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6课《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上《猫》郑振铎试讲稿和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

七上《猫》郑振铎试讲稿和教案 初中语文面试

《猫》郑振铎试讲稿(附配套教案)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动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内心,养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三、谜语导入请学生猜谜: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哇哇叫。

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猫)随后请学生说说它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出课题《猫》。

四、初读1.作者介绍:郑振铎,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海燕》《山中杂技》等。

2.检查字词的读音,强调“怂恿”的书写。

3.课文围绕猫写了什么?(“我”家曾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懊悔)五、析读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你对哪只猫印象最深刻?(一)第一只猫(活泼、喜欢)1.能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吗?(“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2.这里写出了什么?(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3.你能发现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细节描写)4.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对猫的喜爱之情)(二)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1.从哪看出来的呢?(“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2.这里有两个动词“扑”“捉”,能不能把它们删去呢?(不能,这两个动词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显得更活泼、更有趣)3.还有哪些句子展示了猫的性情?(“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4.通过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淘气、顽皮)5.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猫》教案

《猫》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以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以物写人的写作方法。

2.让学生学会从心灵深处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

著名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2.以猫为题材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些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老舍的《猫》,看看他的猫有什么特点?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抽读生字词。

3.梳理文章结构:文章写了关于猫的哪些内容?作者对猫的态度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猫喜爱之情的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中心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语句勾画下来,进行旁批。

与同学交流讨论。

7.请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语句,并阐述理由。

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点评指导。

8.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味作者的深刻思想及富有质朴情趣的文学风格。

通过反复诵读、勾画、思考、交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拓展练习、想象说话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点评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和以物写人的写法。

并进行小结归纳。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掌握。

10.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好笔记。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学设计

16.《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课文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的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背景透视:《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3.相关资料郑振铎的最后一课: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军侵占上海租界。

身在上海的郑振铎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郑先生热泪盈眶地说:“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直到日军的车队开进校园,郑先生才宣布:“下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第16课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第16课猫
2、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 三只猫的不同感情;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走近作者 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福
建长乐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
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
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解放 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 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 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
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
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 部献给国家。
字词积累
Yōu yù

chàng
quán
忧郁
chéng
污涩
níng
怅然

蜷伏
sǒngyǒng
惩戒
dīngzhǔ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整体感知
来历
第一、二次养猫:
在家 对我的 中的 结局 影响 地位
外 貌
性情
花白的毛,很 第一次: 从隔壁 活泼,如带着 很活泼 宠 物 病死 花白猫 要来的 泥土的白雪球 ( 1 —2 ) 似的 第二次: 从舅舅 家要来 小黄猫 (3—14) 的 更加 活泼 被一 个过 路人 捉去
课文解读
第一只猫
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 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 态。
(1)自身的形态,刚送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 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 懒惰郁闷。 (2)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
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_________________
冤案
7、案件反思: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 样的?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 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 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 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 刺我良心的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案
最后,我对课堂总结环节进行了反思。虽然我尽力概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仍有学生反馈表示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课堂小结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总结中来,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猫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
-写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会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但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举例解释:
-在解释“惩戒”一词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说明猫并非真的在惩罚人,而是通过某种行为来表达它的不满或需求。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宠物相互陪伴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6.课后习题:思考作者为何喜爱猫,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尝试仿写一篇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猫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提升言辞魅力。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作者对猫的描绘和情感表达。猫在这里不仅是宠物,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这种描绘手法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品的主题。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第2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对家猫的观察,描绘了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性。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和理解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并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心和善待生命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动物题材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心和善待生命的态度,培养自己的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第16课《猫》教案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

意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他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着重讲述了“我”由于武断冤枉致死了最后一只“丑猫”,在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之后,陷入自责之中。

学习本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郑振铎先生首尾呼应、对比鲜明、巧设伏笔的写作方法之外,更是去感受郑振铎先生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思索人与动物应平等的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707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都有所掌握。

