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本报告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1.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
通过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方式,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科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个性化教学等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科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1.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网络课件、教学视频、虚拟实验等,使学科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形象。
学科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更深刻的理解。
2.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使学科教学更加灵活、生动、有趣。
学科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互动传递,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如在线学习、个性化教学等,使学科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科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网络课件、教学视频、虚拟实验等,使学科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学习环境不够个性化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遍。
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手段,同时也对学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意义、实施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1.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尤其是在理化生等理论较为抽象的科目中,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模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习更加自主、多元化。
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科课程注入新的元素和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1.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学校要充分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建设数字校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方式,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学的有力支撑。
2.制定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
可以通过建设教学网站、网络课堂等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参与学科教学中,也应该主动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科技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创新性探究和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2.0 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信息化2.0 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信息化2.0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以及对实际教学案例的深入探讨,总结出教师在信息化2.0背景下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三、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在信息化2.0背景下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信息素养:教师需要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创新的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
2.多媒体制作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制作工具,如PPT、Flash等,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网络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教师需要了解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4.在线教学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在线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策略,能够运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实时互动教学。
5.数据分析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掌握数据分析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
四、讨论在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
其次,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技术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最后,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在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篇1通过这次“国培计划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的学习,我觉得互联网的进步太快了,同时它给我们的课堂也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全面的提升,也坚定我们做到老、学到老的思想。
通过培训我明确了这次坊主的任务重大、繁重和艰巨,坊主需要指导学员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引导学员养成远程学习的习惯,并通过班级qq群、论坛、短信、电话等学习方式和学员进行沟通,及时批改评阅学员按时提交的作业,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了解学员工作与生活习惯,帮助学员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新激发了学习热情本人80年参加教育工作,98年进入教研室担任教研员。
教龄达30多年,担任教研员也已13年。
虽在教师心目中还是不怎么吃老本的形象,但自己都已经觉得学习缺少了积极性、主动性。
借本次国培机会,本人与年轻一代教研员、师训员一道,深觉机会难得,在培训过程当中,我一直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培训中来,在学习中能携专家之所长,补己之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借助网络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学员交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活跃学员。
国培给我们这些本不相识的同行架起了交流的平台,给大家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看了一篇又一篇发自肺腑的研修日志,和他们一起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在一次次的论坛交流中,我们道出了共同的心声,也找到了共性问题,论坛让我们的教育难题有了倾诉的平台。
根据qq群聊天记录而成的研修日记《参加国培学习而被杀头,我觉得也是光荣的》,于20xx—11—22 10:46发表,可以说是自己醉心学习的心声。
上面的学习进度记录,是我学习行为的外在体现。
(二)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在本次培训学习中,根据分析工具,对自己进行学员类型分析:1、根据专业素质特征进行角色划分,本人属于讲师类型的培训者,尚未达到培训师的水平。
2、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进行角色划分,本人属于教学业务型的培训者。
初中课题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题报告初中课题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美国国家教育图书馆(NLE)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互联网上已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然而却又未经分类和组织的教育资源。
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便捷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的领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信息技术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命脉。
提高国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也是当下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
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积极推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
2、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价值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人们已经从习惯于通过纸质媒体获取知识逐渐转向通过音像电子媒体、通过电子网络等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和途径获取知识。
互联网和校园网的普及,把人们带入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
这种环境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必须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说,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等等。
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结题报告1我校于xx年3月承担了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工作。
本课题于xx年3月形成方案,实验时间原计划从xx年3月——xx年年xx月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推迟到20xx年11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
获得了7篇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奖项,2次州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活动。
课题能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定研究目标。
一、把握目标,加强培训,保证课题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本课题是在对进一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基础上,结合我校为一所农村中学,正规的体育场所和设施缺乏,群众体育活动较落后。
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学生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的课间操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已经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兴趣,学生对课间操产生了敷衍的做法和厌烦的情绪,更有甚者产生了恐惧心理。
但这不能说明课间操已经一无是处了,到了该取消的时候,而是提醒我们要转变对课间操的认识,转变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和评价工作,把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重新找回来。
xx年3月我校把传统的课间操进行改革,并申报了州级课题。
作为承担全州的科研课题,既有科研促教,提高“课标”实施效果的目的促进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项运动技术和球类规则和简单的裁判规则。
又能通过实验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各教研组教研的氛围。
因此我们重视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和课题可行性论证等工作。
xx年5月举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会,由县教科所领导指导,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学校领导对课题的立项表示祝贺和支持,对课题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将在人力、财力和时间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本课题是我校承担的z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该课题于2013年4月29日正式立项,于2013年11月通过开题论证,2015年3月通过中期评估。
2015年12月30日结题。
