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的序列技法分析

合集下载

王西麟的三种话语系统——以近作《四重奏》、《喜剧的对话》和《钢琴协奏曲》为例

王西麟的三种话语系统——以近作《四重奏》、《喜剧的对话》和《钢琴协奏曲》为例
檀革胜
《 西麟 的 三 种话 语系 统 》 王
王西麟 的 三种 话 语 系统
一 一
以近作 四重奏 》 喜 剧 的对话 和 钢琴 协奏 曲 为例 、
檀 革胜
王西麟 近年来 的作 品常常 由三种话语系统构成。第一种话语系统多 以全奏 的音型为主要特征 ,音乐语言激情奔放 。第 二种话 语系统常常以散板化的 、内在 柔弱 的语调为主要特征。第三种 话语 系统 常常布局 在乐 曲的最后 部分 ,自身构成一个长 呼吸结构,它是热情的生命之歌 ,表现温暖 的情怀 ,温馨 的祝福 ,预示着希望和未来 。 解 读王西麟近几年的作品 ,了解 他的创作思想动态,我们须将三种话 语系统进 行比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晓作 曲家的 创 作美 学观 念和 其具体的表现技术 。在上述三种话语系统 中,第一 、第二种话语系统直接表现人类 的抗争 ,增加 了乐 曲的紧 张度 ,是乐 曲强烈交响性和戏剧性 的具体体现 。在第一 、第二种话语系统对立基础上,音乐历经沉思 ,呈现 出新的希望 以及
作 ,2 0 0 9年 8月 1 0日在德 国柏林演 出,反响强烈 。2 0 年青年 欧洲 古典音乐节全 称为 “ 09 朗盛欧洲青年 古典音乐 界—— 中国
20 ” 0 9 。为了文化合作的这一主题 ,音乐节特意要求琵琶 、筝和笙三件 中国传统 的乐器参加,而委 约创 作的作品也就 必须包 括这三件中 国乐器 。《 喜剧 的对话 》就是为这三件传统的中国乐器和室 内乐 队而作 。
次上演 。世界著名作 曲家 S f Gu a uia o a b i l 评价 该作品:“ i d n 这是大师的作品,这作 品给我很 强烈 的印象 ,《 四重奏》的感情 非
常 强烈 ,形象非常鲜明……虽然只是一首四重奏 ,但不是普通 的室 内乐 ,而是交响性 思维很 强的作品。作 品音 调的变化 ,戏 剧性 的对 比和构 思特 点,是大师的手笔……我特别要说的是:这样的音乐在我们 当今 的世界上也是很少有的 ,很独特、很有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从第5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形成了以两小节为一组的音组进行旋律的推动,在第9小节第一个和弦(b E-G-B-D)似乎将乐段推向了高潮。

同样,在乐句中出现的动机材料依然是之前两组动机材料的变形和发展。

在第9小节后四拍到第10小节前八拍和第10小节后四拍到第11小节前八拍出现的两次推进,也是两个核心动机的变形模进再现。

最后,第11-12小节出现的(C-#C-D-#D-E-F-#F-G-#G-A-b B-B),首次将十二个半音汇集在一起,代表核心动机发展的最终形态。

最后,作曲家使用持续不断的三度音程为旋律声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全曲的统一性。

(二)偏爱大三度、小七度在传统的创作思维中大三度和小七度都属于不协和的音程,在遇到不协和音程的时候传统创作方式是将不协和音解决到协和音程。

但是在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具体运用手法上,勋伯格偏爱大三度和小七度进行。

勋伯格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旋律的色彩感。

曲子开头右手部分一直以小三度F—D来回摆动的方式继续到第四小节第四拍出现b B—E增四度,第六拍并没有解决这个不协和音程,反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G—b E小六度(大三度的转位),在这里色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紧接着在第五小节中出现了一个b E-b D大二度(小七度的转位)低声部回到了之前的固定音型,给听众带来音色上的变化。

在24小节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每两个音分为一组可以发现#F—E、D—C、A—G、F-b E、b D-b C(小七度)和#A—#F—#C—A(大三度)E—C—G—b E—b C(大三度);右手的高音旋律F—A-#F(大三度加小三度)中间的声部以大小二度的方式级进下行,这一句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勋伯格大三度和小七度的运用。

(三)主题性旋律创作手法除上述特征外,从旋律的表现形态看,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题性旋律(具有清晰的音程动机运作,并且有明显的主题材料),另一种是无主题性旋律(无明显的音程动机,无主题材料)。

钢琴曲《对话》曲式研究

钢琴曲《对话》曲式研究

钢琴曲《对话》曲式研究摘要:钢琴曲《对话》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八首。

本文从曲式结构、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Op.72-No.8;创作技法《对话》(Dialogue),这部作品被题献给叶卡捷琳娜·拉罗恰(Ekaterina Laroche)。

她是柴可夫斯基的老朋友赫尔曼·拉罗恰(herman laroche,1845-1904)的第三任妻子。

赫尔曼是苏联的音乐文学评论家,1862年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柴可夫斯基相识,为维持终生友谊。

