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分析和破解方法
民刑交叉案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民刑交叉案件,是指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既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在我国,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规定进行阐述。
二、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规定1. 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的界定(1)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民事法律事实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自愿性、财产性等特点。
(2)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是指国家与犯罪人之间因犯罪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刑事法律关系具有强制性、惩罚性、特殊程序性等特点。
2. 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原则(1)优先保护原则: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应当优先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应分别处理,但在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2)法律适用原则: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用相应的民事法律或刑事法律。
对于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案件,应根据法律规定,确定适用的法律。
(3)程序衔接原则: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应确保民事程序与刑事程序的衔接,避免重复诉讼和程序冲突。
3. 民刑交叉案件的具体法律规定(1)侵权责任纠纷与刑事犯罪案件在侵权责任纠纷与刑事犯罪案件并存的情况下,应分别处理。
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应依法确定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刑事犯罪案件,应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2)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犯罪案件在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犯罪案件并存的情况下,应分别处理。
合同纠纷案件,应依法确定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合同诈骗犯罪案件,应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3)婚姻家庭纠纷与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在婚姻家庭纠纷与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并存的情况下,应分别处理。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应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应依法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4)知识产权纠纷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在知识产权纠纷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并存的情况下,应分别处理。
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分析和破解方法
果。
[ 1 ] [ 美] 理查德 ・ A・ 波斯纳 : 《 法理学 问题》 , 苏力译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 9 9 4 年版 , 第5 3 2 —5 4 4 页。
产生 多重 社 会关 系 进 而上 升 到多 重 法律 关 系 。刑 事 与 民事 交杂 、 刑 事 与经 济 交 杂 、 刑事 与 行 政 交杂 ( 下 面简称 为刑 民交 叉案件 ) 的各种 疑难 案件 就是 这一 复杂 社会 关 系 的产 物 。
美 国学者波斯纳 曾言 : “ 法律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 却不是一个 自给 自足 的学科 ; 为了满足社会发 展 的需 要 , 它必 须不 断地 从其 他 学科 中汲取 知识 来 充实 法律 学科 的发展 。” [ 1 同样 原理 , 刑 法也 是一 门独立 的法律部门 , 但它同样需要不断地从其他法律部门中获得支持 的力量 。在我国的法律发展史
・
2 ・
刑 民交叉 案件 的类 型分析 和破 解 方法
上, 刑民关系, 经历 了“ 诸法合体一 相互分立——彼此融合” 的变迁轨迹。尽管在法学理论和立法层 面, 学者和立法者可 以自信地得出刑 民并行 、 彼此不悖 的基本结论 , 并努力构筑两者之间的界分壁 垒, 但是 在 现 实生 活情 境 中 , 刑 法 和 民法 的规定 内容 日益交 织 在一起 , 彼此 难解 难 分 。在纷 繁 复杂 的 司法实务中 , 刑 民之间的相互交杂更是不可避免。如何实现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公正处理是 当下刑法 理论与司法实践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 , 刑民交叉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 中不断涌现 , 不仅在实 体法的适用上存在着不 同程度 的争议 , 在程序法的适用上也 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 面对 同样的案 件事实 , 司法实践 中往往出现罪与非罪 、 此罪与彼罪截然不同的判决 。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刑民 交叉问题 , 探讨刑 民交叉案件的责任认定和程序协调问题。但 目 前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探讨 和 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 , 大多侧重于对刑 民交叉案件处理结果 的探讨 , 而对刑 民交叉现象 的类型分析 和不 同类 型 的破 解方 法 的研究 不多 。为此 , 笔 者 欲抛砖 引 玉 , 对 这一课 题 进行 一些探 索 。
民刑交叉案件应当注重辨别分析
民刑交叉案件应当注重辨别分析民刑交叉案件是指既有民事关系又涉及刑事责任的案件,这类案件在日常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
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理,应当注重辨别分析,遵循“谁主管、谁先管”的原则,明确民事和刑事的处理方案,合理权衡各方利益,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司法原则。
一、辨别民刑交叉案件辨别民刑交叉案件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点:1.案件性质不同,诉讼程序不同。
民事案件的主要特征是以民事权益为争议中心,刑事案件的主要特征是以刑事责任为核心。
由于统一的法律案件并不存在,因此在处理民刑交叉案件时,应当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及时调查取证、采取措施,依据当地法律程序处理。
2.证据要素不同,认定标准不同。
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是“以合法、有效、充分的证据认证事实的真实性”,而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则是“证据证实所指控的事实存在;犯罪嫌疑人有犯罪的意图和行为行为行为,且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
因此,在处理民刑交叉案件时,应当针对不同证据要素,确定证明标准和认定方法,加强证据收集、分析和鉴定,确保裁判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责任主体不同,法律后果不同。
民事案件是以民事主体为诉讼双方,法律后果主要以民事赔偿方式来体现;刑事案件则是以犯罪主体为被告方,法律后果主要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和判决。
因此,在处理民刑交叉案件时,应当准确肯定责任主体的界定和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并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以判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追究的结果。
二、注重民刑分离原则民刑分离原则是指在处理民刑交叉案件时,应当将民事和刑事分别处理,不得混淆。
这也是司法活动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具体到民刑交叉案件,应当以下列原则执行:1.法官应当先考虑刑事责任的追究,最后考虑民事赔偿的判决。
如果一个案件涉及到犯罪行为和民事关系,应当首先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确认其是否构成犯罪,做出相应的判决;其次,考虑民事赔偿的问题。
