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营地坑院:地平线下有烟火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在豫西的黄土高原地带,有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民居地坑院,这种民居被专家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三千多年来,地坑院的居民生生不息,地坑院的建筑样式千年不变。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北营村就是这种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挖6—8米深的方坑,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把其中的一孔挖成斜坡作为连接地面的通道。
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风、防震、防盗,省工、省料、省钱的特点。
如今在陕县分布着200多个地坑院群落,有10000余座地坑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地坑院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居样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演变轨迹,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下的北京四合院”,“中国生土建筑的杰出典范”,“中国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地坑院营造技艺”2011年被国务院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地坑院,走进地坑院,感受地坑院的神奇魅力,北营村在原有地坑院群落的基础上,把地坑院古村落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陕县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距陕县县城5公里。
景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8亿元。
空间布局由北向南依次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旅游区、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
景区的形象定位是:人类穴居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生态观光区主要有休闲观光、高效农业、时令果蔬采摘、生态展示等。
核心游览区主要由休闲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民俗文化园、中华八卦大院、餐饮中心和陕州老城一条街六部分组成。
民俗文化园通过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展现民俗文化传承。
主要分为非遗展示区、民俗欣赏区、传统技艺区、窑洞人家区四个板块。
赞美地坑院的句子
赞美地坑院的句子地坑院,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处古老而神秘的地下宫殿。
它的存在已有千年历史,被誉为地下宫殿的“瑰宝”。
地坑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参观。
地坑院是一处建筑奇迹。
这座地下宫殿是由精心雕刻的石头建造而成,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细的加工和装饰。
在地下宫殿中,有无数的石柱、石雕和石刻,展示着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
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地坑院是一座文化瑰宝。
在地下宫殿中,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这里曾是古代帝王的宫殿,保存着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了古代帝王的生活和历史场景。
这幅壁画不仅艺术价值高,还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地坑院还是一处神秘的地下世界。
进入地下宫殿,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迷宫。
宫殿内部错综复杂,有许多通道和房间,让人难以想象。
其中还有一座地下宫殿,只有通过一个秘密通道才能进入。
这种神秘的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增添了地坑院的神秘色彩。
地坑院还是一座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在古代,这里曾是帝王和贵族的居所,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在地下宫殿中,还有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与之相关,如古代帝王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等。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使地坑院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地坑院的存在,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地坑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建筑风格、文化遗产和历史意义,这些都使它成为了一处值得赞美和探索的地方。
无论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地坑院都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者,都不能错过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下宫殿。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疫战越YONG】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在运城到三门峡的巴士上看见有三门峡到上海的火车卧铺票,当机立断购买了。
于是到了三门峡只有短短的一个白天时间可玩,又是下雨天。
所以决定到不远处的陕州地坑院去看看。
在火车站旁边就有专线车,我背着行李到景区后,那里有自助寄存柜,化了5元寄存,人轻松多了。
地坑院里开宾馆,价格不便宜。
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地平线下古村落 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2019年第6期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也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投资中心参与投资建设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互动性强,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参观地坑院感想
