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诗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我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工作,都是要找到这个作品变成成品前所整合、加工的资料,而且这一切都是从《西游记》的文本出发做起的。我这里没有什么虚设炫惑的东西,也没有给它强加什么,而是《西游记》的文本本身所显示的东西。为什么孙悟空到龙宫之后拿出的是13500的如意金箍棒,到地狱又勾销的是1350号的“魂字”,这中间为什么都有135,后者又比前者少了一个“0”呢?为什么必须是1、3、5,而2、4、6不行呢?这是什么原则规定的呢?在字面的背后是由什么规律连系着呢?有没有一个设计草图或者建构框架呢?能不 能找到这幅蓝图且将其复原呢?需要多大的知识积累和多深的修为境界呢?一部《西游记》有数不尽的迷团,自然有无穷的魅力。也许受到我的名字的暗示和鞭策,我一定想找到《西游记》的“纲”来,从而“纲举目张”,使广大读者都得到益处。
首先,菩提祖师问他姓什么,但却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 不嗔。一生无性。”说自己无性,说明还没有“见性”。必须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才能达到觉悟自心、见性成佛的境界。这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根本大法,所以菩提祖师一定要让这个猿 猴见到自己的本性。接下来,祖师说:“不是这个姓,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父母姓什么? 说明了“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的“有情有性”思想,这是佛性说的第一个层次;他回答道: “我也没有父母。”这是在步步深入,祖师便问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树上生的,说明树上长的也会有佛性,正是“一切草木皆有佛性”,“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 黄花,皆是般若”(《大珠禅师语录》),所揭示的是“无情有性”思想,这是佛性说的第二阶段。再向后发展,孙悟空回答说:“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石头里都能生出一个石猴,最终成就儒家的“齐天大圣”、做了道家的“太乙散仙”、证成佛家的“斗战 胜佛”,揭示的是石头皆有佛性,正是唐代湛然和尚所著《金刚錍》中所讲的:“虚空(佛 性)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草木瓦石里也有佛性,那什么地方没有佛性呢?谁不可以成佛呢?这是佛性说的第三个层次。这不是对我们所有活生生的人的鞭策和鼓励吗 ?这一段,就是佛教讲的明心见性,就是道教讲的存心炼性,儒教讲的修心养性。它所揭 示的是“心性之学”,是人生的修为境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体悟和理解所加入的人生境界 。由此出发,怎么能够得出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西游记》作者不懂佛学”的结论呢!
现在大家已经看到的,这次大会我给大家奉献的四部博士论文,都是这些鸡零狗碎的积 累。其中《文化之旅——美猴王的家世》这部书,原名叫做《孙悟空形象文化论》,是我提交答辨的博士论文,自认为还是做了比较严密的考证。孙悟空这个形象,从古到今,从外国到中国,都认为这个猴子的形象仅仅是文学的。但经过我的考证,发现他决不仅仅是文学的,而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心灵象征。他的72变是心灵,108000里斤斗云是意念,13500金箍棒是元气,气能如意,意能趁心,这心、意、气的完美结合,便是《西游记》作者给人类所画的最最完善的心灵形象。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导师钟振振教授所评价的:
不管作什么研究,事实和证据都是基础和根本。把孙悟空也就是“文化猿猴”的形象演 变过程排比一下,什么时期,又是谁人给它添加了什么,主旨又要表现什么,全都一目了然 了。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给它带来的,是革命性的飞跃,其意义的确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没有细致认真的搜索、考证,坐冷板凳,《西游记》的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根本就不会有所突破。所以说,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一个资料的搜集、整理,而且把它跟《西游记 》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应起来,让人觉得它确实是文本里的东西,自然就会深入到小说的精髓中去了。而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们也可以拿我们提供的资料、脉络、境界,来重新审视一下过去仅仅视之为文学的《西游记》,也许会有益处的。我觉得,这才是我现在真正要做的事 。