该课题在专家的指导和课题组成员的自主实践探索下,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建构策略研究上有所突破,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一、研究背景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以往的培训多强调少数骨干的培训,教师发展不平衡,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因此寻找一个以解决我校实际问题为载体,强调专家参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活动,以培养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手段和目的的教师培训体系在我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这个问题。
二、对课题内涵的再认识本课题以本校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觉为主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类型和形成机制,在实践层面探索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管理策略,以及教师专业共同体自主建构的组织策略和活动策略,从而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效率和专业自觉的水平。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通过前期的准备,我们将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研究形成对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的新的理性认识。
通过探索形成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建构策略。
2.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自觉的文化氛围。
3.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基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专业共同体建构的同时,较好地解决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内涵。
课题研究内容:1.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研究。
2.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
3.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操作研究。
⑴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研究。
⑵学校促进各种类型教师专业共同体建构的策略研究。
⑶学校各类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质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引言: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成为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的含义、意义以及构建方式,并总结其对教师个体和教育系统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持续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第二部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持续学习和发展的个体形成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和知识,并共同追求学习目标。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通过创建教学团队、专业学习社区、研究小组等方式来实现。
第三部分: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其次,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最后,学习共同体可以引导教师进行反思和专业发展,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第四部分:教师个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既是学习者,又是共同体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作为学习者,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作为共同体的建设者和贡献者,教师需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为共同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部分:教育系统对学习共同体的支持教育系统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它可以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为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教育系统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六部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专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同时,可以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网络,方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和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本课题于2006年1月正式接到XXX教研室审发的“2006年底小学县级立项课题验收任务书”,接此通知后,本课题立即开题。
现将结题情况作以报告。
一、研究背景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强劲动力。
在会上,XXX 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
特别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创造性。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是改变教育和研究方式,使得教育的时空界限不断拓宽,人们研究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就是说,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将成为教育的时代强音。
XXX部长还指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研究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等研究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形式和契机,而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有很多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报告摘要:教师专业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学校共同体建设作为一种理念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报告通过研究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共同体建设策略。
主要包括:明确目标和价值观、建立协作和分享机制、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支持、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等方面。
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学校建立一个有效的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引言:教师是学校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他们的专业成长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学校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专业成长的环境。
学校共同体建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因此,本报告旨在研究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设策略。
二、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方法和策略:学校共同体建设是一种构建学校内部合作与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实践。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1.明确目标和价值观:学校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以便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共同商讨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共同认同并努力实现。
2.建立协作和分享机制: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分享机制,例如定期召开教研活动、教师分享会等。
通过这些机制,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心得和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3.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支持:学校应该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支持,例如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研讨会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派遣专门的教育专家或高级教师定期指导和辅导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学校可以建立教师间的反馈和评估机制,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评估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对教师进行激励和奖励,增强教师的专业动力。
三、结论:学校共同体建设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可以帮助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机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结题报告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现状分析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科学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信息技术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学校和教师加强管理和指导。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策略1.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数字资源开发等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
2.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心,收集整理各类优质的数字资源和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支持。
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
3.课堂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改变。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进行作业布置和批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教育部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的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报告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1.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丰富学科教学内容。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1.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教学工具的应用。
老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等工具进行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线教学与学习。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科知识,方便教学和学习的互动和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挑战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
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导致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2.教学资源的不足。
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和设备,限制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3.教学过程的管理困难。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教学管理的混乱和紊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投入,为学科教学融合提供更好的条件。
