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专业影评:23秒历史眨眼与32年苦情纠缠

合集下载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前不久,去电影院看了当下比较火的《唐山大地震》,观影后随即瞧了瞧冯导的微博,结果发现找借口或者说辩驳的能力还是稍逊于冯导,冯导说:“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

这病在下就惠存了。

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

这是平衡。

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

再者即使治愈,我也变不成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是呀,“皆因诸事顺遂”很意味深长,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

有人总说:多难兴邦。

有人也说,这是轮回。

不管是报应还是轮回,在磨难面前,中国人不会屈服,这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坚毅精神。

看完这部影片很多人会被很多人问及:“电影,让你哭了没有?”而我说,我没哭,但是被感动了。

光想想《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就觉得比较震撼。

但凡知道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唐山那场实际震级10.1的人都会对当时的惨象毛骨悚然,当时的大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23秒内,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亿元;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

除了那个23秒的场景描述,冯导并不是像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以及罗兰〃艾默里奇的《2012》那么刻意地宣传灾难,极力刻画灾难效果,而是努力地打造温情和感动,从细微的人性出发揭示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对唐山一个普通家庭32年的影响。

对于冯导本人,我没有太多说的,因为拍过很多有影响力的电影,至少在中国也算是杰出的导演,面对众多褒扬和批评能够泰然自若也算是一种境界。

要多说几句就是本影片的演员了,在众多知名演员中,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7 月末,我和朋友一同走进电影院观赏了电影《唐山大地震》。

观影过程中,我落泪两次,为避免被朋友察觉,我假借擦拭眼泪之机,匆匆将眼泪拭去。

然而,当朋友在某一时刻递来一张纸巾时,我突然意识到,她也在默默垂泪。

流泪是情感脆弱的表现,彼时的我们正处于情感的困惑之中,抱头痛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借助某种途径,来一次虚假的感动。

但我知道,我们落泪的原因,起码这部电影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仍有爱存在,且这份爱可以延续多年,最终得以善终,尽管它被唤作亲情。

在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后,我们才有机会停下脚步,去拥抱身旁白发苍苍的父母;才有机会压抑心痛,满心欢喜地寻求亲情的慰藉;才有机会展露笑颜,精心挑选送给父母的礼物;才有机会扪心自问,究竟何种爱才能永恒。

当电影演进至张静初因珍视生命而不愿堕胎的情节时,我深感认同。

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欢乐而让生命降临,随后又因暂时的痛苦而将其轻易带走。

当电影呈现徐帆面无表情地拒绝邻居的爱意、拒绝儿子的安慰、拒绝搬家的画面时,我亦深知她心中的负罪感难以排遣,唯有不断地自我拷问,或在女儿 32 年后那声撕心裂肺的“妈”中,才能得到些许解脱。

在电影院播放的阉割版电影中,我不解为何需要进行此类和谐处理。

或许是因为其中的血腥场景,或许是因为生老病死的残酷现实,又或许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天灾人祸。

若是和谐处理,便会失去真实的震撼效果,如同走马灯般的老图片在屏幕上缓缓移动。

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七夕节特有的浓情蜜意,有欲言又止的“爱你在心口难开”,有求之不得、已失未得或心已远去的无奈,当然,也有父母那无私、无尽、永恒不变的爱。

这些都是爱,然而,没有哪种爱能与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抗衡。

所有的山盟海誓在亲情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溃不成军。

我曾与一位仅有露水情缘的男人索要名分,却遭到了他的落荒而逃。

这便是爱情,如此真实而残酷。

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去爱那些真心爱我们的人,她们爱我们,不计回报,不择手段。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的地震灾难,32年的忏悔等待——《唐山大地震》影评重庆的夏天天气很热,2010年的夏天气温更高了,因为冯小刚导演执导了一场地震风。

记得当时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23秒,32年”,起初我还在想是什么意思呢,观影之后才明白,1976年唐山遭遇大地震,仅仅23秒就几乎摧毁了整个城市,而这23秒的灾难带来了除了死亡与哭泣,还给一位母亲带来了32年的忏悔和32年的苦苦等待。

《唐山大地震》,我起初以为只是一部灾难片,看过之后才发现片名只是一头噱头,影片一共两个多小时,地震部分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余下的时间都在讲述主人公元妮一家人的生活。

所以,比起中文的片名,我更喜欢影片的英文名《After shock》,本片的重点就是在讲述震后唐山的其中一家人的生活,他们是如何重新把破碎的家庭支撑、组合起来,那位母亲是如何在儿子女儿中只能救一个的难题中做出抉择,女儿是如何走出地震时母亲说救弟弟的阴影,以及震后的唐山人民如何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

说到地震,片中有几分钟地震时的特技,据说也是导演耗资巨大做出来的。

但是像这种特技我们在好莱坞的大片中已经看过很多了,所以在此我也不想做过多的评价,总之我觉得这一段特技还是成为了本片的一个卖点吧。

前半小时也就是讲述地震的经过这一段,我觉得导演运用了很多镜头语言。

在此我也想重点分析一下。

影片的开头是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着,天空中有无数的蜻蜓在乱飞乱闯,街上的行人都感到很诧异,也许是当时人们常识的欠缺,我们观众大都看明白了这一定是灾难前的预兆。

