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产学研用联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
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着重讨论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以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环节的特点和实践策略,介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
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
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
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
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市时指出:“我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我市要努力刻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落地落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挥我市科教人才优势,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一、充分依托高教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科教融汇及产教融合1.落实人才是关键要素理念,整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首先,高标准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利用**大学、**大学校友资源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注重核心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将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和**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畅通对接机制,汇聚更多的北京创新资源,助力科技成果精准落地转化。
其次,借助**高教资源集聚和人才密集的特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科研、人才培养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相贯通,推进拔尖人才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建。
最后,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落地落地实施战略性前瞻性国家重大项目。
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推进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底盘,营造具备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 .发挥集群效应,探索“科技+人才+产业”发展模式。
深入挖掘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大学、中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本市优势高校、科研机构潜能,借助重点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以有效需求为支撑和创新驱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鉴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坚持创新和质优,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将高新科技园打造成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与高科技企业出发地。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模式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引言民办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其次,要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与岗位需求,校企联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化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统筹,促进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完善。
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创建社会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需要从企业、学校、科研等多角度出发,合理利用学校内外教育资源。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向相关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储备与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重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时代,应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知识体系。
首先,应以产业、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通过教学与产业的联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其次,要完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两方面入手,保证课程预期学习效果与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达成。
同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增设特色鲜明的核心课,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毕业后尽快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内容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内容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升级:注重推动产业升级,以发展长远稳定的产业支持百姓过上好日子,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联动、优势互补。
2. 技能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收。
3. 乡容乡貌改善:注重改善乡容乡貌,提升乡村整体形象。
4. 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科研能力,培育出一批能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5.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会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能力。
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境不够完善等。
因此,本文将围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建设适宜的实践环境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搭建一个适宜的实践环境。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工作室等实践基地,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很有必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优秀的学术导师、企业专家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师生雏鹤联盟,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三、制定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制定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构思、实验、调研等方式,引导硕士研究生深入实践,锤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可以开展学术竞赛等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和成长的平台。
四、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全链条的助力,而综合评价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
应该通过评定学术论文数量、实践项目成果、比赛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五、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升。
应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和训练,通过实践课程、实习环节、项目研究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导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空间,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探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向质量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些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引入创新实践环节等方式,积极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启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些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地。
