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生成的基本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事实上,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有很多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添加式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添加式教学法是我们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容量有限,因此对于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需要运用到添加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实施起来较为简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在执教《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的时候,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
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呈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内容。
诸如:部分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涌现的优秀、伟大人物,部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部分少数民主的风俗民情和衣着习惯,部分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介绍,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同时还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在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对它们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纳,最终选择周末的时间开展一次演讲比赛。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
所谓的添加式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把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添加到课堂教学之内。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运用发现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何谓发现教学法呢?对于发现教学法也有人称其为探究教学法,具体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将直接的学习结论呈现给同学们,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同学们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并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案例】:执教《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结尾阶段,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城市是在农业村落之后才逐步形成的。
《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论《历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摘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的综合学科。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强化课堂间教学的多边交流,鼓励创新,提倡发现,采用多种方法促进教学高潮的形成等途径推进本课程的有效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高教学收益。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情境;课堂交流;创新;发现;教学高潮《历史与社会》课程所强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要求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在平时要切实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贯彻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实现课程标准预设的三重目标。
笔者就如何在常态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
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重建我们的家园》一节时,笔者适时充分利用了学校周边的环境因素来强化教学,将一节枯燥的情节展示课变成了人人参与、人人讨论的探究课,效果非常理想。
笔者在开始上课后请学生打开窗户,提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
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
学生对家乡的资源和环境、经济建设的认识推而广之到国家建设上存在的不可持续的发展现象及其解决措施,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又突出了教学三维目标的的完成,深化了爱护家乡,投身于家乡建设的强烈感情,把教学的知识和身边的现象整合起来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促进教学高潮的形成,在高潮中推进有效教学新课程主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家,让自己的课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引导学生在教学艺术的高潮中,领悟浩瀚学海的壮美。
刍议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刍议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型课程。
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实际中,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品质。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英文effectiveteaching)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然而,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实际中,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
教师改变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局面后,不少教师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
下面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本质出发,对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一些策略性看法。
一、亲近策略只有当学生感觉到历史与社会并不遥远,历史与社会就在身边,历史与社会是自己人生成长的好伙伴的时候,才可能激发出探究历史的内在愿望。
即生活化方式教学。
如何亲近历史与社会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时间或空间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比如说,历史上的今天是什么样的?名人在和学生同龄时是什么样的?等等。
要使历史与社会教育发挥深入持久的作用,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亲近历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与历史与社会展开心灵的对话。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历史与社会如知己,历史与社会蕴涵生命的智慧,人生离不开历史与社会。
如教学“工业革命的兴起”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我不是16世纪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爱才如命,下令取消国内关卡,接纳有技术的外国工匠来英国;也不是17世纪的克伦威尔,领导英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我是18世纪的一名普通工人,从小爱思考,善于吸取前人成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预设和生成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预设和生成教学的思考与策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开放性,为教师处理教学和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所有学生的特长、个性都有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笔者作为一名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师,为了使历史与社会教学顺利完成,在备课中作了种种预设,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
使教学出乎意外,教师感到苦恼。
标签:历史与社会课堂预设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进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生成。
既然强调课堂开放、生成,是否意味着不要课前预设呢?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教学必须预设。
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需要在预设中生成。
如何才能在预设中生成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看法。
一、预案设计:在简单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
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
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限制了自己和学生的教学空间。
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而生成教学要求外部材料的组织、展现体现出过程性和探索性。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落实策略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落实策略引言:历史与社会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必修的学科之一,它们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意识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知识点繁杂、抽象难懂等因素,学生常常在学习中出现焦虑、记忆困难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历史与社会知识点进行落实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享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图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社会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古代文明时,可以播放文物考古的视频,展示精美的陶器和瓷器;在介绍社会主义制度时,可以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成果等。
