣的科甲出身者大谈诗文;说话之间屡称自己是权贵亲戚。
聊斋志异赏析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
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古典小说发展的总结期。代表这高峰和总结的是两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是《聊斋志异》,一部是《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总结,《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
唐宋以后,古代小说的发展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途,白话小说以其语言的通俗和内容的贴近现实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在唐传奇的高峰以后,文言小说虽然代不乏作,数量亦相当可观,但是有影响的传世佳作却非常少。宋代“说话”艺人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但无疑也包含了语言的因素在内。《聊斋志异》的语言用的是相对比较典奥的文言,远不如白话小说那么通俗,但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却几乎同古代通俗的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相媲美。这说明,《聊斋志异》在思想艺术上有足以克服其语言障碍的独特成就。
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是它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又都是同蒲松龄的生活遭遇、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他出生的村庄原名满井庄,村口有一眼泉井,泉水清澈四溢,四周翠柳掩映,他因自号柳泉居士。他生活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官污吏的敲剥,使广大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这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自然会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古诗聊斋志异翻译赏析
古诗聊斋志异翻译赏析
《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在《小谢》中,作者
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后来陶生因事orG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聊斋志异·珠儿》一文赏析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聊斋志异·珠儿》一文赏析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源自于吴承恩的《聊斋志异珠儿》,它给了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恶行终究会受到愤怒的天道的
惩罚,而善行则会受到好运的加持。这篇故事讲述了张铁拐的故事,让我们领略到了良心的价值。
《珠儿》取材自宋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张铁拐的故事,他等拐带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的父母死了,为了让小孩们能有活的精神,他来带他们。当拐带路途中,他遇见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帮助他照顾小孩,让他们不再受苦,给他们学习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保护他们免受欺凌。而这位小伙子就是吴承恩创造的虚构人物珠儿。
珠儿不仅提供了给小孩们的精神上的关爱,故事中她的善行也让张铁拐受到了惊喜的好处,最后张铁拐发现小孩们原来就是他的外孙,而珠儿获取了一笔宝贵的珠宝。这篇故事表明,恶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善行则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
在《珠儿》中,珠儿的慈爱使得小孩们得到了温暖的关爱,她以自己的真诚改变了这个家庭,让小孩们有安全可靠的家庭环境,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运势。而张铁拐受到的惊喜也让我们认识到,善行终究会受到天道的报答,也给了我们信心,其实每个人都有天使般的善良和慈悲。
《珠儿》以其特定的文学传统,把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不仅把善行和恶行的惩罚做出了客观定性,而且还展示出了良心的价值:它让我们了解到,无论困境多么的艰难,善行仍是值得做的,善行可以让
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句话让我们懂得了好的结果,善行会得到天道的祝福;而恶行会受到天道的惩罚,这正是作者以《聊斋志异珠儿》让我们看到的。正因为有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到恶行终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善行则会受到诸多的祝福。
明清小说之《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内容解读与赏析
明清⼩说之《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内容解读与赏析对《罗刹海市》的理解,应当从“异史⽒⽈”⼊⼿。那是作家对整个社会的概
括,也是作家创作意图的表⽩。“异史⽒⽈”指出,⼀、社会已经变得美丑颠倒,越是坏的越受欢
迎,因⽽⼈⼈要装假⾯逢迎⼈,⼈情世态如同⿁蜮世界⼀样阴冷。“花⾯逢迎,世情如⿁; 嗜痂之
癖,举世⼀辙;⼩惭⼩好,⼤惭⼤好。” ⼆、⼈决不可以⾃⼰堂堂正正的男⼦汉⾯⽬处世。“若公
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者,盖⼏希矣。”三、美好理想只能在幻想中存在。“显荣富贵,
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
