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战略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3历史教案 4-2 冷战的开始

人教版选修3历史教案 4-2 冷战的开始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4-2 冷战的开始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课程标准:美苏的冷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柏林危机的概况;德国的分裂。

2、理解: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措施;柏林危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产物。

3、运用:通过“冷战”的讲述,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进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比较:美国对苏联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而苏联也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从事形成两大对立的北约与华约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一战前出现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的异同。

2、问题探究:通过对冷战的讲述,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论从史出: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实质,从而认识到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与较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苏战时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对抗和争夺。

2、冷战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和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难点: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的对峙状态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是在讲述第1课雅尔塔体系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美苏之间对峙的主要方式及其具体措施问题,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冷战政策及苏联相应的对抗。

此外,本课还就双方对峙的重点和前沿──欧洲的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所体现的激烈冷战的状况作为典型例证予以展现。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先在多媒体打出下面两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一: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

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

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

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

中国应对美国对华遏制倾向政策的战略

中国应对美国对华遏制倾向政策的战略

中国应对美国对华遏制倾向政策的战略近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白宫对华政策凸显遏制色彩,而且势头不减,愈演愈烈。

一、美国的遏制战略。

1、贸易战。

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仅2010年10月1日至15日半个月的时间,美国商务部对华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多达24起,其中12日至15日四天内就多达9起。

从新发起的贸易救济来看,9月至今,美国已经对中国启动了7项337调查,一项301调查,涉及太阳能灯、液晶显示器、打印机墨盒等多项产品。

再看看之前比较著名的轮胎特保案等,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贸易战,不管我们是否同意,世界媒体大都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2、汇率战。

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

但无疑欠债的美国表现得比借钱的中国更牛气。

美国朝野压根不提如何还债,保持美元稳定,相反,不断放话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国会通过人民币汇率法案,美国媒体不断鼓吹要求人民币升值。

美联储则声称为“推动经济复苏和创造就业,使通货膨胀率回到适当水平”,将每月多印美钞1000亿,然而醉翁之意却在迫使新经济体拉动货币升值。

美国此举还不算完,还拉动鼓噪日本、欧盟等一些跟随者也加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

日本央行已经主动介入干预汇市。

美国乐见美元走软,煽风点火地加印钞票想让冷眼旁观的各国卷入货币战,成为利益相关者。

美国企图通过掀起汇率战来遏制中国,主导亚太局势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3、舆论战。

美国是最善于利用舆论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国家。

美国的媒体是美国政府不折不扣的宣传家和鼓噪者。

无论是CNN,还是纽约时报,还是华尔街日报、《华盛顿时报》,都以刊登反对中国、批判中国、攻击中国的言论为能事。

这还不算完,美国媒体还鼓动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媒体也加入到反对中国的阵营中,这些媒体言论的一致性几乎是想要制造围剿中国的铁幕,令人不由得想起冷战的风声。

4、反华内战。

美国中期选举临近,但主角不是议员候选人,而是中国,美国国内好像所有事都跟中国扯上关系,所有人都在不停地重复中国、中国、中国。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在1946年2月22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

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

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3月12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4.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

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核威慑失效后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一“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共产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采取的为奠定美国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所应运而生的战略。

其对象,广义的范围内,指共产主义势力范围,而实际上,仅仅指苏联。

这是因为“遏制战略”的源头是1947 年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提供给美国国务院长达8000 字、针对美国对苏应采用强硬政策的电文。

“遏制战略”在凯南的电文中,可以总结为:在把苏联作为对手的前提之下,极尽削弱苏联之能事,从而达成阻止苏联扩张、使得苏联内部产生不稳定因素,从而削弱其国力的目标。

退一步讲,必须让苏联及其势力影响范围接受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系列既成的国际准则。

不过严格来讲,这只能单是“遏制战略”最早的起源。

真正被确定为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大战略的“遏制战略”,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NSC68 号文件的颁布。

文件中提及的目标很明确,首先要实现的是“创造一种让美国制度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国际环境”;再者要采取除了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也要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精神等各方面的力量,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力量。

由凯南开启,杜鲁门丰富发展的“遏制战略”最终归纳为“杜鲁门主义”。

但是当时美国各个阶层对于“遏制”手段各执一词。

乔治·凯南倾向于经济和政治的方式,应该说这是一种美苏关系中,美国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情况下的一种合理的判断。

可是1949 年,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尤其是当年苏联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美国的核垄断宣告结束。

