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核12B和 12N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描述

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描述

中子星的相对论平均场描述
贾焕玉;孙宝玺;孟杰;赵恩广
【期刊名称】《天文学报》
【年(卷),期】2002(043)002
【摘要】从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出发,考虑核子、超子和介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中子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超子耦合常数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发现当密度较高时,中子星的核心区主要由超子组成,即中子星转变成以超子为主要成分的奇异中子星,并且这种转变受到超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当超子耦合常数与核子耦合常数的比值为0.65时,中子星转变为奇异中子星所对应的密度最小,此时计算的中子星的最大质量为1.4 M ,与天文观测结果较好符合.
【总页数】9页(P160-168)
【作者】贾焕玉;孙宝玺;孟杰;赵恩广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中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44.6;A
【相关文献】
1.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下包含强超子-超子相互作用的热中子星 [J], 刘宁宁;周丽娜
2.轴对称形变原子核相对论平均场的新算法 [J], 向剑;龙文辉;任银拴
3.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中各种有效相互作用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 [J], 李俊;班淑芳;贾焕玉;孟杰;桑建平
4.利用密度相关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核物质与中子星的研究(英文) [J], 班淑芳;李俊;张双全;贾焕玉;桑建平;孟杰
5.动态中子星冷却下的中子星结构 [J], Dong Jianmin;Wang Longjun;Zuo Wei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平均场描述

原子核结构的相对论平均场描述

2020/2/17
Meng, Toki, Zhou, Zhang, Long & Geng, Prog. Part. Nucl. Phys. In preparation
第十次全国核结构讨论会 贵阳
3
相对论理论中的核势
V (r)
~ 350 MeV
V(r) S(r)
r
50 MeV
r
V(r) S(r)
()



2
2M
*
V (r)

S(r)
1
4
M
2
1 r
d dr
V (r)

S(r)
1 l

M F


AF

2
2M
*

V (r)

S(r)
1
4
M
2
1 r
d dr
V
(r)

S (r) 1
~l σ~

0

1

1
2020/2/17
T 1 0 0


R
g


F

A
A
1
第十次全国核结构讨论会 贵阳
7
核子和介子的运动方程
p V (r) M S(r)i ii
Reinhard, Rep. Prog. Phys. 52 (89) 439
核物质的饱和性质——Coester带
Pb同位素移位(isotope shift in Pb nuclei)
适用范围广——参数由少数几个稳定原子核的性质决定后,直接应用到 远离稳定线原子核

平均场理论

平均场理论

第三章 多体理论:(I)平均场理论平均场理论是量子多体理论的零级近似,是进一步近似的出发点, 也是最重要, 最流行的量子多体理论, 因而成为量子多体理论的基础。

平均场理论所包含的物理概念-平均场概念,是量子多体理论的精华, 这一概念具有客观意义,是微观多体世界的最重要的属性的深刻反映。

§3-1 量子力学多体问题[1]A .量子多体系统与量子多体问题量子力学问题,绝大多数是量子多体系统的问题,这包括:1. 量子多体系统结构的研究,如原子、分子、原子核的结构,固体的结构及其电磁性质。

2.量子多体系统碰撞与反应过程的研究,如原子、分子碰撞、原子核碰撞与反应截面的计算。

3. 量子多体系统衰变性质的研究,如原子、分子的发光,原子核的α、β、γ衰变与裂变。

量子多体系统的分类:按照粒子的种类,量子多体系统分为:① 费米子系统,② 玻色子系统,③ 费米子—玻色子混杂系统。

上述系统各自对应的例子:①如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系统,原子核系统,固体中的电子系统; ②如固体中的声子系统,光子系统; ③如固体中电子——声子系统,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系统。

按照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强弱,多体系统可分为:1弱作用或弱耦合系统,如电磁作用与弱作用系统;2.强作用或强耦合系统,如原子核系统,电子强耦合系统。

非相对论量子多体理论的任务是从多体相互作用和多体薛定格方程出发,计算多体系统的各种性质。

B .量子多体理论:微观理论和等效理论量子多体理论可分为: 从第一原理出发的微观多体理论和从等效相互作用出发的唯象或半唯象理论(等效理论和模型理论)。

由于量子多体问题的复杂性,除少数量子多体问题(如氢原子问题)外,绝大多数量子多体系统很难从第一原理出发求解,合理的近似成为求解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其中平均场理论是最成功的近似理论,成为处理量子多体问题的其他各种理论方法的出发点,也是建立各种等效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

C .微扰理论和非微扰理论平均场理论本身就是非微扰的。

规范,相位因子和杨-米尔斯场--规范场理论在中国续记

规范,相位因子和杨-米尔斯场--规范场理论在中国续记

规范,相位因子和杨-米尔斯场--规范场理论
在中国续记
规范质子-相位因子理论是1953 年美国物理学家杨-米尔斯提出
的一种经典量子力学理论,旨在描述质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过程。

理论以汉伯衍射定律和现场概念作为基础,把前者的结果考虑进质子
与原子核之间的现场概念。

通过设计特定的场和相位因子,杨-米尔斯
理论可以将电子-原子核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和结果精确地表示。

杨-
米尔斯场—规范场理论在中国的续记贡献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物理学家发现,界面上约束的质子原子核之间的角动量能被
现场概念描述。

他们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新型规范质子-相位因子理论,
用中国离散积分规范解,它可以对经典汉伯衍射定律若干恒量作出精
确的分子计算。

这项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大分子识别及杨-米尔斯场
-规范场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并且为中国继续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ponyting定理

ponyting定理

ponyting定理【Ponyting定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

Ponyting定理是一种物理学中的定理,它与电磁场的守恒定律紧密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介绍Ponyting定理的原理、应用和意义。

第一步:原理解释Ponyting定理是指在电磁场中,能量的守恒可以通过向外辐射的能量流和场内的能量流之间的平衡来实现。

具体而言,Ponyting定理给出了电磁场中能量守恒的方程,即:∇·S + ∂u/∂t + ∇·(E×H) = 0其中,S是能流密度矢量,u是能量密度,E和H分别是电场和磁场的强度。

这个方程说明了电磁场中能量的变化量等于能量的流入和流出的总和。

能流密度矢量S表示的是电磁波电磁能量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第二步:应用探究Ponyting定理的应用广泛存在于电磁学和无线通信的研究中。

例如,在天线理论中,Ponyting定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天线辐射的能量分布和传播特性。

通过计算能量流密度矢量S,我们可以了解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向和强度分布,从而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Ponyting定理还可以用于分析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当电磁场与介质相互作用时,电磁能量会被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Ponyting定理可用于计算这种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优化电磁场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步:意义讨论Ponyting定理在电磁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描述电磁能量传播和转换的数学模型,在电磁学的理论框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次,Ponyting定理为我们理解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和工具。

通过对能量流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电磁能量的转换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磁场的物理特性。

此外,Ponyting定理在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进阶的量子世界:人人都能看懂的量子科学漫画》笔记

