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_张晓楠

合集下载

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

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

1861 引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超过一半。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在胶结、压实和溶蚀等成岩作用改造下使得次生孔隙和裂缝非常发育,导致其孔隙结构异常复杂[1]。

一般而言,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可分为铸模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等,这些复杂多变的孔隙结构会对碳酸盐岩的弹性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增加碳酸盐岩储层地震定量刻画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岩石孔隙结构表征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和流体识别具有重大意义。

实验室测量是识别或半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利用岩石薄片分析、CT扫描和扫描电镜等成像技术及高压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测量获取可以表征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如比表面积、喉道、孔喉比、孔隙尺寸分布和孔隙形状(孔隙周长与孔隙面积的比值)等[2]。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测试方法尽管可以准确成像岩石内部固体颗粒与孔隙的复杂几何形状,但是有限的岩芯样品难以获取准确、全面的孔隙结构分布特征的连续性评价。

目前,孔隙结构测井评价聚焦单一孔隙结构预测,如声波和电阻率测井分别用于估算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缺少多重孔隙结构同步评价技术。

岩石物理模型搭建了岩石物性参数和孔隙结构与弹性性质之间的量化关系,为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常用于研究碳酸盐岩孔隙结构的等效介质理论,包括Mori-Tanaka (MT)模型、Kuster-Toksoz (KT)模型、自相容近似模型 (SCA) 和微分等效介质理论 (DEM)等。

这些基于单一孔隙纵横比假设的理论模型难以准确描述复杂多重孔隙碳酸盐岩储层。

为此,碳酸盐岩储层多重孔隙类型反演杜苗1 张盟勃2,3 刘峰2,3 巨美歆2,3 罗晓芸11.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16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16摘要: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和孔隙类型多样等特征,显著影响了岩石弹性性质和地震响应,给地震定量解释带来了巨大挑战。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范文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范文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深入,岩心含油饱和度的准确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含油饱和度测定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往往存在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精度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核磁共振(NMR)技术因其非破坏性、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在岩心含油饱和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2D-NMR)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以期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概述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采集和处理二维谱图信息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在岩心含油饱和度研究中,2D-NMR技术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谱图信息,包括不同类型流体的弛豫时间分布、孔隙结构等,从而为含油饱和度的准确测定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样品准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进行干燥、切割和磨平等处理,以获得适用于核磁共振测试的样品。

2. 核磁共振测试: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仪对样品进行测试,采集不同类型流体的弛豫时间分布等信息。

3. 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采集的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二维谱图。

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岩心含油饱和度的信息。

4. 模型建立:根据岩心的地质特征、孔隙结构等信息,建立含油饱和度与核磁共振谱图之间的关系模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对岩心样品进行测试,得到了丰富的谱图信息。

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流体的弛豫时间分布、孔隙结构等信息。

2. 结果分析:根据建立的模型,可以对岩心含油饱和度进行准确测定。

与传统的含油饱和度测定方法相比,2D-NMR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2D-NMR技术还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岩心信息,如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

五、讨论与展望1. 讨论: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在岩心含油饱和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间生态保护修复为目标"主要开展全国林草湿分布 区不同尺度的生态地质调查"摸清地上地下一体化 生态本底"识别和诊断重大生态问题"强化对自然 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的分析"提出基于自 然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为科学编制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合理部署生态修复工程'高效辅助生态保护 修复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 本文总结了 )*#0 年以 来该工程取得的主要进展与阶段性成果"旨在为科 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基于地球系统 科学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聂洪峰# 肖春蕾# 戴 蒙# 刘建宇# 尚博# 郭兆成# 贺 鹏# 欧阳渊) 雷天赐1 李文明N 周传芳O 姜琦刚P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成都"P#**!# 1'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N1*)*O N'中国地质 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Q#**ON O'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中心哈尔滨"#O**** P'吉林大学长春"#1**#)
图 !"生态地质系统概念模型示意图# $% &'()!"*+,-./01234+5.3+6.-+(.+3+('-237870.4## $%$
)"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围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 同体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统筹地上 地下"综合应用高分辨率遥感'生态地质线路调查' 生态地质剖面测量'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以及大数据 分析等技术方法"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 需求" 开展不同尺度生态地质调查* 在宏观尺度上" 侧重调查分析生态空间的格局变化与地质条件之间 的相互制约影响"识别重大生态问题的分布状况+ 在 重点区域尺度上"着重查明生态问题的成因"评价生 态状况'生态地质的脆弱性与适宜性+ 在关键地段尺 度上"则重点研究生态 8地质交互带的垂向结构'物 理化学特征及演变* 同时"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 与技术方法的应用"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综合研究"

石南地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关系

石南地区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关系

95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工 业 技 术1 地层水垂向分布特征石南地层水资料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及头屯河组地层。