2.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之间的关系应当清晰明了。
具体来说,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之间应当相互独立,不互相影响。
交叉执行案件经验做法和建议
交叉执行案件经验做法和建议1. 引言:交叉执行的魅力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交叉执行案件。
说到交叉执行,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抄小路”,能帮我们更快解决问题。
交叉执行案件呢,就是把几个案件像拼图一样,组合在一起,协同处理。
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让大家心里踏实,不再担心“八竿子打不着”的案件拖沓下去。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建议,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如鱼得水,轻松应对。
2. 经验分享2.1 案件收集,准备充分首先,案件的收集是个大头。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参加聚会,却没带酒,那多尴尬啊!所以在交叉执行之前,咱们得先把材料准备齐全。
无论是证据、证人还是相关文件,统统要拿到手。
多一份准备,多一份安心。
通常情况下,收集信息时,大家要互相沟通,像是在打乒乓球,一个来一个回,才能把事情搞清楚。
这里,团队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时候,你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抵不过团队协作的威力。
2.2 案件分析,条理清晰接下来就是分析案件。
分析的过程就像在做菜,得先把材料分类,才能下锅。
我们需要理清各个案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症结所在。
别怕繁琐,先把每个案件的背景和关键点理清,画个图示也好,或者写个小笔记,记住“条条大路通罗马”,把每个案件的内容串联起来。
经过一番梳理,结果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原本一团乱麻的案件,竟然变得清晰可见,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3. 处理建议3.1 沟通至上,人人参与说到处理,沟通绝对是王道。
咱们在团队中,得保持信息畅通,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像“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样,聚集起智慧的火花。
每个人的意见都很重要,不管是新手还是老鸟,大家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
在这种氛围下,讨论的时候,别怕说错,提问也好,质疑也好,反正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事情办妥。
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会有底,不再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慌乱。
3.2 效率为王,适时调整最后,处理案件的效率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要学会适时调整,别像个牛头不对马嘴。
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类型与规则
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类型与规则目次一、问题的提出二、法律和司法解释给定的民刑交叉案件类型(一)一体化方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二)先决方式:民事诉讼中止(三)移送方式: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处理(四)分离方式:自然人与单位刑民双轨处理三、司法解释给定的“民刑并进”路径的实体判断路径(一)对“不同法律事实”的理解(二)同一法律关系和牵连法律关系的区分四、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方式的实体判断规则(一)充分、及时地确认和实现民事主体的实体权益(二)以违反义务的类型和内容判断是否属于“不同法律事实”(三)以责任主体区分判断是否属于聚合的法律关系五、结论摘要民刑交叉问题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部门法律提供的视角进行观察、解析,进而形成能够在多个部门法学之间证成的判断规则和处理方式。
根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民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中止、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处理和自然人与单位刑民双轨处理。
实践中通常以“先刑后民”和“刑民并进”来概括这四类处理方式。
按照现行司法解释,区分这四类处理方式的学理分析工具,是基础法理学当中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两个概念。
以两个概念为分析工具并无不妥,但在复杂案件的处理上,这一处理方式的操作性不甚理想。
为此,应从实体法的角度,基于学理提出三条判断规则:一是充分、及时地确认和实现民事主体的实体权益;二是以违反义务的类型和内容判断是否属于“不同法律事实”;三是以责任主体区分判断是否属于聚合的法律关系。
关键词:民刑交叉;实体判断规则;法律事实;违反义务;责任主体一、问题的提出司法实践中的民刑交叉,是指因某一纠纷而引起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或者某一纠纷同时出现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当中,由此导致两类不同诉讼的进行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现象。
形成两类不同诉讼程序发生“交叉”的原因,在法律层面上看,主要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存在和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诉讼中止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5项),而从纠纷的处理来看,就是不同诉讼中对具有同一或者关联关系纠纷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之间相互影响,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先后或者并行地处理由此带来的民事和刑事实体问题。
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关系(3篇)
第1篇一、引言民刑交叉案件,是指既涉及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这类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由于其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往往给法官的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关系出发,探讨其相关法律问题。
二、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关系概述(一)民刑交叉案件的概念民刑交叉案件,是指在同一法律事实中,既有民事法律关系,又有刑事法律关系,且这两种法律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在这种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二)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关系特点1. 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的交织: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案件的法律关系。
2. 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由于民刑交叉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法官在审理过程中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案件的法律关系。
3. 法律关系的动态性: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可能会随着案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法官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法律关系的认定。
三、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关系分析(一)民事法律关系1.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当事人、代理人、第三人等。
2.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等。
3.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等。
(二)刑事法律关系1. 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等。
2. 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犯罪行为、刑罚、刑事责任等。