参观地坑院感想地坑院,又称天井院、地窖院,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它将民居建在地下,形成一种天然的温度调节,冬暖夏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这样的地坑院,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惊叹于地坑院的建筑智慧地坑院的建筑方式别具一格,将民居建在地下,四周挖掘出四合院的形式,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建筑形式的独特魅力。
冬暖夏凉的特性,使人们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种建筑智慧令人惊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体会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地坑院不仅是民居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建筑工艺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坑院历经百年风雨,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如今,地坑院仍在使用,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对环境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地坑院,迁往城市生活。
这使得地坑院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我们需要在保护地坑院这一独特建筑形式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这样,才能让地坑院这一瑰宝得以延续,为后人所敬仰。
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观地坑院,让我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是民居,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此次参观,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自豪。
总结:参观地坑院,让我深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坑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既是民居,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地坑院观后感
地坑院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关于地坑院的影片,看完之后我真是有好多话想说呢!地坑院,那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
影片刚一开始展现地坑院的画面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那一个个地坑院就像大地上神秘的坑洼,又像是隐藏在地下的小世界。
从上面看下去,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这种建筑形式真的太奇特了!我当时就在想,以前的人们怎么就能想出这么有趣又实用的居住方式呢?影片里那些在地坑院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很让人着迷。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那种温馨的氛围,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虽然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没有城市里那么繁华、现代,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的宁静和快乐。
那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真的很让人羡慕。
不像在城市里,有时候对门住着谁都不知道。
不过呢,影片里也有让我觉得有些揪心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坑院好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一些年轻人都离开那里,去外面寻找新的生活。
看着那些空落落的地坑院,我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我就在想啊,这么有特色的地方,难道就只能慢慢被荒废吗?这真的很可惜啊!影片里有个老人,一直坚守在地坑院。
他对地坑院的那种感情,我觉得特别打动我。
他说那是他的根,是他一辈子生活的地方。
他舍不得离开,哪怕孩子们都走了,他还是守着那些老房子,守着那些回忆。
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对家乡的眷恋,真的是很深厚的情感啊。
我就想,如果是我,我能像他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吗?这部影片让我对地坑院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要让它们就这样消失。
你看了这部影片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我相信你也会被地坑院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的!。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三门峡地坑院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 地坑院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三门峡地坑院的旅游价值和开发潜力 地坑院与其他传统建筑的比较和联系
羊肉汤:选用当地 优质羊肉,配以多 种调料,汤汁鲜美, 肉质鲜嫩
烧饼:传统手工制 作,外皮酥脆,内 里香软,口感独特
糖油果子:以糯米 粉为பைடு நூலகம்料,油炸后 外脆里软,口感丰 富
路线规划:北京-石家庄-太原运城-三门峡-地坑院
路程:约1000公里
乘坐高铁:从三门峡南站下车,乘坐出租车或公交车前往地坑院景区
乘坐公交车:在市区乘坐3路或10路公交车,在“地坑院景区”站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从三门峡市区出发,沿G30连霍高速公路行驶至“三门峡东”出口下高速,沿S249省道行驶约20公 里即可到达地坑院景区
优惠政策:XX岁及以上老人 凭身份证免费入园
门票有效期:当天有效
当地特色小吃:价格实惠,种类丰富 农家乐:提供地道农家菜,价格适中 餐馆用餐:选择多样,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预算选择 自备餐饮:游客可自行携带食物和饮料
三门峡地坑院 内住宿费用较
高,一般在 500元以上/晚
周边酒店和民 宿选择较多, 价格相对较为 亲民,大约在 200-400元/
麻辣豆腐:豆腐滑 嫩,麻辣味十足, 是一道色香味俱佳 的地方特色菜肴
路线一: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双龙湾镇
路线二: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天鹅湖国 家城市湿地公
园
路线三: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函谷关历 史文化旅游区