《罗刹海市》完整地体现了《聊斋志异》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先,作家以奇妙的想象对社会现实作了折光式的、⼊⾻三分的揭露。⿊⽯为墙的罗刹国
不过是现实社会颠倒的投影,在这个社会中,真正有才学的⼈必须由那些⽬不识⽂,⼼存鄙见
者擢拔,品格⾼尚者永远要被蝇营狗苟者左右,美丑颠倒的异域就是“世情如⿁”的⾎腥现实!作家
⼗分善于把深邃的哲理隐化在类似于恶作剧的描写中,罗刹国相国的⾯⽬,执戟郎家中的歌舞
场⾯,都是以极度夸张的怪异⾯⽬出现。“貌类夜叉,皆以⽩锦缠头,拖朱⾐及地,扮唱不知何
词,腔拍恢诡。”歌舞场⾯从唱腔、唱词到扮相,都丑恶之极,滑稽之⾄,作家却写得煞有介
事。对极为可笑的、极不合理的事物,采⽤平静的、冷静的、乃⾄冷峻的描写,所谓⽪⾥阳秋
的描写。这既是富于谐趣和幽默感的,⼜是思想深沉和透辟的表现。
其次,充溢着诗情画意的龙宫,是作家的浪漫情趣和理想主义的集中表现。龙宫是凡俗中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者的伊甸园。蒲松龄终⽣不能从科举中得到展才良机,却始终怀抱“他⽇勋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狐鬼至尊——《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顶峰、“短篇小说之王”。它不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还大量取材于有关神仙鬼狐、犬鼠獐狼。狮虎猴象、蛇虫鱼鸟、花草树木乃至烟云泉石的各种传说;它的艺术构思,“驰想天外,幻迹人区”,人奇、事奇、景奇、情奇,如梦似幻,变幻莫测;它所展现给读者的生活画面,既有凄风苦雨的人间,又有琼楼玉宇的天堂,既有昏天黑地的地狱,又有晶莹碧透的龙宫,寄托了广泛的社会理想。题材的怪异性,构思的奇幻性,寓意的深广性,构成了这部奇书有别于其他任何一部小说的独有的特征。形成了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创造。 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文学巨著。在艺术实践上,追求真、善、美的美学思想;在形象塑造上,讲究形象化、鲜明化、神韵化;在情节发展上,推崇曲折美、波澜美的艺术情节;在语言风格上,重视民间语言,大胆运用成语典故;在美学特征上,主张开拓创新,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奇特的幻想情节。现在,我就其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强、浪漫主义色彩浓、幻想构思奇而进行赏识。 一、创新性强。 《聊斋》所体现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如:题材的新开拓,传统主题中的新发展等等。 在题材上的新开拓。综观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全貌,普通劳动群众及其生活并不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但在《聊斋》中,占主要分量的题材,则是社会普通民众及其他们的生活,它是庶民活动的舞台。《聊斋》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生活、朋友交往、征服自然等等。劳动人民的生活题材如此大量地出现在《聊斋》之中,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在题材领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这还体现在:一、必须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以劳动人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题材去揭示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展现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如《白莲教》、《梦狼》等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二、必须以鲜明的审美情感去处理这些题材。《聊斋》就以这空前未有的规模,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提供了一批劳动人民鲜活的艺术形象,如田七郎、农妇、张氏妇、窦女、牧竖、胡氏兄弟、红玉、乔女、成名、白莲教少女等等。总而言之,劳动人民作为庶民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大量入选为《聊斋》的题材,这是《聊斋》审美视野的新扩展,题材领域的新开拓,同时,它还提供了处理这类题材的新成就、
聊斋志异《骂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骂鸭》原⽂、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骂鸭》原⽂ ⾢[1]西⽩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葺⽣鸭⽑[2],触之则痛。⼤惧,⽆术可医[3]。夜梦⼀⼈告之⽈:“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乃可落。”⽽邻翁[4]素[5]雅量[6],⽣平失物,未尝征于声⾊[7]。某诡[8]告翁⽈:“鸭乃某甲[9]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10]将来。”翁笑⽈:“谁有闲⽓骂恶⼈。”卒[11]不骂。某益窘[12],因[13]实告邻翁。翁乃[14]骂,其病良已[15]。 异史⽒⽈:“甚矣,攘[16]者之可惧也:⼀攘⽽鸭⽑⽣!甚矣,骂⾳之宜戒也:⼀骂⽽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17]骂⾏其慈者也。” 聊斋志异《骂鸭》翻译 淄川县西⽩家庄的某⼈,偷邻居的⼀只鸭⼦煮着吃了。夜⾥,觉得全⾝发痒;天亮后⼀看,⾝上长满了⼀层细细的鸭茸⽑,⼀碰就疼,⾮常害怕,可⼜没有办法医治。夜⾥,他梦见⼀个⼈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的⼀顿痛骂,这鸭⽑才能脱落。”可是邻居家的⽼⼈平时度量宽宏,⽣平中丢东西,不曾表现在声⾳和脸⾊上。偷鸭⼈很奸滑,便撒谎告诉⽼翁说:“鸭⼦是邻居某某所偷,他⾮常害怕别⼈骂,骂他可以警⽰他将来(再来偷鸭⼦)。”⽼翁笑道:“谁有那么多⼯夫⽣闲⽓,去骂这种品⾏恶劣的⼈。”最终也不肯骂。