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旭日和夕阳为什么是红的?云
由于白光中的短成分被更多地散射掉了,在直 射的日光中剩余较多的自然是长波成分了。早晚 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经历大气层的厚 度要比中午时大得多,从而大气的散射效应也要 强烈得多,这便是旭日初升时颜色显得特别殷红 的原因。
27
云为什么是白的?
白云是大气中的水滴组成的,因为这些水 滴的半径与可见光的波长相比已不算太小了, 瑞利定律不再适用,这样大小的物质产生的 散射与波长的关系不大,这就是云雾呈白色 的缘故。
反映原子、分子结构特征——原子光谱、红外光谱
a
(nm) 13
透明地的球,大波气长层短对于可30见00光A的和紫波外长线30将00被A以空上气的中紫的外臭o线氧是
层强烈吸收。
o
对于红外辐射,大气层在某些狭窄的波段内是透 明的,透明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例:3~5um和8~14um是大气的两个窗口。利用这 两个窗口,可以实现红外遥感和遥测,天气预报测量, 军事领域可以进行红外制导和红外跟踪。
6
三、光的吸收与波长的关系
1、普遍吸收:若物质对各种波长λ的吸收程度 几乎相等,即吸收系数α与λ无关。
在可见光范围内,意味着光束通过媒质后 只改变强度,不改变颜色。如:空气、纯水、 无色玻璃等媒质。 2、选择吸收:若物质对某些波长的光吸收特 别强烈。
由于可见光进行选择吸收,会使白光变为 彩色光。绝大部分物体呈现颜色,都是其表面 或体内对可见光进行选择吸收的结果。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学基础 课件 (第四版,姚启钧)
入射光波到达分子的不同部位时的相位相同, 同种分子排列规则、连续,次波间相位关系恒 定,满足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6
在均匀介质中,所有次波与入射光波的相 干叠加使波原来方向加强,其他方向相消, 波按原来的方向沿直线传播。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Chap.6 Absorption、Scattering and Dispersion of Light
1
光通过物质时其传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⒈ 光束越深入物质,强度将越减弱;
①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光的吸收; ②光向各个方向散射——光的散射。
⒉ 光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将小于真空中 的速度且随频率而变化——光的色散。
8
6.2 光的吸收
一、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二、朗伯定律 三、吸收光谱
9
6.2 光的吸收 6.2.1 、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所有物质对某些范围内的光都是透明的, 而对另一些范围的光却是不透明的。
①一般吸收:吸收很少,并且在某一给定 波段内几乎是不变的;——透明
②选择吸收:吸收很多,并且随波长而剧 烈地变化。——不透光
吸收光谱在化学、国防、气象等部门有 广泛的应用。
12
6.3 光的散射
一、散射的基本概念 二、散射与反射、漫反射及衍射现象的区别 三、瑞利散射 四、散射光的偏振性 五、散射光的强度 六、分子散射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Ss R2 d lim R S i
s d d
二、电子对电磁波的散射
1 2 4 2 d ( ) r0 (1 cos ) 2 2 (0 2 ) 2 2 2
8 2 4 s r0 2 3 (0 2 ) 2 2 2
②
纯净介质中的分子散射
由于纯净介质中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使得分子 密度出现涨落发生的散射叫分子散射。 正午
解释现象:
•晴朗的天空是蓝的; •白昼的天空是亮的;
傍晚
大气层
晨曦
地球
•日出或日落看到的太阳呈红色,而正午时呈白色。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物质的折射率随波长改变的现象称为光 的色散,也称折射色散。 广义色散:某一物理量是波长(或频率)的函数。 色散率:
dn D d
1 正常色散( dn/d <0)
柯西公式:
na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b
2
c
4
一般小波段范围内,取前两项:
na
b
2
dn 2b 两边微分: 3 d
正常色散特点:
(1)波长愈短,折射率愈大;
(2)波长愈短,dn/d愈大(斜率大); (3)在波长一定时,不同物质的折射率愈大, dn/d也愈大; (4)不同物质的色散曲线没有简单的相似关系。 2 反常色散( dn/d >0) 吸收带:光被强烈吸收的波段。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多个吸收带,故有多个正常色散和反常 色散区域。
第六章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光的散射是将光能散射 到其它方向上 二者本质不同 光的吸收是将光能转化 其它形式的能量
但在实际测量中,很难区分开它们对透射光强