路线四: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仰韶村文
化遗址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三门峡地坑院
晚不等
旅游旺季和节 假日价格会有 所上涨,建议
提前预订
参观地坑院作文
参观地坑院作文朋友们!你们知道地坑院不?哇,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地方。
我跟你们说啊,我去参观地坑院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神秘的大坑里,这是个超级棒的“坑”。
我记得我去的那天,天气那叫一个好,阳光晒在身上暖烘烘的,就像盖了一层毛茸茸的毯子。
我刚到地坑院的入口,就被那独特的景象给惊到了。
你看啊,地坑院就像一个个大土坑,但是坑里面却别有洞天。
我当时就想,这古人可真聪明啊,怎么就能想出这么个奇特的居住方式呢?嗯...我猜可能是他们当时土地太多了,就想往地下发展发展?哈哈,这当然是我瞎想的啦。
走进地坑院,我就听到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院子里养的小鸡在跑来跑去。
那小鸡的羽毛油光水滑的,看着就很可爱。
我还看到有个老奶奶在院子里晒着一些红红的辣椒,那辣椒的颜色啊,红得就像火一样,嗯,闻起来还有股辣辣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我就想啊,这老奶奶肯定是个做饭的高手,做出来的菜肯定超级辣,超级好吃。
我在地坑院里东瞅瞅西看看,这里的房子都挖在地下,从上面看下去,就像一个个小方块。
我走进一间屋子,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但是却很有年代感。
我看到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照片里的人都穿着很老式的衣服,那时候的衣服款式可没有现在这么多样,不过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我就站在那里看了半天,感觉像是穿越到了过去一样。
我这是不是有点太容易沉浸在过去了?哈哈。
这里面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我记得好像有剪纸啥的。
那些剪纸可精美了,就像会说话一样,每一张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也能剪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就好了。
我就试着剪了一下,可别提了,我剪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四不像,我就纳闷了,那些手工艺人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们有什么魔法手指不成?我还听当地人讲了一些关于地坑院的传说呢。
他们说地坑院有辟邪的作用,我当时就半信半疑的,心里想,这是真的吗?这些传说也给地坑院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就像那些都市传言一样,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听起来就很有趣。
我在参观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地坑院作文
地坑院作文地坑院位于古城西门外,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迹,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走进地坑院,仿佛走入了另一个时代,感受着古老建筑的厚重历史氛围。
地坑院建筑群主要包括前院、主院和后院,每一个院子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前院布局宽敞,种有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清新宜人;主院是地坑院的核心区域,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大门上面还挂着“地坑院”三个大字,显得庄重而端庄;后院则更加宁静幽深,仿佛是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沉浸其中,忘却尘世烦恼。
地坑院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是一位古代贤人所建。
贤人为了报效国家、造福乡里,精心设计了地坑院并举家迁居其中,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传说他在地坑院中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受百姓敬仰和尊重。
在地坑院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安静而温馨的氛围,仿佛整个城市的喧嚣都被隔绝在了外面。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每一处建筑都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到地坑院中,静静地坐在一座看似枯木老树般的古亭下,闭目养神,静静聆听心灵的声音。
地坑院中的巨大对比也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一景。
一边是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另一边是现代高楼大厦,喧闹繁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常常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呢?地坑院中的传说也是让人神往的。
相传一位古代贤人在地坑院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笔记和书信,这些文献被认为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虽然我没有看到这些传说中的文献,但是地坑院中弥漫的那股古老和神秘的气息总是令我陶醉。
地坑院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更是一座让人心灵得以净化的净土。
每次来到这里,我总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那份平静和宁静。
在这里,我可以放下一切烦恼和杂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神秘而古老的力量。
地坑院是我心中的一座净土,也是古城中的一抹亮色。
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历史、珍惜现在,更让我们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延续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奇迹般的地坑院
奇迹般的地坑院作者:王绍刚肖伟李朝民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年第03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居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也有人称“地阴坑”“地窑”,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古朴厚重,美丽诗意,独居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中國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为地坑院发展的成熟期,后经漫长的历史,地坑院形成了今天的式样,它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中国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
