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水

合集下载

描写秋水的唯美句子简短(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秋水的唯美句子简短(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秋水的唯美句子简短(第一篇)秋水,如一场大自然的画展,展现着无尽的美丽和变幻。

它悄然流动,静谧而深沉,给人以宁静与慰藉。

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50句描写秋水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够为你带来美的享受:1. 秋水如镜,倒映着枝叶摇曳的姿态。

2. 清澈的秋水,犹如蓝天的倒影,叫人忍不住沉醉其中。

3. 秋水晶莹剔透,宛若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世间的美好。

4. 秋水如丝,轻轻地倾泻,如同天使的泪滴。

5. 沉静的秋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悄然地述说着时光的沉淀。

6. 秋水如画,纵情留连,使人无法自拔。

7. 秋水弥漫着淡雅的馨香,轻抚着人的心弦。

8. 微风起,秋水波光粼粼,犹如一首华美的乐曲。

9. 泛舟于秋水之上,宛如漫游于花海之间,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10. 秋水如画,融入了大地的温度,令人陶醉不已。

11. 淡秋时节,秋水清幽,像一位害羞的少女,轻盈而含蓄。

12. 秋水轻拂浮萍,似梦似幻,悄悄地将思绪牵引。

13. 秋水晶莹的波光,像是一串串珍珠,撩拨着人心的柔软。

14. 秋水平静,如同一口深潭,含藏着无垠的智慧。

15. 秋水静谧而又宁静,仿佛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一份温柔的馈赠。

16. 雨后的秋水,一泓清澈,宛若透明的琉璃,令人陶醉其中。

17. 秋水流转,散发出一种静雅的气息,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18. 秋水倾泻而下,如同一面瀑布,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19. 秋水如诗,轻柔而又深沉,让人陶醉其中。

20. 秋水细腻如思绪,拂过心灵,让人忆起往昔的美好。

21. 秋水静谧如镜,倒映着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22. 秋水清澈明亮,宛如诗人的眼睛,洞察一切的美好。

23. 秋水轻吟低唱,如同一首柔美的乐曲,深深地触动着人的情感。

24. 秋水柔情似水,如同贴近心灵的摇篮曲,使人感到安宁与宁静。

25. 秋水泛起涟漪,映照着四季的变迁,令人不禁陷入思考。

26. 秋水流淌着生命的气息,它不慌不忙地向前行进。

27. 秋水如绸,柔软而富有张力,流淌出无尽的生机。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 《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秋水》原文和译文(全)【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秋水》教案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

《秋水》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的诗句,了解作者司马相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秋水》的意象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诗句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秋水》中的经典诗句,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秋水共长天一色。

”等。

2.2 意象分析学生能够分析《秋水》中的主要意象,如“秋水”、“长天”、“伊人”等,理解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诗句意蕴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秋水》中的一些难懂诗句,如“泛泛其华,采采其芳。

”、“的水之湄,道的附近。

”等。

3.2 文学鉴赏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秋水》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教师准备《秋水》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生平介绍和文学鉴赏资料。

4.2 器材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秋水》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秋水》,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美感。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秋水》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4 诗句解析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文学背景拓展教师介绍司马相如的其他作品,如《子虚赋》、《上林赋》等,让学生了解司马相如在汉赋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6.2 比较学习学生比较《秋水》与其他古代描写水的诗歌,如《江南》、《登鹳雀楼》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7.2 作业完成评价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秋水文言文

秋水文言文

秋水文言文【实用版】目录一、秋水文言文的概述二、秋水文言文的特点三、秋水文言文的历史渊源四、秋水文言文的现代应用五、秋水文言文的未来发展正文一、秋水文言文的概述秋水文言文,是一种源于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主要运用文言文这种特殊的书面语言进行创作。

文言文言简意赅,音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秋水文言文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人对秋天的赞美,寓意着文学的繁荣与成熟。

二、秋水文言文的特点1.结构严谨:秋水文言文遵循古代文言文的行文规范,句式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2.语言优美:文言文的语言简练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3.寓意深刻:秋水文言文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