接着片名《唐山大地震》出来了。

然后电影开场,首先就是一段非常温情的背景音乐,这也就奠定了本片是走温情路线的。

在这段音乐中,几个镜头交代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环境,平静而幸福。

爸爸是开货车的,妈妈骑着自行车回家,姐姐方登带着弟弟方达拿着爸爸刚买的风扇回家。

到了家里,两个孩子争着要吹风扇,他们跟着风扇转动着。

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背景音乐仍然是那段温情的调子。

晚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也是妈妈元妮32年的痛苦等待的见证。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精编版)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精编版)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灾难总是以迅急的速度降临,又以迅急的速度离开,只留给世间一片废墟和惨败,让人们眼睁睁目睹无数鲜活的生命顿时却又永远的失去色彩。

我想这是大自然在以另一种方式证明人类的弱小。

二十三秒的地震,三十二年的感情纠结。

我无法真正体会最为一个母亲的李元妮舍女救子时内心的剧痛和无奈。

儿子和女儿,失去任何一个都将成为一个母亲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但地震留给母亲选择的余地却显得那样小的可怜,就像别人给你出了一道单选题,明知给出的两个选项都是对的,但偏偏要你放弃一个,你可能不服气的反驳题目出的不公道。

但在大自然面前是没什么公道可言的,生命可能就在弹指一挥间便灰飞烟灭,大自然从不会吝惜一个生命的死活。

最终,母亲选择了儿子。

即便他知道无论选择哪一方,对另一方都会造成致命的损伤,这是一个母亲的选择。

在大地震来临之际,父亲则如擎天柱一般撑起一片生命的绿地。

父亲总是在最险要的关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与信念,这便是父爱的伟大之处。

在你最紧要的关头,父亲仍然能能够清醒的告诉你:别怕,有我在。

生命的韧度从父亲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人肃然起敬。

但父亲还是走了,亲情的力量还是没能夺回大自然对生命的审判权。

终于,生命的精彩在这一刚一柔中毫不保留的展现,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以一个赞颂者的姿态去祈福他们。

其实电影自始至终都在演绎一场关于亲情的故事,给人以透彻心扉的感动。

让人在冷酷的自然面前仍然能够感受到爱的温存。

地震再强烈也震不倒用爱构筑起来的心墙,这便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父母亲人的爱才称得上人间至爱,而我们更不能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他们爱的呵护下,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以此来报答父母以及所有爱过、疼过我们的人。

震后,爱尚存。

作者:谢健(。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唐山大地震》影评23秒,32年,这是影片《唐山大地震》交代的最主要的一条时间线索。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之后的23秒,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绝对是难以忘怀的23秒;而对于亲身经历那23秒并幸存下来的唐山人来说,这个23秒更是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中无法消退的痛苦与难以言表的恐怖。

习惯了每年冯导带给我们的贺岁喜剧片,而同样出自于冯导之手的《唐山大地震》则是一个悲情片。

火车司机方大强(唐国强饰)与妻子(徐帆饰)及他们的一对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地震来临,原有的宁静被全然打破。

大强为了救元妮,死在了倒塌下来的房屋里。

可老天爷又雪上加霜,把他们的一对儿女压在了同一块预制板下面。

"只能救一个""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旁人焦急地说着。

元妮的一句"老天爷,你个王八蛋"让坐在荧屏之外的我能深深地感觉到一个母亲的无助、绝望,她何尝不想两个都救,可现在总是逼迫她做出选择。

23秒,地震,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完整,破坏了一份平静的美好。

本片中的方登(小蒋依依饰,大张静初饰)是姐姐,凡事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让着弟弟。

当妈妈选择了弟弟没有选择她时,方登小声地喊了一句:"妈,救我。

"从死人堆里奇迹般活过来的小方登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

她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老让着弟弟,她恨妈妈没有选择救她,这件事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一度让她的养父母以为她是个哑巴。

她强迫自己忘记,可她发现怎么也甩不掉。

长大之后的求学,意外怀孕,种种方面表明方登都有着与其他女孩不一样的特质。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深深地刺痛着她内心深处那一方,在汶川她看到了一位母亲为了解放军的安全不惜截去自己女儿的腿,她,哭了。

偶然遇见自己的亲生弟弟(李晨饰),进而她跟随弟弟回到了母亲的"家",这一路她走了三十二年。

唐山大地震 影评

唐山大地震 影评

23秒的灾难,32年的精神---影评·唐山大地震不得不说于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

在逐渐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下,《唐山大地震》融合了好莱坞灾难片式的震撼特效及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展开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灾难背景之下以人性光辉照及民族精神,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以此来弘扬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情感价值。

优秀的电影就是一股最真挚的力量,而《唐山大地震》更是透过大片式的视听冲击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被升华了的情感支持:灾难的飓风过后,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是人性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

剧情开始于唐山大地震灾难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两端分别压着一对龙凤胎姐弟。

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

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

23秒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死别离。

对于母亲及姐弟二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在32年中一直沉浸于自责和负罪的情感中难以自拔,女儿在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中也难以摆脱心灵曾受到的创伤。

正如影片中借方达的口描述元妮的心理状态:“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这三十二年就守着废墟过日子”,以及方登对父亲诉说心底的阴霾:“就这三个字——救弟弟,爸,我不是不记得以前,是实在忘不掉。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蔡家敏90814023整部电影的内容可以一分为二,前面一部分表现的是过去那个年代的面貌,借助于滤镜画面还原了那个年代的色调,灰暗而朴素,怀旧感十足。

在这一部分电影真实再现了唐山大地震时的悲惨画面,让我们这些从没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心惊不已。

当地震排山倒海般袭来时,房屋大楼坍塌、路面开裂、桥墩错动、梁体坠落......整座城市摇摇欲坠最后变为废墟,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就结束了。

这一部分的基调是沉重的、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直到第二部分,随着年代的跨越,画面才渐渐明亮,色彩也开始丰富起来,而观众到这个时候,心情也开始舒展起来。