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实践尝试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突破。
一些高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支持,更好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为研究生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源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各方合力推动。
如果想要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概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未来高级专业人才的关键任务之一。
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的重要时期,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尤为重要。
科研训练与指导1.提供科研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合适的科研平台,如实验室、技术设备和数据资源等,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
2.导师指导:优秀导师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导师应该给予定期指导和反馈,并传授开展科研工作所需的方法和技能。
3.多元合作:鼓励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同行合作,如参与学术会议、交流讨论等,从中获取启发和交流经验。
创新教育与思维培养1.课程设置:针对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设计专门的创新课程,如科研方法与思维训练、创新管理与团队合作等。
2.创新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实践等实际创新活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如奖学金、荣誉称号等,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力和积极性。
心理辅导与自我提升1.心理健康支持: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2.自我管理:引导研究生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更好地组织和完成科研任务。
3.学术交流与分享: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举办学术报告会、撰写论文等,以增加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和贡献。
社会实践与拓展1.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企业实习、公益项目等,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论坛等,拓宽视野,了解前沿科研动态和其他领域的创新成果。
3.跨学科合作: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融合多样化视角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开展创新研究。
总结综上所述,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进行科研训练与指导、创新教育与思维培养、心理辅导与自我提升以及社会实践与拓展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有效途径的精心设计和执行,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在创新领域的能力和水平,并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多方联动 协同育人 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而要培养出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专业人才,就需要建立一种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创新的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打造这样一种模式,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汽车专业人才。
一、多方联动,形成产教研一体化多方联动是培养汽车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
产教研一体化是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可以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教学与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
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应主动与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设计院所等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在这些企业和机构中实习,了解最新的汽车制造技术和市场需求,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还可以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汽车领域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还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专家来校授课,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内部培训和科研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运作和科研需求,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多方联动,高校才能真正做到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懂理论又熟悉实践,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汽车专业人才。
二、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协同育人是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汽车专业的学科体系庞大复杂,除了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管理、营销、创新等多方面能力。
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汽车专业技术知识,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车辆结构设计、发动机设计、汽车电子技术等,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应开设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汽车维修、汽车改装等,使学生不仅懂理论,还能够熟练运用知识。
高校还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概述•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法,对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和方法VS02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概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强调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
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跨界合作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跨越了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合作。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创新。
协同创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强调各方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种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提高创新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共享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政府政策、产业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机构设施等。
“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推广实施方案
“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推广实施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建立起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我国提出了“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下面是该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方案的背景和目标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行业的升级换代,以往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该方案旨在推动“五业联动”深入实施,通过产、学、研、培、用五个方面的联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产业链衔接。