4.历史传承:秋水文言文承载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秋水文言文的历史渊源秋水文言文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著作运用文言文撰写,行文简练优美,寓意深刻,为后世秋水文言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秋水文言文的现代应用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已经成为主要的书写语言,但秋水文言文依然在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应用。

例如,在一些书法作品、古籍整理、文学创作等方面,秋水文言文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五、秋水文言文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秋水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秋水文言文融入现代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秋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于秋水的诗句

关于秋水的诗句

关于秋水的诗句1. 秋水澄澈见底,摇曳着金色的阳光。

2. 秋水洒向青山,映衬着初秋的美景。

3. 洒落在秋水中的阳光,变得如此明亮动人。

4. 秋水凝成深邃的眼眸,诉说着它见过的风景和故事。

5. 秋雨沾湿了秋水,如同布了一层素色的纱。

6. 秋水不时掀起阵阵涟漪,仿佛与秋风一起跳动。

7. 一湖秋水,看似平静,却蕴藏着万千变幻。

8. 晨曦中的秋水,呈现出一种怡人的清晰与静谧。

9. 秋水旁的枫叶,如墨如红,在秋风中随飘随舞。

10. 眺望秋水之滨,心灵仿佛得到了一次洗礼。

11. 在秋水中舀起一捧,润湿指尖,清凉而又舒适。

12. 一场秋雨,让秋水更加清澈明亮,如同倒影着天空和云彩。

13. 秋水碧绿如翡翠,曲折如千年古道,流淌着生命的力量。

14. 秋水沐浴着微风,轻快地荡漾着,在阳光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

15. 辽阔的秋水,没有了繁华,却有了洒脱和宁静。

16. 在秋天的午后,躺在秋水旁,让轻风拂过面庞,感受那份恬淡和惬意。

17. 秋水中倒映着红叶金秋,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和美好情愫。

18. 站在秋水边上,聆听着潺潺流淌的声音,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19. 秋水清澈见底,宛如明镜,映照着天地和人间。

20. 秋水不仅是大自然的创作,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感悟。

21. 寂静的秋水中,沉淀着昔日的岁月,悠远而又恬然。

22. 秋水沉淀了大自然的至真至纯之美,借此引领人们走向虚无的内心。

23. 在秋水中漫游,感受着自然的虚无之美,也体味到自身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24. 秋水饱含着大地母亲的深情,保留着万物对大自然的敬意与爱恋。

25. 游曲径幽幽,观秋水澄澈。

秋水和曲径,一同诉说了大自然的奥秘。

26. 秋天的夜晚,停留在秋水岸边,看着月光照在水面上,感受到深邃和清凉的同时,也沉浸在内心的宁静和安稳。

27. 秋水宛如大自然给予人们的礼物,每一刻都值得被珍惜和留存。

28. 描绘秋水的诗句,浸染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诗意。

29. 随性而行,随感而写,秋水也在这些文人墨客的笔下绽放出无限的美好。

《秋水》的教案范文

《秋水》的教案范文

《秋水》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分析庄子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庄子哲学思想。

2.教学难点:把握庄子独特的审美观,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水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秋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庄子的《秋水》,一起来感受一下庄子笔下的秋水之美。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通过秋水寓言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

讲解庄子独特的审美观,如“秋水共长天一色”等。

4.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庄子在《秋水》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引导学生欣赏庄子的其他作品,如《逍遥游》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1.背诵《秋水》全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学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典文学。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秋水》图片、课文朗读音频等。

2.参考书籍:《庄子解读》、《庄子散文选》等。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秋水》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3.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高中语文 24 秋水(节选)45分钟过关检测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24 秋水(节选)45分钟过关检测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4 秋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①两涘.(shì)②泾.流(jìnɡ)③渚.崖(zhǔ)④则殆.矣(dài)⑤始旋.(xuàn)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答案:C解析:①“涘”应“sì”;⑤“旋”读“xuá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日.食饮得无衰乎韧B.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C.顺流而东.行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B解析:A项中的“日”是“每天”;C项中的“东”是“向东”;D项中的“衣”是“穿衣”。

3.选出与“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句()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D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B.轻.伯夷之义C.父利.其然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项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5.对下列文言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河伯欣然自喜。