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上通常将这两个因素的影 响考虑在一起,将透射光强表示为
l
I I 0e
( k h)l
I 0e
式中,h为散射系数,K为吸收系数,α 为衰减系数。 在实际测量中得到的都是α 。
K 4
4
各种介质的吸收系数差
l
I I 0e
别很大,对于可见光,金属
的K≈106cm-1,玻璃的 K≈10-2cm-1,而一个大气压 下空气的K≈10-5cm-1。
2015/8/14 c_xiaogang@163.com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11
第六章 光 的 吸收、色散和散射
下面,我们考察在介质中沿z方向传播的光电场 复振幅的表示式
~z ~ ikn E z E0 e
式中,k是光 在真空中的波数。
表征振幅特 性
~ kz iknz E( z) E0 e e (1)
~ n i n
2015/8/14 c_xiaogang@163.com
P qr
式中,q是电荷电量;是从负电荷中心指向正电 荷中心的矢径。同时,这个电偶极子将辐射次波 利用这种极化和辐射过程,可以描述光的吸收、 色散和散射。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_图文
大多数介质都同时存在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6.1.1 光吸收定律
平行光入射通过长度为l 的介质 取一薄层d l,由于吸收,光强由I→I-dI 朗伯(Lambert)的实验结果是
对其积分
吸收系数
(6-16)
(6-17)
---朗伯定律或朗伯吸收定律
吸收系数K愈大,则吸收愈强烈。
§6.3 吸收和色散的经典理论
光的吸收和色散过程,实际上就是光与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过程 洛仑兹电子论---洛仑兹从原子和分子的观点提出的电子论
※ 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内的带电粒子(电子或离子)被准弹性力保 持在它的平衡位置并且有一定的固有振动频率
※ 在入射光作用下,原子或分子发生极化,并以入射光频率作受迫振 动,形成振动的电偶极子,从而发出次波
分子散射:均匀纯净的介质中由于①热运动引起密度起伏 ②分子各向异性引起的趋向起伏 ③溶液中浓度起伏
而引起介质光学性质的非均匀所产生的散射
§6.4.2 散射理论
一、瑞利散射 ---研究分子散射时由瑞利提出来的理论 由于分子质点的热运动破坏了分子间固定的位置关系,使分子所发出的次 波不再相干,因而产生了旁向散射光
金属:K=106cm-1,玻璃K= 10-2cm-1 大气K=10-5cm-1
(6-19)
吸收系数为波长的函数
溶液中的吸收系数与浓度有关,吸收系数K与浓度成正比: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七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通过物质,其传播情况发生变化,有两个方面:
一、光强随光深入物质而减弱:光能或被物质吸收,或向各个方向散射所造
成。
二、物质中光的传速度小于真空中的,且随频率变化,光的色散。
这都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实质上是光和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
§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
一、电偶极子模型(理想模型)
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组成,电偶极子之间有准弹性力作用,能作简谐振动。 两种振子:
原子内部电荷的运动(电子振子):核假定不参加运动,准弹力的中心 分子或原子电荷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振子): 质量较大的一个粒子可认为不参加运动 经典解释模型
:P
电偶极子,向外辐射电磁波
t A Z eZ P ωcos ==
:Z 离开原点的距离
电动力学证明,电偶极子辐射电磁波矢 )(c o s s i n 42
2
0c R t R
e eA E -=
ωθωπε
c
E H 0μ=
R :观察点与偶极子的距离
2
01E c
EH H E S μ==⨯= θπωμμ2
2
242202s i n 321
CR
A e E c I S o === 由上面式子,光在半径为R 的球面上各点的位相相等(球面波)落后原点
C
R 。但振幅则随θ角度,即波的强度I (能流密度)在同一波面上。
分布不均匀,见图I ,2
πθ=
最大(赤道面上)在两极即偶极子轴线方向上
0 ,0==I Q 。
二、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原子、分子:cm 810- 光波长:cm 510-
光的吸收、色散
• •
光通过物质时其传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⒈
光束越深入物质,强度将越减弱; ①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光的吸收; ②光向各个方向散射——光的散射。 • ⒉ 光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将小于真空中的 速度且随频率而变化——光的色散。 •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物质光学 性质的主要表现——光和原子中电子的相互作用.