3. 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犯罪行为、刑罚、刑事责任等。
四、民刑交叉案件的法律关系处理原则(一)兼顾原则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法官在处理法律关系时,应兼顾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公平。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引言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刑事和民事责任交叉的案件,即所谓的“刑民交叉”案件。
这类案件涉及到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往往会给司法裁判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责任认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试图探讨“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试论“刑民交叉”案件的性质“刑民交叉”案件指的是既具有刑事法律责任性质又具有民事法律责任性质的案件。
这样的案件既涉及刑法的规范,又涉及民法的规范,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
在处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刑事与民事规范的适用,并对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分别予以认定和处理。
一般来说,刑事责任属于国家对违法行为进行的惩罚和制裁,追究的是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公共危害性,并且涉及到刑罚的执行,其性质比较严肃和严格。
而民事责任则是对违法行为的损害进行的一种补偿和赔偿,主要关注损害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并且侧重于受害人的个人利益和权益的维护。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来说,需要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平衡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公正和合理的处理结果。
二、“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的困难与挑战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刑民交叉”案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认定的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通常涉及到的事实较为复杂,涉及到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结果后果等多个方面。
刑事案件需要对犯罪行为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和证据收集,而民事案件则需要对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进行充分的证明和理性分析。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事实认定。
2. 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需要综合适用刑法和民法的规范,而且往往牵涉到多个相关法律条文的适用。
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有其特定的规定,而民法对于侵权行为和损害赔偿也有其特定的规定。
涉案款物刑民案件交叉执行冲突的分析与处理
涉案款物刑民案件交叉执行冲突的分析与处理在司法实践中,涉案款物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中交叉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交叉执行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冲突和问题。
这些冲突不仅给司法机关的执行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可能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深入分析涉案款物刑民案件交叉执行冲突的表现、原因,并探讨合理的处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案款物刑民案件交叉执行冲突的表现(一)执行依据冲突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对于涉案款物的认定和处理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法院可能将某笔款项认定为犯罪所得并予以追缴;而在民事案件中,另一方当事人可能主张该款项是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
这种执行依据的不同,导致了执行方向和结果的冲突。
(二)执行主体冲突刑事执行主体通常是刑事审判部门或执行局,而民事执行主体一般是民事审判部门所属的执行机构。
当刑民案件涉及同一涉案款物的执行时,不同执行主体之间可能出现职责不清、沟通不畅、互相推诿等问题,从而影响执行效率和效果。
(三)执行顺序冲突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对于涉案款物的执行顺序往往存在争议。
一般来说,刑事执行具有优先性,但在某些情况下,民事债权的实现也可能被认为具有紧迫性。
例如,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同时满足刑事追缴和民事赔偿时,先执行哪一方的权益就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四)执行标的冲突有时,刑事和民事案件对于涉案款物的范围和性质认定不一致。
比如,刑事案件将某一财产认定为赃物,而民事案件中该财产可能被视为合法的抵押物或质押物。
这种执行标的的冲突,使得执行工作陷入困境。
二、涉案款物刑民案件交叉执行冲突的原因(一)法律规定不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对于涉案款物刑民交叉执行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协调机制。
不同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和模糊地带,导致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存在差异。
(二)部门利益考量在司法机关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考量。
例如,刑事部门可能更关注打击犯罪、追缴赃款赃物,而民事部门则更侧重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
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3篇)
第1篇一、引言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涉及犯罪行为的案件。
这类案件既涉及刑法问题,又涉及民法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准确把握法律事实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事实入手,分析其在案件处理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正确认定和处理这些法律事实。
二、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事实概述1. 法律事实的定义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主要包括犯罪行为、侵权行为、合同违约行为等。
2. 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事实特点(1)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涉及刑法和民法两个法律领域,法律事实的认定和处理较为复杂。
(2)多样性:刑民交叉案件的法律事实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犯罪行为、侵权行为、合同违约行为等。
(3)关联性: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事实之间相互关联,如犯罪行为可能引发侵权责任或合同违约责任。
三、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的重要性1. 确定案件性质准确把握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事实,有助于判断案件性质,明确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为案件处理提供依据。
2. 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分析法律事实,可以确定责任主体,为追究责任提供依据。
3.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正确认定和处理法律事实,有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
四、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的认定与处理1. 确定法律事实(1)审查证据:审查案件证据,包括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确定是否存在犯罪行为、侵权行为、合同违约行为等法律事实。
