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实验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了解和掌握微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微机系统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搭建2. 微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应用实验3. 微机总线技术应用实验4. 微机存储器技术应用实验5. 微型计算机中断和DMA技术应用实验三、实验原理1. 微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搭建微型计算机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和总线组成。
本实验通过选择适当的芯片、电路连接和控制程序设计,实现一个基本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2. 微机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应用实验输入输出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习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
3. 微机总线技术应用实验总线是微型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传送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信路径。
通过实验学习总线的分类、结构和时序要求,掌握总线的实际应用。
4. 微机存储器技术应用实验存储器是微型计算机中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重要设备。
通过实验学习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存储器的选择和使用。
5. 微型计算机中断和DMA技术应用实验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是微型计算机连接外部设备的重要技术。
通过实验学习中断和DMA的工作原理,掌握中断和DMA的应用方法。
四、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搭建微型计算机系统;2. 连接输入输出设备,并编写控制程序;3. 进行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应用实验,如串行通信、并行通信等;4. 进行总线技术应用实验,如总线传输数据测试等;5. 进行存储器技术应用实验,如读写存储器数据等;6. 进行中断和DMA技术应用实验,如中断服务程序编写等;7. 完成相关实验报告并进行总结。
五、实验设备和材料1. 微型计算机实验箱、电源适配器;2. 8051单片机、存储器芯片、输入输出芯片,如74HC164等;3. LED数码管、LCD液晶显示器、键盘、计算器等输入输出设备;4. 可编程芯片编程器、逻辑分析仪等实验设备。
实验三、8255A并行接口实验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8255A并行接口芯片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证明了8255A芯片可以实现并行数据传输,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不 同的端口模式来实现不同的输入输出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8255A芯片可以作为并行数据传输的重要接口之一,广泛 应用于各种数字电路和微机控制系统中。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等。
学习如何设置8255a并行接口芯 片的控制字,掌握其工作模式和
特点。
理解8255a并行接口芯片在计算 机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与其
他接口芯片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8255a并行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
了解8255a并行接口芯片的基本 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输入/输 出端口、控制寄存器和数据总线
等。
学习如何设置8255a并行接口芯 片的控制字,掌握其工作模式和
缺乏实验指导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难 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能有更多的 实验指导资料或教师指导,将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有限,我们未能充 分探索8255a并行接口的更多功 能和应用场景,建议增加实验时 间,以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深入 了解该芯片。
实验不足与改进建议
实验难度不够
学习如何使用8255a并行接口芯片进行硬件控制
学习如何使用8255a并行接口 芯片进行输入/输出操作,包括 读取和写入数据。
掌握如何通过8255a并行接口 芯片控制外部硬件设备,如 LED灯、继电器等。
了解如何将8255a并行接口芯 片与其他芯片连接,实现硬件 的扩展和控制。
了解并行接口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实验三
将端口B和端口C设置为输入,端口A设置为输出。 当在端口B和端口C上施加不同的电平时,端口A 的输出与端口C的输入相同。
中山大学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实验报告模板-实验三四五六