随着每一次年代的变更,唐山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绿化成荫,表面上已经看不到地震的痕迹了,但这场灾难让一个城市亲人失散、骨肉分离,在人们心灵上依然是难以愈合的创伤。

“23秒,32年”是这部电影的最好注解。

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7岁的小女孩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一位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

当母亲说出“救弟弟”那一刻时,小女孩眼里闪烁着一滴让人心碎的眼泪。

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电影由此进入了双线并行交差叙事之中。

一方面是弟弟在母亲的照顾下艰难生活直至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幸存下来的姐姐跟随养父母一起生活,内心中却陷入一个难以弥合的情感困境,从未回去找过亲人。

我们知道这两条线最终会交汇在一起,但是女儿却折磨了母亲32年之久。

最终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姐妹相遇亲人团聚,当母亲跪在姐姐面前道歉时,当姐姐抱着母亲连声“对不起”时,我们的心也跟着释怀,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比亲情更可贵的?那一刻,流泪是最好的宣泄。

一句“救弟弟”成为了母亲与女儿产生隔阂的根源,不仅让女儿埋下了埋怨的种子,也让母亲的后半生无法释怀。

为什么是“救弟弟”呢,这个选择固然是母亲万不得已的选择,但我以为,不是因为弟弟年幼,而是缘于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要选了姐姐的话,估计老太太也不会答应的,那可是老方家的后代啊。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我一向泪点较低,看这部电影时更是哭得稀里哗啦,狼狈不堪。

电影开场的 23 秒,展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成群的蜻蜓在狂风中疾速飞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音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片中大强与于妮两口子在大难来临前的亲密互动,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温情与感动。

中国的灾难片在好莱坞的影响下,逐渐学会了在大灾大难前加入一些情感铺垫,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当然,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23 秒的特效,无论是声音还是节奏,都堪称一流,不再是以往那种山寨式的洪水泛滥,而是真正具有血肉的 2012 式灾难呈现。

为了目睹这样一段中国灾难片的里程碑式特效,即使不花钱买票,我也觉得值了。

然而,接下来的32 年,却让我看得有些云里雾里。

两个孩子迅速长大,男孩独臂闯荡杭州,前一个镜头还在骑三轮拉客,下一个镜头就已经开着宝马衣锦还乡;女儿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养母还时不时地吃点小醋,一会儿考上了医学院,一会儿又生孩子退学,最后竟然跟着一个大 16 岁的外国佬去了加拿大。

我都忍不住中途去上了趟厕所,结果回来发现时间过得好快。

我知道 32 年可以发生很多事,要把这么多内容浓缩在一部电影里并不容易,我也明白我对电影制作一窍不通,但我明显感觉到电影的时间线不够流畅,有些地方衔接得很突兀。

这32 年,是心灵遭受余震的 32 年。

在徐帆的表演中,我看到了这种余震。

她坚守在唐山,生怕亲人的鬼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自给自足了一辈子。

或许,唐山的浴火重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于妮这样的普通人的坚守吧。

相比之下,我不太喜欢张静初的表演,她的感情似乎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有些压抑,我在她的表演中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情感共鸣。

不过,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长镜头,悠扬的大悲咒在耳畔回荡,为那 24 万刻在纪念墙上的名字超度。

那个骑车的老人还会时常回来看望他的亲人,而唐山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和记忆。

客观地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至少那 23 秒的特效让人眼前一亮,构想也颇具创意。

《唐山大地震 》影评

《唐山大地震 》影评

余震的心跳“23秒,32年”,黑白海报上赫然印着的两个数字,成为影片最刺痛人心的地方。

这部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的电影,在国内一线导演冯小刚的演绎下,用最具情感人性的表达完美诠释了原著的深厚底蕴,成就了一部民族不朽的心灵史诗。

1、深厚的文学底蕴这部电影刚一上映,就迅速席卷6.6亿票房,成为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导演冯小刚曾说过,灾难题材的电影不好拍,很容易拍成纪录片。

影片在汲取原著小说营养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地震灾难中关于灾难、亲情和忏悔的故事。

原著深沉哀痛的情绪基调,经由电影视听艺术手法的传达,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作为又一部成功改编自文学文本的影片,电影的文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普遍认为,电影文学性是电影生命力旺盛的重要表征。

我国著名电影艺术理论家张骏祥曾这样解释电影的文学性:影片的文学内容包括影片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文学的表现手段。

在《唐山大地震》中,恰到好处的细节俯拾皆是: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元妮对弟弟的偏爱,地震中元妮的情绪变化,方登被抛弃时的绝望……这些极富真实感的细节表现为情节的再续发展制造了故事悬念,渲染了地震及余震后惊心动魄的环境氛围,从而塑造了可触可感的人物性格,将人性的抒发上升到国家民族创伤与救赎的高度。

电影与文学水乳交融,挖掘了故事深度,升华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

2、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这是一个听起来似乎略显俗套的故事,短暂的23秒地震造成了原本幸福一家32年无法治愈的伤痛。

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最贴近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赚尽了无数观众的热泪。

与其他炫技电影不同,冯小刚追求的是一种内容大于形式,建立在电影技术基础上的情感高度契合。

影片恰大好处地选取了亲情这一契合点,亲情成为贯穿全片的线索。

在在灾难面前,亲情挽救了弟弟,也如同一把锐利无比的匕首扼杀了姐姐求生的欲望。

无疑,面对生死抉择,元妮的痛苦的。

但也就是这种灾难中无奈的遗弃,改变了方登的人生轨迹,也让元妮背负了32年的疼痛。

导演准确地把握了中国老百姓的观影心理。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导读: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一)7月12日晚,我随人流涌入唐山市体育中心,尽管提前1个多小时到场,但我所在的13号看台和其他看台一样,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穿上了印有冯导手迹的白色T恤衫,看得出,大家都很期待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发式的开始。