针对不同行业的技术要求,建立起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确保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培养具备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
同时,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提供实习、实训等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校与研究机构合作。
加强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
3.培训机构与学校联动。
充分利用培训机构的资源和经验,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培训机构的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4.高校与职业院校互补发展。
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互补发展,是实现“五业联动”机制的关键。
通过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5.用人单位与教育机构紧密合作。
用人单位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和重要参与者,应该与教育机构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三、方案的推广和实施1.政策支持。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五业联动”机制的推广和实施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学校、企业和机构参与其中。
2.资源整合。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作用重要。
而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研究领域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所以,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校应该多给予研究生对自主学习的支持和帮助,提供研究资源和信息,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实践出真知。
二、建立开发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因为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实践操作。
因此,一种更好的方式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教学,打造更加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习惯和精神。
三、提高研究生对母语和外语的敏感度语言是信息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信息交际又是信息创新的前提。
因此,除了专业的外语课程外,我们还要提高研究生对母语和外语的敏感度,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各种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提高翻译和文献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从而提升对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的机会和有效获取。
四、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学习要有情感,创新需要有人文底蕴。
研究生是未来的老师、学者等各类专业,培养关注人类意义、关注人类命运、有深度思考和思想交流skills的人文素质很重要。
人文素质可以强化文献分析和阐述的能力,能够挖掘研究方向中的隐喻和启示,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更广和更深的视角。
五、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是综合能力的集成,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盘活设计思路和创意的力量。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开发课程、课程设计等重点,通过带领学生去亲身体验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12.29•【文号】教高〔2017〕8号•【施行日期】2017.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就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1.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增强招生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
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储备战略人才。
改进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动态调整区域间、培养单位间和学科专业间的招生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要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高校专业培养的关联性。
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阶段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提高研究生素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并提出建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阶段,学生通常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光有理论还不足以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实验室科研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二、开展创新实践项目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和支持开展各类创新实践项目。
这些项目既可以是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创业项目,甚至是社会公益项目。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研究生可以切实地锻炼实践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导师指导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指导。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当加强实践导师制度。
每位研究生都应有一位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开展创新研究等。
通过实践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践创新的要求和方法,做好实践创新工作。
四、建设实践创新平台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应当建设完善的实践创新平台。
这些平台可以包括实验室、科研中心、创新基地等。
在这些平台上,研究生可以进行科研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机构等进行合作,开展实践创新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
五、注重团队协作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合作实验等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潜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术交流与发表在研究生阶段,鼓励学术交流与发表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举办学术研讨会、论文评优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
通过与他人的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研究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科技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化等工作。
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需要依靠产学研合作来推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培养高素质及专业化的人才成为了当今时代的共同愿望。
因此,“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作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实践。
在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提供了行业内最新、最前沿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实践平台;高校通过优势学科和专业,提供了学术支撑和科研条件;研究机构提供了科技研发的支持和平台。
而研究生则依托这些科技和优势资源,进行实践性、技术性项目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助力产业发展。
在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下,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不仅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出具有产业视野、具备实践经验和工业基础的研究生人才。
这种跨界合作的研究生培养,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机遇。