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历史与社会知识大部分与现实社会直接相关,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巩固和落实这些知识点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社会的变迁。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各行各业的成就。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历史与社会知识。
三、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找出事件或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讨论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危害;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历史与社会的知识。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落实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的综合学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因此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要增强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1、是要还给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
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
所以要还历史与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2、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
浅析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 摘 要 】目前我我 国的大学英语语 法教 学 存在 着诸 多问题 。针对这 一现 象 ,本文在分析 了其原 因的基础上 ,提 出了现行 条件 下 大学英 语教 学的 改进 方 法 。
辟 的比喻 :将 1 5 克盐 放在你 的面前 ,你无 论如何也难 以下 咽。但将 1 5 克盐放入一碗 美味可I Z l 的汤中 ,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 1 5 克盐全部 吸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成性教学 的实施策
【 关键 词 】 大 学英语 ;语 法教 学;原 因;
策略
、
一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 加强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 ,从教学 目标、内 容、 过程、 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 选 择 性 、灵 活 性 和 开 放性 ,为 学生 个 性 的 发 展 留有更大的空间 ,自觉预设各种可能的教 学生成 ;另一方面 ,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 , 要求改变原来按部就班的线形程序设计 ,应 该着 眼于宏观设计 ,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 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板块,为教 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造条件。事实上 , 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 , 才可能有可持续 的教 学生 成 。 三 、创设情境 ,精彩生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 : “ 一切知识 都 是从感官开始的。”这话道出了创设 情境 进行教学 的重要。德 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
之于盐 。盐需溶人汤 中,才能被吸收;知识
需要溶人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 出活力和美感。 (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 余文森—— 《 为
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有 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 不 够 深入 。 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 ( 2)客观 因素 的制 约 。 定的态度体验 ,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 第一 ,大学英语公共教学没有 并使学生 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 开专 门的语法课,语法 由精读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 的情感 , 为 教师顺带讲授。由于课时紧 , 有效生成教学资源创造条件。课堂生成需要 加之课堂时间有限 , 教师往往 有一定的情境 ,而对于创设的情境则要求具 削减语法教学内容 ,只有 当学 有真实性 ,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兴趣 , 生提 出相关语法问题或者课后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 的热情 , 出现 了与本课相关 的语法知识 这样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如果教师 时,教师才给予讲解 或解答 , 只是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滴水不漏地讲 这 就 造 成 了语 法课 严 重不 足 。 解 ,必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 的 第二 ,教材不能满 足需要 。现 课堂不仅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 , 而且不会有 有 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少有 系统 精彩的教学生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 的语法材料及练习 。只是对语 赵 拉近学生和和文本、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 法进行泛泛的讲解教师往往是 海 增强学生 的好奇心 , 激发学生的兴趣 , 好奇 就课文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散 蝰 与兴趣是生成的起点。教师如能及时抓住这 处理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 郑 州 师范 学 院外 国 语学院 河南 郑州 些生成的机会 , 并运用 自己的教学机智妥善 很难就语法难点做 出解释 。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历史与社会课既是师生双边活动,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预设和设计,也难免会出现始料未及的意外。
因此,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精心地弹性预设是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的基础新课程非常关注提倡课堂动态生成。
但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定“教学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最高境界,它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因此为了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更具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就要求教师的预设既要精心,更要富有弹性。
首先,精心预设“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精心预设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理性地对待课堂中出现的“生成”,防止出现“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局面。
其次,精心预设“学生”。
学生的思维品质、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预设中应根据这些差异,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出,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做出回应,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现实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最后,精心预设“课堂活动”。
教师对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就应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给学生一个适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强调精心的预设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而是要求教师在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
因此,我们说生成是来自教师预设中的生成。
从预设到生成,让美丽与精彩共存。
二、机智地应对生成是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的桥梁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学生和老师尽情展现才华的课堂,是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航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航道和美丽的图景。
因此,教师必须敏捷快速地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以此来开掘学生潜在的智慧。
“学为中心”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探析
“学为中心”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探析《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学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是每位历史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期给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钻研精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氛围。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1.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析事实、归纳总结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分析历史问题。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通过以上方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提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有效性的策略《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在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