主 要 内 容
• • • • •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光的吸收 光的散射 光的色散 色散的经典理论
6.1
•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6.1.1、电偶极子模型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正负电 荷中心发生偏移,形成电偶极子。 •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化学力为准弹性力,电偶极 子构成简谐振子,在外来光的作用下受迫振动。 • 电偶极子类型: 电子振子: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振动时, 原子核几乎不动,电子做简谐振动。 分子振子:构成的正负电荷的微粒质量的数量级相差不大。 振动时,正负电荷中心都作简谐振动。
•
电偶极子做受迫振动向外辐射电磁波,每个 振动的电偶极子都是次波波源。 • 电偶极子的辐射 :(外来光频率ω )
eA R 2 E sin cos (t ) 2 4π 0c R c eA R 2 H sin cos (t ) 3 4π 0 0 c R c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6.4 光的散射
§ 6.4.1 光的散射现象
当光束通过理想均匀的透明介质时,除了传播方向外,其它方向看不到光 当光束通过浑浊液体或具有悬浮粒和气溶胶的大气时能看到光束轨迹 光的散射--光束通过不均匀介质所产生的偏离原来传播方向而向四周散射的现象
散射分类:
1、k变化,波长不变
廷德尔散射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 分子散射 Raman散射
2、 k变化,波长也变化
Brillouin散射
廷德尔散射:液体、气体中悬浮粒子(包括尘埃)、大气中气溶胶、
烟雾等产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颗粒大小<
1 10
米氏散射:颗粒在波长量级
分子散射:均匀纯净的介质中由于①热运动引起密度起伏 ②分子各向异性引起的趋向起伏 ③溶液中浓度起伏 而引起介质光学性质的非均匀所产生的散射
动,形成振动的电偶极子,从而发出次波
※ 在均匀介质中,这些次波叠加的结果使光只在折射方向继续传播下 去,而在其它方向上次波的干涉而相互抵消,没有出现光
※ 在非均匀介质中,由于不均匀质点破坏了次波的相干性,使在其它
的方向上出现了散射光
理论分析: 1、色散介质中只有一种原子,每个原子内只有一个电子能发生 受迫振动,振动电子具有的偶极矩
p er
电子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 若单位体积内有N个原子,则单位体积内的平均电偶极矩
第六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假设白光中波长为720nm的红光与波 长为440nm的青蓝光具有相同的强度, 由于两种波长之比为:
红 1.64 蓝
所以散射光中,蓝光的强度与红光强度之比为:
I蓝 =(红 )4 7.2
I红
蓝
可见散射光中蓝光的强度约为红光强 度的7.2倍,因此透射光中所含的红光 成分就较多,故带红色。
表面上看起来是纯净均匀的介质,由于分子的热运动 使分子密度有涨落而引起的散射,称为分子散射。分 子散射也满足瑞利散射定律。
实验表明,散射光的强度随光的方向而变化,自然 光入射时,散射光强满足下式:
I I0 (1 cos2 )
是散射光方向与入射光方向之间的夹角。
可见,散射光 强的分布是对 于光的传播方 向及垂直于光 的传播方向是 对称的。
散射光方向
入射光方向
虽然从光源发出的光是自然光,但从正侧方用检偏器检 查发现,散射光是线偏振的,沿着斜侧面观察发现是部 分偏振光,只有正对着入射方向观察时,透射光才是自 然光。
一般吸收
吸收很少,且在某一给定波段内几乎不变。
选择吸收 吸收很多,且随波长而剧烈地变化。 例如石英对可见光吸收甚微,但是对3.5~5.0 m 的红外光却强烈吸收。
2.朗伯定律
