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朱作仁
一、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心得体会三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心得体会三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系统训练法,在语文教学中别具一格,他总结出的《读写结合法》,以记叙文“五十法”做桥梁,把读
与写结合成相辅相成的一体,在读与写二者交替上升中,学生的
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以发展。教学中,我将丁有宽“读写结合
五步法”的训练序列渗透到日常教学里的工作,不断地尝试探索,认真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经过一阶段的实践,我发现
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只要找到切入点,将“读写结合五步法”
引进课堂,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将丁氏教法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对孩
子们进行了四素完整句、连续句、并列句、总分句这四种句式的
训练。在这一年中,我感受到丁氏教法与日常教学接轨时,体现
出它的有序性和实在性。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不怕写!二年级
是开始练习句群结构法的时期,句群结构法的训练是丁老师读写
结合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段
组成的有机体;字、词、句是篇的基础,而句群则是按一定的逻辑
关系组成的一段话的几个句子,积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好句群结构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好文章打下基础。要想教好句群结构法,首先必
须弄懂弄通句群结构法的特点,然后结合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
际做到因材施教。如在二上,我安排重点学习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二下巩固前面三种句群,重点学习概括与具体句群。从教材实际出发,规定句群训练项目,范例、目的、方法;注意由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朱作仁
一、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案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案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如何把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从现代教学理论上提高呢?丁有宽老师在他4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实验中,不断探索这个问题,建立了独具一格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一建立起小学语文知识结构及教学目标体系
丁有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体系是以读写结合为特征的。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如,“熟读成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都说明读写的自然结合。读写结合不能理解为阅读和作文机械地、生硬地结合。研究读写结合,首先必须明确阅读和作文都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的任务。其次必须研究阅读和作文两个过程的关系,读与写是对等的,又是彼此联系的,读与写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点”。丁老师的读写结合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以下三条线索找到了相应的读写“联系点”,构成了读写结合的语文知识和教学目标体系。
(一)突出了语言构造方法
语言本身是有规律的,是按一定的方法构造的。语言构造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由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由段成篇。不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表达语言,除理解和表达语言反映的内容外,还要理解和掌握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段与其他各段之间的关系,例如,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要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段的含义,就要理解段内句子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句子,就要理解一句之中的词语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在初读全文基础上,一般是先由字词理解,再到句、段、篇。作文一般是先有内容材料和要表达的思想,拟出提纲,构思各段之间的关系,再按提纲逐段写下去;写每一段话时,还要把句子的先后关系表达清楚;最后考虑词语运用是否恰当。阅读与作文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都要考虑语言构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
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 应用
朱 倩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丁有宽长期扎根于农村小学教育,致力于“读写结合”法和顽童改造的实验。其中,“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法符合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这不仅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对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丁有宽;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丁有宽读写结合思想的特点
(一)重方法
丁老师不认同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机械性、随意性,而是以学生阅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这是丁老师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总结,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
另外,丁老师反对文无定法,淡化写作教学方法的观念,主张有的、有序、有点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逐渐从有法向无法过渡,学会独立地阅读、写作。并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丁老师总结了“读写结合五步训练”“记叙文读写五十法”作文教学规律,从句子、句群、段落、篇章、读写综合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写作的基础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重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体现思维,就形成了语言逻辑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丁老师并不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尤其重视学生语言思维逻辑的发展,训练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也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思路清晰、有法可依。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写作思维迁移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提高写作质量。
名师分享课件——丁有宽
丁有宽《聪明的公鸡》课堂实录
生:如果狼心里的高兴表现出来,公鸡就知道狼要吃它,就会逃跑,狼就吃不到公鸡了。 师:狼为了吃掉公鸡,心里高兴却不表现出来,而且开始打着鬼主意骗公鸡了,说明狼怎么样? 生:说明狼很狡猾。 师:狡猾的狼怎样骗公鸡的呢?请大家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公鸡和狼的对话,思考:从对话中,哪 些地方看出狼很狡猾?哪些地方看出公鸡非常聪明? (学生先个人读,后在小组交流) 师:对话中,哪些地方看出狼很狡猾? 生:从“狼问:‘好朋友,你上哪儿去?”’看出狼很狡猾。 师:为什么? 生:因为狼跟公鸡不是好朋友,而是敌人,狼跟公鸡假装友好,目的是要吃掉公鸡。 师: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生:从“狼问:‘我们两个一起走,好吗?”’这个地方看出狼的狡猾。 师:为什么? 生:因为狼想跟公鸡一起走,这样可以在半路上找机会把公鸡吃掉。 师:狼是多么狡猾呀!它先是假装亲热,称公鸡“好朋友”,接着又想骗公鸡跟它一起走,以便在 半路上吃掉公鸡。面对狼的花言巧语,公鸡会不会上当受骗?