(2)分析案件事实:根据案件事实,分析法律事实是否存在,如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侵权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等。
2. 处理法律事实(1)刑事责任:对于犯罪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2)民事责任:对于侵权行为或合同违约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3)行政责任:对于违法行为,依法承担行政责任,维护社会秩序。
五、结语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法律事实是案件处理的关键。
刑民交叉案件的范围、类型及处理原则
刑民交叉案件的范围、类型及处理原则一、刑民交叉案件的定义和范围研讨问题,首先应当界定讨论范围。
如果各自针对不同对象展开议论,势必各说各话,难以达成研讨目的和共识。
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定义和范围,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刑事、民事案件涉及“同一事实”的,属于刑民交叉案件,原则上应当纳入刑事诉讼程序一并处理。
所谓“同一事实”,是指行为主体、行为客体或对象,以及行为表现三者均相同的情形;如果其中之一发生变化的,则属于“不同事实”,应当分别作为刑事与民事案件独立审判。
从实际情况看,刑事与民事案件并非只有“事实完全竞合”一种交叉形态。
在事实部分竞合,或者彼此存在主从、隶属等牵连关系时,同样产生刑民法律关系需要整体考量、刑民诉讼程序需要协调推进的必要性。
典型适例如行为人诱骗他人担保实施贷款诈骗罪的情况,尽管行为对象分别为银行和担保人,行为表现是骗取担保和诈骗贷款两种不同内容的欺诈,但两个行为之间呈现犯罪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共同造成银行钱款被非法占有的危害结果,前后构成一个完整的犯罪行为过程。
倘若人为地将银行与保证人之间的所谓“担保行为”从贷款诈骗的基本事实中分离出来,单纯作为一般的民事案件进行审理与裁判,可能产生的事实偏差或归责欠当,则是不难想象的。
即令在一人犯数罪的场合,如果有的罪行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等民事诉讼,一般也倾向于刑事、民事案件协调推进,尽力达成“以刑促民”或“以民济刑”的综合审判效果。
一言以蔽之,在刑事、民事案件并非“同一事实”的特定场合,整体协调裁判仍然十分必要。
在司法实践中,也有同志对刑民交叉案件作广义的理解,即将经济纠纷涉嫌刑事犯罪如何准确区分、妥善处理问题一并纳入研讨范围。
严格说来,这一议题并不涉及刑民两种法律事实交叉并存、如何避免矛盾或冲突裁判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准确掌握经济犯罪的界限,重点在于切实贯彻刑法谦抑原则,审慎把握涉民间借贷、合同股权纠纷、非法经营等案件的犯罪构成要件及成罪标准,以及从严掌握相应的证据规格。
民间借贷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探究
民间借贷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探究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屡屡发生,涉及金额巨大,令人震惊。
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往往会出现刑民交叉的问题,即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交织在一起,给司法审判带来了诸多困难。
本文将就民间借贷案件中的刑民交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成因和解决途径。
一、刑民交叉问题的成因1.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民间借贷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很多借贷双方都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或者私人之间的借贷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借贷双方的信用记录往往不够完善,借贷过程也缺乏有效的合同和借据,一旦借贷出现纠纷,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容易升级为刑事案件。
2.法律意识淡薄借贷双方往往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对借贷合同和借据的规范未能重视,造成借贷关系不够清晰,一旦发生纠纷,很难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往往只能通过报警等方式进行维权。
3.监管缺失目前我国对民间借贷市场监管不够严格,很多非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屡禁不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灰色金融市场。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借贷双方利益冲突、甚至是刑事犯罪行为。
1.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解决刑民交叉问题,首先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破信息壁垒,让借贷双方的信用记录得到充分记录和公开,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信用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杜绝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
2.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对广大借贷双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他们了解借贷合同和借据的重要性,提高借贷关系的法律规范性,降低借贷纠纷的发生率。
3.完善法律法规针对民间借贷市场,应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减少非法借贷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刑民交叉问题的发生率。
4.加强司法审判对于出现刑民交叉问题的民间借贷案件,需要加强司法审判力度,针对不同情形进行分类处理,充分维护无辜的使用者的权益,并严惩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刑民交叉问题的发生。
民间借贷案件中的刑民交叉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司法机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手段和措施加以解决。
民刑交叉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女,28岁,某市某区居民。
被告李某,男,32岁,某市某区居民。
2018年5月,张某与李某在某市某区某小区租住一套房屋,双方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
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一年,租金每月2000元,押金1000元。
合同签订后,张某向李某支付了租金和押金。
2018年10月,张某发现李某将房屋转租给他人,且未告知张某。
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租赁合同的约定,遂要求李某承担违约责任。
李某则认为,其转租行为并未损害张某的合法权益,因此拒绝赔偿。
2018年11月,张某向某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
李某不服,向某市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李某的转租行为是否构成违约,以及张某能否要求李某承担违约责任。
三、案例分析1. 关于李某的转租行为是否构成违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未经出租人同意,出租人不得擅自转租。
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承租人赔偿损失。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签订的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未经出租人同意,不得擅自转租。
”李某在未告知张某的情况下,将房屋转租给他人,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因此其转租行为构成违约。
2. 关于张某能否要求李某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李某的转租行为已构成违约,张某有权要求李某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张某因李某的违约行为,无法继续按照原租赁合同履行,因此有权要求李某赔偿损失。
至于赔偿的具体数额,应根据张某因李某违约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来确定。
四、判决结果某市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的转租行为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
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3篇)