偷鸭⼈很难为情,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翁。⽼翁这才肯骂,那个⼈的病就痊愈了。 写奇异故事的⼈说:“太厉害啦,偷盗的⼈⼀定很害怕:⼀偷盗居然浑⾝长出鸭⽑!太厉害啦,骂⼈的⼈真的应该⼩⼼啊:⼀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善也是有⽅法的,那邻居⽼⼈,是⽤骂⼈来实⾏他的仁慈的啊。” 聊斋志异《骂鸭》赏析 蒲松龄善于⽤幽默⽽犀利的笔锋对⼈性中贪婪、荒淫、愚昧的⼀⾯进⾏⾟辣的讽刺,从⽽酿造出⼀些妙趣横⽣的故事。《骂鸭》就是这样的⼀篇杰作。 ⼩说所叙故事富有哲理性,颇耐⼈寻味。某⼈盗烹邻翁之鸭⾷⽤后,结果浑⾝长出鸭⽑。他梦见⼀神⼈告诉他,只有被失鸭者痛骂,才能治愈。接下来,⼩说写道:“某诡告翁⽈:'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谁有闲⽓骂恶⼈。’卒不骂。”偷鸭⼈借嫁祸于别⼈,去煽动邻翁痛骂偷鸭⼈。但偏偏邻翁雅量不征于⾊。不得已,偷鸭者只好坦⽩交代了⾃⼰偷鸭得怪病需要被骂的事实。于是,邻翁骂之,其病才好。寥寥⼆百余字,却能既马鸭。写出了偷鸭者的窘迫,⼜⼀波三折,富有谐谑之趣,不可谓不⾼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某⼈和邻翁的强烈对⽐。某⼈偷盗受到上天的惩罚,邻翁则是⼀个胸怀宽⼴的⽼者,某⼈并不能随便得到惩罚,为此还必须求助于邻翁。邻翁对这些琐事不计较,但为了帮助某⼈,还不得不骂他。通过这样的对⽐,盗鸭者的鄙卑⾏为与丑陋窘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前了。 短短的⼀段⽂字就写得如此⼀波三折,这与蒲松龄对“精⽽腴,简⽽实”叙事风尚的追求有关。蒲松龄曾熟读《左传》,对史传⽂约事丰的笔法⼼驰神往,常常有意效法,再加上多年的⼋股⽂训练养成的字斟句酌习惯,让他在炼意、删繁⽅⾯颇讲究:“故⼀题到⼿,必静相其神理所起⽌,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字句处。”正因为蒲松龄对炼意、删繁有着⾃觉的追求,故⽽才能常常以⼏⼗字或数百字写出诸如《骂鸭》这样的⼀段曲折⽽富有哲理的故事,真正做到了“精⽽腴,简⽽实”。
聊斋志异第一百零二回原文与解析
聊斋志异第一百零二回原文与解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以幽默诙谐风格描写民间传说、鬼怪故事的小说集。其中第一百零二回讲述了一个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这篇文章将对其进行原文解析。
原文如下:
夫人者负心焉,固有此焉。而昔者有如俞伯牙者,在豫章有奇趣,有士馆焉。馒头一巨饵,无非肠胃耳。而香云纷纷,郁郁然如仙人,公所不常尝也。三年沈吟,呼儿偕离沧海之檠,谋臧至邻县,二人坐醉,公负琵琶四千院携筝累坐,马以亡。而乞偿,公坚肆之,乞借,斛盈而未还。擅石坛之石置之冥窟,庙寺为之废坛,妻子为之虐杀。予有遨游夫子者,豫章之声遗风,铭镂如跄顿。我闻此辈白云莫不华仔劲装,而俞公之乐形方士而已,予真以为耳目之所未经。不多久以来,予有跻鲸跃龙者,附吾马肩,共我胡马名丛堪驰,不与受粟石,只世当百招之地,予得而生《广陵散》也。而除去邦之壁上者,挚之难竞者,予未为其初必成功细事也。
解析:
聊斋志异第一百零二回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文章以夫人负心为引子,引出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在豫章有士馆,平日里对美食并不感兴趣,却喜欢闻香。经过三年的思考,他与他的朋友离开豫章,前往邻县寻找其他乐曲。在醉酒后,俞伯牙负着完整的琵琶四千院离开了马匹。由于琵琶是公家的财产,他向朝廷乞求借用,但没有还回去。最后,他将琵琶放置在冥窟里,这导致寺庙不再供奉,妻子
也遭到虐杀。文章中提到作者有机会与俞伯牙交流,对他的音乐和才
华赞不绝口。接着,作者又提到自己发表了《广陵散》。虽然与俞伯
牙的境遇不同,但作者仍然感慨万分。
本文选取了第一百零二回的部分内容进行解析,该回描写了俞伯牙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本书共收录了491个短篇故事,涵盖了民间传说、神鬼奇谭、爱情婚姻等各个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痴迷。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奇特而扣人心弦,取材广泛且独具匠心。这些故事既有描写人与妖精之间的爱恨情仇,又有关于人性善恶的深刻探讨。其中一些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如《青玉案》、《牡丹亭》等,而另一些则是蒲松龄自己的创作,如《画皮》、《聂小倩》等。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神怪小说,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描写手法的多样性。蒲松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他还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隐喻,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极具特色,其中妖精成为了这部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这些妖精有的美丽善良,有的奸诈狡猾,有的忠诚善良,有的阴险狡诈。蒲松龄通过这些妖精的形象,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过描写人与妖的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对于命运的抗争。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以及追求自由与真实的重要性。这些故事让读者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了对于道德、责任和欲望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兼具娱乐性和思考性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影响了数代读者,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罗刹海市》赏析
《罗刹海市》赏析
第一篇