中山大学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实验报告模板-实验三四五六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人:院(系):学号:日期:专业(班级):实验题目: [实验三]可编程并行接口(一)8255方式0 ;[实验四]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与七段数码管实验;[实验五]交通灯控制实验;[实验六] 可编程并行接口(二)8255方式1沉重悼念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实验三]可编程并行接口(一)8255方式0一、实验目的掌握8255方式0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8255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并行接口是以数据的字节为单位与I/O设备或被控制对象之间传递信息。
CPU和接口之间的数据传送总是并行的,即可以同时传递8位、16位或32位等。
8255可编程外围接口芯片是Intel公司生产的通用并行I/O接口芯片,它具有A、B、C三个并行接口,用+5V单电源供电,能在以下三种方式下工作: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方式、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方式2--双向选通工作方式。
8255的内部结构及引脚如图-1所示,8255工作方式控制字和C口按位置位/复位控制字格式如图-2所示。
计算机原理-接口技术实验图-1: 8255内部结构及引脚图(a)工作方式控制字(b)c口按位置位/复位控制字1、8255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8255的内部结构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1)输入/输出端口A、B、C 。
这三个端口均可看作是I/O端口,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也稍有不同。
A口和B口是一个独立的8位I/O口。
C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8位I/O 口;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的4位I/O口。
(2)A组和B组控制电路。
这是两组根据CPU命令控制8255工作方式的电路,这些控制电路内部设有控制寄存器,可以根据CPU送来的编程命令来控制8255的工作方式,也可以根据编程命令来对C口的指定位进行置位/复位的操作。
A组控制电路用来控制A口及C口的高4位;B组控制电路用来控制B口及C口的低4位。
IO接口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
实验原理
• GPIO_CFG4
– GPIO PORT4配置寄存器,由于在 W90P710中,许多引脚是复用的。在使用 该引脚之前,需要对它的功能属性做好配置 。通过读写该寄存器即可实现这个功能。它 的各个位属性如表1-1所示:
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
实验原理
表 1-1 31:24 Reserved 23:16
I/O接口实验
• 实验目的 • 实验设备 • 实验内容 • 实验原理 • 实验参考程序
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
I/O接口实验
• 实验目的
– 熟悉ARM芯片I/O口编程配置方法。 – 通过实验掌握ARM芯片I/O口控制LED显示 的方法。
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
I/O接口实验
• 实验设备
电子科技大学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
实验参考程序
value = GPIO_CFG4 ; /*暂存GPIO_CFG4寄存器的的初始值 */ GPIO_CFG4 = value & (0x0000) ; /*将PORT4的引脚设置为 GPIO[59:52]模式*/ value = GPIO_DIR4 ; /*暂存GPIO_DIR4寄存器的的初始值*/ GPIO_DIR4 = value | (0x00ff00ff) ; /*将引脚GPIO[59:52]设置 为电阻上拉,输出模式 */ value = GPIO_DATAOUT ; /*暂存GPIO_DATAOUT寄存器的的 初始值 */ GPIO_DATAOUT = value |(0xff); /*先全部熄灭,将引脚设置为高 电平 */ while(111
Name Type
10
Name Type Name
接口技术实验-接触式IC卡
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接触式IC卡日期2019.01.03
实验六、接触式IC卡
一、实验目的
了解接触式IC卡的工作原理及其与CPU的接口方式。
二、实验设备
1、DJ-86PCI微机实验箱
2、POD_IC接触式IC卡模块
三、实验内容
将十六进制数“AB”写入IC卡的7F地址单元,然后采用随机读取的方式将7F地址单元中的数据读入CPU。
四、实验原理
(1) AT24C01A卡是一种E2PROM存储卡,容量为128×8bit ,采用I²C总线结构,其卡的结构及引脚排列见下图
(2)操作状态开始和停止的定义
(3)数据的有效性关系(4)数据传送确认(5)写操作
(6)读操作
五、实验步骤
1、实验连线
将模块的SCL接CPU的PC0,SDA接PA0,INS、L1接PB0。
实验连线图。
RJ-45接口连线实验
实验一 RJ-45接口连线实验【实验目的】1)学会制作两种类型的RJ-45接头直通线、交叉线。
2)掌握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方法。
【实验环境】具有RJ-45接口网卡的计算机、5类双绞线、水晶头、压线钳、测线器。
【实验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习双绞线识别、制作、测试器的使用。
难点:掌握制作正确双绞线的方法。
【实验指导】RJ-45连接器包括一个插头和一个插孔(或插座)。
