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 (三)

合集下载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马加爵事件一、案例简介(一) 马加爵简介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

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

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

另有一女考上大学。

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

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

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

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

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3)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3)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三十】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1.转移法。

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2.冷却法。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

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案例三十一】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

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案例三十二】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

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

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1、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章注意与意识1.小李被通知听一个报告会。

一看题目,很失望,但他是一个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所以,便集中精力认真听。

听着听着,竟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入迷了。

试运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⑴此例说明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转化的过程。

⑵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有时刚刚听报告时,对报告不感兴趣,这时是一种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听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对这个课题的内容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个现象也称为有意后注意。

2.一个人在高度注意某一事物时,常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答。

此例说明了注意的集中与指向的关系。

当注意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会缩小。

3.一目十行。

答。

这是指注意的范围很广。

4.一心两用。

答。

这是指注意的分配。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1.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此话妥否?为什么?答。

⑴此话不一定正确。

⑵即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在“眼见”时仍有可能产生错觉,使“眼见”难以为“实”。

2.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答。

这是时间错觉,它受人的活动内容和情绪的影响。

3.为什么我们往往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答。

这是形重错觉。

4.同样重的货物,油成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油成白色则会使人觉得轻松?答。

这是联觉效应,也属错觉。

5.全国劳模、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被人们称为“把准”他仅靠手就能掂量准物体的重量,这种情形应做何解释?答。

这是手的感受性特别高的表现,它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获得的。

6.张奶奶为了方便,把眼睛推到额头上,过了一会儿要用眼睛的时,她又四处寻找,小外孙一看,笑奶奶真老了,戴着眼睛找眼睛。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答。

这是触压觉的适应现象。

7.小王刚学下厨,为了保险,他每炒一样菜都要尝几次,以确保咸淡生熟适度。

心理学案例分析-性格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性格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性格分析一、人怎会变成“狼”?[现象实例]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临床心理学05案例分析(3)

临床心理学05案例分析(3)

不能给别人带来快感造成的。”从此更加孤僻自卑。刚入大 学时求助者充满美好的幻想,尤其在“爱情”方面,但事 与愿违,不久又陷入过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感到无 法与班里男同学接近,与女生也日渐疏远,时常为此而痛 苦烦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学习。第一学期期 末考试一门主课不及格。越来越觉得自己连最起码的与人 交往能力也没有,学习也不行了,今后生活不会幸福。这 种情绪使她无法复习功课应付补考,曾试图寻求解脱,无 端地向自己的父母姐妹苦恼发泄,情绪,仍然摆脱不了困 境。几次试图自杀,最后吞食过量镇静药物被送到医院抢 救,出院后休学回家。一个月前回校旁听课程,又出现不 良情绪反映,为此来咨询求诊。
事都躲避着人。求助者说在那一时期,“每天都生活在最阴暗 的角落里,与人隔膜,似乎只有做那些事(手淫)才能聊 以自慰。”直到月经初潮才终于停止手淫行为。怀疑自己 性器官和别人不同,怀疑自己身上“有味儿”。整天生活 在苦恼之中。随着青春期到来,求助者开始对男同学有了 好感也很想与男同学交往,但由于“心中总被阴影笼罩 着”,只能远远躲着别人,偶尔和男同学一起就感到紧张, 无话可谈。由于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知道自己不是个 好女人”,便主动避开。后来发展到与同班女同学之间也 无话可说,时常感到孤独,情绪沮丧精神恍惚,有时脑子 里一片空白。为此严重影响了学业。求助者小学初中学习 成绩优异并考取某市重点高中,但由于“这些问题”干扰 学习精力越来越集中不了,高三时成绩几乎落到全班最后, 最终高考发挥失常落榜,后回到县中学重读高三,勉强考 了大学。在重读高三时,求助者经历了初恋的失败,认为 是“自己忧郁的性格
案例1
女,21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半年前因服食过量镇静药物自杀 未遂而休学。一个月前经有关部门同意回校旁听某门课程,两 周后又开始出现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自卑;注意力无法集中, 不能听课;摆脱不了自我烦恼;绝望,想自杀。求助者自幼成 长在某市远郊县农村,其父是工人,母亲在家务农。求助者自 述生长在一个不太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文化低,性情暴躁, 经常打骂母亲,对孩子很凶,求助者从小惧怕和疏远父亲,怜 悯母亲。幼年时,与父母同住一室,一次她偶然窥视到其父母 性生活,很恐惧,认为父亲在欺负母亲,从此更加厌恶其父。 6岁时出于好奇心,一次在与一个同龄男孩玩耍时,模仿父母 行为。这幼年的“性经历”一直使她无法淡忘。随后开始出现 手淫行为,到12岁左右最为频繁,虽然觉得这样做无聊讨厌但 无法自制。随着年龄增长,求助者感到此种行为的羞耻并怀疑 自己的生殖器官被(手淫)弄变形了,时常感到身上有异味, 事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在学校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压力。