河伯乐滋滋地得意起来,写出了河伯的动作、神采和心理。

B.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河伯见到北海的情形,表现出他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而且写出了北海的形态。

C.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既是引用,又写出了过去自己洋洋自得的神情。

D.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写出了秋雨既大又多的特点,照应了标题,而且总领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答案:A解析:A项没有写动作。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望洋向若而.叹曰(连词,此处表递进,译为“并且”)B.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方”的意思)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表被动,“见”是看见的意思)D.闻道百...者(“莫己若”,否定句中宾语与动词倒装,“闻道百”不是倒装)...,以为莫己若答案:B解析:A项表修饰;C项“见”表被动;D项“闻道百”为倒装。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

高中语文秋水节选原文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假设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假设,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③。

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

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⑩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14)矣。

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道者,束(21)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

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

海若,海神名。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及译文

庄⼦《秋⽔》原⽂及译⽂ 庄⼦《秋⽔》篇从道的⾼度来审视世界,认为客体对象⽆时⽆刻不在变化。

下⾯店铺给⼤家带来庄⼦《秋⽔》原⽂以及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秋⽔》原⽂ 秋⽔时⾄(1),百川灌河(2),泾流之⼤(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6)。

顺流⽽东⾏,⾄于北海,东⾯⽽视,不见⽔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7),望洋向若⽽叹⽈(8):“野语有之⽈(9),‘闻道百(10),以为莫⼰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之难穷也,吾⾮⾄于⼦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之家(13)。

” 北海若⽈:“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理矣。

天下之⽔,莫⼤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不虚;春秋不变,⽔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吾未尝以此⾃多者(22),⾃以⽐形于天地⽽受⽓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之在⼤⼭也。

⽅存乎见少,⼜奚以⾃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之在⼤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处⼀焉;⼈卒九州(28),⾕⾷之所⽣,⾈车之所通,⼈处⼀焉(29);此其⽐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之所忧,任⼠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多也;不似尔向之⾃多于⽔乎(34)?” 庄⼦《秋⽔》译⽂ 秋天⾥⼭洪按照时令汹涌⽽⾄,众多⼤川的⽔流汇⼊黄河,河⾯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中沙洲之间连⽜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兴地⾃得其乐,认为天下⼀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这⾥。

霜降的自然景观

霜降的自然景观

霜降的自然景观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往往出现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在中国,霜降标志着天气转凉,冬季的临近。

随着气温的下降,一场秋天的盛宴展现在大自然面前。

在霜降这个节气里,自然景观焕发着迷人的色彩和独特的魅力。

一、金黄的秋叶在霜降的时候,秋叶已经完全变色,并且开始纷纷飘落。

秋叶的颜色从深绿逐渐转变为金黄色、橙黄色或红黄色,林间、街头、公园等地铺满了一片金黄的世界。

这些金黄的秋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飘然而下的景象令人陶醉。

二、寒意逼人的清晨随着霜降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尤其是清晨。

清晨的空气中弥散着一丝丝的寒意,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映照着大地上被霜覆盖的景象。

这些霜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美得令人不忍释卷于睡梦。

三、清澈的秋水在霜降的时候,江河湖泊水温开始下降,水面上也开始结起了一层薄霜。

这层薄霜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层薄纱,映照着周围的景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清澈的秋水中的霜映出了五彩斑斓的光芒,美得似乎难以言表。

四、丰收的季节霜降也是丰收的季节,尤其是在农田中,丰收的景象格外引人注目。

稻谷、玉米、红薯等庄稼都已经成熟,田野中一片丰收的景象。

农民们忙碌地收割着庄稼,笑脸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丰收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福气和喜悦的氛围。

五、迁徙的候鸟随着天气的转冷,一些候鸟开始从北方迁徙到南方。

这些候鸟飞行在空中,形成了壮观的大雁队列或鸿雁队列。

它们振翅飞过,发出的呼唤声回荡在大地上,给人以一种祥和、壮丽的感觉。

候鸟的迁徙让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智慧。

总之,霜降这个节气带来了许多迷人的自然景观。

无论是金黄的秋叶、寒意逼人的清晨,还是清澈的秋水、丰收的季节,甚至是迁徙中的候鸟,都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多样性。