转化差生
求让农村孩子聪明起来的途径,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一直坚 持进行“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两 项教育科研的实验和研究。 在长期的教育实验中,先后转变了22个差班为先进班,转变
近300 名差生为优生,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
育人为本 是根,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的教 育观点。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 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教学新体系。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
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
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名师分享课件——丁有宽
质,他为此开出了医治的“方子”,并将整理成文稿。
“我力求尽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政府
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面对诸多荣誉和成绩,丁有宽十分谦逊。
教学理念
丁老师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任教于农村。半个世纪以来, 他为了破除“农村孩子又蛮又笨,难于教好”的传统观念,寻
转化差生
求让农村孩子聪明起来的途径,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一直坚 持进行“教书育人,转化差生”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两 项教育科研的实验和研究。 在长期的教育实验中,先后转变了22个差班为先进班,转变
近300 名差生为优生,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
育人为本 是根,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的教 育观点。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 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教学新体系。
丁有宽《聪明的公鸡》课堂实录
生:如果狼心里的高兴表现出来,公鸡就知道狼要吃它,就会逃跑,狼就吃不到公鸡了。 师:狼为了吃掉公鸡,心里高兴却不表现出来,而且开始打着鬼主意骗公鸡了,说明狼怎么样? 生:说明狼很狡猾。 师:狡猾的狼怎样骗公鸡的呢?请大家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公鸡和狼的对话,思考:从对话中,哪 些地方看出狼很狡猾?哪些地方看出公鸡非常聪明? (学生先个人读,后在小组交流) 师:对话中,哪些地方看出狼很狡猾? 生:从“狼问:‘好朋友,你上哪儿去?”’看出狼很狡猾。 师:为什么? 生:因为狼跟公鸡不是好朋友,而是敌人,狼跟公鸡假装友好,目的是要吃掉公鸡。 师: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生:从“狼问:‘我们两个一起走,好吗?”’这个地方看出狼的狡猾。 师:为什么? 生:因为狼想跟公鸡一起走,这样可以在半路上找机会把公鸡吃掉。 师:狼是多么狡猾呀!它先是假装亲热,称公鸡“好朋友”,接着又想骗公鸡跟它一起走,以便在 半路上吃掉公鸡。面对狼的花言巧语,公鸡会不会上当受骗?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实验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实验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是广东潮州市浮洋镇六联小学教师,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任教于农村,针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厌读怕写,差生面积大的现象,认真研究,寻找原因。他认识到,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农村后进生学习语文的问题,要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所以,他有意识从如何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下面对该实验作简要介绍。
一、基本构想
丁老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导致学生厌读怕写、差生面积大现象的原因是:教学思想存在顽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偏爱优生、放弃差生;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杂、乱、华、死”和“读与写、知识与能力、讲与练三脱离”的弊端。于是,他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由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培优扶差,面向全体学生;由迫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让学生由喜读爱写到初步能读会写到听读说写能力协调发展。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
1.过程与措施
从1963年至今,丁老师的实验历经初试、再试、验证、深究、物化、推广等六个阶段,从个人实验扩大到群体实验,从小范围实验发展到全国推广和国际交流,从单纯教法实验发展到“教材、教法、学法”的综合性整体实验。实验始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实际、面向农村、面向全体),三个普通(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教师)和实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重在培养青年教师,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实验中,他采取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措施,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总结。
深入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言
1.1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通过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通过“读写结合”法,教师可以设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文要求和要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范文或相关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和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作品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读写结合”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
2. 正文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丁有宽“读写结合”法来辅助教学,我们可以为学生设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和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种写作技巧和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作文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定写作目标,激励学生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文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培养他们对作文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读《丁有宽与读写导练》笔记梳理
读《丁有宽与读写导练》笔记梳理
读《丁有宽与读写导练》笔记梳理
丁有宽是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家,更是广东省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是广东小学语文界的一面旗帜,与斯霞、霍茂征等教育大家并肩齐名。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农村小学这块园地辛勤耕耘,不断探索教育科学的规律,走“科研兴教”之路,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且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获得了许多高规格的荣誉。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这本书分为五个大的板块:成长历程,读写结合训练法十三篇,读写结合教学导练教案,社会影响,附录。其中主要讲“读写结合训练法”的是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又分为十三个小的部分。下面是我对这个板块梳理的笔记。
一、语文教改历程及特点
(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2年至1963年)
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51年秋至1957年),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教学改革在六联小学进行,在一开始就碰到不少问题,但是后来初步懂得了“教书也是育人”。于是,在语文课上采取“生动讲读,有机启发”的教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来,学习越办越好,学生从不满百名发展到300多名。1955年,六联小学成为区、县的重点小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
