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关系与青海藏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稳定
青海创建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青海创建民族团结心得体会这篇《青海创建民族团结心得体会》是聘才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欢迎浏览,希望能帮到大家。
篇一: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青海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
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藏区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青海、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
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
高中政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概况 文字素材20(人教版必修2)
少数民族概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
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论青海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发展
大 任 务 。全 会强 调 , 把 社会 主 义 核心 价 值 体 系建 要
设 作 为建设 和谐 文化 的根 本 , 把 社会 主义 核 心价 并
值 体 系概 括 为 四个 方 面 ,即马 克思 主义 指导 思 想 、
第3 O卷 2 1 年 第 3期 2 1 01 0 1年 6月 出 版
攀 登( 月刊) 双 N w eg t ( i n h ) e H ihs B mo t l y
VO . 0 I 3 NO..Ol J e -0l 32 1 un 2 1
论青海藏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 系 的和谐发展
关 键 词 : 海 藏 族 传 统 文化 ; 心 价 值体 系 ; 青 核 和谐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54 (0 10 — 0 0 — 0 10 — 6 7 2 1 )3 l6 5
建设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值 体 系 , 是党 的十六 届 六 中全会 在 思想 道 德建 设 上 的 一个 重 大 理论 创 新 , 也 是 我 们 党 对 新 形 势 下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提 出的 一 项 重
人 口 7 %分 布 在 占全 省 9 .%面 积 上 的 玉 树 、 9 72 果
二 、 海 藏 族传 统 文化 的核 心价 值 观 青
藏 族 传 统文 化从 时 间上 来 看 ,包 括 原 始 文 化 、
相 互学 习 、 互融 合 , 成 了一 套 独 特 的文 化 体 系 。 相 形
在 构 建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 值体 系 中, 充 分认 识 作 为 应 中华 文化 重 要组 成部 分 的藏族 传 统文 化 的作 用 。 在
青海民族团结心得体会3篇
青海民族团结心得体会3篇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
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
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名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
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
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
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
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
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
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的问题。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一般项目 民族问题研究)
研究报告 专题论文集 研究报告
2015-12-31 2016-3-30 2016-6-30 2016-6-30 2016-10-15 2016-12-30 2016-6-30 2016-6-30 2016-12-30 2015-12-30 2016-6-30 2016-12-30 2015-12-31 2016-12-31 2015-2-15 2016-9-1 2016-5-31 2016-6-1 2016-12-30 2015-12-31 2016-12-31 2016-9-1 2015-12-30 2015-7-1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苗族风俗变迁研 麻友世 铜仁学院 究 蒙古族传统生态知识及资源利用方 苏日嘎拉 中央财经大学 式研究 图 布朗族传统社区文化环境的保护与 蔡红燕 保山学院 发展研究 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研究 韦永恒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后撤点并校时代西部乡村文化传承 杨兰 贵州大学 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乡村社区文化环境的 索晓霞 贵州省社科院 保护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东北四小民族聚居地 张广才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化环境保护与发展研究 西北民族走廊上的文化交融与族群 满珂 西北民族大学 关系研究 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象征符 瞿明安 云南大学 号研究 柴达木地区移民乡村社会研究 北方森林草原民族生态文化史 岭南民族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 建设互动关系研究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生态责任追究机 制研究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协 调发展模式研究 内蒙古等地三小民族对改革开放以 来环境巨变的适应研究 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研究 元江干热河谷傣族地区土地退化的 生态人类学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武陵山区土家 族传统生态知识的挖掘、利用与保 护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伦理与艾滋病防 吴海霞 青海大学 南文渊 大连民族学院 付广华 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 心
热点专题祖国统一与民族关系西藏问题
热点专题祖国统一与民族关系西藏问题【热点聚焦】1.拉萨3.14事件2008年3月14日下午,拉萨市区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
犯罪分子纵火300余处,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这起事件是一起给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破坏的极端暴力犯罪事件。
2.“藏独”分子破坏奥运圣火传递2008年4月6日上午,北京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过程中,先是一名“藏独”分子试图抢走火炬,然后又有两名“藏独”分子试图阻拦火炬传递,被英国警方制止。
4月7日,北京奥运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时遭遇少数“藏独”分子的干扰破坏。
“藏独”分裂势力的恶劣行径,遭到法国公众及火炬手们的强烈谴责。
【考点链接】1.古代西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1)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①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②唐蕃关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结婚。
8世纪初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9世纪,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2)元朝时西藏:①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被招降。
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管辖。
③蒙藏联系密切,蒙藏共同信仰西藏地区的佛教。
元政府封其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创制“八思巴蒙字”。
(3)明朝时的西藏:①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官吏,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赋税。
②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僧官由朝廷任免。
(4)清朝时的西藏:①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近代俄英对西藏的侵略3.现代西藏的政治经济(走向文明开放的西藏)(1)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得获得和平解放。
【doc】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
