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精彩导入
让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浅谈历史课堂中的几种导入语
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饱含着作 者的思想感情 与丰 富的想 象 , 言凝 练 而形 象性 强 , 有 鲜 明 的节 奏 、 语 具 和谐 的音 韵, 富于音乐 美 。 利用 优秀经典 的诗词 引入新课 , 可以紧 紧抓 住学生 的注意力 和兴趣点 , 激发他们 的学 习热情 和
化 、 人 的事 迹是 学生 引 以为豪 的 , 当地 利用 乡土历 名 恰 史导 入新课 ,更 能激 发和培 养学 生热 爱家 乡热爱 祖 国 的思 想感情 。如在教 学《 洋务 运动 》 一课 时 , 者这样提 笔 问 :京津 唐地 区是 中 国重要 核 心工业 区之 一 ,而唐 山 “ 在 其 中又 占重要 地 位 , 么 , 为一 个 唐 山人 , 知道 那 作 你
知思维 。如讲到 《 日战争 的爆 发》 , 抗 时 播放 陆川导演 的
电影《 南京 ! 京 !》 南 片段 , 通过 电影再现某些历史场 面 ,
让学生 近距离地感 知抗 日战争 和 日军的残暴 , 发学生 激
的爱 国热情 。 五是 以乡土历史 导入。家乡辉煌 的过去 、 烂 的文 灿
深入 主题 , 课堂气 氛变 得凝重 而 生动 , 收到 了 良好 使 也
的教学效果 。
俗话说 : 良好 的开端 是成 功 的一 半 。 所 以 , 先 “ ” 首 应该开好头 、 好序 , 做 让短 短 的几 分 钟 导 人语 成 为 精 彩教学 的序幕 。 见 的导入 新课 的方式 主要 有 以下 几 常
种:
一
国文化 的作用 。如在 讲到《 商周 的政 治制度 》 , 夏 时 通过 让学 生讲 大禹治水 的传说 导入 ,进一 步指 出传说 中的
近代 唐 山工业是 如何起 步 的吗 ?” 这一 问 , 学生议 论纷
初中历史课上的精彩讲解案例
初中历史课上的精彩讲解案例在初中的学习生涯中,历史课总是充满着神秘和趣味。
那些精彩的讲解案例,仿佛一扇扇通向过去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岁月的沧桑变迁,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讲解唐朝的历史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体验。
课堂一开始,老师并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唐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她先让我们诵读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磅礴气势。
然后,老师开始提问:“从这首诗中,你们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看到了宏伟壮丽的宫殿,有的说看到了来自各国的使节朝拜的场景。
老师微笑着点头,接着说道:“这就是唐朝的盛世景象,一个开放、包容、强大的时代。
”随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唐朝的图片,有繁华的长安城、精美的唐三彩、华丽的丝绸服饰。
她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规划整齐,街道宽阔。
而唐三彩则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唐朝高超的陶瓷工艺。
丝绸更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仿佛穿越到了唐朝。
在讲到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
她让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皇帝、宰相、大臣等角色,模拟唐朝的朝堂议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以及君臣之间的权力制衡。
还有一次,老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她先播放了一段纪录片,画面中是战火纷飞的场景,是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的表情都变得沉重起来。
老师说道:“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就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原因。
”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抗日战争的时间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最后的胜利。
她详细地讲述了每一个重要事件的经过和影响,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讲到抗日英雄时,老师讲述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
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
历史讲述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历史讲述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内容:历史事件讲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
2.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讲述历史事件(20分钟)
1.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2.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发展。
3.解释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三、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四、总结(5分钟)
总结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启示,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述。
教学手段:
1.课堂讲解
2.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
教学评价: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讲述能力
3.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学改进: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和内容。
2.增加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5分钟)1.引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想象。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课件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最早的生活形态、社会的原始状态等。
2.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氏族、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3.讲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例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等。
三、示范教学(15分钟)1.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阅读和研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扩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相关主题的作文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新课导入初中历史教案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
导入: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开始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
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过程,通过学习古代文明,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激发兴趣: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可以穿越时空,你会选择去哪个古代文明的国家和城市?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呢?
问题提出:你们是否知道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古代文明?它们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目标设定:今天我们将了解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一起来学习古代文明的神秘之处吧!