东亚战略态势的不容乐观迫切地要求美国决策层拿出对策,将“遏制战略”丰富完善以适用于苏联急速扩张的实际情况。

二当广岛的蘑菇云向人们展示了核武器的威力时,一个新的时代也到来了。

因为人类第一次有了这样一种彻底毁灭自身的能力;而且如此简单,简单到如同二战中日本每天都会遭受的轰炸一样平常。

倘若美国一家独大,那么核武器将可能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完全没有掣肘的核武器将是人类的灾难。

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出台与实践

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出台与实践

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出台与实践作者:张亚伟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史上重要的外交战略之一,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美国外交政策。

遏制战略正式形成于杜鲁门总统执政时期,虽然以后的历届总统都根据该战略的实施结果、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苏力量的对比,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发展,但都是在杜鲁门政府所确立的遏制战略的基础上进行的。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的联席会议上宣读了新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国情咨文,要求国会援助土耳其和希腊政府,防止当地发生革命,拨款4亿美元,这是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的起点,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的对外扩张,加强美国对于自由世界的领导,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1950年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颁布了NSC68系列文件。

该系列文件系统总结了自1946年以来美国对苏遏制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它是遏制战略的基本文件,是指导美国冷战时期全球战略的基本依据。

NESC68文件分析了美苏双方的核态势和核政策,认为现在美苏双方都拥有核武器,而且互不信任,这是极其危险的。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文件提出了“威慑”概念,声称只有当美国拥有压倒性的核优势并掌握制空权时,苏联才会被威慑住,并不敢使用核武器。

该文件强调,“应全面发展美国的军事力量。

一方面要增强美国的核力量,以确保核报复的有效性;同时大力增强海陆空三军力量,增强防空能力实施平民防御计划,以使美国在军事上不过于依赖核武器” 。

总之,NESC文件认为“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真正的战争”,美国需要“投入所有的创造性,作出牺牲,并团结一致”,才能达到国家的目的。

NSC68文件是美国自五十年代以来发动“冷战”的纲领性文件,是遏制战略的最完整、系统、明确的表述。

大战略_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_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大战略_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_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2005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5第34卷第6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4No.6■世界史研究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白建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

遏制战略是贯穿冷战始终的、统领众多战略的大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本质上依然是遏制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则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具体战略。

这些战略各有所指,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国;冷战;大战略中图分类号:K712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5)06-0027-08收稿日期:2005-01-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4BSSO11)作者简介:白建才(1949—),男,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

那么,这些战略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在苏东裂变、冷战结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将运用国际战略学理论予以探析。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美军二战后的历次战略调整

美军二战后的历次战略调整

七、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1995年3月,克林顿政府提出了“灵活与选择参与战
略”。
该战略围绕“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冲突”的方针, 提出以海外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作为基本手段,以“和平时期参与、
威慑和防止冲突、战斗并获得胜利”作为美军的主要任务和军事行
动样式。 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战备和现代化”等措施全面提高和加强 美国的军事实力,从而实现“促进稳定”、“阻止侵略”的国家军 事战略目标,维护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The End
六、地区防务战略
1989年5月,布什政府正式提出地区防务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战略核威慑与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
和部队重建,其核心是全球威慑和危机反应。 具体表现为: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 战争;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在维持战略威慑力量 的同时,突出常规部队建设,重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 署上,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沿存在;在战争准 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21世纪美国的 军事战略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军事战略出现了自冷 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调整,其中基于信息化作 战的战略思想、联合作战思想、特种作战思想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一、先发制人战略
先发制人战略指小布什上台后的政策。
先发制人战略:是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支撑,以国家核心利益为
尺度,以绝对安全为目标,采取一种超前性和进攻性的战略态势, 在恐怖主义势力和“敌对国家”对美国产生实质性威胁前将之摧毁。 小布什积极主张实力外交,把军事安全放在了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 位置,主张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大的自由贸易和巩固的盟国关系 为基础,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外交政策表现出更强的进攻性、冒 险性和独断专行的倾向。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笔《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读书笔记班级:姓名:学号:《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是由美国著名外交史学家,意味杰出的战略史家和战略思想家的约翰加迪斯所著,版本为2005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的译者是时殷弘、李庆四和樊吉社。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介绍并评析了从二战战中到1979年美国实行的国家安全政策。

