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理解的答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理解的答案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理解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所认识的梁漱溟》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20xx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4分)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答案19: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20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21《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22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祖父梁漱溟阅读题答案_祖父梁漱溟阅读理解附答案

祖父梁漱溟阅读题答案_祖父梁漱溟阅读理解附答案

祖父梁漱溟阅读题答案_祖父梁漱溟阅读理解附答案梁钦宁①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②“不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

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

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2两米饭。

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

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同样“不贪”。

这点上,我自己的修为也不够,好吃的总忍不住多吃两口,可祖父能做到,他不管好吃不好吃,吃几筷子就停下。

③祖父梁漱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可以用两个字:宽放。

他从不会强加干涉子女后人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舞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

一个夏日午后,我来到祖父家。

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舞。

⑤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

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得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⑥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

因为在那个时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们,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

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⑦我哥后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用到我祖父的理念,那就是“相信孩子,全然地相信”。

当时有一位朋友向我哥咨询,说儿子5岁,要做牙科手术,医生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孩子捆着不动,还有一种是要打麻药,但可能对身体有伤害。

这位朋友就来问我哥:“梁老师你说怎么选?”我哥就回答:“你可以去问问你儿子,看他自己怎么选。

克制是心灵的闸阅读练习及答案

克制是心灵的闸阅读练习及答案

克制是心灵的闸阅读练习及答案给心灵加个克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安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

以下是给你带来的克制是心灵的闸阅读练习及答案,盼望能帮到你。

《克制是心灵的闸》阅读材料克制是心灵的闸①有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

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经常战胜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

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克制的闸。

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安静。

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克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方忌妒、贪欲、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

泰国的太医李醯(xi)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

可是到如今,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

假如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转变命运。

④没有克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克制,为得到XX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XX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克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

给心灵加个克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安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

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克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学问和深厚的修养。

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拦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妙。

(有删改)《克制是心灵的闸》〔阅读题〕题目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2.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3.下面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

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

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

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儒者之狂:梁漱溟自视为中国文化托命者阅读答案魏邦良吴亚顺梁漱溟自14岁后,就一直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或中国问题)。

抗战爆发时,梁先生已年近50,而他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已渐渐成熟:“一是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对孔孟之学和中国文化有所领会,并自信能为之说明;一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而对于解决当前大局问题,以至复兴民族的途径,确有所见,信其为事实之所不易。

”对于前者,梁漱溟计划写三本书来阐述,这三本书是:《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和《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认为,写完三本书,自己这方面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关于后者,梁漱溟已出版了三本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我努力的是什么》,但是要实现书中所写到的各种设想,梁漱溟还需要不断奔走努力。

换句话说,梁漱溟认为,历史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还没完成,所以自己不会死。

他说:“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

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并说,“我的安危自有天命”,这包含有两层意思,“头一层是自信我一定平安的意思”,“再一层是:万一有危险,我完全接受的意思”。

这些话,遭到包括熊十力在内的很多人的讥讽。

这封寄给两个儿子的长信,写于1942年初。

次年7月,梁漱溟又在信后附有一则简短的“后记”,最后一句话写着:“其中狂妄的话,希望读者不必介意,就好了。

”有人说,梁漱溟这番话有些狂妄,其实,“狂妄”是其表面,其内核则是“坚定”。

梁漱溟以这番故意略显“狂妄”的话来显示自己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完成历史赋予自己人生使命,只有到那时,自己才会坦然赴死,含笑九泉。

在“狂妄”话语的背后,是他对中国命运的痴心观照,显示了他对磨难、险境、敌人的藐视,言下之意是,任何人任何险境也阻挡不了他“潜心行学”“探索人生”的脚步。

云考点-2021上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 冲刺押题试卷一

云考点-2021上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 冲刺押题试卷一

云考点-2021上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冲刺押题试卷一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1. 小嘉在班级的学习成绩一般,但她的主持能力很强、演讲水平很高,曾经主持过几次节日晚会,获得过几次校级和县级奖励。

为此,吴老师在班会上还表扬她:“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芬芳。

”这表明吴老师关注()。

[单选题] *A:学生的身心发展B:学生的知识发展C:学生的品德发展D: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不同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

因此,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个人长处的同时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题干中,吴老师的行为表明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

2. 从高中一年级入学开始,班主任王老师就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订了学生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

[单选题] *A: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正确答案)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答案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才条件。

题干中,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订了学生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体现了王老师尊重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 对某一道数学题,小昕和小涛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答案,何老师没有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而是请他们上台分别陈述自己思考、推导、证明的步骤。

这表明何老师具有()的教学理念。

[单选题] *A:关注过程(正确答案)B:关注结果C:关注知识D:关注情感答案解析:何老师没有简单地判断两位学生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而是让两位学生各自陈述自己思考、推导、证明的步骤。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

