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E类)》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本课程是_____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染色、分离、鉴定等。

3、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多样、繁殖迅速等2、微生物的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4、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群体特征2、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蓝细菌的生理特性蓝细菌的分布和作用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支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特点和致病性衣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三)真核微生物1、真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征常见真菌的代表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等2、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原生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3、藻类藻类的形态和结构藻类的繁殖方式藻类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四)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如核酸、衣壳、包膜等2、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装配和释放3、病毒的培养和检测病毒的培养方法,如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4、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性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4、培养基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常见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六)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七)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如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等细胞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干重法、湿重法等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细菌的生长曲线真菌的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渗透压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实验室培养法工业培养法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化学控制方法,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八)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物质的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菌种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九)微生物的生态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物体中的微生物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微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如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3、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鉴定的依据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院长:)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修读对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五)总学时与学分:45学时。

其中理论45学时。

2.5学分。

(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后续课程:发酵工程(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主要学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及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及物种多样性,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生物技术与产品。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学习微生物学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第二版2.《医学微生物学》戚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二版3.《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杨汝德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1.微生物定义及其类群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未来。

3.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贡献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微生物的发展历史。

熟悉微生物学的目的。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思考题或练习题: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主要讲授内容:1.无菌技术2.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3.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稀释法4.单细胞(抱子)分离5.选择培养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生态,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础知识。

实验包括形态观察、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自然界纯种微生物分离,细菌检查及其生理生化反应,菌种保藏等。

使学生掌握普通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目的任务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等基础知识;3、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二、教学安排与授课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重要代表人物三、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四、微生物的特性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一、细菌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成分、芽孢的结构及其特性和细菌的繁殖。

二、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菌落以及用途。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介绍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一、概述二、酵母菌酵母菌的大小形态、细胞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号:191201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后续课程:免疫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总学分:4.5 其中实验学分:1总学时:88 (其中理论56学时、实验3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为主线,分别介绍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病毒、微生物遗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感染与免疫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习《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也可为以后从事与微生物相关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二、基本内容微生物的含义及特点;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的发展;三、研究简况四、资料简介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9学时)第一节显微镜与显微技术一、镜的种类及原理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二、观察样品的制备光学显微镜活体观察样品可采用压滴法、悬滴法及菌丝埋片法等;染色观察法包括死菌和活菌的方法,死菌染色又包括正染色和负染色。

本章重点:分离纯培养的方法难点: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构造一、细菌的基本构造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质膜、内含物、核体、间体、细胞质;是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二、细菌的特殊构造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毛、芽孢、荚膜;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构造第三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放线菌是具有分支状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二、放线菌的繁殖以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菌落质地致密,与培养基结合紧密,小而不蔓延,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不能产生大量菌丝体的菌种粘着力差,粉质,针挑起易粉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 2 养和显微技术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 8
与功能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2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4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4 繁殖及其控制
第七章
病毒
6
教学方 式
多媒体 授课
多媒体 授课与 自学
多媒体 授课 学生分 组讨论
多媒体 授课
多媒体 授课
多媒体 授课
understand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microorganisms, clearly grasp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the five biological rules for
microorganisms (shapes and structures、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4 授课
作业
生物基因组的一般特点, 提问
掌握常见的几种微生物的
突变。
第九章 微生物与基因 2
工程
多媒体 授课
完成课后 作业
掌握微生物限制性核酸 内切酶命名规则及基本特 课堂 性,了解克隆载体的一般 提问 特征,了解 PCR 基本原理。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 化、系统发育 4 与分类鉴定
多媒体 授课
完成课后 作业
《微生物学(E 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学时
*学分
(Course Code)
BI212
(Credit Hours)
48

(Credits)
3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微生物学(E 类) 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genetic and mutation 、 ecology and distribution 、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five common properties、shapes and
多媒体 授课
作业及要 求
完成课后 作业
完成课后 作业
完成课后 作业
完成课后 作业
完成课后 作业
完成课后 作业
查询资料 完成课后
作业
基本要求
了解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 的重大事件;代表性人物 的杰出贡献、微生物的双 刃剑作用。 以自学为主,结合微生物 学实验课程掌握无菌、二 元培养、培养基及获得纯 培养物的方法。 掌握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 别,细胞结构与革兰氏染 色的关系,掌握细菌细胞 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了 解丝状微生物的形态发生 特征。 掌握不同类型培养基的用 途和营养物质进入细菌细 胞的方式。 了解异养微生物发酵和呼 吸作用的概念和区别,重 点掌握自养微生物的氨、 硫、铁等物质的氧化,以 及能量转换的特征,了解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发挥 的作用,掌握次级代谢产 物的用途 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 法及生长曲线的意义,常 规消毒灭菌的方法,了解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掌握病毒的构造和化学组 成及其不同基因组的复制 过程,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原则,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方法以及非增殖性感染的 基本概念,了解病毒与细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教学内容 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1.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原理。(A5.2.1) 2.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相关的研究方法、科学技术。(A5.2.1,B9) 3.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B9,C2,C4) 4.学会将微生物相关知识和技术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B9,C2,C4,C7)
考查 方式 课堂 提问
课堂 提问
课堂 提问 分组 讨论
课堂 提问
课堂 提问
课堂 提问
课堂 提问
*考核方式 (Grading)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菌不同的一些独特特性,
掌握如何进行病毒的鉴
定。
掌握细菌接合、转导、转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多媒体 完成课后 化的概念及应用,了解微 课堂
structures、nutrition and media、metabolism and fermentation、growth and
control、heredity and breeding、ecology、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fection and immunology.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Microbiology, the
基础类必修课
授课对象 (Target Audience)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开课院系 (School)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面向农生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的大二学生
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系统发育),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和构
造、培养特征、代谢与发酵、生长及其控制、遗传变异和育种、病毒
学、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微生物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传染与免疫
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的
综合能力。
The objective of Microbiology is to make the undergraduates
中文
农业与生物学院
生物化学、 有机化学、生物学基础
王恒安,严亚贤,孙建和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基本特性和基本
生命活动规律,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关的研究技
术,同时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
和作用。主要阐述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形态构造、生理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