通篇主要围绕“遏制”这一战略开展。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分析了:1、乔治.凯南之前的美国对苏政策,包括罗斯福与苏联合作,并通过部署军队实现双重目的的抵制——打败德国人和遏制苏联,即罗斯福的均势观,战后罗斯福的包容政策和“有予有取”政策的失败和贝尔纳斯的“耐心与鉴定”战略2、1947-1949年乔治.凯南最初的遏制战略:1947年凯南将“遏制”一语引入世界,并提出应该维持国际秩序内部的平衡而不是重建国际秩序。

3、1950-1953年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的前提性假设及其在朝鲜战争中的实施、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的“新面貌”战略4、1961-1969年肯尼迪和约翰逊的“灵活反应战略”5、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提出“缓和”战略,将肯尼迪—约翰逊体系的战术灵活性与艾森豪威尔体系的结构和连贯性合二为一,其观念与20多年前凯南的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尼克松和基辛格也通过这个战略成功地将美国从越战泥淖中解脱出来,同时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事务进程的三角均势中的枢纽。

然而该战略的精密和复杂导致尼克松和基辛格需要将决策集中在自己手里,因而该战略无法维持较长时间6、基辛格之后的遏制战略本书大概以先论述战略再评价这种战略的实施的结构进行写作,结构合理,条理明晰,详细地展现了美国在冷战期间的“遏制”战略。

我主要阅读了《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的第九和第十章,即尼克松和基辛格时期的遏制战略——“缓和战略”。

【战略管理】形势与政策 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战略管理】形势与政策 遏制与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含义及我国的应对

美国决心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和军事联盟,明确将这 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打造成美国的亚洲之“锚”,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以美日安保 为核心,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在内的一个从 属于北约的“小北约”,
利用印度的崛起,支持和怂恿印度,建立日印联盟, 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关键领域,遏制中国的崛起
主要通过“接触”与领
导,即通过参与、合作与 威胁等,努力使对象国成 为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 中“负责任”的一员。这 个战略构想以“美国自身 实力不足”为判断基础, 把外交作为主要手段,追 求的目标是相对而非绝对 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
3、新时期美国国防战略和外交战略
国防转型
首先,美国的国防转型基于这样的理念: 未来美国在安全上的主要威胁是有形的对手, 消除这种威胁的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
驻港女兵
三、结束语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就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持美国 在世界上的单极霸主地位,但却有天然的不合理性。 它以“帝国”自居,把自己放在高于其他国家之上, 从而失去了对其他国家道义上的正当性。它过高地估 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便能 完成这个使命。但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违背了世界上 绝大多数国家希望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民主的新秩序 的愿望,也违背了世界多极化的长远趋势,更无视全 球化条件下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日益错综复杂的互动 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某些成效,从长远来看, 无法达到战略设计的目标,相反,会加快美国自身能 力的消耗和声誉的下降。只要中国能通过内政外交的 及时调整去沉着应对,就有可能在中长期力量对比上 出现有利于中国的局面。
“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 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 有‘统独’问题”。

(完整word版)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7年3月,美国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

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

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

国关名词解释(Y)

国关名词解释(Y)

名词解释1、三国轴心三国轴心是二战中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结成的同盟的代称。

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轴心国形成后,德意日在重新瓜分世界的道路上走到了一起。

(p281)2、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指1938年,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与希特勒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的苏台徳区的一项绥靖政策。

这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徳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的一种特殊的妥协。

(p295)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署的一份秘密协议。

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不在彼此间进行武力侵略攻击行为、缔约一方不参加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不给对另一方敌对的第三方任何支持等。

该条约还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p300)4、奇怪战争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虽与徳处于交战状态,但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与徳无实际军事冲突,坐视波兰灭亡,史称“奇怪战争”。

(p307)5、东方战线1939年9月—1940年8月,苏联在以为本国争取备战时间的战略思想支配下,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口号,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步骤:①出兵波兰;②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③稳定了芬兰局势后,苏联为封闭德国入侵波罗的海通道,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④占领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

(p312)6、《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军舰上举行会谈,就双方一致同意原则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

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如何进行反法西斯作战、主张平等的经济贸易合作、倡导战后和平构想、申明相关民族自决原则等等。

(p317)7、《租借法案》《租借法案》是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为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战争物资。

1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

1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

1 二战后美国历届总统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

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

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

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

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

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

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

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

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

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

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

美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

美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

美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美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美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香港《大公报》24日发表施君玉文章,说美国遏制中国有四策。