8点,首发式开始,在张涵予、苏有朋等明星进行了诗朗诵和讲话后,电影震撼开演。

2个多小时,全场2万名观众随电影情节或紧张,或感动,许多人唏嘘不已,我自己也数度眼睛湿润,潸然泪下。

的确,这不愧是一部号称史上最煽情的冯氏电影。

但是,当我走出体育中心,细细体味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不免困惑:这部电影说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呢?我是一个亲身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唐山人,被埋废墟里几个小时后获救,可以说是死里逃生;我亲身参加了震后重建,尽管当时还在上学,但是给高年级的同学当小工,搬砖、和泥、砌墙,样样都干,直到盖起了自己的教室;作为一名记者,我参加了抗震20周年、30周年的纪念活动,采访过数十位地震的亲历者,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生活在震后的唐山,接触过无数的唐山人,也时时感受这个城市的变化,并一起随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

正是有了这个经历,我有责任告诉人们:我们是怎样的唐山人,我们有着怎样的精神。

再回到电影的情节中。

故事讲述的是地震发生时,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母亲元妮面对的却是只能救一个的痛苦选择,被母亲放弃的小登,在奇迹般获救的32年间,对母亲当初的选择一直不能释怀,而她的母亲同样在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阴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

据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是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

出品方强调,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这些话不无道理。

特别是在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的今天,显得入情入理。

五年级叙事作文: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_1000字

五年级叙事作文: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_1000字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_1000字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为我们再次呈现了1976年唐山那场可怕的大地震,描写了当时灾害的无情,人们的无助,亲人的难舍,以及痛苦的创伤。

淋漓尽致地表演让我们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回到那座曾被死神笼罩的城市,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故事发生在一个“重男轻女”观念的七十年代,就在灾后救人的时候,这一观念还刻画在人物的语言、行动里。

当时的情景让那位母亲痛不欲生(她的孩子是龙凤胎),因为两个孩子被压在了同一块石板下,而孩子只能救一个,这让那位母亲措手不及,手心手背都是肉,能有什么办法呀!最后,她选择了救弟弟,因此那位母亲一直认为姐姐死了。

这让庆幸活下来的姐姐一直对她妈妈憎恨不已。

就这样,时间无声无息地过去了32年,姐姐对妈妈的憎恨持续了32年,妈妈对“死去”的姐姐的愧疚也维持了32年,直到32年后的一天他们相认之后,一切的误会与惭愧才终于解开了。

我看完电影后深受感触,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

惊讶的是仅仅23秒就让唐山这个大城市沦陷成一片废墟,一片血迹斑斑的废墟,一片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四万人的废墟。

感动的是一位母亲,就因为救人时没有救她的女儿而惭愧,而伤心,而开始讨厌自己,这种情感竟持续了32年。

32年里,每年女儿的祭日,母亲都会向女儿忏悔,诉说心中的内疚,无论儿子如何劝说,母亲都仍然执着的为女儿祭奠,32年坚持不懈。

这正是伟大的母爱啊!有一句话说得好:天灾无情人有情。

大地震后的几天,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姐姐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了,他们辛辛苦苦地养育了姐姐十年,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视她为掌上明珠。

虽然她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我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一点足以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同情心是无处不在的!从这对夫妇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亲情也好,友情也好,。

让我感动的《唐山大地震》

让我感动的《唐山大地震》

让我感动的《唐山大地震》让我感动的《唐山大地震》让我感动的《唐山大地震》123秒,32年,这虽然是普通的数字,但在唐山的大地震里却蕴含着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怀念和女儿对母亲的怨恨。

这天,我们看了《唐山大地震》这个感人的电影。

在唐山,一直生活着幸福的四口之家。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震,让这家的孩子失去了父亲,而不幸频频降临:姐姐和弟弟同时被压在一块大石之下,只能救一个,而另一个会死的。

妈妈听到了这个消息,伤心欲绝,艰难的作出了选择,一字一顿“救-弟-弟”弟弟得救了,可妈妈并不知道福大命大的方登还没有死,他被好心人收留了,她还怀着怨恨生活在人世间。

我觉得爱是一片青青的芳草地,爱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因为爱,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人类才变得如此的崇高。

而母爱更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干涸的心灵。

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片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32年,却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女儿。

一位拥有伟大灵魂的母亲用力撑起了这个家,全凭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面对挫折她坚强,不放弃,笑对人生的精神令我学习。

方登在成长的32年里,并不快乐,以为她的心里一直怀着怨恨,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体谅他人的难处,做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勇敢坚强的人。

母亲是为我们雪中送炭的使者,母亲是在风雨中忙碌的天使。

母爱无边!让我感动的《唐山大地震》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爸爸妈妈来到了电影院看电影,我们要看的电影是唐山大地震。

在1976年,唐山里,讲着一家四口,爸爸妈妈生了两个小孩,姐姐和弟弟,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

一天晚上,他们都在睡觉,他们爸爸妈妈在外面,这时候,地震突然来临,二十三秒让这成了一片废墟,这里讲述一个家,爸爸为了救妈妈,自己被一吊车给压死了,姐姐和弟弟被同一块木板压住了,妈妈为了救这两个孩子非常的痛苦,因为救弟弟,姐姐就会被木板压住,救姐姐,弟弟又会被压住。

