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要点

合集下载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 f ǔ)??枯槁( gǎo)?呆滞( zhì)?莞尔( wǎn)?餔( bū)其糟而歠( chuò)其醨( l í??)汶汶 ?(mén)淈( gǔ)泥??鼓枻( yì)?濯( zhuó)缨???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医生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古义:神色,面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面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绘。

??2、子非三闾医生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沉思高举..古义:行为超出生俗?今义:把东西举高四、要点实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此后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枯瘦2..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是以:所以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5....6、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超出于世俗。

...见:表被动,被醨:薄酒。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7..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的样子。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浅笑的样子。

枻:桨。

9..10、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洗。

汶汶:玷污。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沉思高举全行为2.之(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3)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助词,的。

3.于(1) 贤人不呆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阅提示
【名词】 名词】 渔父: 渔翁,捕鱼的老人。 渔父:父,通“甫”。渔翁,捕鱼的老人。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 或者是这里面衍生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 已经成了一种 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符号 。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 追求自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隐逸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 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 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第一部分,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 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学习难点
1. 阅读和理解课文。 阅读和理解课文。 2. 两难选择的文化范型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楚辞” 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 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之一 。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25篇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 《离骚》1篇,《天问》1篇, 离骚》 篇,《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远 九歌》11篇,《九章》 游》、《卜居》、《渔父》各1篇。 卜居》 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非屈原 所作。

《渔父》文言文整理

《渔父》文言文整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文学常识:选自《楚辞》。

实词解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

以:能够。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w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因为屈原是一个彻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他不愿用自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 安能以皓皓之白, 。(“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的雅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屈原的雅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 屈原的豪迈( 亦余心之所善兮, 落英”),屈原的豪迈 落英”),屈原的豪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 屈原的担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之迟暮”),屈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屈原的绝望( 长叹息以掩泪兮, 之迟暮”),屈原的绝望(“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 之多艰” 之多艰”)这些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盘旋 郁结的情怀, 郁结的情怀,自然他们也无法理解屈原选择投江这一疯 狂的举动。 狂的举动。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 在我看来,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在我看来,我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演义》 主题曲 《三国演义》
重点知识
颜色 形容 斯 举 见 淈 高举 沐 浴 振 察察 汶汶 濯 特殊句式: 。(被动 被动) 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 尾三个部分。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 答。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 屈原出场。 公的特定情况。 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 第二部分(主体)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独醒 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渔父的知识点

渔父的知识点

渔父的知识点《话说渔父的那些知识点》提起渔父,不知道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什么画面。

对我来说呀,那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悠然地坐在船头垂钓的形象。

嘿,这不就是咱生活中常常能瞧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嘛。

渔父,那可是有着不少知识点呢。

首先就得说说他们的装备,那斗笠和蓑衣,简直就是他们的标志性行头,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重要。

下雨天能挡雨,大太阳底下还能遮阳,实用得很呐。

想象一下,要是没有这玩意儿,那下雨天钓鱼不就成了落汤鸡啦。

再说那渔竿,可别小看了这细细的一根棍子,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不同的渔竿有不同的材质、长度和韧性,就跟咱选衣服似的,得挑适合自己的。

有的适合钓小鱼,轻巧灵活;有的适合钓大鱼,那可得结实牢固些。

这挑选渔竿啊,也是渔父们的一门技术活。

然后呢,就得讲讲钓鱼的技巧了。

渔父们可都是有耐心的主儿,静静坐在那儿等鱼上钩,一坐就是半天,这耐心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而且他们懂得看天气、看水流、看鱼情,知道啥时候鱼容易上钩,该在哪个地方下竿。

有时候啊,他们为了等一条大鱼,那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那股执着劲真让人佩服。

还有啊,渔父们一般可都很会找地方。

他们知道哪儿的水干净,哪儿的鱼多,就像有一双神奇的眼睛似的。

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好的钓鱼点,不惜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真是不容易。