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第28卷第4期2008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0】.28No.4Ju1.2008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切排(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着名的民族交通枢纽,历史上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有明显的文化边缘性特征.当前河西走廊的多民族关系呈现出民族杂居程度不断提高,族际交往日趋密切,语言趋同化现象明显,民族意识增强等特点.当前河西走廊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经济利益纠纷,人口流动加快及民族意识的差异等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关键词;河西走廊;民族关系;基本特点;主要问题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8)04—0087—04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走廊.东来西往于中原和西域及南上北下于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各民族都要经过这条民族走廊.由于这一原因,河西走廊很早以来就是多民族活动的地区.今天在这里仍有4O多个民族杂居共处,世居民族有汉,回,藏,蒙古,裕固,哈萨克,土,维吾尔等8个民族之多,其中藏,蒙古,裕固,哈萨克等4个民族建立有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县).河西走廊当前的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就是从漫长历史过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民族关系的"大趋势和主旋律便是平等交往的各民族的认同和融合',[川.河西走廊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走廊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特性,当前特点及主要问题,以期深化对民族走廊区的认识和研究.一,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历史特性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部,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南倚祁连山,北连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4O一1OO公里的狭长地带[2].因其地处黄河以西, 整个地区狭而且长,犹如一条走廊而得名[3].自西汉武帝时期击退匈奴,开列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就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基地.汉魏以迄明清,多次在河西移民屯田,牧养战马,中原汉族一再向这里流动.与此同时,诸多游牧民族围绕争占草原和控扼丝绸之路也多次进出其中,使河西一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多民族交汇互动的枢纽之区.从经济文化类型上看,河西走廊东面与中原农耕文化区互相连接,西,南,北三面与草原游牧文化互相融合,两种经济文化类型在境内交错并存,产生了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以文化论,或视其为兼具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汇集,并存的特征.从民族的分布和构成看,河西走廊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局面.这些民族或部落都由于空间的相继占用,民族之间同化与融合持续发生,使大部分原民族被他民族所覆盖.河西走廊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实际上承担了东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通道和桥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视河西走廊为单纯的交通孔道,却很少有人指证其为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有其专属的文化特质.从历史角度看,河西走廊的民族关系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民族的多样性.河西走廊作为多民族杂居区域,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民族的多样性.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地处民族交往,迁徙要道,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聚散停留,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汇集之地,文化形态多元,体系繁杂,宗教色彩浓厚是河西民族文化的显着特征.,收稿日期:2008—03—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与整合研究"(07JJD850205).作者简介:切排(1968一),男(藏族),青海省共和县人,兰州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民族学和藏学.87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河西走廊的发展过程,是多民族在这一地区交互主导,相互更替的发展过程.在古代先后有月氏,乌孙,匈奴,氐,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大小几十个游牧民族活动于此,有些民族势力强大,活动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形成后来河西走廊几大民族的基本框架.另一些民族由于部落实体相对较小,活动范围有限,时间较短等原因,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次一级的民族因子.再一类的民族恰似匆匆过客,仅留下短暂的一瞬而消失.曾经起过重大主导作用的少数民族如匈奴,氐,羌,回鹘,吐蕃以及党项,实际上都曾是这里的主流民族,但大都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或绝大部分都没有沉积下来】.特别是氐羌族系和汉民族进入后,逐渐成为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对区域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极为深刻和深远的.2.文化的边缘性.河西走廊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中原汉文化圈与青藏高原诸多游牧民族文化圈的包围和辐射的汉藏民族的边缘及交汇地带,它周边的各区域,大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以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基础,客观上给各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圈有传统农业区,有半农半牧区,有游牧狩猎区.河西走廊地理环境多样性又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从大的方面讲,河西走廊周围至少包括了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三大板块.如果我们把上述各文化圈的内部分为核心部分,基础部分和边缘部分,那么, 我们就很清楚地看到,上述各文化圈的边缘,大多交错汇集于河西走廊之内.在一个地区之内,有如此多样文化的创造,流传和沉淀,在国内各地区中是少有的.这些文化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或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由上述各文化圈的边缘部分,构成了河西走廊的绝大部分内容.河西走廊文化的边缘性,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其生产方式多样性的特点,而且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而且反映了历史上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的密切交往以及其中心地位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军事战略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成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因此,历代中原统一王朝甚至一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对河西的经营.3.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性.河西走廊与周边各地88域虽然都有密切联系,但是,却与各周边区域的文化并不完全相同,而是融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河西走廊文化.河西走廊文化中特有的民族和特有的文化,缘于各民族在这一区域的迁徙,改变了区域民族构成,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这种融合反映出河西走廊民族和文化不是某种前后有长期的强烈继承关系的单纯的单一民族和单一文化,而是在其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由多民族的迁徙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 各文化圈边缘部分的交叉,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特点.它不仅形态多样, 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就其文化特性来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性.二,当前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1.就民族分布格局而言,各民族"混居"和杂居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在河西走廊各民族原有居住格局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各民族"混居"特点将越来越浓厚,民族关系多元发展趋势日益加强.游牧定居和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向民族散杂区集中,加速了散杂区多民族化和文化多元性的趋势.民族之间杂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纯粹的单一民族聚居区逐渐减少.民族流动将各民族的文化也带入了杂居区,各民族在日益频繁而直接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良好民族关系,这一趋势将有益于推动我国民族杂居区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2.从族际交往形式而言,各民族间人员交往日益密切频繁.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和经济文化联系的显着增强,各民族间的来往和交流更加密切频繁.族际交往已打破原有的地域,语言等障碍,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各民族问人员交往日益密切,使各民族之间,各区域之间业已存在的双向文化传播进一步扩大.各民族之间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杂居区汇集,丰富了杂居区原有文化面貌,促进了文化多元性发展,为民族杂居区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从语言趋同化现象来看,汉语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得到普及.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交往的需要,各民族互相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情况非常普遍,汉语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已为该区各民族广泛接受.各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的相互学习,交流是民族关系融洽的一种反映,也是民族关系能够进一步第28卷切排: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发展的重要条件.汉语普通话不但已成为汉族成员的通用语言,也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的通用语言.与此相对应,汉语文也因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将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得到推广.从河西走廊多民族杂居的现实情况看,语言差异仍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已不是民族交往的障碍.