一是政治手段,在中国内部制造不稳定因素,二是利用军事实力,在中国周边地区搞战略包围圈,引诱中国搞军备竞赛,消耗中国实力,三是在经贸和汇率上向中国施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四是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威胁。

美国的对华政策,从长远看,肯定是以遏制中国的崛起为基本出发点。

遏制中国是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既定方针,也是国际政治的规律性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牵动国际格局的变化,引起其它大国的警觉,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而实施遏制是最本能的一种应对战略。

但是,如何遏制以及能否成功实施遏制,则取决于很多因素,绝不是美国所能左右的。

作为一种对外战略,遏制别国并不是“免费午餐”;作为遏制方的美国也要付出代价,消耗资源,而且最终不一定达到目的。

不同策略交替使用正因为遏制中国需要付出代价,美国就不得不谨慎行事,更不会采取孤注一掷的对华政策。

在以遏制为主的总体战略框架下,美国实际上还有着阶段性的政策目标。

从近年来的动向看,美国近期内不会对中国采取全面遏制和封堵的政策。

但是,渐进式的遏制早已开始。

从总的战略看,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对策大致上可以从四个层次加以解析:一是以政治为手段,分散中国的精力,拖延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崛起制造麻烦,如利用民主、人权等问题,对中国进行妖魔化,在中国内部制造不稳定因素等;二是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包括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战略包围圈,对中国展开心理围堵,引诱中国走上军备竞赛的歧途,从而拖垮中国或拖延中国的发展;三是利用经贸、汇率等经济问题对中国施压,以所谓的“国际规则”苛刻地规范中国的行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四是作为最后万不得已的选择,对中国实施间接或直接的军事威胁。

虚实并用相机而行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目前还处于密切关注、相机而行的阶段,没有最终明确将实施哪一种对策。

法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分析

法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分析

法国遏制中国有四大策略分析
策略一:加强军事合作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法国可以利用联合行动来遏制中国的军事扩张。

合作可以包括与印度、美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军事演和联合军事行动。

这将向中国传递一个明确的消息,即法国不会容忍其在该地区的不当行为。

策略二:加强经济制裁
法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

这包括限制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并对涉嫌侵犯人权或进行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中国企业实施制裁。

经济制裁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压力,并迫使其改变其行为。

策略三:加强人权宣传
法国可以通过国际机构和媒体来宣传。

这将引起全球对的关注,进一步施压中国改善其人权状况。

法国可以利用国际舞台上的机会,通过发表演讲和提出决议等方式来呼吁中国改善其人权记录。

策略四:支持台湾
法国可以增加对台湾的支持,包括与台湾的经济、军事和政治
合作。

这将向中国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法国支持台湾的权利和
制度。

这种支持可以通过邀请台湾高级官员访问法国、提供军事援
助和签署贸易协议等方式实现。

通过采取这四个策略,法国可以更有效地遏制中国的影响力。

然而,在实施这些策略时,法国应避免与中国陷入严重的法律纠纷,确保采取的措施合乎国际法和国际准则。

请注意,以上分析和策略仅供参考,不能确认其中内容的准确性。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李璐璐)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李璐璐)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

美国的对外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1945—1952年)。

形成:杜鲁门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

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

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

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

内容: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已经被一个庞大的强国所控制,海洋国家如果要保持在全球范围的力量均势,就必须遏制住这个国家向大陆边缘地带的扩张。

美国必须以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把苏联的力量控制在它目前所占据的地区。

也就是首先遏制苏联的进一步扩张,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使遏制战略扩展到中间地带及整个世界。

实施: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

评价: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遏制战略;Containment strategy冷战;cold war台海危机;Taiwan strait crisis艾森豪威尔主义;Eisenhower doctrine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凡尔赛华盛顿体系;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二名词解释撒切尔: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国右翼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

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

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1970年,进入内阁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

1975年的出任保守党党魁,1979年率领保守党重夺政权,展开保守党长达18年执政。

其领导保守党在1979年、1983年和1987年三次大选中接连胜出。

1990年宣布辞职,结束长达11年半的执政。

2013年4月8日,撒切尔夫人因中风病逝。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密特朗: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国左翼政治家,自1981年到1995年任法国总统。

是法国第五共和国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法国总统,”在外交上,密特朗继续奉行戴高乐时期的独立外交和防务,保持东西方力量的均势,特别是欧洲均势以保证法国的安全,反对苏联的霸权和扩张主义。

