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平均数教案
小学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均数的示例题与练习题,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引起学生思考,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
2. 引入新知识:教师将一组数据列在黑板上,如:5,8,10,12,15,然后问学生“如何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引导学生用求和再除以个数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
3. 学习新知识:教师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在黑板上规定解题格式,如: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先将这些数相加,再除以数的个数。
4.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示例题,如:求1,3,5,7,9的平均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讲评。
5.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班级45个学生的身高平均数是160厘米,如果来了一个160厘米的新生,那么平均身高是多少?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讲评。
6. 练习延伸: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换答案进行互评。
7.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8. 课堂小结: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并请学生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完成作业本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示例:一组数据:5,8,10,12,15平均数:(5+8+10+12+15)÷5=10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学习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巩固知识点,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有效地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关注了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篇小学数学三年级平均数,供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7篇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7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并不太难,所以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记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中生活和学习。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三年级人教版数学课堂教案篇2《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P62例1、例2三维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
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个数4896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个数8645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
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
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6+9+7+6=28(个)10+4+7+5+4=30(个)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
(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小学数学《 统计:平均数 说课稿》三篇
3统计:平均数说课稿一A.说教材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
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教案篇1一.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的教案设计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的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数,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平均数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数?生1:平均数就是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
生2: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中,每个数都相加再除以数的个数。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平均数的内容。
2.探索平均数(1)分组讨论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用10个圆片代表10个同学,摆一摆、移一移,使每组的圆片尽可能平均分到每个同学手中。
(2)展示成果师:请各组展示你们的成果,并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平均分的。
生1:我们组把10个圆片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2个。
生2:我们组把10个圆片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个,还剩2个。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规律了吗?当圆片的数量和同学的个数相同时,我们可以平均分;当圆片的数量比同学的个数多时,我们也可以平均分,但会有剩余;当圆片的数量比同学的个数少时,我们无法平均分。
3.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1)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请看这个例子:一组数据为3、4、5、6、7,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生:把所有数相加,再除以数的个数。
(2)练习求平均数①4、5、6、7、8②1、2、3、4、5、6③2、3、4、5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了吗?生: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相加的和除以数的个数。
5.巩固练习(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①7、8、9、10②5、6、7、8、9③3、4、5、6、7、8(2)判断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表示方法等。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统计知识,你们觉得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呢?二、探究平均数(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4、5、6、7,引导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求平均数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8、9、10、11、12,引导学生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3. 让学生自主练习,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四、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小明身高140cm,小红身高130cm,他们平均身高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2. 提问:你们觉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3. 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避免误解。
可以适当增加实际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1)求下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3、4、5、6(2)小明身高140cm,小红身高130cm,他们平均身高是多少?(3)一班有30人,二班有25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学生?2.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平均数》教案篇一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
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知识概述•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特征:平均数往往不是这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但它肯定在这组数的中间位置。
二、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
2.能够求解一组数的平均数。
3.能够通过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如何求解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够很好地将平均数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运算求解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分享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2.归纳法:综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特征、以及求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
3.练习法:提供多种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自己操作求出平均数。
2.教师归纳总结平均数的定义和特征,并讲解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3.教师提供多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求解练习。
4.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求解方法和答案。
5.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特征•求解平均数的运算方法七、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自主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是否理解深入。
3.学生的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以及学习成果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探究法、归纳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的把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案名称:探索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学生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铅笔、作为数据的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水果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水果的平均数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进一步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记录下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Step 2: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1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和一袋苹果的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3.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Step 3:合作探究(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卡片给每个小组。
2.每个小组将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出总和,并将总和除以卡片的数量,计算出平均数。
3.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核对计算结果,确保没有错误。
4.部分小组上台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若干个学生上台展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和结果。
2.全班师生一起讨论和纠正,确保所有学生正确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一周的午餐消费额度,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杂问题中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计划、课件、黑板、教辅资料等。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练习册、笔、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组数据:12,15,18,20,232.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其中有什么规律。
二、引入新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这组数据的规律是什么,即这组数据都比前一个数大32.教师给出规律之后,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这组数据中所有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三、呈现新知(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分别计算每个数的和,然后将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出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3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数据,自己计算平均数。
2.随机抽取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与教师和全班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平均数的求法,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2.学生在课后小结中,总结他们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巩固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学生可以尝试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计算数据之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以及计算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不仅在数学上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导入新课的方式和引入新知的方法,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均数的相关教学材料、课件。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组数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并交流分享。
4. 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巩固作业:求出一组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拓展作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中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准确。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有哪些?2. 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求多组数据的平均数?九、课堂小结十、课后建议1. 学生在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平均数知识。
2. 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3.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提高数学素养。
5.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自然科学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问题引入: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排磁铁同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移的过程(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操作:师: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
2.学生合作探究:师:平均每排有多少个圆形磁铁?你是怎样想的?3.交流汇报a.移多补少:只要从8个中拿1个放到第二行的4个中,拿2个放到第三行的3个中,它们就一样多了,所以这三行圆形磁铁的平均数是5。
b.先算总数再平均分:把三行圆形磁铁合在一起,先求出一共几个,然后再除以3就可得到这三行的圆形磁铁的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
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补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 28 4=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 5=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
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 5 )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
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94页第3题)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