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件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件
别是对“存 在”、“知 识”、“价值” 的普遍性问题 进行的思考。
哲学的主要流派: 古希腊哲学、中 世纪哲学、近代 哲学、现代哲学
等。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图腾崇拜等 宗教的发展:一神教、多神教、泛神教等 宗教的传播: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宗教的影响: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方法:社会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定性研究、比较研究等
学科特点:社会学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证性等特点,与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学科密切相关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实证主义社会学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功能主义社会学
冲突理论社会学 符号互动论社会学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具有审美性、 思想性、情感性 等基本特征,能 够通过艺术形象 和语言文字来反 映社会生活和人 类精神世界。
文学与艺术的关 系:文学是艺术 的一种形式,与 其他艺术形式如 绘画、音乐、舞 蹈等有着密切的 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经 典:《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等
适用人群
适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
适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 和研究人员
适合对人文社会科学感兴趣的 普通读者
适合需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 础知识的职场人士
课件结构
课件封面 目录 内容介绍 总结与展望
03
人文社会科学概述
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
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研究人类文化、社会现象、人类行为及其规律的科 学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等
• 崇德尚和:中华文化注重道德、和谐与和平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15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15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 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直到殷商,仍然尊神重巫。 西周时,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重要变化,开始“疑”天及 “敬德保民”。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 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 摆脱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 个突出之处。 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 的寄托。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从宗 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道德来源于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 中国文化显示出它理性的一面。儒家孟子认为道德之善,来源于 人的本性,把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引向人的主观修养一途,摆脱了 有神论的道德观。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来源于后天环境对人性 的陶冶、改造,比孟子更为彻底地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道家 则认为道法自然,否定了由人格、有意志的神。
2.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 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 知识论互摄互涵,混淆不分。 人伦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 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 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 的主要固在求“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 道德觉悟。 自然科学、分析哲学难以获得充分地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 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政治学成为道德 评判, 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文 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以“寓褒贬, 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 “行有余力则学文”,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至于哲学,往往 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学尤其突出:“儒家 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类型和特点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课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 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者流,……牵于禁忌,泥于小数, 舍人事而任鬼神。”
-
23
保合太和、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人文——天文 人性——神性
-
7
二、绝地天通
祝宗卜史 民神异业 绝地天通
-
8
祝宗卜史
《国语·楚语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 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 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 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 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 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 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 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 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24
敬德保命
天命靡常。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 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 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
《周易》的卦辞、爻辞并没有出现“阴、阳”两字,但《周易》 以阴爻与阳爻为基础,演变而成八卦、六十四卦,以定吉凶祸 福。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四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五种突出特点。

重点掌握:伦理政治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特点。

二、知识点归纳:(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分析意见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

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河谷型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别的文化的潜力,所以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和同化了相当多的草原、山岳和海洋文化,使它的内涵Et益丰富和充实起来,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

但由于中国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某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是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上的自我优越感。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

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

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其经济结构的许多特色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

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

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文艺》课件

《中国传统文艺》课件

文化内涵与价值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 学和审美观念。
价值
中国传统文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2
中国传统文艺的主要类型
绘画艺术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山水、花鸟 、人物等多种题材。
的传承工作。
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
内容创新
在保持传统文艺核心元素的基 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观众需 求,对传统文艺的内容进行创
新和改编。
形式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 术、虚拟现实等,对传统文艺 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和升级。
跨界融合
将传统文艺与其他艺术形式、 产业领域进行跨界融合,拓展 传统文艺的发展空间和商业价 值。
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音乐与舞蹈
总结词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艺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既有高 亢激昂的西北民歌,又有婉转抒情的江南小调。
详细描述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注重旋律、节奏和情感的表达,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其中,中国传统乐器种 类繁多,如琵琶、二胡、笛子等,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 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同时,中国传统舞蹈也形式多样, 如秧歌、扇子舞、狮子舞等,通过优美的动作和节奏感 强烈的音乐,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强调笔墨运用和 构图布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趣。其中,山水 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花鸟画则以动植物为主要题材,展 现生命力和自然之美;人物画则多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 说和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一、如何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一个人如果周游世界,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之间,语言文字、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及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有的颇为相似,有的则差异很大。