6.2 光的吸收(Absorption of Light)
能量观点
dI Idx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02 2 i
代入(6-2)式得
Ne2
P
m
E z eit
02 2 i
由 P 0E
电极化率是复数,可写为 i
并将(6-6)与(6-7)式对照可得
Ne2
0m
02 2 02 2 2 2 2
Ne2
0m
02 2 2 2 2
(6-6) (6-7)
光束通过不均匀介质所产生的偏离原来传播方向而向四周散射的现象
散射分类: 1、k变化,波长不变
廷德尔散射 分子散射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
2、 k变化,波长也变化
Raman散射 Brillouin散射
廷德尔散射:液体、气体中悬浮粒子(包括尘埃)、大气中气溶胶、 烟雾等产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颗粒大小< 1
10
1、按电磁理论:每个次波的振幅与它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光强与振幅成正比 所以散射光强度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
I ∝
4 ∝
1
4
∴短波长的光比长波长的光散射更多
解释大气现象: ①为什么天空呈光亮
③中午太阳呈白色
②天空为什么呈蓝色 ④旭日和夕阳呈红色
2、散射光强分布 I ∝ 1 cos
3、散射光是偏振光
对其积分
I dI K
l
dl
I I0
0
I
I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正侧向观察为偏振光
侧向观察为部分偏振光
P
Iy Ix Iy Iy
退偏振度:
1 P
光的色散
色散曲线
伍德实验
反常色散曲线:吸收 区域内的色散曲线
一种物质的 全部色散曲 线
正交棱镜观察法 可见光区域附近色散曲 线及其特点
柯西公式
正常色散曲线:可见 光区域附近色散曲线
下一张:习题
正交棱镜观察法
光束通过不均匀的透明介质时,从各个方
向都可以看到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这也是光的散射区别于漫反射之处,从侧 面看,漫反射有些地方看不见光;
从微观角度来看:原子中的电子在光波的作用下会振动,振动的 电子向周围发射电磁波,如果介质不均匀性的线度大于或与光波 长相当时,这些电磁波位相随机变化,散射光不会干涉相消,反 之在均匀介质中,发生干涉相消导致,只剩下原来的光束,从侧 面难以看到光。
A 点,垂直分量最大,水平分量为零
B 点,垂直分量为零,水平分量最大
D 点,垂直、水平分量都最大
2、B
3、
D
D
B
B
结论: 1、从正侧面方向观察,是偏振光
A
2、纵向观察时,是自然光
A D
B B B
3、从其他方向观察时,是部分偏振光
介质中分子各向同性
偏振光入射 介质中分子各向异性 当光射入某些液体或气体时,偏振度:
第六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例2. 蜜蜂靠天空光的偏振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别方向(蜜蜂的眼睛中有对偏振 敏感的器官)
2) 纯净气体或液体的散射(分子散射)
分子热运动,引起密度起伏,形成非均匀的小 “区 域” ,发出次波,造成非相干迭加。
米— 德拜,廷德尔散射 ( d >λ/20 ). 散射光强与λ无关 白光散射,也可以为是衍射的结果. 例: 白云、雾、白烟.
延 迁德尔德 散射:尔 胶体、乳系 胶液、散 含有烟射 雾乳 灰尘的: 胶 大气等胶 液 分 分子散子 射:由散 于分子热射 运动成: 局部涨由 落运 引起的于 动分 造
四、散射光的偏振性
各向同性介质: 入射光是自然光,正侧方
向——线偏振, 斜方c ——部分偏振,正对
x ——自然光. 各向异性介质: 入射光是线偏振光,侧向 ——部分偏振.
解释2:反射、折射定律
反射和折射是由于两种介质界面上分子性质的不连续性而引 起的。介质不同, 辐射阻尼力不同, 故在不同介质中有不同的 波速(相速)造成合成波等相位面的改变.
