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社会和谐思想_卓成霞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4ca44cb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a.png)
浅谈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途径:
1. 倡导孝道思想:齐鲁文化强调孝道,提倡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的观念。
大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行动,尊重父母、关心家人,培养感恩之心,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2. 崇尚诚信:齐鲁文化强调诚信为本,注重遵守诺言、遵纪守法,对待他人真诚友善。
大学生可以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诚信意识,塑造高尚的品德。
3. 弘扬传统美德:齐鲁文化崇尚君子之道,注重礼仪、廉耻、勤俭节约、正直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 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齐鲁文化强调勇于担当,注重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勇气和决心。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主动作用,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品德水平。
总之,齐鲁文化在大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可以通过倡导孝道思想、崇尚诚信、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等途径来实现。
大学生应该积极借鉴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a0686f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3.png)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齐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深深熏陶了山东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对个人素质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上。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体现在对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培养上。
齐鲁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塑造。
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山东人民培养了高尚的品德情操,敢于担当、忠诚正直、勤劳朴实等优秀品质成为他们的共同特点。
这种品德修养不仅使个人得到了提升,更为社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还体现在知识智慧的培养上。
齐鲁文化历来重视教育,强调知识的普及和传承。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精英。
他们不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种知识传承和智慧积累,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科技、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还体现在创新创业的鼓励上。
齐鲁文化强调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鼓励人们敢于创新、勇于创业。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山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他们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还体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的建立上。
齐鲁文化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团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这种文化传统使得山东人民具有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特点,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齐鲁文化对人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培养上,也体现在知识智慧的传承和创新创业的鼓励上,同时还体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凝聚力的建立上。
这种影响使得山东拥有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质和广博知识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eb3b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3.png)
齐鲁文化解析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功利和革新;鲁国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伦理和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尚功利与重伦理:齐鲁文化既有尚功利的倾向,也有重伦理的特点。
齐国的尚功利表现在追求实际利益,重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鲁国的重伦理则强调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尚自然与重人文:齐鲁文化既有尚自然的倾向,也有重人文的特点。
齐国的尚自然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鲁国的重人文则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三、齐鲁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
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齐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齐鲁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浅谈齐鲁文化
![浅谈齐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ec009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4.png)
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为中心,涵盖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包括山东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内容: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1.山东的地理及历史位置
2.山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3.山东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人性的思考与体悟
3.齐鲁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齐鲁文化的书法艺术
2.山东民间文艺及曲艺形式
3.齐鲁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齐鲁文化的民俗风情
1.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2.山东民间舞蹈及音乐艺术
3.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与饮食文化
五、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1.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2.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3.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齐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齐鲁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_梁宗华
![齐鲁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_梁宗华](https://img.taocdn.com/s3/m/b51f1926bd64783e09122bc9.png)
管子学刊#$$%年第&期古今论坛齐鲁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梁宗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南#!$$&’)!摘要"齐鲁文化诸家思想中通体贯穿着推重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她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适可以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
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齐鲁文化中崇仁尚礼的思想学说,实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治国方略及政治理念源头活水;而齐鲁文化中中庸贵和思想长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尊崇,“以宽厚处世”、“和为贵”等重和谐、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起到了维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齐鲁文化;崇仁尚礼;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0#$$1*$1*&+/作者简介0梁宗华(&"1+*),女,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齐鲁文化诸家思想中,儒家尚仁礼贵中和,墨家尚德力而贵用,道家尚自然贵无为,通体贯穿着推重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无论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
