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词赋专题论文
汉魏六朝赋论略述
汉魏六朝赋论略述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
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
首句入韵的例如:上山改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改采蘼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曹植白马篇)五言诗以换新韵为比较常用,但也可以换韵。
比如古诗《行行Behren行》的韵脚就是:|距,涯,言,枝‖离,急,抵,晚,饭|,共用两个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就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比涅,居住‖子,鄙,子‖握,脯,柱‖君,第一关,全系列|,共用七个韵。
再加韵后的第一句有的进韵,有的未入韵。
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
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
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源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必须民主自由一些。
G540《战城南》: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
《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定,前七句的韵脚,"实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存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阳平"和"火烧"押韵。
汉魏六朝赋
《归田赋》的思想内容
• “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二句,正说出此篇的主旨:因社会的昏 乱不可救,个人的抱负无从施展,而逃 遁于田园。其中隐隐地包含了批判的意 味。这是辞赋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园隐居 乐趣的作品,与西汉中期淮南小山的 《招隐士》的态度正好相反。
• 春和景明,渔弋娱情。 写景的部分,自然清丽,十分出色。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 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鶙哀 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 聊以娱情。 • 曲终奏雅,自省自讽。
河南南阳张衡墓
张衡主要作品 张衡主要作品
赋:《二京赋》、《南都赋》、《应间》
《思玄赋》、《归田赋》等
诗:《四愁诗》、《同声歌》等
归田赋
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 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 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 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於焉逍 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 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 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 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庾信的艺术风格
诗文绮艳 清新老成
石头城遗址
石 头 城 遗 址
哀江南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 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 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 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 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士,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 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 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 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 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 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 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 惟以悲哀为主。
汉魏六朝神女赋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汉魏六朝神女赋研究姓名:方中政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胡祥云2011-07-01中文摘要神女赋是一类以人(男性)神(女性)相恋为内容,以儒家伦理观念和进取精神为思想内核的赋体文学作品。
神女赋源自屈原《离骚》、《九歌》,奠基于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曹植《洛神赋》是其巅峰之作,六朝以后此类赋作渐趋衰落。
神女赋文辞华美,尤其是赋中对神女外貌和行为举止的描写,堪称举世无匹,赋中不仅综合运用了铺陈、对比、比喻、烘托等修辞手法,而且在对神女之女性美的描摹不仅仅是停留在静态层面,而是通过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为读者呈现了具有动态美的神女。