近年来,陕州地坑院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不仅得益于陕州区委、区政府充分依托地坑院资源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大手笔谋划、高标准保护,更得益于成功整合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陕州锣鼓书、澄泥古砚等地坑院文化元素,这无疑让盛世中的地坑院拥有了神秘色彩和神奇魅力。
千年穴居吐芳华“地坑院营造技艺独特,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
”陕州区民俗专家白良旭说,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良旭说,依据不同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
它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挖掘,这与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
村民关帮群世代居住在西张村镇地坑院,他说:“现有的地坑院已有200多年历史,有的住过六代人以上。
”在春节来临时,关帮群仍坚守在自家地坑院内,准备过一个具有独特风情的新年。
在张汴乡曲村37号院农家乐,老板王军和几名员工忙碌着为春节期间到来的游客们准备饭菜。
塬上,地平线下的村落.doc
塬上,地平线下的村落塬上,地平线下的村落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圪塔村,有相当数量的“地坑院”和“靠崖院”,“藏”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塬上。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地坑院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南方多巢居,因为地面潮湿;北方多穴居,因为缺乏木材石料,而窑洞的温湿度也相宜。
传说平陆地区常年多有大风,所谓“条山一场风,年头到年终;一天进嘴四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地坑院”平地挖坑,“靠崖院”依崖打洞,冬暖夏凉,造价低,这样的建筑,也是当地居民的天择吧?村口有一个大型的牌坊,崇山峻岭青松屹立,毛泽东身姿伟岸。
转到牌坊后面,是一道沟壑,如巨大的天然土坑。
村民们把垃圾倾倒在这里。
拍摄的这天,全国多处城市雾霾,即使在农村,也看不清远山。
这个村子里,苹果的产销和牛羊的养殖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和中国的大多数农村一样,村子里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未婚的男孩女孩,我们几乎未遇到一个。
这里的大部分地坑院,都已荒败;少量的靠崖院住着人。
如今大多数人在地面上盖起了砖房。
他们的生活,已与地坑院渐行渐远。
不管住在哪里,墙上的“偶像”与家人照片“和平相处”的习惯依旧保持着。
这一家村民,家里房子地势处在黄土高坡的坡底,沿着坡壁挖出窑洞,也就是“靠崖院”。
他们似乎习惯了屋内不太敞亮,门帘厚重,窗户也不透亮。
应该是为了防寒吧?外面的世界光影变幻,当地人的淳朴笑容依然。
这位住在靠崖院的大姐一边忙碌,一边笑迎我们的问答,告别时又特意把我们送到院子门口。
村支书家还住在地坑院里,热情的主人装了一袋子新蒸的馍馍,塞到我们手上。
地坑院、靠崖院是三门峡与平陆地区历史悠久的居住形式,是华夏民居中一道非常独特的景观,是研究探索华夏民居的“活化石”。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地坑院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史诗,也是塬上先民生活的博物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王剑冰的散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王剑冰的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店市的记忆王剑冰①初听五店市,开始真以为是一个市的名字,中国的市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也不奇怪。
然而到了这里才明白,它只是晋江市一个古老的街区。
去的时候春节刚过,全国大范围降雪,便想五店市也必是雪帽子顶在房上,到了才知道晋江几乎没下过雪。
②不下雪的晋江同中原不仅有气候差异,性格也有变化。
人们不再只顾低头劳作,觅食果腹,而是发奋读书,求取功名,或闯荡南洋,置业经商。
建屋也有区别,北方十分讲究坐北朝南,这里却可随情就势,且一别中原灰头土脸的沉实,一红到顶,屋脊张扬,雕饰精细,砖石也要带上纹饰。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种超时代意识。
③最初由五间门店发展而来的五店市,早发展成遍布着民居、商铺、寺庙、宗祠的偌大天地。
进来便看到灯笼还在檐头上红,春联还在门两边新,一间间房门早已打开,有的门口还有爆竹的青烟。
④令人感叹的,不只是外在的壮观,还有它的内涵,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椀然别墅……蕴藏其中的美好追求温暖呈现,构成一部带有浓郁色彩的华章。
华章中徜徉,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
⑤时间相隔,只有静,构成一种语境,似有身影一幕幕来去,身影隐在尘埃中,尘埃同舞动的阳光一样透彻。
一切都旧在了那里,锦衾、绣枕、箱奁、暖手壶、发黄的照片、蚀损的水银镜……多少年过去,屋子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原有的美好仍旧保留着。
⑥心中必是有一个信仰,才会在每一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哪怕一块砖瓦、一组雕刻、一个转角、一页窗棂,甚或一块牌匾、一副对联。
许许多多的完好与残破,拼接出曾经的辉煌与喧闹。
⑦房舍太多,大厝太密。
再次停下来,眼前是一处高大的牌坊,牌坊里是一个大院和一个戏台样建筑。
看牌坊两边的对联:十一状头直以高风辉岁月,千余进士尽收文藻佐江山。
从中透出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掩饰不住的豪气。
我欣赏这些通过考试入仕的才子,从大里说是为国效力,往小处言也是为乡里争荣。
地坑院景区介绍
地坑院景区介绍
《地坑院景区,超有趣的哟!》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那个超有意思的地坑院景区。
那地坑院啊,就像是大地妈妈给我们藏起来的一个神秘小天地。
一走进那里,哇塞,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特别的世界。
我记得我那次去的时候啊,刚一进去就被一个场景吸引住了。
有一家人正在地坑院里忙活着,老奶奶坐在那纳鞋底呢,那专注的样子,真的特别可爱。
旁边的老爷爷呢,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还时不时逗逗旁边的小孙子。
那小孙子呀,调皮得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就像个小机灵鬼。
我就站在那看着他们,感觉时间都好像变慢了,这种慢悠悠的生活气息真的太让人着迷啦!