不过一旦找到了,那脸上的笑容啊,就跟中了彩票似的。

渔父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心态好。

钓不到鱼的时候也不气馁,就当是出来享受大自然了。

钓到了呢,就更是开心了,晚上回去可以加餐啦。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还真是值得咱学习学习。

想想生活中那些渔父,他们或许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但他们却能在钓鱼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满足。

他们顺应自然,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简单美好。

我觉得呀,咱们有时候也应该学学渔父,放慢脚步,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又真实的快乐。

所以,下次再看到渔父的时候,别光是觉得好玩,也多去体会体会他们的生活智慧,说不定还能给咱自己的生活带来点启示呢。

《渔父》文言现象整理

《渔父》文言现象整理

《渔父》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2、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4、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5、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拘泥,执著。

今义:停止流动。

三、词类活用1、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2、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一词多义1、举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全② 何故深思高举行为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完2、游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荡,徘徊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际,交往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3、于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到4、见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被② 慈父见背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1、屈原既放自令放为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3、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三)省略句:1、行吟泽畔省略句,省去介词“于”;状语后置句2、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前省去主语和介词的宾语(四)定语后置: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六、其他重要实虚词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已经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瘦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渔父文言知识点实用版

渔父文言知识点实用版

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②何故深思高举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③二十而南游江淮3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③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4见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②慈父见背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行吟泽畔遂去,不复与言行为尽,完游荡,徘徊交际,交往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介词,被。

介词,在。

介词,至U被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定语后置省略句,省去介词“于”;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前省去主语和介词的宾语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渔父》知识点梳理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渔父(f U)枯槁(g co)凝滞(zh I)莞尔(w cn)鼓枻(y i)濯(zhu 6)缨餔(b 口)其糟而歠(chu b)其醨(I 1)汶汶(men)淈(g U)泥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三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__________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指出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代意思。

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义: 形体容貌3何故至于斯?古义: 到。

今义:表示另提件事情。

4何故深思高举古义: 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5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停止流动。

五一词多义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被动句,“于“表被动 以后,已经 枯瘦 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搅浑 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沐:洗头。

浴:洗身。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洗。

八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因为屈原是一个彻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他不愿用自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 安能以皓皓之白, 。(“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的雅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屈原的雅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 屈原的豪迈( 亦余心之所善兮, 落英”),屈原的豪迈 落英”),屈原的豪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 屈原的担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之迟暮”),屈原的绝望 屈原的绝望( 长叹息以掩泪兮, 之迟暮”),屈原的绝望(“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 之多艰” 之多艰”)这些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盘旋 郁结的情怀, 郁结的情怀,自然他们也无法理解屈原选择投江这一疯 狂的举动。 狂的举动。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 在我看来,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在我看来,我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演义》 主题曲 《三国演义》
重点知识
颜色 形容 斯 举 见 淈 高举 沐 浴 振 察察 汶汶 濯 特殊句式: 。(被动 被动) 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 尾三个部分。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 答。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 屈原出场。 公的特定情况。 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 第二部分(主体)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独醒 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知识清单

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    知识清单

《渔父》知识清单一、作者及主要人物《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二、创作背景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在个人和楚国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渔父》。

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看,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以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三、文体知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一、渔父的主题《渔父》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渔父的忧虑与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渔父在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感、对忠贞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内容贯穿了整篇诗歌,成为了渔父的主题。

二、渔父的寓意《渔父》中反映了楚国社会的政治黑暗和贵族腐败的现实,渔父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懑。

他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对忠贞、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渔父的文学特点1. 对比手法《渔父》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渔父自己和贵族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突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借物抒情《渔父》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渔父捕鱼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鱼群等自然景物,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

3. 叙事性《渔父》采用了叙事性手法,通过渔父的日常活动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渔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使整篇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四、渔父的影响《渔父》这篇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渔父》被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渔父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渔父这篇楚辞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社会写实的文学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对社会不公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主题、寓意、文学特点以及影响都体现了这篇楚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1. 诗歌背景《渔父》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在垂钓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对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被贬后,写下了大量的楚辞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情感。

