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
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
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
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
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朱作仁一、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
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
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
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
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
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5.五年级:以综合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步读写系列训练,包含着有计划地依次完成上述50个基本功(记叙文读写训练50法)的训练,以及与50个基本功相对应的近300题次的训练,而这些都体现在丁氏主编的有较完整体系的10册读写结合实验教材之中。
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识”的一次建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
林志芳教育部2013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方向“种于教.师”,山东省 教育厅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专家姐成|,山东省教科所“齐鲁名师讲堂_” 项目语文学科指导教师。
现任教于济南幼儿师_范.高等专科学校,主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曾获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 青年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
编著有《诗意语文课谱M 语文陶冶论__》_(〈_倾听花 开——关注言语生命的小学语文课堂J 《小学教育教学实习指要》_等p沐表当代作文“学科教学知1只”的一次廷构—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简介山冻济南幼儿师范翕等专科学校淋.志芳【摘要】丁有宽_“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教改实验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较大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一.^:其“读写 結合,’的理念与实_践对鮮决当下作文教学“无知识”“无教材”“无序刺”“无方法,’等问题仍有借鉴意义e 学习丁有宽 “读写结合五步系判训练"经猃,可着童关注其“读写结合,由读学写”的作文教学的路径、五十个记叙文写作基本功以 及五步训练教学阶梯。
丁有宽:“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是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知识的一衣.系统建构对我国作文知识的 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丁有宽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时代,改革者的薦气■着轚:鐘慕不逊T 1令人,但相对今日,喧嚣浮躁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的教育改革更>XIAOXUE JIAOXUE YANJIU可貴的数学品格!翻看咨代语文教学史,笔者对20世纪80年代、90年 代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扫出一个厨,有的说抓在一根小棒的中间,像孙悟空耍 金箍棒一样,也可以转出:一个B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 跳跃,儿童的数学品格“润物细无声”。
2.尊重儿童的批判精神,故遂儿童的异想天开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说过广童年期肯定有一些时 机,此时大门打开,让未来走迸来。
”那些稍纵即逝的时 机,正是我们涵养学生数学品格的契机。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丁有宽教授提出了一种“读写结合”法,用它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法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读文章,二是仿写文章,三是创作文章。
第一步,读文章。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而学习如何写好文章。
第二步,仿写文章。
让学生仿照读过的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写作,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方式和语言表达方法。
仿写文章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灵活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扩展自身的语言资源,从而促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步,创作文章。
通过仿写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篇文章。
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训练,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以此进行积累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演变出自己的独特写作方式。
这种“读写结合”法的应用,让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相互促进,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想要写一篇表达自己家乡美丽的文章,教师可以为他们选择一篇表达“故乡”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仿照之后,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一篇表达自己家乡美丽的文章。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并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代师表丁有宽
一代师表丁有宽──记荣获首届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特别奖丁有宽近日,第一届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拟奖者公示名单,原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语文教师丁有宽赫然列于榜首,并注明为特别奖。
丁有宽自 1 9 5 1 年秋从土改队转入六联小学任教,从教六十载,扎根农村,从事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后进生”和“读写结合系列训练”两项教育实践与科研,硕果累累,其全部奥妙在于一个“爱”字。
用丁老师的话说:“爱心是根,科研是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向全体,偏爱后进生,教书育人”。
他树立起一代师表,堪称潮汕中小学教师的楷模,这是首届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重奖丁有宽老师的缘由。
他创造好几个“全国第一”丁有宽是潮汕地区广大农村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六十年如一日,在平凡教师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在潮汕、在广东、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创下了好几个“第一”:他分别于1 9 7 9 年1 2 月、1 9 8 9 年9 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上京出席表彰大会;他是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第一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是第一位受省政府通令嘉奖、重奖的小学教师,在全国开了先河;国家教委首次研讨一位教师的教材,1 9 9 3 年在潮州市召开全国性的丁有宽教材教法研讨会;他荣获党和国家授予的国家级、部级 2 0 本荣誉证书、八枚金质奖章和两个金杯,立大功五次,规格之高、奖项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罕见。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流派,不花国家一分钱投资,编写“一纲二制”教材,由国家教委向全国各地推荐使用,还被列为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教材之一而饮誉海内外。
而让丁有宽老师终生难忘的是 1 9 7 9 年1 2 月,丁老师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和2 9 位劳模在中南海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在座谈会上他发言讲述教改的风雨历程,当时规定每位代表发言不超 1 0 分钟,在邓小平同志答允下他讲了近 4 0 分钟,听他对极左路线的血泪控诉,听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坎坷历程的诉说,邓小平同志称他是“打不死的小学教师”。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读写结合教学”的方法