我们知道,书籍都有题名,文章都有题目,话本小说都有回目。读过章回小说或者话本 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回目是指本回的眼目主题,没有任何一部书的回目与该回的内容不合的 。同样,《西游记》的所有一百回回目都应该是对某一回故事内容的点题概括,那么小说前七回孙悟空从“灵根育孕”到“五行山下”这个过程到底揭示了什么?作者是个只会插科打诨、讨好读者的三流人物,还是精通儒、释、道、易、医、金丹大道、阴阳五行、生命科学等所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高屋建瓴、驾轻就熟地利用和创造小说的材料和结构来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大手笔呢?如果真是后者,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它内在的东西,也即它构成的规律和因素。这十几年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这一段所说的,既来自钟离权的《破迷正道歌》和吕洞宾的《敲爻歌》和《窑头坯歌》 ,又参考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邪正说》的一些东西。之所以将全部道法都一概否定,视为邪门外道,就因为其中引用了尹真人的六言绝句:
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傍门。任他一切皆幻,只我这些是真。
以及云房真人的七绝:
儒家讲心性,叫做“修心养性”;佛家讲心性,叫做“明心见性”;道家讲心性,叫做 “存心炼性”。就是在“心性”上面,才使三教走向合一。真正的金丹大道不是什么烧茅打 鼎,而是心性金丹,就是今天方立天先生所讲的“三教归一,一归何处”。这个“一”就是心性之学,就是人的一心,也就是那个孙大圣。为什么《西游记》第一回的名目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呢?孙悟空作为一个石头之心,只要明心见性就能觉悟得道。 就像今天刘振农先生(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副教授)讲的,《五灯会元》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 。实际上我的书里头,早已涉及到那个问题了。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孙悟空要把佛性的“性”与姓名的“姓”搅合在了一起,一定要在这里承载某种文化意 义。
这部博士论文,将历来被学术界看作文学形象的孙悟空,扩大为文化形象,重新加以审 视和认识,得出了较低前人更为深入的结论。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生动、完善的象征和表现,孙悟空的形象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它已超越了国界和族阈,其诞生是《西游记》作者为世界文学史和文化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中国神话传说、唐宋诗文传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乃至,西游记》一路搜索、排比、考证下来,胪列其中各种猿猴形象,分析与孙悟空形象之间的渊源、演变关系。这种对于“文化猿猴”家族的谱系寻根,梳理出孙悟空形象的远祖近亲、文化血缘,方法自较胡适、鲁迅为系统、周密,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更有说 服力。这是一个大的突破,其意义不限于《西游记》研究,而更具有文化史的价值。
另外,我要强调说明的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这部书,经过多年的考证,可以证明它 就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虽然说它写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却决不是道教中人 写的,而是一个知识分子,也即是具有儒家精神的人士写的。他在书中口口声声说“吾儒” ——我们儒家,可见他的身份决不是道士或者和尚。那么,为什么一个知识分子要写一部道 教的道学之书呢?道理很简单,他是要整风,真正反对当时社会上那种谄道佞佛的歪风邪气 。而要真正扫除那种习气,就有必要研究它,然后把真谛拿出来。真的“全真”出来以后 ,假的“全真”就被孙悟空一棒一棒全打死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讲,你说《西游记》写的是道教,那么一路上孙悟空杀的全是烧茅炼丹的道士,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说这是整风,打倒假的,真的也就出来了。烧茅炼丹的邪门外道一旦不除,真的金丹大道便难推行,自然会误人子弟,有害人类。从全真道本身来讲,真正有境界和修为的大师,都希望清除腐朽和堕落,才能够有所发展。所以,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须菩提祖师要传给孙悟空的本领,有术.流.动.静四大门类,应该说都是元明时代流行的法术本领,但是都被他自己所否定,孙悟空自然不学。
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道家的“三千六百门”,都属于傍门左道,只此金丹大道一道为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道教所讲的金丹都是烧茅炼丹的道士所炼,而事实是道教的中后期,尤其是全真道所讲的金丹 大道决不是有形的外丹,而是指人的“心性”,也就是“以心性为金丹”。所以邱处机说: “吾宗唯贵见性。”就是说,我们全真道这个宗派,唯一宝贵的是见到真性,叫做存心炼性 ,也就是“七分性学,三分命术”,“水火配合其次焉”。
我是想把这些疑问都搞清楚。我觉得我所做的事,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文学批评家非都得 去做不行的。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我必须解决它。正如阎凤梧先生给我指出的:“你现在最紧要做的事就是把《〈西游记〉详注》拿出来,就是把小说中所有难懂的宗教名词和金丹术语注出来,好让读者和研究者能够尽快入门。弄懂了文字,人家才能跟你进行对话。否则,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没法进行交流。”所以,我现在干的是学术界中称之为最最低微,也是最最基础的一种文献考证与章句爬梳工作。当我拜读前辈大师和许多学长的精彩论著,经常为那种优美畅想的文笔、纵横捭阖的宏论所折服,不禁艳羡之情油然而生。可惜自己生性愚戆,又不是科班出身,作不出大学问,只能从零碎而又实际的地方开始。