插孔安装在机器上,而插头和连接导线(现在最常用的就是采用无屏蔽双绞线的5类线)相连。
EIA/TIA制定的布线标准规定了8根针脚的编号。
如果看插孔,使针脚接触点在上方,那么最左边是①,最右边是⑧(见下图)。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如果看插头,将插头的末端面对眼睛,而且针脚的接触点插头的在下方,那么最左边是①,最右边是⑧(见下图)。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在10 /兆比秒和100 Mb/s以太网中只使用两对导线。
也就是说,只使用4根针脚。
那么我们应当将导线连接到哪4根针脚呢?按照T568B(T568A)的标准制作双绞线。
T568B和T568A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EIA/TIA)两种双绞线制作标准。
其中T568B标准在以太网中应用较广泛。
T568A和T568B的管脚编号T568B线序Straight-Through Cable(直通线):双绞线线缆的两端使用同一种标准,即同时采用T568B标准或同时采用T568A标准。
在10M/100M以太网中8芯只使用4芯,在1000M以太网中8芯全部使用。
Crossover Cable(交叉线):双绞线在制作时一端采用T568B标准,另一端采用T568A 标准。
DTE 类设备:PC、路由器、交换机uplink口、HUB级联口DCE 类设备:交换机普通口、HUB普通口同类设备间相连使用交叉线方式;异类设备间相连使用直通线方式。
说明: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是数据终端设备,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发送和接收数据能力的设备。
接口实验一 IO口输入、输出实验
贵州大学实验报告纸系别电科班级电科091班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微机接口技术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实验时间2012年 5 月11日实验一 I/O口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习单板方式下扩展简单I/O接口的方法。
学习微处理器的编程技术。
二、实验内容数据口扩展74LS244输入数据,数据口扩展74LS273输出数据。
输入端接八位逻辑电平输出,输出端接八位逻辑电平显示,编写一个程序,读入开关状态并输出显示。
三、实验要求根据实验内容编写一个程序,并在实验仪上调试和验证。
四、实验说明和电路原理图1、74LS244介绍:74LS244是三态输出的八缓冲器,由2组、每组四路输入、输出构成。
每组有一个控制端,由控制端的高或低电平决定该组数据被接通还是断开。
74LS244的引脚如图1-1A所示。
图1-1A 74LS244 图1-1B 74LS2732、74LS273介绍:74LS273是八D型触发器,带清除端。
本实验用74LS273输出数据,通过片选信号和写信号将数据总线上的值锁存在74LS273中,同时在74LS273的输出端口输出数据,当数据总线上的值撤消以后,由于74LS273能锁存信号,74LS273的输出端保持不变,直到有新的数据被锁存。
74LS273的引脚如图1-1B所示。
图1-2 74LS244扩展输入电路本实验需要用到CPU模块(F3区)、八位逻辑电平输出模块(E4区)、八位逻辑电平显示模块(B5区)、扩展输入模块(F2区)、扩展输出模块(F1区)。
扩展输入电路原理图参见图1-2,扩展输出电路原理图参见图1-4,八位逻辑电平输出电路原理图参见图1-3,八位逻辑电平显示电路原理图参见图1-5。
图1-3 八位逻辑电平输出图1-4 74LS273扩展输出电路图1-5 八位逻辑电平显示五、实验程序1、实验修改后程序:;//**************************************************************** ;文件名: In_Out for 8088;功能: I/O口输入、输出实验;接线: 用8位数据线连接八位逻辑电平输出模块的JD1E到扩展输入模块的JD2C;; 八位逻辑电平显示模块的JD4B到扩展输出模块的JD1C;; 用导线连接CPU模块的8000H到扩展输入模块的CS_244;; 8100H到扩展输出模块的CS_273。
人机接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的人机交互设备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人机接口基本概念和原理2. 常见的人机交互设备操作3.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三、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计算机、键盘、鼠标、触摸屏、显示器、打印机等。
2.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四、实验步骤1. 人机接口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1)了解人机接口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学习人机交互设备的原理和特点;(3)分析人机接口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 常见的人机交互设备操作(1)键盘操作:学习键盘布局、按键功能、快捷键的使用;(2)鼠标操作:学习鼠标的基本操作、滚轮使用、鼠标指针的移动和定位;(3)触摸屏操作:学习触摸屏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4)显示器操作:了解显示器的分辨率、刷新率、色彩调整等参数;(5)打印机操作:学习打印机的连接、设置、打印文档等操作。
3.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1)分析用户需求,确定人机交互系统的功能;(2)设计人机交互系统的界面布局、操作流程和交互方式;(3)实现人机交互系统功能,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人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了常见的人机交互设备的操作方法,并成功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人机交互系统。