但是在阅读本文的速度、赏析本文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

2、理解为何作者着重写第三只猫?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3、掌握作者首尾呼应、鲜明对比和巧设伏笔的散文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难点: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圈点勾画法4、启发讲解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2、初步了解巧设伏笔对文章写作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做《猫》(板书),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文章《猫》,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老舍《猫》学生简单说说对这篇文章中猫的形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且调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猫这种动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来描绘一个熟悉的动物。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猫在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上,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理解到实践,例如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在情感态度的把握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隐含的作者对和谐共处的向往和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猫》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观察过猫的行为,或者与猫有过亲密的接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猫的性格和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猫》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通过描述三只性格各异的猫,展现了它们与人的互动和作者对动物的关爱。这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篇章。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猫的习性、情感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猫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分析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猫》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猫的认识和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爱护动物。如果对文章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安排,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我看到他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写作练习时显得有些吃力,他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主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我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猫》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猫这种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课堂互动和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与猫相处的经历,这样的开场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理论介绍环节,学生对散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得还算顺利,但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拟人等,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受和理解。
-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达对猫的喜爱,以及这种写作手法对文章情感表达的影响。
- 人与自然关系:探讨文章中人与猫和谐共生的主题,强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猫》一文中,“猫的性格柔顺,动作敏捷”,通过这样的描述,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形容词来描绘动物的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猫》是一篇描写动物情感的散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猫的特点和与人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6 猫》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6 猫》教学课件
第一句话表现了第一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 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 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 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 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 猫
思考探究
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
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 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在家中的 地位
结局
病死
来历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第三只猫 流浪猫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 有若无。“大家都不 喜欢它,……连三妹 那样爱猫的,对于它, 也不加注意。如此地, 过了几个月,它在我 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 的动物。”
结局 病死
亡失
死亡
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 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 的活泼可爱。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 猫的深厚感情。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教学设计【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活动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应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并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并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学生也要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与人和动物相关,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节。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旨在增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猫》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一共写了三只猫的故事,前两只猫都得到了“我"和家人的喜爱,对于第三只猫,开始时“我”是厌恶的态度,后来“我"误以为这只猫吃掉了芙蓉鸟于是棒打这只猫,后来“我”知晓了真相,感到了深刻的忏悔。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情节跌宕起伏,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且七年级学生初步把握了默读的阅读习惯,可以运用到本篇课文教学中。

但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本文的主旨的理解不够深入,也需要老师加以点拨。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节课结合了我校主体课堂理念,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受文章情节脉络、写作特色及主旨情感,以此来文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文章,采用圈点勾画以及摘录等方法,梳理第三只猫的相关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猫——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猫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教材中的词语;3.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寻找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2.通过讲解法和讨论法,解释生词和词语的使用;3.配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4.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教学内容猫课前导入教师介绍猫的相关信息,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开展对话交流。

课堂输入教师读课文,并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相关讲解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猫的生活习性、特征和作用。

课堂呈现1.学生阅读课文。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讨论和思考。

3.教师解释文本中的生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帮助彼此理解和总结。

课堂输出学生就猫的相关生活习性、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和描述,并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

评价与反思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产出,进行文字评价。

反思1.普遍问题: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增强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

2.讲解方式: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例和案例,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猫的了解和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组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个人或小组调研、演讲比赛、作文等。

总结本节课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了猫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猫《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如是写道:“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这是我国远古文献首次记载猫出现在人类身边。

在这之前,人类家族中,大约只有狗、猴、熊等善于助人的动物和驯养了的动物,而没有猫。

猫首次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是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的史前文化时期。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人们以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和捕猎野兽为生。

而野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就将野兽驯化成了家畜。

而那些猫正是为了帮助人类捕猎鼠害、保护庄稼、珍惜食物而被人们驯养的。

猫的传入,对那个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猫吃鼠害、保护粮食,就减少了人们的粮食浪费,使人们的食物供应得到了安全保障。

由于有猫的帮助,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实践证明,猫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好处,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重要的家畜。

长时间的驯养与繁殖,对猫的体态、智力、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人们懂得用猫的尖细利爪,故有了猫爪、猫捕、猫儿瑟瑟等词语。