经过和老师、家长的沟通,以及心理专家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可能导致小明焦虑的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首先,小明的焦虑主要源自学习压力。

在面对学校的各科目考试和作业时,小明总是感到压力巨大,害怕考不好或者完成不了作业。

这种焦虑导致了他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鼓励他在学习之余进行一些放松和娱乐活动,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其次,小明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他焦虑的原因之一。

他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

在班级中,小明总是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为了帮助他克服这种焦虑,学校和家长开始鼓励小明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加强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最后,小明的家庭环境也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庭中的一些矛盾和不和睦也给小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开始加强对小明的家庭关系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理解家庭中的问题,并学会正确的处理和应对,同时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小明的焦虑情况有所改善。

他学会了更有效地应对学习压力,改善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学会了正确处理家庭中的问题。

这些改变不仅让小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缓解,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对小明的案例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一、人怎会变成“狼”?[现象实例]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

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案例分析

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案例分析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过程的科学。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建议。

二、案例一:外向型学生李华是一名活跃且外向的高中生。

他喜欢与他人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充满自信。

然而,在课堂上,他常常过于热衷于与同伴交谈,容易分心并影响到自己的专注力。

为了帮助李华充分发挥他优秀的沟通能力并提高专注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让李华有机会进行合作和交流; - 激发李华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培养他在课堂上的投入感; - 确保课堂环境相对安静和有秩序,以减少李华受到外界干扰的可能性。

三、案例二:内向型学生张明是一名害羞而安静的小学生,他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在课堂上,张明经常退缩并避免参与课堂讨论。

为了帮助张明建立自信和提升参与度,教师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 给予张明更多的鼓励和赞美,激发他对于正确回答和参与的自豪感; - 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或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张明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鼓励张明在家庭或朋友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促进他在社交场合中的主动表达能力。

四、案例三:注意力不集中型学生王雷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分神和注意力不集中。

这给他的学习成绩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王雷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干预: - 采用更多的视觉辅助材料和多媒体教学,提高王雷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 - 将课堂内容分成小块,让王雷在每个块结束后进行一定的休息和集中注意力的恢复; - 引导王雷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时间管理,帮助他掌握自我调节注意力的技巧。

五、结论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教育者设计有效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的关键。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建议。

幼儿园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咨询

幼儿园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咨询

案例分析幼儿园心理交流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

在幼儿园,孩子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都需要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帮助。

在心理交流方面,幼儿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幼儿园心理交流方面的一些案例。

一、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名3岁的幼儿园新生,他在入学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焦虑。

每当他的父母送他到幼儿园门口,他都会开始大哭,死死地抱住父母的腿不放。

这让他的父母和老师们非常着急。

1.1 问题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出了典型的分离焦虑症状,这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

分离焦虑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开父母或者离开熟悉环境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1.2 解决方法针对小明的分离焦虑问题,幼儿园的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他适应新环境。

他们安排了专门的老师负责照顾小明,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全;并且在逐渐增加家长在幼儿园陪同的时间,让小明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老师们还通过给小明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在幼儿园也能感到快乐和愉悦。

1.3 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照顾,小明的分离焦虑症状逐渐得到缓解,他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分离焦虑问题,及时的干预和专业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案例二:小红的攻击行为小红是一名4岁的幼儿园学生,她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推搡同学、打架斗殴等。

这给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1 问题分析小红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她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有关。

攻击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但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干预。

