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资料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42433e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5.png)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古典诗词写景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古典诗词写景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020360a910ef12d2bf9e792.png)
古典诗词写景方法有哪些一、正面与侧面描写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2845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9.png)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常常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景手法打动人心。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写景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作品。
首先,描写自然景色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景手法之一。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风光,诗人可以传达出自然界的美丽和恢弘。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通过描绘风高、天高、猿啸的情景,展示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景色。
其次,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可以增强写景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通过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或形象相比较,使得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将明月比作故乡的形象,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使人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再次,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景物的特色和矛盾之美。
通过对比不同的景色或情感,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对比草的凋零与生长,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最后,运用意象和色彩描写可以给诗词作品增添一种视觉的美感。
通过描绘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山、河、海的景色,引发读者对壮丽景色的遐想。
总之,诗词中的写景手法千变万化,但始终以描绘自然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对比和意象描写为主要方式。
通过这些手法,诗人能够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读者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留意这些写景手法,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诗词的魅力。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204533db90d6c85ec3ac624.png)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叫声, 百姓看不到官吏(扰民了)。
9、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 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 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 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 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 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 之痛自不待言。
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 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 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 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 《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 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例: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5、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和湘水。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橘柚飘香的日子, 诗人在江边酒楼上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 后两句是想象:离别之后,朋友夜泊潇湘之上, 孤月高照,难以入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 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宁,摆不脱了愁绪。 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8、①亭基 渡口 春草 晚照 杨花 杜鹃 ②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 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12d661055270722192ef735.png)
古诗词常见写景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古代诗词的写景和抒情手法
![古代诗词的写景和抒情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bc4a8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9.png)
古代诗词的写景和抒情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写景和抒情手法被广泛应用,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美景的重要方式。
这些手法独特而精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和诗人情感的真切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一、写景手法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运用形象比喻和具体描述等。
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古代诗词常通过以物喻人的方式来描写自然景物,以突出其美好或深远的寓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形容日落和流水,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既展示了自然风景的壮丽美丽,又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
另外,古代诗词中广泛使用了形象比喻来描绘自然景物,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感和艺术效果。
比如,南宋词人杨万里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运用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形容长江的奔流不息,让读者感受到江水的汹涌澎湃,展现了江水的力量和浩渺。
此外,古诗中还有具体描述的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细腻之处。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描绘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美景,通过描述日落和黄河入海的景象,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二、抒情手法古代诗词中的抒情手法主要通过对诗人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和对情感的婉约描绘来实现。
首先,古代诗词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借景抒情,即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来描绘秋夕的景象,借助秋夕的美景表达思乡之情和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另外,古代诗词中也常出现婉约的抒情手法,通过微妙的表达方式和含蓄的意象来刻画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例如,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描绘失去爱情后的孤独与伤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哀怨之情让读者感同身受。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31d2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9.png)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词中的几种写景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几种写景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8359c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e.png)
古典诗词中的几种写景方法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能够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能够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使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个“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使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方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很多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所以,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e8da7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2.png)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古诗中写景常见手法例举
![古诗中写景常见手法例举](https://img.taocdn.com/s3/m/be7e2c717e21af45b307a857.png)