地层水矿化度无论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变化较大,其中矿化度最小值为7.51g/L,最大值为38.19g/L。

石南地区侏罗系地层地层水矿化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及层位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变化,水型在纵向上具有多相性的特征:从白垩系到侏罗系头屯河组为CaCl 2型,西三窑组地层水为NaHCO 3型和CaCl 2型,两种水型交替出现,在不同的井区地层水矿化度和水型不一样。

而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地层水矿化度略低于上覆地层且水型也转变为NaHCO 3型水。

从总体上看从白垩系到侏罗系头屯河组地层为正向的水化学剖面,而从侏罗系头屯河组到八道湾组地层地层水局部区域出现矿化度“上大下小”的反向水化学剖面,且水型也由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的CaCl 2型→NaH CO 3型和Ca Cl 2→N aH CO 3型→N aH CO 3型,由此可看出NaHCO 3型处于地层的深部,而通常油田水的深部区域应为高矿化度CaCl 2型,产生这种水型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层在侏罗系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大。

2 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2.1侏罗系八道湾组石南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水型为NaHCO 3型,地层水矿化度为7~8g/L,平面上矿化度没有明显的变化,阴离子含量顺序主要为C l ->HC O 3->S O 42->C O 32-,具有较高含量的HC O 3-、SO 42-根离子。