2.2 解决方法针对小红的攻击行为,幼儿园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他们首先进行了对小红的个案分析,了解她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特点;他们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小红学会合作、共享和交流,提升她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2.3 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的攻击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她学会了更好地与同学相处,也变得更加乐于共享和帮助他人。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在犯罪心理学领域里,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个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心理过程、动机、行为模式以及犯罪背后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从中探索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价值。

案例一:泰德·布恩(Ted Bundy)泰德·布恩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他在1970年代期间杀害了30多名年轻女性。

布恩具有高智商且非常有魅力,他利用这些特质吸引受害者,然后将她们带到隐蔽地点实施犯罪。

布恩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他的犯罪手法极其残忍,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兴奋。

通过对布恩的案例研究,犯罪心理学家们发现他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使得个体缺乏道德观念和同理心,并且常常表现出冷血、无情和愈发残忍的行为。

泰德·布恩的案例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对早期生活经历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

他的童年并没有明显的异常,这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成的基因与环境互动的讨论。

案例二:安德雷·皮克尔斯(Andrew Pyke)安德雷·皮克尔斯是一个14岁的英国男孩,于2008年杀害了23岁女子斯特凡妮·利洛克。

这个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和犯罪预防的关注。

犯罪学家们对安德雷·皮克尔斯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现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困扰、心理压力以及社交隔离。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并最终影响其犯罪行为。

这种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正常成长过程中的良好社交支持和心理健康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案例三:乔恩·文·克罗斯(John Wayne Gacy)乔恩·文·克罗斯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被定罪杀害了至少33名男性。

乔恩从事房地产工作,以及社区志愿者活动,但背后隐藏着他邪恶的一面。

乔恩·文·克罗斯的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犯罪者如何能够成功隐藏其真实面孔。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专家分析: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 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青少年心理疾病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疾病案例分析

青少年心理疾病案例分析华中师大一附中邓北平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症患者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教育界、心理学界对此备加关注,这一问题已逐渐为社会所正视。

本文就三例青少年心理症案例作了客观分析,并着力探讨了减少乃至避免青少年心理症发生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疾病素质教育方法我一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有机会跟青年学生相处,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近些年来年学生患心理疾病者愈来愈多,其中以精神抑郁症,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为主。

作为班主任的我对其中三例患者印象最为深刻。

一、心疾三例案例一95届高中毕业生高涛,高考结束后行为即迥异常人,与以前则判若两人:多语且语无伦次,到处串门,奇思怪想不断,今天碰到你时说正在自学无线电修理,明天偶遇你时说已对文学女神痴迷不已,其变化之神速令人瞠目。

新一轮高三开学后,他竟然在课间一手拿着一本书,书名《看破红尘》,另一手拿着三个肉包子走进教室,把一应物事放在讲桌上并说要慰问读书辛苦的同学们,因其中有些是他的前同学,自然是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一并上将来,然后开始了饱含激情的演说,持续了约三分钟,大意是人生难测前途难卜,各位幽着点,但管看开为宜,万不可拘泥于枯燥的学习生活而毁了大好青春云云。

演说毕又大哭不止,直整得班上多愁善感又不乏同感的女生们也不禁悲从中来,抽抽答答地陪哭起来。

幸我得线报,及时赶到现场,语重心长加苦口婆心将其劝走。

案例二97届高三后女生王菲聪明勤奋,成绩颇佳,当年以理科总分587考取武汉一所名牌大学。

平常一向沉默寡语,和人交往甚少,遇有人与其打招呼或全然不睬,或仅报以淡笑。

她上大学后不到两个月即因心理症而告休学一年。

我闻此信,不免心有不安,遂亲赴其家探视。

原来好端端的一个妙龄女子已变得骨瘦如柴,面目全非,扼腕叹息之余不免动问究竟。

其父母虽痛不欲生,也还勉勉强强、断断续续跟我说了个大概。

原来她上大学后对其同班一男生芳心暗许,奈何该小男生冥顽不灵,全然不省人道,直害得王姑娘春心无主,惆怅神伤,终因无处渲泄而导致精神分裂。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患者简况:患者小明,男性,25岁,大学生。

患者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小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整天闷闷不乐,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担心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步诊断:小明被送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交谈,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和否定,因此会避免与他人交流,甚至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