《特立独行梁漱溟》阅读答案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2019-2020学年邹城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邹城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邹城市第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王安忆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

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

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

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

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

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

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

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

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

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

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

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

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

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

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

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

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

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

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

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

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

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

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

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梁漱溟作品相关阅读理解

梁漱溟作品相关阅读理解

梁漱溟作品相关阅读理解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蔡元培先生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B.我校10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辨析不同类型病句。

B项,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项,搭配不当,删去“现实”,或“案例”和“现实”互换位置。

D项,成分残缺,应在“教学成绩”后面加上“的工作”。

故选A。

【点睛】病句选择题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选项,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看选项有没有明显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的错误;三查,对于难辨析的病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进行辨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当时的北大预科生进入法科学习的居多,是因为把法科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终南捷径....。

B.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

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

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

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而来。

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

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

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

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

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

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

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

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

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

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

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

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节练习1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章 第1节练习1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1节练习1一、(xx·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梁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梁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梁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才称得上是知识。

2021年高三名校作文“梁漱溟的谦卑与坦诚”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年高三名校作文“梁漱溟的谦卑与坦诚”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年高三名校作文“梁漱溟的谦卑与坦诚”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01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滨在家吃饭时,一碗保姆专为他做的青菜汤。

抵了一小口后,语气平和地对保姆说:“请你往这汤里加点开水。

”保姆起身去拿来暖水瓶,往那菜汤里加了一点开水。

他又小吸了一口,请保姆再加水,保姆脸上明显开始不悦,声调也高了好多:“老先生,好好的汤老是加开水,就不好喝了。

”他依然面色宁静,示意保姆加开水,保姆很不情愿地再次起身,又加了水进去。

他再次用汤匙晋了点被稀释后的青菜汤,又一次语调平和地对保姆说:“还得请你再加些开水。

”这次保姆终于按捺不住了,拿起一只汤匙,一边抱怨:“今天老先生是怎么啦?老是要加开水,把汤都搞成开水了。

”一边直接晋了一勺放进自己嘴里,刚刚喝下去,就大叫起来:“肯定是我糊涂了,往汤里放了两勺盐。

可是、可是……”语调里完全没有之前的抱怨、不满,而是深感羞愧和歉疚。

这个故事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有同学认为,梁老先生的做法是为了照顾保姆的情绪,是他谦卑待人的个性使然;也有同学认为梁老先生的做法有些多余,与其一次次加水让保姆无所适从,不如坦诚相告来得真诚。

你认为呢?请根据你的思考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2写作提示本材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陈述性材料,讲了梁漱溟先生的故事。

梁先生的保姆做汤时多加了盐,梁先生没有指责,而是“语气平和”“面色宁静”“语调平和”要求保姆三次加水,可能梁先生以为一次就够了,没想到还是那么咸,就又有了后来的加水。

再看保姆“开始不悦”“声调高”“很不情愿”“按捺不住”“抱怨”,最后明白后“深感愧疚和歉疚”。

在事件陈述过程中,同学们就会有很多的理解,让自己进入这个情景中,引导同学们产生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第二部分是任务驱动部分的关键——给出具体的任务。

提供了学生对此事的不同看法:一种是对梁漱滇先生做法的肯定——“谦卑个性”,一种是质疑——“坦诚相告”。

梁漱溟家国情怀语言文字运用题

梁漱溟家国情怀语言文字运用题

梁漱溟家国情怀语言文字运用题【题目】材料 1921年,梁漱溟提出“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成为新儒家的开启者。

他既反对“全盘西化”,也不赞成中西调和,而主张“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

他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乡村建设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并于1931—1937年在山东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

1938年,梁漱溟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先后前往延安和抗战前线考察。

同时,他还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维护团结抗战局面积极奔走,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他作为民盟代表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后,他闭门著述,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美国学者艾凯曾称其为“最后的儒家”。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在民国时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激溟为何被称为“最后的儒家”。

【答案】(1)贡献: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推动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提出并实验乡村建设理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参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高度文化自信,坚守需家精神传统;知行合一,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投身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中“梁漱溟提出‘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成为新儒家的开启者”,“闭门著述,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知,他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由“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可知,梁漱溟推动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从(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进行了乡村建设实验”可知,其提出并实验乡村建设理论;根据“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维护团结抗战局面积极奔走,并参与创建中国民主同盟”可得出,梁漱溟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作为民盟代表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等信息,可知梁漱溟积极参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阅读附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阅读附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阅读附答案-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李兴濂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

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

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

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

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

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

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

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

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

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

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

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

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

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1.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2.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020年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乐昌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梁簌溟