第二个事情,就是关于道教主题的说法。你纯粹把我的研究或者说法定为“金丹大道派 ”,我实在觉得有点委屈。因为从我研究《西游记》开始到现在,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 切入,包括佛教、道教、儒教、金丹大道、生命科学、意识学、灵魂学、五行八卦、仁义道德 。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我的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所以纯粹说我是个“道士”不太妥当。说 个笑话,说霍松林先生门下的博士有两个怪才,一个是吴言生先生,现正跟中国人大方立天 先生攻博士后。他研究禅,而且自封为“情禅”,所以大家都叫他“花和尚”。他既通诗词,文心秀灵,又精禅道,四大皆空,所以称之为“花和尚”,还是个美称。可有人叫我妖道,以为我研究《西游记》只懂金丹大道。后来想想,我无论从长像还是实际上,都不像道士,还是霍松林先生替我正了名,那就叫你做“文化猿猴”吧。因为我考虑,人这个东西,不就是个文化猿猴吗?文化了的猿猴不就是人吗?我喜欢孙悟空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文化猿猴,所以这个名字我还是乐于接受的。其他的吗,我就不好接受。因为我不信佛,不信道,不是宗教徒,没入会道门;既不想坑人,也不想发横财,就是想凭自己的平常心和绵薄之力 为给我恩德的自然界和人类做上一点贡献而已。再说,信仰是自由的,谁也无权干涉他人。更何况我还是个二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哩!即使是我的著作中提到了宗教学或者性命学,那也是我在做的研究和考察,没有必要把我当做一个道士嘛。我觉得《西游记》里面有这个东西,就把它拿出来提供给大家看,这就是我做的事。因此,不要把我归于一个道士,真那样也太小瞧我了,我的本意决非如此。
《西游记》是我看过的最具想象力,最浪漫的书了!
虽然我看书很慢,但是还是看了n便。
就像某人高度评价大话西游一样:初看是喜剧、再看是闹剧,最后看,其实是一部正剧。
《西游记》当我看了n编后,更觉得,这是只有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的人才写的出的一本书。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是《 西游记》的第一回回目,一般的读者不懂 什么是“灵根”、“源流”、“心性”、“大道”,作为文学批评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和 义务给读者一个交待。“灵根”指的是“肾脏”和“天命”,肾主水,所以会“育孕”生命 而“源流出”;“心性”乃指“心脏”和“人为”,心主火,所以会“修持”文明而“大道生”。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认识了源流,遵循了大道,然后就能“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菩提”是梵文的Buddhi,意谓“觉悟”,这里指的是猴王的祖师“须菩提 ”,也即是“大觉金仙”。“妙理”即是人的心理,孙悟空是心猿,觉悟了菩提心的妙理, 便有了心理活动72变、意念翻腾十万八千里斤斗云;有了本领,断除魔障,自然会合自己的“元神”。会合“元神”后,为何会有“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呢?降伏了“ 四海千山”、摆脱了“九幽十类”之后,为何会上天宫而“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 宁”?已经到了“弼马”、“齐天”的份上为何还不满足,之后还要“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乱蟠桃”、“偷丹”是注定如此,还是作者虚构?接下来“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何此处要出现观音菩萨?她怎么要问原因?小圣凭什么能够降了大圣?既然把孙悟空捉上了天,却还要安在八卦炉中去锻炼,还让他逃了出来?最后为何要让佛祖出场,“五行山下定心猿”呢?
如果说《西游记》已经是一个成品,在形成之前一定经过了很长的工序。在工序中谁给 它加入了什么样的作料,哪些是本地的,哪些是外地的;哪些是拿来的,哪些是创造的;哪些是继承的,哪些是发展的。这些都是在作品形成之前所必需的东西,是作品的构成。之后是产品,就可以进行交易和流通了。产品交易后,有何使用价值?如何去使用?甚至连当初的作者都不见得完全把握。所以,我们要认识,要感觉,要把握它,要通过各种审美的体验去感知它,甚至去再创造它。这些都是作品形成之后所能够带给读者的东西,是作品的价值。所以说,在这三个过程中,创造——作品——使用,都很重要,真正的批评家是三个阶段都重视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西游记》的成品,在它之前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西游记 》由哪些因素构成的?第二是《西游记》之后,我们如何去接受它呢?应该说,以前的社会学研究、文艺学研究都是合理的、有益的,所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所以,读者把它当童话、神话、科幻,当任何东西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是接受美学方面的,形象大于思维,诗无达诂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