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民族语言已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而更多地体现的是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和而不同".4.从民族意识的转变来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受到重视.各民族相互封闭的状态已难以保持,原来封闭的人们开始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了本民族与他民族之间的差别感,原本模糊的民族意识变得清晰或者强烈了.在本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对比中,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迫切要求加快本民族的发展,更加关心本民族形象的维护,更加注意对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等.这些因素无疑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各民族认同而内聚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与此相伴的对外排斥性也不时出现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对于这些消极因素如果不加以防止和克服,又会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诱因.事实证明,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每一次大的民族同化与融合,都必然会带来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交融与合一,而文化的同化与融合必然会导致人们在心理认同,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同感和一致性.这正是古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也是河西走廊地区处理新时期民族关系的文化基础.三,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河西走廊地区民族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根源上说,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因资源利用纠纷和利益分配不平衡而引起的民族关系问题.利益问题是民族关系的基础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正确处理民族利益分配是河西走廊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河西走廊地区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都有其固定的生活区域,这些地域是其世代繁衍和生息的故土,也正是在这些地域内,每个民族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在市场主导下, 农牧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益比出现新的差别,基本情况是矿业高于牧业,牧业高于农业.因开矿,争牧,争水而引发的民事矛盾时有发生.由于各民族传统的地域归属观念以及地域的划分直接牵涉到草场和矿山等资源,民族间以及民族内部因争夺水,草场和矿山等资源也时常发生冲突.另外,各民族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少数民族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经济进程中,竞争的加快给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资源利用和利益分配的失衡使有些民族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在经济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问题,也给少数民族的生存带来了许多困难口].在排除了众多的政治因素和其他原因后,我们不难发现,利益问题,或者说利益驱动机制是造成河西走廊历史上众多民族问题的根源之一. 这些利益关系如果协调不好,无疑会对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产生不利影响.2.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近年来,随着祁连山少数民族进城和向汉族核心区的流动,由于这些地方的汉族群众以前与少数民族接触较少,遂发生了认识缺乏和认识不够的问题,造成交往上的障碍.一些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仍抱有偏见,选择了避免与他们接触和交往的态度.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与汉族群众的交往中觉得"格格不入",将自己或自己的群体隔离起来,很容易形成抱团和发生纠纷.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民族散杂区文化生活的接纳和学习,不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助,对民族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周边城区和农区的快速增长,给这些地方的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增加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在新的民族关系构造中,这些地方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接纳和排拒两种相互冲突的模式都在发挥作用.就接纳而言,这些地方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接纳有着极大的选择性,更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少数民族流动迁移人口容易被顺利接纳,如少数民族的知识阶层,干部,投资者等.被接纳的这些少数民族流动迁移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高,适应能力较强,反过来也容易接受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所以,这种双向接纳无疑会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就排拒而言,被排拒的主要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文化素质较低的一部分.被排拒者在心理上自然也表现出对新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排拒,这种排拒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较低,适应能力较差,生存状况不理想而产生的.在相当长时间内,这种结构模式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进入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 交往与流入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89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聚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摩擦和纠纷,给地方民族关系带来不少新问题.比如,流动人口在具体经济权益保障上的问题;不同民族成员在语言,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缺乏了解和尊重而引发的矛盾,尤其是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与流入地方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个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或法制观念淡薄而给地方管理所带来的违法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增加了地方管理和发展难度.3.因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的不同引起的民族关系问题.河西走廊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房屋建筑,风俗习惯,禁忌信仰,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等文化传统方面都凸显出鲜明的民族个性.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习俗传统,信仰禁忌有差别,所以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和碰撞.交往的增多固然有利于民族文化融合和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外来的文化观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经济文化优势与接受新观念,新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对外来的参考文献:E13贾应生,等.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15--316.[2]邵如林.中国河西走廊[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文化,先进的观念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极易与别人发生磨擦,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凭借自身所具有的现代性质和商品等物化力量,逐渐取得优势和主导地位,在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新的时代内容的同时,客观上也出现了"传统因子"过度流失,趋同化的现象,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特别是在一些宗教传统浓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世居民族与外来民族因各种观念,风俗习惯差异而引起的纠纷会大量增多.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都很容易导致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影响民族团结,损害或恶化民族关系.总体而言,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关系是和睦的.上述民族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根源上说,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分配失衡所引发民族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是因对民族文化差异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民族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靠体制创新和政策完善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要靠持续不断的民族政策宣传加以正确引导,反映出民族政策教育仍是河西地区面临的一项长期工作.[3]齐陈骏,等.五凉史略[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43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Is]切排,邓小珍.肃南裕固族地区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8(1).