第1篇一、引言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涉及民事纠纷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准确界定法律事实至关重要。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本文将从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法律事实的认定以及法律事实在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1. 案件性质复杂刑民交叉案件涉及刑事和民事两个领域,案件性质复杂。
一方面,刑事案件涉及犯罪行为、刑罚适用等问题;另一方面,民事案件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责任承担等问题。
2. 案件事实交织刑民交叉案件的事实交织在一起,既有犯罪事实,又有民事纠纷事实。
这使得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刑事和民事法律规范,确保案件公正、合理。
3. 法律适用冲突刑民交叉案件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冲突。
一方面,刑事法律规范侧重于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另一方面,民事法律规范侧重于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
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关键。
三、法律事实的认定1. 法律事实的构成要素法律事实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主体是指参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客体是指法律关系所指向的对象;内容是指法律关系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2. 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的认定(1)犯罪事实的认定在刑民交叉案件中,犯罪事实是刑事案件的核心。
犯罪事实的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② 客观、公正、合法;③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民事事实的认定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民事事实是民事案件的核心。
民事事实的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 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为基础;② 以法律规定为准绳;③ 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律事实的认定方法(1)证据审查法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对法律事实的认定应以证据为基础。
法官应全面审查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2)事实推理法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法官应根据已知的事实,运用逻辑推理,推断出案件的法律事实。
刑民交叉案件总结
刑民交叉案件总结
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在同一案件中,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事法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案件。
刑民交叉案件的复杂性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目的、程序、证据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这类案件的关键。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竞合问题,即同一事实、同一法律关系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是否存在竞合。
如果存在竞合,则需要在程序上协调处理好两种诉讼的关系,避免出现重复审理、互相矛盾的情况。
针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和难点,实践中存在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种方式是“先刑后民”,即在涉及刑民交叉的案件中,先进行刑事诉讼程序,然后再进行民事诉讼程序。
这种方式适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竞合程度较高的情况,可以避免在民事诉讼中产生刑事责任的问题。
另一种方式是“刑民并行”,即在涉及刑民交叉的案件中,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同时进行,这种方式适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竞合程度较低的情况,可以避免出现重复审理的情况。
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正确认定事实,查明真相,这是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前提。
二是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确保程序公正,这是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基础。
三是要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这是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根本目的。
四是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办案效率。
以上是对刑民交叉案件的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机构。
刑民交叉案件有哪些处理方式?
刑民交叉案件有哪些处理⽅式?在判断某⼀案件为刑民交叉案件后,法院就应该确定适⽤哪⼀种程序审理该案,即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式进⾏选择。
刑民交叉的处理程序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三种处理⽅式:先刑后民、先民后刑、刑民并⾏。
(1)先刑后民。
长期以来,在审理刑民交叉案件的过程中,先刑后民作为主要处理⽅式被运⽤。
先刑后民,是指法院在审理民商事纠纷时,发现涉嫌刑事犯罪,应当由侦查机关对刑事犯罪事实进⾏处理,法院必须先对刑事部分进⾏审理,再就民事部分进⾏审理,或者由法院审理刑事部分时附带审理民事部分。
先刑后民,不仅适⽤于⼀般的民商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交叉案件,还是处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主要⽅式。
《刑事诉讼法》第104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并审判,只有为了防⽌刑事案件审判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61条规定,当事⼈可以在刑事判决、裁定⽣效后另⾏提起民事诉讼。
上述规定间接确定了法院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先刑后民的做法。
先刑后民依据的是公权优先的司法理念。
刑法是公法,代表的是国家公权⼒,主要保护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民法是私法,代表的是私权利,主要是保护公民个⼈利益,在公法与私法发⽣冲突时,公权优于私权,应当放在⾸要地位,体现在责任承担上,要求刑事责任先于民事责任。
当前先刑后民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但是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可否认的。
⾸先,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诉讼效率。
刑事诉讼在获取证据能⼒上、证明标准上都⾼于民事诉讼,使得刑事案件中认定的证据可以适⽤于民事案件,反之则不⼀定;刑事诉讼追求的是案件的客观事实,民事诉讼追求的是法律事实,刑事诉讼先于民事诉讼进⾏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式,可以防⽌就同⼀事实进⾏两次调查,并且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案件。
其次,有效地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刑民交叉案件中,社会利益和公民权利同时受到侵犯,刑事优先,有利于迅速打击犯罪和惩罚犯罪嫌疑⼈,保障了国家利益。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根据要求,以下是一份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涉及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案件,即既涉及刑事追究又涉及民事赔偿的案件。
近年来,刑民交叉案件的数量逐渐增多,对司法队伍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特点、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1. 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相比单一类型的案件更为复杂,涉及的法律条款较多,证据的采集和鉴定要求更高。