实际上,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个双向联动的过程,不仅要求企业提供最先进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实践平台,更需要高校和研究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与科技咨询,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技术痛点,从而实现项目目标共同完成。
总之,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它能够实现双方品牌的联合推广和资源优势互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狭隘界限,以实践和科研创新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优势,促进产业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同时,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应当深入了解企业市场需求,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两个方面发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
有 良好 的合作关系 ,高校在派遣教师指导企业生 产的同时 ,安排学生 到企业接受教学 。比如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 的农 学和园艺专业在江 苏 省农垦集 团下属多个 国有农场建立 了相对稳 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安排 植 物生产类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综合实习。 3 .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模式 该模式: 指高校充分发挥科技 、人才 、信息 等方面的优势 ,在科 教结合 和产教结合的基础上 ,以面 向市场 、培养创 新型高技能人才 为 中心,以科! 学研究和科研成果 的技术推广或 开发 为两翼的产学研用协 同培养人才模式 。淮阴工学院通过和多家企 业联合 申报科技项 目以及 风 、班级纪: 津和先进集体 、先进个人的评定工作等 。
用学校与企业 、科研单位和用人单位等多种 不同教学环境 和教学资源
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 自优势 ,把 以课 堂传授知识为 主的学校教育 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 、实践能力为主 的生 产 、科 研实践有 机结 合的教 育形式 。 “ 产学研 ” 和 “ 产学研用 ” ,虽然只有一 字之差 ,但 后者进 步强调 了应用 ,突 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 以企业为 主体 ,以市场为导
一
2 .校外实习基地模式 相 比于校 内实践基地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模式 的运 作方式更加灵 活 。一是建立临时性基地 ,这些基地大多依靠教师个人 关系或 已经毕 业学生 的社会 关 系而建立 ,可 以安排进 行学 生的认 识实 习和 生产 实 习;二是建立相对 固定的基地 ,这种基地建立 的基础是 企业和高校具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3.21•【字号】鲁政字〔2019〕49号•【施行日期】2019.03.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全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就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建设一流科研设施、集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形成一流转化机制为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共同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二)主要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示范样板,培育30个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同时带动各地建设一批不同主体、不同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方向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1+30+N”的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政”,政府主导创环境,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完善,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基本形成。
——“产”,企业主体强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0%左右。
——“学”,各类人才激活力,国家一流学科或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等级的学科数量力争达到20个左右。
——“研”,科技研发出成果,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数量实现倍增,培育新型研发机构300家以上。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刘庆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集中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核心是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核心技术供给,持续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助推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产研院”)着力于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持续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省产研院围绕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核心关键技术”供给的现状,构建以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三部分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需求驱动创新研发,组织专业研究所科研力量对接企业需求,并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支撑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资源端,主要任务是广泛集聚海外创新资源,围绕企业需求单独或联合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已在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硅谷、波士顿、休斯顿、哥本哈根、斯图加特等)建立了以4个离岸孵化器为重点的海外合作平台。
与海外55家、国内53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为每个海外合作大学和研发机构设立国际合作资金池、共同聘请专职工作人员、为国内大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和共同培养集萃研究生/博士(后)等方式,支持其研究成果到江苏落地转化。
研发载体端,主要任务是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补齐创新链短板,根据企业需求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能源环保等领域已拥有一流研发平台和技术人才的研发载体58家。
产业需求端,主要任务是征集提炼行业代表性关键技术需求,帮助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和行业前瞻性技术布局。
省产研院与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累计共建116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产教融合、学研联动、专创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产教融合㊃学研联动㊃专创协同:面向新经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JGLX055)㊂作者简介:刘威(1984-),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产业经济㊂8㊀结语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 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 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㊁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㊂劳动意识㊁劳动观念以及劳动教育的自觉性,都与责任伦理具有密切的关系㊂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教师不但要提高责任伦理意识,还应当加强责任伦理生活的自我检视,这也是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的过程㊂要对照劳动教育教师的角色要求,对照相关的责任伦理规范,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㊂责任伦理可以引导行为主体向既定目标不断迈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随时修正和完善自身行为㊂探讨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师的责任伦理,强化劳动教育教师的责任观念,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医学院校劳动教育教学的工作水平,实现劳动教育的预期目标,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㊂由于重视程度不高㊁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高校劳动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㊂建设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责任伦理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利于从提升师资水平角度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医学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㊂参考文献[1]马克斯㊃韦伯.