这种相似与差异,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文化的普同性与多样性的问题。

认识各种文化的相似与差异,是研究文化的类型与模式的基础。

人类文化具有普同性,说明人类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然而另一方面,人类原本是多元诞生的,从一开始就分散生活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域,而且越是接近现代,人类的分布范围越广。

地域不同,气候、水、土壤、动植物资源不同,人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场所和文化活动的结果也就不同。

于是,人们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逐渐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文化。

文化在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创造、积累对适应环境有利的文化因素,改造、淘汰不适应的文化因素,前承后继,形成与自然环境最适应的文化体系。

这种适应,又会以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成为该文化群体内成员代代相守、恪遵不渝的传统。

而文化传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各不相同的文化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定向发展,其各自的文化特征也就会愈加鲜明和稳定,从而在类型与模式上与其他文化明显地区别开来。

那么,应该如何归纳和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呢?一般认为,把握不同类型文化的差异,应选择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可从生态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其加以考虑。

例如许多研究者把人类文明的源头划分为农耕、游牧和商业三种类型,就是以经济形态为主要着眼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我们在这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中国文化的类型归纳概括如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社会控制,亦称“社会制约”,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22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PT22页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西周时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 削弱以致被摆脱。 对道德来源的看法:孟子认为,道德之善,来源 于人的本性。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来源于后天环 境对人性的陶冶、改造。 《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对于鬼神的看法,儒家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实 用的一面。道家否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论语·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 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强健延续力的成因:东亚大陆特 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中 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 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农 耕经济的持续性。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出鲜明的 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但对于自然界本 身的认识和改造却受到忽视。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政治领域,统治者 用人重德不重才;在教育领域,往往是身 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在科技领 域,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是中国科技 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文化伦理型特征的社会根源
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 的长期存在。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 法律条文,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 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三、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 首要重心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 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 性。“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 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 素。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 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 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 摄互涵,畛域不清。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03
中国现代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文化多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与现代文化 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在融入国际文化潮流的同时,也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 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05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01
02
03
04
春节
农历新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有贴春联、放鞭炮、吃
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 元宵等习俗。
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有扫墓、祭祖 等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 饼等习俗。
中国民间艺术
01
02
03
剪纸
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 刻等手法创作出各种图案 和形象的艺术形式。
诗词文化
总结词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描绘景物、传承文化。
详细描述
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的 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传承文化。中国诗词注重意 境和韵味,强调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诗词文化不仅 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如李 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
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
特色的文化成果。
03