让我们珍惜这美丽的季节,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我们才能一同欣赏到霜降节气带来的美景,并在这美景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①至,百②川③灌④河⑤。

泾流⑥之大,两涘⑦渚崖⑧之间,不辩⑨牛马。

于⑩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17)行,至于北海(18)。

东面(19)而视,不见水端(20)。

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叹曰:“野语(27)有之(28)曰‘闻道(29)百(30),以为莫己若(31)’者,我之谓(32)也。

且夫(33)我尝(34)闻少(35)仲尼(36)之闻(37),而轻(38)伯夷(39)之义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难穷(45)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46)矣。

吾长(47)见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语于海(53)者,拘于虚(54)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55)于时(56)也。

曲士(57)不可以语于道者,束(58)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59)知尔(60)丑(61)。

尔将可与语大理(62)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万川归之(64),不知何时止(65)而不盈(66);尾闾(67)泄之,不知何时已(68)而不虚(69)。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70)。

此其过(71)江河之流(72),不可为量数(7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气于阴阳(77)。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见少,又奚以(79)自多(80)?计(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泽(84)乎?计中国(85)之在海内,不似稊米(86)之在大仓(87)乎?号(88)物之数谓之万,人处(89)一焉(90)。

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车之所通(93),人处一焉。

先秦散文《秋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秋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秋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秋水》原文及鉴赏【导语】:天其运乎①?地其处乎②?日月其争于所乎③?孰主张是④?孰维纲是⑤?孰居无事推而行是⑥?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⑦?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⑧?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⑨?孰尽无事淫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③,两涘渚崖之间④,不辩牛马⑤。

大学语文《秋水》教案

大学语文《秋水》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秋水》一文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掌握《秋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

2. 分析《秋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庄子有什么了解?2. 介绍庄子及其代表作《庄子》。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秋水》,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秋水》的中心思想,强调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 提出本节课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秋水》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的现实意义。

二、深入分析1. 分析《秋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讲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中的观点对现代人的启示。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秋水》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1. 阅读与《秋水》相关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异同。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秋水》中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秋水时①至,百川灌②河③。

泾流④之大,两涘⑤渚⑥崖⑦之间,不辩⑧牛马。

于是⑨焉⑩河伯(11)欣然自喜,以(12)天下之美为尽(13)在己。

顺流而东(14)行,至于北海,东面(15)而视(16),不见水端(17)。

于是焉河伯始(18)旋其面目(19),望洋(20)向若(21)而叹曰:“野语(22)有之(23)曰,‘闻道百(24),以为莫己若(25)’者,我之谓(26)也。

且夫(2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28),而轻伯夷之义(29)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30)之难穷(31)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32)矣。

吾长(33)见笑于(34)大方之家(35)。

”[注释]①时:按照时令,名词作状语。

②灌:注入,流入。

③河:古时专指黄河。

④泾(jìng)流:水流。

泾:水脉。

⑤涘(sì):水边,河岸。

⑥渚(zhǔ)水中的沙洲。

⑦崖:高峻的山边或岸边,这里指高的河岸。

⑧辩:同“辨”。

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⑩焉:啊。

(11)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名叫冯(píng)夷。

(12)以:认为。

(13)尽:全。

(14)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15)东面:即“面东”,朝东。

(16)视:远望。

(17)端:尽头。

(18)始:才。

(19)旋其面目:转过他的头来。

面目,借代头部。

另一种解释认为,北海在黄河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才能望海,转过头来,只能望河,所以此处应理解为“改变了他的表情”,即由自傲变为惭愧。

(20)望洋:或作“盳洋”、“望羊”,连绵词,迷惘远视的样子。

(21)若:海神,即北海若。

(22)野语:俗语。

(23)之:此,指这样的话。

(24)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道,道理。

百,泛指多。

(25)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若,如,比得上。

(26)我之谓:即“谓我”,说的是我。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27)且夫:表示进层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而且”、“再说”。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原文、译文及注释)

秋水(节选)(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庄周【题解】《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

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

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

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

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六、板书设计
秋 水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秋水
2005年4月4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