地坑院的建筑也特别有意思,一个个窑洞就那么巧妙地挖在地下,冬暖夏凉的。
走在里面的小道上,感觉特别奇妙,就好像在探索一个古老的秘密基地。
而且院子里还种着各种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有的院子里还有葡萄架子,那葡萄一串串挂在上面,看着就想摘下来尝尝。
逛完了地坑院,我都舍不得走呢,真希望能一直在那里待着,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和悠闲。
总之啊,地坑院景区真的是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体验哟,保证让你们也爱上这个特别的地方!哈哈!。
原生态的地坑院
原生态的地坑院红砖灰瓦,枯树绕墙,闲嗑的人群,欢叫的牲畜,这是河南陕县北营村地上的世界,与中原其他村庄的冬日景象并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与热闹喧嚣的地上世界相比,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
质朴的院落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一路下行来到村民荆建厂老人的地下院子里。
这种进入院子的方式,对习惯于地面生活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次奇特的体验。
这个地坑院落干净整洁,劈好的柴火整齐地放在窑洞内。
地坑院里,除了有一个隐藏的红薯窖外,地面上还有鸡舍和放东西的凹槽。
扒开上面覆盖的秸秆,露出的都是红彤彤的柿子。
站在院子里,望着开凿的八孔窑洞以及阔大的深深院落,不难想象挖出这样的一个地下院落,要耗费多少人力。
荆建厂老人介绍说,这样的院落一般占地1亩到1.3亩,开挖一个这样的院落,一家人连续干上两三年才能够完成。
挖好窑洞,还需要做一系列的防渗和排水措施。
院内挖有渗水井,用于蓄积雨水和排污水。
“除了渗水井,我还在地坑院上面砌了护马墙和‘眼睫毛’。
别看那只是一圈砖墙和凸出来的五层青瓦,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可不小。
有了它们,雨天时,水就不会顺着窑脸往墙内渗。
”荆建厂说。
地坑院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温度常年在20℃左右。
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建造地坑院最讲究的地方是风水,因之关系到家庭兴衰,因此在选址时,必定要请风水先生看宅子,凿地形,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选择吉日动工。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
生老病死在院落窑洞里上演,人间烟火在平平淡淡中延续。
现代文明的冲击陕县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这种奇特民居―地坑院。
北营村就位于陕县张汴塬最北端。
地坑院常住居民绝大部分为一个家族,其中辈分最高的宅主居住在宽敞些的主窑内,吃饭时全家人一起围坐在院内。
我们到访另外一户人家时,78岁的兀一草老人正独自在一孔窑洞内生火做饭。
老人所住的窑洞内除了灶台、炕外,还摆满了桌子、椅子和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住。
低,2023.06祝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人家的一大讲究。
每户人家庭院中央,果树都会受到精心呵护,它们也用枝繁叶茂来回报主人。
夏季,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憩;秋季,新鲜可口的果实可满足人们的口腹。
“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
”因“梨”与“利”同音,榆树称为金钱树,石榴多籽(子),取多子多福之意。
门洞旁栽一棵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春暖花开,地坑院花团锦簇,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清新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
在地坑院村落,映入眼帘的往往是那些金黄的玉米串、火红的辣椒串、粉红的红薯串、洁白的大蒜辫子;这些庄户人家的丰收果实的自然色彩,在冬天的蓝天白云下,是那样鲜艳夺目、吉祥协调,极富生活韵味。
地坑院是四千年前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这种“洞穴”式民居,建筑风格独一无二。
探究陕州地坑院 (2)
探究:地坑院如何排水?