因而,这一篇篇神女赋,不仅是一幅幅浓妆淡抹的仕女画,更是一幕幕或端庄素雅或矫捷多姿的飞天舞。
与闲情赋不同,神女赋在思想上不是简单的停留在申说儒家礼防这个层面,而是往更深处开掘,神女赋的深层内涵是表现“士不遇”的悲愤和“建功无望”的苦闷。
作为一类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神女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为小说戏曲中人神相恋的故事情节以及女性美的描写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神女;神女赋;闲情赋;士不遇;女性美ABSTRACTFairy Fu is class with people (male) god (female) for content, to love the Confucian ethics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of thought core Fu literature. Fairy fu derived from Qu Yuan “li SAO”, “Nine Songs,” based on Song Yu “Gao Tang Fu”and Cao Zhi “Shen Nv Fu”is its peak, after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t gradually declined.Fairy fu, especially colorful words of fair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is described in passage, it has no equal in this world .It not only use elaborate ,Comparative, parables ,foil and other rhetorical tactics in the feminine beauty to show. and the goddess is not only stay in static level, but also by far and near by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 for readers have dynamic beauty presented the goddess. Therefore, the Fairy Fu are not only the pictures of ladies, but elegant or agile range of flying dance. Different from Leisure Fu in ideology, prostitution is not simply stay on this level prevention said rash in Confucian ritual, but to dig deeper,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Fairy Fu is the indignation and the anguish of"building a solid hopeless". As a kind of unique literary works on later literature, Fairy Fu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especially for the novel opera story of human love god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description of female beauty.Keywords: Fairy; Fairy Fu; leisure Fu; Scholar's frustration with unrecognized talent; The beauty of femal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侯立兵摘要:本文是一篇以汉魏六朝赋为基本文本的赋学论文。
在材料梳理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文分别从文学源流、文学生产学、哲学、接受学、民俗学、文体学、题材学和意象学等视野对这一时期的赋体文学进行了多维考察。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9章,25万余字,随文插入各类统计表格14幅。
绪论部分除了陈述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相关学术背景之外,着重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文化阐释、人本立场、文学本位和多维透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也是所有论述的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章从源流论的角度来探究汉魏六朝赋体文学,着眼于文化精神之变迁,历时态地考察赋在汉魏六朝期间嬗变的主要规律。
首先分别从诗骚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视角对赋的文化精神之源予以探析,认为《诗经》的讽谏传统、楚辞的骚怨精神、纵横家的雄伟气度以及地域、民间、史官、巫觋等文化因子共同融汇成了赋的文化精神之源。
接着,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两方面考察赋在汉魏六朝八百年期闻演进的基本轨迹及其文化成因,认为抒情因素日趋强化、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和批判精神日益显露是这一时期赋的文化精神嬗变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从文化生产学的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