《罗刹海市》是一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在古代罗刹国的海市蜃楼之间,马骥和龙女小乔担纲主演了一出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故事中,马骥厌倦了浮华的旧时中国,来到罗刹国,在这里找到了他一直向往的生活。龙女小乔则一直生活在海市蜃楼中,对马骥的才情十分钦佩。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描绘了一个异域风情的海市蜃楼和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作品反映了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清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蒲松龄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平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罗刹海市》具有深刻的寓意,它描述了一个国家如何由于盲目追求发展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在故事中,马骥代表着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人,他厌倦了旧时中国的浮华和虚伪,来到罗刹国寻找真正的自我。而龙女小乔则代表着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状态,她对马骥的才情十分钦佩,并最终选择了与他在一起。
《罗刹海市》还具有极强的讽刺性。在故事中,马骥所来到的罗刹国虽然富饶强大,但却是一个完全颠倒过来的世界。这里
的人们丑态百出,道德沦丧。正如文中所说:“花面逢迎,世情如鬼。”这恰恰与作者所处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罗刹海市》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和讽刺性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奇幻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并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平静生活的向往。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实社会的机会。
《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
《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聊斋志异《狼三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狼三则》原⽂、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原⽂ 有屠⼈货⾁归,⽇已暮。欻⼀狼来,瞰担上⾁,似甚垂涎;步亦步,尾⾏数⾥。屠惧,⽰之以刃,则稍却;既⾛,⼜从之。屠⽆机,默念狼所欲者⾁,不如姑悬诸树,⽽蚤取之。遂钩⾁,翘⾜挂树间,⽰以空担。狼乃⽌。屠即竟归。昧爽往取⾁,遥望树上悬巨物,似⼈缢死状。⼤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审视,见⼝中含⾁,⾁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价昂,直⼗余⾦,屠⼩裕焉。缘⽊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翻译 ⼀个屠夫卖完了⾁回家,天⾊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户带着的⾁,嘴⾥的⼝⽔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跑了好⼏⾥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来⽐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来继续朝前⾛的时候,狼⼜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不如把⾁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了)再来取⾁。于是屠夫就把⾁挂在钩⼦上,踮起脚(把带⾁的钩⼦)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的地⽅)取⾁,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个巨⼤的东西,就好像⼀个吊死在树上的⼈,感到⾮常害怕。(屠夫因为害怕)⼩⼼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到近前⼀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含着⾁,挂⾁的钩⼦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常昂贵,(这张狼⽪)能值⼗⼏两⾦⼦,屠夫的⽣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样,狼本来想吃⾁,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原⽂ ⼀屠(tú)晚归,担(dàn)中⾁尽,⽌有剩⾻。途中两狼,缀⾏甚远。 屠惧,投以⾻。⼀狼得⾻⽌,⼀狼仍从。复投之,后狼⽌⽽前狼⼜⾄。⾻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狼径去,其⼀⽝坐于前。久之,⽬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劈狼⾸,⼜数⼑毙之。⽅欲⾏,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已半⼊,⽌露尻(kāo)尾。屠⾃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则翻译 ⼀个屠户晚上回家,担⼦⾥的⾁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头投给狼。⼀只狼得到⾻头就停⽌了,另⼀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头,后⾯得到⾻头的狼停了下来⽽先前得到⾻头的狼⼜跟过来了。⾻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像原来⼀样⼀齐追赶屠户。 