首先,地坑院所处的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 候,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 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其次,在 前期总体功能设置上已有充分考虑——院子顶 部四周筑有一到两米的矮墙,可防止地面雨水 流入地坑院内;地坑院设有拐窑、自然蓄水区、 地窨等,很早之前没自来水的时候,就是使用 用这样收集下来的雨水的;有了自来水以后, 这些沉积下来的雨水就被用来喂牲口、浇灌之 用了。
探秘陕州地坑院
组长:张永鹏 记录员:马焱玲 讲解员:胡祥波 资料搜集员:潘祺 指导教师:路左伟
地坑院 --地理位置
•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 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 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 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 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 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 3.温度因素:陕州所处区域属中纬度地区,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两季长,春秋 两季短。一月份平均气温0℃以下,七月份平 均气温在25℃以上,昼夜温差较大,超过20℃,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黄土特有的蓄热性能 使得地窑内温度成反季节状态,即外界温度 越高,地窑内温度越低。反之,外界温度越低, 地窑内温度越高。地窑内冬天平均温度在 10℃以上,夏天平均温度在20℃以下。
谢谢大家
• 4.经济因素:人们选择居住窑院建筑并能使其 从古到今延续下来,除了地质、气候等自然条 件适宜外,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其存在的主要原 因之一。历史上,生活在黄河中游黄土塬一带 的先民相当贫困。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这里一 直延续着靠天吃饭的落后农业经济,素有十年 九旱之称,春旱十年两遇,伏旱十年八遇,自然 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们生活贫困, 居住条件自然无法讲究。此外,地坑院形制简 单,易于建造,使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 劳动力的投入而基本不需要经济投入,这当是 地坑院长期存续的最直接原因。
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一篇)
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一篇)陕州地坑院随笔散文 1千仞峭岩与万里怒涛的冲撞挤压,也在陕地托出了三道塬,并形成了地坑院。
我深信,地坑院就是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大书,是最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谁能想到,多少年间,竟然有成百上千家村落,潜伏于地平线之下,成为天下奇观。
雪片似梨花,覆满整个陕塬,勾勒出一个个坑院。
谁家拦马墙散出了炊烟,让塬上的黎明活泛起来。
一条狗钻上来,雪原有了一溜花瓣。
这时候听见了鸡鸣,起伏于无边的沉静中。
红衣女子一点点地从地下冒出,手挥扫帚,坑院上方一条小路显现出来。
这是新婚不久的女子,来的时候,柿子还在树上,红炫炫地挂满坑院四周。
扫帚扫到了塬的边上,塬下,一条大河正蒸腾着雾气远去。
这样的景象也许上世纪初就被德国人航拍在了影像中。
坑院虽不用一砖一瓦,却有自己的风骨,所建必有遵循,所用必有遵守,所设必有尊重,说到底,还是民族智慧、东方文明的结晶。
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由此惊叹这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独特的陕塬,高险平阔,南有重峦叠嶂的崤山,北临沉郁雄浑的黄河,深沟狭壑纵横,陕州故迹遍布,远处的.镜湖,还会有天鹅翔集。
站在这样的地方,该是有诗的。
唐玄宗旅次陕州,曾吟出“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的诗句。
当时驻跸哪里呢?想他没住地坑院,若在地坑院留住一晚,诗中情怀当更为雄奇。
一代诗圣也错过了地坑院,黄昏时匆忙投入的是石壕村的靠山窑。
那地方离塬上并不远,却存有不安定因素。
若果老杜走上塬来,住在坑院,情境或有不同。
说不定晚年选择这里,便不会“茅屋为秋风所破”了。
又过去多少年,慈禧来了。
慈禧避乱长安回京,没走回头路。
光绪二十年九月,慈禧的銮舆进入函谷关,到这里天色已晚,只得在地坑院落脚。
陕塬人没有亏待她,腾出最好的窑院,点起过山灶,给她做“十碗席”。
高高在上的慈禧对现在“高高在下”有些不适应,然而面对舒适和美味还是做了一回普通人。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上千年前的豫西先民居住在哪里?他们繁衍生息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塬,走进地坑院,一探究竟。
陕塬处于黄土台阶平板中心,村中民居多为地坑院。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
平地起炊烟,闻声不见人。
”这就是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陕州的人们称地坑院为地窑,又叫天井院。