解释3:布儒斯特定律
如图:它表示在折射率为n2的介质中,一个分 子电偶极子在E2的作用下,沿着平行于E2的Z 轴方向做受迫振动时所辐射的“次波”,当反 射光方向恰和Z轴平行,因而在这个方向上没 有“次波。”所以没有反射光。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六章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当光波在媒质中传播时,由于光波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一般呈现两种效应,一种是速度减慢引起的折射和双折射现象;另一种是光能减弱的消光(extinction)现象。消光现象中,将光能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是吸收(absorption)现象;而有部分光波沿其它方向传播,是散射(scattering)现象。对于沿原方向传播的光波来说,这两种现象都使光能减弱,起消光作用。
§6.1 吸收现象
在一个波长范围内,若某种媒质对于通过它的各种波长的光波都作等量(指能量)吸收,且吸收量很小,则称这种媒质具有一般吸收(general absorption)性。若媒质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能比较显著,则称它具有选择吸收(selective absorption)性。如果不把光局限于可见光范围以内,可以说一切物质都具有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两种特性。
从媒质的吸收光谱中,可知媒质对那些波长的光具有选择吸收性。一般地讲,固体和液体选择吸收的波长范围较宽,称之为吸收带;而稀薄气体选择吸收的波长范围很窄,表现为吸收线。
选择吸收性是物体呈现颜色的主要原因。带色物体一般有体色和表面色区分。
光谱中的每一种颜色都是纯色在。纯色是很少看到的,绝大多数物体的颜色通常是混合色。
§6.2吸收定律
返回〉〉1729年,Bouguer根抿实验建立一个吸收定律,
或
(6.1)吸收定律可写成
(6.2)出消光定律
(6.3)
§6.3色散现象
返回〉〉
光进入媒质后,光的传播速度要发生变化,因而光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要发生折射。实验还表明,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媒介中的波速
13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c 1 ,v c
00
rr
n c v
rr
r
由此可得 n 与频率 、波长 无关。
色散现象的客观存在说明了电磁理论存在缺陷。只有在深入 研究物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解释折射率随频率变化的 原因。
散射光强度:
I
1 4
——瑞利定律
瑞利定律的适用条件是散射体的尺度比光的 波长小, 较大颗粒对光的散射不遵从瑞利的λ的 四次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律。
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首先,白昼天空之所以是亮的,完全是大气散射阳光 的结果。如果没有大气,即使在白昼,人们仰观天空,将 看到光辉夺目的太阳悬挂在漆黑的背景中。这景象是宇航 员司空见惯了的。由于大气的散射,将阳光从各个方向射 向观察者,我们才看到了光亮的天穹,按瑞利定律,白光 中的短波成分(蓝紫色)遭到散射比长波成分(红黄色) 强烈得多,散射光乃因短波的富集而呈蔚蓝色。
反映原子、分子结构特征——原子光谱、红外光谱
a
(nm)
是透明地的球,大波气长层短对于可3见0光00和A的波紫长外30线00将A被以上空的气紫中外的o 线臭
氧层强烈吸收。
o
对于红外辐射,大气层在某些狭窄的波段内是透 明的,透明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例:3~5um和8~14um是大气的两个窗口。利用这 两个窗口,可以实现红外遥感和遥测,天气预报测量, 军事领域可以进行红外制导和红外跟踪。
第六章 光的吸收
第六章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在光束通过物质时,它的传播情况将要发生变化。首先光束越深入物质,它的光强将越减弱,这是由于一部分光的能量被物质所吸收,而另一部分光向各个方向散射所造成的,这就是光的吸收和散射现象。其次,光在物质中的速度将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并将随频率而改变,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这三种现象,都有是由于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实质上是由光与原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这些现象是不同物质光学性质的主要表现,对它们的讨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原子、分子和物质结构的信息。本章侧重于对现象及其唯象规律的描述,并用经典电子论对这些现象作进一步的解释。
