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三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战国时期墨子创立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学说,是对六国竞争与斗争的分析和批判。

它主要强调了战国时期六国互相攻伐的无谓性、各国间战争导致社会疾病的恶果以及通过和平、互惠互利的手段来解决国家问题的必要性。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1.六国之乱:六国之乱意指战国时期,六个小国(齐、楚、燕、赵、韩、魏)之间的频繁战争与斗争。

六国之乱导致百姓的生活艰难、社会秩序混乱,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六国攻伐的无谓性:墨子认为,六国频繁的攻伐战争是无谓的,这是因为这些战争没有明确的目标或利益。

他鼓励六国君主放弃战争,通过和平的方式欣赏其他国家的优点,以此来推动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3.六国竞争的恶果:墨子认为,六国之间的互相攻伐既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疾病和灾害,如瘟疫、饥荒等。

他通过列举多种社会疾病的例子,来说明战争对社会的危害。

4.和平与互惠互利:墨子主张和平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解决国家问题。

他认为,通过相互尊重、互相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方式,六国可以实现和谐、发展和繁荣。

5.大同社会理想:墨子提出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其中包括戒杀生、禁欲婚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关注社会公益的意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6.无私的爱与包容:墨子强调人们应该以无私的爱为出发点,能够包容他人的差异和不同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包容,才能减少争斗和冲突,实现和谐的社会。

7.君臣关系:墨子强调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他主张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典范,通过以身作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美满,以此来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的进步。

9.民主与权力:墨子强调民主与权力制约的重要性。

他主张民主制度能够保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并减少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著作之一,是对六个国家政治制度、使命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通过对《六国论》的学习和整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阐述六个大点,包括民主制度、贤能治国、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进一步展开对每个大点的介绍,以及每个大点下的小点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六国论》。

一、民主制度1.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民主制度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3.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4.六国的民主制度特点与运行机制5.《六国论》对民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二、贤能治国1.贤能治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如何选拔贤能的标准和办法3.贤能治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意义4.六国贤能治国的案例分析5.孔子对贤能治国的启示和建议三、教育改革1.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3.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4.六国的教育现状与问题5.《六国论》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四、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发展变化2.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3.六国的外交政策特点和做法4.孔子对外交政策的评价和意见5.《六国论》对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启示五、军事发展1.军事发展的必要性和战略考虑2.军事力量与国家安全的关系3.六国的军事系统和发展现状4.孔子对战争和军事的态度和观点5.《六国论》对军事发展的建议和总结结论:通过对《六国论》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治国理念和发展方向。

民主制度、贤能治国、教育改革、外交政策和军事发展是《六国论》中的重要主题,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其意义和启示。

通过积极运用《六国论》中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有望对现代政治、教育、外交和军事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启发。

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六国论》中,荀子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兴衰为线索,探讨了国家治理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对于政治权力、统治者、社会秩序等诸多重要议题的看法。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文言实词1.通假字(1)H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T^ »、乂“ E 力(“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至于:弓I 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 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二事(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I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耳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女口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

击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暴[通“曝”冒着]霜露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那实际上]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三、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2、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3、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6、以事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7、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故、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旧]事2、故[所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及答案六国论简介《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该书以六国相互斗争的历史为基础,分析了各国政治制度的优劣,并提出了韩非子的政治理论。

下面是对《六国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1. 六国相争:《六国论》以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为背景,探讨了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相互间的斗争。

2. 法家政治观点:《六国论》是法家的代表作之一,强调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

3. 君主制度:韩非子提出了君主制度的理论,主张国家应该由一个有才德的君主来统治,君主应具备明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

4. 力量与利益:《六国论》中强调力量与利益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基于权力和利益的积累。

5. 政治改革:韩非子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观点,如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官僚制度等,以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

六国论知识点答案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答案:韩非子。

2. 《六国论》以哪个时期的六个国家为背景?答案: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

3. 《六国论》强调了哪种政治制度的重要性?答案:法制。

4. 韩非子提出了什么样的君主制度理论?答案:国家应由一个有才德的君主来统治。

5. 《六国论》中强调了什么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答案:力量与利益的积累。

6. 韩非子在《六国论》中提出了哪些政治改革观点?答案: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官僚制度等。

以上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六国论》作为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版高考第三轮复习计划六国论知识点总结计划,文档

版高考第三轮复习计划六国论知识点总结计划,文档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字音弊在(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革殆(dài)尽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二、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通“”,足)2、当与秦相,或未易量(“当”通“倘”,假如)3、国者无使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三、古今异.思厥先祖父古:祖父今:父的父1 ...至于覆,理固宜然古:致使以致于,究今:表示另提一事2 ..,3.可智力孤危古:智慧、智、力量..今:指人、理解客事物,并运用知、等解决的能力.后秦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4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往事,前例5 ..今:真的或虚假的相关人物的事情、刺客不可以,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6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7 ..:8、其百倍..古:其,代,那。