只能救一个。

最后妈妈做出了坚难的选择,救出了弟弟,姐姐听到后就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3秒、32年——观《唐山大地震》有感_小学作文

23秒、32年——观《唐山大地震》有感_小学作文

23秒、32年——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23秒、32年——观《唐山大地震》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这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为我们再次呈现了1976年唐山那场可怕的大地震。

23秒,原本一片平静、祥和的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仅仅只有23秒啊!可人们却用了32年,来重新建好这个城市。

灾害的无情,人们的无助,亲人的难舍,痛苦的创伤……淋漓尽致地表演似乎让我们重新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回到了那座曾经被死神笼罩的城市。

自然灾害真无情,可天灾无情人有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七十年代,有一对夫妻生了一对龙凤胎,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

在地震发生时,姐弟俩同时被压在一块塌下来的水泥板下,但是只能救一个孩子,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会被压死。

最后,母亲选择了救儿子。

后来姐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被一位好心的解放军收养了,姐姐一直对母亲憎恨不已。

直至32年后,一次偶然的相见使她们心中的矛盾所化解。

23秒的毁灭,32年的等待和重建!生命需要爱护!这两句话让我铭记于心!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被期待很久的电影,也是今天成为公众的焦点的一部电影。

2008年,唐山大地震后的第32个年头,冯小刚决心把那让人撕心裂肺的23秒搬上银幕。

短短23秒,影片《唐山大地震》中的一户普通方姓人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丈夫方大强(张国强饰)冲进屋救孩子,却永远消失在妻子李元妮(徐帆饰)的视线中。

而断壁的两头压着李元妮的一双儿女:方达、方登。

撬起哪端,都意味着另外一头的孩子性命难保。

危急之时,她艰难地选择了小儿子方达(李晨饰),这仿佛对女儿下达了无情的死刑宣判,这场大地震让善良的李元妮成了最残忍的母亲。

幸运的是故事的另一端,女儿方登神奇的(张静初饰)在死人堆里活了过来,她被一对好心的军人夫妇(陈道明、陈瑾饰)收养,过着幸福的生活,并顺利考上了大学,然而当初被母亲抛弃的阴影久久笼罩在方登心头,她不愿意见到那个狠心的母亲。

似乎冥冥之中,上天注定要使得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在已逝父亲的坟前得到团圆。

2008年汶川地震时,远嫁加拿大的方登作为志愿者前去震区救援。

路旁一位母亲失去爱女的苦痛画面不断重复在她的脑海,她好像看到了三十多年前,一片废墟之中,母亲的绝望与苦楚。

于是,她决定现在就跟相遇的弟弟回家,一定要回去,看望作别了32年的母亲,打开那个在她心头震动了32年的苦涩心结……无可争议的是此片的真正主角是女儿方登,正是她的死而复生才引发了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

她的内心的隐痛,对母亲的疏离正是本片对于“二十三秒,三十二年”的说法的最好的诠释。

她对母亲的谅解,让自己也在得到了亲情拯救的同时弥合了三十二年的伤痕。

纵览本片,冯导在在影片叙事上依然显示出了他的独到之处,影片从开始的大地震到结尾的大团圆,这个大段落的节奏感的掌控和详略取舍十分得当,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故事引向高潮提供动力。

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影片的配乐比较混乱,缺少明确的主题,虽然一段段都还可以,但似乎不像一个片里的,感情融入地不太到位,在高潮时候不能让画面给人带来更深的感受。

《唐山大地震》影片赏析_650字

《唐山大地震》影片赏析_650字

《唐山大地震》影片赏析_6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

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

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

”“女儿”张静初在看完预告片后
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冯小刚透露,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23秒 32年)

《唐山大地震》影评800字(23秒 32年)

23秒 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看《唐山大地震》是在半年前,当时听说是部催泪戏,便抱着“看看我会不会哭”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

139分钟,有笑点,有泪点。

虽然泪没有被催下,但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我们没有经历过大地震,学校里虽然也有过演习,可那都是说说笑笑就过去了,没有一点紧张。

所以看到电影里尽管是特效做出来的场面,多少也有些震惊。

先是蜻蜓乱飞,然后是房屋轰然倒塌,再是废墟前的荒凉和无助,还有母亲撕心裂肺的叫喊,每一个画面都敲打着心灵。

32年过去了,唐山早已重建,可当年那23秒,是每一个唐山人心中永远的痛。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台词重温“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日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震后很多年后,当儿子问起妈妈元妮为什么一直单身时,妈妈说“我也不是没人要。

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为这样的男人守一辈子,值得!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念叨着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

——亲人永远都是亲人,就算是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我过得挺好,真的挺好,要是我过得花红柳绿的怎么对得起你和你爸啊!”元妮——他们都是懂得爱的人,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好好爱。

西红柿——叙事影片开头十分钟,节奏紧凑,干净利落地交代人人物关系,特别是只有一个西红柿而母亲留给了儿子,为下一步说出“救弟弟”打下伏笔。

一笔笔交代十分清楚。

冯导在头十分钟,十分尽责地做好了功课,十足一个虎头。

相对应的,最后十分钟高潮迭起,母女相见,一家去上坟,在前面铺垫,积聚的所有情感张力在最后爆发,用一个豹尾收住了。

但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显得比较分散。

也就是说,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影评5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影评5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影评5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昨晚看了《唐山大地震》,一夜没有睡好,眼前总是浮现电影里的场景!《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一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

地震发生时,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下,母亲元妮面对的却是只能救一个的痛苦选择(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被母亲放弃的小登,在奇迹般生还并被解放军收养的32年间,对母亲当初的选择一直不能释怀,而她的母亲同样在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阴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