症状分析:小明在咨询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他对于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紧张,甚至在一些正常的社交场合中也会感到不安。

他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因此会选择回避社交,避免与他人交流。

在家庭中,他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症状表明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潜在原因分析: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可能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关。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这种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感到自己需要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否则会让父母失望。

这种压力导致小明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安和脆弱。

此外,小明的内向性格也使他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症。

治疗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对社交的负面认知,减少对于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其次,通过暴露疗法,让小明逐渐接触社交场合,减少对社交的回避行为。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建议小明与家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轻家庭压力对他的影响。

疗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社交焦虑症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的紧张感明显减轻。

在家庭中,他也开始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销售心理学成功案例分析_销售心理学的经典成功案例

销售心理学成功案例分析_销售心理学的经典成功案例

销售心理学成功案例分析_销售心理学的经典成功案例问题相当于销售,如同呼吸相当于,如果没有提出问题,你就会死掉,如果问得不正确,你早晚会死掉,如果问得正确,答案就是成交。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销售心理学案例分析,欢迎阅读!销售心理学成功案例分析篇1昨晚去紫金山路某卖场买东西。

要买的很少:六听一篮的啤酒;二十来个文件袋。

结账,收银员问我要不要塑料袋,我说不要,这点儿东西直接拿到车库就行了。

付账时一位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他们夫妇在选二十多万的车上犯了愁,从天籁到新君威再到雅阁,举棋不定。

我说,您先等会儿,我这讲电话不方便,手不够用了,稍后给你打过去。

就这样,我捏着厚厚一摞文件袋往外走。

一家皮具店吸引了我。

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购物意愿,就是随便看看。

但当我刚刚驻足10秒钟,店主,一个大哥就拿出来一个“超大”的袋子给我,对我说:先生,您拿的东西太多了,我给您一个袋子吧!我说,真是不好意思啊,太谢谢您了。

但是您给了我这个袋子我也不见得在您这买东西呀!呵呵。

“没关系的!买不买都无所谓。

我们这长期给购物出来的人送袋子。

”这袋子够大吧!超市那种塑料袋还好几毛一个呢。

这个手提袋又宽又大又结实,如果按照市价估算,怎么也得几块钱。

我还真关注过这东西的行情。

有些地方兜售纸质的礼品袋,比我这个小五分之一,还得两块钱一个。

所以,在拿到这个袋子后感到很不好意思。

最令我“惊奇”的是,人家竟然接过我的东西,把他们放进了袋子了。

这时的我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不知怎么一回事。

对那大哥半开玩笑半正式的说:您太好了,看来今天不在您这买些东西回去真是说不过去了。

大哥笑着说,没事没事。

什么都不用买都没事儿!啊哦,天津人的古道热肠就这么爆发了出来。

买了一个手包,放钥匙、护照等都不错。

这是营销心理学上多经典的一课啊。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沦陷”在那位大哥的怀中?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喜悦中不能自拔,在地下车库中迷糊起来。

空空荡荡的停车场就是找不到自己的车子,以至于差点儿被尿憋死...... 销售心理学成功案例分析篇2本案例的销售方为阿里聪聪网国内部电话销售人员白雪。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揭示分析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行为、心理因素和动机的学科。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罪案发生的原因和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教学案例来揭示罪案的心理因素和动机。

案例一:连环杀手1995年,美国发生了一系列连环杀人案。

凶手名叫泰德·邦迪(Ted Bundy),是一位外貌俊美、聪明维卡多大学学生的形象。

然而,背后隐藏的是他对女性的疯狂杀戮欲望。

在作案过程中,泰德会使用各种手段吸引女性,然后将其杀害。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泰德·邦迪的个人魅力和智慧使他能够轻易接近并欺骗受害者。

他拥有高智商,并善于利用这一点来逃避警方的追捕,这表明他是一个具有高度计划性和机智的犯罪者。

此外,泰德·邦迪在童年时期遭遇了家庭暴力和虐待,这可能对他的犯罪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案例二:偷窃团伙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聚焦于一个偷窃团伙的行为分析。