叶卡捷琳娜出生于叶卡捷琳奥斯拉夫省,她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银行家,并拥有大片的土地。

早在1889年她嫁给赫尔曼·拉罗恰之前,她就与柴可夫斯基相识。

两人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出国旅行。

1881年开始直到柴可夫斯基逝世,他俩前后有58封往来信件被发掘保存,由此可见两人关系。

这首作品为B大调,3/4拍,中速的快板,采用自由多段体曲式结构写成。

和弦设计上使用了b3DDVII7的重属导七和弦,但这个和弦是被作为插入性和弦来使用的,并没有遵循传统和声中DD-D的重属组解决到D的功能和声进行逻辑。

这个乐段的两个乐句都采用b3DDVII7-T的和声进行结束。

B乐段(第11-18小节),G大调,平行乐句乐段,结构方整。

和弦设计上使用了D7/II,和b3DDVII34的重属导七和弦,也是作为插入性和弦来使用的。

这个乐段的两个乐句都采用b3DDVII34-T的和声进行结束。

A`乐段(第19-23小节),B大调,减缩再现,仅再现了一个乐句。

C乐段(第24-31小节),B大调-降E大调,平行乐句乐段,结构方整。

前乐句(第24-27小节)和弦设计上使用了DDVII7的重属七和弦,并用在末尾采用DDVII7-T的和声进行结束;后乐句(第28-31小节)末尾转调到降E大调并采用D56-T的终止式结束。

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

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

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王 瑞内容提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赋于音乐作品以民族意韵和时代特征,历来是我国作曲家,特别是运用西方音乐技法进行创作时所孜孜追求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钢琴小品八首》的创作技法及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认为,这是一部充分体现该艺术理念的典范之作。

探寻其成功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序列音乐; 无调性; 复调风格; 五声化和声序列音乐作品,即使是对于一些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人来说,也是讳莫如深的。

它给人的感性认识是复杂多变的节奏,剧烈跳动的旋律,躁动不安的音响以及晦涩难懂的内容。

然而,当您看到《田园》、《诙谐》、《山歌》等一个个精致形象的标题时,是否会想到这些就是用十二音技术写就的音乐作品。

1982年,陈铭志教授采用罗忠钅容先生的歌曲《涉江采芙蓉》的音列创作了一部序列音乐作品——《钢琴小品八首》。

不久,便很快流传于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赞誉。

这部小品集中,作者在严格运用十二音技术的同时,别具匠心地对十二音语汇、织体组织及节奏律动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技术处理,使作品简洁洗练,通俗悦耳,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韵味。

《钢琴小品八首》(以下简称《小品八首》)采用了相同的基本材料即统一的音列,然而却在音乐形象、性格及情致上形成各不相同、各具魅力的效果。

相同的音列决定了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但风格迥异的作品内涵及艺术构思则显示出序列音乐无穷的创造性和巨大的能量。

尤其在探索如何将西方现代音乐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有机结合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开创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本文以学习为宗旨,对这部作品整体创作中所展现出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自身修养,指导创作实践。

一、饱和的调性因素与无调性总体风格的对立统一运用无调性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持无调性的平衡,还要防止音乐出现杂乱的、漫无目的的松散现象。

因此,必须以一种组织程序来代替类似调性音乐中调性的组织作用。

《钢琴小品8首》的部分

《钢琴小品8首》的部分

《钢琴小品八首》是由我国作曲家陈铭志教授于1982年创作的,这部作品被视为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技法”写就的钢琴作品。

十二音技法是无调性音乐中最完善的作曲技法,它在一个八度内无主、次之分的十二个半音所构成的“音列”是这一技法的核心。

在音列中的各音按固定次序出现一遍之前,不得重复,则形成这一技法最基本的创作原则。

这部作品融合了序列音乐技术与五声风格语言,创造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无调性音乐,因此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体现了娴熟的十二音技法与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

此外,这八首小品分别是《田园》、《诙谐》、《山歌》、《小溪》、《牧童》、《夜曲》、《舞曲》和《狂想曲》。

陈铭志教授的目标是吸取十二音写作技法中的合理内核,并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音乐创作道路。

这部作品的成功经验及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之4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30之4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所创作的一系列钢琴小品。

所谓“无词歌(英文songs without words,德文Lieder ohne Worte)”,是指乐曲虽是器乐独奏,却如艺术歌曲一样充满深情优美的旋律。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共有八集,于1830-1847年间先后出版,每集6首,共48首,另外还有一些未能出版。

大部分《无词歌》采用三段曲式,但是中段与前后两段的对比并不鲜明,而是纠结缠绕、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乐曲旋律温柔优美、清澈明亮,像林中小溪,或快或慢的自然流淌。

如果把每集的六首作为一个整体,第一首通常是温暖优雅、舒展流畅的慢乐章,后面是灵活欢快与温婉宁静的快慢对比,而每集的快慢组合、情绪变化则各有不同。

第一集Op19出版于1830年,出版时的标题为《钢琴的旋律》。

第一首标题为“甜蜜的回忆”,乐曲舒展流畅、温柔优美,深切题意。

随后是清澈明亮、温婉优雅的第二首,灵巧活泼、轻快跳跃的第三首,以及轻柔优美、纯净透明的第四首、最后是灵活快速而略带急切的第五首,和轻柔舒缓、带着淡淡忧伤的第六首。

