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伤寒论整理总结,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抗邪无力,病邪不经太阳初期以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学》的作者是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成书于公元205年。

2.现今《伤寒学》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一是成无几注解本。

3.第一个注解《伤寒学》的是成无几。

4.《伤寒学》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2.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3.怫郁:抑郁,郁滞不通。

此处指氧气被外邪所抑郁。

4.坏病:即变证。

5.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6.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通之感。

7.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8.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9.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10.水逆:是指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11.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12.痞:证候名,指痞证。

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题型.选择填空1.麻黄汤衄血机理:阳郁化热,损伤血络。

2.太阳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五苓散。

3.抵挡组成:水蛭、虻虫、桃仁、大黄4.治疗脚挛急代表方:芍药甘草汤5.治疗心下悸,欲得按的方剂:炙甘草汤6.治疗奔豚的代表方:桂枝加桂汤7.热痞证治疗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痞证治疗方:泻心汤类;痰气痞证治疗方:旋覆代赭汤;水痞证治疗方:五苓散;痞证误下后下利治疗方:赤石脂禹余粮方。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名著,共分为上下两篇,全篇共分析了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等,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

下面是我对《伤寒论》的总结。

《伤寒论》一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医学的基础教材,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书以伤寒为主线,全面阐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伤寒论》从病因分为外感邪气和内伤精气两个方面。

外感邪气主要包括风、寒、湿、暑、燥等六种邪气,通过人体表面的毛孔进入体内,引发疾病。

而内伤精气主要是由于内在的原因,如忧思郁闷、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形成病变。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病机分析非常详细,将其分为六经、六气、食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每种邪气入侵体内后,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形成伤寒病的病机。

通过准确的辨证,可判断出疾病的性质、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辨证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也是《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仲景依据病情和症状,将伤寒病分为六经五类,制订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主张根据病情的寒热表现来选用辛凉或苦寒的药物,以扶正祛邪,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温里解表、清热泻火、清热降火等治法,为后世医学家和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伤寒论》的总结700字中还可以加入对于这部医学著作的评价。

比如说,《伤寒论》政治意义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分析人类疾病的医学巨著。

它代表了古代中医医治思想的最高水平,是古代中医药学理论发展历程中一枚重要的里程碑。

具有相当的临床学价值。

《伤寒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可读性。

医生也可以通过这部书的阅读,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一、伤寒病的概念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邪气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烧、寒战、恶寒、头痛、咽喉痛、肢体酸痛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流行。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对伤寒病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伤寒病的病因病机1. 伤寒病的病因: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

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等不同属性,其中以风邪、寒邪侵袭最为常见。

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伤寒病。

2. 伤寒病的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是邪热侵袭人体,引起气血郁滞,瘀阻经络。

在病理上形成了外邪束表,内邪束里,导致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三、伤寒病的症状及辨证1. 伤寒病的一般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一般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高热、恶寒、寒战、头痛、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伤寒论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辨别病邪属性、辩证施治等方面。

伤寒论提出了“阴阳离别”、“表里虚实”、“寒热错杂”等辨证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1. 治疗原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辨证施治等。

其中,解表是伤寒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意在解除外邪束表,恢复正常表里关系;清里是伤寒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意在清除邪热,调和气血。

2. 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汤剂、吐下、泻下、发汗、温针等。

其中,汤剂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多种方剂,并阐述了相应的用药原则。

五、医案分析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通过医案的形式,对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这些医案既是对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是中医学术著作之一,以下是对其中知识点的归纳:
-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 六经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六经辨证是以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为基础,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寒论》的知识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

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

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

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复习资料重要资料整理编辑版

伤寒论复习资料重要资料整理编辑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①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完整word版)伤寒论条文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伤寒论条文归纳,推荐文档