《进阶的量子世界:人人都能看懂的量子科学漫画》笔记

《进阶的量子世界:人人都能看懂的量子科学漫画》读书札记目录一、量子世界的初探 (3)1.1 量子科学的兴起 (4)1.1.1 科学背景与意义 (5)1.1.2 量子科学的发展历程 (7)1.2 量子世界的奇异特性 (7)1.2.1 波粒二象性 (8)1.2.2 测不准原理 (10)1.2.3 超距作用与量子纠缠 (10)二、量子力学的基础 (11)2.1 量子力学的定义 (12)2.1.1 经典物理的局限 (14)2.1.2 量子力学的提出 (15)2.2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6)2.2.1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18)2.2.2 测量与观测的作用 (19)2.2.3 超定态与叠加态 (20)三、量子世界的应用 (21)3.1 量子计算 (22)3.1.1 传统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的区别 (23)3.1.2 量子算法与量子通信 (24)3.2 量子传感 (25)3.2.1 原子钟与量子陀螺仪 (26)3.2.2 量子成像技术 (28)3.3 量子材料与器件 (29)3.3.1 半导体与超导体 (30)3.3.2 量子点与量子阱 (32)四、量子世界的挑战与未来 (32)4.1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 (34)4.1.1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35)4.1.2 量子场论的发展 (35)4.2 量子计算机的实现难题 (37)4.2.1 硬件要求与技术挑战 (39)4.2.2 量子计算机的潜在应用 (40)4.3 量子世界的伦理与安全性问题 (41)4.3.1 量子黑客与信息窃取 (42)4.3.2 量子技术的潜在风险 (43)五、结语 (44)5.1 量子科学的魅力与影响 (45)5.2 人类对量子世界的探索与展望 (46)一、量子世界的初探在我手中翻阅这本名为《进阶的量子世界:人人都能看懂的量子科学漫画》时,我仿佛踏上了一次奇妙的探险之旅。

这部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漫画形式,更在于它成功地将深奥的量子科学知识与生动的视觉元素结合,引领我走进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量子世界。

理论物理学中的平均场近似

理论物理学中的平均场近似

理论物理学中的平均场近似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探讨自然规律的学科,深入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以及宏观物理现象。

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平均场近似的理论方法。

本文将对平均场近似进行探讨,包括其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优缺点等方面。

平均场近似是一种在理论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一大类粒子系统的宏观性质。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化为对单个粒子的平均影响,将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细节忽略不计。

这种简化处理可以极大地简化问题的求解难度,从而加速理论上的研究进程。

平均场近似方法的应用涵盖了众多领域。

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平均场近似被用来研究磁性材料中的自旋系统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简化为对单个自旋的平均场影响。

通过这种平均场近似,我们可以描述磁性材料的相变行为,比如铁磁相变和顺磁相变等。

平均场近似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的量子场论。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希望通过量子场论来研究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由于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将其求解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平均场近似方法通过将相互作用简化为对平均场的处理,使得问题的求解变得更加可行。

然而,平均场近似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在处理粒子间相互作用较强的系统时可能不太准确。

对于这种系统,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平均场近似往往会低估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次,平均场近似也无法很好地处理量子涨落效应。

在一些问题中,量子涨落对物理系统的影响很大,而平均场近似忽略了这种涨落效应,使得结果不够精确。

为了克服平均场近似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引入更高级的近似方法来修正平均场近似的结果。

比如,可以通过随机相位近似等方法来考虑量子涨落的影响,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总之,平均场近似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物理学方法,为解决复杂的粒子系统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化处理的思路。

它在凝聚态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Zr同位素基态性质的研究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Zr同位素基态性质的研究

i
.
(6)
这里,求和遍及所有的价核子,即无海近似被采用。耦合方程(3)和(4)是非线性的场方程,
严格求解十分困难,为此,一般采用平均场近似处理,介子场用它们的经典期望值代替,核
子被处理成在经典的介子场中独立运动。考虑到时间反演对称性,系统没有流,ωµ,ρaµ 和 Aµ
的空间分量消失。电荷守恒性保证了仅仅同位旋矢量介子的第三分量 ρ00 存在。
∑ Enucleon = vi2 ∈i, ,同时总能量中需考虑对能的贡献,即 E pair = ψ β H pair ψ β 。
i
-4-

3. 数值细节和结果
利用 RMF+SLAP 方法研究 Zr 同位素的性质,具体计算时展开谐振子基取 14 个振子壳,
-2-

对于轴对称形变核, 为方便计,引入柱坐标系 x = r⊥ cosϕ , y = r⊥ sin ϕ 和 Z,其中 Z
是体系的对称轴。这时,核子势和介子场的源仅仅依赖于坐标 x = r⊥ cosϕ 和 Z。考虑到宇
称 π i ,同位旋 ti 和角动量在第三轴的投影 Ωi 是好量子数,Dirac 旋量可以写为
(2)
从(1)式出发,通过经典变分原理可导出核子运动的 Dirac 方程以及介子和光子运动的
Klein-Gordon 方程
[−iα∇ + V (r) + β (M + AS (r))]ψ i =∈i ψ i
(3)
⎧[−∆ ⎪ ⎪[−∆
+ +
mσ2 mω2
]σ ]ω
(r) µ (r
=− )=
gσ gω
⊕⋅⋅ ⋅.
对于实际问题,MPC 空间常常需要截断,即 Ei − E0 ≤ Ec 。这里 Ei, E0 和 Ec 分别是第

镜像核^(13)N-^(13)C和^(15)N-^(15)O中的激发态晕或皮(英文)

镜像核^(13)N-^(13)C和^(15)N-^(15)O中的激发态晕或皮(英文)

镜像核^(13)N-^(13)C和^(15)N-^(15)O中的激发态晕或皮(英文)陈金根;蔡翔舟;沈文庆;马余刚;任中洲;蒋潍舟;钟晨;魏义彬;郭威;周星飞;马国亮;王鲲【期刊名称】《原子核物理评论》【年(卷),期】2005(22)1【摘要】用非线性相对论平均场对两对镜像核13N 13C和15N 15O进行了研究. 发现无论在基态还是激发态, 用两套参数所得的结合能都跟实验值很接近. 计算结果显示13N的第一激发态 (2s1 /2 )和第三激发态(1d5 /2 )各存在一个非束缚的质子晕, 而13C的第三激发态 (1d5 /2 )存在一个弱束缚的中子皮. 另外研究表明, 在另一对镜像核15N 15O的第二激发态 (2s1 /2 )和第一激发态 (2s1 /2 )分别存在一个中子晕和质子皮.【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激发态;中子晕;质子;基态;结合能;相对论平均场;^13C;^15N;显示【作者】陈金根;蔡翔舟;沈文庆;马余刚;任中洲;蒋潍舟;钟晨;魏义彬;郭威;周星飞;马国亮;王鲲【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理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南京大学物理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571;O562【相关文献】1.N,N-二(N-亚甲基-2-吡咯烷酮)丙氨酸(C13H21N3O4)的结构和配位性能 [J], 孙成科;李夏;梁燕;金林培;李宗和2.The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Production CrossSections for<sup>11</sup>C, <sup>13</sup>N and <sup>15</sup>O from<sup>11</sup>B, <sup>13</sup>C, <sup>15</sup>N(p,n)and<sup>16</sup>O(p,x)<sup>13</sup>N Reactions up to 80 MeV [J], ;3.^(15)N-甘氨酸、^(13)C-棕榈酸体内示踪在肠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J], 刘坚;王彬;吴肇汉4.^(15)N-标记化合物合成的研究Ⅱ.^(15)N-芳香羟肟配位体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J], 陈耀焕;曾明英;周澄明;盛怀禹5.核交联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N,N-二甲基丙烯酰胺)-b-聚己内酯胶束及紫杉醇的温敏控制释放行为(英文) [J], 蔡晴;张磊;杨晶;金日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牛顿力学求雷达回波时间延迟值 验证“四同”时空观

用牛顿力学求雷达回波时间延迟值 验证“四同”时空观

用牛顿力学求雷达回波时间延迟值验证“四同”时空观张建勋“四同”时空观,是在用量子理论解析横向多普勒效应和引力红移效应、深入解剖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具体是指:1.基准系(即静止伽利略系)K 用自己的时钟和量杆,去测量自耦系(运动和引力场参考系)K '中的时间和空间,二量按同样的比率γ同伸同缩,简称为“时空同变”。

