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世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单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3.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出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5. 人类很早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可放大物体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7.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8.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1.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3.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这是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和石英等矿物的晶体。
14.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5.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
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共7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默写1、放大镜又称镜。
放大镜的镜片具有、、透明的特点。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
2、组合凸透镜的方法:准备两个,上下,(填“大”或“小”)平行放置,上下移动方(填“上”或“下”)的放大镜,直到图像最最,量出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用纸筒固定。
3、光学显微镜的五个主要部位的名称:、、、、。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5、人们观察微小世界的工具发展历程:肉眼(最小能看清)----放大镜---(放大倍数约为一两千倍)---(放大倍数约为),观察细菌和病毒一般要用镜。
6、显微镜的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跟实际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7、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苍蝇的眼睛是,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
蝴蝶的触角是状,蝗虫的触角是状,天牛的触角是状,蚕蛾的触角是状。
8、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
9、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里面的大泡泡是。
黑色圈圈是。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
12、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是水气的通道。
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3、除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组成的。
单细胞生物有、。
14、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在烧杯中放入,倒入水,放在窗台。
15、为了控制微生物的移动速度,一般需要在载玻片上放,和用吸走。
16、微生物包括、、病毒、藻类。
其中两种比较特殊,它们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17、列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但是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比如、是引起疾病的元凶。
微生物喜欢、的环境,所以我们保存食物需要保持、。
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和单位。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doc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1.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瞎)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髙视力也只能看淸楚(1/5亳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微妙的视野,il:我们走进(微小低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5. 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肉眼一放大锁光学显微锁,〜电子显微镜一扫描隧道显微镜)。
6.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淸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锁放大镜徃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 放人镜止确使用方法冇(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8.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冇关系,和鏡片的(凸度)冇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9.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好的结构,就具有(放大)功能。
10.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1.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來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壯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低界)。
12. 昆山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13. 妈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妍虫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淸它们的肢体。
蚂虫的天敌是(草蛉)。
14. 蝗虫的触角(线)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儼子)状,蝴蝶的触角(棒)状。
15. 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特点是①中间厚、边缘薄;②透明。
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图像。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将两个凸透镜的镜面平行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凸度5.自制组合凸透镜中,平行组合的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6.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越小。
8.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①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②根据蝇眼“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和“蝇眼探测系统”。
③蝴蝶的翅膀有许多细小的鳞片组成。
根据此,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被制成了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
9.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0.用显微镜观察,看到的图像和被观察的物体是: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的。
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在目镜中看到的图像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罗伯特·胡克。
他用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木片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命名为细胞。
胡克观察的细胞是死细胞,只有细胞壁,没有其他的细胞结构。
12. 洋葱表皮细胞看上去是长格子形,其中有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壁。
13.除病毒外,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5.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16.细胞的作用主要有:生长、发育、遗传、繁殖、消化、排泄、运动、呼吸等。
17.植物和动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动物没有细胞壁。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其镜片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较薄。
它的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图像。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而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到的范围(视野)会越小。
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XXX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XXX发明了眼镜。
除了放大镜外,还有其他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如水滴、老花镜、加满水的烧杯等。
3.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将放大镜移至眼前,然后再移动物体(物动),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镜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而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通过观察可知,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减少水分)、降温等。
与晶体不同的是,玻璃、珍珠、松香、沥青、橡胶和琥珀都是非晶体。
7.荷兰生物学家XXX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显微镜和放大镜、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9.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光学显微镜1500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清单第1课放大镜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7.放大镜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
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3.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6.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素材)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微小世界》单元知识点1.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
2. 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 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能扩展我们的视野,从微小的物体到细胞,再到水中微小的生物。
4. 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也叫做凸透镜,它能把图像放大,呈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5. 生活中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具有放大功能,例如:装满水的烧杯、水滴等。
6. 放大镜的观察方法:①人眼和观察对象不动,移动放大镜,直到图像大而清晰。
(镜动)②把放大镜移到眼前,人眼和放大镜不动,移动观察对象,直到图像大而清晰。
(物动)7. 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 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电视屏幕和计算机屏幕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9.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直径大小无关,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10. 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
11. 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组合凸透镜中下方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2. 学校实验室显微镜的组成及作用:目镜:人眼直接观察的凸透镜。
物镜: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
调节旋钮:上下调节镜筒位置。
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上面有玻片夹可以固定) 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镜筒中。
目镜 物镜 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13.用凸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4.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5.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3亿倍。
16.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18.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六年级科学下册__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知识考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 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四单元:能量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科学概念1、如果我们想看到物体的微小细节,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4、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和深人,发现更多的自然奥秘。
