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桂花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4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4篇】《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一《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
读这篇文章,就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最后,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
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
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
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
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绽放异彩。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
”执教本课后我发现: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15篇)《桂花雨》教学反思110月11日,我参加了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题是四年级上册《桂花雨》。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桂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上完课后,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问题一:重点词语把握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样一句话。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
问题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
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对与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的不够深,我却一语带过。
本来我试图用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有位学生读的很好,而我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的语气做及时的引导,虽然后来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来引导,但是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显得不够自然,学生也没有更深的体会。
问题三、多媒体课件有待改进由于时间太紧,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粗糙,有待加强。
以后在多媒体制作方面要多加努力,将多媒体直观、有趣的一面发挥出来。
问题四、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四十分钟的课堂,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就将课上完了,剩下来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没事情做,虽然后来也学习了生字词,但很明显的是画蛇添足。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10篇】《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一《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回忆童年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处处流露出对家乡的无比怀念。
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设计时我比较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鉴于以往课堂上效率不高,并且教学语言过于拖沓的毛病,这次我特别提醒自己在语言上尽量简洁,不过多重复同一个问题或答案,而且在把握课文重点段落上,把目光注视在“摇桂花”这一段。
这个段落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在本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读,从开始的师生合作读,到小组赛读、自由读、默读,再到“摇桂花”时的想象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板书对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于是我在这节课上,考虑能否让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想到桂花的形状是四个花瓣的,于是我把板书设计成一朵桂花的形状,果然学生一看板书就觉得耳目一新,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得多。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的尝试,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一个新的发现。
话说回来,反思这节课,仍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关注。
例如:对重点字词的挖掘不够深。
如“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对“浸”字的理解引导不足,使得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不到深处。
又如最后一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对“又”字的理解,可以引申到体会感情,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把握好。
在体会词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上,我更应该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对重点语句的挖掘习惯。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二第11课《桂花雨》的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可是,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桂花雨》教学反思1《桂花雨》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思乡”。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篇__《古诗词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三篇略读__《桂花雨》,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明显增强,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将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__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喜欢的原因,再和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后进行分享。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用课件帮助学生提升感官感受。
由于学生所处环境所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桂花,更不要说摇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了。
那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感官感受,调动他们学习这篇__的兴趣?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强大功能。
在重点讲解摇桂花的乐趣的时候,我设计了动画效果,让桂花的花瓣纷纷飘落,树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随之舞蹈,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效果感到很新鲜,并且立即就身临其境,觉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树下一样;在讲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饼的时候,我运了希沃5软件里的橡皮擦功能,当教师一边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边出现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时候,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了。
这些现代化多媒体功能的运用,实在为我的课程助力了不少。
当然,除以上两点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针对__内容的'概括“这篇__主要讲了桂花的几件事情?”这个答案不应该给学生硬性规定是四件。
毕竟__中除了“摇桂花”这件事情讲的比较具体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带而过。
其次:在讲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运用了希沃5 软件的橡皮擦功能。
小学语文_《桂花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桂花雨》一、教学理念:《桂花雨》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本课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探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第三段摇花乐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
教学时应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常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还可以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袅袅炊烟”、“口占一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组内交流,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省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所表达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习惯,能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文,对课文中描写的情境感知有难度,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引导,通过阅读进行情境的想象,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把握来剖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方法:本课作者那份如丝雨般的思乡情怀对于没有远离故土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自然有难度,因此,设计将努力遵循语文教学的本质,贴近文本语言文字,并高度尊重儿童自身体验,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桂花雨教学反思(5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5篇)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一《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
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两问。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电教法。