以政治为业[M ]ʊ马克斯㊃韦伯,著.王容芬,译.伦理之业:马克斯㊃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刘俊玮,尹旭.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22,(14):33-37.[3]赵蒙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实践进路[J ].现代教育管理,2022,(02):38-47.[4]李丹,闻凤辰.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J ].中国工运,2020,(04):58.[5]赵伟.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157-164.[6]罗建文,李爱军.劳动教育厚植美好生活内涵的文化基因[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5):150-158.[7]王飞,车丽娜,孙宽宁,等.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9):75-79+85.产教融合㊁学研联动㊁专创协同 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为例刘㊀威㊀李凤廷㊀张㊀艳(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㊀要:新经济呼唤新商科人才,新商科人才培养也必须与新经济㊁新技术㊁新模式紧密衔接㊂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围绕 产教融合㊁学研联动㊁专创协同 三个维度,提炼了面向新商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重点总结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创新路径与成果应用,进而为服务新经济㊁培养新商科人才提供参考借鉴㊂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新文科;新经济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0.043㊀㊀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㊁组织形态㊁商业模式㊁金融范式㊁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传统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㊂新实践水平总是领先于商科教育水平,以会计㊁财务管理㊁工商管理㊁市场营销㊁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为代表的传统商科,如何应对商业新伦理㊁新技术㊁新需求㊁新实践的挑战,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新商科人才,是当前新商科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命题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探索培养具有 持续发展㊁批判性思维㊁创新能力㊁分析技能㊁人际沟通 五大能力的 新商科 人才㊂依据学校商科人才培养的专业优势,面向物流管理㊁电子商务和粮食三大行业,以人才链㊁产业链和创新链 三链协同 为总体目标,树立符合河南特色㊁区域实际的新商科专业办学理念和定位㊂1㊀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1.1㊀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是结合河南工业大学定位㊁学校和现有商科专业㊃521㊃的特点,制定了 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 智能+会计 数据挖掘+电子商务 的特色化㊁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根据社会对网络营销推广㊁供应链建模和物流运营管理等紧缺岗位的状况,与世界工厂网㊁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㊁顺丰快递等企业联合,共同制定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融入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㊂1.2㊀新商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根据 新商科 的特点,组建一支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㊁专业技术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㊂首先,引进一批拥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高层次自有教师,共引进大数据分析方向教师2人㊁数据挖掘方向教师1人㊁联网+方向教师2人㊁系统控制方向教师2人㊂其次,升级改造传统教研室,组建课程团队㊂学院组建16个专业基础课课程团队,以课程为单位组织教学,选拔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召集同一门课的教师相互协作,提高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寻求课程教学的新发展㊂再次,对现有师资开展培训,或组织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共派出4名青年博士教师到河南省发改委㊁河南省工信厅㊁郑州市工商局等单位进行挂职,使师资队伍从单一专业型向跨学科复合型转变㊂另外,还从顺丰速运㊁北京络捷斯特㊁三全食品㊁郑州良运等头部企业聘用一批兼职产业教授,使得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多样化㊁高端化㊂1.3㊀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构建依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基于OBE教育理念,探索出基于产教融合 学研联动 专创协同的 一核多能㊁层级递进㊁三驱动㊁五融通 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新模式㊂(1) 一核多能 :立德树人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 多能 :数字分析素养㊁战略思维能力㊁批判创新精神㊁社会责任意识㊁沟通协调能力, 五大 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㊂(2) 层级递进 :贯彻 宽口径㊁厚基础㊁重应用㊁强特色 理念,构建工商管理大类平台㊁专业平台(电子商务㊁物流管理㊁会计学㊁工商管理㊁市场营销㊁人力资源㊁供应链管理)㊁个性化平台(学术拔尖类㊁就业创业类)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㊂(3) 三驱动 :遵循 产业需求 专业基础 专业特色 个性化发展 的新商科人才培养逻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学研联动为内生推力,以专创协同为外部拉力,充分发挥产教融合㊁学研联动㊁专创协同的三重驱动效果㊂(4) 五融通 :实现新商科人才 学(理论学习)㊁练(模拟演练)㊁赛(学科竞赛)㊁训(管理实训)㊁创(创新创业实作) 五个维度相互融通,构建学校㊁政府㊁企业㊁社会等多层次融通体系㊂本成果经过精心建设,形成专业特色鲜明㊁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丰硕㊁高素质师资队伍㊁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显著,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管理人才,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基地㊂2㊀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2.1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 校内教学+校外实践 联动式教学以人才链㊁产业链和创新链 三链协同 为目标,先后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4832)㊁顺丰速运(湖北顺和丰快运有限公司)㊁郑州良运粮食口岸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产教融合协议,聚力打造了河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㊁中国物流学会优秀产学研基地㊁CSCMP供应链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㊂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批了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河南工业大学 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共建(Lamasoft)长风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基地㊁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实践基地㊁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学研合作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㊁课程开发㊁实验室建设㊁培训认证㊁师资能力㊁对外推广等方面共同投入资源,探索建立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㊁开发实践教育资源㊁建设实践教育师资㊁规范实践教育管理㊁丰富实践教育形式㊁共享实践教育模式为内容的 六位一体 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㊂与顺丰速运(湖北顺和丰快运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发起成立 顺丰快运物流运营管理未来之星训练营 ,旨在瞄准企业紧缺的物流运营管理高端人才㊂通过严格的校内选拔和企业面试,25名入围学生修读了企业高管讲授的16门课程(共计21个学分),17名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㊂与郑州良运粮食口岸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学研基地建设协议,建设多学科融合㊁多团队协同㊁多技术集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人才㊁学科㊁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㊂合作双方在共同研发的基础上,结合国家㊁河南省和行业发展需求,有选择地共同申请㊁承担政府计划项目㊂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联合申报政府或行业的科技平台㊁创新团队㊁重点及新兴交叉学科㊂2.2㊀突出学研联动,以创新成果产出为导向,实施 案例分析+学术研讨 研究性教学将国家相关政策㊁企业运营实践㊁管理前沿成果㊁教师的学术研究课题等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㊁学术研讨等互动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利用前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㊁演讲答辩㊁团队合作等能力㊂立项建设2个校级㊁2个院级创新实验班,推行学业导师制,组建 高学历+高职称+高学术水平 导师团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差异性,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一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国家级课题主持人㊃621㊃为指导老师,一对一指导学生读书㊁思考㊁写作,每位导师指导在校学生原则上总数不超过8人㊂通过讲座㊁沙龙㊁读书会等多途径实现研究性学习,鼓励并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各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㊂学生加入导师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术小论文,鼓励参与科研课题,参与专业竞赛㊂以科创项目㊁导师项目㊁企业导师项目㊁校企合作项目等为驱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㊂2.3㊀强化专创协同,推进专业知识向 专业知识+创新创业 知识谱系有序拓展以思政㊁专业+创业和科研等案例为线索,以教学和学习方法改革为驱动,以基层教学组织㊁一流课程建设为支撑,通过集体备课㊁教师互评㊁督导反馈等形式,将课程间的松耦合转变为紧关联,形成内容融通的课程谱系㊂围绕专创协同,建设河南省 专创融合 特色示范课程供应链管理㊁校级精品公选课创业训练等一批特色课程㊂在第二课堂实践/实训中聚焦强基笃行,结合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变革传统的实验内容,适时适当的开发设计性㊁创新性㊁综合性实验,实现课内专业知识与双创知识之间㊁课外与其他专业核心课之间的融通与渗透,推进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转化能力㊂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综合创业比赛,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力㊂结合用人单位㊁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引入企业导师,在校内外实习实训中强化学生创新方法的运用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备将学科竞赛中呈现的各类优秀项目㊁作品适度适地转化成创业项目㊁创业产品的意识,发挥专业课程所提供的技术和技能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㊂2.4㊀坚持内外并举,打造了学科交叉融合㊁校企联合的教学团队在面向社会需求岗位的㊁以项目课程为载体,构建了以校外企业课程和教师为主的新商科教学团队㊂建立 双师制 ,聘请企业导师参与制定课程教学目标㊁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把企业运营实际纳入课堂教学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㊂目前,学院已聘任23位创业导师,结合物流运营管理未来之星训练营㊁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行业学院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350人次,累计课时达400学时㊂2.5㊀注重学以致用,实行连接社会岗位急需㊁校企联合培养㊁职业资格认证的贯通式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㊁新经济㊁新业态,以行业需求和企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结合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开展 物流服务师 电子商务师 供应链建模工程师 供应链管理师 共4个专业(职业)技能认证,扩展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知识储备,打通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的 最后一公里 ㊂截至目前,共有112名学生获得 物流服务师 认证,67名学生获得 电子商务师 认证,18名学生获得 供应链建模工程师 认证㊂3㊀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应用3.1㊀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的反向设计理念,课程体系日趋完善,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以新商科建设理念为指导,在修订5个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百余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㊂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成果丰硕,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新文科项目1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4篇㊂电子商务㊁物流管理㊁会计学共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获评省一流本科专业㊂3.2㊀协同育人特色鲜明,实践创新成效显著先后与国内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㊁世界工厂网㊁中钢网㊁德邦物流㊁顺丰物流等3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协同开展多维度实践创新教育㊂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造本科生进导师科研项目的科研课堂㊁建立课外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综合类和专业类课外科技竞赛,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㊂依托学院电子商务㊁物流管理㊁会计学㊁工商管理㊁供应链管理5个本科专业,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学生近两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在国家级㊁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35项,学生专业竞赛参与率达到60%;1名学生被团中央授予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在校生注册公司15家,2名学生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㊂3.3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育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新商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打造体现学科交叉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健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鼓励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㊂以 顺丰班 等实验教学小组为抓手,打造 实务导师+专业教师 双师型队伍㊂其中,河南省教育厅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2人㊁秘书长1人㊁委员1人,获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学标兵1人,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校长教学质量奖3人,中国青年创业导师1人,挑战杯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2人㊂参考文献[1]刘同超.循证视角下的新文科经管类专业改革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23,(04):45-48.[2]陈琳,张希雅,樊莎莎,等.多维度打造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9(11):30-34.[3]田爱玄,姚波.新文科背景下本科经管类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成长研究[J].才智,2023,(09):133-136. [4]蒋红兰.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2):78-80.㊃721㊃。
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
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研究生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对于研究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及意义。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针对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1. 创建积极创新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机构可以积极创造积极创新的学习环境。