这种地坑院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民居形式,堪称人类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它隐藏在地平线之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地坑院。
陕州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当地的地坑院窑龄最高已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
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地坑院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来到的这处地坑院被茂密、高大的树木掩映着,四周1米多高的围墙下是深达6米多的一方天井。
随行的向导介绍说,天井即为地坑。
当初,人们首先开挖出10余米见方的地坑,然后在地坑的四壁开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深约10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
一个地坑最多可挖出十多个窑洞,其中一侧的窑洞凿穿,修成阶梯形甬道,斜通向地面,这便是人们出入的通道,称为门洞。
在门洞一侧挖一个拐窑,再继续向下挖深二三十米,一眼充沛着甘甜的水井就完成了,加装上一把轴辘汲水,饮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沿着幽深的门洞进入地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从地坑院落往上张望,天空高远蔚蓝,白云飘飘荡荡,偶有飞鸟划过,留下清脆的鸣叫,余韵悠长,情趣盎然。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作为陕州先民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智慧、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
阳光照耀地窨院
龙源期刊网 阳光照耀地窨院作者:韩振远来源:《中华手工》2012年第08期在山西平陆县一个叫北横洞的村子,第一眼看到那个地窨院时,我感叹:黄土高原竟会以这种方式庇荫着人类,人类竟会以这种方式利用高原上的黄土。
那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土坑,一户隐在地下的人家。
朝下望,深秋明媚的阳光照亮了半边土坑,坑壁上的窑洞飘散出一种悠然温馨的农家生活气息。
两位老人坐在阳光下,一副陶然自乐的神情。
土坑有十二三米深,长宽各二十米,是从平地直直挖下来的,从下面看,并没有下到坑里的感觉,像走进一座古朴的四合院。
四周全是土窑洞,半圆形的窑洞口两侧,都贴着晒褪了色的对联。
窗棂上的剪纸窗花是一条鱼,在秋天亮晃晃的阳光下,神气活现表达出女主人对生活的渴望。
这种窑洞叫天井式窑洞,或者叫下沉式窑洞,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居住方式,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与河南西部。
当地人把这种院落叫地窨院。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子,很难看到地面上的房屋,当地有民谣:“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
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据说,几十年前,这一带人家十之八九都住这样的院子。
迎接我们的老人看上去60多岁,慈眉善眼,腰板挺直,不卑不亢和我们打招呼。
窑洞门口,老太太正做针钱,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停下手,任我们在院子里走动。
满院好奇的人和探寻的目光,好像与她没有一点关系。
我想,那窗棂上的窗花该是她剪的,这洁净的院落也该是她收拾的,那一簇簇秋菊也该是她种的,住在这地下十几米的地方,她所要的,只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我问:“住这地窨院有什么好处?”老人说:“冬暖夏凉,安静。
住在地窨院里,与世无争,心净。
还有,地窨院连着地气,接着地脉,黄土养人哩。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营地坑院:地平线下有烟火
作者:李一川
来源:《农家参谋》2017年第03期
提起窑洞,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靠崖而居,或傍坡而居。
但是,豫西三门峡市一带的农民,千百年来,却一直住在一种在平地上凿坑为院的地下窑洞里。
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地坑院”。
这种供人居住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坑院多为四方形,深约二丈左右,沿院四壁打窑,一般正面为两孔,侧壁为三孔,其中一孔呈斜坡通地而为门洞。
窑院内挖有渗水坑,崖上四周筑有一米多高的花墙,以防雨水冲刷窑面。
院内多栽果树,有的长过崖头。
春天花开满院,秋天硕果累累。
外人进村,只见树梢晃动,又闻鸡鸣犬吠,却不见人家居处。
走近才发现地下院落,驻足细瞧,无不赞叹叫绝。
红砖灰瓦,枯树绕墙,闲嗑的人群,欢叫的牲畜,这是河南陕县北营村地上的世界,与中原其他村庄的景象并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与热闹喧嚣的地上世界相比,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
落则显得十分静谧。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
生老病死在院落窑洞里上演,人间烟火在平平淡淡中延续。
千年“深闺”几多迷?