由于孩子们对挂花很熟悉,我通过图片和描写桂花的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达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后,引导其自读课文,之后再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中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二、课堂教学两问。
在检查读字词和课文时发现少数同学都连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正确”都做不到,掉字、加字、把字读错了。
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描绘的生活情境。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情绪,“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
但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
而我用自我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而没有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讲“缠“字的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用词准确。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
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三、课后反思两问: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小学语文《桂花雨》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桂花雨》的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桂花雨》的教学反思3篇小学语文《桂花雨》的教学反思1今天我上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基本上用的就是前几天在解放路小学听的一位耿志艳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没有那天耿老师上得精彩,但总体感觉还行。
课上我抓住了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这句话,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在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和欣赏的基础上,三次出示母亲的话,学生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加深。
虽然与我开始上课前所设想的还有点距离,不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刚读到琦君的《桂花雨》时,说实话我对琦君了解得很少,只是看过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连续剧《橘子红了》。
于是我上网找来琦君的作品,细细地品读。
特别是对她所说的一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
她说: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绕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
她写的《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就透着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全篇语言的确非常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
不过,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
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
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一、指导学生读出桂花的香: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
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
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
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抓住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五年级桂花雨教师教学反思(精选5篇)
五班级桂花雨老师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新进老师,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本领要求很高,而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快速地累积自身的教学经过,从而找到自身所需要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五班级桂花雨老师教学反思,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五班级桂花雨老师教学反思第1篇《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
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实现人文化境界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纳的是黑色、黄色和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
譬如说“桂花”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香”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另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楚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树的图片,还有透析心灵感受的小雨图,这些图片能帮助同学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与物。
另外,我还从音乐库中找到了一段很舒缓的音乐,在同学自身感悟课文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有感情的读课文,仿佛都进入了那个美丽的家乡,看到了桂花、感受了摇花的乐趣!五班级桂花雨老师教学反思第2篇《桂花雨》是部编五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整节课设计首先让同学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紧紧捉住“桂花香、摇花乐、思家乡”几个板块,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因势利导,引领同学走近,走进文本,最后拓展阅读,了解的其他作品。
课堂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与训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一、走进桂花雨教学伊始,引导同学回顾已学过的课文,接着揭示课题《桂花雨》,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本篇课文中写了什么景?又写了什么事?同学立刻就能明白,课文写景写的是桂花;写事写的是摇桂花。
这样同学自然而然地明白本篇课文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并会表现出深厚的`爱好。
正是通过这样的情景制造,让老师的教学与同学的学习形成良好互动,也把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说课稿及反思(一)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桂花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桂花雨》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快乐的童年时代和家乡的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朗读体会、启发诱导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流程是: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后作业,下面我主要就各个环节设计意图给大家进行说明:1、谈话导入环节设计意图:我用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导入本课学习,这样既能复习过去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自主学习展示环节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把握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
3、合作探究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展示交流环节设计意图: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摇花乐”和“桂花雨”带给作者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人物的表情感受快乐,最后让学生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小学语文_《桂花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2课【教材分析】《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文章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回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
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典型情节理解课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典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孩子们,现在正值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桂花从古至今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篇章,也进入了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故乡,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1、出示本课重点生词,检查难读的,易错的词。
2、学习“拣”字。
3、自读课文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学习仍然非常重要,强调易错词,让学生加深印象。
根据散文的特点提出问题,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品词赏句,感受“桂花香”1、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典型情节桂花香摇花乐2、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体会桂花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4段,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A:生交流B:学习方法:抓关键词进行体会C:指导朗读3、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摇花乐”?(第三自然段)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A指名读B你读出了什么?(重视,着急,希望)C现在你就是小琦君,我是母亲,试着缠缠我过渡:愿望实现了,什么心情?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乐)4、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本次教学是针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进行的。
在此次教学中,我尝试将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进,以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桂花雨》这个课文。