1963年的实验班转变为先进班,被评为县“雷锋式中队”,升初中考试语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大部分学生考入县重点中学。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法(四)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法(四)
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丁老师的学法指导有三个基本策略:
(一)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学习过程
例如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先怎样?后怎样?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展开,最后达到理解的?要求学生对于这个过程的操作步骤认知得明明白白,有一个自我意识。而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掌握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任何学习方法,必定体现为特定的程序,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因此,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可以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灵活地和合理地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丁老师对小学语文第六册复习重点“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教学设计:
1.设计1:提出复习要求,安排复习步骤
要求运用已学的分段和归纳段意的几种方法,给《一定要争气》、《海底世界》、《第一次跳伞》、《参观人民大会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步骤是:(1)先看懂课题,然后分析课文内容;(2)想一想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3)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分段。
2.设计2:归纳整理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在小组或班上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然后引导他们归纳整理分段的几种方法。(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如《第一次跳伞》。(2)按时间顺序分段。如《一定要争气》。(3)按空间(或地点)转换顺序分段。(4)按事物性质分段。通过《海底世界》的复习,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段法。(5)按叙述方式分段。《美丽的小兴安岭》
3.设计3:师生共同小结
可提出两个问题:(1)给文章分段有哪几种方法?(让学生进一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读写结合的基本经验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
(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小学语文
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老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能读会写,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教材中的记叙文约占80%)。因此丁老师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
一般地说,事物都是复杂的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事物既然逐步形成,也就可以逐步分解。读写教学也可以进行分解,先进行单项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因此,丁老师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记叙文中,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描述)两个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或“五十个基本功”。详见下表:丁老师把来自课文的“五十法”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如果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对“放羊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注意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能力。这是丁老师读写结合基本经验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
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
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
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
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
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
三、
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进行验证。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作文50多篇,程度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寻美作文,练文炼人;读写对应,有机结合;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教给规律;劳中求逸,减轻负担。
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丁老师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二、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体现的几个特点整个实验在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学法,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体现了整个实验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丁老师认真地探索读与读、读与写的迁移,归纳出7条读写对应规律。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性。同时设计读写转化模式及其训练步骤。
1、句与句的读写转化。这是一种由读到写的横向对应的转化训练。
2、由句到文的扩展。这是由句到文纵向对应扩展的训练。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抓的是“记叙文的要素”这一文章规则的基因,通过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构成整个语文的技能训练系统。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形成读与写技能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学生也在这些有计划的训练中逐步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丁老师着重探索读写结合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出
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统训练规划,使教材体现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使训练达到了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科学要求。
(三)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因此,丁老师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中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四)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模仿性、发表欲和遗忘性的心理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设计和实施。
1、模仿性。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供适当的范文,因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实验证明,范文对学生习作的范式作用:(1)利用范文,让学生学有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
(2)习作中出现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也出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
(3)选取的范文应是学生理解、接受的(符合其知识水平、心理基础及生活经验),但又应略高于学生一般的作文水平。
(4)范文的选取应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而定,才能起到优良的效应。
2、发表欲。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口头发表欲。入学后,通过群体的生活和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经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他们就相继出现了书面的发表欲,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教学法,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来进行写作,正是满足儿童这一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