(责任编辑程苹) TheCharacteristicsofRelationshipamongNationalitiesinHexiCorridorQIEP(ResearchCenterofNorthwestMinoritie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7,China) Abstract:HexiCorridoriSthefamoushubofcommunicationsinhistory,andthecenterofvariousnationalities,andischaracterizedbyculturalborder.Atpresent,thenationalrelationshipther ehasthefeatureofmulti-nationalitieslivingtogether,morecommunicationsamongdifferentnationa lities,languageSbeingmoreandmoreassimilative,andnationalconsciousnessbeingstrengthene d.Thepresent problemsinrelationshipamongnationalitiestherearecausedbyeconomicdisputes,speedin gupofthefloating~opulationanddifferencesbetweennationalconsciousnesses.Keywords:HexiCorridor;relationshipamongnationalities;basicfeature;mainproblem 90。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五课 第3框 第2课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2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什么叫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何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的民族国情(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举例:青藏铁路连接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 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有重要影响,被人们誉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1)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职权: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举例:小玉:你好!我们成为“手拉手”的朋友已经快半年啦!最近好吗?我们拉萨这几天可热闹了,又到了藏族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我可是期盼了很久.按照规定,西藏自治区除了全国性节假日外,还可以享受民族传统的节假日.我特别开心能和家人一起过节,可以看表演、游园、看藏戏等.如果有机会,欢迎你过来参加我们的节日盛会!你的朋友:卓玛2016年2月12日(3)民族自治机关与中央的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3.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意义主要有:(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2)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3)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含义(性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政治制度.(2)地位: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名称: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开展居民委员会: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举例:镜头一:某社区居委会进行换届选举,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开展宣传活动,要求大家推举候选人.镜头二:最近,某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把私家车停在社区健身场地上,引发健身居民与车主的矛盾.居委会组织双方代表协商解决办法.镜头三:某社区居委会主任向居民会议汇报过去一年的工作,接受居民监督.村民委员会: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举例:通知各位村民议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拟于3月28日9时30分,在村会议室召开2016年第三次议事会,议题如下.1.议决双桥村2016年财务预算、2015年未报账情况.2.议决新打一口机井.3.议决聘请一名法律顾问,议决法律顾问服务内容,议决法律顾问报酬.请各位议事会成员就上述议题深入走访、联系群众,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做好会前准备工作,按时与会.双桥村村民议事会2016年3月10日(4)组织机构及职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3.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的意义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判断改错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与其他地方的国家机关行使一样的职权.4.我国基层群众性组织主要指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二、选择题5.某区委书记如是说:“遇到大事,听不到政协的声音,心里就很不踏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政协是党领导下的一个重要国家机构B.发挥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C.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D.我国党与政协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关系6.下列对于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③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各党派之间多党合作,相互监督,荣辱与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民族团结友爱,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社会动荡、人民遭殃.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做法称为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主要是指( ) A.一国两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改革开放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①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③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④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9.(2017·杭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社会安定团结,民族关系和睦,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说明( )①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完全实现现代化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落实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下列材料反映( )通知各位村民议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拟于3月28日9时30分,在村会议室召开2016年第三次议事会,议题如下.1.议决双桥村2016年财务预算、2015年未报账情况.2.议决新打一口机井.3.议决聘请一名法律顾问,议决法律顾问服务内容,议决法律顾问报酬.请各位议事会成员就上述议题深入走访、联系群众,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做好会前准备工作,按时与会.双桥村村民议事会2016年3月10日①我国农村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有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村民可以通过村民议事会参与本村的决策与管理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适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本政治制度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三、非选择题11.(1)图1反映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坚持这一制度有何积极的政治意义?(2)图2反映的是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下的自治组织主要有哪些?任选其中一个,谈谈它是如何保障群众利益的.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从材料一图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基于此信息,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材料二: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剪影(2)结合材料二,谈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第2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主学案】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堂巩固】一、1.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3.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4.错.我国基层群众性组织主要是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二、5.B 6.B 7.D 8.D 9.C 10.C三、1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或: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12.(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 8.41%
13.76%
15.5%
材料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1世纪的四大标志性 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材料3:人民币票面上印有蒙古、维吾尔、藏、壮、汉五 种文字
这组材料分别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原则的哪 个方面权利的平等?