这首《渔父》正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屈原在离乱之际对清静、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2. 主题和意境《渔父》一诗通过描绘渔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对安逸、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以渔父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反感和呼唤清净心灵的向往。

整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作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束缚的回避,同时又对自然的向往和规律的追求,诗歌亦以渔父之态度,对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尤其凸显了屈原对悲愤、苦痛的情感和对理想化、神化幻想的心理诉求。

3. 内容分析《渔父》一诗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渔父的身影为主线,展开渔父的心理变化与对世俗的态度。

首节描写了渔父出海垂钓的情景,二、三节主要突出了渔父在垂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对世俗烦恼的回避,最后一节则是渔父的态度和心境得到进一步揭示,表现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清静人生的追求。

4. 语言表达屈原的《渔父》一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整首诗借助排比、对偶、反复、含蓄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语言简洁、流畅、朗读起来倍感悠远、抒情,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5. 经典之处《渔父》一诗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屈原对世俗的看法与心灵追求。

整首诗以渔父的心情为基调,以垂钓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屈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艺术化处理,成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典型形象,抒发了屈原自己对世俗的鄙夷与对理想的向往,尤其在最后一节“夫子既已成名,仕途复可明。

架舟而漕航,毋乃望风行。

”一句中,更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化的幻想。

这些笼统的描写又应用了具体的一案,密切结合,既增强了个性化的传神力,又能表现出主观态度。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渔父》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渔父》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他热爱国家,关心民生,主张政治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受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渔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渔父》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屈原坚定地表示,即使被误解、被排挤,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渔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构思: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展开,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2.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寓意深刻。

3.优美的语言:诗篇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4.寓言性质:诗中渔父的形象寓意着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象征性地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诗篇不仅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还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六、结论《渔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苏教版语文必修渔父五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必修渔父五知识点

苏教版语文必修渔父五知识点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渔父知识点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于(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 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学习方法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

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

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学习技巧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渔父》是屈原七十篇诗歌中的一篇,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田园诗。

这首诗讲述了一
个渔父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主题是爱情和家庭。

首先,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是由四句组成的四句体,每一句都是七个字,整
首诗的格律非常规整,朗朗上口,让人很容易就能记住。

其次,从诗歌的主旨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浓烈的,直接打动人心。

作者通过
渔父和妻子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永恒的爱情和忠诚的家庭观念。

渔父把妻子比作“朱唇皓齿”,“良人美妇”,“情深似海”。

他相信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不受时空的限制。

“夕阳西下而暮,徂往来者不可追”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在爱情和家庭中的不朽价值。

作品
含义则是表达了屈原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家庭的赞美,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道德精神的歌颂。

再次,从诗歌的语言来看,这首诗用了很多生动而细节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的造诣。

例如,“濯红荻,为我烧酒,渔艇听歌,莫愁前路无知己”这句话中的“濯红荻”就是
指摘荻花煮的酒,味道香甜。

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强了读者的感觉,让人更容易代入作者所
想表达的情景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
家庭和传统美德的倡导,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类的价值观念,是一篇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的优秀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实词(1)既:……以后。

(2)枯槁:枯瘦。

(3)举:全。

是以:因此。

(4)淈:搅浑。

(5)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沐:洗头。

浴:洗身。

(7)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8)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9)濯:洗。

虚词
1.之
(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
(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于
(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葬于.江鱼之腹中
(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
3.而
(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2) 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
4. 以
(1)介词,因为。

是以.见放
(2)介词,拿、用。

安能以.身之察察
(3)介词,表目的,用来。

可以.濯吾缨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
通假字、(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脸色。

今义多指色彩。

)
(2)形容枯槁(形容:古义指形体容貌。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等加以描述。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指拘泥、执着。

今义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指高高举起。

)
(5)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为“到”,同义词连用。

今义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3.被动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3)圣人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不被外物拘泥)
(4)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呢)
4.定语后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状语后置
(1)行吟泽畔(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2)游于江潭(在江潭一带游走)
翻译、1、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

2、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
4、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的外物的玷辱呢?
背诵、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