保持法美的良好关系,但也要保持与苏联的对话,保持双边经济合作,加强和发展与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关系,推进南北对话,扩大法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他也力主西欧联合,成立欧盟,他也主张加强英法之间的交流,认为英国应该更深入地融入欧洲,在他和德国总理科尔的推动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

在任期间参与对台军售,导致中法关系降低至冰点。

卸任不到一年病逝。

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是二战后的大国主义典型。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

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9月,英、法、意等16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总报告。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

马歇尔计划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Kosovo War),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苏美英于1968年7月1日签订的国际条约。

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有: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970年3月5日批准国超过40个。

然而,条约阻止了他国发展核能力,而没有禁止核大国自己继续发展核武器。

中国和法国没有参加这一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的第46届欧洲共同体12国首脑会议上,12个成员国就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亦称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它的签定进一步扩大了在部长理事会内采取多数表决制的范围,增强了欧洲议会的权力,改善了欧共体的决策程序,把原来属于各成员国的一部分权力移交给了欧共体。

同时它也使《罗马条约》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标志,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生效。

它取代了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加美自由贸易协定,它的建立有利于美、加、墨三国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扩大就业机会,为贸易和投资提供新的机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经贸集团起抗衡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成立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组织,是本地区的重要的安全支柱。

拥有着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组织。

它由“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发展而来,其进程最早起始于1989年11月中国和原苏联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

后经历了中俄哈吉塔五国两方谈判,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和成立上合组织几个主要阶段,其过程一直以维护中亚安全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向、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与1948年5月16日爆发,原因是联合国通过决议,采取巴以分治的方式把巴勒斯坦的领土分给以色列,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此项决议。

埃及,叙利亚等五国参与了对以作战,但由于其内部矛盾,以色列占据优势地位。

在联合国的干预下,1949年两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以色列占据了联合国决议中它应有的领土,但导致了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两伊战争: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原因是两国在领土和石油资源分配问题上拥有着尖锐分歧,加之,民族,宗教,文化等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战争持续了八年,最终以1988年7月接受联合国调停,8月停战未结束,其阶段可以分为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伊拉克反攻四个阶段。

此次战争为两伊之间的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好处,使两国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使两国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柏林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美英为了稳定战后混乱的德国经济市场以对抗苏联。

于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

苏联得知后大为恼火,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对西柏林进行水路交通上的封锁,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此次危机最终以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而结束。

尼克松时期美国外交调整的原因;第一,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第二,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受到冲击,美元体系开始瓦解。

第三,美国的世界政治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其对盟国的控制能力大为下降。

第四,美国出现社会危机,反战运动、民权运动、非主流文化运动、种族暴动等此起彼覆。

第五,面临苏联经济、军力发展的压力。

第六,第三世界崛起牵制了美苏的争霸势头英国三环外交主要内容及其评价鉴于英国大国地位的跌落以及欧洲的衰弱,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

其“三环”分别指:英联邦和英帝国、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是以第一环作为基础,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利用作为第三环的欧洲,取得西欧的领导权并运用西欧的力量对付苏联。

评价:尽管英国三环外交并没有扭转大英帝国衰落的趋势,但此政策也有其存在价值,即在一定时间内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帮助英国度过了二战后的艰难岁月,使英国从殖民帝国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过度,-法国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戴高乐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积极推动西欧联合,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本国谋利。

他反对美国的控制,在1966年使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与此同时,他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实现了双方首脑的互访坚持发展法国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控制,拒绝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抵制美苏签订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4 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影响;戴高乐主义鼓舞和激励了西欧的独立和离心倾向戴高乐主义使美国在欧洲垄断式的霸权受到挑战戴高乐主义推动了东西欧的缓和进程并以此提高了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北约演变进程冷战原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东德在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从而开始了双方冷战敌对。

在冷战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防范华沙条约组织的大规模军事入侵。

因此,军事的议题就成为北约安全战略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35年(1990年)后,东德脱离华沙公约组织,正式以德国之名义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缓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东欧剧变以及原苏联的解体,欧洲大陆的政治与安全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北约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军事组织,所要面对的议题也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起源1949年北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协定成立。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

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

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

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华约解体后,北约谋求扩大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区域稳定等。

扩大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

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开的北约高峰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2004年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七国。

2.论述欧盟的历史演变进程欧盟的发展历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