2. 实验分析(1)人机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在进行人机接口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确保界面简洁、操作方便;(2)人机交互设备的选择和配置应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进行,以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3)在设计人机交互系统时,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如一致性、直观性、易用性等,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误操作概率。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人机接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人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人机交互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冒泡排序实验
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冒泡排序实验本实验旨在通过单片机的接口技术,实现冒泡排序算法的实践与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的基本应用,理解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提升实践能力和编程技能。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
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LED灯等外部设备来模拟冒泡排序的过程。
通过改变LED灯的亮灭状态,反映出排序过程中数据的交换结果。
确定单片机型号并连接硬件电路。
选择合适的单片机,如8051系列,并搭建相应的硬件电路。
主要包括电源、晶振、输入输出端口、LED灯等。
编写程序代码。
根据冒泡排序算法,编写适用于所选单片机的程序代码。
代码应该能够控制LED灯,根据排序结果改变其亮灭状态。
调试与运行程序。
将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开启电源,观察LED灯的亮灭情况。
检查程序是否能够正确地实现冒泡排序。
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
详细记录LED灯的亮灭状态,分析排序结果是否正确。
同时,对程序进行优化,提高排序效率。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在单片机上实现了冒泡排序算法。
观察LED灯的亮灭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排序过程中的数据交换过程。
通过对比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我们发现二者基本一致,说明我们的程序正确地实现了冒泡排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初始时端口设置不正确导致LED灯无法正常显示、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异常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对程序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优化,最终解决了问题。
通过本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冒泡排序算法的理解,还掌握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的应用。
同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编程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IDE接口实验
IDE接口的特点 IDE接口的特点
将控制器集成到驱动器之中,大大简化了安装 总体上的器件数量得以减少,信号路径变短, 系统的可靠性大大增加,而且抗噪声能力也大 大提升 提供了通用接口,使得产品的升级更加迅速
ATA规范的发展历史 ATA规范的发展历史
典型的ATA接口 典型的ATA接口
ATA设备寄存器 ATA设备寄存器
IDE接口实验 IDE接口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
了解ATA接口规范、IDE存储器、Compact 了解ATA接口规范、IDE存储器、Compact Flash存储器等的基本知识 Flash存储器等的基本知识 了解IDE接口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以及发 了解IDE接口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以及发 展趋势,掌握ICH4芯片提供的IDE接口的 展趋势,掌握ICH4芯片提供的IDE接口的 技术特点 了解Linux下驱动IDE接口与ATA设备的方 了解Linux下驱动IDE接口与ATA设备的方 法 掌握在Linux下访问ATA设备的方法 掌握在Linux下访问ATA设备的方法
实验原理
IDE接口简介 IDE接口简介
IDE(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接口,也就 Electronics)接口,也就 是集成驱动器电路接口,原名为ATA( 是集成驱动器电路接口,原名为ATA(AT 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 Attachment,AT嵌入式)接口 IDE是一个一般性的术语,适用于任何具有集 IDE是一个一般性的术语,适用于任何具有集 成磁盘控制器的驱动器 ATA则是一种特殊的接口,它是一个16位并 ATA则是一种特殊的接口,它是一个16位并 行接口,可以通过接口电缆同时传输16位 行接口,可以通过接口电缆同时传输16位