2.自耦系K '空间的三个维度以至任意方向的量杆或其他任何物体的长度,都按同样的比率γ同伸同缩,简称为“各向同度”。

3.能够引起自耦系时钟和量杆变化的因素有且仅有两个,分别是K '相对K 的引力势ϕ和速率u ,且ϕ和u 的作用相同,都是触发同一时空伸缩物理机制的诱因,简称为“势速同工”。

4.因为时空同变和各向同度,所以自耦系中由时间线和空间线交织而成的时空网络的单元格,与基准系中的时空单元格相似,都是四维正方体,相似比就是γ,简称为“耦基同构”。

由此,借助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抽象图,容易得出基准系与自耦系时空变换关系:)d d (d t u x x '+'=γy y '=d d γz z '=d d γ)d d (d 2x u t t '+'=c γ(1)其中,任意自耦系的时空伸缩比率222211c c u -+=ϕγ,表示自耦系时空伸缩的程度。

借鉴广义相对论中时空间隔(或线元)的定义νμμνx x s d d d 2g ≡,由(1)式得到的定义式为:μμγx x s d d d 22≡(2)(2)式对惯性系和引力场都适用。

即使K '是惯性系,只要其0≠u ,也必有其1≠γ;唯独基准系(静伽系),才有1=γ(时空不伸不缩).式中相同的下角标代表μ分别取0,1,2,3求和。

物理地看,时空伸缩仅与参考系(不同的ϕ和u 代表不同的参考系)有关,而与坐标系的选取及其变换无关。

即在同一参考系下,无论怎样进行坐标系变换,都不可能改变时空伸缩系数γ.比如令t x ϕc i =0,x x =1,y x =2,z x =3(ϕc 为光在引力场中引力势为ϕ处的传播速度),可得直角坐标系下:)d d d d (d 2222222z y x t s +++-=ϕγc ;若取球坐标系),,(φθϕr t,c i ,γ并不会变,则(2)式成为)d sin d d d (d 2222222222φθθγϕr r r t s +++-=c (3)欲求雷达波从地球发射掠过太阳到达水星再反射回地球所用的时间,需要知道雷达波光子运动的轨道方程。

物理与人类文明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物理与人类文明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物理与人类文明章节测试参考答案、解答及统计详情(四——十四章)物理与人类文明章节测试参考答案、解答及统计详情(四—十四章)奇妙的量子世界(一) (1)奇妙的量子世界(二) (4)奇妙的量子世界(三) (7)量子力学应用举例(一) (10)量子力学应用举例(七) (28)量子力学应用举例(八) (31)物理学与科学精神(一) (34)物理学与科学精神(二) (36)物理、文明、物理与文明(四) (54)相对论与现代时空观(一) (56)相对论与现代时空观(二) (59)相对论与现代时空观(三) (63)新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二) (82)新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三) (84)新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四) (88)新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五) (91)原子能的利用(三) (115)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一) (11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二) (121)原子能的利用(三) (125)物理学的未来(一) (142)物理学的未来(二) (145)物理学的未来(三) (147)物理学的未来(四) (150)奇妙的量子世界(一)120世纪已经把物理学建构完成了,以后不可能取得突破了。

正确答案:×正确:245 人错误:19 人查看统计详情2狭义相对论诞生的时间是:()A、1915年B、1911年C、1905年D、1900年正确答案:C正确:220 人错误:44 人查看统计详情3原子行星模型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汤姆逊B、爱因斯坦C、居里夫人D、卢瑟福正确答案:D正确:219 人错误:45 人查看统计详情4提出电子轨道固定原子模型的科学家是:()A、薛定谔B、狄拉克C、海森堡D、玻尔正确答案:D正确:223 人错误:41 人查看统计详情5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的是演化的时序的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221 人错误:43 人查看统计详情6现代科技的两大支柱什么?A、光学和相对论B、量子力学和相对论C、量子力学和光学D、光学和波动学正确答案:B正确:243 人错误:21 人查看统计详情7激光是在20世纪什么时候正式诞生的?A、60年代B、50年代C、40年代D、30年代正确答案:A正确:215 人错误:49 人查看统计详情8物理学中的“巨磁阻效应,原子激光”等重大突破都是在1900年到1909年之间完成的。

重整化平均场理论研究强关联系统的开题报告

重整化平均场理论研究强关联系统的开题报告

重整化平均场理论研究强关联系统的开题报告摘要:重整化平均场理论(Renormalization Mean Field Theory, RMFT)提供了一种研究强关联系统的有效手段,并在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重整化平均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着重探讨其在研究自旋玻璃、超导等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重整化平均场理论、强关联系统、自旋玻璃、超导一、研究背景在凝聚态物理、固体物理等领域中,强关联系统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强关联系统包括具有强耦合作用的自旋系统、超导系统、拓扑绝缘体等。

然而,固体物理中的强关联系统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几何形态和多体相互作用,导致其难以通过传统的解析方法来求解。

因此,研究强关联系统的有效手段对于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重整化平均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强关联系统,其将多体相互作用化简为自旋、电子等简单的有效场,从而简化了对系统的描述和求解。

尤其是在自旋玻璃、超导等问题中,重整化平均场理论在解释现象和预测实验结果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研究内容1. 重整化平均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重整化平均场理论最初是由Kadanoff和Wilson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层层递归将多体相互作用化简为简单的自旋或电子系统,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描述和求解。

本部分将介绍重整化平均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自旋玻璃体系的研究自旋玻璃体系是一类具有非简单几何形态的自旋系统,其宏观行为与自旋不规则排列有关。

研究自旋玻璃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部分将介绍重整化平均场理论在自旋玻璃体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

3. 超导体系的研究超导体系是一种电子系统,其具有零电阻、完全反射等独特的物理性质。

研究超导材料的导体性质对于实现高温超导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介绍重整化平均场理论在超导体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_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各向异性(1)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_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各向异性(1)