在我们国家今天力倡和谐社会的形势下,齐鲁文化所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适可以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
一建设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换言之,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
适应现时代社会发展建设形势的迫切需要,我们国家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日渐深入民心。
反思齐鲁文化中崇仁尚礼的思想学说,这种治国方略及政治理念的提出是由中国的现实出发而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关联着的。
崇仁尚礼本是儒家学说最为本质的精义。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笔记摘抄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17a517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9.png)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笔记摘抄
1.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齐鲁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家,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等理念,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 兵家思想强调战略、战术、管理、治理等理念,主张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 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7.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一)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一)](https://img.taocdn.com/s3/m/62ede75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3.png)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包括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对国家统一的贡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一、齐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 齐鲁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泉。
2. 齐鲁文化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基础。
3. 齐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
4. 齐鲁文化在历史与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互为因果。
二、齐鲁文化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1. 齐鲁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2. 齐鲁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教化,对子孙后代产生积极影响。
3. 齐鲁文化的儒家思想为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石。
4. 齐鲁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5. 齐鲁文化传承了优秀传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齐鲁文化对国家统一的贡献:1. 齐鲁文化为中国历史上多次统一大业提供了精神支撑。
2. 齐鲁文化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通融。
3. 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与价值观念有助于国家整体发展。
四、齐鲁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 齐鲁文化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精神,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 齐鲁文化激发了人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3. 齐鲁文化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4. 齐鲁文化崇尚和平与友好,有助于社会和谐共处。
5. 齐鲁文化对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五、齐鲁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1. 齐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与其他地区文化共同交流与传承。
2. 齐鲁文化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影响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发展。
3. 齐鲁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4. 齐鲁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丰富多样和包容性。
职业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齐鲁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为例
![职业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齐鲁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f7128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f.png)
GAO DENG JIAO YU YAN JIU 职业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齐鲁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为例冯小红,李晓文(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108)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2018年11月25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提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齐鲁文化所承载的‘天人合一’‘大道之行’的哲学理念、‘为政以德’‘仁民爱物’的治政思想、‘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谐观念等,正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强的优势所在,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所在。
”基于国家及省级政策文件,山东省近年来不断加大齐鲁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力度,依托齐鲁文化形成相关课程,也成为近几年山东思政工作者的重要探讨点之一。
一、《齐鲁文化》课程建设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从其发展历史来看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
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纵观当前山东省内有关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方案,由于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导致《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并不普遍,《齐鲁文化》相关课程相对更少。
即使少数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由于课程建设不完备、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教学方法不科学,致使相关课程流于形式。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6d083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a.png)
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价值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齐鲁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宝贵的精神价值。
首先,齐鲁文化强调的就是儒家礼义之道。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齐鲁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扬。
齐鲁文化强调个人的礼仪和道德修养,注重尊师重道、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
这种强调礼义之道的精神价值,使得齐鲁文化具有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齐鲁文化注重勤劳务实的精神。
齐鲁大地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耕文明孕育了齐鲁人民的一种勤劳精神和务实态度。
齐鲁文化中的勤劳务实精神,是源于农耕文明和朴实传统的结合,体现了人们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对于实践的重视。
这种精神价值在齐鲁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被不断弘扬和传承。
再次,齐鲁文化强调的是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在齐鲁文化中,对于孝道的重视更是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齐鲁文化中有许多与孝道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孟母三迁》、《送子上学》等,这些习俗和传说无一不在强调着对父母的尊敬和关怀。
这种重视孝道的精神价值,使得齐鲁文化中的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的责任感更加强烈,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艰苦的时候,能够以孝心为动力,勇往直前。