2.2侏罗系三工河组石南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地层水为NaH CO 3型,矿化度在石南4井区南面及石201井为8g /L 左右,为矿化度的低值区,而矿化度在石南15井为20g/L左右,为高值区,夏盐3、盐001井矿化度也为20g/L 左右,由矿化度分布情况可看出该层系地层水矿化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说明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期石南4井区为一古隆起,而石南4井区以北为一古沉积凹陷。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汇编(B辑)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二〇〇四年六月目录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2.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的开发(KGCX1-SW-02)3.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1-SW-03)4.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KZCX1-SW-04)5.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KGCX1-SW-05)6.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KGCX1-SW-06)7.若干纳米器件及其基础(KJCX1-SW-07)8.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KJCX1-SW-08)9.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KGCX1-SW-09)10. 微系统器件及共性技术(KGCX1-SW-10)11.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KSCX1-SW-1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KZCX1-SW-12)13. 重要外来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KSCX1-SW-13)14. 煤炭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核心技术研发(KGCX1-SW-14)15.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KGCX1-SW-15)16. 中国信息化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软件研究开发(KGCX1-SW-16)17. 造血干细胞及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基因组学研究(KSCX1-SW-17)18. 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KZCX1-SW-18)19.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KZCX1-SW-19)20. 开放式和智能化的数控系统平台及产业化(KCCX1-SW-20)21. 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与标志性工程建设(KCCX1-SW-22)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一)基础科学局1.空间对地观测与应用研究(KJCX2-SW-T01)2.恒星形成的亚毫米波研究(KJCX2-SW-T02)3.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KJCX2-SW-T03)4.空间太阳望远镜相关跟踪器和自动调焦系统研制(KJCX2-SW-T04)5.脉冲星接受机研制及相关技术研究(KJCX2-SW-T05)6. 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KJCX2-SW-L01)7. 微系统动力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KJCX2-SW-L02)8. 海洋石油开发中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KJCX2-SW-L03)9.飞行与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和仿生技术(KJCX2-SW-L04)10.微重力科学若干基础性研究(KJCX2-SW-L05)11.数学与系统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KJCX2-SW-S01)12.现代数学基础及应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KJCX2-SW-S02)13.超弦/M—理论研究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KJCX2-SW-S03)14.高温超导移动通讯基站接收机子系统样机的研制(KJCX2-SW-W01)15.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KJXC2-SW-W02)16.高场核磁共振及其在蛋白质与药物结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KJCX2-SW-W03)17.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ZnO及其器件研究(KJCX2-SW-W04)18.极低温条件的实现和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研究(KJCX2-SW-W05)19.新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KJCX2-SW-W06)20.多学科平台散裂中子源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KJCX2-SW-W07)21.磁性金属量子点的制备与研究(KJCX2-SW-W08)22.维生素D系列及其中间体光化学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研究(KJCX2-SW-H01)23.生物质洁净转化与利用中的绿色化学研究(KJCX2-SW-H02)24.微结构控制的界面膜组装与生物膜模拟(KJCX2-SW-H03)25.硫属化物溶剂热晶体生长(KJCX2-SW-H04)26.先进核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KJCX2?SW?N01)27.超重核性质及其合成途径与强子激发态、胶球性质的理论研究(KJCX2?SW?N02)28. 同步辐射高压高温实验技术及地幔地核重要矿物的物性研究(KJCX2?SW?N03) 29.新元素合成前期研究(KJCX2-SW-NO4)30.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工程二期预制研究(KJCX2?SW?N05)31.同步辐射生物平台的建立及应用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KJCX2?SW?N06)32.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探测器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KJCX2-SW-NO7)33.HT-7准稳态高参数先进运行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研究(KJCX2-SW-N08)34.超快强场量子相干控制若干前沿问题研究(KJCX2-SW-N09)(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1.若干重要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A)2.重要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和分子进化(KSCX2-SW-101B)3. 微生物重要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研究(KSCX2-SW-101C)4.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控和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KSCX2-SW-102)5.种群暴发及其崩溃机理的研究(KSCX2-SW-103)6.植物的濒危机制和保护原理研究(KSCX2-SW-104)7.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及其生态效应(KSCX2-SW-105)8.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重要植物类群进化适应机制研究(KSCX2-SW-106)9.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相互关系及服务功能的研究(KSCX2-SW-107)10.种子植物生殖器官演化与系统发育重建(KSCX2-SW-108)11.生境岛屿化及其生态学效应的实证研究(KSCX2-SW-109)12.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KSCX2-SW-110)1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水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KSCX2-SW-111)14.极端嗜热微生物遗传过程及环境适应性机制的蛋白互作分析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KSCX2-SW-112)1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3)16.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KSCX2-SW-114)17.川西北地区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理(KSCX2-SW-115)18.植物对干热河谷地区环境胁迫的适应机理(KSCX2-SW-116)19.种子顽拗性的机理及其长期保存技术(KSCX2-SW-117)20.遗传漂变和栖息地空间结构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KSCX2-SW-118)21.珍稀濒危陆栖脊椎动物种群与栖息地可生存力分析(KSCX2-SW-119)22.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KSCX2-SW-120)23.生殖系统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201)24.抗原提呈细胞功能表型的异常变化与免疫机制(KSCX2-SW-202)25. 脂类代谢细胞活动的调控及其相关疾病的机理(KSCX2-SW-203)26.药物成瘾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KSCX2-SW-204)27.人类重要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KSCX2-SW-206)28.重要肝病相关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整合研究(KSCX2-SW-207)29.胆固醇吸收过程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与重要疾病的关系(KSCX2-SW-208)30.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以及蛋白质异常积聚和降解的研究(KSCX2-SW-209)31.细胞凋亡调节的分子机制与抗癌先导物的筛选(KSCX2-SW-210)32.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研究(KSCX2-SW-211)33.T细胞介导自身免疫分子机制及肽疫苗的研究(KSCX2-SW-212)34.人源化抗体及相关技术研究(KSCX2-SW-213)35.重要神经功能蛋白错误折叠机理研究(KSCX2-SW-214)36.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研究(KSCX2-SW-215)37.HI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KSCX2-SW-216)38.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及应用研究(KSCX2-SW-217)39.组织工程技术平台的建立(KSCX2-SW-218)40.重要生物恐怖病原侦检技术的基础研究(KSCX2-SW-219)41.炭疽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确证研究(KSCX2-SW-220)42.情绪调节机制对儿童环境适应与创新的影响(KSCX2-SW-221)43.脑发育、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KSCX2-SW-222)44.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与算法研究(KSCX2-SW-223)45.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防治及相关机理研究(KSCX2-SW-301)46.畜禽水产疫病发生的生物学机理及其防治(KSCX2-SW-302)47.动物分子发育机理与遗传育种研究(KSCX2-SW-303)48.小麦超高产、优质育种的分子机理研究与新品种选育(KSCX2-SW-304)49.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转录图谱的建立和分析(KSCX2-SW-305)50.杂交稻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的研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KSCX2-SW-306)51.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KSCX2-SW-307)52.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KSCX2-SW-308)53.单子叶植物水稻形态模式发育分子机理的研究(KSCX2-SW-309)54.盐芥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前期基础研究(KSCX2-SW-310)55.高等植物环境耐受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抗逆性转基因植物的培育(KSCX2-SW-311)56.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KSCX2-SW-312)57.云南美登木和棉花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KSCX2-SW-313)58.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4)59.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病毒杀虫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KSCX2-SW-315)60.动植物高效表达系统的建立(KSCX2-SW-316)61.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飞蝗两型转变的分子调控机理(KSCX2-SW-317)62.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KSCX2-SW-318)63.兰花种质资源收集、新种质的创制和开发利用(KSCX2-SW-319)64.中国特异猕猴桃遗传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研发(KSCX2-SW-320)65.特色观赏植物的种质创制和资源开发(KSCX2-SW-321)66.空间生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KSCX2-SW-322)(三)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1.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演化(KZCX2-SW-117)2.