《 宋庆龄故居 的两 棵樟树 》 , 课 文
开 头是 :上海宋庆龄故 居的庭院里有 两 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第 三小节单独 出示 ,点明这两棵树 ,不是别 的,是樟 树 。其 实 ,课文在第一 节里就可 以点 明 “ 庭 院里有两棵樟树 ” ,也可 以在第 二 节 中点明 “ 我舍不得这 两棵樟树 ” ,但
作 者偏 要花一个单 独的节来 出示 。作 用 就在 于突 出是樟树 而不是别 的树 ,给读 者 留下 一个深刻 的印象 。再 如学生学 了
明 ,阅读 教学中 的写作 “ 技巧”的渗透
无处不 在。最后引用朱作 仁教授的话和
这里 的外貌描写较 上次更细致 了,蕴 涵
上也 更深 了,这里包涵 了作 者对老人 无 比的钦佩之情 , 正 因钦佩 ,所 以 “ 打量 ”
是初 见 , “ 他 身穿一套褪 色的衣服 ,足
蹬一 双棕 色的运动鞋 ,正用 一把竹扫帚 清扫着路 面” ,后与老人 一番交谈后 ,
再写 “ 借 着淡淡 的星光 ,我仔细打量 着
他 :瘦 削的脸 ,面色黝 黑 ,淡淡 的眉 毛 下, 一 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显然 ,
类 似在 阅 读 教学 中渗 透 写作 上 的
外貌 ,而一般对人物进行外 貌描写 ,往
乘客第一 次坐羊皮筏子 “ 连 眼也不敢睁
一
往在 文章的开头 。 《 天游 峰的扫路人 》
却对 文中的老人进行两 次外貌描写 ,先
睁 的”及 后面 的 “ 谈笑 风生” ,来烘
直没得 到第 一朵杏花开放 的精确时 间 , 这次意 外得 到 ,心情也 急切 与兴奋 。此
课 文后 ,知道课文表 面是写樟树 ,实 际
名师分享课件——丁有宽
教学贡献
• 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 • 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
• 早 在 1998 年 , 全 国就 有 28 个 省 、 市 的 5650 所 学 校 、
15500 个教学班参与他的教改实验, 52 万学生使用他主 编的教材。
• 他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中惟一一位农村
丁有宽《聪明的公鸡》课堂实录
师:狼是一种既狡猾又凶恶的动物。课文写了公鸡在路上遇见了狼,狼想吃掉公鸡,公鸡动脑筋,想办法吓跑了狼。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有5个自然段,现在我们逐段学习。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自然段 写了什么内容? (一个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结合看图回答问题:“公鸡在路上遇见了狼。”狼看到了又大又肥的公鸡,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狼想吃掉公鸡。[板书:想吃]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狠的表情、神态,特别要观察狼的眼睛和嘴巴。 [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使观察、思维、说话有机统一。] 生:狼的眼睛恶狠狠地瞪着公鸡。 生:狼的眼睛骨碌碌地转着,正在打着鬼主意。 生:狼张着嘴,瞅着牙,舔着舌头,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师:狼一想到等一会儿就能吃到又香又甜的公鸡肉了,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狼很高兴。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字眼,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读书习惯。] 生:“暗暗高兴”这个词。 师:“暗暗高兴”是什么意思? 生:“暗暗高兴”就是心里高兴,但不显露出来的意思。 师:狼心里高兴,为什么不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对“暗暗高兴”的理解,认识狼狡猾的本性。]
评
析
《聪明的公鸡》第二课时在复习生字词后,让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公鸡,然后 问学生:课题告诉我们:“谁、怎么样”。这一问,既是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又 是对基本句式的巩固训练。 在学习正文前,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人公”——公鸡、狼。并调动学生已有的 认识,认清狼狡猾而凶恶的本性,为学生理解文章作铺垫。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指名 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狼看到了又肥又大的公鸡,心里是怎么想的? 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在这个环节设计中,老师有意识地把观 察、思维、说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观察图画了解了狼非常想吃大公鸡后,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狼想等 一会儿就能吃到又香又肥的公鸡肉了,它的心情怎样?从课文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暗暗高兴)狼非常想吃公鸡,却不表现出来,这说明了狼的什么呢?(狡猾)然后 又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狼和公鸡的对话,找出能表现狼狡猾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 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把词语的理解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又在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狼狡猾的本性的认识;既学习了语言,又收获了思想,把人文 性和工具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名师分享课件——丁有宽
质,他为此开出了医治的“方子”,并将整理成文稿。
“我力求尽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政府
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面对诸多荣誉和成绩,丁有宽十分谦逊。
教学理念
丁老师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任教于农村。半个世纪以来, 他为了破除“农村孩子又蛮又笨,难于教好”的传统观念,寻
小学教师。
普通创造的奇迹
丁有宽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创下中国教坛 好几个“第一”,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他分别于 1979 年 12月、1989年9月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全国中小 学教师中第一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是以个人 名义主编语文教材获国家审定通过,并列为与世界各国交流 教材的第一位小学老师;他是第一位受省政府通令嘉奖、重 奖的小学教师,在全国首开先河;他荣获国家级和部级荣誉 20多项、8枚金质奖章,立大功三次。规格之高,奖项之多, 范围之广,实属少见。还先后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接见和赞扬。
丁有宽《聪明的公鸡》课堂实录
生:如果狼心里的高兴表现出来,公鸡就知道狼要吃它,就会逃跑,狼就吃不到公鸡了。 师:狼为了吃掉公鸡,心里高兴却不表现出来,而且开始打着鬼主意骗公鸡了,说明狼怎么样? 生:说明狼很狡猾。 师:狡猾的狼怎样骗公鸡的呢?请大家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公鸡和狼的对话,思考:从对话中,哪 些地方看出狼很狡猾?哪些地方看出公鸡非常聪明? (学生先个人读,后在小组交流) 师:对话中,哪些地方看出狼很狡猾? 生:从“狼问:‘好朋友,你上哪儿去?”’看出狼很狡猾。 师:为什么? 生:因为狼跟公鸡不是好朋友,而是敌人,狼跟公鸡假装友好,目的是要吃掉公鸡。 师:还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狼的狡猾? 生:从“狼问:‘我们两个一起走,好吗?”’这个地方看出狼的狡猾。 师:为什么? 生:因为狼想跟公鸡一起走,这样可以在半路上找机会把公鸡吃掉。 师:狼是多么狡猾呀!它先是假装亲热,称公鸡“好朋友”,接着又想骗公鸡跟它一起走,以便在 半路上吃掉公鸡。面对狼的花言巧语,公鸡会不会上当受骗?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素质教育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素质教育丁有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方镇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材的质量和数量。
素质教育成了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李岚清同志在谈素质教育时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
然而实施素质教育并非一件易事,它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需要诸多条件参与,诸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等。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与学的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所以教材教法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早有慧眼,几十年来就是为实施素质教育而致力于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的。