总之,齐鲁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宝贵的精神价值。
这些价值观如儒家礼义之道、勤劳务实精神和孝道等,都是齐鲁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于社会和家庭关系的规范。
这些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齐鲁文化中,还蕴含着其他宝贵的精神价值。
其中之一是诚信和守约的精神。
齐鲁文化强调合理的行为准则,注重诚信和守约的原则。
诚信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之中。
鲁迅先生曾说过:“诚实是一切美德的碱。
”在齐鲁文化中,诚实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公平。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笔记摘抄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896ee8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6.png)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笔记摘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是一门旨在探讨齐鲁地区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关系的课程,通过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精髓和历史传承,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齐鲁经典文化的知识,以及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启发与启示。
以下是对《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课程的一些重要笔记摘抄:一、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1. 齐鲁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注重"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2. 齐鲁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智慧,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1. 齐鲁经典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我们理解历史、认识自我、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示,帮助我们应对当下社会中的困惑和挑战。
2. 当代社会需要借鉴和传承齐鲁经典文化的精神,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传统的东西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应被轻易放弃或遗忘。
3. 当代社会需要注重对齐鲁经典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尤其是需要注重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对齐鲁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培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三、齐鲁经典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 齐鲁文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互相尊重,这对当代社会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上具有启示意义。
2. 齐鲁文化倡导"忠信"之风,鼓励人们遵守诺言,信守承诺,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忠信之风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齐鲁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让我们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
四、齐鲁经典文化走向世界1. 随着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齐鲁文化也应该积极面向世界,走向国际舞台,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谈谈文化自信、包容、创新与走出去
![谈谈文化自信、包容、创新与走出去](https://img.taocdn.com/s3/m/dd1da1df3169a4517623a332.png)
作者: 王希军;卓成霞
作者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31-13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文化自信;走出去;中华民族;包容;创新;中华文化;地域文化;经济社会
摘要: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传承至今,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个发展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走出原有的地域、与不同地域文化不断交流发展繁荣的结晶,就离不开走出去的因素。
因此,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浪潮,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就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积极探索在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放眼全球,文化走出去势必要与全球各种文化思潮交锋,。
关于齐鲁文化的感悟和收获
![关于齐鲁文化的感悟和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307808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1.png)
关于齐鲁文化的感悟和收获齐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学习和了解齐鲁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感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魅力,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悟和收获。
齐鲁文化教会了我坚持和奋斗的精神。
齐鲁文化强调勤劳和勇敢,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辛,充分展现了齐鲁人民坚毅不拔的品质。
在我学习齐鲁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境界。
齐鲁文化让我明白了“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齐鲁文化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齐鲁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尊重长辈、关爱子女,培养了优良的家风和社会风尚。
通过学习齐鲁文化,我深刻了解到,只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繁荣。
齐鲁文化教导了我要“礼”重于一切。
齐鲁文化强调尊重和礼仪,崇尚礼义廉耻。
礼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和谐。
学习齐鲁文化,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齐鲁文化让我明白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齐鲁文化,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自豪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努力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学习和了解齐鲁文化,我深刻感悟到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魅力,并从中收获了坚持和奋斗的精神、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礼重于一切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我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不断借鉴和运用的宝贵经验。
我将秉持齐鲁文化的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齐鲁文化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2dcb2e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c.png)
齐鲁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一,起源于山东省,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该文化的象征人物。
齐鲁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于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齐鲁文化的影响。
一、思想教化的影响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被广泛接受并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
齐鲁文化的思想家主张仁爱、诚信、忠孝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以及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坚持崇尚道德准则,注重家庭和社会中的和谐。
齐鲁文化的思想也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古代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影响的传承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思想家孔子倡导的“兴学为先”的教育理念为后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孔子强调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教无定法”的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学习,这对培养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教育理念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德育为先”以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乐于助人的公民。
