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教学设计15篇
《劝学》教学设计15篇《劝学》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教学设计1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
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
我对此也深感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
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
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
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媒体】投影片【教学步骤】【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司马光的故事)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劝学》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主要是为年轻人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教导大家如何读书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将结合《劝学》的内容,设计一节以“劝学”为主题的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理解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阅读和理解《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对韩愈在文章中的言辞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劝学》原文及译文。
2. PPT制作。
3. 互动式教学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老师介绍《劝学》在唐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韩愈的生平历史。
2.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在班级中展开小组讨论。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阅读完《劝学》,老师通过PPT的方式呈现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2. 教师以字词、标点的解释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困难段落。
步骤三:思考与讨论1. 学生扩展联想,思考并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质疑和探讨《劝学》篇中所抒发的态度和看法是否正确。
步骤四:展示与交流1. 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积极交流。
2. 学生以笔记、话题等形式留下珍贵的思考和讨论结果。
五、教学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学习方式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2.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只传授知识,从而启发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3. 未来,教师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式、情境化的教学方式等,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诗文,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态度,同时也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探究的兴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而不是仅传授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精选2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
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
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19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
“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21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2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感启动1、导入新课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
”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2、预习指导(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孙权是谁?(2)劝谁学习?(3)为什么劝?(4)劝学结果如何?三、读文求解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2)吕蒙(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1)叙述性语言:译文(2)孙权:译文(3)吕蒙:译文(4)鲁肃:译文四、三读析人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
文言文《劝学》教案
文言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分析《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主旨。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掌握《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年代。
(2)阐述《劝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劝学》,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自主翻译《劝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劝学》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讲解与示范(1)讲解《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结构。
(2)示范如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
3.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4.2 终结性评价(1)测试学生对《劝学》的朗读、翻译和理解能力。
(2)评价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劝学》文本。
5.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注解、解读和分析文章。
5.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学习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劝学》所处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兴趣。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准确。
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2、学生朗读第一段;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劝学》教学设计15篇
《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
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四、疏通文意。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大班古诗劝学教案实用
大班古诗劝学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背诵《劝学》这首古诗。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古诗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勤奋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劝学》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首诗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讲解古诗内容教师逐句讲解古诗,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劝学》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师解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意思是说年轻人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教师解释:“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意思是说年轻人登上高楼,为了创作新词而勉强表达忧愁的情感。
教师解释:“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意思是说现在我已经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要表达却停了下来。
教师解释:“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意思是说想要表达忧愁,却又说天气凉爽,秋天真美好。
3.背诵古诗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诵古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
4.感悟诗句教师提问:“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作者想要表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诗句来表达这个主题的呢?”学生回答:“作者通过描述年轻人不知道忧愁,喜欢登高望远,为了创作新词而勉强表达忧愁,再到尝尽忧愁的滋味,说天气凉爽,秋天美好,来暗示我们要勤奋学习,珍惜时光。
”5.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解释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学到了《劝学》这首古诗,明白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背诵《劝学》古诗。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在家也能复习古诗。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劝学》的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劝学》的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句话,解释其中的比喻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以往的教学除了落实文言文的字词句知识外,常把这篇文章当作典范的议论文来教学。
但是课文是一个节选部分,且所选的三段文字在原文中并不是连接在一起,把它当作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来教,总有些不妥之处。
通观荀子《劝学》全文,结合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的教学目标,本设计以“积善成圣”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突出教材内容的人文性。
采用以人文理念为先导,以文言字词的落实为依托的方式来落实课文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
教学目的:一、了解荀子“积善成圣”的学说,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二、学习本文譬喻说理的手法和严谨的逻辑结构。
三、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知识。
四、明确文言文几大现象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荀子“积善成圣”学说。
2、几个譬喻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我们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
可是我现在要是问大家“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怎样回答呢?可能有不少同学会回答,是为了今后考大学找工作呗。
这种回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这篇课文就是论述有关学习问题的,我们要从中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简介荀子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荀子其人及《荀子》的情况。
教师补充归纳: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当时人们都很尊重他,称他荀卿。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劝学》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劝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3)通过思考探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劝学》的背景介绍:了解《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劝学》的地位和影响。
2. 《劝学》的篇章结构:分析《劝学》的篇章结构,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3. 关键词语和句式:解释《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荀子和《劝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劝学》,理解其基本内容。
3. 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劝学》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5. 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劝学》的重要观点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理解与运用: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考与探究:评估学生在思考和探究《劝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4. 学习态度与习惯: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包括勤奋程度、专注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读。
《劝学》教学设计4篇
《劝学》教学设计4篇《劝学》教学设计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1执教:成都市树德中学尹德华说明:该课在2006年11、26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获省级一等奖授课班级:宜宾市宜宾一中高2008级七班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四川省高中语文课堂大赛赛课课堂实录辅助用具:三张幻灯片。
教师问:“请大家看幻灯片,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哪几种技能?你们想想,大家说一说”学生答:知识、口才、创新、设计、计算机、想象力……教师讲:黑曼在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上列出了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七种技能?:(展示幻灯片1)展示幻灯片的七种能力,同学们记住,你要想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从这七个方面去努力。
今天我在这个课堂上我要教大家这当中的三种能力:一、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堂课来学习《劝学》(教师板书课题:劝学)教师讲: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劝”字我写的是一个繁体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中带“力”字的普遍有个规律:多有“勉励”的意思,所以,劝学不能解释为“规劝学习”或“劝阻学习”,而应该是勉励学习。
之前提到的七种能力,在《未来学家》杂志上提及,似乎是对未来的畅想,但是我们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为形象的语言做了最响亮的论述:“学不可以已”(教师板书)这也是全文的首句。
同学请回答该怎样断句?学生答:学/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说:要不断的学习。
这是七种能力之一。
再看应该怎样说理?我们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孔说教,那么怎样有说服力,怎样将忠言不是说得逆耳而是说得顺耳?这是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这就是论证。
所以,怎样有说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学会一些论证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训练第一种能力: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并用这个能力来练习背诵。
《劝学》语文教案(15篇)
《劝学》语文教案《劝学》语文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语文教案1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
“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
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
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
“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
全文以“劝学”为题,就是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字在现在也还保留着“鼓励”的意思,如:“天津劝业场”中的“劝”。
2、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第3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
(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文章进行鉴赏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划出关键词句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情感升华:升华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写一篇关于《劝学》的心得体会。
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劝学》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文中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
《劝学》教案7篇
《劝学》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教案7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劝学》教案7篇高中劝学教案,欢迎参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古诗《劝学》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劝学》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举铁杵磨
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