特约稿件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各向异性楼宇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清华天体物理中心,北京 100084)(收稿日期:2007 01 08)摘 要 相传约137亿年前我们的宇宙起源于盘古开天地式的大爆炸!,能量密度和温度均超高无比,却绝无什么特殊的爆炸!中心,在足够大的尺度上均匀且各向同性,一直持续膨胀至今.刚开始的时候,随着宇宙温度的迅速降低,若干基本粒子物质相继浮现,宇宙早期的核合成过程制备形成了宇宙时空中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前的大致原初元素丰度分布.宇宙大爆炸!发端时空中的能量场应当有量子涨落;耦合演化到后来呈现的物质场中,这些微弱而此起彼伏的涨落逐渐被引力在各种不同层次上放大,从而最终形成宇宙时空中不同尺度的物质结构系统(包括超星系团、星系团、星系、球状星团、恒星、行星等).伴随着宇宙膨胀,有一个温度不断下降的热电磁辐射场被捂!在物质场中;大约在389000年以后,这个热电磁辐射场基本不再与物质相互耦合作用,但它依然带有早期物质场中各处涨落的信息烙印.基于Einstein创立发展的广义相对论(1915年),Einstein(1917年)、Friedmann(1922年)、Lema tre(1927年)、de Sitter(1932年)开辟了近代理论宇宙学的先河.H ubble(1929年)公布了遥远的星系退行速度正比于它们到我们的距离的划时代观测事实.基于宇宙元素丰度和核合成物理,Gamow,Alpher和H erm an于1940-1950年大胆设想了宇宙大爆炸!的物理框架图像.Penzias和Wilson(1964年)在贝尔试验室从事微波天线研究时意外地发现了2.7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和准备,M ather和Smoot(1989 1994年)领导的宇宙背景探索器!(COBE)空间试验精确地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微弱的各向异性涨落;他们俩因此荣获2006年度的物理诺贝尔奖.90年来,科学家们众说纷纭,唇枪舌战,搜索证据,编造理论.随着地面、高空和空间综合试验及理论研究的持续迅速发展,精确宇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关键词 2006年物理诺贝尔奖;宇宙大爆炸;微波背景辐射;哈勃膨胀;宇宙早期核合成;引力波;广义相对论;空间卫星实验NOBEL PRIZE IN PHYSICS2006 BLACKBODY SPECTRUM AND ANISOTROPY OF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IN THE UNIVERSELou Yuqing(Phys ics Departm ent an d T singh ua Cen ter for Astrophys ics(TH CA),Tsin ghua U nivers ity,Beijing100084,Chin a)Abstract As the folklor e g oes that our universe star ted about13.7billion years ago in a manner of a Big Bang as the m ythical H er o PanGu cleft the sky from the Earth,the energ y density and temperatur e w ere ex tr em ely high at the beg inning yet w ithout a particular point of ex plosioncenter,every thing w as uniform and iso tro pic o n sufficiently larg e scales of spacetime,and the U niverse continues to ex pand up to now.Soo n after the very beginning,the temper ature of our U niverse dro pped rapidly,several ty pes of fundam ental par ticles emerg ed in successio n,pr ocesses of thermal nuclear synthesis in the early Univer se largely determined the prim ordial element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rior to the fo rmation o f first g eneratio n stars in the U niverse.At the onset of Big Bang o f our U niv er se,there sho uld ex ist quantum fluctuations in the energy field;such w eak yet ubiquitous fluctuations carried ov er to the m atter field emerged later w ere g radually amplified hierarchically by g rav ity,leading to the for matio n of mater ial structural systems on various scales in cosm olog ical spacetime(including superclusters of g alax ies,clusters o f g alax ies, g alax ies,g lobular clusters,star s,and planets and so forth).As the Universe ex pands,the temperatur e of a thermal electrom ag netic radiation field trapped inside mater ials decr eases;abo ut 389thousand years after the Big Bang,this thermal electr omagnetic radiation field no longer interacts w ith matter but still carr ies the indelible imprint of earlier matter fluctuatio ns.Based on the gener al theo ry of relativity cr eated and form ulated by Einstein(1915),Einstein himself (1917),Friedm ann(1922),Lema tr e(1927),de Sitter(1932)initiated the theo retical ex plo ration of m odern cosmolo gy.H ubble(1929)published the epochal observational fact that the receding speed of g alax ies is proportional to their distances aw ay from us.Based on co smic elemental abundance and the phy sics of nuclear synthesis,Gamow,Alpher and H erman boldly co nceived the phy sical framewo rk scenar io for a Big Bang U niverse during1940s to1950s.While conducting m icrow ave antenna research at Bell Laboratories,Penzias and Wilson(1964)unex pectedly disco ver ed the remnant2.7K cosm ic microw ave backgr ound r adiation.After y ears o f car eful design and preparation,Mather and Sm oot(fro m1989to1994)led the COsm ic Backg round Ex plorer (COBE)satellite exper im ent to accurately measur e the blackbo dy spectrum and the anisotropy of feeble fluctuations;in recog nizing their g 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they w ere aw 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of year2006.During past90y ears,scientists v oiced various opinions in competition,fighting each other fier cely,collecting relev ant ev idence,and cr eating various theo ries.A long w ith the persistent and com 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x periments o n gro und,at high altitudes and in space as w ell as the theo retical resear ch,w e are entering the era of precision cosm olog y.Key W ords Nobel Prize in Physics2006;big bang univ erse;micr ow av e backgro und radiation;H ubble ex pansion;nuclear synthesis in the early univ erse;apace aatellite w xper im ent1 引言2006年12月8日诺贝尔物理委员会主席Per Carlson教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向公众和世界介绍了今年第100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国宇航局高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John C.M at her博士(见封三图1)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George F.Smoot教授(见封三图2),嘉奖他们领导的宇宙背景探索器!(COBE)(见第21页图3)卫星实验队伍在测定宇宙微波辐射黑体谱(见第21页图4、图5)和各向异性(见第21页图6、图7)方面所做出的前所未有的开创性贡献.随后,M ather博士和Smoot教授也分别就获奖发表了各自的演讲.正如M ather博士在2006年12月10日的诺贝尔晚宴上所言,在本年度奖项之前已经有14次诺贝尔物理奖与光有关(包括Albert A braham M ichelson 1907;Wilhelm Wien1913;M ax Planck1918等;而宇宙微波背景则是毫米至厘米波段的电磁辐射).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自诺贝尔物理奖设立颁发一百多年来,有8次奖项和17人次与天体和宇宙物理直接相关,这充分表明天体和宇宙物理领域绝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其中的发现和突破对物理学的整体发展和人类认识大自然及自我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 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年谱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奥地利茵斯布儒客大学的V ict or Franz Hess教授,表彰他对宇宙射线的发现研究;另一半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Carl David A nderson教授,表彰他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Hans A.Bet he教授,表彰他对核反应理论所做的杰出贡献,特别是涉及恒星能量生成的发现.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Hannes O.G.Alf v∀en教授,表彰他对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不同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卓有成效的应用;另一半授予法国的Louis N eel,表彰他对抗铁磁性和铁磁性所做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重要应用.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Sir M art in Ryle,奖励其发明射电综合孔径技术和Ant ony Hewish教授,奖励他在发现射电脉冲星(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苏联科学家Pyot r L.K apitsa院士,表彰他在低温物理学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另一半授予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A rno A.Penzias博士和Robert W. Wilson博士,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教授,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化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William A lf red Fowler教授,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Russell A.Hulse博士和Joseph H.T aylor,Jr教授,表彰他们发现了双星射电脉冲星,这一发现为研究引力(特别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开辟了新的可能性.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Raymond Davis Jr.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的小柴昌俊(M asatoshi K oshiba)教授和意大利裔美国科学家Riccardo Giacconi博士,表彰前两位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们发现了宇宙中的中微子(太阳的和超新星的);表彰后者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尤其是他的研究引导发现了宇宙X射线源.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宇航局高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John C.M ather博士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George F.Smoot教授,褒奖他们通过用COBE空间卫星实验数据精确测定宇宙微波辐射背景的黑体谱及温度和微弱的各向异性.与本文最直接相关的当然是2006年(M ather和Smoot;见封三的图1和图2)和1978年(Penzias和Wilson;见封三的图9)的两次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所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奖.时隔28年,概括性地回顾一下发现、观测、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历史是十分有趣的,也为读者提供相关物理发展的一个大致的来龙去脉.3 宇宙大爆炸!的故事梗概综合现有的多方面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宇宙学理论模型的发展,天体物理学家当真推测约137亿年前,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Big Bang;这个简洁的俗名是此模型的著名反对者Fred Hoyle创造的)[1].不仅当真,而且地面、高空和空间的众多科学实验都在不断测试检验宇宙学模型的各方面理论预言和寻找宇宙时空中新的可观察现象.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精确宇宙学时代!.至于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时空到底是什么,尚不得而知,无论是什么人以何种巧妙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应付这个问题,实质如此,故不加评论.宇宙大爆炸!的概念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不过这一说法非常容易使人联想到点源,这常常是一个不小的误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图像应当是宇宙时空处处都在膨胀,在足够大的尺度上各处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任何一处是特殊的宇宙或爆炸中心;在非常大尺度上,宇宙时空中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2].这一根本假设就是通常所谓的宇宙学原理,它原本带有相当程度的哲学意味,现在已经为若干重要观测事实所支持[45].从古代到近代,人类一直试图了解我们身边各式各样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元素.