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和特 点,较为深入地把握古代文化的实质,提 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中国文化的类型 。 2、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 一、伦理类型是中国文化的总特征
• 文化类型是文化模式的内在本质的反映,文化模 式则是文化类型在构成要素和方式上的集中概括。
• 中国文化中爱好和平、尊重他人的精 神,与此有着内在联系。
二、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原因
• 1、在中国文化体系里,这是“天道”的体现。 张载 “民胞物与” 把天地看作是父母,
把百姓看作是兄弟,把万物看作是朋友。
• 2、源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中的农业社会及 其所导致产生的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 期存在。
• 表现在以下四种力之中:
• 1、同化力:外域文化逐步中国化,如佛教 至汉唐成为中国化佛教历经600多年,中国 佛教的形成是对印度佛教在尽孝尽忠的基 础上加以改造的结果,最后大部分消解于 宋明理学中;
• 2、融合力:融合各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关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 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燕 赵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 化);
• 2、村社(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 络,实际上是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构成 中国社会的细胞群
• 3、基本单元:宗族(九代而亲毕), 隐没个人,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 利。
• 4、核心观念:“义务”,如针对君臣、 夫妻、长幼 、朋友等的义务和责任。
• 5、影响: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 体(道德平等思想成为理想,法制难 以建立)。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1、尊君思想导致了专制主义,法、儒两家都力 倡君权神授观念;
• 2、民本主义:即“民为邦本”的观念。
• 荀子既有君舟民水、载舟覆舟之说,又认为: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 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 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孔子和 孟子在历史上都曾力倡“仁政”、“王道”学 说,他们的思想对历代均有影响。贾谊《新 书》:“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唐太宗有 言:“君富而国亡。”
• 2、务实精神,尤其是农人的务实作风。农 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以及利无 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 做事必有所获等认识导致“大人不华,君 子务实”等意识的形成,形成国人较善于 处理实际事务,不太注重纯理论的玄想。
• 3、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农业劳动加土地, 区域性小社会加封闭性,导致国人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安宁
• 宗法体系表现于血亲意识中,即六亲(父子、 兄弟、夫妇)和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 二)的观念成为社会意识的轴心,并且由此转 化为法律条文和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 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三、影响
• 1、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第一义 。 在这前提下,形成了:
• (1)自然科学、分析哲学不发达; • (2)政治学等同于伦理学; • (3)文学强调文以载道; • (4)教育注重德育; • (5)哲学是道德哲学。
• 伦理:事物的条理,亦谓安排部署有秩序。
• 中国伦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 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伦理关系中的 道德因素,故而常称“伦理道德”,亦称人伦或 伦常。它有5种内容所组成,即所谓的“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五伦中,百善孝为先,强调孝亲敬祖, 这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2、正面作用:
• (1)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以为尧 舜,有一种道德平等主义(而不是物质平 等主义);
• (2)对帝王有所限制和制约; • (3)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爱家爱国,
抵御外敌。
• 3、消极作用:伦理关系绝对化、凝固化,
是人身压迫、精神虐杀之源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大陆民族文化,又是农业社会 文化,同时还是宗法制度的文化,这些因素促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型文 化,它并非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 而是将个体与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互摄, 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这是一种宗 法集体主义(或曰封建集体主义)的“人学”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中国文化形成“实用—经验理性”,这表 现在:
• 1、重农尚农的共识。 • (1)农业生产节奏与国民生活节奏相通
(四时八节如春节、中秋节等源于农事节, 而西方节日如复活节、感恩节等源于宗 教); • (2)农耕是财富的来源和富国强兵的基础, 故而历代统治者均重农抑末。
• (3)变易观:带有循环论特点,变易、循环论、 恒久这三者统一在一起,寓变易于保守之中, “托古改制”。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1、氏族社会(以血缘纽带为联系)解体不 充分和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造成了社会 组织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 下建立起来,形成家庭—家族—宗族—社 会—国家的链条。在这链条中,父为家长, 而君则是国父。
• 承担起五伦的责任,就是尽到了基本的“礼”。
对情感和行为进行分辨、品定、规范,使之亲疏 来区分身份、等级高低的社会形式, 强调血亲意识、血缘关系,关注家庭, 尊亲忠君。
• 它以嫡庶为横线,父子为纵线,夫妇 为辅线,扩展而至家族、宗族乃至国 家,构成一个亲疏有别、等级有差的 社会。
• 3、延续力: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内在基础, 在世界七个古代文化中,中国文化岿然独 存。原因是:
• (1)地理环境的封闭性;
• (2)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
• (3)军事被征服,文化反征服;
• 4、凝聚力: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 群体归属感(“根”、“家园”等说法在 文化学上的意义便在于此)。
• 和稳定,耕读传家,不希望变动和
• 战争。
4、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加四季的周期性导致了:
• (1)循环论思维(出发点与归宿重合,如种子 →种子),促使政治上“分合”(盛哀治乱的周 期性演变),哲学上五行相克相生;
• (2)恒久意识: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 的能力,促使恒久观的产生,不求变。如“天长 地久”、“经久耐用”等意识的深入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