历史课上的疑问
有人说,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我们伟大 祖国是由汉族人民缔造的。谈谈你的看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涛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民族政策一直是中国的重 要发展大计。中国目前56个民族,如果团结,首先 必须平等相处,甚至在有些政策上面要偏向于少数 民族,许多条件艰苦的地方要加大扶持力度。其次 必须坚持共同繁荣,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经济过于落 后,那些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各个民族之 间难免存有隔阂。所以说,平等是发展的前提,发 展是民族政策的关键。
1) 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2) 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3) 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4) 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可以任选一个角度用史实印证你的观点。
1、民族平等原则
①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 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 都是国家的主人。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我国的民族概况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 。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透过西藏历史转变看中国的民族关系
思考:旧西藏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透过西藏历史转变看中国的民族关系
建立新型民族关系:
从人口学角度看青海民族关系问题
青海 是 一个 多 民族 的 内陆 省 份 , 民族 人 口约 占 全省 总人 口的 4 . % , 有汉 、 、 、 、 古 、 拉 28 共 藏 回 土 蒙 撤 等4 3个 民 族成 份 。 由 于 民族 人 口问题 是 一 个 集 民 族 问题 和人 口问题 为 一体 , 各 种 因素 制 约 的 大 问 受
t14 蛐 ll 5 l3 ̄I l 0 l ll ∞ 6 ̄ l 1 6 li t 5 25 2 , 0 1 9
*ZI ol l l 4T | 7l ∞ e f 2 I3 1 6 0 1 2 [ 0n l , ∞ w
4 3 8时 } 3.I09 , ; 4 f 9{6 5 e 0l 7 2 1 4 1 6l 疆 8 ¥ 44 f[7 S 1 ̄ 9 4 0 2 l, 7¨ l , 9l 6 L l lll 0 ){ 1 5 22 l 0 {7 T |
次 口普查 资 料 为依 据 , 青 海 5个 世 居 少 数 民族 对 的 文化 程度 综合 均值作 一 比较 。
l9 年 青 海 少盘 民蔽 文 化 程度 袁 9。
\
芋 l
i4 l 6 ̄ ]
{ 离
{ ^
i孚
\ 露 舟 f髓f f彝? ^ 舟 酋 ^ ^ ^ 捧 嚣 -
பைடு நூலகம்
上 万人 增 加 到 i9 小 学毕 业 程度 水 平 , 述 5个 民族 的总 体 文 化 素质 97 撤 年的 22 1 万人 。人 口再生产由过去高 出生率 、 高死 均不 及小学 毕业 。程 度 稍 高 的 是蒙 古族 和 土族 , 亡率 、 低增 长率 的 传统 类 型 向高 出生 率 、 死 亡 率 、 拉族 仅 相 当于小学 三年级 左 右水 平 。再从 全 国的情 低 目前人 口转 变 已处 于 第 三 阶 段 , “ 口增 长 即 人 高增 长率类 型过 渡。据 人 口普 查数 据 显示 ,92年 况看 , 18 至 19 90年青 海少数 民族 人 口增 长 率 为 2 .9 出 2 1 %。 现这 种 情况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首 先 , 从宏 观 而论 , 率 阶段 ” 0并将 过 渡到“ 人 口转 变 时期 。人 口转 , 后 变是社 会转变 的 一 个塑 成 部 分 , 它不 仅体 现 在A 口 再生 产类 型的各 种指 标的 变化 上 , 也体 现 在经 济 、 社
民族意识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简述
合
综上 所述, 民族 意识对 民族 团结和社 会稳 定有至 关重要 的影 响, 而民族认
同感 是 民族 意 识 的核 心 成分 。因此 , 们必 须 致 力于 培 养我 国 各族 人 民健 我
荣 辱 、得 失 、 安 危 、利 害 等 等 的 认 识 、 关 切 和 维 护 。 [ J ”= j 2 民族意识 的 组成 及相 关研 究 民族认 同感 是 民族意 识 的主要 组成 部分 。而关 于 民族认 同感 的定 义, 研
民族心 理对 民族 关系和 社会稳 定有 着深远 的影 响 。 于 民族心 理学 的研 对
希望在 各 民族平 等和共 同繁 荣的原 则上 实现 中国社会 的稳 定和发 展 。这种 观
究 内容 和范 围, 究者们 有不 同 的看法, 研 但是都 认 为民族意 识是 民族心 理学 的 重 要 问题 , 特别 是对 民族地 区 的社会稳 定 影响很 大 。荣 ・ 苏赫 (9 8 把 民族 18 ) 心 理划 分为 四个层 次 : 民族群 体价值 观念 及其指 导下 的民族 群体 规范 : 民族个
4 期.