特别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
这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大手笔,是每一单元的灵魂。
综合探究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力求有机地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的活动。
同时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但是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在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中没有突出“综合探究”的特点,而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更谈不上开展活动了。
现根据这几年来对七、八年级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感受,就如何提高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活动设计主题化1、综合探究活动的类型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它的特色,所以在活动前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突出主题化。
《历史与社会》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共有16个,各有特点,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来看,综合探究活动按教学组织形式可分成三种类型:主题活动类、实践探索类和问题研究类。
2、综合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综合探究活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四个方面:①课堂导入应把握探究的逻辑起点;②探究内容要体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③问题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④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主题活动类教学设计这类综合探究活动往往先确定一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主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剖析。
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出示材料,引出主题(创设情景,切入主题)、收集资料、分组讨论(辩论)、交流感悟、小结评议、课外拓展、升华主题。
(2)实践探索类教学设计这类综合探究活动是以认识和解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呈现。
具体教学过程包括:方法指导、实地考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整理资料、形成报告、小结反思等环节。
(3)问题研究类教学设计这类活动课往往从一系列问题开始入手,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这类探究往往以课内活动探究为主,具体教学过程是:把握探究起点,激发探究兴趣、思考探究材料,提出研究问题──领会课标要求,引导综合分析──小组合作探讨,提出解决思路-----反馈评价小结,联系实际感悟。
冲突,互动,生成——历史与社会学科“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教学篇誗高效课堂随着新课改在教育事业中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为中心,逐渐成为相关人员重视的问题之一。
纵观以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了解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其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大多时候都在被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很难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无法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此,为改善这一现象,并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关人员需要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
并且,相关教师还必须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设置认知冲突,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注意,从而以此来促使他们头脑保持警觉和知觉上的集中,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
另外,也要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那么,针对以学为中心,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将对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相关阐述,其次再给出一些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以学为中心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谓以学为中心其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积极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学习。
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中,其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可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于教学而言,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点非常多,再加上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容易让人混淆的相似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话,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枯燥,甚至会出现走神的现象。
该现象的存在,无疑将使课堂十分低效。
然而,以学为中心在其中的融入,则可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思考学习,这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够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打造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有效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表明,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乎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
因此,这次课改中教师必须有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一、明确课标,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教学有效性的着眼点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其本身存在的价值。
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
因此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因此,将三维目标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二、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探析5页word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探析21世纪是一个全球巨变的世纪,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出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的社会化和文化的多元化的趋势。
特别是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使知识的全球化、多元化进程不可阻挡。
为了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必备素质的一代国民,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应运而生。
这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新的综合性文科课程。
因此,如何很好地将综合的学习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广大教师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门全新的综合性文科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是很重要的,这是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要求。
在导入新课和讲解课本中的疑难点时,恰当地设置情境,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如何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成功地导入新课,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笔者认为巧设历史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八年级的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共同讲述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农耕文明,在第四单元介绍了中华文明。
它从另一层次上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世界所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多元与差异,为让学生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不同民族的各自行礼方式即不同文化(文明)的独特符号切入。
又如在第三单元作第一节课的新课导入时,先以录像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文明)的符号――不同国家、民族独特的行礼方式:中国的抱拳礼、欧美的握手礼、日本的九十度鞠躬、泰国的双掌合十等;之后结合形体演示向学生介绍每种行礼方式的含义、渊源,古代不同民族交往中礼节冲突的故事,以及现代许多国家保持各自象征式行礼方式的意义;最后介绍时下有人倡议恢复抱拳礼的意义和抱拳礼的优点等。
通过以上独特的“小问题”来引出背后的不同文明,对他们的差异、融合、冲突产生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优秀与灿烂,产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期待和兴趣。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2023年,全球教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和社会素养,有必要进行探索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知识、理论、策略、资源等方面谈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