引导思考:古埃及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它的文明是怎样得以发展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展示目标: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古埃及文明的奥秘,看看这个古老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珍贵遗产。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原因和独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影响。
过渡:让我们开始这段古埃及文明的探索之旅吧!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埃及文明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论文:历史课上几种有效的导入方式
论文:历史课上几种有效的导入方式新课的导入,就是所谓的开场白,是指讲授新课之前的引言。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教师搞好教学、学生学好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就好比提琴家上了弦,歌唱家定了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唱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象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
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谈谈历史课中常见的五种形式。
一、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是指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采用的一般方式是: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现在提出什么问题,让同学们回答,答完后教师说“上节课就复习到此,下面学习新课”。
温故知新法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承上启下法。
承上启下法是指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课内容。
例如在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复习一下前面所讲过的“俄国人民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于1917年3月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又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到1920年底,打败国内外反革命,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本节课我们将了解到,苏维埃政权又通过恢复和发展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后开始往下讲新课。
这种讲法是按照人们的正常思维来给学生讲解的,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2)设问法。
设问法也称为启发诱导法,是指从所讲述的旧知识中找出与新课有关联的问题,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先从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找出与新课有关联的内容即:德意日法西斯击败法国、空袭英国、突袭苏联、美国,占领了欧亚非大部分领土。
面对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世界人民是怎样扭转战局,并最终战胜法西斯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可诱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内容联系起来。
这种形式的开场白可使学生理解每节课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历史知识初中讲解稿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教学内容:
1.《中华文明史》
2.历史的基本概念
3.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提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
1.介绍《中华文明史》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文明史》的内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
2.历史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历史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师通过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主要历史人物。
三、巩固
教师设计历史知识的小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历史,深入了解历史,做一个懂历史的人。
六、作业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资料,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懂历史的人。
学校试讲初中历史教案
学校试讲初中历史教案
主题: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了解这些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讨论和思考。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其发明者、发明时间和发明原理。
2. 讲解这些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如指南针帮助航海、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字传播等。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古代中国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四、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写一篇短文介绍该发明的由来、发明原理和影响等。
六、反馈与评价(5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注:此教案为初稿,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和修改。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方法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方法历史课是学生们接受国家和民族历史知识,了解文化和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科目之一。
而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则是历史课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导入语就如同开场白,既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手段,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准备工作。
那么在历史课导入语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方法呢?一、启发性引言法启发性引言法是一种教育教学中通用的引入话题方法,经常被用于历史课中。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用经典、名言或故事,来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教师可以以“一次历史事件、一条历史名言或一位历史人物”为主题。
例如“中国的历史就像是一条大河,连绵不绝,而这条大河中的文化精髓就是如江南的水乡一样,遥远神秘。
”教师用这样的启发性语言开场,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二、奥秘性启发法奥秘性启发法是一种通过引发学生想尽办法去探究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方法。
该方法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思考”和“解答”。
例如,“某位历史人物用非常特殊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的,这个方式让众人大吃一惊。
那么,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他用了什么方法?”,教师在启发学生猜测之后,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从中体会、感受。
三、情感启发法情感启发法是一种通过对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沉浸于所学历史内容中的方式。
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这些故事中鲜明的情感冲突,往往让学生产生共鸣和共情。
例如“黄鹤楼上,长江天际。
红日初升,江鱼翻身,乌衣巷口夕阳斜。
”以“黄鹤楼”为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上某些情景和历史人物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态度,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他们的历史人物形象。
四、趣味挖掘法趣味挖掘法是一种将历史内容嵌入到学生喜爱的文化中,让学生自我感知,从而增加学生愉悦感和学习兴趣的方法。
此种方法常常用于历史文化猜谜或者历史随身财富等有趣的活动中。
例如,“阅读暴风雨航船大冒险等小说,发现其情节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它们是怎样反映历史变革和文化传承的呢?”教师用这样的开场白切入,让学生在趣味的探究中充分感受到历史的乐趣和价值。
初中历史相关活动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相关活动课程教案
授课目标:
1. 了解历史相关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历史相关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历史相关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操作技能;
难点:如何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并取得成果。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相关活动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2. 确保教室或活动场地的安全和整洁;
3. 准备相关的学习工具和器材,如地图、模型等;
4. 分组准备,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和资源。
教学过程:
1. 活动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活动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相关活动的定义、种类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历史相关活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教师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探究历史相关活动的核心要素和操作方法。
4. 活动实践(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历史相关活动的实际操作,包括制作展板、演讲比赛、历史游戏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5. 活动总结(10分钟)