§6.1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1.1、电偶极子模型
1 电偶极子模型: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所组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偶极子能做简谐振动。
2 振子的分类:一种相当于原子内部电荷的运动(电子振子),另一种相当于分子或原子电荷的振动和整个分子的转动(分子振子)
注:在电子振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带正电的粒子是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得的原子核,所以可认为原子核不参与运动,把它当作固定的准弹性力的中心。
1.2、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学生自学)
§6.2光的吸收
2.1 吸收现象
在一个波长范围内,若某种媒质对于通过它的各种波长的光波都作等量(指能量)吸收,且吸收量很小,则称这种媒质具有一般吸收(general absorption)性。光通过呈现一般吸收性的媒质时,光波几乎都能从媒质透射,因此又可说媒质对这一波长范围的光是透明的。通常所说的透明体,如玻璃、水晶,是指对白光呈现一般吸收性。除真空外,对全部波长范围内的光都透明的物体是不存在的。lcm厚的玻璃板对可见光范围内的各种波长的光波都等量吸收1%(即透射光的功率密度为入射光的99%),然而玻璃对于波长大于2500nm 的光波,或波长小于380am的光波都能完全吸收,因而对于红外线或紫外线来说,玻璃就成为非透明体了。虽然橡皮对于可见光来说是一种非透明体,但它对于红外线却是良透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2 : 1% ;
N 2 : 4% ;
CS 2 gas: 14% ; CO2 : 7% ;
退偏振这一现象的解释也是瑞利提出的。他认为退 偏振度与散射分子的光学性质各向异性有关。在这 种分子里电极化的方向一般不与光波的电矢量方向 相同。测量退偏振度可以判断分子的各向异性,因 此也可以用来判断分子的结构。
图中可以看出,沿着PA、 PA、PD、PD、PF等正侧 面观察时,散射光都是线 偏振光。振动面垂直于入 射光的传播方向。 沿着光的传播方向仍为 自然光;从其他方向观 察时,散射光是部分偏 振光。
D B
x
B'
F
A
P A'
z
y
D'
以上讨论的散射介质,假设它的分子本身是各向同性 的。如果介质分子本身就是各向异性的,情况就要复 杂的多。
I ( )
1
4
——称为瑞利散射定律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可以对前面的实验现象作出很好 的解释。 假设白光中波长为720nm的红光与波 长为440nm的青蓝光具有相同的强度, 由于两种波长之比为:
红 1.64 蓝
所以散射光中,蓝光的强度与红光强度之比为:
可见散射光中蓝光的强度约为红光强 I蓝 红 4 =( ) 7.2 度的7.2倍,因此透射光中所含的红光 I红 蓝 成分就较多,故带红色。
在亭德尔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于1899年对小 粒子散射又进行了研究。实验装置如图。
透 射 光
散射光
检偏器
探测器
实验发现:从容器侧 面看到的散射光,带 有青蓝色,透射光则 带有红色。
瑞利(Lord Rayleigh ,1842 -1919) 1904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进一步研究表明,散射光的强度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 成反比,可表示为:
6.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折射现象的解释
1、电偶极子模型(理想模型)
用一组简谐振子来代替实际物质的分子,每一振子可认为
是一个电偶极子,由两个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带电粒子
组成,电偶极子之间有准弹性力作用,能作简谐振动。 两种振子: 电子振子:核假定不参加运动,准弹力的中心。 分子振子:质量较大的一个粒子可认为不参加运动
三. 色散的观察
1672年牛顿首先利用交叉棱镜法将色散曲线非常直观 地显示出来,交叉棱镜装置如图所示。
如果制做棱镜P1和P2材料的色散规律(即n 与 λ的依赖 关系)不同,倾斜光带a'b'将是弯曲的,它的形状直观 地反映了两种材料色散性能的差异。
1904年伍德(R. W. Wood)曾用交叉棱镜法观察了钠蒸汽 的色散。他的装置如图所示。
光的散射可分为两大类:
散射光的波长不变
散射光的波长改变
瑞利散射 米氏散射
拉曼散射(Raman1928) 布里渊散射Brillouin1921
瑞利散射:散射粒子的线度小于光的波长的十分之 一,则称为~。 米氏散射:散射粒子的线度与光波长同量级或大于 光波波长的散射,称为~。