该团伙由三名成员组成,他们以盗窃贵重物品为生。

在实施盗窃行动之前,他们会对目标进行周密的侦察,并制定详细的作案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利用技术手段绕过警方的监控系统,成功地进行了多起盗窃案。

这个案例揭示了犯罪者动机的重要性。

这个团伙成员有着迅速获取财富和享乐的强烈欲望。

对他们来说,犯罪是一种能够满足自己物质和心理需求的途径。

同时,他们还具备高度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使得他们的犯罪行为更加成功和隐蔽。

案例三:连环炸弹袭击在1995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发生了一起连环炸弹袭击案。

凶手名叫蒂莫西·麦克维(Timothy McVeigh),他的行为造成了168人死亡和超过500人受伤。

他是一个对政府和社会极度不满的极右翼极端主义者。

这个案例揭示了犯罪心理学中的极端主义思维。

蒂莫西·麦克维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是他犯罪的核心动机。

他认为自己是在执行一项正义之举,试图通过极端手段改变社会。

幼儿心理类案例(三)

幼儿心理类案例(三)
(2)教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具体方法,如轮流玩、交换玩、使用礼貌用 语等。
(3)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练习、掌握交往与合作的技巧, 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加深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其进一步和同伴进行顺利的 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53 小图书不哭了
返回目录
案例描述
看图画书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教室里图书角里崭新的图书无不吸引孩子们,他们经 常从书架上取阅自己爱看的图书。但是,由于小班的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看书习 惯,看完的图书不按照标记 “送回家”、撕毁图书等现象时常发生。一天早餐后, 赵老师看到书乱七八糟地扔了一地,刚要批评,转念一想,以前多次反复地要求过他 们,并没有好的效果,可能批评也无济于事,于是,赵老师想了一个办法。
接着,赵老师转身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咱们以后可别再这样对这些书了,好吗?”
案例描述
孩子们都大声地说:“好!” “那怎么做图书就不会哭,会高兴呢?”赵老师引导着。 “不扔它。” “不撕书。” “把它们摆整齐。” “要爱护图书。” ……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听了他们的话,赵老师说:“对呀,我们要是遵守规则,爱护图书,对它们好 一点它们就不会哭了,现在我们一起给图书道个歉吧。” 小朋友们纷纷说:“对不起……” 接下来的几天里,赵老师仔细观察孩子们看书的情况,孩子们不再把书扔在地 上,看完后也会把图书收拾得整整齐齐,再没有图书乱扔的情况发生了。
案例分析
指导策略:
(1)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交往的宽容、合作、接纳的环境和氛围。根据行为主 义学派的观点,个体的行为是由于外在刺激引起的,环境对人的行为塑造起到一 定的作用,可以从环境入手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水平。教师要创设一个宽容、接纳、 互助的同伴交往环境,使之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交往经验,才能有利于幼儿从心理 到行为的彻底转变。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原理和现象无处不在。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案例。

案例一: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姓名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

每当需要在公众场合发言、参加社交活动或者与陌生人交流时,他都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身体症状。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尽量避免参加任何可能需要与人互动的场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患者姓名的症状符合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形成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首先,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焦虑障碍,个体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其次,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童年时期经历过过度的批评、嘲笑或者社交挫折,可能导致个体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和回避的心理。

此外,个体的认知方式也会影响其对社交情境的感受和反应。

如果一个人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就容易产生社交焦虑。

对于患者姓名的治疗,心理治疗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他识别和改变那些负面的、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我一定会出丑”“别人都会嘲笑我”等。

通过逐步暴露于社交情境中,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应对练习,他可以逐渐减少焦虑反应,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被考虑,特别是当症状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且心理治疗效果不显著时。

案例二:抑郁症患者姓名是一位中年女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一直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劳无力,并且经常出现失眠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她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不仅仅是情绪上的低落,还包括身体和认知方面的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及答案案例分析题(心理学部分)第一节普通心理学类一、相关理论链接(一)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适应、听觉适应、味觉适应、触压觉的适应、温度觉适应。

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2.知觉的分类及特性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二)注意1.注意的分类与规律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三)意志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忍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梳理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智力1.智力的个体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智商分数极高与极低的人很少。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低于70的属于智力低下。