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激励学生对历史相关活动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相关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提升,团队合作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初中历史面试导入教案
初中历史面试导入教案
目标:通过猜猜历史人物的游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成就。
教材:
-图片或卡片上印有历史人物的姓名或肖像
-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资料
步骤:
1. 导入阶段(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历史人物的图片或卡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他/她的生平和成就是什么。
2. 激发阶段(10分钟)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想象猜测历史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讨论。
教师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探究阶段(15分钟)
教师展示历史人物的资料,简要介绍他/她的生平和成就。
学生再次猜测和讨论,然后与实际资料进行比对,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身份和贡献。
4. 总结阶段(5分钟)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猜猜历史人物的游戏,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引导他们对历史的探索和学习。
5.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引入历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索。
历史导入语优秀案例
历史导入语优秀案例内容提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课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只要教师充分准备,在导语的语言表达和内容的选择上精心设计,我们一定能使历史课导语魅力四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语人格魅力文学魅力时代魅力乡土魅力情感魅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离不开教师对导课的精心创设。
语言是教学中师生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趣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教师应重视导语的优化设计,让历史课导语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导语的人格魅力一幽默风趣,活跃气氛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容易缩短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乐学”情绪。
例如: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我曾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法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拿破仑”,这个‘破轮’(‘仑”的谐音)有什么好拿的呢?(学生大笑)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人,将在法国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拿破仑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勇敢的拿起‘破轮’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以上导入语通过对“拿破仑”一词的故意曲解,不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而且暗示,拿破仑将在动荡的政局中走上政坛。
(他拿的是“破轮”啊!)又有一次,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的《亚洲革命风暴》一课前,正要开始讲课,突然窗外狂风大作,学生中顿时出现了一阵骚动,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窗外。
我灵机一动,赶紧自问自答道:“狂风为何而作啊?她是在为苦难的亚洲人民而鸣不平啊!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这场革命风暴中,亚洲人民的英勇表现吧。
浅谈历史课的导入技巧
浅谈历史课的导入技巧内容摘要:历史课的导入是有技巧的,导入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选用合适的导入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如何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也是一门学问。
关键词:导入法复习歌曲图片背景知识历史课的导入是有技巧的,导入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能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因此历史课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根据我上课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我上课运用的一些导入技巧,供大家参考。
1.复习导入法比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先复习《鸦片战争》这一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那么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什么联系呢?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又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复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有关知识:辛亥革命成功了吗(没有,它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吗(显然不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说明:辛亥革命仅仅将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简单地嫁接到封建的肌体上是救不了中国的。
中国人学习西方必须学到根本上,学习到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上,那么,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拯救中华,救国救民,是如何用西方先进文化去改造中国人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呢?自然过渡到《新文化运动》这一课。
再比如学习《南昌起义》这一课,回顾上一课《北伐战争》:蒋介石,汪经卫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那么共产党人有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吓到呢?显然没有,英勇的共产党人拿起武器同反动派继续战斗了,让我们一起学习《南昌起义》这一课。
复习导入法要求找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因果联系。
2.歌曲导入法优美的歌曲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历史课的导入
浅析历史课的导入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谈话导入这种方法比较自由,教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
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二、图片导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图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对图片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易于操作,易于查找,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行性。
通过历史图片来了解历史,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注意力,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可以在学生面前再现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便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三、诗词导入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例如,在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先安排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然后问学生:“大家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红军是怎样走上长征之路的呢?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于同学们被诗的意境感染,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影视导入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东西,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如何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下载、剪辑、播放音画视频资料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形式。
初中第6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6课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并掌握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讲解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传授相关知识。
2. 难点:让学生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本:初中历史教材第6课内容。
2. 教具:教学投影仪、幻灯片。
3. 学具:学生笔记本电脑、纸笔。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述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讲解:老师用教学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逐步讲解相关知识点,并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或讨论互相学习,巩固课堂内容并相互交流。
4.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和题目。
2. 总结课堂内容,做好笔记。
3. 阅读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初中历史第6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效果比较
明显。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需要
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种历史课堂的课程导入方法