我国自然环境分异耦合过程与发展趋势(KZCX2-SW-118)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KZCX2-SW-119)4.我国环境敏感带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分辨率环境记录(KZCX3-SW-120)5.珠江三角洲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KZCX3-SW-121)6.青藏高原北部下地壳深部岩浆作用对地壳增厚动力学过程的指示(KZCX3-SW-122)7.陨石研究及其对地球圈层物质组成的认识(KZCX3-SW-123)8.地球深部水流体的实验地球化学(KZCX3-SW-124)9.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拉张及其成矿作用(KZCX3-SW-125)10.晚中生代以来跨太平洋鱼类动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KZCX3-SW-126)11.早期哺乳动物系统发育研究(KZCX3-SW-127)12.中国西部典型沉积盆地优质油藏形成条件及动力学过程(KZCX3-SW-128)13.中国重要断代的界线层型以及年代地层数值化研究(KZCX3-SW-129)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早期演变(KZCX3-SW-130)15.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KZCX3-SW-131)16.卫-卫跟踪的重力场恢复和应用研究(KZCX3-SW-132)17.我国新生代构造尺度环境演变及其机制(KZCX3-SW-133)18.西南水电开发重大高难地质工程信息获取与安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KZCX3-SW-134)19.中国东部超深岩石对地球物质循环的指示(KZCX3-SW-135)20.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报方法(KZCX3-SW-136)21.新疆铜金、钾盐紧缺矿产重点区带成矿条件与隐伏矿床预测示范研究(KZCX3-SW-137)2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KZCX2-SW-210)23.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KZCX2-SW-211)24. 珠江河口及近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KZCX2-SW-212)25.华北盛夏强烈天气发生机理及其中尺度数值预报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KZCX3-SW-213)26.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KZCX3-SW-214)27.海藻资源高值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新途径(KZCX3-SW-215)28.南海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构效及其与生长环境的关系(KZCX3-SW-216)29.北京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探测与分析(KZCX3-SW-217)30.南水北调背景下华北地区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研究(KZCX3-SW-218)31.大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机理研究(KZCX3-SW-219)32.晚第四纪中国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中的海洋古环境特征(KZCX3-SW-220)33.华北地区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研究(KZCX2-SW-317)34.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KZCX2-SW-318)35.长江上游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及生态屏障建设对策研究(KZCX2-SW-319)36.东北地区10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2-SW-320)37.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38.青海盐湖卤水提锂工业化技术研究(KZCX3-SW-322)39.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环境影响研究(KZCX3-SW-323)40.干旱区雨养生物防风固沙体系的水环境研究(KZCX3-SW-324)41.地球科学数据信息导航系统建设(KZCX3-SW-325)42.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物质平衡及其对生态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三工河流域为例)(KZCX3-SW-326)43.新疆近50年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CX3-SW-327)44.基于网络的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28)45.内陆河(黑河)水-土-气-生观测与综合研究(KZCX3-SW-329)46.长江上游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与调控技术研究(KZCX3-SW-330)47.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KZCX3-SW-331)48.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系统物质循环研究(KZCX3-SW-332)49.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SW-333) 50.生态安全相关要素的定量遥感关键技术研究(KZCX3-SW-334)51.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发展战略(KZCX3-SW-335)52.中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KZCX3-SW-336)53.非典型肺炎(SARS)控制和预警地理信息系统(KZCX3-SW-337)54.定量遥感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KZCX3-SW-338)55.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KZCX3-SW-339)56.典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KZCX2-414)57.长江中游生态系统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415)58.东北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潜力、稳定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KZCX2-416)59.我国东南地区高度集约化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机制及合理调控(KZCX3-417)60.典型人工用材林与防护林衰退机理及可持续经营研究(KZCX3-418)61.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KZCX3-419)62.CERN生态环境数据开发与共性关键技术(KZCX3-420)6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区域环境效应研究(KZCX3-421)64.水蚀预报模型研究(KZCX3-422)65.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发展模式研究(KZCX3-423)66.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机理研究(KZCX3-424)67.森林水文过程及流域水资源调控机理(KZCX3-425)68.亚热带农业生态圈生物过程驱动的物质循环研究(KZCX3-426)69.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与生态环境效应(KZCX3-427)70.华北地区典型流域地下水资源预测与可持续管理研究(KZCX3-428)(四)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1.高可信软件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KGCX2-105)2.网络安全防护若干关键技术与防范实验平台(KGCX2-106)3.大功率、多功能水下遥控作业平台关键技术研究(KGCX2-107)4.互联网应用基础软件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和软件(KGCX2-108)5.图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KGCX2-SW-101)6.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KGCX2-SW-102)7.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KGCX2-SW-103)8.“结构化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KGCX2-SW-104)9.超强超快激光综合实验平台及前沿交叉研究(KGCX2-SW-105)10.量子结构、量子器件的基础研究(KGCX2-SW-106)11.新型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研究(KGCX2-SW-107)12.微系统若干前沿技术研究(KGCX2-SW-108)13.空间冷原子钟的应用基础研究(KGCX2-SW-110)14.环境水体污染的激光在线监测技术研究(KGCX2-SW-111)15.量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KGCX2-SW-112)16.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固定为全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A)17.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合成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KGCX2-206B)18. 气固两相反应系统研究和设计软硬件技术平台的建立(KGCX2-207)19. 重油(渣油)催化裂解制烯烃催化剂及新工艺(KGCX2-208)20. 单壁纳米碳管大量制备技术及其储氢应用研究(KGCX2-209)21. 高性能工业燃气轮机叶片材料与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210)22. 重污染的硝化、氧化和还原反应洁净新工艺研究与开发(KGCX2-SW-201)2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含氟质子交换膜的研制(KGCX2-SW-202)24. 苛刻条件下材料摩擦磨损与防护(KGCX2-SW-203)25.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炭纤维的研制(KGCX2-SW-204)26.介观层次上低维与块体无机复相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KGCX2-SW-205)27.生物质高值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工程(KGCX2-SW-206)28.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工程(KGCX2-SW-207)29. 高性能聚丙烯腈炭纤维实验线设备改造(KGCX2-SW-208)30. 细胞凋亡的化学基因学研究(KGCX2-SW-209)31. 3MW生物质气化高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KGCX2-306)32.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KGCX2-307)33.光声智能火灾探测与清洁高效灭火的研究(KGCX2-308)34.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与综合利用(KGCX2-SW-301)35. 深部地下工程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KGCX2-SW-302)36. 电动汽车驱动单元的研究开发(KGCX2-SW-303)37.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KGCX2-SW-304)38. 海洋波浪能独立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KGCX2-SW-305)39. 超导储能系统的研究(KGCX2-SW-307)40. 干煤粉复合床气化工艺的研究与开发(KGCX2-SW-308)41. 光通信用关键元件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KGCX2-405)42. 月球探测关键科学技术攻关(KGCX2-406)43. 空间环境预报及关键技术研究(KGCX2—407)44. 空间太阳望远镜关键技术攻关(KGCX2-408)45.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关键科学问题研究(KGCX2-SW-402)46. 星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KGCX2-SW-403)47. 糖脂肪酸酯表面活性剂的中试开发(KGCX2-501)48. 镍钴羰基化精炼工艺与超细镍粉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2)49. 年产500吨无水氯化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KGCX2-503)50. 西部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清洁冶金分离技术(KGCX2-504)51. 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开发(KGCX2-505)52. 高效柴油降凝剂中试及产业化(KGCX2-SW-501)53. 西部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与应用示范(KGCX2-SW-502)54. 新疆特产资源沙枣胶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KGCX2-SW-503)55. 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KGCX2-SW-504)56. 农业生产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武陵山地区的开发应用(KGCX2-SW-505)57. 新疆雪莲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KGCX2-SW-506)58. 新疆草花总黄酮抗血栓制剂的研究(KGCX2-SW-507)59. 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KGCX2-SW-6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重大项目简介1.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KZCX1-SW-01)项目主管:首席科技专家:黄耀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依托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管专业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起止时间:2001年8月至2005年12月参加人数:324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0人,辅助人员3人,博士后20人,在读博士60人,在读硕士90人,其他1人。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