第二集Op30出版于1835年,从这一集开始以《无词歌》为题。

第一首乐曲温柔优美、舒展流畅。

随后是激情活泼的第二首和宁静温婉的第三首。

第四首则以快捷灵动、似乎永无休止的旋转为特点。

在轻巧明亮、灵活跳跃的第五首之后,乐曲以宁静温和而略带忧伤的第六首结束。

第三集Op38于1837年出版。

这一集中即有轻灵优美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活泼快速的第三首和第五首,也有平稳温婉的第四首和第六首。

第四集Op53于1841年出版。

这一集中前两首都是温暖明亮、舒展流畅;第三首、第五首和第六首则灵活快速跳跃,充满激情和自信;而第四首宁静舒缓,带着淡淡的忧伤。

1844和1945年门德尔松又先后出版了《无词歌》的第五集和第六集。

第五集开始于轻柔温暖、舒展和缓的第一首;随后是快速活泼、热情而充满活力的第二首。

接下来的第三首开头紧张激动,随后转为深沉凝重,这种暗淡的色调在《无词歌》中却属罕见;随后的第四首在舒展灵活的跳动中也带着些许忧伤;这种暗淡忧伤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第五首。

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的曲式结构分析作者:黄佳颖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何少英先生将民歌融入自己的体会和灵感,化为钢琴作品。

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音乐创作的严谨态度,他总是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来不断选择结构,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既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关键词】何少英;《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曲式结构《八首中国民歌钢琴小品》是何少英先生通过对民歌主题在调性、和声、织体、音区等进行发展创作而成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分析这部作品的结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演奏中更好的诠释作品,揭示作品的音乐内涵。

第一首《脚夫调》这首作品是变奏曲式,由包含了尾声的两个乐段构成,图式1是它的曲式结构图。

全曲以充满悲愤的陕西民歌《脚夫调》为变奏主题。

第一乐段(1—9)小节,a羽调式,主题在右手上方声部单音陈述,低声部在旋律长音处用五声性和弦衬托。

第二乐段(10—18)小节,a羽调式,主题在左手低声部单音陈述,上方声部是流动的音型,加密了节奏型,推动了悲愤情绪的进一步高涨。

尾声(19—24)小节,a羽调式,两个声部上四度双手交替进行,第22小节是是上四度紧缩模仿。

全曲在A羽音五声性和线上结束。

第二首《凤阳花鼓》这首作品是变奏曲式,由包含了引子、间奏和尾声的两个乐段构成,图式2是它的曲式结构图。

全曲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旋律作为这首作品的变奏主题。

引子(1—3)小节,D宫调式,上方声部是欢快的旋律,下方声部是用纯五度音程内加增四度组成的和弦来模仿民间的锣鼓点。

第一乐段(4—15小节),D宫调式,主题旋律在上方声部单音陈述,旋律长音处辅以跳跃的含小二度或增四度的音程,低声部用音程或和弦来模仿民间锣鼓点,整个低声部的线条以级进进行为主(16—18)小节是间奏,和引子的材料、调性完全一样,继续延续了欢快、活跃的音乐情绪。

第二乐段(19—30)小节,D宫调式,主题旋律在高低音区相互交替陈述。

和声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和声曲式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

(二)十一月《雪橇》November-----Troika《雪橇》又译作《在马车上》,关于这首小品,还有一段小故事。

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的日子,柴可夫斯基的管家就会提醒他:“先生,又该寄邮件了吧?”这时候,柴可夫斯基就坐下来,把当月的曲子完成。

写这些钢琴小品成了他每个月定期的音乐游戏,写过就放下,直到下个月仆人提醒之前,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创作灵感不可能随呼随到,在六月和十一月,到了“寄邮件的日子”,柴可夫斯基腹中空空,找不到理想的表达方式,于是拿两首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船歌》和《雪橇》。

注①《雪橇》,复三部曲式,快板,四四拍。

这是一首描写冬日欢乐的乐曲,钢琴模仿马拉雪橇上铃铛的叮咚声,轻快活泼,雪橇在茫茫雪原上逍遥自在地奔跑,一路洒下欢愉快乐的铃声。

柴可夫斯基性格忧郁,冬天却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写到:“……俄国的冬天风光对我来说美妙无比。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雪像无数钻石般闪耀光芒。

从我住房的窗口可以视野开阔地眺望远方,多么美好自在,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畅快自由地呼吸吧!”注②十一月《雪橇》表现的正是晴朗的冬日里自由欢畅的心情。

1、主题分析首部(1-27)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明朗、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的心情都格外欢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A段](1—8)为两个同头异尾乐句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四四拍,E大调。

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

谱例7在这段中,主题由高声部及次中声部的八度重复展开,并在整个A段中持续,使主题的旋律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节奏型由两个八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八分音符组合而成,使四四拍的节奏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但在二分音符长音停顿处加入了四分音符音程的填充,使切分节奏得以打破。

