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程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高三历史选修1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 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思考: (1)根据材料,归纳唐朝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均田制。
提示:(1)内容: ①均田制将土地分为多种类型(口分田、永业田、职分 田和公廨田)。 ②对百姓授田区别对待。授田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 ③贵族官僚按爵位和品级的高低分得相应的永业田。 (贵族官僚按等级授田) ④各级官僚和官府的职分田和公廨田,所有权归国家。
基于这三点,孝文帝迁都洛阳实际上意味着北魏的 改革基本完成,北魏由狭隘的部族政权转化为胡汉结合 的贵族政权。
[探究问题] 材料一 高祖引见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齐 美于殷周,为令汉晋独擅于上代?”禧曰:“陛下圣明御 运,实愿迈迹前王。”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致之? 为欲修身改俗,为欲仍染前事?”禧对曰:“宜应改旧, 以成日新之美。”
3.表现: (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 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 中原,其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 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思维点拨]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 下进行的,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2.北魏立国不 过百余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洛 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地理学家郦道元与《水经注》 、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魏碑体书法等,不胜枚举。3.民 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也是各民族交融、 互补、
二、繁盛的洛阳 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 心。 (2)规模很大, “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 市是主要的商业区。 (4)专设四通市方便外商,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背景(1)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
宗主控制人口.逃避赋役。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措施及作用前期(冯太后改制)(1)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3)设立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入后期孝文帝汉化(1)迁都洛阳。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影响(1)经济: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学习的技巧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
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析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
如果加上东汉末年三十年战乱时间。
历时将近400 年。
它有如下特点:其一,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其二,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其三,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征辟之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根基;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发展到北魏“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
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
其四,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其五,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1.本节框图2.北魏为什么能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
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③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④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3.历史背景(1)社会矛盾:(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①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②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④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4.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第 2 页第 3 页(3)影响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程讲义(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选修一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对改革积极推动2.主要内容3.实质: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4.历史影响(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4)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人民版选修一)
改革的局限性
鲜卑族丧失独特性
改革过度汉化,导致鲜卑族逐渐丧失自身的民族 特色和文化传统,不利于民族多样性的保护。
阶层矛盾加剧
改革过程中,土地兼并现象加剧,导致社会阶层 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妇女地位下降
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妇女地位逐渐下降, 对性别平等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的历史地位
1 2
提升文化水平
推崇儒学,建立太学,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得社会风 气得到改善。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后世改革的借鉴
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措施,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推动历史进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的隋唐大 一统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
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均田制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 相应增加。
均田制的实施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兼并,加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租调制
租调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 要税收制度,旨在调整税收结 构和税率,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入。
租调制实施后,税收结构和税 率得到优化,税收负担相对减 轻,农民的负担也相应减轻。
改革的进步性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民族间的交 流与理解,有助于形成更为团结的民族关系。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中的均田制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社会整体经 济水平,为后来的唐宋盛世打下了基础。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提倡儒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 平,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孝文帝改革背景 • 孝文帝改革内容 • 孝文帝改革影响 • 孝文帝改革评价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3.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C.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拓跋珪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前秦瓦解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7.北魏冯太后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的是()A.本民族的典章制度B.儒家经典C.汉族历朝的典章制度D.佛教文化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9.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③它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11.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体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12.下列有关北魏崛起的经过表述错误的是()A.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B.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史称北魏C.淝水之战后,拓跋部再度崛起D. 398年,拓跋珪迁都洛阳,次年正式称帝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15.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A.郡县制B.宗主督护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16.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1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A.宗主督护制B.三长制C.保甲制D.租调制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1)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实行俸禄制,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2)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露田、桑田),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
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自耕农增多,户口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3)三长制。
486年下令实行三长制。
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是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新型基层政权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1)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也解脱了一百多年来在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有利于继续进行改革。
(2)移风易俗。