3.建立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展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融入了信息化的元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报告将从融合的重要性、融合的意义和融合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融合的重要性1.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和教育信息化系统等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深入。
2.拓宽教学资源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可能很难在传统的教学资源中找到对应的教材和资料。
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变得可及,为教学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资源支持。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到最新最全面的知识信息,提高专业水平。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融合的意义1.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科学化、个性化和合作化水平,进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容易感到乏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学科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科教学更贴近实际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呈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四、融合的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PPT等工具,教师可以更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得学科知识更加形象化、易于理解。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本课题是我校承担的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该课题于年月日正式立项,于年月通过开题论证,年月通过中期评估。
年月日结题。
该课题在专家的指导和课题组成员的自主实践探索下,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建构策略研究上有所突破,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一研究背景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以往的培训多强调少数骨干的培训,教师发展不平衡,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因此寻找一个以解决我校实际问题为载体,强调专家参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活动,以培养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手段和目的的教师培训体系在我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这个问题。
二对课题内涵的再认识本课题以本校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觉为主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类型和形成机制,在实践层面探索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管理策略,以及教师专业共同体自主建构的组织策略和活动策略,从而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效率和专业自觉的水平。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通过前期的准备,我们将目标定位如下:.通过研究形成对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的新的理性认识。
通过探索形成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建构策略。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自觉的文化氛围。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基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专业共同体建构的同时,较好地解决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内涵。
课题研究内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研究。
.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操作研究。
⑴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研究。
⑵学校促进各种类型教师专业共同体建构的策略研究。
⑶学校各类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质研究。
四课题实践与研究㈠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研究。
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课题组我校《中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湖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
该课题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切入点,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以探索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而展开。
课题研究已经历时5年,采取了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课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研究任务,推动了学习型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初步形成了骨干教师、班主任队伍、干部及管理人员等教师发展共同体,基本构建了“问题导向式”校本教研模式、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干部队伍培育模式,切实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背景1、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
就基础教育而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而扩大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质教师在量上的增加,在质上的提升。
2、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新课程启动以来,针对中学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举办了不少,但大多还是一种“输血”型的培训,往往采用“专家”讲、教师听的模式,以“专家”说教为主,对教师的已有经验、教师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教师没有真正“卷入”培训活动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是很大。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能够让教师在具体的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触及情感,引发思考,提升实践智慧,改进课堂教学,推动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发展。
3、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从学校现状来看,我校有着五十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教育质量比较好、社会声誉比较高的武汉市示范学校。
近几年来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由90年代中期的24个教学班3、促进学校工作分工的细化与规范化以工作性质和在学校承担的工作职责相近构建不同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从而细化各群体的发展目标和远景、规范其职责与运行、探索其成长机制,有利于推动学校各块工作的规范化与精细化管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
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IT)突破了传统的围墙,融入各个领域,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上也改变了教育方式,如何实现学科教学更加有效运用IT,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效率、认知和兴趣,这也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运用社会研究方法,选择了A学校的一个八年级数学班为具体研究对象,在此班的学习中,对数学思想与信息技术融合进行科学研究。
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采用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多媒体学习、自控学习、混合学习等,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们发现,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更加深入,还能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动态;多媒体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自控学习,可以
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和发展技能;混合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
增强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有效累积。
本次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
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迅捷地熟悉知识,增强其学习能力,为学生提
供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当代
学科教育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觉得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有价值,期待着与众多研究者一同努力,携手朝着更加高效的学科教育发展,为提升更好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的开题报告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迫切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指以师德、师风、师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为核心的共同关注点,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行动理念、共同专业能力和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组织形态。
教师专业共同体对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个人与团队发展、促进校际合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及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文献综述教师专业共同体最初是在美国出现的,其前身是课程研究小组,后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概念。
在我国,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浙江省卫生学校试行的“翻转课堂”模式中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
2014年,教育部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教师职业发展计划的意见》,提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并对其作出了具体规划和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始重视建设教师专业共同体,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以及其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如下:1.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 如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3. 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有哪些?4. 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
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
2、文献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15年3月(二)实施阶段:2015年4月至2015年11月(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六、课题成果分析(一)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全体教师均会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全体教师均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四)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七、思索与建议。
(一)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
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则日益突出。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一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中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