知识方面首先,导入新领域的知识对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更准确地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
以历史课程为例,从埃及到古希腊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点。
因此,在教授历史知识时,老师应该注重学科整合,将历史课程与文化、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相结合。
同时,在教授的过程中也要完善知识点的指引,避免信息超标,混沌不清。
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不断的更新和补充知识,保持学科所需技能的适应性和全面性,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理论方面其次,在教学理论方面,教育者需要理解并实践普遍的教学原则,该原则是国际上的经典教学指南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学生的需求,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学生的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以构建知识框架为例,通过模型、图表、数据、课程研究等手段,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分析和使用学科知识。
策略方面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策略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倡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分析,让学生积极使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和分析历史事件。
2.实施互动。
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尝试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来建立交互式、师生互动的课堂。
交互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帮助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多媒体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听觉和理解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科技素养。
资源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不同的资源来改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
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策略
师 与学生 的对话等等都可 以用来搭建平 台。在 这样的历史对话 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平 等、 和谐 的学 习氛 围。 教师既可以把历
史知识 “ 活化 ” , 也可 以把学生 的思维激活 , 从 而实现三维 目标教
学 的全 突 破 。
教学案例 2 : 《 从战时共产 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教学
教学案例 l : 《 经济建设 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
师: 建国后 , 我国农村生产关 系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生: 农 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 师: 农业合作社 和人 民公社相 比有什么变化 ? 生: 前者含有部 分私有 的成分 , 而后者则是全面的公有化 。
关键词 : 课 堂生成 ; 历 史教学 ;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 3 a 5 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5 ) o 9 — 0 0 2 4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 动的过程 , 也是 一个动态“ 生成” 的过程 。 所谓 “ 生成 ” , 是指在课 堂上教师与学生 、 学生与学生合作过程 中
2 01 5焦 9
中学 课 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辅导
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 生成 ’ ’ 策略
@ 彭思 德
摘要 : 课 堂教 学本质上具有生成性。 历 史课 堂的精 彩往往不
是 来 自于教 师课 前 的 精 心 预 设 , 而是 在 预 设 基础 上 的 绝妙 “ 生
教学难点突破 , 真正达到了教与学 、 学与教的辩证统一 。 二、 搭建“ 对话” 平台, 激活学生探 究期待 陶行 知说 过 : “ 学习倘使能 自动 ,则教 育之 收效定能事半功
对话一 : 马克 思 与 列 宁 的对 话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 精品
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学习策略《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的综合学科。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及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因此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要增强历史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呢?1、是要还给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
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
所以要还历史与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2、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
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指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与社会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目标指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热爱。
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授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给学生一些资源,让他们自己调查、分析和总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展示一些历史文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鲜活和生动。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在线阅读、讨论和研究,开展一些课外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
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或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社区服务、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评价方式的改进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课堂表现评价、项目作品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也可以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到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生成的基本策略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课堂生成现象,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单向式教学,也对互动式设计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众多生成性现象,就三维目标和生成资源指向关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发散性生成指向、集中性生成指向和偶然性生成指向。
所谓发散性生成指向,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参与教学,围绕着三维目标进行发散性思维,积极主动生成、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知识信息与三维目标之间有生成指向性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
(图一)集中性生成指向,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情景和条件的刺激下不同的教学生成资源,出现在课堂并集中指向于三维目标,在教师的科学合理的安排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
(图二)偶然性生成指向,是指各种随意偶然进入到课堂的因素,通过教师的甄别联系精心安排,建立与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
(图三)生成性资源 不同的指向路径由三维目标和生成资源的指向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依据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确定的,而生成性的资源是不确定的,所以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必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和不可预期性等特点,这是具体的课堂生成不可知的一面。
但是课堂生成又是可知的,只要把握了课堂进程发展的大方向,把握了课程标准和三维育人目标,课堂的生成还是可知的,可以纳入我们的教学预设中。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把握好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以促成课堂有效生成呢?◆开放性的动态设计,搭建生成性的平台从目标达成的指向来看,课堂教学设计有三种基本样式------单向式、互动式和生成式。
单向式的备课设计往往参考教学大纲和参考书,依据课本进度设计好每一节课,备课只要备一种思路就可以了,在课堂上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这种设计的教学特点是容量大、进度快,教师容易把握,但缺点是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其能动性。
互动式设计和教学是单向式和生成式的中间过渡,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适当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留下了一些发挥的空间,但是囿于新课程实施之前的教学大环境,在这种互动式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中,学生能够发挥的空间比较小,师生的互动只是停留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和具体问题上的一问一答、我问你答的简单层面。