本章在探究赋的生产机制时,着重将那些带有制度性意味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集中论述了献赋、试赋、酬赋、和赋的留存状况、表现形态和文化生成等相关问题。
第三章从接受学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
文学接受学涉及范围甚广,本章主要选取了在赋体文学发展进程中较为突出的模拟与批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
在探讨模拟问题时,本章对赋作群、同题赋等现象予以了分析,并从社会环境和心理动因等方面分析了模拟之风盛行的原因。
在论及批评时,本章着重阐述了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功利与审美的矛盾、事类与情义的关系三个主要问题。
第四章从哲学和宗教视野来分析儒释道玄入赋的问题。
南北朝国学:汉魏六朝俳谐赋初探-作文
南北朝国学:汉魏六朝俳谐赋初探两汉大赋为辞赋之主流,而魏晋六朝的俳谐赋为其支流,历来不受文学批评家的重视。
大赋惊彩绝艳,旨在讽谏;幽默之赋则文体多变,自嘲嘲人,为抒情之利器。
认识幽默赋的创作,应先了解滑稽的三层含义,以明其精神源流,由中深入明了滑稽幽默之赋具备的俳优语言的特点,以及指桑骂槐,不受道德和传统规范的创作形态。
本文将此类赋依照其讽刺对象,分为三类,一为幽默自嘲之赋,以东方朔《答客难》、扬雄《逐贫赋》、左思《白发赋》为例,探讨其特色;二为诙谐讽刺之赋,以王褒《僮约》、鲁褒《钱神论》为中心,分析其风格;三则为纯粹游戏之作,通过对魏晋以降大量的诙谐杂戏之作,如袁淑的《鸡九锡文》类作品的考述,申述其精神。
进而对其历史背景、文学技巧展开论述,又在说明俳谐赋的文学史价值。
一、引论滑稽捷辩不仅出现在先秦纵横家言语艺术里,也出现在许多伶人的机智韵语里,在嬉笑怒骂之中寄托深意,既能劝说君主,听从自己;又可巧言妙辞,避祸全身。
然而儒家学者视此为倡优游戏,不屑一顾,遂使诙谐之文沉埋千古。
中国文学史上的诙谐文学可能发源于辞赋,辞赋以韵文的形式写出了最早的幽默文学。
这种传统更有赖于辞赋的形式流传后世,保存了幽默讽刺文学的一线血脉。
先秦宋玉《风赋》以雌雄之风讽刺楚王,以《登徒子好色赋》笑天下好色者,下开汉俳谐辞赋之风。
汉代赋家往往为文学侍从,君主时召而命作,赋题变化,咏物游戏之篇充斥其间。
而此类赋不忌鄙俗,多诙谐笑骂之语。
如《汉书》称枚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其赋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
然作品无一幸存,足见所谓正统学者对其作轻视之甚!汉赋所存者数量已经不多,而滑稽戏笑者更少。
直至刘勰《文心雕龙》始特立杂文与谐隐二章,予滑稽作品一席之地,可谓前无古人。
汉朝骋辞大赋为汉赋主流,而诙谐之赋及赋体文为其支流。
大赋虽惊彩绝艳,而旨在讽谏;幽默之赋则文体多变,具有多重目的。
本文拟将汉魏六朝滑稽之赋及赋体文分为三大类并加以讨论:一为幽默自嘲之赋,如汉东方朔《答客难》等代表了辞赋中自我解嘲之传统,作者生不逢辰,无可奈何,巧造对答,自幽一默是也。
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
The Classical Process of Han Fu——Take Han,Wei and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s as the Example 作者: 张新科[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118-126页
主题词: 汉赋;文学经典;审美意识;艺术手法;审美意识
摘要:汉代是辞赋发达的时代,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完整的作品只有百余篇.散佚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后代对辞赋的经典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汉魏六朝时期而言,由于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的理论总结与扬弃、文选家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史学家的收录与保存、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等因素,使许多无消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汉赋作品逐渐冷落,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经典.。
汉魏六朝燕射歌辞考论
汉魏六朝燕射歌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绘了古代燕射运动的精彩瞬间,记录了古代燕射运动的历史,反映了古代燕射运动的文化。
本文将从汉魏六朝燕射歌辞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魏六朝燕射歌辞进行考论。
首先,汉魏六朝燕射歌辞的历史背景。
汉魏六朝时期,燕射运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
燕射运动在汉魏六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并且在当时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人们纷纷把燕射运动的精彩瞬间写成歌辞,记录下了古代燕射运动的历史。
其次,汉魏六朝燕射歌辞的文学特点。
汉魏六朝燕射歌辞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优美,把燕射运动的精彩瞬间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二是情节丰富,把燕射运动的精彩瞬间描绘得生动而又有趣;三是抒情自然,把燕射运动的精彩瞬间抒发得淋漓尽致。
最后,汉魏六朝燕射歌辞的文化内涵。
汉魏六朝燕射歌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古代燕射运动的文化,把古代燕射运动的文化传承下来;二是反映了古代燕射运动的精神,把古代燕射运动的精神传承下来;三是反映了古代燕射运动的价值观,把古代燕射运动的价值观传承下来。
