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_选修一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4《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共1课时)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仍较为肤浅,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耐心不足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历史资料,培养其史料实证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增强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意识。
2.理解维新派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4.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片段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模拟戊戌变法时期的朝会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当时的历史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4.重视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如文献、图片等,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改革主张。
3.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节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事件、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情境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理解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戊戌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1)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戊戌变法的准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1、理论准备(1)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历史人教版选修1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共18张)
4.戊戌变法的小结 (1)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 级维新力量过于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②主观原因:
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B.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 ③客观原因: A.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国际环境不利 ④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
②概况: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发展
最 阅为读显6:著 材料1: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表(P.126-P.127) 材料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 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轻工业。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①原因: A.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 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C.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也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主
主立宪制;
影张响:启发发民展智资、本组主织义力。量、制造舆论、形成局面
☆维新思想的传播方式:
△著立说
△上书请愿
△组织学会或学堂
△创办报刊
△
(7)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救亡变法的呼声再起
①原因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B.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C.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D.光绪帝的支持(上清帝第六书) E.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宣传变法 F.守旧派的攻击 G.有爱国心的官员的推动 ②表现:各种改革力量推动下,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商战”(郑观应) 兴办学校、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④ 思想特点:
王韬
郑观应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于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除 旧 、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布
有利于传播西学
新
文化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
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取士。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 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 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有何看法?
原因: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看法: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① 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 ② 国人对洋务运动抱有希望; ③ 《马关条约》危害太大;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完成后,我将及时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戊戌变法与当前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改革措施及影响:讲解戊戌变法期间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如设立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兴办实业等,并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2.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但有时可能过于片面,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需要教师关注并给予鼓励。
4.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措施,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加以分析。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高中历史选修一 9-1戊戌变法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甲午战 败赔款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戊 戌 变 法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巩固练习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 、 世纪末 世纪末, (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 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D)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变相对清政府贷款, ) ① 攫取高额回扣利息 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 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④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 ①② B 、②③ 、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讨 论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产生了什 资本输出 么危害? 么危害? 了什么影响? 了什么影响?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对中国产生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对中国产生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产生的危害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 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 设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修路和开矿: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修路和开矿: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 掠夺中国资源。 掠夺中国资源。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 开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 中国的财政、金融。 中国的财政料一: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商办 甲午 战争前 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官 办 商办 甲 午 战争后 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官 办 厂矿数 资本额 千元) (千元) 53 19 63 18 4707 16208 12465 5345 占总资本额 的百分比 22.4% 77.6% 70% 30%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教材整理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人教版选修一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
新势力群众基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
翁同龢(解除远离)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旧势力社会基础厚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
荣禄(提升重用)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特点: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9讲
史论要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层
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 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 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 国国情。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二 百日维新的特点
第9讲
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 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 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三、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第9讲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误区提醒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 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 免的历史局限性。
高中历史 人教 选修一 单元九 戊戌变法
甲午战败 资本 输出 为主 掀起 瓜分 狂潮 甲午战 败赔款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瓦 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4.评价:
(1)进步性: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 政治上的要求,代表了时代的方向,为后来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局限性: 但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也 未付诸实践。
材料一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 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 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又暴露了康有为 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 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 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 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拓展: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戌变法失败原因。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 成立的时间、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北京保国会遗址 时间地点: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 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 ②成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设立专门学堂 方面 ③鼓励私人办学,派遣留学生
戊戌变法
局限性: 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 定宪法等主张 没有涉及土地问题 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四、戊戌变法败因
走进梦想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 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 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康有为的梦想
变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
重点点拨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 ——康有为 惊人,自可避祸。”
自然经济 封建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败因
主观原因:
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措施激进,缺乏循序渐进
客观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 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经济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政治
直接割地
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产生了什么危害
•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 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设厂: • 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修路和开矿: 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掠夺 中国资源。 开银行: • 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使列强获 取更大的利益 贷款:
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四)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阿里改革:创办近代化军工企业;推行军事改革, 建立步兵学校,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方训练军队,发展壮大 海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成 为地中海东部最强大的国家。 2、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 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文教、军事
等方面实行一系列变法措施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旧制
④精简机构
没有涉及实 裁汰冗员 ②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供参政可能 ,初 行君主立宪 ⑤取消旗人国家 步动摇封建统治 供养特权 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 等政治主张 经济 ①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②提倡私 有利于民族资 人开厂,奖励创新;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 本主义发展 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没有触动到封 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 -------裁撤驿站 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
批评,批评的对象是李鸿章等人所領导,偏重在军事、 国防、外交方面的自强运动。梁启超所代表的维新派 改革主张,不同于自强运动时期,视界范围扩大到民 权、内治、国务等政治制度方面;它的意义在于维新 派更懂得反省,中国的弱或西方的强,不是只有船炮 枪械而已,表示对时代问题想得更深入、更周遍了。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5、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所起的 作用包括 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 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 ③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④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 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 之位。在变科举。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 B.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
8、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维新派团体 是 A.强学会 C.时务学堂 B.保国会 D.万木草堂
9、下列表述与严复无关的是
A.发表《原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学文章
B.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C.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D.介绍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百日维新
问题: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法令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1、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 2、时间: 1898.6.11-9.21 史称:“百日维新” 3、内容:
社会基础 2、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 基础 3、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 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4、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
材 料 分 析
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 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具有 这样的特点?