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含量王哲;聂亚光;陈倩倩;刘文齐;刘晓东【摘要】以东南极罗斯岛地区的3个湖泊沉积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仪获得了沉积物样品的光谱曲线,讨论了东南极罗斯岛湖泊沉积物的光谱特征.在沉积物化学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将样品分成建模集和验证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光谱与化学元素指标的对应关系矩阵,通过验证集预测值和测定值之间的误差参数比较,发现研究的20种元素含量均能和光谱曲线建立有效的计算关系,其中,N、C、H、Mn、Ba、P、A1、Fe、K、Se、As和Hg等元素能够达到相当精确的预测水平(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 >0.90).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分析东南极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是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期刊名称】《极地研究》【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7页(P317-323)【关键词】东南极;湖泊沉积物;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化学元素【作者】王哲;聂亚光;陈倩倩;刘文齐;刘晓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安徽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26【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南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场所。

在南极无冰区分布着众多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部分出露于冰盖前缘,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后在低洼地积聚冰融水发育形成的。

整个湖泊系统(包括湖泊水体、湖泊生物和湖泊沉积物)的演化记录了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历史,是恢复南极无冰区古环境演变的理想地质载体[1-4]。

因此,通过合适的方法从这些载体中获取多种生态环境特征信息,结合精确的定年,可重建千年、百年甚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西昆仑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罗伟;李佑国;彭静;张小静【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6(040)004【摘要】采用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和异常下限衬值滤波法对西昆仑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圈定了各元素的衬值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方法所获衬值异常的叠合部分作为新的异常边界,重新圈定单元素异常和多元素组合异常。