,副,上。

今:副,表示所的是状况(承上文而含折)9、今天割五城,明天割十城,而后得一夕安寝古:此后今:..10、而犹有能够不而之之古:可,能够,以,依靠今:表示可..四、要点(1)六国破,非兵不利亡..(2)六国互,率秦耶都是.(3)与而得者,其百倍它的状况..(4)此言得之适合,适当.(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交,附.(6)至丹以卿,始速.焉导致(7)之数,生死之理运数.(8)后秦者再,李牧却之两次使⋯⋯退缩..(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0)向使三国各其地从前倘若..(11)然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既然()那么..通“”,足(12)故不弱已判.矣决定()倘与秦相,或未易量通“倘”,假如13 ..()国者无使秦人及威之所劫哉治理14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15 .五、活用使用法:后秦者再,李牧却之。

却,的使用法,使⋯⋯退缩。

形容活用:不可以独完。

完,形容活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也。

,形容活用,持究竟。

3.形容活用名:小邑,大得城。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学著作之一,主要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它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各国兴衰成因,并对政治变革和国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

一、六国论的核心思想1.国家利益至上:《六国论》强调国家的利益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利益应该成为统辖一切的最高原则。

作者在《六国论》中多次强调“国家至为重”,认为只有国家利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六国论》的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六国论》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为基础,对各国的兴衰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数据进行梳理,作者总结出了对各国政治经济状况的深入洞察。

三、《六国论》的思想贡献3.启示了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六国论》的出现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为后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六国论》的现实意义1.警示国家治理者重视经济发展:《六国论》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使国家在战争和外交中占据主动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2.提供了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和原则:《六国论》总结了各国政治经济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原则,对于当今国家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3.反思并预防国家衰退:《六国论》通过对六个国家的兴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家的衰退机制进行了揭示。

它提醒我们警惕国家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提供了一些预防国家衰退的思路。

总之,《六国论》是一部有着重要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通过对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的分析,它总结出了一些政治经济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它也对当代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六国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探讨其思想内涵。

1. 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用问题六国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分配和运用政治权力,以达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在荀子看来,政治权力的集中容易导致专制和腐败,而过分分散则无法有效管理国家,因此需要在君主和臣子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

荀子主张以贤者为政,通过选拔贤能的方式来管治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威严的威信,而臣子则应该忠诚、敬畏君主,并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2. 人性的本恶论六国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性的本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身是自私自利的,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因此,在国家的管理和治理中,必须采取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措施,以防止个人的恶意行为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的辩论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争论。

3. 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在六国论中,荀子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达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质,必须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荀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自律、自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 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在六国论中,荀子对于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的构建也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需要建立一种明确的等级体系,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荀子主张以君主为核心,通过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禄位制度来维持社会的秩序。

他认为,只有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发展。

六国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政治权力、人性本恶、道德教化以及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词1.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古:灭亡今: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有叙述或虚构情节的事件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六国互丧:古: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今:相互10、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存在,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5.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6.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7.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8.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9.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0.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11.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五、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荀子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共分为六篇,分别探讨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争霸之道。

以下是《六国论》的一些主要
知识点总结:
1. 道德与政治:荀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并认为政治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延伸。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道德法则上,通过君主的德行榜样来影响和统治人民。

2. 君主的德行:荀子认为君主的德行是影响国家命运的核心因素。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
备仁爱、诚信、正义的德行,并通过言行和榜样来引导臣民。

只有君主具备这些德行,才能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3. 社会等级:荀子提出了社会等级观念,认为人民应该按照各自的才能和贡献来分配
职责和地位。

他主张建立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以便统治者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人民。

4. 刑法与奢侈:荀子认为刑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但也指出刑法不能过度地
依赖,应该以德行教化为主。

他还警告说,奢侈和纵欲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国家
的衰落。

5. 外交与战争:荀子探讨了外交和战争对于国家争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外交
和战争策略。