2.智力的群体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二、教育案例实例【资料1】杨某(男)和肖某(女)是大学同班同学,十年前刚上大一的时候,肖某身材高挑,明眸皓齿,长发飘飘。

新生自我介绍时,大家都被她吸引,认为肖某的人生一定会和一般的女孩子有所不同。

杨某则是个外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又不爱说话的人,时常外出不上课,大学四年过去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他,也认为他会是个一事无成的小人物。

然而,十年后,同学聚会,杨某经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小有成就,西装革履,身姿笔挺。

肖某则由于结婚生子改变太大,昔日风采不复存在。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

【案例一】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

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情感可以发生在下列不同的水平上。①与嗅、味、触、声音、颜色 等感觉刺激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噪声、臭味引起厌恶等。②与 饥饿、疼痛等机体感觉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饱食的满足,身体 良好状态的舒适等。③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 性情感,例如,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 产生的体验称为道德感。与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等与智 力活动相联系的体验称为理智感。在自然风光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 和谐与美的感受称为审美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被称为高级 社会性情感或情操。④表现个人气质的情感如乐观、生气勃勃、冷 静、 忧郁等。在个人的气质中,表现得持久而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 成为人格构成的重要成分。
• 情绪状态有几种特殊的形式。心境是持久而淡漠的情绪状态,可以 形成人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背景。激情是强烈、短暂、暴发式的情绪 状态,通常由突然发生的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应激是在 人的生命或精神处于威胁情境下,采取必要决定行动时或和无力应 付受威胁的处境时产生的情绪状态。长时期持续的应激则能引起精 神创伤,危及身体健康。
情绪情感的动机功能
• 古时一个考生在考试前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梦到自己在墙 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梦见在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 三个梦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第二天 一早,考生找到算命先生,让他解梦。算命先生一听,连连 摇头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 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躺在一张床上, 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考生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 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感到奇怪,问:“明天不是要考试吗, 你怎么今天就回去了?”考生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 了:“我也给你解一下。我倒觉得,你这次不留下来就太可 惜了。墙上种菜说明你会高种(中),戴斗笠打伞说明你有备无 患,你跟表妹背靠背躺着,说明你就要翻身了啊!”考生一 听,很有道理,精神为之一振,以积极的心态应试,居然得
家庭的亲子关系使他们心灵受到震撼,促使他们
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
觉纠正自己的偏差行为。农村优秀孩子体验大城
市生活,开阔看眼界,丰富了阅历,确定了人生
的奋斗目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徐为就
说过一句话:“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孩子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变化最
大,也最容易受到影响,通过《变形计》这种教
给学生贴上标签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罗森塔尔所说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
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学生。无视学生丰富 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只着重于负பைடு நூலகம்惩戒而忽视正面鼓 励,只关注学生所犯的错误,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为 敏感,而对他们所做的正确反应却熟视无睹,更没有及时 加以引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
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
你会发现,当身边的朋友不高兴的时候,你也 会受到他的感染逐渐变得不高兴;当身边的朋友 遇见什么高兴的事情,让他情绪高涨的时候,你 也会潜移默化受到他好心情的影响,你也会变得 高兴起来。
在心理学上这个被称为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个体之 间情绪情感可以相互传递或者感受,这是人和动物显著区 别。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都属于感染功能的体现。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① 情绪通常是指与生 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 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 联系 ② 情绪具有情境性、 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 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 持久性 ③ 在种系发展中情绪 发生早,是人和动物所 共有;情感发生晚,具 有社会性,只有人类具 有。 ④ 情绪具有明显的外 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
这里的学生大都是顽皮少年,到处充斥着乌烟瘴气的不 属于学校的戾气。谩骂和体罚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一种常 见手段。
但是,教师克莱门特的到来,给“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带 来了希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的方法 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解放学生们的思想,重塑孩子 们的灵魂。
影片中马修老师总是很和蔼地与同学们对视,用眼神, 用音乐教导这群“问题少年”。鼓励、尊重、认同、理解、 发掘、引导、他的教育方式是教师里面的楷模。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电影告诉了我们,只要有爱包围,放牛班也有 春天!