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我哭了几次已经记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样的情绪酝酿,不是为哭而哭,而是细腻体味某种苦楚后,发自内心的真切痛感。

比如方达要被奶奶带走,妈妈目送汽车渐远,流下了无助的泪水,儿子跑回来后抱着唯一的骨肉痛苦失声时;比如小登的养父大吼:“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与母亲重逢时的欲哭无泪以及后来在墓地的那次痛哭。

几乎所有的哭戏都在精准把握人物命运的脉搏以及观众的泪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让人感同身受。

剧中妈妈元妮断然拒绝追求者,而坚守着自己的爱情观:谁能拿命来对我好?甚至放弃了搬进楼房的机会,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儿的魂儿回来找不到家。

也许只有经历了那样的生死场景才会有刻骨铭心的爱,才会甘愿从一而终。

震后的家园几年间就建好了,而且越来越好,而经历了地震的人们心灵的重建却需要几十年甚至一生,心灵的重创都难以愈合!由于时间背景,影片中许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别有感觉:冰棍是用纸包着的、冰棍箱子是当年我妈妈用过的那种、暖壶、茶缸子、电风扇、缝纫机、自行车、自行车把上挂着的篮子(是用包装条编的)~~~~~~把思绪带回到了童年!同事玥玥说:走出电影院马上给在老家的父母打了电话,突然之间特别想念他们。

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同感,亲人永远是亲人,家,永远是你疲惫时停泊的港湾!就像剧中母亲元妮常说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没了!23秒可以改变一切,要珍惜现有的幸福,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在近几年里,自然灾害不断发生,20XX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发生的青海玉树大地震,冯小刚此时拍摄《唐山大地震》具有时代意义,使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唐山大地震影评400字

唐山大地震影评400字

唐山大地震影评400字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动人故事。

本文是店铺整理的唐山大地震影评400字,仅供参考。

唐山大地震影评400字篇1看完电影《唐山大地震》,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残酷23秒,悲伤32年!”是的,地震发生在瞬间,破坏却是那么的残酷,伤痛却是那么的久远。

唐山大地震是那么的惨烈。

电影中,唐山整个城市在剧烈地晃动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祸”不幸降临到这座城市。

许多正在熟睡中的老人和小孩被倒塌的房屋活活的压死了。

大自然此时显得那么的残暴,那么的无情。

7。

8级的地震刹那间毁掉了这座北方城市。

据统计在这次地震中共有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544000多人轻伤,这个数目给唐山人民带来了一辈子都忘不了悲痛,永远也甩不掉的阴影,也给幸存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

然而在惨烈的唐山大地震中,我却又看到了许多温暖的画面。

是一队队武警官兵救出了埋在废墟中的一个个唐山人民,是一组组白衣天使精心护理,让受重伤的灾区人民重获第二次生命,是党和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唐山人民共度难关、重建家园。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34年,看完电影让我深有感触。

我们小朋友应该更多地掌握有关地震的知识,了解地震前常有的一些预兆,比如:蜻蜓乱飞、老鼠乱窜等等。

我们更要学会面对灾难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团结协作去战胜一切困难。

唐山大地震影评400字篇2最近看了完整版的《唐山大地震》,蹦出四个字“经典育人”。

原因如下:一、所谓“经”,即制作手法独特,注重细节感人。

以影片开头字幕为例子,“唐山”二字以红色印章的形式来体现当年地震所带给人们的是一辈子也抹不去的记忆,恰到好处,而“大地震”三个字则是以大小不规且带裂纹的字体形式来展现地震特征,也正逢主题,构思实在是巧。

二、所谓“典”,则故事情节以小见大,突出感情线索。

《唐山大地震》可贵之处不是地震场面的宏大壮观,而在故事情节的细腻连贯,短短几十秒,却在之后用三十年的家庭生活演变来衬托灾难的痛苦,用典强大。

23秒,32年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32年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合肥市六十二中学傅贤诚在1976年间,文革刚刚结束,全国还被笼罩在十年浩劫的阴影中,各族人民饱受痛苦。

人们正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使大家盼望已久的美好生活再次破灭!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道闪掣云霄的蓝光刺亮了河北唐山的天空,紧接着大地开始疯狂的抖动起来......现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我去看了首映。

它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便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

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

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一个看似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

丈夫在危急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以及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与怨恨,还有解放军的博爱无私,这种种惟妙惟肖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影片中,最精彩和最催人泪下的场景,无非是故事主人公在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生死抉择。

这时,我的心也似乎跟着碎了,一个母亲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哇!当心灵开始刺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无奇的感情是那么弥足珍贵!正如那句台词所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让主人公愧疚了一辈子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真正的含义。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可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珍惜现在,恐怕这也是此影片真实意义所在。

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选择有信心战胜困难,只有自己有了信心,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

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世界才会更美好!其实,《唐山大地震》影片那么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在拍摄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人群混乱,采用了电脑特技。

与演员动作相结合,看起来惟妙惟肖。

这可与大型科幻电影《2012》的制作效果相同。

在其中,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了大自然无穷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贵。

《唐山大地震》:刷新的不仅是纪录——23秒,32年

《唐山大地震》:刷新的不仅是纪录——23秒,32年

大 悲 的时 刻 , 徐帆 表 现 出强 大 的爆 发 力 ,
元 妮在 震 后 貌似 平淡 的 3 2年 生活 , 冯 在 / N 的眼 中 则格 外具 有 意味 ,他 为此花 j i ,]
去 大量 笔 墨 。
1 7 大人 类 的一 场 大灾难命 名 的 电影 ,票房 已经超过 6亿— — 这也 刷新 了 9 6年