在A段的最后两小节转入升g小调,经属七和弦,结束于升g 小调主和弦。

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八月》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八月》曲式分析

月 为这 家杂 志 写一 首 钢 琴 曲, 他 连 续 写 了十 二首 曲子 , 构 成 了 一 套 脍 炙 人 口 的 组 曲 《四 季 》 。 通 过 对 自然 景 色 的抒 情 , 作 曲家 也 表 达 了人 们 的 希 望 与 欢悦 , 激 奋 与 豪 迈, 忧伤与憧憬, 焦 虑 以及 对 幸福 的渴 求 之情 。柴 可 夫 斯 基 在 这 部 套 曲 中反 映 了俄 罗 斯 人 民生 活 的全 貌 , 这 本 身就 表 现 了 一种 完 整性 , 这 与 十 九 世 纪 俄 罗斯 宗教
[ 关键词] 柴 可 夫 斯 基 乐 曲 主 题 曲 式 分析
一 .
柴 可 夫 斯 基 生 平
曲的 呈 示段 , 和 声 通 常 都 是 比 较 稳 定 的 。 见 谱 例
柴可 夫斯基是 l 9世 纪 俄 罗 斯 最 伟 大 的 作 曲 家 和 音乐教育家 。 他 的钢 琴 作 品 具 有 强 烈 的感 染 力 , 充 满 着 激情 , 同 时 还 带 有 强 烈 的 管 弦 乐风 格 , 这 些 都 是 作 曲 家
义 气质 的作 曲 家 , 从 这 部 作 品 中笔 者 认 为 , 他 在 表 现 浪
漫 主义 情 感 和体 现 浪 漫 主 义 风 格 中运 用 了 大 量 的 古 典
时 期 的音 乐元 素 。结 构 规 整 对 称 , 《 八 月 》 通 过 每 个 乐
部 曲式 , 首部 ( 1— 6 7小 节 ) b小 调 是 体 现 繁 忙 的 收 获
场 面 的 乐 段 。中 部 ( 6 8— 1 2 9小 节 ) 则是优美 、 安 逸 的 乐段 , 与第 一 部 份 的欢 快 、 忙 碌 的 劳 动 场 景 形 成 了 鲜 明
段 多 用 两 句 平 行 的 方 整 结 构 , 调 性 进 行 中 现 了农 民 来来 往 往 忙 于 收 割 , 喜 获丰收的景象。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四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四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四级第四级一共有四项内容大家要注意的是,从四级开始,有一些乐曲是有速度标记的,大家可以作为衡量、核对的参考。

第一项内容是基本练习一共有六组,包括了从一个降号到六个降号的大小调音阶和琶音。

四级的音阶和琶音要求双手同向弹三个八度。

从速度方面来说,四级没有速度要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速度,只要能弹得很均匀、有一定的流畅度就可以。

另外,音阶和琶音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和三级一样,因为音阶用十六分音符,琶音用八分音符来写,就意味着音阶和琶音的速度应该相差一倍(也就是说,琶音是每拍弹两个音,音阶是每拍弹四个音,琶音正好比音阶慢一倍)。

在这六组大小调中,降G大调和降e小调在四级中是第一次接触,也是最难的一组。

其他调的琶音可以把长的手指(2、3、4指)放在黑键上,短的手指(1、5指)放在白键上,从手的位置来说,是最牢靠的。

而这一组的琶音则全部都在黑键上,所以希望大家能多加练习,把手指的动作、位置练得很顺,声音很均匀。

第二项内容是技巧性练习曲一共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练习曲》(op,172。

No,4)T.拉克曲这首练习曲主要是左手的跑动练习,情绪要有非常精神抖擞的感觉。

练习曲的前部,左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手指位置是密集的、收拢的。

从右手的部分来看,开头的双音要弹得很有弹性。

特别要注意在弹的时候,如果把不同句尾长短的区别做得很好,就能加强音乐趣味。

如:第一句的句尾(第2小节的第二拍)是跳的句尾,弹时要活泼而有弹性。

而第二句的句尾(第4小节的第二拍)则是延长的,记号“ten,”的意思是表示要把这个音保持一会儿,基本弹够一拍的时值。

两个句尾一短一长,语气感觉就完全不同,使人感到饶有趣味。

第6小节和第8小节也是与第2、第4小节类似的,一短一长两种句尾同样要区别好,而且整体比前面提高了三度,情绪上更兴奋一些。

从第9小节开始,左手手指的位置变为先收拢后开张,也就是一小节中前半部分是收拢的,后半部分是开张的。

什么是钢琴小品丨聆听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

什么是钢琴小品丨聆听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

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作品12、作品38、作品43)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分析钢琴《抒情小品》是挪威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的代表作品。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精品,其具有玲珑精致、浑然天成的独特气质。

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和声变化音和半音、不协和和弦、复合和弦以及大小调交替的巧妙运用对表现具体的乐曲情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一首“斯堪第纳维亚情调”钢琴协奏曲丨郎朗演奏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2、鲁宾斯坦为何说:“利帕蒂在演奏,我们可以卷铺盖回家了”丨格里格和他的钢琴协奏曲 一、钢琴小品概述“抒情小品”一词来自歌德对这一名词在文学上的定义,其内容为个人生活见闻与想象,并非局限于抒发情感和描述心境。