始材料的规律 。
我们观察一件事物,譬如看到一只 钢笔,我们不会细致的描述它是长 条状的,有笔头,塑料材质抑或是 金属材质,我们会把它看作一个整 体,这就是知觉。知觉是我们人脑 对刺激食物的整体性的观察,感受, 整合,加工和解释。知觉源于感觉, 但知觉同样可以影响感觉,比方说 一张正置的照片,我们能轻易的辨 认,而反过来时,我们的处理就会 变得非常的困难。我们对事物的处 理有几个特性,首先是整体性,整 体性的加工有四个原则:接近律, 相似律,连续律,相关律。整体性 提高加工的速度。第二是选择性, 我们只对部分的感觉进行处理,被 选的部分称为知觉的对象,其他的 成为知觉的背景。对象和背景可以 互换,关注照到哪里,哪里即为对 象,就被我们所知。知觉还有理解 性,我们倾向于用过去已知的经验 去解释我们看到的事物,一扇门从 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实际形状是不 同的,但我们总是知道它是长方形。
有意想象和无 意想象
2
花 时 , 就 会 觉 得 它 象 梅 花 , 象 树 叶 等 。
的 羊 群 、 嘶 鸣 的 奔 马 等 形 象 ; 看 到 冬 季 玻 璃 上 的
云 时 , 脑 中 就 产 生 起 伏 的 山 峦 、 柔 软 的 棉 花 、 活
、 无 意 想 象 的 例 子 : 抬 头 仰 望 天 空 变 幻 莫 测 的
育人形生式观,、价能值够观更。好”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育教学现象
1.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有人从教室外面的走廊经过,不少 同学会向外面望去——注意的分散 2惯.学—生—注在意课的堂分上配,养成了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记笔记的习 3语.课气堂的教现学象中,,目经的常是出为现了老引师起在学学生生的不注注意意—听—无讲意时注突意然加重
情绪情感的动机功能
这个书生做梦的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谬,同一个梦境却 让书生有两种心态,也导致了书生赶考的不同结果。 在心理学上。这种被称为情绪情感的动机功能——情绪 决定“能否做好”,强调动机水平高低。你想做或在 做某件事时,情绪助力使动机水平高则,此事更能做 好,因为动机更足(比如你在主动思考问题,但适度 紧张的情绪能促进你积极思考,使思考这件事更 “好”)
心理学上称为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 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 身心健康
• 情绪和情感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互相 转化(见情感两极性)。情绪具有 4个维度:强度(情绪的强弱程 度)、快感度(愉快和不愉快的程度)、紧张度(从紧张到轻松的 程度)和激动度(从激动到平静的程度)。情感的每个维度都有不 同程度的序列。 4种维度之间不同程度的组合构成复杂多样的情绪状 态。
情绪和情感关 系
(2)联系 ①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 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 ②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 内容。概念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 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 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 心理过程。
情绪和 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 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 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 随着认识而产生的心理过程。
4知因.老识效师差应在不复多习已知经识遗时忘,,常后常部出分现知这样识的记现忆象较:为对深前刻面—部—分近的
教育教学现象
1.低年级的学生做简单的算数题时,经常通过数手指的方 式来计算——动作思维 2.学生在做题时,同一道题会出现多种解法——发散思维 3.有同学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积极回答问题,被老师和家 长表扬,心情特别好,满脸愉悦——激情(情绪) 4.某同学因为考试失利,丧失信心,长期陷于一种消沉的 状态——心境(情绪) 5.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时,突然被老师提问——应激(情绪)
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 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 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 有关。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 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 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和表扬的手段,肯定学 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学 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 赏识就没有教育。
《变形记》
• 湖南电视台播放的《变形计》受到了传媒界和教育界的 青睐。这档节目是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通过真人互换 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行为、自我个性的 自然流露。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来谈谈次节目所揭示的教 育原理。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 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 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透析儿童心理,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现在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等方面, 而这些正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 们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马斯 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 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 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一 定 程 度 自 觉 性 和 计 划 性 。
据 一 定 的 目 的 而 进 行 想 象 的 过 程 。 具 有 主 动 性 、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现象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一词
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拉丁语 educat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
出”。
“教育”形式有很多样: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放牛班的春天》
只看标题,让人“浮想联翩”,以为是讲一群小孩放牛的 电影。“放牛班”其实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所待的 学校也被称为“池塘之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