综上所述,汉魏六朝燕射歌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描绘了古代燕射运动的精彩瞬间,记录了古代燕射运动的历史,反映了古代燕射运动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汉魏六朝赋文
凤求凰 (琴歌 )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金屋藏娇 野史《汉武故事》(其作者有汉班固、
晋葛洪、南齐王俭等说法。然皆无确凿证据。今人刘文忠综合前说,
又据书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推论当为建安前后人,较为合理。):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 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 ‘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 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 ‘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长主大悦,乃苦要 上,遂 成婚焉。
1. 了解汉魏六朝赋的发展状况 2. 《归田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哀江南赋》的主要写作特点
赋
赋是在《诗经》、《楚 辞》、战国纵横家散文等的综 合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特 殊的文体,兼。铺采摛文,体物写 志也。……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 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 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 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 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 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长门赋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 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 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 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 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 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
作者简介
“临邛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 ……令 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 以百数,至日中请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临。 临邛令不敢尝食,身自迎相如,相如为不得已 而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 “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 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 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时从车 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 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 如乃令侍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 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汉魏六朝水赋研究
汉魏六朝水赋研究 李 丽 香二○一四年五月分类号密级UDC硕士学位论文汉魏六朝水赋研究李丽香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董艳秋副教授论文答辩日期学位授予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评阅人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广西大学或其它单位的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广西大学。
本人授权广西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保存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作者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汉魏六朝水赋研究摘要汉魏六朝水赋是我国古代水文学的重要内容,其诞生于东汉末。
随着人们山水审美意识的深入,于魏晋呈现出繁荣之势,到了东晋时期,山水审美意识具备,加上地理客观条件的允许,玄学盛行也贯穿其中,又在赋体的催发下,使得水赋蔚为大观,又对水文学进行探讨创作,例如模拟创作,这使得水赋创作日趋壮大。
至南朝时期水赋日臻显示出抒情化,水赋俨然成熟。
不同时期的水赋有不同的特点。
水赋是山水赋重要的一支,在整个山水赋发展过程扮演中重要角色。
同时水赋内容非常丰富,描写的对象大至海、江河,小至涪沤,对水进行了人文的关照,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和史料价值。
研究汉魏六朝水赋能将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文化、社会和生存状况,对于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没有对汉魏六朝水赋引起足够的重视。
论汉魏六朝颂与赋的分合