格里格《最后的春天》如果我们把音乐发展时期做一个简要分类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近现代音乐、现代音乐以及20世纪的音乐。

而我们本论文分析的格里格正是处于近现代音乐这个历史时期里。

所谓近现代音乐,具体是指1750年以后,也就是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逝世以后开始,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典主义时期。

而这时,主要的器乐题材包括: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器乐曲和特性曲(Charkterst uck)等。

而小品曲(Bagatelle)就属于特性曲的其中一种。

这个名称第一次被大家所熟悉是来源于库普兰的羽管键琴第十组曲(约1717年)中的第七首。

这个称谓盛行于18世纪以后。

在古典主义时期,以钢琴奏鸣曲(Sonata)为代表的大型作品创作占据主要位置,虽然这个时期的很多主要作曲家也曾写过一些钢琴小品,诸如:莫扎特、贝多芬。

但是毕竟为数不多,因此钢琴小品的发展并不象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器乐曲发展一样迅猛,而是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到了十九世纪,正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人们,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动了音乐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这股唤醒民族自强自立意识的思潮与社会现实联系得更为紧密,并与浪漫主义相互融合而又彼此区别。

浅析钢琴小品的定义与体裁分类

浅析钢琴小品的定义与体裁分类

浅析钢琴小品的定义与体裁分类钢琴小品是一种以钢琴为演奏主体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立成章、结构简洁、曲式灵活等特点。

它通常在表现情感、描绘意境上有着相对较多的自由度,不受特定的曲式或形式束缚,因此有着很高的艺术创作空间。

钢琴小品常被用来作为演奏练习的素材,展现钢琴演奏者的技巧与音乐表达能力。

在体裁分类上,钢琴小品包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作品,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体裁:1. 前奏曲(Prelude):前奏曲是一种情感丰富、表现力强烈的音乐作品,通常是在全曲之前演奏的引子。

前奏曲的形式和长度各有不同,可以是简短的一段旋律,也可以是较长的独立曲段。

2. 小夜曲(Nocturne):小夜曲是一种优雅、抒情的钢琴作品,常以柔和、流畅的旋律为主,用音乐描绘夜晚、幽暗的氛围。

著名作曲家肖邦的小夜曲作品被认为是这个体裁的代表作。

3. 舞曲(Dance):舞曲是一类欢快、活泼的钢琴小品,常以舞蹈的节奏和曲调为特征,包括波尔卡、华尔兹、圆舞曲等。

舞曲常展现出音乐的韵律和动感,给人以活力和愉悦的感觉。

4. 简短曲(Miniature):简短曲是一类长度较短、结构简单的钢琴小品,通常只有几分钟的时长。

它们以简洁、清晰的音乐表达情感,常被用作练习和比赛的曲目。

5. 磨练曲(Etude):磨练曲是一类专门为钢琴技巧训练而写的音乐作品,其特点是以某种特定的技巧要求为主题进行表达。

磨练曲的目的是帮助钢琴演奏者掌握特定的技巧,提高演奏水平。

6. 幻想曲(Fantasy):幻想曲是一种结构自由、想象力丰富的钢琴作品,其曲式非常自由,常可含有多个不同的乐章。

幻想曲常常通过对和声、旋律和节奏的随意探索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只是钢琴小品体裁分类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小品,如奏鸣曲、变奏曲等。

每一种钢琴小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演奏和欣赏。

《对话》钢琴曲教案

《对话》钢琴曲教案

《对话》钢琴曲教案第一章,引言。

钢琴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它的音色深邃动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而钢琴曲《对话》更是一首充满魅力的作品,它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是许多钢琴学习者梦寐以求的曲目之一。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对话》钢琴曲的演奏技巧、音乐表达和情感传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美妙的曲目。

第二章,曲目介绍。

《对话》是一首由著名钢琴作曲家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它的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是一首极具挑战性和表现力的曲目。

整首曲子分为多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和演奏《对话》,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钢琴演奏技巧,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章,演奏技巧。

在演奏《对话》钢琴曲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

首先,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和柔韧性,以保证旋律的流畅和连贯。

其次,要注意手腕和手臂的协调运动,以保证音符的准确和清晰。

此外,还要注意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以保证整首曲子的表现力和情感。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奏,学生可以逐渐掌握这些演奏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第四章,音乐表达。

在演奏《对话》钢琴曲时,音乐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色和情感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和情绪。

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加强音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突出旋律的优美和动人,以表达出曲子中的悲伤、欢乐、忧郁等不同情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音乐的速度和力度,以表达出曲子中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起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奏,学生可以逐渐掌握音乐表达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第五章,情感传达。

《对话》钢琴曲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情绪的曲目,学生需要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演奏来传达曲子中的情感和情绪。

在演奏时,可以通过加强音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突出旋律的优美和动人,以传达出曲子中的悲伤、欢乐、忧郁等不同情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音乐的速度和力度,以传达出曲子中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起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奏,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情感传达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十二音序列原型的分析方法

