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名字号教案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ppt课件

崇教
唐朝 李持盈
玉真公主
道号:无上真 字:玄玄
拆字

合则为名,拆则为字。

南宋诗人谢翱
名翱 字皋羽
老舍原名舒庆春
名庆春 字舍予
拆字
查良镛
金庸
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 (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另一个为辅,
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 作用,例如:
上古八大姓是指
姬、姜、姒、嬴、妘、妫、姚、 姞。
黄帝:姬姓,轩辕氏
《百家姓》和《三字经》、 《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 蒙读物。《百家姓》,是一篇 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 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 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大姓
“子”是衬字
三国 曹植 意义相同
名植 字子建
《玉篇.木部》: “植,树也”,
《广韵》:“建, 树也”。
“植”与“建”皆 为“树立”之意。
意义相同
唐代 孟郊
名郊 字东野 《说文解字》:
“野,郊也” “子”、“东”
为衬字。
意义相同
东汉 班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名固 字孟坚
《尔雅•释诂》:
·
“坚,固也” 。 《说文解字》:
意义相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3姓名、字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3姓名、字号
▪ 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 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 (字)嘉(名)、叔梁(字)纥(名), 等等。
▪ 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 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唐诗中屡见 《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 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 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 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 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 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 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 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 黄庭坚称黄九等。
尊号
▪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 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 宗称“应天神龙皇帝。”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 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 文武至德皇帝”。
▪ 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 实际上是阿谀奉承。生前尊号,玄宗一代 先后曾加六次。
▪ 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 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 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 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
▪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 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 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 “字”中的“熹”与“晦”、“頫(俯)” 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
▪ 名字字形对应:名与字在字形上相关,或 者将名析分为字,或者取名之偏旁为字或 字中的一个字。如:谢翱字皋羽,昭晔字 日华,许恕字如心,许舫字方舟,林佳字 吉人,张位字立人,毛奇龄字大可,林侗 字同人,张翚字羽军,孙鲂字伯鱼,黄淼 字水心,程尚志字心之,胡拱辰字共之等。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

2、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3、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寻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 的选修课程内容。这个版块与高考新增设的文化常识考察版块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半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中古代文化知识了解甚少。而新高考大纲又增设了文化常识的考察,所以,如何引起学生对中古代文化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其的了解,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针对学生对这一板块内容陌生化,缺乏兴趣的特点,特别设计了这一活动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分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完成预习学案,能清楚的掌握“姓名字号”的知识。

2、通过分享自己姓名由来,了解中国的“名字情节”。

3、通过“姓名字号”知识竞猜活动,巩固对“姓名字号”的知识的识记,加深理解。

4、通过分析名人的字号谥,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的“字号谥” 文化,并正确理解“字号”与人生的关系,正确对待“命运论”“宿命说”等迷信说法。

5、通过分享给自己或同学取的字号,以字号的出处和取之理由,能灵活运用“姓名字号”的知识。

(二)教学步骤:

情节”。希望好组名带来好小组氛围,小组 成绩。

中国古代文化之姓名字号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之姓名字号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之姓名字号教案

一、导入

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各民族之间的姓名体系都是各局特色的。

比如,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关系有关。英语国家的姓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其排列次序刚好与中国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轻姓”。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Linda Jame Smith, 为了方便,常写成Linda J. Smith或L.J. Smith。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些都反映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将中国文化植入其中的名字号的奥秘和趣味。

二、给自己名字测分数(软件)(以自己名字为例子,抽一个学生的名字)

三、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测名字吉凶,给名字打分数,取名字的软件。研究姓名,取名的书籍也不在少数。语言学家陈建民出:“子生下来之后就要取个好名字,这是汉人一贯的社会心理。”中国人有很深的“名字情节”。

四、同学们的名字都是父母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为了孩子的姓名父母们绞尽脑汁、浮想联翩,有的翻阅《词海》寻找那些名言佳句,有的请亲朋好友提供名字方案,从中进行选择;有的干脆到起句公司求一个好名。很多都有去寺庙里求一求,去找算命先生算一算,是不是命中缺什么,需要名字去补,什么名字能给你们一生带来好运和幸福,认为名字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古代姓名字号教案

古代姓名字号教案

姓名字号

高二语文组王淑婷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一一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 (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