震 》 讲 述 的是 一 对 母女 在 唐 山大 地 震 后 市 政 府 关 于 “ 旋 律 ” , 所 主 的指 令 , 要 对 只有 我 的能剪 , 以就 剪 了我 的部分 。” 还
NE S. 闻天 地 4 W 新 7
徐帆 扮 演 的母 亲 元妮 成 为 《 山大 唐
地 震》 中毋 庸 置疑 的 第一 主 角 , 份 主要 戏 围绕着她 展 开 ,在 角 色遭 遇 人生 大 喜和
、 小 刚 的《 山 大地 震 》 订 唐 无论 是 “ 泪 弹 ” 好 , 伪 灾 难 大 片 ” 罢 , 催 也 “ 也
一J “ 视 剧 电影 ” 成 , 它 绝 对是 2 1 电 也 但 0 0年 最 大 的 电 影 赢 家 。 3天 破 亿、 4天 1 . 、 破 2亿 、 破 3亿 、 1天 破 4亿 。 截 至 本 刊 发 稿 , 这 部 以 7亿 5天 7天 1
文 化 视 点
自 己 的 老 搭 档 华 谊 兄 弟 的 巨 额 投 资 负 责 , 更大 的问题 是 , 何 让观 众 喜爱 这 而 如
部 电影 ?
在最 终 交 出 的答 卷 中 ,冯小 刚选 择
了 以特 效场 面 打头 。成 群 的蜻 蜒 仓 皇飞 过, 没有预 感 的 人们 疑 惑地 看 着 。之后 , 冯 小 刚 用 4分 钟 来 描 述 当年 2 3秒 的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大地震》:23秒历史眨眼与32年苦情纠缠
媒体稿
■文/慕容天涯
《唐山大地震》一片题材注定了其在2010年华语影市上独一无二的被关注度。

虽然整体上不如预期,且灾难片让位情感戏。

但严谨、完整,甚至过分的细致依旧随处可见。

于是,关于此题材与冯导的是否搭调问题再一次出现在了观者的脑海中。

只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场典型的中国式悲剧,感天动地悲天悯人,却无法找到冯小刚的游刃有余甚至觉得陌生。

典型:中国式悲剧
从徐帆极具节奏的哭泣和无时无刻不抓人的生活化演绎,你知道影片的“路子”对了。

国内的观众太熟悉这种表演的方式与打动人的切入点。

比起技术手段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依靠大量山崩地裂的效果营造视觉冲击,《唐山大地震》选择“情感大于特效”的避重就轻,也实乃无奈之举。

那个几十秒的地震段落,虽不知在IMAX下功力可达几成,但是至少在转瞬间,就使一座城由天堂变地狱的顷刻崩塌在了观者的眼前。

从此之后,23秒的历史眨眼,换回了32年的苦情纠缠。

但问题在于,这部电影很像是一个急于在家长面前展示成绩单上并不出色分数的孩子,有些沉不住气。

看似“大量”的铺垫,在地震到来前的夜晚彷佛已近繁琐,却依然不够。

蜻蜓飞舞有着大灾之前的不祥预感,而两个孩子方达方登的红五星书包洗过的西红柿,都仿如最后催泪的道具被人为的提前放置。

楼宇间的静谧实则更可以被家家户户入夜后的生活姿态代替。

关键在于热带鱼疯狂涌出鱼缸的一幕,显然不应该成为大灾之前的突破口。

因为要知道,所有的观众都在等待着这一瞬,这一瞬由一个显而易见的“鱼跃水面”来撕开面纱,显然力道不够且平淡无奇。

当然,这部影片的平淡无奇还来自由吕乐掌镜极为收敛的摄影部分。

只不过,前者“鱼跃”是情节堆砌代替铺垫后的技巧性平淡,后者是在题材面前谨慎过度抑或能力不足的技术性平淡。

相比技术,电影技巧,也即是这种对于叙事把握的缺憾更令人扼腕。

毕竟如此深刻的题材,在悲剧到来前,对于一座城的静谧安详与生活之美,只用一个小家的吹电扇,吃果果等情节展现,过分的以偏概全了。

于是,23秒的前后并不那么出色,从时间的分布和戏份的比重看,只有指望32秒的苦情纠缠上阵,换回大把泪水。

先说一句题外话,实际上,看电影时哭泣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事情。

我们的观众对于电影的鉴赏能力如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电影使人潸然泪下的原因,往往不是对于电影本身的情节投入而是观众个人的阅历使然。