最新接口实验报告
最新接口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最新接口的性能表现,兼容性以及稳定性。
通过实际操作测试,收集相关数据,以便对接口进行评估和优化。
实验环境:- 服务器配置:**************************,32GB RAM,SSD 硬盘- 操作系统:Ubuntu 18.04 LTS- 测试工具:JMeter 5.4.1,Postman,curl- 网络环境:100Mbps企业级网络,延迟低于10ms实验方法:1. 使用JMeter进行压力测试,模拟高并发场景,记录接口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2. 利用Postman和curl进行接口调用测试,验证接口的功能性和返回数据的正确性。
3. 对接口进行异常输入测试,检查其容错能力和错误处理机制。
4. 监控服务器资源使用情况,评估接口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实验结果:1. 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并发用户数达到1000时,接口的平均响应时间为200ms,吞吐量为5000次请求/分钟,系统资源消耗稳定,CPU 使用率维持在60%左右,内存使用约为1.5GB。
2. 功能性测试中,所有预定功能均正常工作,返回数据符合预期格式和内容。
3. 异常测试中,接口对非法参数输入表现出良好的容错性,能够返回合适的错误代码和提示信息。
4. 服务器资源监控表明,接口在高负载下对资源的占用合理,没有出现内存泄漏或CPU占用过高的情况。
结论与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最新接口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满足高并发场景的需求。
建议在未来的开发中继续优化接口的响应速度,并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监控其性能变化。
同时,应加强对异常情况的处理,确保接口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
实验二、1简单并行接口
int 21h
mov ah,06 mov dl,0ffh int 21h jnz exit je start exit: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244程序流程图 ;若无,则转start ;返回DOS ;是否有键按下
八、实验结果
并行输出接口实验结果 并行输入接口实验结果
保存时输入自命名的源程序“XXX.ASM ”
为扩展名)
(“.ASM”
在“Alt+F”中,选择“EXIT ”退出文本编辑环境
3
图1
图2
使用汇编程序MASM.EXE (微软工具),对 源程序进行汇编,生成OBJ文件。 C:\> MASM (进入汇编环境) Source filename [.ASM]: xxx.asm
;返回DO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2a0h
in al,dx mov dl,al mov ah,02
;从2A0输入一数据
;将所读数据保存在DL中 ;显示ASCII为DL的数据
int 21h
mov dl,0dh int 21h mov dl,0ah ;显示换行符 ;显示回车符
3
使用连接程序LINK.EXE (微软工具),对 OBJ文件进行连接。只有正确的OBJ文件,才能进 行连接操作。将OBJ文件与库函数或其他目标程序
进行连接成可执行的目标程序-EXE文件。
C:\> LINK (进入连接环境) Object Modules [.OBJ]: xxx.obj Run File [XXX.EXE]: List File [NUL.MAP]: Libraries [.LIB]: Warning: No STACK segment (忽略) There was 1 error detected. C:\> XXX.EXE (执行程序)
USB接口实验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USB 读写 Embest S3CEV40 的 USB 控制器 USBN9603 用户寄存器有两个,分别为只写的 内部地址寄存器,与可读写的数据寄存器,内部地址寄存器的地址为 0x02000002,数 据寄存器地址为 0x02000000。 对 USB 控制器进行读操作(包括读 USB 内部寄存器及数据)时,第一步是设置 USB 6bits 宽的内部地址寄存器,指明将要从 USB 某个内部地址读一个字节,第二步是从数据 寄存器读出 8bits 宽的数据。 对 USB 进行写操作类似读操作,第一步同样是设置 USB 的内部地址寄存器,指明将 要写一个字节数据到 USB 内部某个地址中去。 USB 中断 Embest S3CEV40 的 USB 控制器中断请求引脚连接 S3C44B0X 外部中断引脚 EXINT0,对应的中断向量为 0,初始化 USB 中断的步骤是:
通道 2 中由 Txevent2()处理端点 3(单向发送)的事件,rxevent2()处理端点 4(单向接收)的事件。通道 3 中由 Txevent3()处理端点 5 的事件,rxevent3()处理 端点 6 的事件。
USBN9603 与 MCU 的接口模式分为两种: 8 位并行总线模式(Parallel Interface) ,使用并行总线方式时又可选择复用 (Multiplexed)或非复用(Non-Multiplexed)模式,其中地址/数据线的复用 方式电路设计稍显复杂。 微总线模式(MICROWIRE interface) 。 以上模式的选择由管脚 MODE0,MODE1 决定。