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丁老师集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引进现代科学理论成果,成功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吸收了国内外各种教材教法的优点,改革了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旧观念和方法,创立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单元分组导练的教材教法新体系。
丁有宽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材体系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都体现了素质教育。
一、从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的指导思想看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厌读怕写,差生面积大的现象。
丁老师寻思:如果能从提高后进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将有重要的普遍意义。
有了这个改革教育思想基础,丁老师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存在顽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偏爱优生,放弃差生。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的新时期,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教师视作文教学为烦恼。
理论意义: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在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解读,在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思维得到开发,情感得到熏陶的基础上,从“写”(说)的角度寻找拓展点,进行求新、求异的说话、写话训练同时,根据各年级儿童年龄特征,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迁移训练。
进一步实现语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通道与衔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读写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促进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的发展。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校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写分家、重阅读轻写作的问题。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农村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写作没有兴趣的问题。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教师作文教学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其研究目标如下:1.探索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通过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通过“读写结合”法,教师可以设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文要求和要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范文或相关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和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作品展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读写结合”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
2. 正文2.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丁有宽“读写结合”法来辅助教学,我们可以为学生设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和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种写作技巧和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每周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作文,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作文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比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设定写作目标,激励学生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此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文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培养他们对作文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
总的来说,通过设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丁有宽“读写结合”法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帮助他们在作文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2.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掌握程度。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丁有宽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即“读写结合”法。
这种方法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通过读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提倡以阅读为基础。
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积累到丰富的素材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诗歌、小说等,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班级读书会、阅读比赛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提升作文能力。
丁有宽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技巧。
他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情节设置等方面,学习并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
学生可以观察作者是如何引人入胜,布局合理,展开论述,达到感知和思考。
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的结构、生动的描写、恰当的比喻等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丁有宽强调通过模仿来提升写作能力。
他认为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进行逐字逐句的模仿。
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模仿写作比赛,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增加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动力。
丁有宽提倡写作与阅读的循环。
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不断的循环,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后进行写作,并将写作成果与他人分享,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意见,并根据评价来进行修改和改进。
通过这种循环的反馈机制,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
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
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
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
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
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
在三、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作文50多篇,程度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
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
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
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寻美作文,练文炼人;读写对应,有机结合;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教给规律;劳中求逸,减轻负担。