生成式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不可预期性,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有目的指向性的发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成长、对于知识的积累和建构具有最大积极性的意义。
美国学者杜威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
同样,每一位学生也是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情感和知识积累走进课堂的。
所以开放性的动态设计强调给学生多方面预留窗口,为学生搭建生成性的平台以促成课堂生成。
1.开放性的设计可以捕捉随时出现的教学偶然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把教学偶然当作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以实现课堂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教学偶然现象,如具体而特殊的教学环境、学生积极关注的事物、学生在课堂上超出师生意料之外的教学反应、甚至是学生出现的失误等。
对于这些教学偶然出现的事物,应遵循这样的标准加以斟别利用,即是否有利于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课堂流程中,如果出现了与课堂设计相一致的情况就按照设计进行下去,如果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则根据三维目标加以权衡,只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适用于课程标准的,就可以为我所用,并继续组织后续教学活动。
教学偶然的出现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不仅是正常的现象,而且是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的宝贵的生成资源。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得当,这种错误不仅能成为我们课堂生成的亮点,也可以成为我们二度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要补充。
<<历史与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多种教学偶然出现的源泉,教师的课堂预设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从而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2.开放性的设计具有可能出现的不同生成路径以指向所要达成的目标对同一节课的设计,从上课导入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每一位老师会有各自不同的设计路径,同样,每一位学生也会因她或他的个人经历、情感和知识积累,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以达成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随地面临着教学生成路径的变化,由设计的路径转化为生成路径。
这种变化会因为课堂生成而形态各异,不管路径千变万化,条条道路必通罗马,只要教师适时地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把握教学目标的大方向,处理得当,自然过渡,不仅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保护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积极性,以促成课堂更多的有效生成。
3.对所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出可能出现的不同分析讨论结果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定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问题的出现也定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所以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分析讨论和理解结果,留足不同结果可能出现的空间以促成教学。
在开放性的探讨中(如下所列)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季风对我们家乡(浙江)的影响怎样?(七年级第二单元第2课)------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可能从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产、生活甚至学习等不同的侧面组织答案。
◇你所知道的我国东西部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七年级第三单元第3课)------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贮备和经历,可能从对气候、环境、人文、特色、交通、生产、生活等不同的侧面组织答案。
◇说说水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怎样?(七年级第四单元第3课)------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能从生活、运输、经济、等不同的侧面组织答案。
4.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主要探讨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每节课的设计都和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时间安排上的之外,我们探讨的知识在课内和课外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学生是带着生活的体验来到课堂的,同样也是应该带着课内的知识认识世界、走向生活,学生的合作探究,不仅从思维上连接课堂内外,而且也应该从行动上走向生活,因此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应该成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生活的策划中心,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创造生成性的空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场景吧-----2003年10月16日清晨6点50分,我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顺利降落。
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走出了舱口-----一时间,全国轰动,群起额手相庆。
在课间休息期间,学生和老师纷纷议论,都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和成就所自豪------多么好的课程资源啊,怎么能错过呢?时值我们在上<<人类的栖息地>>(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不顾已有的教学设计,我首先和学生聊了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在聊些什么呀?生:杨利伟------生: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到几个敢于发言的学生回答了以后,我继续追问:师:就在今天早晨6点50分,我们的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的飞船返回舱已经顺利地回到了地面。
生:(所有学生睁着大眼等着下文)师:请同学们想想,杨利伟会在我国的哪种地形上降落呢?为什么?生:(学生一下子就讨论开了)师:(请学生个别作答,并重点说明理由)教师总结:肯定几位回答正确的同学的答案,并对问题答案的依据之一------各类地形-----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的特点了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建立了生成和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地形多样>>的教学提前进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建构。
其实以上教学场景的出现,并不是我在本节课预设的内容,只不过在当时的教学场景中因势利导,因材就教,紧紧抓住时代热点事件促成教学生成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往往注意于每一章每一节,但是如果整体把握了课程标准,则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促成课堂生成。
因为有些随意偶然的生成,是难得的“课眼”,尤其是我们<<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与国内外大事密切相关,有些课堂生成也是偶然出现,稍纵即逝,难以把握的。
有些课堂生成虽然可能与我们现有的课堂没有关系,但是也许和我们的其他章节、和我们的其他课程标准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所以整体把握了课程标准,就能从容地接纳生成性的资源,创造宽广的生成性空间,实行知识的建构迁移和促成课堂生成。
◆倡导多重性的体验和感受,积累生成性素材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而课堂的动态生成又是课堂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的生成是围绕着确定的三维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的,学生的生成------学生的疑惑、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学生对于社会信息和现象的敏感;教师的生成------教师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发展、教师对于偶发事件和社会信息的把握、对于学生所关注的物象等都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关注,所以倡导在生活中的多重感受和体验,随时随地关注与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为课堂的生成准备有意义的素材和有意识的体验,提供了水之源,木之本,促进课堂生成的实现。
<<历史与社会>>设置的整体目标要求为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提供了生成的可能性。
在<<历史与社会>>的体系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七年级)就是介绍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我们传承的文明>>(八年级)则从文明的角度表明,今天的文明就是昨天文明的传承,教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合中展开,体现着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生活是体验和感受的源泉,鲜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体验感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种体验是全方位多元化的,从具体内容来看,有生活经历、生活常识、个人感受、社会现象、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等。
从感受的方式来看有表象性感受、过程性感受和结论性感受等。
开放性的课堂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倡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是课堂生成素材的重要来源。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感受,就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要求与现实生活建立某种联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和建构,以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发展性的评价,营造生成性的人文氛围新课程教学倡导发展性的评价,课堂的生成离不开发展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