我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上。
在开始教学之前,我让学生大声朗读本文,然后对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和分析。
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集中地听讲和思考课文内容,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情感状态。
我采用了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完每一段课文后,我都要求学生们进行一些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文中事件、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可以在小组互动中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而且还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此外,在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时,我也采用了一些新的方式。
例如,我设计了一些小型的游戏和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参与互动来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
这些游戏和练习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桂花雨》这篇课文,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
总体而言,这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桂花雨》这篇课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次教学,
我对如何更好地教授《桂花雨》这类课文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相信这些经验和教训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桂花雨》教育教学教案反思
本文主要围绕《桂花雨》教育教学教案展开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在教学设计方面,首先需要从教材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考虑。
对于《桂花雨》教学,我们应该突出其文化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审美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挖掘《桂花雨》中的人文内涵,加强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内在力量。
在教学目标方面,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既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桂花雨》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之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内在力量和魅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紧扣教材内容特点,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桂花雨》中的音律、押韵,增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桂花雨》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求。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更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桂花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实施方面的反思在教学实施方面,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注重因材施教。
比如,对于不同阅读难度的学生,我们可以安排相应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阅读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自主思考。
在教学效果方面,我们需要及时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检测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版(八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版(八篇)《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版篇一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最喜爱桂花。
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在“最迷人”等字眼上做文章,问学生最喜爱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头只能答复出最喜爱桂花的“香气迷人”。
其实是通过比照其他的花,来表现桂花的“不爱张扬”。
开头学生答复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根底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最大的亮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的“摇花乐”,我和学生同摇同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喊摇花时的句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是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悄悄感受,特殊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思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学习这两段的时候,我一开头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根底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和母亲的那份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桂花雨》教学反思简短版篇二1、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予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日让我们一起去观赏漂亮的桂花雨。
(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2、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查找答案吧,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⑵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⑶“桂花雨”是什么意思?1、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2、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4、“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许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答复: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局部,并开展学习:第2~6自然段:⑴鼓舞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小学语文_《桂花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字理、组词、联系上下文等识字方法认识萝、杭两个生字。
2、抓住文中关键字“浸”和“抱”“摇”“喊”三个动词,体会桂花香和摇花乐,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和以事写情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和母亲的思乡情,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抓住文中关键字“浸”和“抱”“摇”“喊”三个动词,体会桂花香和摇花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借景抒情、借事写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遇桂花:1、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大家看,像这样,小小的,或黄,或白的花,就叫做桂花。
桂花香气浓郁,每到金秋时节,桂子飘香,它的香气不仅弥漫了大街小巷,同时也溢满了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一场美丽的——桂花雨。
二、分享阅读初感,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们,下面请大家静静地读课文,一会我们请同学们分享,课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或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谁想和大家来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初感,充分交流分享。
(师相机板书:桂花香摇花乐)3、同学们,刚才大家的发言都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那么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别的呢?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这篇课文在文体上是一篇散文。
在散文这种文体中啊,作者经常会采用用借景抒情、借事写情的手法。
(板书:景事情)。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作者是通过这景,这事来表达什么情,又是怎样表达的呢?三、认识生字“箩”: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母亲总是要收获好几“箩”的桂花:1、同学们,“箩”这个字,通过预习已经认识的举手。
见过“箩”吗?2、大家来看这幅图片,你来猜猜,“箩”最初是用来干什么?师:是的,“箩”最初就是用来捕鸟的。
3、同学们,找出“箩”出现在课文中的第几段?谁来为大家读一读?4、请大家联系上下文,你来猜一猜,“箩”——现在是用来做什么的?师:真聪明!你看,像这样的用竹子编成的,用来盛东西的器物就叫做“箩”。
小学第七册《桂花雨》语文教案
小学第七册《桂花雨》语文教案小学第七册《桂花雨》语文教案「篇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见过桂花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下桂花吧。
2、今天我们和琦君一起回忆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童年的幸福美好是最耐人寻味的记忆。
课文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小时侯最喜欢桂花。
那同学们去文中找找作者写了什么景什么事呢?2、自由朗读。
3、交流汇报:作者写了桂花和摇桂花,(板书:桂花摇花)三、品味桂花香1、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字前后出现了八次,而且这个字也突出了桂花的特点,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2、交流汇报:香。
3、画出文中所有带香的句子。
4、出示句子。
带着对桂花的喜爱来读一读吧。
5、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桂花香,可是写法却不相同,你发现了吗?6、交流写作手法。
7、那么这些句子中有没有写香很妙的词语呢?你可以圈出来,点出来,或者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这种方法叫做批注,也是常用的读书方法。