3、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 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这种做法的实 质是 A.托古改制容易让人接受,不担风险 B.主张托古改制,反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 运动,其标志是 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 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 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 、炮耳、船耳、机器耳。------(梁启超) 问题与讨论:阅读资料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梁 启超的这段文字是赞许还是批评呢?对象是什么人或 什么事呢?那么,他提出了什么因应改革主张呢?这 些主张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沙场练兵
1、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D.付诸了实践 2、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洋务运动的刺激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 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阅读下列材料: 俄北瞰kàn ,英西睒 shǎn ,法南瞵lí n ,日东 眈dān ,处四强邻之中而 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 涎舌,思分其馀者,尚十 馀国。辽台茫茫,回变扰 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 chán ,不可终日。
——康有为《强学会序》
图说历史:
结合 “列强
瓜分中国势力
范围简表”和 “时局图”, 回答下列问题:
直接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 允设厂: 义的发展。
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 借款、修路、、开矿、设厂、开设银行
问题二:
清政府向列强借款情况表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 的政治势力;
附带条件 以海关税款
为抵押 允许参与海 关管理
不准改变由英 以海关关税 国人控制中国 为担保 海关管理权 以内地税收 做抵押 由外国人控 制海关
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 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戊戌变法的背景
历史背景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
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
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戊戌变法的背景
背景四:早期改良思潮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60年代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向西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1
1.进步性: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 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采 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②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具有进步意义:有利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 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 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 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思想界之大飓 风 ”“火山大喷火 ”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维新主张的异同
代表 活动 主要著述 刊 物 主要思想 地点 人物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梁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上海 《变法 强调实行君主立宪, 超 通议》《时务报》 改革科举制度,发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展近代工业 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谭嗣 侧重抨击“君为臣纲” 湖南 同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 《仁学》 色彩 用进化论理论阐述维新 严复 《国闻报》 《天演论》 天津 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共同的政治 主张
(截至1898年11月)
µ Â ¹ ú
± È À û Ê ±
· ¨¹ ú
à À ¹ ú
问题三:
列强在中国争夺开矿权
到1899年,美国先后夺取了山西平定、盂县煤 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麻哈金矿的开采权;英国先后夺取 了四川全省和山西盂县、平定、泽州、潞安以及河南 怀庆附近地区的矿产开采权,还夺取了热河朝阳煤矿 的开采权;俄国除了夺得中东铁路及其支路沿线的矿 产开采权外,还攫取了新疆全省金矿的开采权;法国 先后取得了四川灌县、犍为、威远、綦江、合州、巴 县煤矿的开采权和四川金矿的开采权;德国先后取得 了山东胶济铁路两旁和沂水、沂州、诸城、潍县、烟 台等地矿产的开采权。 ——选自《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直接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问题四: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10万以上)
矿业
水电 纺织 食品 机器造船
32家
19家 16家 39家 7家
共计
136家
英国 利用中国廉价的 原料和劳动力,抢占 日本 中国市场,打击中国 德国 民族工业;又冲击自 然经济,促进民族资 俄国 本主义的发展 资金合计 1﹒3亿元
C.变革政治制度
D.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7、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 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 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 ,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 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评价:
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人们寻 求新的出路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维新运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代表人物: 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没有形 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问题:这些活动有何影响?
(5)康、梁等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1、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 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 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 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 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 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 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
戊戌变法
第 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 危机的加深
变法的背景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变法的兴起
变法的高潮 变法的失败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4课 戊戌政变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切入时代——世界改革大潮 (19世纪中后期)
1、政治改革——资产阶 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2、科技革命——第一次 、第二次科学技术的发展
民主运动 的发展
资本主义 的发展
3、历史阶段——主要资 资本主义 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 的发展 义阶段。
科技革命 的发展
比较:中日两国是否融入世界改革潮流, 实现了这样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