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
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丁老师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二、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体现的几个特点整个实验在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学法,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体现了整个实验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习迁移原理丁老师认真地探索读与读、读与写的迁移,归纳出7条读写对应规律。
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性。
同时设计读写转化模式及其训练步骤。
1、句与句的读写转化。
这是一种由读到写的横向对应的转化训练。
2、由句到文的扩展。
这是由句到文纵向对应扩展的训练。
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抓的是“记叙文的要素”这一文章规则的基因,通过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构成整个语文的技能训练系统。
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形成读与写技能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学生也在这些有计划的训练中逐步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丁老师着重探索读写结合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统训练规划,使教材体现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使训练达到了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科学要求。
(三)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
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
因此,丁老师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中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四)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儿童模仿性、发表欲和遗忘性的心理特点,进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设计和实施。
1、模仿性。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
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供适当的范文,因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
通过实验证明,范文对学生习作的范式作用:(1)利用范文,让学生学有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
(2)习作中出现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也出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
(3)选取的范文应是学生理解、接受的(符合其知识水平、心理基础及生活经验),但又应略高于学生一般的作文水平。
(4)范文的选取应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而定,才能起到优良的效应。
2、发表欲。
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口头发表欲。
入学后,通过群体的生活和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经验,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他们就相继出现了书面的发表欲,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教学法,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来进行写作,正是满足儿童这一心理需要。
3、习作心理障碍。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写比读难,再加上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更助长儿童害怕写作的心理。
为消除这种初期习作的心理障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儿童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丁老师主张读写结合,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使儿童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
(5)读写结合符合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内容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丁老师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读写结合坚持三个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采用“华中求实,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的方法。
实践证明,只有在大量的读写活动中,才能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读写也才能真正结合。
(6)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教学改变过去课堂提问题“一问一答”的单一模式,变为多种提问题的方式。
原来所有问题都是采用一题一问一答的模式,这么操作起来既花时,又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丁老师在教材习题设计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训练的要求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时动”原理进行这么的安排:低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中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两问一次答”或“一题三问三次答”;高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多问一次答”。
三、读写结合的基本经验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
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 “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
(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
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
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老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能读会写,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教材中的记叙文约占80%)。
因此丁老师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
一般地说,事物都是复杂的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
事物既然逐步形成,也就可以逐步分解。
读写教学也可以进行分解,先进行单项训练,后进行综合训练。
因此,丁老师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记叙文中,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描述)两个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或“五十个基本功”。
丁老师把来自课文的“五十法”作为帮助学生研究范文,了解作者如果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对“放羊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注意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
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能力。
这是丁老师读写结合基本经验之一。
1、精心训练打好基础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要进行几方面的训练。
(1)练语言品格。
①语言完整性训练。
要求听、读、说、写每一句话都要完整。
要求一年级主要通过“四素句”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句子的基本因素,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语言条理性训练。
要求学生说写言之有序。
如一年级教材安排学习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训练,要求学生懂得句子本身的条理性;二年级安排学习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使学生理解句与句的逻辑关系;三年级安排训练重点是连续结构段、并列结构段、总分结构段、概括与具体结构段,使学生理解段中层与层的逻辑关系;从四年级开始,要求学习连续结构篇、并列结构篇、总分结构篇、概括与具体结构篇,使学生理解篇中段与段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