2. 法律规范不明确:目前我国刑事法和民事法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各地处理方式不一致。
3. 赔偿问题:刑民交叉案件既关乎追究犯罪责任,又要考虑对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往往需要兼顾不同利益的平衡。
三、刑民交叉案件的原因1. 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刑事法和民事法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没有明确刑民交叉案件的具体处理方式和程序。
2. 制度转型困难:由于司法体制和审判权的分离,使得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难度增加。
在刑事和民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法官的责任认定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3. 社会发展变革:随着社会发展,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刑事案件往往涉及到民事赔偿。
四、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对策1. 立法完善: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和程序,减少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
2. 司法机构协同:刑民交叉案件往往需要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进行协同处理,应加强不同司法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
3. 提高司法人员专业素养:司法人员应提高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加强跨领域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4. 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案件处理过程中的争议与阻力。
五、结论刑民交叉案件是一种复杂性较高的案件类型,其处理涉及到刑事和民事两方面的法律问题。
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问题探析
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问题探析摘要:刑民交叉案件的界定所指的是在相应案件之中,同时存在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这种案件的出现,极易将刑事犯罪、民事不法间的界限进行混淆,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针对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刑民交叉案件;诉讼问题;预决力前言: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司法实践之中,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并且十分艰难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做到此类案件的针对性处理,“出入人罪”的问题就会随之衍生,这对当事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1刑民交叉案件的种类刑民交叉案件的种类按照二分说、三分说,进行分类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划分:①二分说:其一,多个事实关联类型:从多个不同法律事实关联性角度出发,而产生的刑民交叉案件;其二,同一事实竞合类型:从同一法律事实的不同法律属性判断角度,产生的刑民交叉案件;②三分说:其一,案件表象存在刑民交叉,;但其法律关系是横向、同位并列关系;其二,案件表象存在刑民交叉,但其具备的相互关系,究其本质是纵向、刑事包容民事的法律关系;其三,案件表象存在刑民交叉,但是仅具备单一民事法律关系,行为性质在民法、其他刑法前置法等的调整范围之内,不需要进入到刑法领域进行案件评价[1]。
2刑民交叉案件诉讼模式分析在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之中,其模式划分主要有以下2方面,①附带诉讼模式:这种模式所指的是在因犯罪行为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损害赔偿问题,被害人就可以进行刑事附带民事的形式,或者采取民事诉讼的形式来实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刑事诉讼还未进行判决,民事诉讼需要延期,这种模式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要结合各个地域、国家的不同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平行诉讼模式:这话模式之中民事、刑事诉讼完全分离,民事问题也直接交给民事诉讼进行解决,刑民诉讼之间并不存在依附关系[2]。
经验借鉴:结合上述两种模式的优势,需要注意刑事诉讼更为重要,民事诉讼不能够无对民事诉讼造成过度的延缓,刑事诉讼的证据规格也是更高的,整体的诉讼程序也是更为严谨的,应该和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的区分等,刑事优先的原则能够对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打击,当事人民事权利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均能够在这种结合之中得到良好的借鉴。
刑民交叉案件法律适用(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刑民交叉案件逐渐增多。
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这类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复杂,涉及刑法、民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实现罪刑法定和民事责任自负的原则,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刑民交叉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意味着法律明确规定了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司法实践中必须严格依法定罪量刑。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首先要明确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的区别,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涉嫌民事侵权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民事责任自负原则民事责任自负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对于涉嫌民事侵权行为,应当依法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不得将民事责任转嫁给国家或他人。
3.法律适用优先原则法律适用优先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当优先适用具有更高法律效力的法律。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当刑法与民法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优先适用刑法规定。
4.程序公正原则程序公正原则是指司法程序应当公正、公平、公开,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司法程序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刑民交叉案件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1.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的认定在刑民交叉案件中,首先要明确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的区别。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侵犯国家、社会、集体或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民事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认定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案件事实、法律依据等因素。
2.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竞合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对于同一行为可能既构成犯罪,又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在处理过程中,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竞合关系,依法分别追究。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刑民交叉”案件指的是既属于刑事案件又属于民事案件的案件类型。
在这类案件中,有时候需要确定犯罪行为的民事责任以及赔偿金额,这就需要对案件责任进行认定。