他认为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采取有效的外交手段,是国家争霸的关键。

6. 求贤与尚贤:荀子强调了政治统治中求贤与重用贤才的重要性。

他主张君主要通过
求贤和尚贤来选拔有才能和道德的人才,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而言之,荀子的《六国论》是一部关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作品,探讨了政治制度、君主德行、社会等级、刑法、奢侈、外交、战争以及求贤尚贤等方面,对于当时
的政治问题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观点。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DOC)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4)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5)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6)得 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 9.赵尝五战于秦 10.二败而三胜 11.后秦击赵者再
效:功效。 始:才。 速:招致。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再:两次。
12.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
13.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诛:被诛杀。 终:坚持到最后。
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 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际:时候。 16.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诚:的确,确实。
17.诚不得已
18.刺客不行
不行:不去。 数、理:命运。
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0.当与秦相较 21.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 较:较量,抗衡。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以后。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得:得当,适宜,对。
1.终继五国迁灭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总结《六国论》的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
1. 天人之别
2. 形而上的统治方法
3. 以信任而非仁爱来治理国家
4. 以德治国
5. 视富贵如粪土
6. 人民需服从权威
二、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1. 魏国的政治策略
2. 齐国强权政治
3. 荀子对于六国政治的评价
三、君子治国之道
1. 仁义与权谋
2. 君子的品德与修养
3. 君子政治的价值观
四、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1. 对国家政治的基本认识
2. 维持地位的策略
3. 治国的方法
五、权谋用兵之道
1. 政治的权谋用兵
2. 善用权谋与用兵之道
3.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六国论》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典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书分为六篇,分别探讨了六个战国国家(齐、楚、燕、赵、韩、魏)的国力、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政治经典。

下面是《六国论》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理论1.国家统一与分裂:《六国论》中提出了国家统一和分裂的理论。

孙武认为国家的统一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家的分裂则会导致内乱和外敌侵略。

2.君主权威:孙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

君主应该具备威严、尊重和力量,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3.政治判断力:《六国论》中提到了君主的政治判断力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君主应该拥有辨别事物的能力,善于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处理国家的问题。

二、军事战略1.兵力的使用:孙武强调兵力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他提出了“用兵之道,胜兵不祥”的战略思想,主张利用间谍、谋士、奸细等手段来获取军事情报和破坏敌军的力量。

3.军事策略:《六国论》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制定和执行军事策略。

包括认真分析敌情、选择合适的作战地点和时间、采取奇袭战术等,以便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外交政策1.同盟关系:孙武提倡国家应该树立互利共赢的同盟关系,寻找合作伙伴并建立有效的同盟,以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2.外交手段:孙武在《六国论》中提出了多种外交手段,如以利诱敌、以权安抚、以智取胜等。

他主张在采取外交政策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国家的利益。

3.外交谋略:孙武强调外交谋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敌对国家的情况来制定外交策略,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六国论》的主要思想是追求国家统一和强盛,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思考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一、《六国论》的内容:1.政治权谋:《六国论》主要探讨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权谋。

通过对各国君主和臣子的行为和策略进行分析,揭示了如何获取和保持国家的权力,以及君臣之间的关系。

2.统一天下:《六国论》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通过征服其他国家,并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实现对天下的统一、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统一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基础。

3.中庸之道:《六国论》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君王应当融合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各种学说的优点,采取适度的政策,避免过度专制或过度松散的政治体制。

4.君主的能力:《六国论》认为君主应具备英明的政治智慧、过人的才干和勇气、善于辨别臣子的忠诚与能力,同时还提出君主应当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刘向:刘向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曾在刘邦和刘盈(汉高祖、汉惠帝)的朝廷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学问。

2.关于《六国论》的创作时间和目的没有确凿的资料。

但从《六国论》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六国论》很可能是刘向在为汉高祖起草《封禅书》时所写的。

三、对今日政治学的影响:1.政治思想的研究:《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今日政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对于政治权力的获取、运用以及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阐述。

2.工具性价值:《六国论》中提出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智慧在今日政治实践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六国论》中提到的中庸之道和君主的能力,对于现代政治领导者的素质要求以及政策调节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统一大一统思想的启示:《六国论》中关于统一天下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六国论》提出的思想,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之作,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政治智慧以及统一大一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10)始(速)祸焉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始速祸焉(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3)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5)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6)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7)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8)势有如此之势其势弱于秦(优势) (势力)(9)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

高中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凭借]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弊在赂(lù)秦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燕(yān)国
二、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
三、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
..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
..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四、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灭亡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是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0)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以前假使
(11)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12)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
(13)倘.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14)为.国者无使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治理
(1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五、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名词用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用作状语,每天、每月。

5.名词活用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6.动词活用为名词:
盖失强援。

援,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的力量。

秦以攻取之外。

攻,动词活用为名词,攻战的手段、方法。

六、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
4.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
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介词)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副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目的连词)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介词)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介词)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介词)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介词)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

2.省略句:
(诸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暴(于)霜露。

举(之)以予人。

3.状语后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其势弱于秦。

4.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

5.被动句:
六国破灭。

洎牧以谗诛。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6、古汉语句式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译为“因此”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为……:译为“把……作为、当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译为“假使、如果”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攻破灭亡,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因诸侯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跟(它用)战争胜利而夺得的土地,那实际数量相差百倍。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把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啊。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两次失败,三次获胜。

7、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诸侯国)差不多消灭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力穷竭,国力危弱,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和秦国相比较,或许不能轻易判断。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1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