杂 的结构 , 括对 民族 的归属感 和承诺 、 民族 的积极 评价 以及对 民族 活动 的 包 对 卷 入 。]a l (98 认为 民族认 同是 指个体 对本 民族 的信念 、态 度 以及对其 ECr a 19 ) 4
民族 身份 的承认 。 l高永久 (05 认为 民族 心理认 同是该 民族群体 成员普遍 具 5 20 ) 有 的对本 民族 归属感和 感情 依附 的稳 定心理特 征 。 ] -总结这 些观 点, 6 民族 认 同
稳定中出现了 许多阻碍社会稳定的心理矛盾因素, 这些因素带来了民 族地区社
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
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一)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促进青海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1.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青海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玉树的稳定与发展。
一是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不断强化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玉树,领导政治上强,第一位的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
我们要继续强化政治观念,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队伍,为玉树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组织保证。
玉树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并培养使用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正是由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信任、团结奋斗,才使我们的事业不断攻艰克难、开拓前进。
二是玉树各族群众应在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活动中起好带头表率作用,坚决打击“三股”势力。
要始终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始终保持高压严打的态势,与“三股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及时挫败他们的各种分裂破坏图谋,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
对于煽动分裂国家以及破坏建设,违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分裂势力、极端势力、暴力势力的西化、分化、渗透和破坏活动,应多方联动,进行严厉打击,绝不心慈手软,姑息养奸。
拉萨“3·14”暴力事件发生再次表明,民族分裂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他们为了达到分裂祖国统一的罪恶目的,丧心病狂、不择手段,我们与他们的斗争,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问题,而是一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团结稳疆专题研讨材料范文
团结稳疆专题研讨材料范文
尊重多元文化,促进团结稳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
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
习俗,加强民族交流和交融,消除民族间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各族
人民的团结和互信。
加强教育,培养团结稳疆的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国民
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团
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通过教育让每个人都明白团结稳疆对国家发
展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团结稳疆的实践中去。
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团结稳疆的秩序。
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
定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力度,打
击犯罪行为,保护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为各族人民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团结稳疆的实现。
加强经济发展,提升团结稳疆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实现团
结稳疆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加大对边疆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提
升边疆地区的发展水平,改善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增加各族
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团结稳疆的基础。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团结稳疆的外部环境。
国际交流是促进团结稳疆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加强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族人民的友谊和互信,为团结稳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团结稳疆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从尊重多元文化、加强教育、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团结稳疆的工作,为实现国家繁荣和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藏区维稳”学习心得
“藏区维稳”学习心得篇一:浅析藏区维护稳定面临的形势浅析青海藏区维护稳定面临的形势社会稳定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与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青海是我国主要藏区之一,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的前沿,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青海全省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我省不稳定的因素青海地处西北内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青海藏区幅员占全省总面积的96.6%,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
现有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点719座,僧尼3-2万人,藏族人口达122.38万人,而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7.5%。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青海一直是达赖集团进行分裂、破坏、渗透活动的重点地区,是各种国际反华势力力图施加影响和重点渗透的地区。
青海局势事关整个藏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全局稳定,维护青海稳定须臾不可放松。
青海藏区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境外,同时境内因素与之相互交织,经济问题与其他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等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不稳定因素相对集中。
