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雨巷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
2.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征,体会《雨巷》的意境美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课前活动区1.字音积累。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篱.()墙雨巷.()2.字形积累。
yōu()长凄wǎn()chóu chàng()生死yōu()关Qǐ()人忧天芳草qīq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
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是与相对而言的。
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5.你喜欢戴望舒的诗歌吗?找几首来读一读,鉴赏一下。
课堂活动区一、学生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系列五)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多媒体讲课一、教材剖析: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尝、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一首拥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有极高美学价值。
经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认识中国现代诗歌的特色,培育学生感悟鉴赏现代诗的能力,经过朗读吟咏,领会这首诗章法齐整、韵律优美的艺术特色,感觉诗歌中涌动的激情。
剖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建的形象,感觉诗中境界鲜亮,富裕流动性的绘画美。
指引学生理解诗歌重叠复沓的音乐美、绚烂流动的画面美、深邃缠绵的感情美。
进而达到赏识、理解、审美的目的。
二、学情剖析:学生对诗歌接触不多,语言累积不厚,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升,本课侧重经过朗读手段,睁开想像的翅膀来掌握诗歌感情,经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增强合作研究能力,激发提升联想、想像能力,累积精巧的语言;鼓舞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育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崇高的审美情味。
三、教课目的:品读节奏美、意会境界美四、教课要点难点:意会境界美五、课时分派及教课方法:一课时,多媒体讲课六、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提早朗读诗歌三遍,读准字音七、教课过程:作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他能够任意地选科听课,也能够在景色艳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许下河划船,尽兴沉醉在大自然中。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邻近触山,机坠身亡。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 8 月中旬归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2课 诗两首
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明确:轻柔、舒缓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14年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语设计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带,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ǒo 笙箫shēng(二)信息筛选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三)能力提升《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语言华美。
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深层意蕴的探求,我们获得的是美的感悟、情感的共鸣。
请同学们运用增删调换法和联想想像法,找出你最有感悟的地方,说出你的体会。
(交流品读结果,教师点拨升华)(1)第二节诗意象:金柳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明确:比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第2课诗两首》学案必修一
【学习导航】1、了解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
2、在诵读中感受两首新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体味新诗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资料链接】《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1、学习诗人用评议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写法;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画面美〞?【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他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佳作。
选自猛虎集再别康桥就以音节与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徐志摩志摩写作态度是严肃,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一个。
〞在猛虎集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趣味,做人权威,做人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诗句竟成了他谶语。
他真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
他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
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中语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 诗两首沉着说课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的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根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化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承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气氛,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确实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师是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一种让人难忘的“愁〞,挥之不去,印象太深了。
师原来是“愁〞让你难忘啊,也难怪,你们正是多愁善感的年纪,何况你是女孩。
生我喜欢?再别康桥?,因为这首诗的愁没那么浓,更含蓄一些。
我可不愿那么哀愁。
师男生是该坚强一些。
生我喜欢?雨巷?。
因为,我就是在丁香花开的雨季出生的,所以,我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师那你也应该喜欢时下流行的?丁香花?这首歌啦?生老师真是我的知音!……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去喜欢诗歌。
那么,诗歌也应该是可以走近的,对吗?生〔齐声〕对!推进新课师好,那就请你把认为更喜欢读的那一首诗反复再读两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诗两首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2课诗两首一、学习目标1.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3.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二、作者连线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现代诗人。
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引起很大反响。
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新月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代表作家,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转入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深造,受到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次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与闻一多、朱湘等倡导“格律诗”写作,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死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云游集》。
三、背景探寻彷徨苦闷,走过雨巷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
从狱中被放出后他隐居杭州。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低潮。
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了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忧郁、苦闷,诗人便写下了这首《雨巷》。
柔情万千,再别康桥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徐志摩先生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星星黄花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雨巷》学案1
雨巷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
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
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
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简历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学案新
第2课诗两首一、整体把握《雨巷》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又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2.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二、细部探微3.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
“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什么?点拨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高中语文 第2课 诗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为读者签名送书1929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有位读者在上海水沫书店买书,选购的书中有一本是戴望舒的《我底记忆》,当他翻开《我底记忆》仔细看目录的时候,戴望舒走向前来,态度很安详地问:“你是哪一间大学念书的?念文学么?”聊了一会儿天,戴望舒便向这位读者请教姓名,这位读者告诉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告诉这位读者,只是从那一叠放在书架上的《我底记忆》的书堆里,抽取了一册,签上了那个响亮的名字,赠给这位读者,叫他不要花钱买了。
这时这位读者才知道他原来就是戴望舒。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一)背景链接《雨巷》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加入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戴望舒也被通缉。
《雨巷》正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写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叶圣陶先生称这首诗为新诗的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再别康桥》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1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因。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而后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大学剑桥大学所在地。