三种历史课堂的课程导入方法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故事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导入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导入形式之一。
故事有人物,有情节,一般都较为完整地叙述了一件事或一个过程,最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够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其带入到和故事相关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
生的思想已趋近于成熟,显得比较活跃,但是其好奇心仍然较为强烈,因此对故事的接受较快,反应也较为明显。
历史教师在课堂开始前,使用故事作为引导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激发,并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特别是一些学生从来没有听过的陌生历史故事,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一下子就将注意力放到故事上面来,使学生不光是从故事从获取了一些和教学有关的历史信息,还激起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投入地进行历史学习,对历史中的一些现象、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这对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巧设悬疑,激活思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朱熹说过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短短十字,却道出了学习的真谛,说明了质疑是学习的必要态度之一,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保持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听,也要敢于进行质疑,这样才能真正主动地学到知识,而不是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历史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地进行质疑,同时也要巧妙地设置一些带有悬疑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质疑。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完成学习,在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丰富自己对历史学习的认知。
三、多媒体设备渲染,创造环境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因此,在历史课堂导入中,多媒体教学导入也是方法之一。
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的课堂导入提供更多的可能,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导入材料的运用,在声光电的“三维”刺激下,迅速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状态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的精彩导入
一、以旧导新
这是一种由旧知推求新知,即从已知求未知的导入方法。
它可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也可由教师用讲述法总结旧知识而导入新课。
例如,教师:“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
在战争的第一年,解放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通过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因此,战争进入第二年时,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使我军有条件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外线作战,解放一些城市,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现在我们来学习‘挺进大别山’这一课。
”上述采用了讲述法导入,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思索。
由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抓住这种联系进行导入,就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得十分自然、贴切。
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此外,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并没有存在因果关系,但通过联想、对比之后,也可将这种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导入新课。
二、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法就是不借用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维重视并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技能。
其方法有:通过交代新课学习内容、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从课题出发,开宗明义地由课题内涵导入。
如《人类迈进“电气时代”》一课,教师如能从解释“电气时代”这一概念破题导入新课,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课题”常常是全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
对于那些内容极为复杂,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课,采取这种破题式的导入方法是特别有效的。
三、故事导入
“故事”,这里是指有史可据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运用故事进行恰当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轨迹,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早已为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就是导入的好材料。
如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
上述的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其来源大多数学生却未必知晓。
故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
四、直观导入
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或看影视片段、幻灯片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
它使学生有置身于历史过程之感,会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符合中学生认知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故此种导入效果也极其理想。
如教学“美国内战”,可先向学生展示一面美国国旗,从介绍说明旗上图案的含义导入。
导语是:“同学们,这是一面美国小型的国旗。
旗上有50颗星星,代表今天美国拥有50个州。
旗上有13条红白相间的横线,是代表着美国刚刚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时的13个殖民地。
以后美国每扩大一个州,就在旗上增加一颗星星,到了1898年才拥有今天50个州的领土。
那么,美国领土怎么能从原来的13个州魔术般地变成50个州呢?我们学完‘美国内战’后,就能解开这个谜底了。
”这样的导入,先以实物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步步引导渐入正题,十分贴切自然,也属于构思奇巧的一类导入了。
此外,学生所喜爱的歌曲、绘画、诗歌等,都是直观形象的艺术形式,也可作为导语的材料。
五、经验导入
所谓经验导入,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与新课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
如讲授“农作物引进新品种”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对甘薯、玉米都很熟悉。
可是,你们知道甘薯又叫什么名称吗?你们知道甘薯和玉米是从哪里引进的吗?下面,我们将学习到这些知识。
”中学生多少已积累了生活上的各种经验,但是,有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仅是肤浅的体验。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从学生已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
六、由“今”导“古”
即“以今寻古”导入法。
它可用当今重大的纪念日、节日或事例(含新闻)等导入。
“今”与“古”是有联系的。
现代史与近代史联系最为密切,现代史中的许多现象就是近代史的发展和延续。
用“今”导入,不仅给“古”赋予了时代感、现实感和亲切感,而且会从“古”中加深对“今”的了解。
“今”与“古”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可以把香港问题同课题主旨联系起来。
导语是:“同学们,现在香港已回归祖国。
大家都很想知道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仅包括香港本岛,还包括所谓的‘新界’。
‘新界’是怎样被英国‘租借’走的?我们学习了本课后,这个问题就水落石出了。
”这样的导入,把书本上“死”的知识和现实中“活”的知识相联系,做到思维与古今历史同步,延伸或追溯根源,就能成为启人心扉的导入。
七、设疑、悬念导入
这是一种以认知的冲突方式设疑,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
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创设悬念、适当置疑,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愿闻其详”。
教师抓住这个最佳的导入时机,往下滔滔不绝地讲课,及至问题讲完,学生的疑惑、悬念、矛盾消除了,师生的心理都得到满足和平衡,一堂好课便完成了。
因此,设疑、悬念导入,通常在新知识还不能为学生所感知、所理解之时,会获得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可以先用图片让学生看被焚毁后的圆明园惨象,再让学生看该园林被毁前富丽堂皇的景象图片,使学生产生惊讶、困惑之感,对圆明园的认识有了强烈的反差。
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出:“当年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东方明珠’,是集中国皇家珍贵文物、珠宝和中西园林建筑艺术于一园。
它被焚毁,是我国一项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它是被谁焚毁的?被焚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这就是教师的导入技能。
以上提及的,只是历史课的几种导入方式。
实际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导入技能也应当五彩缤纷。
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导入,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他们迅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导入技能,非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振奋教师的自信心,使历史课熠熠闪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十五分钟,莫忘导入。
愿大家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