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识别异常,根据异常区元素浓集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区内Au、Ag、Cu、Pb、Zn、Sb、Sn、W具有较明显的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在找矿方面应重点寻找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热液型铅锌矿、热液型锑矿、花岗岩型钨锡矿、斑岩型铜矿以及岩金矿床。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1 ∶ 200 000 geochemical stream sediment survey, the authors delineated the single element contrast value anoma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ubinterval area median contrast filtering" and "outlier contrast filtering" respectively. The o⁃verlap contrast value anomalies by the two methods were taken as a new anomaly border to re⁃delineate single element anomaly and multi⁃element association anomal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by the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of contrast value anomalie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the overlapped portion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identified for the anomaly. According to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ntration elements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It is held that this area has obvious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and ore prospectsof Au, Ag, Cu, Pb, Zn, Sb, Sn, W, and the prospecting work should focus on hydrothermal Cu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hydrothermal Pb⁃Zn ore deposit, hydrothermal Sb ore deposit, granite⁃type W⁃Sn ore deposit, porphyry Cu ore deposit and rock gold ore deposit.【总页数】6页(P722-727)【作者】罗伟;李佑国;彭静;张小静【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四川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德阳 618000;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四川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德阳 618000;中国人民警察部队黄金第五支队,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相关文献】1.勘查地球化学分区在化探异常评价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四川木里~盐源地区1∶5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例 [J], 梁世全;问娣;黄小万2.钦杭成矿带南段文地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J], 吕文超;周永章;张焱;陈庆;安燕飞;谈昕;王琨3.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西昆仑火烧云地区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J], 余元军; 晋红展; 曹长胜4.西昆仑瓦仍孜拉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J], 张强;呼冬强;谢月桥5.基于滑动窗口对数标准离差法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以青海多彩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为例 [J], 石文杰;魏俊浩;谭俊;王凤林;葛心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边飞;杨海涛【摘要】加给陇洼金矿区火山岩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和玄武玻璃.SiO2(46.39%~52.93%)和Na2O+K2O(3.14%~3.96%)含量较低,Na/K>3.5,组合指数δ 为1.16~3.27,属拉斑玄武岩.金矿区所采样品都表现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平滑分布模式,轻重稀土弱分异,Eu、Ce异常不明显,整体表现出与OIB(洋岛玄武岩)高度一致的稀土图谱.在A-T-K和FeO*-MgO-Al2O3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位于OIB区域;Th/Zr-Nb/Zr和Th/Hf-Ta/Hf判别图上所有点落入大洋板内玄武岩区.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洋岛玄武岩特征,表明该地区中二叠世曾发育洋壳建造.【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2页(P179-180)【关键词】加给陇洼金矿区;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洋岛玄武岩(OIB)【作者】边飞;杨海涛【作者单位】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4古特提斯洋的封闭及其后华北块体、扬子块体及羌塘-昌都块体的汇聚作用造就了松潘带西部的巴颜喀拉山,它不仅是褶皱造山的典型代表,也是一条重要的金属成矿带,被誉为中国“十大矿产资源基地”,因此,该区的地质演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5]。

由于岩浆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过程存在密切的联系,巴颜喀拉造山带内广泛出露的岩浆岩是探讨该造山带区域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对像,对成矿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则是针对大场整装勘查区内的加给陇洼金矿区出露的中二叠世火山岩进行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该地区的自二叠纪起至成矿阶段的构造演化,为建立成矿模型提供一定的动力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山及巴颜喀拉成矿带的形成过程提供必要的信息。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2024年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范文

《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储层分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碳酸盐岩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储层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基于这些特征的储层分类,以期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样品本研究选取了某地区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

通过对样品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三、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1. 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洞孔、裂缝孔等。

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溶洞孔和裂缝孔对提高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和孔隙度测量,我们发现在不同尺度下,各类型孔隙的分布和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 孔喉特征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特征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运移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实验,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喉大小、形态及连通性。

结果表明,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小的孔喉半径和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受到限制。

四、储层分类研究基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我们进行了储层分类研究。

根据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储层渗透率等因素,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分为以下几类:1.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和运移能力,是油气开发的主要目标。

2. 低孔隙度、高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虽然孔隙度较低,但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对流体的运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高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这类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但渗透率较低,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渗透率。

4. 复杂结构型储层:这类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结构和连通性,需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论通过对典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我们揭示了该地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分布及孔喉特征。