随着100多年来原子与核物理及天体物理的迅速发展,人们进而探究我们基于实验认知的100多个元素(见门捷列耶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特别是氦元素,是全部来自宇宙时空中的恒星和星系演化(包括恒星内部热核反应和超新星爆炸等),还是来自恒星和星系形成之前,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若干次大的反复,人们逐渐明确地意识到是两者兼有.那么,在恒星和星系形成之前,是什么样的物理过程导致早期生成如此大量的氦元素呢?尽管在太阳和恒星内部4个氢聚变成氦提供了能源和合成重元素的基石,Fred Hoyle就曾明确地指出恒星内部约90%的氦应当产生于星系形成之前[3].依观测而言,天文学家Donald E.O sterbrock教授(曾是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同窗)注意到星系中氦的丰度系统性地偏高,事实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当来自早期宇宙的核合成[4].2007年1月11日,世界驰名的天文学家Ost erbrock教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Cruz 分校校园中行走时,不幸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去世,遗体将运回Wisconsin下葬,文至此谨向Donald E. Ost erbrock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20世纪40年代初,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分析,人们已经意识到恒星内部的物理条件不能够合成所有的化学元素.早期宇宙的膨胀和冷却或许是合成各种不同元素的另一重要途径,高温度和高密度的早期宇宙在演化的不同阶段残留下元素丰度的分布[5].1946年至1950年前后,美籍俄裔理论物理学家乔治#盖莫夫(George Gamow)可以说是极为大胆地设想臆造!了宇宙大爆炸的框架图像[46],尽管当时的核物理实验数据不甚完备和若干定量计算是不甚正确的.他基于此框架图像和核物理反应的知识来探讨宇宙元素丰度的起源和分布问题,认为今天找到的若干重元素形成于早期宇宙的热核反应.因为宇宙膨胀时物质密度降低,这些热核反应必须在非常高温和高密度的物质中迅速有效地进行.伴随着极高温物质应当存在一个热电磁辐射场被捂!在物质中.在宇宙不断膨胀的过程中,物质和辐射场的温度都不断降低,到一定时间之后,热核反应不能再继续下去,最终,物质和辐射场脱耦而相对独立地演化.盖莫夫曾估计过今天宇宙背景热辐射场的黑体谱温度不超过几十K[6],并写了一篇作者为Alpha Bet a Gamma!的文章发表于Physical Review[7]上;该文的第二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理论核物理学家Hans A.Bet he教授(因成功地发展太阳和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理论荣获1967年物理诺贝尔奖[42],2005年辞世,享年99岁).事实上,Bethe教授并未参与炮制该文;而是盖莫夫开玩笑凑热闹,把Bethe的名字悄悄加进去凑成希腊字母的前三个 , ,.Bet he事后亦认为是不错的文章,慨然应允以助兴.私下里,盖莫夫于1948年曾估计宇宙初始热辐射场到今天的残存温度不应当超过5K;无论怎么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理论猜测估计.4 现代理论宇宙学的发端在此,我们来简述一下发端更早的另一完全独立而重要的宇宙学理论发展.在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10年之后,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 lbert Einst ein)于1915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发展构造.基于此理论的方程,爱因斯坦于1917年试图描述一个静态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模型,其中为了对抗势不可挡的物质自引力,他不得不引入著名的宇宙学常数!对应着宇宙时空中某种无所不在的排斥力.在理论上是否一定需要这个宇宙学常数!,天体物理学家们在过去的90年间曾经反复争论过多次[8].今天看来,这个宇宙学常数!的确是挥之不去,代表着宇宙时空中相当可观而完全不容忽视的某种神秘的暗能量!,这是后话.根据后来的理论分析,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本身其实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即便原初的宇宙是静态的也会因为势不可免的扰动和不稳定性而演化为其他动力学状态.无论如何,可以说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标志着从理论上探讨现代宇宙学的开端.同样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出发,俄罗斯理论气象学家弗里德曼(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Friedmann;这并不十分奇怪,今天的宇宙学基本模型框架实质是广义相对论范畴中的流体力学)于1922年找到了两类非空的均匀和各向同性的膨胀宇宙模型[9],而其中宇宙学常数为零.完全独立于弗里德曼,勒麦特赫(Georges L ema tre;比利时教会牧师,探索构造宇宙膨胀和塌缩的数学解析解,悠哉自得,十分美妙;这既不用申请经费,更用不着凭博士学位造假、谎报和骗取经费来创建一流大学)在其后同样发现了这两类解[10];如果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占主导地位的话,那么宇宙则是处于加速膨胀状态.他曾与著名的英国理论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Art hur St anley Eddington)[11]通信.弗里德曼 勒麦特赫宇宙模型随时间演化,宇宙发端于膨胀,而且初始的物质密度无穷高.宇宙大爆炸的主要理论描述框架是广义相对论范畴下的大尺度宇宙流体力学[12,13].当空间尺度大于一万兆秒差距时(一秒差距为3.26光年,一光年为光行走一年的距离),我们必须用广义相对论来描述宇宙时空的动力学行为.一般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借用经典的牛顿(Sir Isaac New ton)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类比来定性描述宇宙膨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几种情况,以便比较直观地理解物理实质.(1)如果宇宙时空中物质密度过高(即超过一个临界密度值),则即便是今天依然膨胀的宇宙,也会不断减速,有朝一日会因为物质的自引力而塌缩回来(即所谓的Big Crunch).这就如同从地球表面向上抛射物体,因该物体初始动能不够大或因地球引力过强而使该物体无法摆脱地球引力的控制一样.(2)如果宇宙时空中物质密度过低(即低于前述的临界密度值),则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如同从地球表面向上抛射物体,给该物体以足够大的初始动能而使其完全摆脱地球引力的控制,逃逸到无穷远的空间中去.(3)如果宇宙中物质密度恰好等于该临界值,则宇宙以临界状态永远膨胀下去,对应通常所谓的临界逃逸速度!.5 发现宇宙膨胀的观测事实根据多年观测,天文学家V esto M elvin Slipher 已经注意到了星系的谱线大都有系统性的红移(即波长变长)而不是蓝移(即波长变短).根据广为人知的多普勒(Doppler)效应,原子和分子的光谱线红移表明视向上远离我们而去的运动;基于此效应确定星系的退行速度一般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测定遥远星系的距离常常会有很大的误差而引发争议(例如, Cepheid变星的周期与亮度的关系可以被用来推测的距离约为一千亿光年;如今,利用Ia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特征可以推测红移小于约1.6的距离[14,15]).1929年哈勃(Edw in H ubble;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16]发表了他的著名观测结果(见第21页图8),即相对我们越远的星系以超高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也就是V=H r,其中V是星系相对我们的退行速度;H即是所谓的哈勃常数;r是遥远星系到我们的距离.尽管哈勃的最初数据有严重的错误和很大的误差,但他的基本结论为后来大量的观测数据所证实.哈勃根据星系观测数据发现前述哈勃定律!时,并不知晓弗里德曼 勒麦特赫宇宙膨胀模型.记得当年哈佛大学物理系的温伯格(St even Weinberg)教授曾即兴评论说,哈勃当时手中的数据质地不好(即误差很大;见第21页图8)而且还有后来知道是错误的,他居然能蒙出一个伟大的哈勃定律!,实在是奇迹.国际驰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 elescope)正是为了纪念他为天文学和宇宙学的杰出贡献而命名的.2006年10月31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将于2008年上半年派遣宇航员乘航天飞机上天对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修,尽全力使其坚持工作到2013年.目前,WM AP 卫星数据对哈勃常数H的更为精确的测定值为H =72km/(sec M pc);1M pc=3∃1024cm.其中V是通过原子和分子谱线的多普勒红移来测定的,r则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观测方法推测校准;用Ia型超新星光变曲线特征来测量其宿主星系的距离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14,15].哈勃常数H的倒数可以用来估计宇宙的年龄约为137亿年.同样用哈勃常数,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表达式定出前述的宇宙的临界平均物质密度值约为10-29g/cm3.如前所述,当实际的宇宙平均物质密度大于或小于该值时,整个宇宙是受自引力束缚(即有朝一日要塌缩回来)或不受自引力束缚的(即永远膨胀下去).在得知哈勃的宇宙膨胀(即星系退行)观测结果之后,爱因斯坦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即静止宇宙的理论模型)深感遗憾.如果他能够从自己建立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找到宇宙大爆炸!的数学解析解来,他本有可能预言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膨胀宇宙模型.正所谓,有时候物理方程比其创造者还要聪明和神奇;著名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 in Schr dinger)曾为自己亲手发明的Schr dinger方程的神奇威力而感到难以置信;著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 A ndrien M aurice Dirac)也未敢轻易接受Carl Anderson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正电子即为Dirac相对论方程所预言的电子的反物质粒子;不仅如此,正反物质对的存在是更为一般的事实,它们的相互湮灭产生射线.后来,爱因斯坦与W.de Sitt er[44]共同构造了第三类Einstein de Sitt er宇宙临界膨胀模型(空间曲率为零).他们的模型介于Friedmann L ema tre的封闭(空间曲率为正)和开放(空间曲率为负)两类模型之间[17].顺带提一句,H erman Bondi,T homas Gold和Fred H oyle三位理论天体物理大师始终错误地坚持稳态宇宙模型理论.Bondi教授是英国著名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有Bondi球对称稳态吸积模型;T homas Gold教授多年在美国Cornell大学工作,20世纪60年代为解释射电脉冲星为旋转强磁场中子星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前面多次提到过的Fred Hoyle教授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才气横溢,曾很有建树,在英国理论天体物理界影响非同小可,但他始终坚持稳态宇宙模型.尽管%自然&杂志一直为Fred Hoyle 爵士常开绿灯,但静态宇宙模型得不到关键观测事实的支持,不得不被淘汰出局.支持盖莫夫[46]的宇宙大爆炸的物理图像有若干个主要事实依据和观测线索.其一是宇宙早期核合成相关的物理过程和观测事实的支持;其二是宇宙膨胀的性质和观测事实的支持;其三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观测事实的支持.在一个概念上统一的宇宙学框架模型中,这三个方面(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物理效应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理论模型预言和实验观测结果必须在多方面相互一致自洽,这也是所谓精确宇宙学!迅速发展、逐步为人接受的非常关键性的特点.宇宙早期核合成理论模型图像大致为:宇宙爆炸早期,温度极高,辐射占主导地位.宇宙不断膨胀,温度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粒子物质逐渐形成浮现.为数众多的是质子(氢原子核)和电子,在高温环境中还形成 粒子(氦原子核),锂原子核,铍原子核,硼原子核等.这些原初元素丰度的理论预言,可以与观测数据相比较.这些原初元素丰度大致保持到宇宙时空中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前.而后来众多恒星的形成和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各种元素是对宇宙早期形成的原初元素丰度的污染!.通过观测,人们试图确定原始的宇宙元素丰度与理论预言值相比较,来不断调整理论模型的发展方向和相关参数.宇宙早期核合成过程中产生各种物质粒子,其中包括难以捕捉的中微子.而各种粒子的混合存在,又代表着有各自相应的分压,分压的总和决定着宇宙的膨胀速率和相关的时间尺度,继而影响原初元素丰度的分布.基于这一想法和观测数据的限制,芝加哥大学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David Schramm教授曾大胆预言中微子只有3种类型,并为后来的地面粒子物理实验所证实.1997年12月下旬,他自己开飞机在飞往A spen Colorado途中不幸失事身亡.物理宇宙学与粒子物理渊源极深,有着极为密切的相关性,这也充分显示着宏观宇宙与微观世界的精美绝妙的统一;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物理系都有物理宇宙学的研究方向.哈勃所观测到的遥远星系在不同距离上的退行是宇宙膨胀的重要事实.1964年Penzias和Wilson 发现的残存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8,19](见封三图9)是支持宇宙大爆炸图像的又一重要依据.几年前人们用Ia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特征(致密的白矮星因吸积物质超过Chandrasekhar质量极限1.4个太阳质量而爆炸)作为标准烛光测定不同红移处(即不同距离上)的宇宙膨胀性质,推论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和宇宙时空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即前面多次提到的宇宙学常数!).Saul Perlmutt er(U C Berkeley 和LBN L),A dam Riess(Space T 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 e和Johns H opkins U niversit y)和Bryan Schmidt(M ount Stromlo O bservat ory of t he Australian National U niversit y)3位年轻天体物理学家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共同荣获2006年邵逸夫天文奖.他们由长年积累的Ia型超新星观测推论出的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因为这意味着除人们熟悉的物质和辐射之外,宇宙时空中还存在至今说不清的无处不在的暗物质!和神秘的暗能量!.这一重要结论使天体物理学家们为之震撼,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够在浩瀚宇宙时空中的两个庞然暗家伙!面前显示出智慧的光芒.在宇宙爆炸膨胀过程中,辐射场温度逐渐降低,各种物质元素逐渐浮现出来.大约在389000年前后,物质(强子与暗物质粒子)与黑体谱辐射场脱耦(或称电子与辐射场最后一次散射时期,或称宇宙辐射变得透明了).自此时起,宇宙背景辐射基本不再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残存辐射场的温度随宇宙膨胀而持续降低至今天的2.7K.由于早期宇宙的量子涨落,宇宙背景辐射的分布并不是绝对平滑而是具有微弱的此起彼伏的不均匀性.这种各向异性含有重要的信息,其中包括宇宙的年龄、哈勃常数、暗物质的性质,宇宙时空中不同尺度上物质系统结构的形成等.结合以上几个方面和线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强调说明.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上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然而,在相对小的尺度上,我们观测到超星系团结构、星系团结构和星系等.那么,这些不同尺度上的结构(通常称为大尺度结构)在宇宙时空中是如何形成的呢?现在大致的框架图像是早期宇宙高温膨胀时有量子涨落并有一定形式的功率谱分布.随着宇宙的膨胀和逐渐降温,这些涨落及其功率谱按物理规律在宇宙时空中演化.从一个统一的物理概念和图像上讲[45],这些涨落在物质场、辐射场、暗物质场和暗能量场都应当留下相互关联的和不可磨灭的痕迹.基于广义相对论的详细计算,Sachs和。