伤寒论条文归纳提纲: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水停不化 津不上潮
口渴
水气 不化
水湿内停 气化不行
表证 里证
邪迫大肠 热迫大肠 饮渍肠间 水饮下迫 热迫胃肠
热结旁流 热证
大肠湿热
实证 寒证 下利
邪结胃肠 气滞下焦 寒犯中焦 寒热错杂
阳虚阴盛
虚寒 阴盛阳越
阴盛阳衰 阳衰阴绝 阳衰津伤
虚寒滑脱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心下有水气……或渴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若脉浮,小便不利,热消渴者
疏利邪热
小柴胡汤
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腹满身重
清热生津
白虎汤
腹微满,郁郁微烦 腹胀满者
行滞泻热 清下燥结
调胃承气汤
腹满痛者
腹满不减
攻下燥结
大承气汤
六七日腹胀不大便
发汗后,腹胀满者
补脾行滞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因尔腹满时痛者
温阳通脉
桂枝加芍药汤
下利腹胀满
温复脾阳
四逆汤
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温中通阳
寒热并调止利
温阳散寒止利
回阳救逆止利 通阳破阴 回阳通脉 回阳复阴 涩肠固脱
小青龙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苓散
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小青龙汤 十枣汤 黄芩汤
大承气汤
白头翁汤 大柴胡汤
四逆汤 吴茱萸汤
乌梅丸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桃花汤
阳虚水泛
胃虚水停
虚寒 中焦虚寒
寒盛于下
下利
上实下虚 阴虚内热
虚热 阴虚水热互 结
气滞于下 下重
热滞下焦
里热燥实
大便 实证 硬
虚证
胃热燥结 津伤热结 热结旁流 里热血瘀 湿邪困脾 热盛津伤

伤寒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伤寒论Microsoft Word 文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证分类:太阳病中风证、太阳病伤寒证、太阳病温病证。

1.太阳病温病证【原文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

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风温③。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④,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⑤;若被火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⑦,时瘈疭⑧;若火熏之⑨,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词语解释]①温病:外感病中的一种病证。

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②身灼热:扪(mén)之灼手,形容发热很高。

③风温: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④脉阴阳俱浮:浮代表阳脉,此处有洪大之意。

⑤失溲:溲(sōu),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⑥被火:火,指灸、薰、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⑦惊痫:痫(xián),俗称羊痫风、羊癫风。

⑧时瘛疭:瘛(chì音赤),指收缩。

疭(zòng音纵),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⑨若火熏之:象烟火薰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暗晦。

2.太阳病中风证【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④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原文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①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②啬啬:啬(sè音色),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③淅淅(xī音息):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④翕翕发热:翕(xí音稀),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潜、温和。

3.太阳病伤寒证麻黄汤证【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辨证提要】辨证要点: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

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完整资料).doc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伤寒论》总结(No.1-398)(Ver.1.00)

《伤寒论》总结(No.1-398)(Ver.1.00)

《伤寒论》总结(No.1-398)(Ver.1.00)
读完《伤寒论》最大的感受其实不是六经辨证本身,而是蕴含在全书中无处不在的“正邪斗争”,所有与疾病相关都是人体【正】在与不能被人体利用的【邪】对抗,三阴病三阳病的核心区别就是机体
正气是否足够与邪气争,太阳病正气稍弱和正气充斥而不发区分了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和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少阳病正邪互相争斗引发了恶寒和发热互相交替,阳明病正邪斗争区分了阳明中风(正邪相争的阳明病)和阳明中寒(正虚邪盛的阳明病),少阴病正邪存量对比决定了能不能温阳的同时发汗,厥阴病正邪互相争斗引发了厥冷和发热互相交替,太阴病正不胜邪反而可以没有显著异常症状,整个《伤寒论》就是围绕着正邪之间,来划分六经病,来确定具体治法,同时结合病位、病机、禁忌、传变将整体分类为许多便于我们理解的内容,整个系统框架一成,后续的诸多经典都可以按照这个框架不断填充拓展,但无论走到哪一步,正邪斗争的理念都是中医宝库中最闪亮的一颗。

PS.《伤寒论》试解还没有更新完,后续还会持续更新完成,最后这个表可能会稍有变动,但大体框架已成。

《伤寒论》更新完后会继续《金匮要略》的部分。

伤寒论复习重点word打印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word打印版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

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

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

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

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故用之则显其效。

经方之二真武汤-----西医只有病名没有结果的扫尾方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

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

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

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

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

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

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

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

此就是经方的力量。

对于上例诸病,网友如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搜即可找到许多。

我就不例举了。

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

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

”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

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

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

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

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

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治疗阳虚寒泄,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

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

水湿得化,泄泻自愈。

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

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

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

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

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

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

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

此乃肥胖治本之法。

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

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少阴阴虚,心火无制而上炎,导致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的病理状态。

2.以心烦、不得卧寐为特征。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可参考医案)经方之四四逆散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

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

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

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

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

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

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

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本方证临床上很少见四逆了)经方之五-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答曰:肺气不宣则咳。

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

脾气滞则运化无力。

肝则主疏泄。

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

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脏与腑为表里。

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

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

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

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又有口苦,目眩,咽干。

苔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

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