同学们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8、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我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我更喜欢“摇桂花”呢!请大家边读边划一划:从哪个词可以点出了“我”对摇桂花的期待?学生边读边圈画。
{读书就要勤动笔,要在语言文字间留下自己的思考。
}(1)“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看看提示语“缠着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缠过大人做他们不愿让你们做的事情?(有)想想你是怎么缠的,来读读这句。
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桂花雨》课标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的年段要求是: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中可以透过文中的重点句子,紧扣句中的关键词语,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本课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1.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3.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桂花雨》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2课【教材分析】《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此文文质兼美,处处弥漫诗意的语言,令人回味。
因此,重、难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借助桂花所要表达的思乡情感,感悟文本内容和意蕴。
【教学目标】1.通过归类,识记、理解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正确规范书写易错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揣摩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预习检查:根据学情,教师重点检查难读的、易出错的词语。
(1)出示三字词语:拣枝叶做糕饼做花卤铺竹席摇桂花撮桂花小结: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这样分类识记生字词还可以让我们根据词语特点进行积累记忆。
(2)区分“拣”和“捡”,学写生字“拣”。
从字的易错点、整体结构、关键笔画、三个方面提醒学生。
(3)出示重点四字词语:笨笨拙拙香飘十里炉烟袅袅口占一绝口占一绝的“占”纠音。
小结:不管是多音字的读音,还是用字选择,要注意联系句中意思,不要忘记字典词典是我们的好老师。
2.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小结并板书桂花香和摇花乐。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是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容忽视的。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词语的学习仍要非常重视,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课标对中年段的要求中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此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部分,根据散文的特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二、紧扣文眼——感受“桂花香”1.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默读 2—4自然段,划出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读一读,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情感。
2.交流分享,指导朗读。
预设一: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抓住关键词“香飘十里“,感受浓浓的桂花香。
(2)练习上下文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
(换字比较)小结: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预设二:“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表演读,享受“摇花乐”。
)预设三: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范读、师生互评、想象画面、加入动作等,多种形式来指导朗读,感受花香之中蕴涵的摇花乐。
预设四: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我一个呢?感情朗读父母亲的摇花乐。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
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
如文中的“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彰显意象——体悟思乡情1.我们从香里读出了乐、读出了甜、读出了美,这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通过交流读懂了,在母亲的眼中,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两句话。
外地的再,还是比不得家乡。
学生练说,适时点评评价:升华感情:家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是最美,最温馨的地方。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
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通过小微课补充琦君写作的背景资料,这些相关阅读,让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四、总结方法,迁移阅读1.总结学法。
(1)这桂花雨,这摇花乐,承载着的是琦君淡淡的乡愁,作者在借助桂花表达自己的思乡情。
(2)这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小微课出示琦君生平简介。
一生漂泊的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就是故乡的人和事,她写得最多最好的就是怀乡思亲的散文。
这花香里,还有着作者淡淡的乡愁呀,所以当她在台湾每闻到桂花飘香,引读感情朗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小结学法: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悟到琦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2.阅读积累。
出示思乡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3.总结写法,迁移阅读出示: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悟到琦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借助一种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阅读冰心的《腊八粥》,思考:《腊八粥》这篇文章又是借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4.小结:这腊八粥,同桂花雨一样,是回忆,是思念,承载的是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周恩来总理的深深怀念。
所以读这样的文章,不能仅仅看作者写了哪些景、哪些事,还要看作者借助这种景物或事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中阅读和学后拓展,所以通过典型文章教给学生方法,针对文本的特点挖掘一个训练点主题,围绕重点,大胆取舍,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深化训练点。
五.布置作业,推荐阅读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阅读,体会“借助一种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法。
余光中:《乡愁》肖复兴:《花边饺里的母爱》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六、板书设计12.桂花雨琦君桂花香思乡情摇花乐《桂花雨》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
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基于学情,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练习说话表达、体会文章蕴涵的思乡情。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学生是比较喜欢、也是比较乐于接受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收获。
在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效果应该是显著的。
《桂花雨》教学效果分析《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此文文质兼美,处处弥漫诗意的语言,令人回味。
总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好,新课标精神以及师生平等、充满和谐的课堂文化等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行,在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教学目标具体、可测、针对性强,达成度高。
在教学中,老师基于文体特点和年段特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文字中包含的浓浓思乡情感。
同时悟得方法,引导学生迁移阅读冰心的散文,继续领悟作者借事物或景物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
课后推荐群文阅读,学生迁移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策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深度融合。
整节课堂教学扎实、高效。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夯实基础知识是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容忽视的。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词语的学习仍要非常重视,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王老师根据学情,重点分类分组检查难读的、易出错的词语。
从字的易错点、整体结构、关键笔画、三个方面提醒学生认真书写生字“拣”。
让学生习得:分类识记生字词可以更好地进行积累记忆。
无论是多音字的读音,还是用字选择,要注意联系句中意思,不要忘记字典词典是我们的好老师。
其次,凸显文体特点,教学有方。
课标对中年段的要求中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此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部分,根据散文的特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紧扣文眼,感受“桂花香”。
《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
本文的教学中,王老师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
第三,课堂及时总结,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中阅读和学后拓展,所以应通过典型文章教给学生方法,针对文本的特点挖掘一个训练点主题,围绕重点,大胆取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节课,学习《桂花雨》是王老师是扶着学生进行的。
然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悟到琦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就是借助一种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