论汉魏六朝颂与赋的分合作者:刘祥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第12期文体辨析是文学研究的基础,赋、颂关系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
目前研究大多依据理论推演与例证堆积,径直判定汉代赋、颂为一体或两体,而缺少对赋、颂分合过程的把握与颂名作品的分析,也未涉及征巡赋颂对“颂”体形成的意义。
西汉以前留存少量颂名作品,此“颂”多取“诵”意,并非文体名称;东汉颂名作品大量出现,“颂扬”之义增强,“颂”出现独立倾向,然尚与赋粘连未分;至六朝辨体,颂与赋才完全分开。
颂体独立的过程表明:汉代作家并非先有“颂”体意识以指导创作,而是先有颂名作品才有六朝论家的理论辨析。
本文拟从颂与赋分合的过程出发,探讨二者何以粘连、何以分离、如何辨体等相关问题。
一、口诵:汉人论述中的赋、颂关系两汉是中国文学言、文转变的关键时期,赋、颂处于其中,一方面保留了诸多口诵特征,另一方面已迈向书面文学。
汉赋对此转变的作用备受瞩目,万曼喻之为“桥梁”[1],简宗梧譬之为“枢纽”[2](P94)。
而汉代每与赋并称的颂,却受到忽视。
比之于赋,颂的口诵特征更为明显。
赋、颂之名乃口诵时代的遗留,从言说方式转为文体名称。
由诵曰、赋曰、颂曰,到作赋、作颂,再到某赋、某颂,转变痕迹约略可寻。
汉代赋颂通称,若从二者皆源于口诵文学的历史情境考察,便昭然可明。
诵为有节奏的吟诵。
郑玄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3](P1725)训赋为诵常见于典籍之中。
《国语·周语上》:“瞍赋,聣诵。
”韦昭注:“瞍赋公卿列士所献诗也。
”[4](P11)郑众释《周礼》瞽聣“讽诵诗”曰:“主诵诗以刺君过,故《国语》曰‘瞍赋聣诵’,谓诗也。
”[3](P1865)赋、诵并无分别。
《毛诗·定之方中传》载“升高能赋”所赋内容主要是诗,孔子曰“诵《诗》三百”,赋与诵同为一种言说方式。
“诵”是赋名确立的根源[5],以赋为铺陈乃后起。
荀子以赋总题篇名,贾谊、马融以赋名篇,所赋内容虽有所不同,却皆能诵读。
探讨六朝辞赋观念在赋之源流、赋之功能、赋之特征
探讨六朝辞赋观念在赋之源流、赋之功能、赋之特征摘要:从《隋志》著录看,与汉代相较,反映六朝辞赋观念的材料明显增多。
这一时期的赋论材料多散见于赋序和史传当中。
从这些赋序和史传中传达的出六朝辞赋观念在赋之源流、赋之功能、赋之特征三个方面,既因袭了两汉赋论,又有所革新。
关键词:两汉;六朝;赋论;比较赋被视作汉代文学的正宗,两汉时期,司马相如、司马迁、扬雄和班固等均在文学创作和史书编撰中表述了他们的辞赋观。
从《隋志》对赋及相关文献的著录以看出,在六朝时期,赋与楚辞相似,也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作品范围和研习传统的专门之学。
随着赋作的增多和赋集的大量编纂,文人对辞赋进行理论探讨的兴趣越来越高。
与汉代仅对辞赋仅有只言片语的评论不同,反映六朝辞赋观念的材料明显增多。
除《文赋》和《文心雕龙》这些专门之作外,六朝时期的赋论材料多散见于赋序和史传当中。
从这些赋序和史传中传达的出六朝辞赋观念在赋之源流、赋之功能、赋之特征三个方面,对两汉赋论既有因袭又有所变革。
一、赋之源流《汉志诗赋略序》是两汉时期赋论的经典文献,据学者姚振宗考证,其乃刘歆《七略?辑略》中的《诗赋略序》。
此序涉及刘歆对先秦以来辞赋产生、流别的基本观点,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其序云:“《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刘歆此《序》,意在说明“赋”之本义是指“赋诗”。
此序认为具有“不歌而诵”特点的“作赋言志”之赋实从春秋时期“赋诗言志”之赋发展而来。
另外,此序及《汉志?诗赋略》还列举了代表赋家,勾勒了赋体之渊源流变。
班固《两都赋序》又称:“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班固认为,赋的本质是不歌而诵。
赋与古诗一样,都有歌诵和讽谕的功能,都可对政治产生积极影响。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称赋乃“雅颂之亚”,认为它与古诗的区别只在于诗歌可诵,赋则不歌而诵罢了,赋的渊源就是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发展。
论汉魏六朝隐逸赋
论汉魏六朝隐逸赋霍建波【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5【摘要】The Reclusive Poem(Fu)is a kind of poetry about the Reclusive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which is divided from the theme.The Reclusive Fu in Han,Wei and the Six Dynasties is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by the Reclusive Culture Prototype.They are the Reclusive Fu ofRujia,Daojia,Fojia,Mojia and Fajia.This Reclusive Fu is lyric Xiao Fu mostly.Their content is rich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prominent in the poetic technique of expression,the vivid artistic image and the features about structure and language.%从辞赋主题学角度来说,隐逸赋就是描写有关隐逸文化内容的赋作。
本文以隐逸文化原型为理论依据,将汉魏六朝隐逸赋分为五种类型,即儒家隐逸赋、道家隐逸赋、佛家隐逸赋、墨家隐逸赋和法家隐逸赋。
汉魏六朝隐逸赋绝大多数是抒情小赋,不仅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表现手法、艺术形象以及结构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总页数】4页(P1-4)【作者】霍建波【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相关文献】1.建构多维领新赋海——评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J], 周尚义2.从集赋到赋集:汉魏六朝赋的一个考察视角 [J], 孔德明;刘学智3.汉魏六朝隐逸赋略论 [J], 章沧授4.汉魏六朝《鼓吹赋》《横吹赋》音乐史料研究 [J], 贾丽娜;严可5.汉魏六朝《鼓吹赋》《横吹赋》音乐史料研究 [J], 贾丽娜; 严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魏六朝“杂诗”的诗史意义——以《文选》“杂诗”为例