中国西部冰川冰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西部冰川冰尘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s t u d y , t h e g r a i n s i z e , t o t a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a n d t e n h e a v y me t a l s( S c , V , Cr , Ni , C u , Co , As ,
大于 2 0 g m, 总 的重 金属 含量 在七 一 冰川 最高 , 其 值 为( 5 0 7 . 6 1 士 2 2 . 5 3 )m g / k g , 木 扎尔 特 冰川最 低 , 其值为
( 4 0 . 0 6  ̄1 2 . 4 2 ) mg / k g 。冰尘 中各重 金属 元素 含量 与粒径 呈反相 关关 系,说 明粒径 越小 ,重金属 元素 含量越 高; 各 重金 属元 素 含量 与总 有机 碳 和黏 土含 量呈 正 相关 关 系,但 相关 性 不显 著,说 明冰尘 中含量 较低 的黏 土 和 总有机 碳对 重金属元 素 的吸附能 力较 弱 。 富集 因子表 明,除木扎 尔特冰 川 中 C d的富集系 数大 于 1 0之外 ,其 他元素 的富集 系数都 在 1附近,说 明冰尘 中的重 金属元 素主要 来 自岩石风化 物和 土壤粉尘 。 关键 词:冰川 ;冰尘 ;重 金属 ;青藏 高原
e n r i c h me n t p a t t e n r of h e a v y me t a l s i n t h e c r y o c o n i t e a s we l l a s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mo n g h e a v y me t a l s a n d c r y o c o ni t e g r a i n s i z e ,c l a y c o n t e n t a nd t o t a l o r g a ni c c a r b o n we r e a n a l y z e d. We f o u nd t h a t t h e c r y o c o n i t e g r a i n s i z e r a n g e s

黄土高原西北缘末次冰期晚期以来黄土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

黄土高原西北缘末次冰期晚期以来黄土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

黄土高原西北缘末次冰期晚期以来黄土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孙玉芳;强小科;徐新文;李续彬;李鹏;赵辉【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1(054)005【摘要】We have carried out a detailed rock magne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Jingyuan and Gulang sites, northwestern margin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including low-fiel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χ), frequency-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λχfd%),temperature-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λχ-T),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IRM) and hysteresis loop.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Jingyuan and Gulang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main magnetic mineral in paleosol and loess is magnetite, where there are maghemite and hematite as well. The maghemite content in paleosol is more than that in loess. Superparamagnetic (SP) and stable single domain (SSD)ferrimagnetic grains are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pedogenesis. Cross plots of Mrs/Ms vs. Bcr/Bc indicate that the mean magnetic grain size in loess and paleosol are pseudo-single domain (PSD).But, the mean diameter of magnetite in loess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in paleosol, and closer to the range of multi-domain (MD). It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less fine-grained magnetite are generated in loess than in paleosol, for there are coarser magnetic particles transported from the source area of eolian to loess layer than to paleosol layer. Although themajor factor leading to high susceptibility in SO is the climate, the effect of coarse magnetic particles from dust source can not be ignored.%以黄土高原西北缘的靖远和古浪剖面(包含黄土层L1上部和占土壤层SO)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样品进行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热磁曲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磁滞回线等测定.结果表明,靖远和古浪L1黄土和SO古土壤具有相似的岩石磁学特征.磁性矿物含量相对较低,载磁矿物均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磁赤铁矿和赤铁矿,且SO占土壤中的磁赤铁矿含量要高于L1黄土.靖远和古浪剖面L1黄土和SO古土壤的亚铁磁性矿物平均粒度都分布在准单畴(PSD)范围,并且L1黄土平均粒径比SO古土壤更靠近多畴(MD)范围.通过与黄土高原东部黄土剖面L1黄土和SO古土壤的磁化率对比分析,认为导致靖远和古浪SO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因素是气候,但是,研究区受物源影响较大,来自粉尘源区的粗颗粒磁性矿物对磁化率贡献不可忽略.【总页数】9页(P1310-1318)【作者】孙玉芳;强小科;徐新文;李续彬;李鹏;赵辉【作者单位】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7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8【相关文献】1.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J], 龙进;贾玉连;张智;彭学敏;凌超豪;王朋岭2.黄土高原南部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J], 穆燕;秦小光;殷志强3.黄土高原北缘中部末次冰期冰楔假型的发现及意义 [J], 王建勇;张绪教;何泽新;赵秋晨;何祥丽;盛余应4.末次冰期以来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岩石磁学空间特征 [J], 强小科;孙玉芳;陈艇;高新勃;赵辉;徐新文5.黄土高原全新世风成沉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 [J], 邓成龙;朱日祥;袁宝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吴家坪组富Li-REE-Nb-V黏土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找矿意义

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吴家坪组富Li-REE-Nb-V黏土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找矿意义

第59卷第6期2023年1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59 No. 6November,2023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吴家坪组富Li-REE-Nb-V 黏土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找矿意义周伟,祁晓鹏,张嘉升,徐磊,杨杰,王璐,高景民(中陕核工业集团地质调查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00)[摘要]沉积型锂矿主要产于黏土岩中,黏土岩的主微量元素可有效识别沉积物源及沉积环境。