高中语文 1.2 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诗两首《雨巷》【学习目标】1.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4.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自主梳理】学法引领: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知识链接: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1.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huáng wǎn chóu liáo彷( ) 凄( ) ( )怅寂( )huáng wǎn tì liáo惊( ) ( )惜 ( )傥 ( )廓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颓圮.:课堂活动: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重点领悟】一、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
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明确:意象特征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古朴我惆怅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篱墙颓圮破败、荒凉。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一、体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二、体会徐志摩情感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常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要紧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熟悉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成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是仍旧难以知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体面,不行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楚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出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只是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一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美谈,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一辈子真理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非命,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屋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
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难点〕;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重点〕3. 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难点〕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一、基础知识〔7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 .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 .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 .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答案 D解析 A 项“栉〞应读“zhì〞;B 项“溯〞应读“sù〞;C 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 .积淀 流淌 契合B .积聚 流淌 吻合C .积淀 流露 吻合D .积聚 流露 契合答案 A解析 积淀:积累沉淀.积聚:积累聚集。
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
流淌:液体流动。
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 .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第1课时《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雨巷》所用的复沓、叠句手法和象征手法。
【学习情境】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叩响我们心灵最脆弱的灵魂,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绝伦的图画,展开我们内心最灿烂的明天。
《沁园春.长沙》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
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
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
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导学】1、分别概括《雨巷》每节诗的大意。
2、戴望舒是中国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请查找中国象征诗派的相关资料。
3、朗读《雨巷》这首诗,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基调?4、《雨巷》中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三“点”探究】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
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2、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
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3、陶先生称赞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吗?请探究分析。
【知识运用】1、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完成(1)—(4)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2)这两节诗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为什么把“逢着”改为“飘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理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升】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课堂设计】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课 诗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 诗两首 学案1 文本研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彷徨..( ) ②撑.着( ) ③彳亍..( ) ④惆怅..( ) ⑤颓圮..( ) ⑥寂寥.( ) ⑦荡漾.( ) ⑧漫溯.( ) ⑨笙箫..( ) ⑩浮藻.( ) ⑪揉碎.( ) ⑫满载.( ) ⑬长篙.( )⑭青荇.( )⑮斑斓..( ) ⑯沉淀.( ) (2)多音字①巷⎩⎪⎨⎪⎧ 巷.道( )雨巷.( ) ②色⎩⎪⎨⎪⎧颜色.( )掷色.子( )③散⎩⎪⎨⎪⎧散.兵游勇( )消散.( )④悄⎩⎪⎨⎪⎧悄.悄( )悄.然( )⑤泥⎩⎪⎨⎪⎧泥.泞( )泥.古( )⑥载⎩⎪⎨⎪⎧记载.( )载.客(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 yōu ( )长生死yōu ( )关 (2)⎩⎪⎨⎪⎧河pàn ( )挑xìn ( ) (3)⎩⎪⎨⎪⎧长ɡāo ( )枯ɡǎo ( )ɡǎo ( )纸艾hāo ( )(4)⎩⎪⎨⎪⎧凄wǎn ( )wǎn ( )惜wǎn ( )如wān ( )蜒3.词语释义(1)彳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彷徨:(3)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颓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哀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艳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招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1)沉淀·积淀沉淀:①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②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③比喻凝聚、积聚。
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大成目标】( 目标解读、讲堂组织 2 分钟 )1.经过意象的剖析,掌握境界的创建(难点) ;2. 剖析艺术表现手法,领会不一样手法产生的不一样成效;(要点) 3. 品尝语言,剖析意象,掌握不一样词语带来的不一样感情偏向;(难点)4.在朗读中整体感觉作者的写作风格。
【使用说明】一、基础知识( 7 分钟)基础案 ( 25 分钟)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所有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倩 影(qi àn) 青荇 (x ìn ɡ)..餐风露宿 (ji学生查资料自学议论、 互相沟通。
教师合时增补。
é)沥尽心血 ( ǒu)..B .漫溯 (su ò) 笙箫(sh ēn ɡ). .桀敖不驯 (x ùn) 冷静自在 (c ón ɡ)..C .彳亍 (ch ì ch ù) 颓圮 (s ǐ).. .无济 于事 (j ì) 翩翩起舞 (z ài). .D .长篙 ( ɡā o) 斑斓(l án)..荒唐 绝伦 (mi ù) 味同嚼蜡(ji áo). .答案 D 分析 A 项“栉”应读“ zh ì”; B 项“溯”应读“ s ù”; C 项“圮”应读“ p ǐ”。
2.以下各句中画线处挨次应填入的词语,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 作者多年 ________的朴素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 ________出来,与崇敬广阔的胸襟相 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 .积淀 流淌 切合B .齐集 流淌 符合C .积淀 表露 符合D .齐集 表露 切合 答案 A分析 积淀:累积积淀。
齐集:累积齐集。
表露: ( 思想感情 ) 不自觉地或委婉地表现出来。
流淌:液体流动。
切合:切合。
符合:完整切合。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徐志摩能够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 人”,他此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 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作品时代背景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
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辨识青荇(xìng)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河畔(pàn)斑斓(lán)2.词语辨析①斑斓斑驳“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
“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②荡漾动荡“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三、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问题导航1.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2.两首诗都有一点感伤,它们的感情一致吗?3.《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4.你认为两首诗哪首最打动你,为什么?五、课外拓展1.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体会语言特点。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苏雪林文学评论〈徐志摩的诗〉苏雪林文学评论〈徐志摩的散文〉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文集六、自我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朔月()漫溯()长篙()蒿莱()嵩山()枯槁()记载()河畔()挑衅()斑斓()无耻谰言()波澜()2.文学常识①徐志摩,是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一诗也很有名。
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参考答案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2.新月偶然、我是一片云剑桥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