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一一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探究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 (必修)一一语文5 (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

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

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

姓名传统文化教案

姓名传统文化教案

姓名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姓名文化的渊源、含义和现实意义,能够正确书写姓名并理解姓名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自己姓名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姓名文化的由来、渊源和发展历程

2.姓名的含义与象征意义

3.传统命名方式和保留的命名习俗

4.姓名与个人品格、命运等方面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诗词和歌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唤起

学生对姓名文化的探究兴趣和思考。

2.讲授:以幻灯片和图表形式,介绍中华传统姓名文化的由

来和发展历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3.探究:通过配对、扫描、填空等方式,让学生对姓名的含

义和象征意义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能力。

4.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等方式,了解传统命名方式和保留的命名习俗,从而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5.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姓名意义,理解姓名与个人品格、命运等方面的关系,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6.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姓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手段:

1.幻灯片和图表

2.多媒体设备和课件

3.名人名言、谚语和寓言

4.互动教学活动

五、教学重点:

1.中华传统姓名文化的由来、渊源和发展历程

2.姓名的含义与象征意义

3.传统命名方式和保留的命名习俗

4.姓名与个人品格、命运等方面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探究法

3.应用法

4.交流法

5.总结法

七、教学评价: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古人的姓名通常由名、字、号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具体如下:

1. 名:名是个人的基本标识,伴随一生。在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命名,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2. 字:字是成年礼的一部分,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字与名往往有意义上的关联,有时是对个人性格或才能的一种描述或期许。

3. 号:号则是个人晚年自取或者他人赠予的别称,反映了个人的志趣、成就或者某种特定的文化寓意。号的使用更为自由,可以用于朋友之间的称呼,也可以作为文人雅士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在古代礼仪中,使用这些名称也有严格的规范。例如,在尊长面前,应自称名以示谦卑;而在与同辈或晚辈交往时,可以使用字或号。了解这些规则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交往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001中国传统文化-姓名ppt课件

001中国传统文化-姓名ppt课件

自称名:人前称自己,尊敬對方 《本草綱目》:“楚蘄陽李君東璧— 謂余曰:時珍,荊楚鄙人也。‘“
周代貴族男子常加“伯、仲、
字與名在意義上有聯繫 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如仲尼 “珍,寶也;璧,瑞玉圜也 現雖不用表字,但也用以排行。
還有在字后加“父或甫”。如伯禽父
有時省去排行,僅字后加“父或6 甫”
別號,古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有別號(別字)
氏,是後來子孫繁衍、各個分支的特有稱 號。
如:周人(姓“姬”)
孟氏
季氏
?氏
游氏
孫氏
3
再如:
申氏
孟氏
齊人(姓“姜”) 呂氏
上古同姓不通婚 姓是用來別婚姻
崔氏
許氏 紀氏
得之於祖先所居之地,西門氏,百里、南宮、北部
得之於祖先之號,軒轅氏、高陽氏
得之於祖先之字,孟孫、叔孫 得之於祖先之官,司馬氏,司徒
字是成年时由尊輩代取得,別號往往是晚年自取的,與名 不要求有意義上的聯繫。
兩字的別號 張從正,號戴人 薛雪,號一瓢
三字以上的別號 葛洪,號抱樸子 王冰,號啟玄子 李杲,晚號東垣老人
四字的別號常壓縮為兩字 如東垣
別號和字應用上無區別
其他的敬稱 官職—王太僕 地望---劉河間 任職之地---張長沙 有的字、號、官職、地 望等並用---聞丹溪朱先 生彥修醫名遍四方
7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三章 姓氏与名、字、号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三章  姓氏与名、字、号PPT课件
高地位。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
质上是从封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过 来的。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 意识”。
“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 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如张姓 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周姓以 汝南为郡望。 (韩愈)
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 某些姓氏在社会经济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 氏,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含义的字,用来 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为褒善、贬恶、同 情三类。
褒善谥号 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
宣、成、明、献、穆,共十四类。不同的 谥号,具有不同的涵义:
文——经天纬地,如,周文王 武——威强睿德,如,周武王 昭——圣闻周达,如,燕昭王 元——行义悦民,柔仁好儒,如,汉元帝 平——布纲治纪,如,周平王
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 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张衡,字平子, 平与衡同义。
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 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殊与同意义相反。
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第三章 姓氏与名、字、号
第三章 姓氏与名、字、号

国学经典百家姓教案

国学经典百家姓教案

国学经典百家姓教案

教案标题:国学经典《百家姓》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百家姓》,学生能够熟悉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百家姓》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的中国姓氏和其渊源。

3.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姓氏的起源和变迁。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准备:

1. 课本《百家姓》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a.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姓氏的兴趣。

b.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常见的姓氏?你们自己的姓氏是什么?