初始化中断控制器的 INTCON,及中断方式寄存器 INTMOD,使 EINT0 中断使能。 安装 USB 中断服程序入口到中断向量中去。 初始化 IO 端口 G 组控制器 PCONG, PUPG 指明 EXINT0 是作为中断输入引脚使用。 设置外部中断寄存器 EXTINT,指明触发中断方式。 初始化 USB 初始化 USB 需要使用 USB 读写函数对 USB 控制器内部的控制寄存器进行设置。需 要设置的 USB 控制寄存器如下: 首先,通过设置主控制寄存器 MCNTRL 软件复位位(SRST) ,复位 USB 控制器。 设置主控制寄存器 MCNTRL,电压调整位(VGE) ,及中断输出(INTOC)位,以禁 止中断输出。 写时钟寄存器 CCONF,设置 USB 控制器工作频率。 初始化功能地址寄存器 FAR ( Function Address Register ) ,及 EPC0 寄存器 (Endpoint 0 Control Register) ,端点号 0 为双向端点,作控制使用。 设置中断掩码寄存器,有主掩码寄存器(MAMSK),无应答事件寄存器(NAKMSK), 发 送 事 件 寄 存 器 (TXMSK) , 接 收 事 件 寄 存 器 (RXMSK) , Alternate 事 件 寄 存 器 (ALTMSK)。 最后允许 USB 控制器中信号输出,使控制器附加到 USB 总线上。 USB 中断服务例程 中断服务程序处理 USB 控制器产生的中断,它将数据从 USB 内部 FIFO 读出,并建 立正确的事件标志,以通知主循环程序处理。 基本步骤如下: 从主事件寄存器(MAEV)读出产生中断的事件。 根据主事件寄存器某位状态判别事件,接着读取相应的事件寄存器:接收事件寄存器 (RXEV) ,或发送事件寄存器(TXEV) ,或无应答事件寄存器(NAKEV) ,或 Alternate 事件寄存器(ALTEV) 。 进一步判别事件寄存器的某位状态,根据具体事件,分别做相应的操作。 通道 0(端点 0)用于控制传输,在驱动程序中调用 rxevent0(),txevent0()处理端 点 0 的事件。 通道 1 中由 Txevent1()处理端点 1(单向发送)的事件,rxevent1()处理端点 2(单向接收)的事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微机原理实验。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机原理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微机原理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包括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微机系统的总线结构、存储器与I/O接口。
3. 实验步骤。
(1)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微处理器的分类、功能和工作原理。
(2)学习微机系统的总线结构,掌握总线的分类、功能和工作原理。
(3)了解存储器与I/O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4)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板进行微机原理实验,加深对微机原理知识的理解。
4.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微机系统的总线结构,以及存储器与I/O接口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微机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实验二,接口技术实验。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接口技术的实验,加深学生对接口技术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包括接口技术的基本知识、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步骤。
(1)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接口的分类、功能和设计原则。
(2)学习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掌握接口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调试技巧。
(3)了解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包括各种接口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案例。
(4)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板进行接口技术实验,加深对接口技术知识的理解。
4.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接口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了解了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接口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总结。
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我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RJ-45接口连线实验
二、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
压线钳
二、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
测 线 仪
二、实验环境: 实验: 实验环境:
双绞线
三、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1.直通线缆的制作(按 1.直通线缆的制作( 直通线缆的制作 推荐T568B规范标准制作)。 T568B规范标准制作 推荐T568B规范标准制作)。 2.交叉线缆的制作 。 2.交叉线缆的制作
RJ-45接口连线实验 RJ-45接口连线实验
实验中心 夏辉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 1.了解局域网的组网方式 以及双绞线的两种制作规范; 以及双绞线的两种制作规范;
掌握RJ 45水晶头的制作 RJ- 水晶头的制作, 2. 掌握RJ-45水晶头的制作, 以及网线连通性的测试。 以及网线连通性的测试。