• 5、点面结合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 6远近结合 •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如: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 7白描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 山早行》
古诗中写景常见手法举
•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白 居易的《杨柳枝词》) ⑵大漠风尘日暮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 昌龄《从军行》) 2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 暝》
• 3声色结合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 甫的《绝句》 ) • 4虚实结合 • 虚:无形的、抽象的、想象回忆的 • 实:有形的、具体的、现实的 • 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⑵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 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塞上听吹笛》)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630d9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9.png)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在古代诗歌中,写景常常是诗人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自然界的描绘,诗人们将景物与人情、思想、感情相结合,达到意境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着重讨论古代诗歌中的几种常见的写景手法。
一、借景抒怀借景抒怀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达手法。
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心情、忧伤或欢愉与之相融合,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哲思的思考。
二、写物寓情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手法还包括写物寓情。
诗人通过对特定的物象的描绘和抒发,来传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这些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用银烛和画屏代表家庭团圆和温暖的氛围,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描绘来表达对节日的期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以景映情以景映情是一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衬托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手法。
诗人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绘,来凸显自己的情感或者对特定主题的思考。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的下半部分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雨楼阁现金声,器宇轩昂世不同。
”通过对登高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大抱负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以光照喻以光照喻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人们通过对阳光、月光、灯光等不同光源的描绘,来比喻人情、生活或者思想等不同方面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将故乡的思念和无尽的边疆之情相结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效果和意义。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4fce5ba51e79b89680226a8.png)
古典诗歌的景与情一、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e811c2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9.png)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古诗词写景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通常需要描绘自然风光、万物起伏和人文景观等。
在高考中,这种题材的考查非常常见,因此对古诗词写景的鉴赏及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诗词中,描写景色的方式非常多,但归纳起来可以大致分成七种方式。
一、员林烟树以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色之一,员林烟树的描写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
这种方式常通过对物象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主旨。
该描写方式常常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背景才能理解。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个景观可以引起读者对山川、河流自然景观的联想,但是在这首诗中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是登高望远、追求不懈的人生态度。
二、直抒胸臆直抒胸臆也是一种常见的古诗词描写手法。
这种方法常常与作者的切身体验和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其表达主要通过对内心情感的表述。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中的景物无非是原野、风景,但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离愁、思乡等情感的表达。
三、鬼斧神工鬼斧神工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常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奇。
这种描写方式要求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叙述手法。
例如,宋代杨万里的《小池》中,他描写自己家中的池塘,用“风吹荷叶会半开,水漫金山铺细碎”以及“落日照大溪,群山叠隐约”等华美形象来描绘池中景象,传神地表达了美丽与恬静的感受。
四、沉浸情境思索沉浸情境思索是一种以境为景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客观景象的详细描写,把诗人自身处于这种具象境界中的感受和情感展现出来。
例如,李白诗中《望庐山瀑布》中他描写自己闲居在庐山观瀑,他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通过自己沉浸在这个壮观的景象中,所感受到的某种浩瀚的感觉。
写景手法古诗
![写景手法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1d4cde3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2.png)
写景手法古诗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主要包括描写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动物、建筑等
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写景手法:1.对比法:通过对比来突出景物的特点,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光和地上
霜的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霜的寒冷。
2.比喻法:用比喻来描绘景物,如《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白日依山尽”比喻太
阳落山,用“黄河入海流”比喻黄河奔腾入海。
3.拟人法:将景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特征,如《江雪》中的“江雪初霁鹅鸣渡,器具鸣时已过午”,将江雪比作一个初霁的女子,鹅和器具则成为她的伴侣。
4.借景法:通过
借用其他景物来描绘主要景物,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描写草原上的草来表达人生的无常。
5.对景法:通过
对比两个景物来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如《春夜喜雨》中的“深院静无人,细雨湿芭蕉”,通过对比深院的静谧和雨水的细腻,突出了雨水的清新和
芭蕉的娇嫩。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写景手法,古诗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写景手法,如拟景法、夸张法、排比法等,这些手法都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写景手法总结
![古诗写景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2a69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5.png)
古诗写景手法总结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中,写景又是古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题材,在古诗作品中,写景是表达诗人感受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借助万物无声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写景手法总结。
一、描写万物的生命力描写万物的生命力,是古诗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古诗中常常用诸如山、水、花、树等大自然元素作为短小精悍的写景媒介,使得写景更具有生动感和形象感。
如李白在《将进酒》中所提到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生命力和人类的无力。
又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句,则描绘出寂静冷清的山间江河之美,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舒适和清醒。
二、通过对比形成美感在古诗中,经常通过对比来进行景物描写以形成美感。
对比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两种事物并列,而更多地是通过对比来衬托彼此,强化景物写意;同时也运用对比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通过与西北的临安对比,表达了自己放浪天涯的豪情,也使海岸线的壮阔更为显著。
又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叙述:“水调歌头·满庭芳”:“蜡烛昏罗帐,琵琶动银筝。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一句,通过黑暗和清新、粗俗和高雅等对比,使这句话凸显了丝丝温情和强烈的民间色彩。
三、借助色彩来烘托景象在古诗中,通过色彩描写来烘托景象,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
对于色彩的运用,是通过亮度、饱和度来传递表达感受,而且能够强化写作完成作品的情感效果。
例如,在《滕王阁序》中,王勃提到了“红楼梁巨眼”,可以想象到的墨蓝色后面是那耸立的红楼,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所表现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一句,通过对于百花的颜色描述,表现出无力的东风,也使余香甚至花瓣残落的美感得以更深刻地体现。