尤其是达赖集团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煽动破坏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来自境内外、传统和非传统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藏区大致稳定但暗流涌动,维稳工作面临着很多难题。
达赖集团、多股分裂势力、美欧敌对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加紧勾结主要从人权、宗教、民族等几个方面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力形成反华、遏华的国际统一战线。
一方面加剧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百般污蔑攻击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试图煽动民族仇恨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打乱中国的发展部署。
各种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方式越来越多样、手段越来越隐蔽,打着“维权”旗号到处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借助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途径误导社会舆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通过渗透策反组织实施情报窃密活动等。
青海民族团结心得体会XX
青海民族团结心得体会XX 青海民族团结心得体会XX的范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合的《青海民族团结心得体会XX》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青海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
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藏区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青海、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
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
青海省涉藏地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青海省涉藏地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青海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青海省因其重要的区位地理和多民族聚居等社会特点,在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青海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普遍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进步”混淆的情况多年以来,青海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手段,在积极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青海改革开放和涉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藏族群众的普遍认识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等同起来,一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便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二者等同起来,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等同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果。
归根其原因,民族团结进步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联系也有区别,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青海省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明确的目标性,青海省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不断丰富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内涵,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涵丰富、外延广博。
二者没有清晰的界定,将会大大影响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甚至淡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民众对“五位一体”“五个认同”丰富内涵的认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宣传方面青海省在涉藏地区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方面思想宣传工作。
但是涉藏地区基层宣传工作仍然面临着难以落地的问题。
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宣传资料中涉及专业术语太多。
涉藏地区的藏族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加上语言不通,宣传资料中有很多新名词新术语,使藏族群众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更使藏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舆论宣传兴趣寥寥。
虽然全省针对藏族群众在理解方面的困难,组织了各种思想政治,但是其效果欠佳。
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起台堡村为例
西靠尖 扎县 北连化隆 回族 自治县和 民和 回族土族 自治县。 东西长 6公 里 南 北 宽 5 公 里 , 面积 2 0 平 方 公 里 。… 8 7 总 l0 中部 与 东 县境地貌 系中海拔 山地 北 部 为 黄 河 川 道 ,
,
,
暑
,
落 ,它与周 围少数 民族村落是怎样进行族 际间的相互 调适 的? 在族 际调适过程 中, 其民族关 系又受到了哪些 因素 的影
响? 此调研点 的个案分析 , 或许能够对 民族关 系新模式和 民 族关系影响因素的新特 点进行一 个新 的探索 ,为 民族关 系 的相关研 究提供一个不 同的观察视角 。
收稿 日期 :0 9 1 - 7 20—22
北部 为低 山丘 陵 南部为中高山区。 黄河宽谷地带 向南海拔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 低到高可 由 逐 渐升高 垂直差异明显,
究
关键词 : 民族关 系; 影响 因素 ; 台堡 起
中图分类- C 1  ̄:9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 1 00 208—5 1 5 58( 1) —0 90 0 2 0
An lz n Elme t Afe t g E h i lt n 1 h S b t n il ie c ay eo e n s f ci t ncRea i n o l u sa t d n e t a Eo o u o nyf xm l a igQt b oi X n u a r tnmo s u t o E a pe a n aA C r
BAIS a - e h o y