(5)压线。如果所有导线都到位后,将水 晶头放入压线钳夹槽中,用力捏几下压线钳, 压紧线头即可(如下图)。
四 实 验 步 骤
(6)注意:使用RJ-45压线钳连接时, 要压实,不能有松动,否则会导致线路不通。 3、网线的测试 将做好的双绞线两端的RJ-45头分别 插入测试仪两端,打开测试仪电源开关检 测制作是否正确。如果测试仪的8个指示 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循环呈现绿灯,则说 明连线制作正确;如果8个指示灯中有的 呈现绿灯,有的呈现红灯,则说明双绞线 线序出现问题;如果4个指示灯中有的呈 现绿灯,有的不亮,则说明双绞线存在接 触不良的问题。
3.网线的连通性的测试。 3.网线的连通性的测试。 网线的连通性的测试
1、双绞线连接线序 。 (1)T568A(EIA/TIA-568-A)标准 T568A(EIA/TIA-568-A)标准
四 实 验 步 骤
1 绿白
接口技术实验-简单IO扩展
接口技术实验报告五、实验步骤1、实验连线:地址总线单元的输出端插孔FF80H、FF90H分别与74LS244、74LS273的片选信号CS1、CS2相连;电平开关的输出端K1~K8分别与简单I/O单元的Y0~Y7对应连接;简单I/O单元的输出端Q0~Q7分别与发光二极管的输入端L 1~L8对应连接。
2、编辑程序启动:首先将通信选择开关调至88模式,打开实验装置的电源开关,这时实验装置上的六位数码管显示P.。
接着点击桌面PCI图标,运行8086实验系统。
此时,窗口左下角显示“连接上下位机”,说明进入连机操作模式。
编辑:点击快捷图标[新建],进入编辑系统。
将编写好的源程序逐一输入,然后保存。
这时在桌面上就会产生以new .asm 命名的文件。
编译运行:选择[调试]菜单,点击[编译装载],对源程序进行汇编、连接,这时在屏幕下方显示“编译成功”,反汇编区域有显示;然后点击快捷图标RUN,即运行程序。
3、调试通过后,全速运行程序,观看实验结果。
4、编写实验报告,完成思考题与练习。
六、实验框图七、思考与练习1、K1-K4开关向上,让L1-L4发光二极管灯灭,而其它发光二极管灯保持不变,程序如何修改。
答:加一行代码XOR AL,0FH;使控制信息高四位不变,第四位与原来相反。
2、74LS244、74LS273的片选信号可以改变,若244/273的片选信号改为与地址总线单元中的FF30H、FFA0H相连,应如何修改程序中相应地址。
答:更换程序中地址线端口,详见以下程序代码;同时修改实际试验箱上的连线:把片选信号与FF30H和FFA0H相连。
3、写出实验源程序,并给出注释。
答:(1)原程序:CSEG SEGMENT。
P1口实验
实验一 P1口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
2.学习延时子序的编写和使用。
二、实验原理P1口为准双向口,P1的每一位都能独立地定义为输出线或输入线,作为输入的口线,必须向锁存器相应位写入“1”,该位才能作为输入。
8031中所有口锁存器在复位时均置为“1”,如果后来在口锁存器写入过“0”,在需要时应写入一个“1”使它再成为一个输入。
可以用第二个实验做一下试验。
先按要求做好程序并调试成功后,可将P1口锁存器中置“0”,此时将P1作输入口,会有什么结果。
延时程序的实现,现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定时器中断来实现,一是用指令循环来实现。
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后一种方法。
本实验系统晶振为6.144MHZ,则一个机器周期为 12÷6.144u s即 1÷0.512 u s 。
现要写一个延时0.1s的程序,可大致写出如下:MOV R7,#200 (1)DE1:MOV R6,#X (2)DE2:DJNZ R6, DE2 (3)DJNZ R7, DE1 (4)上面M0V、DJNZ指令均需两个机器周期,所以每执行一条指令需1÷0.256u s现求出X值:(X×1÷0.256+1÷0.256+1÷0.256) × 200+1÷O.256=0.1×10 6指令(3) (2) (4) (1)所需时间需时间需时间需时间得出X=126。
代入上式可知实际延时约0.100004s,很精确了。
三、实验仪器TSC-51/98 单片机实验开发系统一套数字万用表一快连接导线若干四、实验内容及步骤注意:在联线时,要把实验箱的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开关关上才能进行连接。
1、实验内容程序1:P1口做输出口,接八只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发光二极管循环点亮。
程序2:P1口做输入口,接八个钮子开关,以实验台上74LS 273做输出口,编写程序读取开关状态,将此状态,在发光二极管上显示出来。
接口实验报告
计算机接口与控制技术实验报告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1304班俞文龙实验一穿行静态显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字、字符转换成显示段码的软件译码方法2.静态显示的原理和相关程序的编写3.掌握C51程序设计方法二、实验说明1.输入给定程序,配置选项,调试并运行程序,观察程序控制下仿真器输出的变化。
2.选中此项keil为硬件仿真3.4.显示器由8个共阴极LED数码管组成。
输入只有两个信号,它们是串行数据线DIN和移位信号CLK。
8个串/并移位寄存器芯片74LS164首尾相连。
每片的并行输出作为LED数码管的段码。
74LS164为8位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1、2为串行输入端,QA~QH为并行输出端,CLK为移位时钟脉冲,上升沿移入一位;CLR为清零端,低电平时并行输出为零。
5.用C51进行程序设计,选择汇编或者C语言编程均可,要求程序结构清晰,模块化结构,反复调用部分做成子模块,有必要的注释。
编写程序上机调试通过,实验报告要求提交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需要用到单片机的最小应用系统(F1区)和串行静态显示模块(I3区)。
1.使用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模块,用导线将连接P3.0(RXD)、P3.1(TXD)连接到串行静态显示模块的DIN、CLK端。