十二音序列原型的分析方法

十二音序列原型的分析方法
牛冰洋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11
【摘要】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923年发表了《钢琴组曲》(OP.25),该作品也宣告了他创立的十二音体系。

于分析角度而言,在分析十二音序列音序时,除了分析序列作品中序列的使用逻辑以及结构等因素之外,如何寻找序列原型也是至关重要的。

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以及勋伯格的钢琴小品(Op.33a、Op.33b)都使用了十二音作曲法进行创作。

本文将十二音序列音乐作品中序列原型的陈述方式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出序列原型。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牛冰洋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勋伯格十二音作品中的序列派生手法研究
2.五声性序列及其发展逻辑——析陈铭志《叙事》的十二音技法
3.非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分析与音级集合分析(上)──对
两种非调性音乐分析途径的思考4.非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分析与音级集合分析(下)5.十二音对称序列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运用——以黄育义《声声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钢琴小品的定义与体裁分类

浅析钢琴小品的定义与体裁分类

浅析钢琴小品的定义与体裁分类作者:曾冠桃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8期摘要:19世纪上半叶,欧洲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后,随着文化的发展,兴起了一种结构短小精悍、情绪单一、通俗易懂的单乐章钢琴独奏作品。

在欧洲音乐史上,钢琴小品作为一个常见的音乐种类,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音乐家们的理解不一。

本文从权威音乐辞典对钢琴小品的定义入手,着重分析钢琴小品这一音乐种类的内涵,并对其丰富的体裁进行分类研究。

关键词:钢琴小品 ; 定义 ; 体裁分类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8-0056-0319世纪上半叶,钢琴小品与钢琴奏鸣曲、主题与变奏等大型体裁并存,它虽无太多理性构思和复杂的设计,却因善于抒发内心的情感而受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及众多音乐专业人士的喜爱。

钢琴小品也因为易于演奏等特点为音乐爱好者所喜爱,被广泛使用于音乐会、沙龙和家庭娱乐。

一、钢琴小品的定义钢琴小品这一音乐品种兴盛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小品并非一种音乐体裁,一般用于统称为钢琴创作的规模短小的乐曲,其包含了众多音乐体裁。

钢琴小品这一概念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

《新格罗夫音乐词典》《牛津简明音乐辞典》《外国音乐辞典》均无具体而完整的解释。

音乐辞典中“bagatelle”“character piece”与“stimmungsbild”三个概念与之相近。

其中,“bagatelle”翻译成“小品曲”,关于小品曲的内涵,《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中的解释是:“原意为小事。

淳朴的器乐小曲,多为钢琴曲”。

《外国音乐辞典》的解释是:一种轻松、幽默或古怪的短曲,多半(但不一定)为钢琴曲①。

《新格罗夫音乐辞典》的解释为:“短小轻松的小曲,没有固定的曲式结构。

”由此可见,“bagatelle”这个术语主要指短小精悍,轻松愉快的小型作品②。

“Character piece”一般翻译成“风格小品”“特性小曲”或“特性乐曲”,《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中的解释是:这个词的解释难以说得确切,作曲家偶尔用作器乐小曲(尤其是钢琴曲)的曲名,相当于德语的stimmungsbild,心情写照,气氛描写。

舒伯特钢琴小品演奏技法释析

舒伯特钢琴小品演奏技法释析

舒伯特钢琴小品演奏技法释析作者:王欣然来源:《艺海》2010年第10期舒伯特的钢琴小品因其旋律优美、流畅,技术难易适中、音乐思想鲜明、生动,乐曲篇幅恰当等特点而深得人们喜爱。

笔者认为其钢琴小品演奏技法主要体现在“歌唱性”与“活泼性”两大方面。

具体分析如下:一、“歌唱性”舒伯特钢琴“歌唱”的声音完全来自于演奏者对作曲家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对手指不同于演奏古典时期作品的技术技巧,所以赋予“歌唱性”的手指触键方式成为演奏好舒伯特钢琴小品的重中之重。

赋予“歌唱性”的手指触键,在舒伯特的钢琴小品中分为两种形态,即“歌唱性”的legato与“歌唱性”的non legato。

1.“歌唱性”的legato——舒伯特钢琴小品中的legato与nonlegato“歌唱性”的legato,即谱面标注圆滑的连音线或legato(连奏)。

与其说舒伯特是继承了贝多芬古典形式的传统,倒不如说舒伯特更多的继承了莫扎特旋律的歌唱性风格。

莫扎特清新的旋律深深地影响着舒伯特,使舒伯特的音乐也有了妙曲天成的气质。

舒伯特的钢琴小品极其注重“即兴”式歌唱性的优美情感表现,因此,指触上有更高的要求。

如在弹奏《即兴曲》(Op.142-No4)等段落时,演奏者应该将手指紧贴琴键,其手型应更多呈现出舒展状态。

与此同时,演奏者还应该运用手腕灵活游动、手臂松弛带动、指面由内向外“拖”的演奏方式,使声音变得连贯、柔和、优美,这就要求指尖十分敏锐地轻轻碰触琴键,以获得轻盈、透明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也不排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颗粒性的演奏方式,清晰的指触与力度的结合,也是表达舒伯特钢琴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舒伯特钢琴小品中,如要获得比较丰满厚实的音响时,触键速度较慢,可以弹得深一些,演奏者甚至可以慢慢的把琴键压到底部。