梁簌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无论什么到他嘴里都成了哲学”李竞西①梁漱溟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愿意把我心里的老师写出来。

只是这样写出来,不说好,不说坏;否则,非“标榜”,即“背本”也。

②先说个故事。

他在侄女婚宴上训话,在说了段夫妇应相敬如宾的理论后,举例说:“如像我初结婚的时候,我对于她(手指着在座的太太)是非常恭敬,她对于我也是十分的谦和……因为敬是相对的,平衡的……”话还没有完,他太太大声地叫起来:“什么话!瞎扯乱说!无论什么到你嘴里都成了哲学了……”“无论什么到他嘴里都成了哲学”,抛开其中略带嘲讽的意味,这倒是一个很准确生动的评价,梁漱溟的人生在很大意义上是哲学化了的。

③我觉得哲学家之所以异于人者,肯用心而已!一事一物,在旁人不成问题者,哲学家以为成问题,研而究之,哲学以出。

其所以成问题不成问题者,在肯用心与不肯用心而已!漱溟先生常说他是问题中人。

他告诉我们说:“我初入中学时,年纪最小,但对于宇宙人生诸问题,就无时不在心中,想到虚无处,常常睡不着觉。

那时我很憔悴,都有白发了,同学都赶着叫我‘小老哥’。

”这位小老哥一生就是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又生问题,循环不已。

④漱溟先生无时不在问题中,无时不是很用心地去求得解决问题。

因为他用了心,很周密地想过,他的结论自然为他宝贵,咬得极真极透,不轻易因为人的反对而动摇;也就是说,他有时过于固执与夸大。

等到若干时以后,他自己感觉不对时,也可以很快地改变,改变到和以前相反的方面去,于是他又可以说出他转变了的这一套来,叫人首肯。

有人批评漱溟先生的哲学前后不对嘴,其实这正是他的可爱处。

他常常说起以前的哪里不对,哪点理论不通、幼稚;他一样的说他前后不对嘴,他说:“前后一致那是说永远的错误!”⑤我们说漱溟先生是哲学家,其实他并不如一般哲学家们的大谈其哲学;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努力于现世的人。

他对社会的热忱恐怕很少人能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 答:象征着年轻的生命和生命的追求。

用来区别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风景和屋檐下老旧沧桑的人生。

19. 答:指离家奋斗太久,自家的屋檐已淡忘,古老的生活已改变。

/步入中年的“你”还是年轻;懂得生命的你奋斗远没有结束。

20. 第一种境界,童真的岁月,继续着祖辈的贫乏单调与自足;第二种境界,青年的人生,从不安分到勇敢追求,有过彷徨但仍然坚定;第三种境界,老年的光景,自豪于奋斗之后功成名就的充实。

21. BD
18. 两问4分,每问2分。

19. 两问4分,每问2分。

第一问可结合“坍塌”的本义回答;第二问要弄懂“沧桑”的含义,再结合中年人对人生的理解的层次(或境界)分析。

20. 三个境界对应人生的三个阶段,各2分,共6分。

21. BD/B作者并没有看轻第一种境界,童年经历篇章较短,是行文的需要。

D这里的“沧桑”应包括人生经历的全部,不仅仅指挫折,也涵盖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三种人生态度
粱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

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

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

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
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

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

“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元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

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

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

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

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

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

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

即以我言,亦恰如此。

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

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

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

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选自《人生的艺术》,有删节)
61.对“三种人生态度”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受趣味引诱和问题刺激,逐求予物质的享受。

B.“厌离”是人被欲望和种种社会现象纠缠感到人生太苦、太无意思而产生的人生态度。

C.“郑重”的态度在“向外用力”时就是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

D.“郑重”的态度在“向内用力”时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与“逐求”相近。

62.6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之西洋人将“逐求”理智化,并使之成为一套理论,杜威之实验主义是其中的代表。

B.与其他动物走本能道路不同,人的理智作用特别发达,突出表现为能回转头来反看自己。

C.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因为这不是自觉自主的。

D.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三种人生态度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64.6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三分法与中国传统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B.“厌离”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分别在于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是否彻底、到家。

C.“郑重”一词用于儿童看似太严重,其实是为了强调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D.作者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经过厌离后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才能尽力生活。

【答案】
61.D
62.D
63.A
【解析】
61.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对‘三种人生态度’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D项,张冠李戴,与“逐求”相近的应该是“向外用力”时的“郑重”。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

D项,“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属于无中生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将选项带入原文,与原文进行比较辨别做出判断。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三分法”与“二分法”没有根本区别。

我们在做筛选整合信息的选择题时,要了解设误的六种常用方法:①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②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③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④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替代猜测……⑤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具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⑥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