本文将从案件特点、责任认定原则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刑民交叉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犯罪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一致性:刑事案件一般都包含了民事侵权的要素,如盗窃案件中的财产损失等。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犯罪行为与民事行为往往是一致的,需要统一认定责任。
2.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的区别:刑法主要关注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民事法律主要关注对侵权行为的赔偿。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的目的和效果有所不同,需要分别认定责任。
3.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刑民交叉案件中,受害人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在认定责任时,需要注重保护受害人的权益,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在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1.犯罪事实与法定责任原则:根据犯罪事实的确凿性和法定责任的原则,对犯罪行为的性质、主观故意和客观违法程度进行认定,并依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
3.赔偿与刑罚的关联原则:在认定责任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刑事罪行对受害人所造成的损失,并依法确定民事赔偿的金额。
1.刑事法院与民事法院协调审理: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可以由刑事法院与民事法院协调审理,由刑事法院负责认定犯罪行为的性质和责任,由民事法院负责认定民事侵权的性质和责任,并依法分别进行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
具体的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而定,综合运用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保证对犯罪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的公正认定,并依法确定相应的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从而实现对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的有力打击和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分析和破解方法-法律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分析和破解方法杨兴培*内容摘要:在司法实务中,刑民相互交杂的案件数不胜数,如何实现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公正处理是当下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的分析是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多角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以法律事实中蕴含的法律关系作为刑民交叉案件分类的主要依据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据于这一基本原理,可以把刑民交叉的案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件事实在表象上具有刑民交叉的形式,但只具有单一的民事法律关系;二是案件事实在表象上具有刑民交叉的形式,但这一刑民交叉所具有的相互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纵向的、属于刑事包容民事的法律关系;三是案件在表象上具有刑民交叉的形式,但刑民交叉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属于同位并列的关系。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的特点与性质,应当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处理原则。
关键词: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分析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社会是人的社会。
虽然从广义上说,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关系。
在法治社会中,当一种社会关系被某一种法律所规范并加以调整时,这种社会关系就成为了一种法律关系。
诸如民事法律关系、婚姻法律关系、债的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合同法律关系等等。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要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
所以,当某个社会成员的行为一旦作用于客观外界时,就会在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产生多重作用进而与他人形成多重社会关系。
当这种多重社会关系被多个法律所涉及就会形成多重的法律关系。
作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犯罪行为与正常的社会行为具有同样的行为原理,一种犯罪行为有时也会产生多重社会关系进而上升到多重法律关系。
刑事与民事交杂、刑事与经济交杂、刑事与行政交杂(下面简称为刑民交叉案件)的各种疑难案件就是这一复杂社会关系的产物。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言:“法律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却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必须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来充实法律学科的发展。
” 〔1 〕同样原理,刑法也是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它同样需要不断地从其他法律部门中获得支持的力量。
在我国的法律发展史上,刑民关系,经历了“诸法合体——相互分立——彼此融合”的变迁轨迹。
尽管在法学理论和立法层面,学者和立法者可以自信地得出刑民并行、彼此不悖的基本结论,并努力构筑两者之间的界分壁垒,但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刑法和民法的规定内容日益交织在一起,彼此难解难分。
在纷繁复杂的司法实务中,刑民之间的相互交杂更是不可避免。
如何实现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公正处理是当下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刑民交叉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不断涌现,不仅在实体法的适用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在程序法的适用上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对同样的案件事实,司法实践中往往出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截然不同的判决。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刑民交叉问题,探讨刑民交叉案件的责任认定和程序协调问题。
但目前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探讨和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大多侧重于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结果的探讨,而对刑民交叉现象的类型分析和不同类型的破解方法的研究不多。
为此,笔者欲抛砖引玉,对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刑民交叉现象研究划分类型的必要性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因特定事实要素的关联而出现的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相互交叉、彼此竞合甚至水乳融合的案件。
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的划分是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多角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一般而言,刑法对某一种犯罪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类型化的规定。
在实际生活现象中,每一个具体的犯罪案件各具细节,正所谓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像的树叶一样,天下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像的犯罪案件。
但是正像古人所言“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2 〕。