三、文化影响的传播齐鲁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孔子及其学说在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孔子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东亚文化的交流和共通性的形成。
齐鲁文化的传播还通过文化节庆、艺术表演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例如,孔子故里的曲阜举办的“孔子文化节”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对话。
四、艺术影响的传承齐鲁文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齐鲁文化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例如,中国传统书法中的楷书、行书和草书都可以追溯到齐鲁文化的影响。
齐鲁地区的山水、山石、松柏等自然景观也成为了中国画中重要的元素。
此外,齐鲁文化还对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d5383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7.png)
齐鲁文化概述(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山东省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深远。
齐鲁文化以其多元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本文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正文---一、齐鲁文化的多元化1. 多样的民族文化融合2. 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3. 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4. 深厚的宗教信仰体系5.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二、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发展2. 重视教育和思想的传播3. 传统节日的举办和保护4. 传统产业与现代发展的融合5. 齐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三、齐鲁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1. 曲艺和说唱文化的传统表演形式2. 绘画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3. 戏曲和舞蹈的艺术表达4. 传统建筑的独特特色5. 文学与文化刊物的传统创作四、齐鲁文化的经典传世之作1. 古代典籍的重要著作2. 历史文献与古迹的珍贵遗产3. 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4. 传统戏曲剧本的经典之作5. 传统名画和艺术收藏品的珍品五、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 增强地方文化凝聚力和自豪感2. 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3. 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4. 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5. 鼓舞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总结---通过本文对齐鲁文化的概述和探讨,我们了解到齐鲁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代表性艺术形式、经典传世之作以及其影响和价值。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贡献不容忽视。
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和传承齐鲁文化,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0408f5b14e852458fb57f2.png)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是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动力机制和整合机制等诸多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或本质规定所作的阐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更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
以“和”为内在精神和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又发展创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入研究和发掘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一、齐鲁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的产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
和谐原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与“谐”同义,“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方面。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谐思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积淀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等,而且它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积极作用。
怎么弘扬齐鲁文化传统精神
![怎么弘扬齐鲁文化传统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e3a0040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1.png)
怎么弘扬齐鲁文化传统精神
齐鲁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山东省的文化根基。
齐鲁文化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弘扬儒家思想,注重家国情怀,提倡礼义廉耻,强调人伦道德和家庭伦理。
如何弘扬齐鲁文化传统精神,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
齐鲁文化节、孔子诞辰纪念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
同时,学校、社会组织可以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齐鲁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其次,要注重对齐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不是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而是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将齐鲁文化元素融入当代文化创作中,如电影、音乐、美术等,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让更多的人方便地了解和接触齐鲁文化。
最后,要注重对齐鲁文化的实践和践行。
齐鲁文化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同时,要注重家庭伦理,关心家人,和睦相处,传承家庭美德。
只有通过实践和践行,才能真正弘扬齐鲁文化传统精神。
总之,弘扬齐鲁文化传统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传承和发扬,
创新和发展,实践和践行,我们可以让齐鲁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齐鲁文化的魅力,让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传承齐鲁文化_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传承齐鲁文化_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https://img.taocdn.com/s3/m/a95213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0.png)
阴赵华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2(下)传承齐鲁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齐鲁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于齐鲁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内涵,所以传承与发扬其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将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齐鲁文化的内涵特征齐鲁文化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民众修身养性、提升思想境界的精神食粮。
齐鲁文化蕴含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有利于激发人们产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的意识,且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观念可以很好地解决西方文化带来的不良社会风气,对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国家为重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民族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撑。
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对于彰显民族精神、使其在新时代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与精神之间相辅相成,当某种文化形成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精神层面,推动精神境界达到新的高度。
齐鲁文化中囊括多种优秀资源,比如《论语》《四书》《五经》《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内容。