宇宙微波背景的推理计算

宇宙微波背景的推理计算

宇宙微波背景的推理计算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学中重要的观测现象,它涉及到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等多个方面。

推理计算是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从观测数据中推断出有关宇宙的各种信息。

在宇宙学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推理计算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1. 宇宙学原理:认为宇宙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即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是均匀的,并且各个方向上的观测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2. 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物质在时空中弯曲的表现,而这种弯曲会影响光的传播路径。

因此,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和各向异性,可以推断出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和时空弯曲。

3. 黑体辐射:认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种黑体辐射,即其光谱与温度有关,可以用普朗克公式描述。

因此,通过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和光谱,可以推断出其发射时的温度和演化历史。

基于以上假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推理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观测数据:通过卫星或地面望远镜等观测设备获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数据,包括温度、偏振和各向异性等。

2. 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校准,消除噪声和其他干扰因素,提取有用的信息。

3. 建模:根据广义相对论和黑体辐射等理论,建立模型来描述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演化历史和物质分布。

4. 参数估计:通过比较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的结果,估计模型参数的值,例如宇宙学常数、物质密度、哈勃常数等。

5. 统计推断:利用估计的参数值和其他已知信息,推断出有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其他宇宙学现象的统计性质和特征。

总之,推理计算是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镜像对称理论

镜像对称理论

镜像对称理论镜像对称理论是一种物理理论,它试图解释宇宙中存在的镜像对称性的现象。

镜像对称性是指物理系统在进行空间镜像变换(左右翻转)后依然保持不变。

根据这一理论,宇宙包含了的所有基本粒子和其相互作用的规律都应该表现出镜像对称性。

镜像对称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例如反射现象中物体的镜像是对称的,人类身体左右对称等。