二. 瑞利散射定律
例如当线偏振光照射某些气体或液体时,从侧面观察 时,散射光变成了部分偏振光(有些情况透射光也变 成了部分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退偏振。 以Ix和Iy分别表示散射光沿着x轴和y轴振动的强度, 则散射部分偏振光的偏振度为:
P
Iy Ix Iy Ix
通常又引入退偏振度的概念:
1 P
例如:
表面上看起来是纯净均匀的介质,由于分子的热运动 使分子密度有涨落而引起的散射,称为分子散射。分 子散射也满足瑞利散射定律。
用以上的散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我们日常熟悉的自 然现象,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旭日和夕阳为什么 是红?以及云为什么是白?等等。 首先,白昼天空之所以是亮的,完全是大气散射阳光 的结果。如果没有大气,即使在白昼,人们仰观天空, 将看到光辉夺目的太阳悬挂在漆黑的背景中。这景象 是宇航员司空见惯了的。
x
y
因此,在赤道平面ABAB 上的个电的振幅最大,在 两极D和D处,振幅等于 零。 不在赤道平面的任一点F越 靠近赤道平面振幅越大。
D
x
A'
B'
B F
A
y
D' 如果入射光的矢量E改为平行于Y轴线偏振光,则散射 光的振幅情况将上图转90°即可得到。
自然光的电矢量在xoy平面内沿着一切可能的方向振动, 可平均分成沿着x和y方向振动的两个线偏振光。被粒 子散射时,各个方向上的振幅可看成是以上两个分振 动的合成。如图
例如,点燃的香烟冒出蓝色的烟,但从口中吐出的烟却 是白色的。Why? 这是因为组成烟的微小颗粒蓝光散射强烈——瑞利散射; 而从口中吐出的烟,由于凝聚了水蒸气在其上,颗粒变 大——属于米氏散射,故呈现白色。 当光通过介质时,不仅介质的吸收使透射光强减弱,由于 光的散射也使使射入介质的光强按指数形式衰减,因此, 穿过厚度为l 的介质透射光强为:
按瑞利定律,由于大气的散射,白光中的短波成分 (蓝紫色)遭到散射比长波成分(红黄色)强烈得多,散 射光乃因短波的富集而呈蔚蓝色。所以每当大雨初霁、澄 清了尘埃的时候,天空总是蓝得格外美丽可爱,其道理就 在这里. 旭日和夕阳呈红色,与天空呈蓝 色属于同一类现象,由于白光中 的短成分被更多地散射掉了,在 直射的日光中剩余较多的自然是 长波成分了。 早晚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 经历大气层的厚度要比中午时大得 多,从而大气的散射效应也要强烈 得多,这便是旭日初升时颜色显得 特别殷红的原因。
I I 0e
( )
为吸收系数,为散射系数,+就称为衰减系数。在 很多情况下,和中一个往往比另一个小很多,因而可 以忽略。
三. 散射光强的角分布和偏振态
实验表明,散射光的强度随光的方向而变化,自然 光入射时,散射光强满足下式:
I I 0 (1 cos )
能量观点
dI Idx
dI a Idx
dI I0 I 0 a dx
I d
d
I I 0 e a d
a 为吸收系数 , a AC ,式中A是一个与浓度无关 稀溶液:
的常量,C为溶液的浓度。
§6.2 光的散射
Scattering of Light
光线通过均匀的透明介质(如玻璃、空气、清水) 时,从侧面是难以看到光线的。如果介质不均匀, 如有悬浮微粒的浑浊液体,我们便可从侧面清晰 地看到光束的轨迹,这是介质中的不均匀性使光 线朝四面八方散射的结果。 定义:由于介质中存在的微小粒子或分子对光的 作用,使光束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或波长发生变 化,向四周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n A
dn 2B 则介质的色散率为: 3 d
B
2
A、B均为正值,上式表明,折射率和色散率的数值 都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当发生正常色散时,介质的 色散率小于零。
二. 反常色散
对介质有强烈吸收的波段称为吸收带。实验表明,在强 烈吸收的波段,色散曲线的形状与正常色散曲线大不相 同。 如图所示为一种在可见光区域内透明的物质(如 石英)在红外区域中的色散曲线,在可见光区域内色散 是正常的,曲线(PQ段)满足科希公式。
1.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normal absorption & selective absorption) 一般吸收 吸收很少,且在某一给定波段内几乎不变。 选择吸收 吸收很多,且随波长而剧烈地变化。 例如石英对可见光吸收甚微,但是对3.5~5.0 m 的红外光却强烈吸收。
2.朗伯定律
6.2 光的吸收(Absorption of Light)
米-德拜的计算表明,只有球半径满足下列条件时, 瑞利散射定律才是正确的。
0.3 a 2
当a较大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依赖关系就不明显 了,米-德拜的计算结果如图。
当入射光的波长大于十分之一时,散射光的强度与波 长的依赖关系不明显。因此散射光的颜色与入射光相 近,白光入射将观察到白色的散射光。 这就是云雾呈白色的缘故。