在不同的乐句中,指触的深度也不能一样。

对于重要的音需要强调的音旋律高的音,时值长的音,手指应弹得深些,而乐句较轻弱的音、时值较短或经过音、乐句收尾音等处手指应弹得相对浅些。

舒伯特钢琴小品创作手法

舒伯特钢琴小品创作手法

复 性 旋 律 的 意 义 在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有 别 于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 典 主 义时期 更 多 的是 为形 式 及结 构 的发展 需 要 , 古 而 浪 内 心 的 孤 独 交 织 , 处 处 充 满 希 望 与 失 望 、 暗 与 在 黑 光 明中获 得一 种 继续 生 活 的坚 强信 念 。 这就 是 舒伯 特
情 感 表 达 。如 Op 0 o1 就 是 一 个 典 型 范 例 。音 乐 主 9 -N , 题 旋 律 以 三 个 重 复 音 为 特 征 展 开 清 淡 安 详 的 弱 奏 陈 述 ,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这 之 后 , 篇 幅 的 整 首 作 品 都 是 形 长 在 主 旋 律 的 不 断 重 复 基 础 上 衍 生 而 来 。 与 一 般 变 奏 曲
的 歌 曲 音 乐 展 示 : 节 歌 与 通 谱 体 。 ” 节 歌 , : 节 分 分 即 各
歌 词 唱 同 一 旋 律 的 歌 曲 。 这 种 重 复 或 变 化 重 复 的 创 作
手 法 可 以 更 细 腻 的 表 达 作 品 情 感 。 在 舒 伯 特 的 钢 琴 音
《舒这I囊r 作这 用宝一 甚章着J曲谴 纛}持5啊 心 ,舞嫡 音OOo瞪 至用续于都 的伯一两 曲种力翼盛 乐9p钢屠 情特追 家形不首圈 整鬻9警 瞬 4 乐峨 感则- 运式征 个一一 翟瓣 间把N 。更细 用个 乐o运 3o p特 以断 4求 N ■ 5
唤 民 众 ” 全 曲 -:重 复 声 ” 震 撼 了 全 世 界 。 而 舒 伯 特 , E“ 中
钢 琴 小 品 中 的 重 复 音 用 以 渲 染 气 氛 、 现 心 情 、 添 意 表 增
境 ,舒 伯 特 用 这 种 特 有 的 创 作 方 式 表 现 了 他 的 浪 漫 主

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演奏分析

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演奏分析

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演奏分析摘要:黄虎威先生是我国现代的一位杰出作曲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将中国的民间音乐以及西洋的作曲技法高度结合。

同时在教育方面也培养了许多人才,如青年作曲家曹洪涛等人。

本首作品《巴蜀之画》是作曲家根据四川的特色所创作的一个钢琴组曲,作品一共由六个曲子组成,分别是《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坝夜会》。

本文将从这六首钢琴小品演奏的技巧以及所表达的内容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

关键词:《巴蜀之画》;演奏;内容;民族特色一、《晨歌》《晨歌》是一首4/4拍,偏抒情慢速的作品,作品主要表达四川人恬适的慢生活节奏,一共由四个短小的乐句构成,一段曲式结构。

第一乐句(1-2)小节和第二乐句(3-4)小节,这两个句子作为一个乐段,在演奏的时候,应呈现出一种朦胧感,就如同早晨刚起来,恬淡的散步一般。

演奏的时候在音色的控制上要极其细微,手指触键的时候不可弹满,半触键即可。

即需要声音的轻灵以及空灵感。

同时在句子中音乐句子的走向要明确,比如第二句的走向是往上,那么声音就必须给人一种往前的推动感。

后面的句子是前面段落的高八度进行,音色较前面一个乐段稍稍强一些。

二、《空谷回声》《空谷回声》是一首2/4拍,戏剧性较强的作品。

作品以巴蜀的大山为背景,通过回声描写了巴蜀大山的空旷。

作品以两个短小乐句之间的强烈对比为主,句子短促,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就是同样的句子采用一强一弱的方式描写在山谷的回声,后面的句子以此类推。

自15小节后的两个句子改变了右手的写作节奏和织体,但两个句子仍然是对比。

在演奏的时候一强一弱的弹奏在触键上有所不同,强的句子演奏时运用手指三关节的承载力量更多,弱的句子则是灵巧的运用一关节的弹奏力量,保证声音的统一性,句子的呼吸感也要有。

三、《抒情小曲》《抒情小曲》是一首4/4的作品,全曲速度片慢速。

乐曲由两个乐曲在不同的位置的弹奏以及织体的变奏构成,旋律线条清晰,是一首非常抒情的作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的序列技法分析
【内容摘要】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首创了“十二音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音技法”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很多中国作曲家也对其进行了创作实践,并不断有佳作产生,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就是其中的一部。

文章从序列的构成、序列的应用,以及多声部结合的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复调《钢琴小品八首》
陈铭志是我国知名作曲家、复调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在他创作的大量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写于1982年的《钢琴小品八首》。