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重要的新高度。
教师要发展,关键在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的影响,人们的学习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即“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
教师在群体中开展合作与对话,通过相互学习、激励,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当务之需。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更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让教师能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速度,教师间及时互相对话和交流,给教师提供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等成为现实。
因此,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引领中小学教师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是新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可见,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课题研究,则是解决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困惑与瓶颈的重要方法。
二、已有研究述评“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
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年在其著作《共同体和社会中》首次出现,提出个体生活于共同体中,并通过共同体实现自身的存在。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参与者在一定场合下选择某种社会行为,并主观感受到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由此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称为“共同体”。
美国学者萨乔万尼认为共同体是个体的集合体,就有了共同的意义、情感与传统。
而教师专业共同体理论相对来说形成较晚。
美国学者佩里指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具有相同的目标,共同参与专业发展的计划、实施和反思的智力团队,我国学者牛利华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
我国学者刘雪飞提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合作、发展”为核心,以专业理想为纽带,以促进教师个体与群体及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在互动协作中形成的一种关系联结。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合作研究为形式,从而实现教师团队和个体专业成长的提高性组织。
世界各国在进行教师教育的变革时最明显的转变就是建立了各种有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共同点。
学者托马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上,我国专家学者也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郑小丽、项金华从信息技术视角,从教师用户、专家和系统管理三个方面架构了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潘佳丽探讨了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人际关系、群体反思与民主的领导方式在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熊燕探讨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基本属性及构成要素,王艳艳从知识性、社会性与技术性三个维度研究了虚拟共同体的对话活动,设计了虚拟共同体的对话模型。
马秀峰、李晓飞重点阐述并分析了虚拟社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教师在虚拟社区中的专业发展方式。
李娟重点研究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教师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现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进程,但这些主题都相对集中在较为宏观的共同体概念辨析、构成要素、作用,以及信息技术对共同体构建四助力价值探讨上,专业共同体的分类及其实践研究鲜有出现,表现出共同体研究群体和研究对象的泛化。
三、核心概念界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以信息技术(如通讯软件、传讯工具、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为支撑,让教师能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让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共同体:即区域内教师“捆绑”成一个整体,相互学习,相互探究,共同提高,彻底改变单一发展、独自发展的现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价值我校作为邻水县县域内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龙头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现代教育技术成绩居于县域内学校先进水平,曾被教育部认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多次获得四川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采取抓实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以及校际间的结对、交流等活动,“捆绑”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与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相比极不匹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滞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的要求。
基于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就是提高校域或县域内教师在新时期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
力图改变以往传统的以参考书备课、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教师之间“单打独斗”闭门发展的教育现状,消除信息技术拒于门外、过于单一、教师独立发展等弊端,推进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区域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展途径和策略,在县域范围推广。
课题组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主要开展的活动:一是以学校学科组、年级组等为依托,建立校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二是开展城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旨在通过各校结合实际情况来实践验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模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构建策略,再拓展农村学校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实现全县同层级学校全覆盖,争取构建县域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全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更优的平台,推动县域内教师队伍共同发展建设。
五、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一)研究的目标总体目标:本课题将借助信息技术环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着力改变以往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闭关自守的局面,引导教师积极加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借助信息技术主动参与、自主参与教育教学交流、分享,从而实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共同提高,从而实现县域内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县域内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具体目标:(1)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制度;(2)构建县域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途径、策略;(4)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共同发展模式,形成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经验,以指导市域内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
(二)研究内容(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途径、策略研究。
一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明确负责人的职责,以便于活动的开展和共同体的运行。
二是从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规定,让组织者和参与教师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运作机制,明确共同体的运行方式和参与人员职责,并从激励机制着手,充分利用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扩大教师参与范围,激发教师投入热情,多方面满足教师学习的需求,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得以提升素养和专业成长。
(3)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模式的研究。
就是如何将传统研修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与组建共同体研究相结合。
传统研修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都是学校部分教师间的活动开展,所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有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利用网络进行研修,其特点突出,信息量大,可以同时参与的人多,多元化的思想可以进行交流、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是对传统研修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的补充和拓展延伸,其缺点是对硬件设备、后台软件和人员支持等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由于网络的局限,情感投入,深度交流等与直接面对面的研修活动有差距,同时也难以向校本研修那样将问题聚焦于个性化的问题和有共同需求的教师人群,反之,对传统研修活动和校本研修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合理安排研修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做到他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4)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一是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环境,让参与教师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对共同体保障机制、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建设、研训指导、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使得我们所组织的各类培训都能够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为共同体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源,其中应包括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计划、参考资料、支持工具等,共同体内的所有教师均能够在媒体上发布消息,寻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创造和提供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
六、研究主要方法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各种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对比,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5.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调查表,及时了解参与实验人员的想法和表现,有针对性的改变研究策略,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七、研究计划八、研究成果(一)认识成果(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构与实证研究,是提高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依靠一个教师、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成长也需要多元化的教师,多元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多元化的学生。
学生能力的多元性,思维的多元性,创新的多元性,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