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周测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周测试题
(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注】①经于沟渎:意为在不得已时选择自杀而死。②赵母指括: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的母亲曾上书对赵王说“括不可使将”,又说“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
25.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政治抱负,也是全文的主旨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岳阳楼记》中表明作者正确对待人生苦乐,突出其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突出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B.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C.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D.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28. 《岳阳楼记》中文人在阴雨连绵时登岳阳楼会产生远离国都家乡,担忧害怕悲伤心情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岳阳楼记》中用反问的语气勉励友人滕子京和自己要坚定志向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岳阳楼记》中从早晚时间,体现洞庭湖千变万化的壮美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鸟欢鱼跃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承德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50分 2018.12.(1)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doc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doc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的武侠小说始于何时?唐代之前,先秦诸子虽有“谈侠”“说剑”的记载,但仅是论中涉及,不是小说;《列子》中载有飞卫与纪昌师徒二人比斗箭技的故事,也只是武艺相较的一则寓言,与侠无涉。

迨及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写了朱家、郭解、专诸、聂政等游侠刺客,有一些类似武侠小说的东西,但那只是传记文学,也不能称之为小说。

六朝时志怪小说盛行,如《搜神记》中少女李寄计斩大蛇及山中无名客代干将莫邪之子复仇的故事,有了侠气闪动,但此类豪侠故事不多,情节也比较简单,尚未形成气候。

直到唐人武侠传奇出现,始具武侠小说的雏形。

随着唐代都市的繁荣,适应市民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传奇小说大量产生。

其早期以神怪及爱情的题材为主,成就极大;到了后期,则以表现豪士侠客的内容最为出色。

侠客故事的大量出现与唐代中叶以后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关。

当时各地藩镇势大,互相仇视,彼此各蓄刺客以牵制和威慑对方。

刺客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故此社会上盛行游侠之风。

而神仙方术的盛行,又赋予这些侠客以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

人们在动荡的社会中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那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侠客。

不畏强暴、本领非凡的侠客,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武侠传奇,比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

除了武侠味浓郁的传奇,甚至以写情为主的传奇,也不时闪现着侠气。

其实,从唐至明以武侠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传奇、话本、拟话本、笔记及长篇章回小说,虽然我们称之为武侠小说,但那时候还未真正成型,它们的故事情节还不够复杂曲折,人物性格还不够鲜明突出,武侠打斗还不够紧张精彩,直到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出现,浓墨重彩地集中描绘江湖侠客、绿林豪杰的争斗,武侠小说才正式定型,开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精编文档】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doc

【精编文档】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doc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中国古代“家”具有三重文化意蕴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

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

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

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

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

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

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

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

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

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

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

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

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

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

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

河北省承德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部分(35)(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上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河北省承德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承德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出题人: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留意事项:1.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作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巨星。

他们同时消灭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布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精确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究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消灭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消灭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受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沟通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消灭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

承德市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承德市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承德市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1. (6分) (2019高三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

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

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

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

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

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

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

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

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

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

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

“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阅读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说明的含意放在被说明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说明是否与全文保持一样。本题中,A项,“……可使人生变得美妙华蜜”错误,从原文“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厚、美丽而崇高”可看出“让人生变得美妙华蜜”的条件是“人性得以实现”。故选A项。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裂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渐渐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照旧清晰。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渐渐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渐渐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夫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渐渐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挡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备战2022高考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不分版本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备战2022高考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不分版本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备战2022高考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不分版本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五次周测试题总分:100分一、课内文言文〔《鸿门宴》《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荆轲刺秦王》《寡人之于国也》〕1.以下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A. 大王来何操而今安在哉B.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 不能喻之于怀相与枕藉乎舟中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假设属皆且为所虏2.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②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乃,竟〕C.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同声相应,唱和〕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沛公起如.厕C.而卒.莫消长而卒.葬之D.举匏樽以相.属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选出以下句中加点的“为〞字与例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______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假设属皆且为.所虏C.窃为.大王不取也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以下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 树之以桑B. 申之以孝悌之义C. 弃甲曳兵而走D. 夫晋,何厌之有二、文化常识6.以下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

“癸丑〞便是干支纪年法。

B.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背向太阳为阴,面向太阳为阳。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山阴〞指的是山的北面。

C.暮春是春天要结束的时候。

古时纪年按阴历,一年分四季,四季各分三月,暮春是阴历三月,按现在的纪年算是阳历三月底四月初。

河北省承德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承德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出题人:高三语文组一、古诗文阅读(74分)(一)阅读下面三个文言语段,完成1——12题(1)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

少孤游学于洛下。

举进士,补长社县尉。

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

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

若谷度材,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

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

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

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

”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

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

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

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

既而逃归,复攻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

自是寇稍息。

累迁太常少卿,知滑州。

河啮韩村堤,夜驰往,督兵为大埽①,至旦堤完。

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

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

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

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

迁给事中、知寿州。

豪右多分占芍陂②,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

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

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

进尚书工部侍郎,拜参知政事。

建言:“风俗媺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

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

”帝悟,为下诏谕中外。

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

赠太子太傅,谥康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注】①埽(sào):治水工程用以护岸或堵决口的器材,一般用秸秆、芦苇捆绑而成。

②芍陂(què bēi):蓄水池塘名,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

1.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B.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C.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D.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进士,古官名。

河北省承德市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doc

河北省承德市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doc

河北省承德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

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

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

《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

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

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

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

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

后(君)以财(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

“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说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一种“前文化学”。选项说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曲解文意。C项,“都来源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错误,原文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D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故选A。
承德一中2022——2022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摘编于《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B.《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C.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来源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B.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

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

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

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

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

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

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

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Q正传(节选)鲁迅第七章革命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

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

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

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

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

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

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

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

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最有可能实践统一这幅蓝图的,是所谓的“七雄”,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齐、楚、魏、燕、韩、赵六国加一个函谷关以西的秦国。

此时的秦早已摈弃殉人等旧俗,但要与东边的强国抗衡,还需要更为积极的变革。

秦孝公即位后,听取了魏国人商鞅的建议,在宫室盛大的栎阳城掀起了东周五百年间最风云激荡的变法。

这次变法的核心,是以重典维护国家安全,进行战备积累,又以奖励军功提供上升途径,激活国力。

公元前350年,秦人从栎阳迁都咸阳,商鞅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商鞅方升,是商鞅为统一度量衡所监制的标准量器,容积为202.15毫升,是当时的一升。

这件体量不大的青铜器,却成为古中国经济秩序奠基之途上的“重器”。

商鞅两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严明法度,推行郡县制,编订户口,是一场覆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广泛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壮大、全面强盛。

同时代的战国诸雄,虽时有一些改革作为,但远不及秦深彻变法的决心和格局。

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崭新的秦国立于关中,眼望广袤的万里河山,即将开启结束乱世、天下一统的征程。

公元前328年,秦取上郡,拓地至陕北;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囊括四川盆地;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攻克了黄土高原最大的戎狄势力。

秦国就这样,以关中盆地为营,分别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扩展战略纵深,随后剑锋东指,匡合天下。

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是攻扞不息的根源之一。

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键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

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

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

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

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

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

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

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

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

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

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C.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B.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的。

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B.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变得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D.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为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儿拉锯。

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

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

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

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

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

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

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

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

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

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

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

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

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

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笼。

(摘编自《在川北》)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第③段和第④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

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C.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

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第⑥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

(4分)6.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竞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

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嚣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

四年,进号车骑将军。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使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

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

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

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斛,泛指多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