汉魏六朝“杂诗”的诗史意义——以《文选》“杂诗”为例作为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的汉魏六朝,孕育着诸多新的诗歌现象,为后代诗歌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杂诗”即属此类。
《文选》专立“杂诗”一目,收录汉魏六朝诗歌93首,对此学界鲜有论及者,仅见胡大雷先生的《文选诗研究》和傅刚先生的《〈昭明文选〉研究》中有所涉及,然尚有未尽之处,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杂诗”界说“杂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诗题,一是作为诗体。
就诗题而言,《文镜秘府论》指出:“杂诗者,古人所作,元有题目,撰入《文选》,《文选》失其题目,古人不详,名曰‘杂诗’。
”[1](P299)今人余冠英先生也持类似的看法,他说:“(杂诗)原先可能另有题目,后来题目失去了,选诗的人就称之为《杂诗》。
”[2](P15)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文选》收录了31首题为“杂诗”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一开始就题为“杂诗”。
《文选》著录最早题为“杂诗”的是王粲的《杂诗》(日暮游西园)。
李善注此诗曰:“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3](P1359)李周翰注云:“兴致不一,故云杂诗。
”[4]二人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指出了“杂”之为题的含义,他们的说法是可信的。
就诗体而言,《隋书·经籍志》著录“杂诗”存目书多种,如江邃撰《杂诗》79卷、宋太子洗马刘和注《杂诗》20卷、《二晋杂诗》20卷、谢灵运《杂诗钞》10卷。
这种分类方法或许受了《汉书·艺文志》的影响,但《隋书·经籍志》还收有其他多种以“杂”命名的体裁,如《杂文》、《杂封禅文》、《杂祭文》、《杂檄文》等,这些都是《汉书·艺文志》所没有的。
文体上多种杂类的涌现是以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的,创作的积累不仅是量的增加,也会引起质的变化。
因此,傅刚先生认为“‘杂’在魏晋南北朝已被用来辨体”。
[5](P271)事实也正是如此,《文选》分诗为24类,以“杂”命名者有“杂歌”、“杂诗”和“杂拟”。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与影响力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与影响力引子当我们谈论中国古代的文学,不得不提及汉魏六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汉魏六朝时期,主要指的是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并分析他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壮丽豪迈的乐府风格在汉魏六朝时期,乐府诗在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乐府诗最早出现在汉代,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乐府诗以其壮丽豪迈的风格和歌颂祖国的主题而闻名。
乐府诗的特点之一是叙事性强,形式多样,既有五言古体诗,也有七言绝句等。
这些乐府诗作品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歌颂了英雄人物和伟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诸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乐府诗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乐府诗的风格,尤其是其叙事性和宏大的气势,后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隋唐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婉清丽的绮怀风格除了乐府诗,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还以绮怀风格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绮怀诗又称婉约诗,以其温婉清丽的风格闻名。
绮怀诗在东晋时期开始兴起,南朝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绮怀诗的特点之一是用典含蓄。
诗人常常通过借物和拟人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绮怀诗的主题广泛,既有对爱情的追忆和思念,也有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痛苦和追求。
绮怀诗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后世文学中。
绮怀诗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诸如唐代的杜牧和宋代的陆游等著名诗人,都受到了绮怀诗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找到绮怀诗的影子。