Ab t a t sr c :W i h c ee ai n o d r iain n e a t n mo g eh i r u s b c me r  ̄ q e t Co e e ty,t t t e a c l r t f mo e n z t ,it r ci a n t n c g o p e o s mo e e u n h o o o ns qu n l he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2.06•【字号】青政办[2007]184号•【施行日期】2007.1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民族区域自治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07]184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七年十二月六日青海省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 [2007]14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就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形势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 25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3%,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十五”期间,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民族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省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9.15亿元,年均增长12.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0.64亿元,年均增长24.5%;全省民族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7.11亿元,年均增长34.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3亿元,年均增长 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7.03%和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 族系状 关的 地 民 氅 , 况
占 当篡
耄 蓑
苫 藏人 族
jI  ̄l . H 几 J
'
由于我国现阶段还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 青海藏族 自治地 区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低 起点上 ,受民族经济 、政治和文化发展滞后 的影 响,现 阶段青海藏族 自治地区各 民族关系中还存 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
口占全州总人 E的9%, l 6 但现全州少数 民族干部仅 占全州干部总数 的8. %。 2 3 此外 , 5 干部和少数 民族 Z 》 干部 ,本地干部与外来干部之间也 出现一些不协 o Z 调 。在民族 自治机关的行政领导人大多为少数 民 族干部 ,一些专业和职能部 门领导人大多数是汉 ∞
】 a Ljaadn l Y h i cia N i
中外许多 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证明 ,民族关系 是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的一个重要的变量 。在众
多民族杂居共 处的地 区,民族关系对该地区社会 稳定更是具有重大的影响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 藏族 自治地区, 虽然以藏族人 E居多 , l 但也是一个 有3 多个 民族共同聚居的地方 。 0 因此 , 研究青海藏 族 自治地区的社会稳定 ,就不能不对该地区的民 族关系作具体 的分析。
一
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是 民族平等 的重 要体现 。 我国《 宪法》 《 、民族区域 自治法》 明确规定 , 民族 各
都有使用和发展 自己的语言文字 的权利 ,并且规 定 国家各 级机关 必须尊 重和保 障这些 权利 的实 施。但是 , 从新时期社会实践来看 , 随着改革 的不 断深入 , 由于受人员编制 、 技术操作上的困难等多 种现实因素的限制 ,民族语言 的使用受到了一定 的限制 , 引起了藏区一些民族群众的担忧和不满 。
涸, 大片湿地消失 , 沙漠化急剧扩大 , 草场退化 日 益严重 , 威胁到青海藏 区广大牧 民的生产和生活。 失去草场资源的牧 民被迫迁徙 , 随意流动。由此引 发 的村与村之 间 、 乡与乡之 间 、 县与县之 间 、 甚至
量被 占用等情况 , 加之项 目的实施在税收 、 利润等 方面对 自治地方的利益照顾不够 ,在吸收当地少 数 民族劳动力等方面做 的不好 ,当地群众在 自然
,
导致其游手好 闲 , 寻衅滋事 , 甚至违法犯罪等 , 引 起各族群众 的强烈不满 ,影响到各 民族之间的友 好关系。
( ) 五 国家建设项 目与 自治地方群众利益之 间 的矛盾问题 改革开放 以来 ,特别是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
。
抬头 , 在干部选举 中, 一些人搞 “ 山头主义 ” 只选 ,
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未能充分获益 ,从 而导致这些 项 目企业 同 自治 地方 以及少数 民族群众 的摩擦 , 从而影响到汉族与少数 民族的矛盾。 ( 因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增 多 六)
省与省之间的草场纠纷不断出现 。而参与草场纠 纷的双方有 的是不同地 区的同一 民族 ,而有的则
锂 铯 与 厌
政
此, 不愿意在 民族地 区工作, 甚至认 为这是另一种 形式的歧视 。而一些少数 民族干部看到汉族干部 在行政机关 中出谋划策 , 产生 了“ 汉族干部 当家 , 汉 族 干部 做 主 ” 的认 识 甚至认为没有实现真正的 平等 自治权利 同时 , 在一些地区 , 部落意识开始
力
∞
旁
。 士
本文 系杨虎德教授主持 的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青海藏族 自治地 区社会稳定研究》 阶段性 成果之一 , 准号 :5 H0 6 批 0XB 1 。
收稿 日期 :0 8 1- 3 2 0 — 2 0 、、
Z
o
Z 0
作者简介 : 金颜 (94 ) , 17一 , 山东 日 女 照人 , 海师 范大学社科部 讲 师 硕 士, 青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 究。 李加 才旦(95 )男, , 16一 , 藏族 青海循化人 , 海民族 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教授 , 青 主要从 事政 治学研 究。
观上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无疑起到 了积极作 用 ,但在项 目实施过程 中由于涉及到部分群众被
搬迁 、 生态环境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 、 自然资源大
主。因此 , 草原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 的命根子。但 自2 世纪6 年代以来 ,由于 自然 、社会等多种原 0 0 因,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 湖泊河流快速萎缩甚至干
是不 同地 区不 同民族 的群众 ,并且都是关系双方 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因而 , 草原 纠纷一旦发生 , 关 系就会 变的十分复杂 , 涉及到多种 因素 , 解决起来 十分棘手。
不尊重 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 ,是 引起 民族间 摩擦 、 纠纷以致大范围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如 :
专J 旌 完 ( 肼 5 氏
g20 № A 22 ¥0  ̄9 1
理
论 民族关 系与青海藏族 自治地 方 的社会 稳定 厌
金 颜 李加 才旦 论
与
厌
政
策
石 弄
完
E h i lt n n o il tblyi iea e si n h i tncReai sa dS ca a it T b tnAra Qig a o S i n n
壬
1 41
^ oM^工 拒 S 『 力r 矗ESE^片CH Leabharlann ^ 口 G - Ⅳ 删 舶
金颜
李加 才旦: 民族 关系与青 海藏族 自治地 方的社会稳定 论
c j I
活提拔 机会少 ,少数 民族干部易 于提拔 当官 , 因
的限制 , 一时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和谋生方式 ,
策 本地区本部落的人, 排挤外地来的、 非本部落干部 以来, 国家在青海民 自 族 治地区安排实施了交通、
的现象 , 等等。 能源 、 水利等大型建设项 目。这些项 目的实施 , 客
究
(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与群众争夺 生存资源 三) 之 间产生的矛盾问题
青海藏族 自治地区经济主要 以畜牧业经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