当白光通过介 质发生正常色 散时,白光中 不仅紫光比红 光偏折的厉害, 而且在所形成 的光谱中,紫 端比红端展得 更开。
1836年科希(A.L.Cauchy, 1789-1857)给出一个正常色散 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的经验公 式。
正常色散的经验公式:
n A
B
2
C
4
上式称为科希公式,式中A,B,C是与物质有关的常 数,其数值由实验数据来确定,当波长变化范围不大 时,科希公式可只取前两项,即
因为红光透过散射物的穿透能力比蓝光强,因此通常情况 下,危险信号灯、交通禁行灯等采用红色,使有关人员在 能见度低的情况下,能尽早发现采取措施。
当散射粒子的线度大于十分之几波长,甚至与波长相 当时瑞利散射定律不再成立,此为大粒子散射,称为 米氏散射。 米(G.Mie)和德拜(P. Debye)以球形质点为模型计算 了电磁波的散射。
2
是散射光方向与入射光方向之间的夹角。
可见,散射光 强的分布是对 于光的传播方 向及垂直于光 的传播方向是 对称的。
散射光方向
入射光方向
虽然从光源发出的光是自然光,但从正侧方用检偏器检 查发现,散射光是线偏振的,沿着斜侧面观察发现是部 分偏振光,只有正对着入射方向观察时,透射光才是自 然光。 假设入射光是线偏振的,传播方向沿着Z轴,如图。设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有一粒子P。 当光与粒子相遇时,使P作 受迫振动,所形成的电矢量 也平行于X轴。由此产生的 次波为球面波。光波又是横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 直。在各个方向的振幅应等 于最大振幅在相应方向的投 影。
一. 正常色散
测量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棱镜的偏转角,就可算出棱 镜材料的折射率n与波长λ之间的依赖关系曲线,即色 散曲线。 实验表明:凡在可见光范 围内无色透明的物质,它 们的色散曲线形式上很相 似,其间有许多共同特点, 如n随λ的增加而单调下降, 且下降率在短波一端更大, 等等。这种色散称为正常 色散。
若向红外区域延伸, 并接近吸收带时,色 散曲线开始与科希公 式偏离(见图中R 点)。
Leabharlann Baidu
在吸收带内因光极弱,很难推测到折射率的数据。过 了吸收带,色散曲线(ST段)又恢复正常的形式,并 满足科希公式。 在吸收带内,折射率随波长的增加而增加,即dn/d >0, 与正常色散相反,这种现象称为反常色散。
应该指出:所谓“反常”只是历史上的原因。现象本 身恰反映了在吸收带内普遍遵从的色散规律。 所有介质在透明波段 表现出正常色散;而 在吸收带内表现出反 常色散。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Adsorption Scattering and Dispersion of Light )
光通过物质时其传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⒈光束越深入物质,强度将越减弱; ①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光的吸收; ②光向各个方向散射——光的散射。 ⒉光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将小于真空中的速 度且随频率而变化——光的色散。
光学性质不均匀的介质,可能是由于均匀物质中散布着 折射率与它不同的其它物质的大量微粒,也可能是由于 物质本身的组成部分(粒子)的不规则聚集; 例如尘埃、烟(大气中散布着固态微粒),雾(空气中散布着 液态微粒),悬浮液(液体中悬浮着固态微粒),乳状液 (一种液体中悬浮着另一种液体而不能互相溶解),如水中 加入几滴牛奶,等等。这样的物质称为混浊介质。 早在1869年爱尔兰物理学家亭德尔 (Tyndall, 1820-1893) 就对混浊介质的散 射现象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尤其对于线 度小于波长的微粒。因此瑞利散射有时又 称亭德尔效应。
电偶极子模型
0 e 2 A 2 4 2 S I E2 sin 2 2 o c 32 CR
1
2、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解释1:各向同性均匀物质中的直线传播
解释2:反射与折射
解释3:布儒斯特定律
§6.1 光的吸收
6.2 光的吸收(Absorption of Light)
§6.3 光的色散
Dispersion of Light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随波长而异的现象,亦即介质 的折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1672年牛顿首先利用三棱镜的色散效应把日光分解为 彩色光带。 为了表征介质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快慢程度和趋势,引 入介质色散率的概念。 定义为:介质的折射率对波长的导数,即介质的色散率 为:d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