齐鲁大地上的各种名胜古迹、名人祠堂等也能够让参观者感受来自历史长河的精神力量,进而受到熏陶。
齐鲁文化在提升民族凝聚力过程中的作用齐鲁地区是黄河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代科技、文化典籍,还是艺术珍品,都遍布在广阔的黄河流域。
据记载,中华民族多数文化的起源及传承都来源于黄河流域,如农耕技术的演变、宗教礼制的改革等。
黄河文化是古文化衍生为多元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凝聚多元文化的代表,具备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黄河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再专属于黄河流域,更是走向世界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纷纷参与伏羲、炎帝、黄帝等始祖的祭拜活动,人们开始密切关注齐鲁文化及其他传统文化,使得民族凝聚力在不断增强。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文化大发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
在此期间,儒家学派的产生及崛起并非偶然。
国学大师傅斯年曾经指出,春秋时期到王莽阶段,上层文化重心有且只有一个,即齐鲁。
齐鲁文化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具体意义。
![齐鲁文化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具体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8b72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e.png)
齐鲁文化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具体意义。
齐鲁文化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具有以下具体意义:
1. 经济发展意义: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商业传统。
齐鲁文化注重劳动精神、务实和创新,这对于今天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齐鲁文化鼓励人们勤劳努力,注重实践和创造力,这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社会发展意义:齐鲁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平衡的发展。
这在今天的社会中意义重大。
齐鲁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这有助于塑造和谐社会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会风气。
同时,齐鲁文化还强调孝道和家庭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家庭、传承优秀家族文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3. 个人成长意义:齐鲁文化注重修身养性、积德行善。
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齐鲁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以及追求博学多才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齐鲁文化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具体意义是通过强调勤劳创新、和谐发展以及道德修养,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的全面成长。
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
![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4dcec0d626fff705cc170af6.png)
成烈廖钏、。
Nooo.舡
万 方数据
・文化视界・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 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 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只有统治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顺利 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 语・颜渊》)。孔子还提出了治理政事的一些具体原则即“尊五 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日》)所谓“五美”即五 种基本的政治美德,“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 而不骄,威而不猛”。它们都是以富民、教民、公正对待百姓为 目的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 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 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 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日》)所谓“四恶” 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 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日》)强调避免不 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统治要以教化人民为目的。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最著名代表.在孑L子思想 基础上发展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强调了人所具有的道德 自觉心,在外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自觉地“由仁义行”。“仁爱”
基。
“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 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 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但孔子的“和”不是 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 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 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 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 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孑L子更 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 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 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 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 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 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 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 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 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 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 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 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 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 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 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 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 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 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 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 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 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 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 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 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 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1-17[作者简介]卓成霞(1975-),女,山东济宁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外事办,助理研究员。
管子学刊2009年第3期古今论坛齐鲁文化的社会和谐思想卓成霞(山东社会科学院外事办,山东济南250002)[摘要]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社会的纲纪规范作用,主张通过持守礼义法度来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发展;二是强调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实行保民爱民的为政方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