哲理深邃的道家风格在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风格,那就是道家风格。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近十年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研究综述近年来,汉魏六朝乐府歌辞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乐府歌辞在汉魏六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乐府歌辞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这一重要的文学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的乐府歌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者们对乐府歌辞的起源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他们通过对六朝时期文献的梳理和整理,揭示了乐府歌辞的渊源,并指出了其发展的脉络。
例如,有学者认为乐府歌辞起源于周代的民歌,经过汉代的发展才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而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种对乐府歌辞起源和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乐府歌辞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其次,乐府歌辞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也受到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乐府歌辞的语言、形式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乐府歌辞的语言质朴、深情,常常通过直抒胸臆的描写表达人们的思念和愁绪;乐府歌辞的形式丰富多样,有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效果;乐府歌辞的主题广泛,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讴歌,也有对爱情、离别等生活情感的吟唱。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欣赏乐府歌辞的艺术之美提供了理论支持。
再次,乐府歌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汉魏六朝时期是乐府歌辞的鼎盛时期,那时的乐府歌辞能够成为官方推崇的文学形式,足以显示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乐府歌辞在后世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乐府歌辞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揭示了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乐府歌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近十年来乐府歌辞的研究也注重对其中的经典作品的解读与评析。
乐府歌辞中有众多经典之作,如《孔雀东南飞》、《古意》、《长歌行》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魏六朝清商乐曲辞研究
汉魏六朝清商乐曲辞研究本论文题目为《汉魏六朝清商乐曲辞研究》,论文主体论述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清商乐曲辞的定义进行概述与分析,以此总结出清商乐曲辞的范畴与内涵。
在此章节首先从字义的角度对“清商乐”进行探讨,即分析从“清”至“清商”至“清商乐”曲辞定义的流变过程。
另也包含分析了清商乐曲辞与“商乐”、“郑声”的关系。
最后,通过探讨清商乐曲辞的范畴,为此论题的“清商乐曲辞”设定本位的立场。
因此,第一章梳理了清商乐曲辞的范畴,共有五项曲辞,分别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舞曲辞》、《琴曲歌辞》与《杂曲歌辞》。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论文主要的研讨内容,大体是讨论清商乐曲辞间的关系。
因此,第二章主要在《清商曲辞》与《相和歌辞》关系考究。
从探讨彼此的产生时代与渊源,来窥探两者是否存有相似的源头,以此探悉两者之间存有的影响与相通性。
另也从文艺角度对彼此间的音乐与文学特色进行分析,以此得出两者间在歌诗创作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文艺关系。
结论是:一为汉魏流行的清商乐曲辞,另一为六朝流行的清商乐曲辞,彼此在产生时代有一点衔接关系,但却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性。
第三章主要研讨课题在于《琴曲歌辞》与《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的关系考究。
首先探讨了《琴曲歌辞》产生时代渊源,以此窥探与相和歌、清商曲所产生的时代与渊源是否有相似之处。
另也从文艺角度比较琴曲与相和歌、清商曲的文学与音乐特点。
第四章研讨课题在于《杂舞曲辞》与清商乐曲辞的关系,这里的清商乐曲辞亦包含了相和歌与清商曲。
首先探讨了杂舞古辞所产生的时代渊源,以此得出杂舞古辞所产生的时代渊源与相和歌、清商曲所产生的时代渊源是否存有相似点。
另亦从文艺角度分析三者间的文艺关系,从中得悉三者间在曲辞创作方面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力。
第三章和第四章都将《琴曲歌辞》、《杂舞曲辞》与《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文艺关系作分析。
这是因为《相和歌辞》在汉魏时代是主流的曲辞,在清商乐曲辞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清商曲辞》则取代了《相和歌辞》成为六朝的主流曲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庾信的赋及骈文
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庾信是赋及骈文史上的里程碑作家,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的《春赋》作于他的早年。