这部作品被称为我国第一部以“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完美地应用了序列技法,更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五声风格,这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无调性音乐。

《钢琴小品八首》采用了我国知名作曲家罗忠?F的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音列,经过作曲家的精雕细琢,在音乐形象、性格特征等方面已经与《涉江采芙蓉》相迥异,从而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风格。

因此,《钢
琴小品八首》充分地体现了序列音乐的独特魅力。

《钢琴小品八首》之四“对话”是一首小快板作品,情绪是欢乐的(Giocoso),四二拍,三段体。

此曲侧重于模仿复调,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动机贯穿全曲,声部间的问答形成有趣的对话,乐曲中有几处完整地运用了五声音阶的形式。

一、序列的构成
作曲家根据创作的需要,把12个半音排成一个序列。

最初的序列叫做“原形”(Original),用“O”来标记,为了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在原形的基础上派生出三个变形,分别是:“逆行”(Retrograde),用“R”来标记;“倒影”(Inversion),用“I”来标记;“倒影逆行”(Retrograde of Inversion),用“RI”来标记,每个序列都要用阿拉伯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标注。

这首“对话”采用了罗忠?F的作品《涉江采芙蓉》的音列(谱例1)。

在原形排列中,从升F到E,是E宫调(1-5音);从A 到D,是降B宫(七声)调式(6-12音);从升C到A(4-6音),是A大调;从还原G到还原F(7-11音),是降E宫调。

因此,在乐曲的第一句右手声部,原形排列蕴含着4种调性,其中五声性序列有3种,这是独具特点的序列构成(谱例2)。

如第8、9小节,第13、14小节则是两个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的下行和上行。

这种处理在作品中屡次出现。

在倒影排列中,从B到降E(4-6音),是升g小调;从
还原F到还原G(7-11音),是F宫调(谱例2)。

乐曲的第一句左手声部,倒影排列。

“对话”不仅保持着严密的逻辑结构组织,同时具有五声性的序列因素特点,其中蕴含了6种调性因素。

谱例2:
总体而言,这些调性因素只是在局部发挥了作用,三全音、半音的音程排列,仍然使乐曲保持着十二音的无调性总体风格。

如E与降B、降E与A,均为三全音;A与降B、A与升g、E与F为半音关系。

大小三度、大二度小七度,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以及五声性的结构,都是该作品中的基本特点。

因此,无论是纵向重叠还是横向排列,音符之间相互排斥和并置都是严格遵循着序列音乐的原则。

二、序列的应用
“对话”是《钢琴小品八首》中的第四首,整个序列运用了原形(O)、逆行(R)、倒影(I)、倒影逆行(RI)四种形式,共由5句组成。

其中第一句第一小节到第5小节右手的前半拍,左手的第一个音,上方声部是原形,下方声部是倒影;第二句到第8小节的第3个音结束,上方声部是原形,下方声部是倒影;第三句从第8小节最后两个音到第12小节,上方声部是倒影,下方声部是原形;第四句从第13小节到16小节,下方声部到1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方声部是
原形,下方声部是倒影逆行;第五句从17小节到结束,两个声部均为倒影。

三、多声部结合的方式
“对话”在多声部结合的方式中,只运用了“重叠法”。

整个作品在上下声部的结合中主要使用了复调的织体。

第一句是模仿复调,生动地描绘出两个人对话的情景。

主题本身就是以模仿复调手法构成的(谱例2),下方声部模仿上方声部,倒影模仿,时距一拍半。

两个声部好似一个人在说话,另一个人在对答;第二句左手是下行的音阶式进行,6至8小节是左右手互换的演奏方式,左手是主要旋律,隐伏的旋律线条,右手是装饰性的,体现了支声复调的进行;第三句是呼应式织体,短句式的呼应;第四句是对比复调,上下声部旋律清晰,有着各自的特点,右手声部是主题的模仿,时值扩大的模仿;第五句虽然上下声部均为逆行,下方声部模仿上方声部,时距一拍半,前两拍看似节奏型相近,实则自由模仿,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两个人生动有趣的对话情景。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分析可以发现,序列音乐与复调对位有着良好的亲和性,不仅丰富了无调性音乐的表现力,使其更具艺术性,更使复调这一传统的对位技术得以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与罗忠?F的艺术歌曲《涉
江采芙蓉》的特殊“渊源”关系,被称作是一对中国式十二音音乐的“姊妹作”,是一种“独特的唱和”(罗忠?F语),
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同时开启了我国“十二音技法”的先河。

这部作品不仅运用了十二音的技法,更很好地结合了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的特点。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系教授森托里亚曾说:“我将把中国作曲家的第一部有中国特
点的十二音钢琴曲介绍给美国听众。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
享誉国内外,是我国的骄傲,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参考文献:
[1]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杨琼.异曲同工的十二音作品――陈铭志复调钢琴曲《钢琴小品八首》的分析与演奏提示[J].钢琴艺术,2009(10).
[3]王瑞,陈铭志《钢琴小品八首》的艺术特色[J].音乐艺术,2000(2).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14
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文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