编导认为再感人的事情,观者没有生活阅历的参照和比照,依旧不会泪雨滂沱。

因此,冯小刚这位被誉为中国最亲民的导演,彷佛需要的不是地震对于人的伤害,而是普世的家庭亲情作为突破口,制造一场中国百姓并不陌生的泪雨涟涟。

因此说,冯导依旧没敢碰那道疤,他只是在用“余震”,用国人家庭中常见的隔阂、非亲之爱、误解与原谅制造了泪眼朦胧。

这样的话,抛弃地震的话题性与题材,后半部分整整两个小时的故事情节,都让徐帆扮演的母亲元妮一人“独霸”了戏份。

因为如前文所言,这个家
庭仅剩的长辈,因震后救灾的“救儿子还是救女儿”,成为了与下一代隔阂产生的根源。

她不仅承载了阴阳两隔所带来的“真实失去之痛”,以及女儿误解,那看不到的“距离失去之痛”更是可怕。

比起无法再见的丈夫,女儿的误解与消息皆无,显然令她一生都不释怀。

丈夫的好已用此生的坚守报恩,女儿的恩却不知何时消除。

于是乎,大量的故事情节里,徐帆犹似所有你熟知的“中国母亲”,平衡着一切,谨小慎微的生活,大是大非的抉择。

比起地震那道疤晾在那里不敢碰触的禁忌,打造一个看上去戏份多多,感人颇深的角色,作为冯导并不费力。

人们哭,哭在了地震到来时的惨烈,更多哭在了徐帆这个角色的艰难上。

所以说,《唐山大地震》展现的价值观不是震后重生。

而是中国式家庭的悲剧。

与此同时,陷入这场悲恸的,还有陈道明与陈瑾扮演的收养了女孩方登的军人夫妻。

盘点一下这些催泪的点:母亲震后救人时痛楚、面对儿子离去追车时的背影、跟儿子对话时频频提及的丈夫女儿叶落归根,最终大结局必然到来的释怀……哪一个比起地震疗伤,都偏离几多,却又使得观众熟悉无比。

有一个催泪点击中你,泪雨磅礴就显得顺其自然了。

而结尾没有完全毁灭带有希望的东方式大团圆,既暗合观众心理走向又顺应了“中国没有纯悲剧”的路数。

于情
于理都可接受。

至于这平衡后的结果,显然无伤则不痛。

非典型:不熟悉的冯小刚
所以说,每一个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观众,依旧在跟一个看似熟悉的冯小刚对话,他依旧亲民和了解观众想要的东西,发挥正常。

但问题是,这是那个熟悉的冯小刚吗?
冯导的陌生随着其对家庭伦理剧题材的游刃有余处理,而在片中逐步的铺开。

于是,《唐山大地震》呈现出了一个奇妙的走向。

剧情的节奏上,两头紧中间松,从地震结束姐姐方登被收养到32年后汶川的再次令人心情沉重,中间一个半小时的情节最为松弛甚至是过分的拖沓,而这部分,却又恰恰最为催泪甚至集中催泪。

这个片子的问题在于如何讲故事,和讲故事的节奏。

一年前,人们评述《非诚勿扰》的两极分化其根源在于,这是观众熟悉的冯氏好幽默和冯氏坏节奏。

冯小刚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一直在做一件事:把敏感的,可以抓取眼球的题材,与平淡的,品质上逊于题材的故事情节割裂开来分别对待。

这种方式,最好的方法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使用两个叙事节奏。

《夜宴》里,古装大片的打斗与桥段,与文戏的宫廷尔虞我诈显然节奏和着力点不同,前者美感十足华丽尽出,而后者则掉入冯氏文言雄辩的藩篱,使得葛优带来串串笑场;《集结号》就更像是没有胜负的战争。

战争场面力求真实惨烈激动人心,后半部分的谷子地追寻与执拗则彻底变得温吞,邓超与张涵予的漫长医院对话,摄影机就那样躲在角落,一动不动的事无巨细记录;到了这部至少几年内题材敏感性和话题性华语片几无出其右者的《唐山大地震》,则更是将这种冯氏割裂用到极致,与地震面对面的段落,冯小刚还是掌控了牵制人心的剧力。

开篇徐帆扮演的元妮,对天疾呼的不屈却接近崩溃,与32年之后汶川母亲的决绝形成了极好的呼应,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在那一刻达到顶峰,人性的光辉也被烘托到了极限。

但中间段落呢?若不是有戏极好的道明叔苦苦支撑,“中国母亲”徐帆洗尽铅华奉献影后级别的表现。

那令人无法忍受的堆砌代替铺垫,大量黑幕硬切的乏善可陈剪辑,以及摄影机几乎僵直,只在李晨扮演的儿子看楼盘时稍显暴怒的小幅移动过上演技术性催眠,都使得观众难以坚持到最后。

而张静初和李晨这两位年轻演员只见完成戏份,演员自身演技尚需雕琢的缺憾,更是让一些本可爆发的段落,均被彻底投入的徐帆夺走了光芒。

到了最后墓地那一场大结局式的感怀,甚至影片的着力点都几乎消失了。

你就在等一个释怀的拥抱,一声温热的呼唤到来。

对情节最终走向并不抱期望。

而儿媳妇小河因孩子争吵情节的突兀加入和迅速消弭,大量植入广告喊着“你看不见我”的口号时刻自欺欺人的充斥,以及冯氏幽默时不时的闪一下腰的跳戏,都让片子看起来几多遗憾,又为冯导颇感无奈。

这不是熟悉的冯小刚,至少他不流畅。

所以说这不是“大地震”,而是“情感余震”。

不论是否投资影响了影片的定位。

还是技术手段的羁绊,使得其在《2012》这样的“史上最牛灾难片”面前只能选择剑走偏锋。

冯导的努力和无力都写在了两个半小时的银幕上。

实际上,这个题材更适合一部纪录片,而相信无数被咔嚓掉的胶片里,一定有更细致的描摹。

这片子挺无奈的处在情节的紧凑视效震撼和记录
般事无巨细的夹缝里左右摇摆着。

一面是中国式悲剧的催人流泪,一面是冯导演绎的“国产彩色故事片”般遗憾相随。

至于你看到哪一面,唐山这座城市的伤疤是否有人助其愈合,电影究竟是催泪弹还是商业噱头,他都做出了有勇气和值得肯定的尝试。

23秒的历史眨眼让位了32年的苦情纠缠后,冯小刚有一件事至少还做得到:那就是他又一次走在了所有华语导演的前面。

冯氏喜剧、道德题材、武侠大制作、华语战争片之后,应该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名字。

至少面对徐帆扮演的中国母亲时,每个人都熟悉,不经意就感动,很自然会流泪。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