远古时期的猫身体庞大、蹄大爪粗、山野性强,随着驯养,到了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他们的眼大、尾巴长而且蓬松,足够用来使它平衡身体在空中旋转。

再到如今,人们可以通过选择、繁殖和培养,得到许多的猫种,例如家猫、蓝猫、暹罗猫、波斯猫和异国短毛猫等。

猫儿瑟瑟,蹢躅其羽。

猫的蹢躅是指它们优美的步态,也说明了猫难以捉摸的姿态。

猫的羽是指它们的耳朵,因为像羽毛一样,常常漆黑漆黑的,又轻又长,自觉自在。

它们有6.7厘米长,3.7厘米宽的倾听器,夜里能听到极为微细的声音,正是这种特殊的耳朵才使它们各个击破、无所不见。

教案:课文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第16课,名称为《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文献中首次记载猫的信息。

2.掌握猫在史前文化时期的驯化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了解猫的多样性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猫的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围绕着“生命之趣"选编了一组写动物的文章。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其次,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猫》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内涵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本册教材的第三、四、五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默读和把握文章的中心。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第三、四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对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其次,《猫》这篇课文中所描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就体会这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家人第三次养猫经历中情感波澜,体悟情感的细微之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从而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默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请同学们看PPT 上的这三只小猫。

现在,这三只不一样的猫咪是不是又浮现在你们的脑海中了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它们的世界里。

二、整体感知问题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设计意图:运用摘录或者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他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2:现在我们对三次养猫的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关于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展示一些关于猫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猫。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们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2.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老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们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举例说明生字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字词。

四、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文章主题(10分钟)1. 学生们分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

2.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复述课文的大意和生字词的意思。

2. 老师强调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醒学生们要善待动物。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们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2. 让学生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等方式,让学生们全面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增强了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字里行间理解蕴涵的人生哲理
一、导入新课,并了解作者播放生活中的关于猫的卡通形象,欣赏可爱漂亮的猫,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字词检测,注音释义。

污涩(sa) 怂恿(sǒngyǒng) 蜷(quán )伏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诅骂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简单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默读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
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

还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四、细读精思,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从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完成下列表格。

(用第一人称回答)提示:学生在精读课文时,要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摘录主要信息。

学生在回答第一题时,要采用第一人称回答,可以用“我是第一只猫,我的来历是什么,我的外形是什么”等这种形式回答。

分析:
1、第一只:来历:从隔壁要来的,外形:雪白的毛,性情:很活泼在家中地位:招人喜爱,结局:病死的
第二只:来历:从舅舅家要来的,外形:浑身黄色,外形:更活泼,更有趣,会爬树、爬墙,能捉鼠性情:很受宠爱,结局:被别人抱走的第三只:来历:遭人遗弃,拾来的,外形: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性情:忧郁、懒惰结局:被冤打,意外死了。

(2)、这三只猫的结局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预设答案:第一只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第二只猫被过路人抱走了,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惨死后,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完成前两题后,再来思考第三题,分小组合作,探究题的答案。

3、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第三只小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本来就不喜欢它,又发现它经常凝望鸟笼子,
当芙蓉鸟被咬死之后,又看到它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我”便不加判断,主观臆断,认定就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一下,导致它惨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

“我”认为小猫的死就是“我”造成的,“我”冤屈了一只不会说话的弱小的动物,“我”的良心受到了谴责,非常愧疚、自责。

五、我眼里的作者公正的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勇于自省,真诚忏悔自己失误。

六、拓展延伸: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七、课堂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虐待(nüè)屋脊(jǐ) 污涩(sè)
B、怅然(chàng)诅咒(zǔ)蜷伏(quán)
C、红绫(líng) 怂恿(sǒng)惩戒(chéng)
D、一缕(liǚ) 娱乐(yú) 妄下断语(wàng)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对失去美好事物的伤心。

B、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因主观臆断致猫死亡,而内心后悔内疚。

C、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只猫是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D、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着我的良心的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的愤怒。

八、作业:
课外读夏丐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
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