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婚姻,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改革的意义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我国北方各族人民长期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影响、推动下进行的,也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2020年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均田制的相关内容。回答第 (1)问需要提炼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均给天下田”的相同之处就 是按人口分配土地。孝文帝沿用了鲜卑族村社土地分配的传统,制 定了均田制,并推行天下,其授田范围更为广泛。第(2)问,可从稳固 北魏统治、土地制度变革、加速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渊源:鲜卑族村社土地分配的传统。相同之处:按人口 分配土地。
——《北史》 (1)材料中的“正音”指的是什么?概括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不 得照抄原文) (2)孝文帝颁布上述诏令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及其影响。第(1) 问,根据材料“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可知“正音”为汉话。材料反映 出孝文帝坚定推行移风易俗的措施。第(2)问考查孝文帝移风易俗 措施的目的及影响。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 (2)目的:用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主要措施(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设巧计迁都洛阳(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汉话。内容:提倡说汉话,规定三十以上的人不要求立 即改说汉话,三十以下的人必须立即改说汉话,否则予以罢官。
(2)消除民族间交往的障碍。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主的北魏各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民族大融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选修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在中原,礼仪 富盛, 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专题三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主题 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 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 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 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 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 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 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主题 2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专题三
(1)含义与意义图示
(2)实质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 化,实质是封建化。 ②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的汉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三 框架整合
专题三
理解两大观点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无论哪一个民族完 成的统一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民族融合是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双向的学习融合的过程,推动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民族统一。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主题 2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专题三
①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③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史料一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专题三
史证 史料表明迁都洛阳可躲开北方柔然族的威胁, 巩固 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教学内容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性质
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共25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
高二历史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 名师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一览表 政治 俸禄制、三长制、迁都洛阳
经济 均田制、租调制
文化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 姻、改籍贯
思考:十六国后期,北方政权林立,为什么北魏
得以统一?北魏统一北方有什么影响?北魏拓跋 珪和拓跋焘祖孙是怎样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有什么影响?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思宗考 主:督护孝制文帝—改—革阶前级面矛临盾哪尖些锐社会矛盾社人?会民这动起些荡义社,, 会民矛 族盾压是迫怎、样歧产视生—的—?民不族改矛革盾会激造化成怎威样胁的统后治果? 结合当时的形势谈谈怎样改革才能成功?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珪
学习要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BC21世纪——1840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先秦 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隋唐:封建社会繁荣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阶段
484年——490年: 建立新制度 490年——499年: 移风易俗
俸禄制
新制度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内容
迁都洛阳
易服装
新风俗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掌衡武士
《北魏 文官俑》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 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 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 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Nhomakorabea封建社会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复习课件(共47张PPT)
3、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保守势力强大, 不利于改革
气候恶劣,交通 不便,生产不能 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 然”威胁,不 利于控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地处黄河之南, 农业生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 并举兵南下征服 较弱的“南齐”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四、改革的影响
1、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展 2、推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及洛阳繁盛 3、进一步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有利经济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封建化、丰富中原 人民的生活
4、为隋唐的大一统和繁盛奠基
书面作业: 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
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1、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
**有利北方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有利保证政府财收和劳役需要;
**一定程度遏制土地兼并、提高生产积极性;
**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游牧
农耕
2、整顿吏治
制度封建化
政绩考核决定任期制
实行官员俸禄制 严惩贪赃枉法
作用:改善吏治,减轻掠夺; 相对缓和了阶矛盾、民矛。 巩固北魏统治
4、革除旧俗,接受汉文化
①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 穿汉服、讲汉话、 改汉姓、通汉婚…
②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尊儒崇文,兴办学校 兴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易服装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汉族姓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刘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 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 门第最高外,以穆、陆、 贺、刘、楼、于、嵇、尉 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 大族四姓(崔、卢、李、 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 般世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
合加强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
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
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
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对改革积极推动
2.主要内容
时期
概况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
立各种新制度
推行均田制
与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
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
兵役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
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3.实质: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4.历史影响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4)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堂验收
学以致用的训练营
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中胡阿祥、赵翼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随堂验收】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2.(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胡阿祥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而赵翼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与角度;还有时代变迁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