齐鲁文化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丰富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齐鲁文化;社会;和谐[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828(2009)03-0091-06Thoughts of Social Harmony about Qilu CultureZhuo Chengxia(Foreign A f f airs O f f ice o f S handong Academ y o f Social Sciences ,J inan 250002,China )A bstract :Qilu Culture ,as important com po n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 nnotes much thoug hts of social harm ony .The thoughts mainly refe rs to tw o co nnotatio ns :first ,attaching im po r -tance to discipline value of social norm s ,advocating co nstructio n of harmonious so cial order through conduct of righteo usness ,w hich aims to ensure o rderly operation of society ;seco nd ,stressing on people rol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m aintaining go verning principle of “all to people ”,w hich to a -chieve harmo ny development of so ciety .Discussing on thoughts of social harmony about Qilu Culture have im po rtant cultural values during develo 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Key words :Qilu Culture ;society ;harmo ny 齐鲁文化自产生形成起,就以实现社会和谐为其政治的追求目标,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现政治关系上的和谐,经济关系上的和谐以及社会关系上的和谐。
如何实现社会和谐,齐鲁文化既从人的社会属性认识出发,指出了持守以礼法的社会纲纪规范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又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认识到了重德守道、保民富民的为政方针在实现社会和谐上的必要性,始终把和谐作为治国施政的根本策略,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
一、持守礼法,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社会和谐,首先表现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建构上,齐鲁文化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特别重视社会组织的建构和社会纲纪规范的作用,认为社会组织结构和纲纪规范,是人类在其自身生存发展中产生形成的客观历史产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存在特征和属性的体现。
它不仅确立了人的社会地位角色,而且确立了人的社会分工职能,人们只有依据自身的社会地位角色,遵循社会纲纪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91分工职能,才能实现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进步发展。
因此,社会组织结构和纲纪规范,不仅是和谐有序的社会结构运行的前提,而且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政治保证。
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建构,表现为人们之间在社会关系的和谐上。
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而具有的社会属性,不仅表现为其所具有的上下有分、贵贱有等、尊卑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而且表现为其在社会活动中所应持守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故孟子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荀子也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荀子·王制》)。
社会地位职能和社会规范准则,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明分使群、群居合一的人道体现。
如何实现群居和一的和谐社会秩序,荀子要求所有社会成员严格按照“礼”的行为标准,按自己的社会角色,各守本职,互相依赖,以维持社会和谐。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富国》)又说:“礼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荀子·大略》)他在《礼论》中把“礼”比喻为确定物件曲直的绳墨、确定物体轻重的衡秤和确定物件方圆的规矩,阐明了“礼者,人道之极也”的重要性。
礼要求人们在行为中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只有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有序。
荀子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荀子·大略》)齐相晏婴也指出,礼的内容主要包括:“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
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只有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行。
作为齐文化的重要典籍,《管子》强调,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应当体现出和谐的特点,这种和谐如同自然万物和谐生存的状态,它是社会运行发展的前提。
《管子·形势解》篇说:“天覆万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终而复始。
主牧万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终而复始……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乱。
天未尝变其所以治也。
故曰,天不变其常。
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
治安百姓,主之则也……故用则者安,不用则者危。
地未尝易其所以安也。
故曰,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
主不易其则,故百姓安焉。
”天覆育万物,控制寒暑,运行日月,安排星辰,这是天的常规,天总是依理行事,终而复始。
地生养万物,不改变它的法则,所以万物生长,这是地的常规。
而君主在治理社会中,也要做到统率百官,统治万民,治理天下,这是君主的常规。
君主要如同天地一样,依法治事,终而复始,“天生四时,地生万物,以养万物,而无取焉。
明主配天地者也。
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故曰,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管子·形势解》)天不失其常规,寒来暑往恰当其时,日月星辰正常有序。
君主不失其常规,就能得到臣下百姓的顺从,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
”(《管子·形势》)实现社会的和谐,君主在治理国家中,要取法自然,不易其则,具有像天地覆载养育万物一样的行为品性,做到“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与日月,佐于四时。
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安高在乎同利”(《管子·版法》),“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管子·版法解》),做到“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管子·霸言》),“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管子·五辅》),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而且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
故“道行则君臣亲,父子安,诸生育。
故明主之务,务在行道”(《管子·形势解》)。
所以,《管子》特别重视君主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君主治理国家必须获得民心的支持。
《形势解》篇中说:“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
”君主没有民众的支持也就丧失了威势。
因此,君主要实现自身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君主的权势和作用也就不能得以实现,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之中。
君主要实现自身在社会关系和谐中的作用,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实现自身的社会职能。
君主要92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要做到施惠于民。
所以,“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
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
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管子·形势解》)只有做到“上下和”,才会使万民和睦,政令通达,百事俱兴,百姓和乐。
德礼政刑,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纲纪规范,它们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功效是不同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外在强制性的政令和法律,能够使民众免于违法犯罪,但却不能使民众形成知耻向善的道德意识;而内在自觉性的道德和礼义,却能够使民众树立起知耻向善的道德意识,自觉地遵循社会纲纪规范,端正自身的社会行为。
孔子指出,管理社会、治理民众,要礼法并用,宽猛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礼记·乐记》中也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礼乐政刑的社会纲纪规范,其作用就在于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正常运行。
《管子》不仅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且重视礼义道德的规范作用,形成了德教与法治并重的社会管理思想。
因为仅仅依靠法治,并不能完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刑法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管子·牧民》),必须重视和实现道德教化的辅助作用。
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管子·任法》),道德规范也如同法律一样,它不仅是源于法,而且也应当具有着取法自然的内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