在物理学中,这种对称性往往具有深刻的意义。

根据镜像对称理论,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和反粒子相互作用应该是镜像对称的。

这意味着基本粒子的性质在镜像反射下应该与其反粒子完全一致。

镜像对称理论在高能物理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基本粒子物理实验表明,宇宙中存在多种粒子,包括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

实验也表明,这些粒子具有相应的反粒子,其电荷相反。

根据镜像对称性,这些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该是对称的。

镜像对称理论还可以解释物理规律中的某些异常现象。

例如,通过对镜像对称性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解释为何宇宙中物质比反物质多。

根据标准模型的观测结果,初始宇宙应该是对称的,即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应该相等。

然而,实际观测却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的物质,而几乎没有反物质。

镜像对称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宇宙的对称性可能在某个时刻被破坏,导致了物质的过量产生。

除了在基本粒子物理学上的应用,镜像对称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通过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科学家可以利用镜像对称理论来设计和合成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应用于能源存储、传感器、光电器件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镜像对称理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尽管它提供了一种解释现象的理论框架,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为什么宇宙中存在偏振现象,即光的震动方向只沿一个方向传播?镜像对称理论无法解释这一问题。

因此,科学家们仍在努力研究和发展更加完善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奥秘。

总而言之,镜像对称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理论,它试图解释宇宙中的镜像对称性现象。

无论是在基本粒子物理学还是材料科学中,镜像对称理论都有重要的应用。

《量子力学原理》随笔

《量子力学原理》随笔

《量子力学原理》读书札记目录一、量子力学概述 (2)1.1 量子力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1.2 量子力学的主要理论和概念 (4)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5)2.1 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 (6)2.2 测量问题和不确定性原理 (7)2.3 超定态和量子叠加 (9)2.4 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 (11)三、量子力学的主要应用 (12)3.1 量子计算 (13)3.2 量子通信 (14)3.3 量子传感 (15)3.4 基本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 (17)四、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 (18)4.1 量子力学的解释主义 (20)4.2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 (21)4.3 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 (23)4.4 对量子力学的质疑和挑战 (24)五、量子力学与相对论 (25)5.1 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 (26)5.2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的结合 (28)六、结语 (28)6.1 量子力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9)6.2 对量子力学的期待和展望 (31)一、量子力学概述作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便对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还为许多前沿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别是在原子和亚原子粒子层面的现象。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不再是传统的确定性的,而是被描述为概率性的。

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叠加态。

当我们对粒子进行测量时,它会塌缩到一个特定的状态,并且测量结果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如波函数坍缩。

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还包括超定位原理,即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线性组合。

量子纠缠现象揭示了粒子间状态的强相关性,使得远程的粒子状态可以瞬间影响彼此,无论它们相隔多远。

量子力学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理论体系,它挑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传统观念,并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量子力学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它能继续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二战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实验有哪些? - 知乎

二战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实验有哪些? - 知乎

提问搜索话题、问题或人...首页发现消息物理学科学史实验物理修改二战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实验有哪些?修改对「最重要」的定义:这个我很纠结,本来想说二战后物理学实验中前十名重要的实验。

但我平生最讨厌「十大」,因为怎么那么巧是十个……修改添加评论 分享 • 邀请回答举报4 个回答按票数排序著微,細推物理須行樂曾恒福、宋诗薇、邓雄杰 等人赞同「重要」的标准见仁见智。

且学科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很难说那一步「更」重要。

于是不妨多列举一些,并给出简要评介。

物理是实验科学,重大实验发现一般也意味着物理学本身的重大进展,所以写成了大事年表。

有些严格来说算是「发现」,不过发现和实验本来就无绝对界限;还有一些实际上是「发明」或者「技术」,但因意义重大,故一并列出。

————————————————————核磁共振(1946)Edward Purcell 和Felix Bloch 分别用共振吸收和核磁感应法测量核磁矩,实现了核磁共振。

二人因此获得1952年Nobel 物理学奖。

Lamb 位移(1947)由Willis Lamb 和Robert Retherford 发现。

Lamb 位移是量子电动力学的第一个实验证据。

其说明即便最简单的氢原子,量子力学也不能完整描述,而需要用量子电动力学。

Lamb 因此获得1955年Nobel 物理学奖。

电子反常磁矩(1947)反常磁矩包括电子和μ子的反常磁矩。

前者由Polykarp Kusch 精确测量,并因此获1955年Nobel 物理学奖。

反常磁矩同Lamb 位移一起,是量子电动力学的最重要的实验支柱。

π介子(1947)由Cecil Powell 等人在宇宙线中发现。

Powell 因此获得1950年Nobel 物理学奖。

而在1949年,汤川秀树则因为理论预测π介子存在获得Nobel 奖。

π介子是最轻也是最重要的介子,对研究低能268曾恒福话题20强相互作用有重要作用。

晶体管(1947)由Bell实验室的John Bardeen、Walter Brattain和William Shockley发明。

镜像对称理论

镜像对称理论

镜像对称理论镜像对称理论是一种物理理论,它提供了关于自然界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描述。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Howard Georgi和丹麦物理学家Holger Bech Nielsen在1979年提出。

在传统的粒子物理学理论中,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是由不同粒子之间的交换粒子所引起的。

然而,镜像对称理论则认为,存在一种名为“镜像对称”的新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基本粒子与其“镜像粒子”之间的交换所引起的。

根据镜像对称理论,每个基本粒子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镜像粒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量和自旋,但具有相反的电荷和其他一些量子数。

例如,对于电子来说,其镜像粒子被称为“镜像电子”,它具有与电子相同的质量和自旋,但电荷相反。

镜像对称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基本粒子为什么具有质量的机制。

根据该理论,所有基本粒子的“镜像粒子”都是无质量的,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然而,在早期宇宙中,存在一种称为“镜像对称破缺”的机制,使得基本粒子和其镜像粒子产生了质量差异。

镜像对称理论是一种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物理理论,因为它能够解释一些现象与传统粒子物理学理论相悖的实验结果。

例如,该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微子具有质量,同时也能够解释暗物质、宇宙加速膨胀等一系列现象。

然而,镜像对称理论也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争议。

首先,尚未发现任何与镜像粒子相关的实验证据,这使得该理论仍然处于假设阶段。

其次,镜像对称理论与现有的标准模型存在一些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镜像对称理论,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实验方案。

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是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的,该实验旨在寻找镜像粒子的存在证据。

此外,还有一些建议利用宇宙射线探测器等设备来探测可能存在的镜像粒子。

总之,镜像对称理论是一种旨在解释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和质量起源的物理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粒子物理学理论不同的描述方式,并为一些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