2.用串行数据通信线连接计算机与仿真器,把仿真头插到模块的单片机锁紧插座中,请注意仿真器的方向:缺口朝上。
请指导老师检查接线后再打开模块电源。
打开Keil uVision2仿真软件,首先建立本实验的项目文件,接着添加源程序,进行编译,直到编译无误。
全速运行程序。
3.8LED显示“89C51”。
程序停止运行时,显示不变,说明静态显示模块具有数据锁存功能。
四、实验程序及原理图#include<reg51.h>sbit Din=P1^0;sbit Clk=P1^1;void delay(void){unsigned int i;for(i=0;i<10;i++) ;}void main(void){unsigned char i,j,chr,sel;unsigned char code Tab[10]={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9显示代码unsigned char xs[8]={5,0,1,6,2,3,2,8};for(i=0;i<8;i++){chr=Tab[xs[i]]; //sel=0x06;for(j=0;j<8;j++){Din=chr&sel;Clk=0;//P1.·同步时钟sel=sel>>1;delay();Clk=1;delay();}}while(1);}五实验体会通过实验,再次熟悉了51单片机的仿真软件,更加的熟练使用软件。
键盘接口实验实验报告及程序
键盘接口实验实验报告及程序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计算机键盘接口的工作原理,并通过编程实现对键盘输入的读取和处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掌握如何与计算机硬件进行交互,提高对计算机系统底层运作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计算机键盘通常通过 PS/2 接口或 USB 接口与主机相连。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以 PS/2 接口为例进行研究。
PS/2 接口使用双向同步串行协议进行通信,数据传输速率约为 10 167Kbps 。
键盘在向主机发送数据时,每个字节包含 11 位,分别是起始位(总是 0 )、 8 位数据位(低位在前)、校验位(奇校验)和停止位(总是 1 )。
主机通过向键盘发送命令来控制键盘的工作模式和获取相关信息。
三、实验设备及环境1、计算机一台2、开发板及相关配件3、编程软件(如 Keil 等)四、实验步骤1、硬件连接将开发板与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接口连接好,确保连接稳定。
2、软件编程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
初始化相关的硬件接口和寄存器。
编写读取键盘输入数据的程序代码。
3、编译与下载对编写好的程序进行编译,检查是否有语法错误。
将编译成功的程序下载到开发板中。
4、实验测试按下键盘上的不同按键,观察开发板的输出结果。
检查读取到的数据是否准确,校验位是否正确。
五、程序代码实现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基于 C 语言的键盘接口读取程序示例:```cinclude <reg51h>//定义 PS/2 接口相关引脚sbit PS2_CLK = P1^0;sbit PS2_DATA = P1^1;//读取一个字节的数据unsigned char ReadByte(){unsigned char data = 0;unsigned char i;while(PS2_CLK == 1);//等待时钟线拉低for(i = 0; i < 8; i++){while(PS2_CLK == 0);//等待时钟上升沿data =(data << 1) | PS2_DATA; //读取数据位}while(PS2_CLK == 1);//等待时钟线拉低return data;}void main(){unsigned char key;while(1){key = ReadByte();//读取键盘输入的数据//在此处对读取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下不同的键盘按键,开发板能够准确地读取到相应的键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D/A转换实验(一)一、实验目的
了解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掌握DA C0832芯片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利用0832通过D/A转换交替产生方波和锯齿波。
三、实验接线图
图6-2
四、编程指南
⑴首先须由CS片选信号确定量DAC寄存器的端口地址,然后锁存一个数据通过0832输出,典型程序如下:
MOV DX DAPOR T ;0832口地址
MOV A L,DATA ;输出数据到0832
OUT DX,A L
⑵产生波形信号的周期由延时常数确定。
五、实验程序框图
六、实验步骤
⒈0832片选信号CS5插孔和译码输出8000H插孔相连。
⒉连JX2→JX17。
⒊运行实验程序
在系统显示监控提示符“P.”时,按SCA L键,待系统返P后,输入10D0,再按EXEC键,在系统上显示执行符“┌”。
⒋用示波器测量0832左侧AOUT插孔,应有方波和锯齿波交替输出。
七、实验程序清单
CODE SEGMENT ;H0832-1.ASM
ASSUME CS:CODE
DAPOR T EQU 8000h
ORG 10D0h
START: MOV A L,0FFH
MOV CX,0220H
DA CON1: MOV DX,8000h
OUT DX,A L
PUSH CX
MOV CX,0400H
LOOP $
POP CX
NOT AL
LOOP DA CON1;---------------------
MOV DX,DAPOR T
MOV A L,00H
MOV CX,0020H
MOV BX,0FFFFH
DACON2: OUT DX,A L
INC A L
DEC BX
CMP BX,0000H
JNZ DACON2
LOOP DA CON2
JMP STAR T
CODE ENDS
END STA R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