5、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6、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
7、微生物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8、两个凸透镜平行摆放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两个凸透镜平行摆放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
10、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同一个微小的物体看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11、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12、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如老鼠的细胞和猫的细胞不一样,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如太阳花的叶肉细胞和它的根尖细胞也不相同。
14、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5、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16、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它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17、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微生物,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
二、科学研讨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答: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答:镜片的凸度(镜片最厚处与最薄处之差)不同。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答:跟镜片中间和边缘的厚度差(凸度)有关。
中间和边缘的厚度差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答:两个凸透镜平行摆放,用支架固定,放大倍数小的在上,放大倍数大的在下。
并且找到两个凸透镜之间合适的距离。
六年级上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的镜片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 自制放大镜:用装满水且透明的水杯或用水滴。
1.2.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而把两个凸透镜平行放置组合起来,就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3.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用肉眼观察物体,图像最小,视野最大。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最大,视野最小。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无论是图像的大小和视野都处在两者之间。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3)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4)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5)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图像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6)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图像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3.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用放大镜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
蝴蝶的触角(棒状)蚕蛾的触角(羽状)蝗虫的触角(丝状)天牛的触角(鞭状)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受蝴蝶启发,设计出了百叶窗样式的仪器。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整理1.两种方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1镜动,物不动。
2物动,镜在眼前不动。
直到看到物体的像又大又清晰。
2.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直径无关,和凸度有关。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晶琢磨而成的,最早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5.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7.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
8.昆虫特点体躯三段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
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
9.昆虫的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称之为且此,复眼的形状是六边形。
10.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可以感知震动,听到声音,侦察敌情。
11.苍蝇的脚上有“爪”,下面有被一排茸毛遮住的爪垫盘,所以能趴在光滑的玻璃上。
12.速邂_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3.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匕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14.瓢虫和草蛉虫:场虫的天敌,蚂蚁:蜘虫的朋友。
1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1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一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17.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18.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发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19.制作一个大的食盐晶体: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制作一杯浓食盐水溶液。
将这杯溶液过滤, 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
在杯中悬吊一要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数天。
在玻璃杯底会首先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精品)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由(镜架)和(镜片)(凸透镜)组成。
具有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如加满水的烧杯、水滴),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微之处)。
4、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
5、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6、最早使用的透镜使用(透明水晶)磨制而成。
7、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由(色彩点)构成,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苍蝇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和他(脚的构造)有关,爪垫上有毛和粘液。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昆虫种类繁多,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要点一、放大镜:1、人的最低视力也就可以看清楚1/10毫米的微小物体,观测微小世界,必须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就是透明化、中间薄边缘厚(中间突起)。
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
3、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还可以聚光。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电视机看见的点状物由红、蓝、蓝三色共同组成的。
6、水滴、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
7、采用放大镜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目不动、物不动,镜动;第二种就是目不动、镜一动,物动。
8、放大镜压缩倍数越大,观测至的图像也可以变小,所赢得的物体的信息可以更多,同时视野范围变大。
但是放大镜的压缩倍数就是非常有限的。
9、放大镜的中间凸起程度(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叫昆虫。
2、昆虫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可以感慨物体、透出气味、均衡身体。
3、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呈膝状;蝴蝶的触角呈棒状;天牛的触角呈鞭状;雄蛾的触角呈羽毛状。
4、蚜虫例如针眼般大小,讨厌服食植物的汁液,在10倍的放大镜下会看清楚蚜虫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就是草蛉和瓢虫。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是食盐、白糖、味精那样,存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液态物质叫作晶体,盐、白糖的晶体都就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都就是柱状。
2、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存有规则。
同种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就是相同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是关于微生物世界的入门课程。
本单元主要围绕放大镜的使用和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展开,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放大镜:学生首先通过使用放大镜,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放大镜是由镜片和镜柄组成的,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周围世界中更小的细节。
通过使用放大镜,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显微镜等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显微镜的使用: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包括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等操作,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到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
例如,当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时,可以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进行观察。
3. 微生物与健康:学生将了解到微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的成果。
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作为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学生将在查阅资料的研讨交流中,了解微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
4. 微生物的特征:学生将学习微生物在水中生活的样子,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例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等。
这些特征使得微生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小世界》第一单元知识点姓名:
1、放大镜也叫做,特点是,。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
2、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和它的有关。
蜻蜓的眼睛是,
蟋蟀的耳朵在,蝴蝶翅膀上彩色的小鳞片其实是,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是因为它们的。
4、像、、、这样的颗粒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
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5、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有、、等矿物的晶体。
6、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
7、有的晶体肉眼可见,有的要放在或下才能看见。
8、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9、人们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放大倍数是倍)
和。
10、物体必须制成,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11、显微镜包括、、、、等五部分。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分、、、、。
12、166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橡树树皮上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
为。
1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我们可以利用培养微生物。
15、微生物也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点,
比如:、、、、。
16、举例我从书本上所学到的微生物,
如:、、、、。
17、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
18、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两块镜片都是镜。
19、显微镜的目镜放大倍数是10X,物镜放大倍数是6X,这个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20、如果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在视野的右上方,要想把物象调节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