古文(写景)常用手法
![古文(写景)常用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38a7847f1922791688e884.png)
古文(写景)常用手法结合《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抓住景物特征《三峡》中写水势盛大、水流湍急、水清。
《记承天寺》中写月色清澈透明、竹柏疏影摇曳。
《谢中书书》中写峰高、流清、林青、竹翠。
二、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或相结合的手法《三峡》中正面写山高,用太阳月亮来侧面烘托山高。
《三峡》中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正面写水流快,用“乘奔御风”侧面写水疾水快。
《三峡》中用“回清”正面写水清,用“倒影”侧面写水清。
《承天寺》》中用“如积水空明”正面写月光皎洁,用“竹柏影也”侧面写月色。
三、运用比喻、拟人、对比修辞如“庭下如积水空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四、运用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虚美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如“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山献”“怪柏”为静,“悬泉”“飞瀑”为动。
如“石壁”“青林”“翠竹”为静,“五色”“猿马”“沉鳞”为动。
“高峰入云”为仰,“清流见底”为俯。
五,通过多种感官来描写感官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如“乱鸣”是听觉,“竞跃”是视觉,“林寒”是触觉。
这五种感觉彼此挪移转换叫作通感。
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写景文章的情感,大多是对所描述景物的喜爱和赞美。
如《三峡》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
《谢中书书》中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记承寺》中有赏月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
“闲人”更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此外,还运用了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语言上,多用四字句,句代整齐,错落有致,音韵优美,朗朗上口;长短句构成对偶,张驰有度。
常见考题:(对比文段)《三峡》:1、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请举例说明(4分)2、两文都写了山,但景致各异。
请比较山的异同。
(4分)3、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答谢中书书》:1、分析两个文段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志向的?(4分)2、两文段都写了山水之美,请结合语句概括。
(4分)《记承天寺夜游》:1、两文同样写月色,手法上有何异同。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能否具体举例说明?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能否具体举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8d6e31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a.png)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能否具体举例说明?
中国古诗词是如何写景的?总结了一些中国古诗词常用的写景手法:
一丶四个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二、三个角度。
1、观察的角度。
远近、高低、俯仰。
2、感知的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3、描绘的角度。
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三、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四、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双关。
举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具体诗句。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比喻)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静结合)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点面结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色彩对比)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白描)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近高低结合)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动静视听结合)
9、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列锦)
10、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正侧结合)。
古代诗词的写景技巧
![古代诗词的写景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dd0ee6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9.png)
古代诗词的写景技巧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古代诗人通过精湛的写景技巧,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就古代诗词写景的技巧进行探讨。
一、“景”字的运用: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景”字来描绘美景,这是一种常见而巧妙的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景”字巧妙地将壮丽的山河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对比手法:古代诗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夸张地描述景色,常以对立的事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景物更加突出。
宋代诗人苏轼《赤壁怀古》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通过对比战火纷飞的景象与静谧的春光,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英雄的赞美。
三、借景抒怀:在古代诗词中,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了这一技巧:“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梭,未能好好感受生活。
正是看到了黄河流入大海的壮观景象,才引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深深感慨。
四、借物言志:古代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往往借助自然万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物我合一”的手法给诗词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微雨湿芳草,烟波与天平。
”通过“微雨湿芳草”和“烟波与天平”形象地描绘了元夕夜晚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来描绘景色,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通过将枯槁枝叶与离别的心情相比,使描写更加贴近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古代诗词中,优秀的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写景技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妙与壮丽,体会到诗人深情和内心的独白。
古诗写景的手法
![古诗写景的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8b940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6.png)
古诗写景的手法古诗写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抒发诗人对自然、人物、风景等各种事物的感受,表达了情感和意境。
以下是古诗写景的一些常见手法。
1. 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这种手法强调诗人对景物的情感反应,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感知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离骚》中的“三山五岳俨为椅,百川草木尽纷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了诗人对黄鹤离去的感情。
2. 借景抒情的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将诗人的情感与场景结合起来,更加生动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例如《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现了诗人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感到的悲痛。
3. 借物抒情的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将诗人的情感与物品相联系,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 比兴和象征的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诗人对景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例如《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落霞”和“孤鹜”都是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5. 描述性的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对景物的形象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丽和优美,使读者感受到景物的美妙。
例如《将进酒》中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中的“银鞍”、“白马”、“流星”等描写出了诗人对武将的英武形象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二、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三、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四、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五、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
“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
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
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三、高考原题速递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12年广东卷)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