《春赋》描写出春天蓬勃的生机,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扬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树园。
”而“笞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两句。
描写了动植物的一动一静,再现了大自然生动活泼的场面。
有趣的是,庾信早年作《春赋》写到过“马射”:“协律都尉,射雉中郎。
停车小苑,连骑长扬。
金鞍始披,柘弓新张……”比较庾信的《三月三日马射赋》:“于是咀衔拉铁,逐日追风。
并试长楸之埒,俱下兰池之宫。
鸣鞭于汗赭,入埒则红尘。
既观贤于大射,乃颂政于司弓……”《春赋》注重描写马的名贵、马饰和服饰的华美、射场的豪华,给人的印象是:马射是融融春日中的一项活动而已。
《三月三日马射赋》则不同,来参加骑射的是各地有来头的猛士勇将,身手本来不凡,在马射场场上更是踊跃争胜。
《春赋》所写的马射者或已是经过作者美化的梁代士大夫了,至少是一些旷达之士。
《春赋》是马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游戏,而绝不是军武的检阅。
《枯树赋》是庾信入北后较早的一篇赋作,这篇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北方文人因而对他刮目相看。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化书》说:“江左齐、梁”,“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庾信此赋,若置于齐梁体物众作之中,以“枯树”为题,不免煞其绝艳的风景。
倪璠题解云:“《枯树赋》者,庾子山乡关之思所为也。
”以历尽沧桑、生意已尽的枯树为赋题,已见作者入北之后的极度伤痛和悲哀。
首段由人而树,在描写树木之枯而后,又由树而人。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
倪璠注:“皆引夷齐之事以自喻。
此言奉命出使,不能为君效力,屈节魏周也。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倪璠注:“喻已思念故国,遂至衰老,犹树木之衰秋摇落枯朽时也。
”种种感叹,仍不离枯树,紧接着作者写道:“‘木叶落,长年悲。
’斯之谓矣。
”
末尾以歌作结,和《春赋》等不同的是,歌之后又加了一段感叹的话:
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
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昔日的繁花密树,今日都已煨烬漂流。
树尚且如此,有感情的人又怎么受得了。
物人双结,既写树又写人。
这时的庾信,已经和枯树一样,“生意尽矣”!桓大司马即桓温,桓温为桓玄之父;赋开头说殷仲文为东阳太守,实在桓玄既败之后。
倪璠注:“子山所赋皆发己意,殷仲文以起赋端,未引淮南王、桓司马以致一篇之意,不必其同时也。
”殷仲文、桓温、于槐、于柳的感慨都有其本事,作者将其一置于篇首,一置于篇终,于时间虽有不合,但诚如顾炎武所言:“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叙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庾信《枯树赋》,既言殷仲文出为东阳太守,乃复有桓大司马亦同此例。
”(《日知录》)此赋托体于物,因物抒情。
体物,曲尽形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寄情,处处不离于物,亦泣亦诉。
《小园赋》是庾信入北之后的重要作品,作于五十岁之后。
小园本适合过隐遁的生活,但庾信只感到忧而无乐:“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
鸟何事而
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赋的下半转入乡关之思。
作者首先想到梁时的侍从生活,然而风云变幻,侯景作乱,金陵一朝瓦解;江陵陷落,自己也适逢出使北国,遂有去无回。
庾信作此赋时,陈霸先已代梁建立陈朝,故有淮海不可变之叹。
庾信壮年遭南北丧乱,光阴倏忽,遂成暮齿,羁留北地,不能死节,故罹此辱。
事实已不可改变,只好归之于天道迷昧难测了。
穷途末日,悲感淋漓。
庾信好用典故,《小园赋》也不例外,但《小园赋》前半有很多写景的句子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桐间露落,柳下来风。
”“榆树两三行,梨桃百余树。
”“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
”这些描写,使得本来刻板的骈句,多了几分流畅、几分轻松。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是他作品中最杰出的骈文,也是六朝骈文的典范。
作为全赋的一个组成部分,犹如序曲奏出了全部乐章的基调,然而它又是首尾兼备、相对独立的文章,和赋文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赋文中的兴亡之感和身世之悲在序文中得到更集中、感人的表现。
《哀江南赋》概括了一代兴亡,描写人民苦难,在六朝辞赋中实为独树一帜,在历来所有的辞赋中也是罕见的。
这篇赋以炽烈的感情写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援古征今”,“用人若己”,显出了沉郁苍凉的骨力,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统一,这都是出于出色的大手笔。
当然,由于骈体文的局限和过于追求形式,序文和赋文的用典造句均有一些毛病。
不过这些都是白璧微瑕,无损于《哀江南赋》的整体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南朝宋齐梁陈时期,随着语言学家发现了四声和声律,小赋作家在写赋时讲究音律、平仄,在语句方面讲究对偶和“四六”,在用词方面讲究藻饰,于是骈赋随之而形成。
代表作品主要为江淹的《恨赋》《别赋》以及庾信的《春赋》《枯树赋》等。
在此历史时期,大赋著名者仅庾信的《哀江南赋》。
该赋的序为骈文的代表作,而赋为用骈体写的梁王朝兴亡的历史,后代称之为“赋史”。
散文及赋到了庾信手中,被推向顶峰。
为此,我们说庾信乃赋及骈文史上的里程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