例如,提供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和知识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创新实践项目和科研课题,以及开设专门的创新和创业课程等。
2. 强调科研实践与实习经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研究生教育应强调科研实践和实习经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提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研究生教育应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指个体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勇于冒险和接受挑战的一种品质。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培养研究生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需求高端人才的要求。
1. 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机构应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例如,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和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开设实践创新课程和俱乐部,以及组织创新竞赛等。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学生间的团队协作,鼓励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和实践,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能力
课程: 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编译技术 一个CPU、一个OS、一个编译器 根据系统构造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课程群知识体 系,重构各课程的知识分布及衔接关系 在统一硬件实验平台上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物理综 合 逐步建立深化系统观念
研究过程都要结合工程、项目、应用展开
工程知识 问题分析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研究 使用现代工具 工程与社会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规范 个人和团队 沟通
13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激发恰恰源于质疑和批判,没有批 判就难言创新。培养青年学生的批判思维,不 仅是学术科研领域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民族 崛起的需要。 应试教育状态中的学生缺少批判性的学习和思 维,应付课程考试,实践环节和训练不足,不 能满足社会用人岗位和创新的需要。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是源泉,采取各种课程学习 和研联动正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 ,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已是创新能否成功 的重要因素。在产学研用联动背景下,高等教 育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致力培 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研究生是高校创新的主体,怎样培养研究生才 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产学研用联动,真正成为 国家和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我们高等教育 和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面临和亟 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
通过本研究团队多年来研究生培养实践所积累 和取得的经验,来探索和交流关于为适应产学 研用联动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有效措施和 方法。
我们的做法
我们团队研究生的课题都与科研和工程紧密结 合 通过专利、转让、应用等形式让科研成果得到 验证和发挥作用 理论结合工程验证、实验、模拟是每个人必须 的 与研发和应用有关单位协同,也促进了就业和 发展 研究生在读和毕业后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人员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主要由两个基本能力构成, 即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具备了观察能力,还得学习用逻辑思维方式分 析所观察到的现象。要使分析判断的结果符合 客观事物,就需要提高联想能力、逻辑能力, 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去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应试教育”模式 正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毕业生不能满 足社会需求。
工程认证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 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 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 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 企业专家参与。
12
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 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 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 以下内容
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但是,产学研用 脱节,高校培养不能和企业实用接轨是核心问 题。但是,大学应该非常重视实践人才。 如果大学期间不自学,根本找不到工作,老师 教的内容过于死板 学生毕业才知道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科四不像,杂而无用,找工作挺难。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强调:
谢
谢!
系统能力
为此必须树立系统观,培养系统眼光。系统能 力又细分为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 系统应用的能力。。 由于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对系统化方面重视不 够,因而培养的学生在系统能力方面存在一些 问题。例如:不能很好地建立计算机系统完整 概念,缺乏系统观;使得学生综合分析、设计 和应用能力也较差;系统性的综合实践环节的 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等等。
系统能力
计算技术的发展特点呈现出“四类新型 计算系统”和“四化主要特征”,这对计算 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特别是 系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类新型计算系统 (1)嵌入式计算系统 (2)移动计算系统 (3)并行计算系统 (4)基于服务的计算系统
系统能力
四化主要特征:
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未来信息网络将互联网拓展到物 端,通过泛在网络形成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世界, 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信息应用的多媒体化。使计算机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 和手段更加友好和方便 信息处理的大数据化。如何有效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已 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服务的智能化。过去几十年信息化的主要成就是 数字化和网络化,今后信息化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智能 化。
适应产学研用联动的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
王志英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2015-11-19
产学研用联动
近年来产学研用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迅速 ,目前适应科学前沿和产业高端创新要求的高 素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不 足。“钱学森之问”其实质就是探索中国教育 应该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 性拔尖人才。
1. 2. 3. 4. 系统能力 实践能力 工程认证 创新思维
系统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的核心是通过对基本 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来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 的应用系统。这需要学生更多地关心计算系统 的整体特性,也是工程教育特征。 相比较其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强调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