然而,尚未发现实验证据表明镜像对称理论的有效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验证来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0 卷 增刊Ⅱ 2006 年 12 月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Vol. 30, Supp.Ⅱ Dec., 2006
镜像核 12B 和 12N 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 *
梅花1 陈洪1;1) 尧江明2 孟杰1,2,3,4;2)
55
分量对 12B 和 12N 的单粒子能级的影响. 图 1 显示在考 虑 ω 空间分量后单粒子能级发生分裂, Krammer 简 并消除. 其中, 1s1/2 轨道劈裂最大, 1p3/2,1/2 劈裂最小, 对于 1p3/2 态则是 1p3/2,3/2 态的劈裂大, 这是因为能级 劈裂的大小近似正比于角动量第三分量投影 m[10]. 镜 像核 12N 的单粒子能量之和比 12B 的小, 为结合能差 异提供了 13.22MeV 的贡献.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RMF) 在原子核的研究中取 得了很大的成功, 它能很好地描述原子核内的自旋轨 道劈裂, 赝自旋对称性, 以及单核子分离能等[4—7]. 对 于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原子核, 如奇 A 核、奇–奇 核, 由于未配对价核子引起原子核内存在空间流, 导 致非零矢量场的空间分量的存在. 研究发现它在奇 A 核的核磁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10], 因此必须自洽 地将它考虑进去. 包括奇时间分量轴对称的 RMF 理 论已经用于对镜像核束缚能差异的研究[11], 并给出了 比非相对论情况下更好的结果, 但仍然不能完全解释 ONS 反常. 因此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 镜像核 束缚能差异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采用包含奇时 间分量的三轴相对论平均场理论详细地研究镜像核 12B 以及 12N 的基态性质.
/MNω0 (MN 是√核子质量), 其中 ω0 = 41A−1/3; 玻 色子的为 bB = b0/ 2.
表 1 中列出了是否考虑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两种情 况下 12B 和 12N 的总结合能 (5) 式以及其中各项贡献的 情况. ∗ 号表示没有考虑 ω 空间分量计算的结果, ∆ 表 示 12B 与 12N 中相应各项之差.
EN 是单粒子能量之和, Ei(i = σ, ω, ρ, A) 为相应介子
场和库仑场能量, Ecm 是质心修正, 本文采用微观质心
修正[12]
E mic cm
=

1 2mA
Pc2m
, 其中 Pcm = ΣiApi 是质心
坐标系中的核子总动量.
计算中采用 PK1 有效耦合参数. 同时, 由于 ρ 介
子场和电磁场空间分量的贡献与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
12 N −257.04 1297.68 −1088.61
−1.96 −13.47 −11.88 −75.28 −74.04
∆BN −13.22 18.45 −16.82 −0.27
5.86 −0.13 −6.14 −5.53
表 2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考虑与不考虑(∗)两种情况下 12B 和 12N 的均方根半径以及形变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的出发点是包含核子场ψ, 同 位旋标量–标量介子场 σ, 同位旋标量–矢量介子场 ωµ, 同位旋矢量–矢量介子场 ρµ 以及电磁场 Aµ 的有效拉 氏密度
L = ψ¯ iγµ ∂µ −M − gσσ − gωγµωµ − gργµτ • ρµ −

µ

1
− 2
τ3
ψ+
1 2
∂µ
σ
RMS 半径减小, 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很显著. 其次, 它 压低了核的 β 形变, 使核更接近球形, 这是 ω 介子空 间分量使核束缚得更紧的结果.
表 1 的计算结果表明单粒子能量之和在镜像核束 缚能差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 1 给出了 ω 介子空间
增刊Ⅱ
梅花等:镜像核 12B 和 12N 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
表 1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考虑与不考虑(∗)两种情况下 12B 和 12N 的结合能以及各项的贡献
nuclei
EN Eσ Eω Eρ Ec Ecm Etotal Eteoxtpa.l [14]
12 B∗ −267.25 1302.05 −1093.56
−2.21 −7.57 −11.71 −80.25
rn 2.53 2.51
2.31 2.29 2.43(7)[15]
rp 2.32 2.30
2.57 2.56 2.49(7)[15]
β
0.185 0.180 0.39[16]
0.191 0.187 0.30[16]
γ 0.16 3.13
0.07 2.99
根据核子密度可以得到相应的均方根半径 (RMS), 电 荷 密 度 半 径 为 rc = rp2 + 0.64. 由 核 的 四极矩 Q20, Q22 可得核的形变参数 β 和 γ, 计算结果 列于表 2 中. 从表中可以看出, 镜像核的半径近似具 有同位旋对称性. 同时发现 ω 空间分量的考虑使核的
本文采用包含奇时间分量的三轴相对论平均场理 论, 对轻核区的镜像核 12N 和 12B 的性质作了详细的计 算, 分析了奇时间分量对镜像核性质的影响, 研究发 现, 奇时间分量使核束缚更紧, 增大了镜像核结合能 差, 其中微观质心修正效应表现得很重要. 另外, ω 空 间分量使得 12N 和 12B 中互为时间反演态的单粒子能 级发生劈裂. 对于 1s1/2 轨道, 12N 和 12B 中质子和中子
(−∇2 + m2ω)ωµ(r) = gωjBµ (r) − c3ων ων ωµ(r),
(4)
(−∇2 + m2ρ)ρµ(r) = gρjRµ (r),
−∇2Aµ(r) = ejpµ(r), 其中 Klein-Gordon 方程的源项参见文献 [10].
系统的总能量为
Etotal = EN + Eσ + Eω + Eρ + Ec + Ecm , (5)
C or nucl-th/0606040 11 Koepf W, Krein G, Barreiro L A. Phys. Lett., 1996, B381:
12 N∗ −254.11 1283.93 −1077.03
−1.93 −13.41 −11.78 −74.33
∆∗BN −13.14 18.12 −16.53 −0.28
5.84 0.07 −5.92
12 B −270.26 1316.13 −1105.43
−2.23 −7.61 −12.01 −81.41 −79.57
1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重庆 400715) 2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 100871)
3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0) 4 (兰州重粒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原子核理论中心 兰州 730000)
摘要 在包含了奇时间分量的三轴形变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框架下, 研究了轻奇–奇镜像核 12B 和 12N 的 基态性质, 如结合能差、均方根半径以及形变等, 并且分析了矢量介子场空间分量对基态性质, 特别是 单粒子能级的影响.
2006 in press 8 Hofmann U, Ring P. Phys. Lett., 1988, 214B: 307
9 Furnstahl R J, Price C E. Phys. Rev., 1989, C40: 1398 10 JAO J M, CHEN H, MENG J. to be publised in Phys. Rev.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考虑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后原 子核结合能增大, 核束缚得更紧. 其次, ω 介子场空 间分量的考虑会引起核子场、介子场、库仑场和质 心修正对镜像核束缚能差异的贡献发生变化, 考虑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以后束缚能差异从 5.92MeV 变为 6.14MeV, 增大了 220keV. 其中, 核子场、介子场和库 仑场这三项对镜像核束缚能差异的贡献之和在 ω 介 子场空间分量考虑前后变化很小 (仅为 20keV), 而质 心修正能的贡献在 ω 介子场空间分量考虑之后变化 很显著 (200keV), 因此, 微观质心修正在轻镜像核结 合能差的研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镜像核 结合能差异 单粒子能级
如果核力具有电荷对称性, 并且中子和质子有相 同的质量、电荷、磁矩, 那么镜像核就应该具有相同 的性质. 但是由于 u-d 夸克质量差异以及核子内部夸 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导致了核力的电荷对称性破 缺, 镜像核束缚能差异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理论上 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差异, 即所谓的 ONS 反常, 是人们一直以来长期关注的问题[1—3], 人们试图通过 考虑各种修正项来尽可能减小这种差异, 但是到目前 为止, 关于 ONS 反常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
场的场张量为
Ωµν = ∂µ ων − ∂ν ωµ,
Rµν = ∂µ ρν − ∂ν ρµ,
(2)
Fµν = ∂µ Aν − ∂ν Aµ.
箭头表示同位旋空间矢量, 黑体表示坐标空间矢量.
从拉氏密度 (1) 出发可导出核子场满足的静态
Dirac 方程:
[α •(−i∇ − V (r)) + V0(r) + β(M + S(r))] ψi = εiψi , (3)
的单粒子能级劈裂都高达 ∼2MeV.
图 1 12B 和 12N 的单粒子能级 其中黑线是没有考虑奇时间分量的情况. 考虑奇时间 分量后, 角动量第三分量为正(红线)和负(蓝线) 的时 间反演态发生劈裂. 单粒子能级采用了近似好量子数 ljm 标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Okamoto K. Phys. Lett., 1964, 11: 150 2 Nolen Jr J A, Schiffer J P. Ann. Rev. Nucl. Sci., 1969,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