屠户⼗分窘迫,担⼼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野⾥有⼀个打麦场,麦场的主⼈在麦场⾥堆积柴草,覆盖成⼩⼭⼀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拿起⼑。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会⼉,⼀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只像狗⼀样蹲坐在前⾯。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劈砍狼的脑袋,⼜砍了⼏⼑杀死了这只狼。他正想离开,转⾝看柴草堆后⾯,另⼀只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来攻击屠户的后⾯。⾝体已经进⼊了⼤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砍掉了狼的⼤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这种⽅法来诱骗敌⼈。 狼也真狡猾啊,⽽⼀会⼉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三则原⽂ ⼀屠暮⾏,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室,奔⼊伏焉。狼⾃苫中探⽖⼊。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计可以死之。惟有⼩⼑不盈⼨,遂割破狼⽖下⽪,以吹⾗之法吹之。极⼒吹移时,觉狼不甚动,⽅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之残暴,杀狼亦可⽤也。 聊斋志异《狼三则》第三则翻译 有⼀个屠户,傍晚⾛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晚上留下的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他就跑进去趴在⾥⾯。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只⽖⼦,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把不满⼀⼨长的⼩⼑,就⽤它割破⽖⼦下⾯的狼⽪,⽤吹猪的⽅法往⾥吹⽓。(屠户)⽤⼒吹了⼀阵⼉,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绳⼦把狼腿绑起来。出去⼀看,只见狼浑⾝膨胀,就像⼀头⽜。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这三件事情都发⽣在屠户⾝上;那么屠户的残忍,⽤到杀
《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含蓄地反映了蒲松龄生活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其中也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孤愤。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题材内容来看,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梅女》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等;
第五类,是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狼》等。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奇幻小说集,收录了许多奇闻异事的故事。本文将对《聊斋志异》进行赏析,探讨其中的主题、文学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主题探讨
《聊斋志异》以奇闻异事为题材,主要探讨了人与妖鬼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善恶之间的较量。通过各种奇幻故事的讲述,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二、文学特点
1. 奇幻情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多具有奇幻的背景和情节,包括人与妖魔、鬼魂的互动,以及超自然的事件等。这种奇幻的设定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 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塑造了许多有趣的角色。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讲述了一个妖魔与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受害者的形象。这些鲜明的形象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3. 隐喻与象征:《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隐喻和象征
的意味。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表达了对自由与爱
情的追求,以及社会伦理规范对个体的束缚。这些隐喻和象征使
得故事更富有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对社会的影响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1. 价值观的传承:《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人
性的审视与反思。通过描述人与妖鬼之间的关系,作者表达了对
道德与伦理的关注。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导人们思考道德问题。
2. 文学创作的启示:《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奇幻故事和精彩
的人物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许多作家受到了《聊
斋志异》的影响,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聊斋志异》之《聂小倩》赏析
《聊斋志异》之《聂小倩》赏析