陕县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院。
而我们走进的北营村就位于陕县张汴塬最北端。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我们来到了这个闻名已久的村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就建在这里。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由20多座地坑院通过暗道串联在一起,原生态院落被人为相互连通,每个院子都形成一个主题。
每个地坑院都有着考究的门窗、高挂的灯笼、崭新的布局,每个院里摆放了不少老物件,形成一个主题,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沉睡千年的地坑院如一位美丽新娘,撩开了她迷人的面纱。
头一次走进地坑院,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抬头仰看,一方天地,却觉得离天尤近,蓝天框了一个院子。
从空中鸟瞰,地坑院犹如雕刻在大地上的一个个“回”字,时刻在等待着、召唤着每一颗远走的心。
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陕塬先民平地掘坑,依穴而居,薪火相传。
深藏大地之中的地坑院民居,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它被誉为“地下的四合院”“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已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
作为中国六大传統建筑之首的生土建筑,地坑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的有力佐证之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三门峡,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还有人居住的最早的院子已有200多年历史。
地下世界,地上世界
庭院深深深几许,建造这样一处四壁高耸,窑洞深深的地坑院,可没那么简单。
据村里的老人说,要先在平地开挖一个10多米见方、6米多深的天井,从一边挖个1米多宽的坡道作为入户通道。
然后在天井的四壁开窑洞,卧室、厨房、仓库,甚至连牲口棚都一应俱全,一个隐藏在地下的院落就这样建成了。
陕州地处黄土高原东端,地下水位低,土质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地坑院的建造也十分讲究,要看风水。
当地老话说:“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吃不完。
”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一般围绕阴阳的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北和正西来建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相继进城寻求好生活,当地很多居民陆续搬离。
有的院子被填平,有的久无人居而坍塌……地坑院慢慢被掩没在荒草枯枝间,只有一些老人坚守着居住了几代人的古老院落。
直到近年来,三门峡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地坑院才像尘封的窖,一揭开酒醇香四溢。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一真实写照,似乎已经过时,实则不然。
地坑院滋养了世世代代的百姓,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冀。
此刻,千年沉睡在地平线以下的地坑院,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土窑洞成了“金疙瘩”
眼前的陕州地坑院景区耳目一新。
崭新的布局,考究的装饰,22个院子主题各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古今神貌融为一体,游人如织。
茅草凉亭、五谷丰登墙、牲畜马车等,将古陕州的农耕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陕州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倾力开发建设地坑院,并以此为突破口,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
据介绍,为了保护好地坑院传统古民居,2011年当地政府聘请专业团队对张汴乡北营、窑地、西王、刘寺等行政村庄的近千座地坑院进行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
打造集中表现古院落的历史演变,展示豫西地区的民俗风尚和传统技艺。
2016年地坑院景区一开业,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
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张浩介绍,仅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2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5万元。
如今,地坑院成了三门峡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名片。
截至目前,地坑院总接待游客量已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
同时,还带动了附近贫困村的发展,对三门峡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北营村,之前是张汴乡最为贫困的村子,不少村民靠打工维持生计,现在有400多人或在景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或在家门口摆摊卖土特产,真正实现了“不出村,能致富”,看着日益繁华的村子,村民乐得合不拢嘴,“好日子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