再复杂多样的犯罪案件只有通过人为的抽象归纳和整理,寻找出它们之间内在的共同性,才具有类的价值体现,才可以成为具有类型化的“犯罪事实或者案件事实”,从而成为法学研究和法律规定的对象。
与概念思维属于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一样,类型化思维也是法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抽象的概念思维是刑法学研究的传统思考形式,概念思维强调法学概念的本质所在和意义体现必须固定不变,以此保持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的逻辑严密性。
由于现实生活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张趋势,但法律规范却是有限的,任何法律规范只能针对某一种事实类型进行一般而抽象的规定,从而使概念思维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和封闭性的特质。
“当抽象——一般概念及其逻辑体系不足以掌握某生活现象或意义脉络的多样表现形态时,大家首先会想到的补助思考形式是‘类型’。
” 〔3 〕类型思维就是随着概念思维弊端的显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形式。
类型化的思维既是对抽象概念的进一步演绎,也是对具体事实的进一步抽象。
类型思维所要求的是对现实中反复出现的生活事实进行类型化的处理,以使一般的法律规范与活生生的社会现象保持固定的联系和对应。
刑事立法在规定各种犯罪时,正是采用了类型化的规定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通过类型化的抽象后,将侵犯相同社会利益、犯罪主要特征相同的各种具体危害行为,归于同一个罪名之下。
对于司法实践而言,犯罪类型化的法律规定为刑事司法的推理提供了必要前提,具体案件事实如与法律类型一致则构成小前提,法官根据大前提与小前提作出裁决。
但是生活事实与法律类型的对应和归类并非我们预想的那么简单划一,一旦落实到具体个案,尤其是那些呈现边缘性、重合性和交杂性的案件,司法机关在进行事实认定与性质判断时便会面临诸多挑战。
刑民交叉类的案件就是如此典型的表现。
尽管《刑法》对刑民交叉案件中的行为可能触犯的犯罪已有了明确的规定,相关的民法也对其中的民事行为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一类案件往往案情复杂、刑事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相互交织、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易区分。
要对刑民交叉类的疑难案件进行法理上的分析,首先应当要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带有刑民交叉法律关系的案件进行必要的梳理,整理出各类刑民交叉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此类案件法律责任的认定和破解方法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刑民交叉复杂的法律事实引起刑民多重竞合法律关系的交叉并存,从而导致案件性质呈现模糊性和复杂性,法律适用过程中争议重重。
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划分就在于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刑民交叉案件纷繁复杂、形式多样,但它们中的大多数不是偶然出现或者仅仅只是个案,而是会呈现出反复的状态。
事物的某种类型是从具体的、个别的生活事实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有固定意义的标本,找到不同类型的刑民交叉案件的本质特征,确定刑民交叉案件的分类依据,分析不同类型刑民交叉案件内在差异的表现,是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划分,有利于准确把握不同类别的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有利于维护法律实施的统一性,从而做到“大体相同案件得到相同处理”。
二、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划分依据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研究时存在着划分标准的诸多争议。
概括而言大致存在着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是按照刑民法律事实所涉及的刑民法律关系的不同,将其分为竞合型、牵连型、疑难型刑民交叉案件;〔4 〕第二种采用双重标准,即结合自然行为及其法律判断与结果的不同,将刑民交叉案件区分为过渡型交叉、竞合型交叉和牵连型交叉;〔5 〕第三种是采用法律事实的标准,将刑民交叉案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不同法律事实分别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法律事实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而造成的刑民交叉案件,一类是因同一法律事实,同时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从而构成刑民案件交叉的案件。
” 〔6 〕为了解决刑民交叉案件在程序上是采取“先刑后民”还是“分别审理”的问题,1998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了审理该类案件程序适用的标准,即“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案件应分开审理”;同时该“司法解释”在第10条中还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与本案有牵连,但与本案不是同一法律关系的经济犯罪嫌疑线索、材料,应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经济纠纷案件继续审理。
”该“司法解释”用了“不同的法律事实”和“不同的法律关系”作为对具有刑民交叉现象的案件,规定应当通过刑民不同司法程序加以审理和处理的依据。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刑民交叉的案件还是因为基于同一个法律事实而产生刑民性质的交叉竞合。
看来当时的司法解释是有意回避这一问题,表现出“司法解释”在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划分过程中的举棋不定的模糊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混乱和冲突。
综观上述多种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类型化划分的观点中,主张以法律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的观点略占上风。
这种观点认为,法律事实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各种客观事由的总称,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也许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总会存在着三个带有线索性的因素:“复杂的法律事实、多重的法律关系、刑民两可的法律责任”。
这种观点之所以选择以法律事实而非法律关系作为分类标准,是因为“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变化的条件所在,只有出现了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才可能产生、变更和消灭”。
〔7 〕法律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都是由法律事实所引起。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而言,只有在刑民法律事实出现竞合或牵连之后,才可能产生刑民法律关系的交叉,进而产生刑民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
笔者认为,对事物的分类是一种人为的社会主观活动方式,同一种法律事实放在不同的人群前面,当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观念、采取不同的标准时,自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但纯粹的法律事实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价值是人们进行社会评价活动后的一种主观产物。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法律又总是针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规定的,但法律的设定目的在于规范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调整这种社会关系。
因此,法与法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调整社会关系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
法律事实是产生法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法律事实并不能自动产生法律关系,法律也不能调整和改变法律事实。
法律调整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法律只是为了规范和调整一定的法律关系才有制定的必要性。
法律关系是人们对一定的法律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后,依据一定的法律规定进行的提炼。
因此,我们在对法律事实进行法律评价时,弄清楚一种法律事实是否包含着一定的法律关系、包含着什么法律关系、包含着多少法律关系,是我们对这种法律事实进行法律评价的一个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