《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巨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明珠。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巧妙采取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个经典动人的人鬼相恋、人狐相爱的精彩故事,《聂小倩》即是女鬼和书生相爱相依的爱情绝唱。笔者主要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主题五个方面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人物
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聂小倩:美丽,娇弱,又不失智慧狡黠,善良正直,有追求,渴望幸福生活,最终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控制,由鬼成
“仙”。
宁采臣:慷慨正直,不为色利所诱,能急人之困。
人物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把人物塑造的更生动形象。
(1)正面描写
A.肖像
如“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正面写出了小倩的美丽。
B.行动
如“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
黄昏告退,辄过斋头,就烛诵经。觉宁将寝,始惨然出。”
宁母初因惧小倩是鬼,不敢答应小倩与宁采臣的婚事时,
这时小倩的表现并没有伤心哭泣,也没有心生怨恨,而是
乖巧地用行动取得宁家母子信任与好感,表明了小倩的
聪明智慧。
C.语言
如“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速
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非义之物,污吾囊橐!”这
些语言描写都鲜明的表现出了宁采臣的慷慨正直,不为
色利所诱。
D.心理描写
如“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正容曰:“卿防
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女云:“夜无
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
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复返,以黄金
《聊斋志异》导读赏析
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聊斋自志》
二、《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
概括来说,就是歌颂花妖 狐鬼的美好世界,揭露和批 判黑暗的现实世界。
1、歌颂花妖狐鬼仙女和书生 之间的真挚爱情
(1)人狐恋 《婴宁》
《青凤》 《小翠》 《阿绣》 《娇娜》 《红玉》 《鸦头》
• 前人小说中的狐狸精有三个特点: • 第一,狐狸精害人,使人损害健康、
丧失理智甚至生命; • 第二,狐狸精年代越久远,道业越深; • 第三,狐狸精怕猎犬,怕露出狐狸尾
巴。
• 《婴宁》——天真烂漫的狐女 • 《青凤》——大家闺秀似的狐女 • 《阿绣》——可爱可敬的狐女 • 《小翠》——聪慧伶俐的狐女
《胡四娘》、《崂山道士》、《张诚》
三、《聊斋志异》的故事欣赏
3、对科举制度的腐败进行揭露和批判
揭露考场黑暗,贿赂公行:
《考弊司》。 讽刺考官昏聩,贤愚不辨: 《司文郎》。 揭露考试荒唐,黜佳进庸: 《贾奉稚》。 描摹考生心态,神魂颠倒: 《王子安》。
4、揭露官场的黑暗,刺贪刺虐,抒发公愤 《席方平》、《促织》、《梦狼》
5、描摹社会风气,化人劝世, 戒贪戒淫戒逸
(2)人鬼恋
《聂小倩》 《小谢》 《连城》 《莲香》 《伍秋月》
(3)人妖恋 《香玉》 《花姑子》 《葛巾》 《莲花公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赏析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
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
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祟书》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作者路大荒)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如《素秋》《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尤其是《司文郎》,文笔幽默,讽刺更为尖刻。故事中,一位盲僧人能够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但他评价好的王生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气愤地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是讽刺考官一窍不通。《贾奉雉》中又有一位异人,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效法拙劣文章应试,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他教贾奉雉“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在科场中神差鬼使地写了出来,竟中了经魁。放榜后,贾奉雉再读其文,汗流浃背,感到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这些幻设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也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长期在缙绅人家坐馆,受雇于人,一年中只在年节假日返家小住几日,他曾在题为《家居》的诗里感慨说:“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独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像自遣自慰,如他在独居毕氏宅第外花园时曾有诗云:“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结欢喜缘。”(《聊斋诗集·逃暑石隐园》)《绿衣女》《香玉》等篇,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