2. 介绍《百家姓》(10分钟)

a. 通过简单的故事或动画介绍《百家姓》的起源和作者。

b. 解释《百家姓》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中国姓氏的影响。

3. 阅读理解(15分钟)

a. 学生独立阅读《百家姓》的部分内容。

b.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

4. 小组活动(15分钟)

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姓氏进行深入研究。

b.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于姓氏的研究结果,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5. 全班讨论(10分钟)

a.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

b. 全班讨论各个姓氏的渊源和故事,加深对中国姓氏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

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化之姓名字号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之姓名字号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之姓名字号教案

一、导入

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各民族之间的姓名体系都是各局特色的。

比如,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关系有关。英语国家的姓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其排列次序刚好与中国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轻姓”。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Linda Jame Smith, 为了方便,常写成Linda J. Smith或L.J. Smith。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这些都反映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将中国文化植入其中的名字号的奥秘和趣味。

二、给自己名字测分数(软件)(以自己名字为例子,抽一个学生的名字)

三、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测名字吉凶,给名字打分数,取名字的软件。研究姓名,取名的书籍也不在少数。语言学家陈建民出:“子生下来之后就要取个好名字,这是汉人一贯的社会心理。”中国人有很深的“名字情节”。

四、同学们的名字都是父母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为了孩子的姓名父母们绞尽脑汁、浮想联翩,有的翻阅《词海》寻找那些名言佳句,有的请亲朋好友提供名字方案,从中进行选择;有的干脆到起句公司求一个好名。很多都有去寺庙里求一求,去找算命先生算一算,是不是命中缺什么,需要名字去补,什么名字能给你们一生带来好运和幸福,认为名字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姓氏名字号庙号谥号年号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姓氏名字号庙号谥号年号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从学过的课文中各举几例加以说明. 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6、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 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 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
7、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 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 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 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 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
古代文化常识:姓、氏、名、字、号、庙号、谥号、年号 1、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黄帝:姬姓,轩辕氏 2、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古人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1)用于自称:庐陵欧阳修(2)用于给人作传记: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3)用于厌恶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古代汉语: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号

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 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 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 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 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 “立新”等。
“氏”的产生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 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 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 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 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古人自号



陶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王安石:字介甫,号临川先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关汉卿:号已斋叟 曹霑:字梦阮,号雪芹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唐朝,虽把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 很高地位。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是从封 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过来的。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 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如张姓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为郡望。 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某些姓氏在社会经济 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氏, 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5)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做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从初中起学习古诗文、文言文时,都会了解作者字号、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即便有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其他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搁置一边。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三、设计思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制定专题梳理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学习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字号

高二语文组王淑婷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探究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必修)——语文5(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即便有的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搁之一边了。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的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学习兴趣(探究兴趣):由学生本人的起名,名字的意义,联想到对古人名字号的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障碍(探究障碍):古人的名字号十分繁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思考、归纳;有的名字号的用字本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还有梳理探究时间、查阅资料等其他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难度(探究难度):探究古人名与字的相关意义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有难度;探究古人名字号的文化意义有难度;如何使每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落到实处,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设计思想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制定专题梳理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学习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梳理探究过程突出语文科特点:紧密结合语文必修中古诗文作者的姓名字号进行梳理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人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那么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如此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大戴礼记.五帝礼》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投师孔子门下,孔子因为他体态和相貌很丑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碍于他“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徒,但澹台灭明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二、探究合作

1、姓氏的演变过程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什么是名?什么是字?

2、名是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由父亲命名。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义相同的。如: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同”与“异”都是反义。

3、什么是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

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谥、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4.古人称谓习惯

1:【称籍贯】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2:【称郡望】

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

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称官名】

《琵琶行》:“江洲司马春衫湿”“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

4:【称爵名】

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兼称】

1:《游褒禅山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2:《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

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