本文首次报道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黏土岩锂、稀土、铌、钒等元素超异常富集的特征,基于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吴家坪组黏土岩的形成环境及沉积物源,并探讨扬子板块北缘锂、稀土找矿方向。

研究表明,镇巴地区吴家坪组黏土岩产于晚二叠世,发育于吴家坪组与阳新组的平行不整合界面之上,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黏土岩的Li2O最高品位0.39%,ΣREO(稀土氧化物总量)最高品位0.142%,V2O5最高品位0.26%,Nb2O5最高品位0.0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黏土岩形成于咸化-半咸化海水相,氧化-还原过渡、碱性的沉积环境,对应于黏土岩化阶段。

综合矿物学、地球化学、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吴家坪组黏土岩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锂元素的富集与火山岩受流体交代-淋滤有关。

扬子板块北缘广泛发育吴家坪组黏土岩,规模较大,锂、稀土、铌、钒综合成矿效果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重点关注与沉积间断面有关的关键金属矿产,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关键词]吴家坪组黏土岩地球化学特征找矿意义镇巴地区扬子板块北缘[中图分类号]P595;P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95-5331(2023)06-1145-12Zhou Wei, Qi Xiaopeng, Zhang Jiasheng, Xu Lei, Yang Jie, Wang Lu, Gao Jingmi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ujiaping Formation Li-REE-Nb-V-enriched claystone in the Zhenba area,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ir geological prospecting significance [J]. Geology andExploration, 2023, 59(6):1145-1156.0 引言锂属于稀散元素矿产,自然界发现的锂矿床有卤水型、伟晶岩型、沉积型三种(Kesler et al., 2012;孙文礼等,2021)。

便携式XRF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分析适用性评估

便携式XRF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分析适用性评估

便携式XRF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分析适用性评估徐少强;杨菲;刘爽;罗维均;彭韬【期刊名称】《地球与环境》【年(卷),期】2024(52)1【摘要】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该类土壤分析的适用性。

主要结果为:1)整体上,pXRF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有较好的分析能力;2)检测时长为120 s时能够兼顾精密度与检测效率;3)粒径从10目减小到200目时,Cu、Nb、Ba、Ce和Th的数据质量等级得到提高,其余15种元素不受影响;4)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显著提高了pXRF对同类土壤的分析能力,但对碎屑岩和玄武岩的风化壳土壤适用性低。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类型丰富,异质性大,单一检测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分析工作,亟需针对特定类型土壤构建检测模式,提高分析精确度,充分发挥pXRF的优越性能,助力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工作。

同时,本文还为优化pXRF分析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总页数】10页(P1-10)【作者】徐少强;杨菲;刘爽;罗维均;彭韬【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毕节市能源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相关文献】1.试论碳酸盐岩风化壳与喀斯特成土作用2.碳酸盐岩风化壳及喀斯特成土作用研究3.西南喀斯特地区石灰岩与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养分含量4.碳酸盐岩风化壳中的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5.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以贵州花溪灰岩风化壳剖面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XRD衍射岩性识别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

XRD衍射岩性识别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

XRD衍射岩性识别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付连明;申延晴;曹光福;辛小亮;张浩;刘佩煊【摘要】准噶尔盆地构造复杂,地层岩性类别多样,且钻井新工艺技术飞速发展,加大地层岩性识别的难度,易导致分层错误、卡层失准、取心漏失、套管少下等复杂事故发生.为了提高准噶尔盆地勘探效率,新疆油田引进XRD衍射岩性识别技术,并在准噶尔盆地20余口井上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结果表明,XRD衍射岩性识别技术的岩性识别准确率高,实现了岩性识别从定性化到定量化,能够现场快速分析识别火成岩、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并在特殊工艺下能够准确识别细末岩屑,为安全顺利钻井提供技术保障,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岩性识别技术.【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XRD衍射;岩性识别;工作原理;应用情况【作者】付连明;申延晴;曹光福;辛小亮;张浩;刘佩煊【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新疆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该地区地层岩性类别多样,且钻井新工艺飞速发展,加大地层岩性识别的难度,极易导致分层错误、卡层失准、取心漏失、套管少下等事故发生。

目前国内岩性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肉眼法定性岩性识别、岩屑图像采集岩性分析技术、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

肉眼法定性岩性识别,主要在肉眼下借助刻度放大镜并结合显微荧光薄片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进行岩性分析,但该方法对细小岩屑识别困难。

岩屑图像采集岩性分析技术,通过把细小岩屑成像放大后通过岩屑颜色区别砂泥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统计其含量,但这种方法统计误差大,局限性较强。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心含油饱和度的准确测定对于评估油田储量和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NMR)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岩心含油饱和度的研究中。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对岩心含油饱和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原理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地球物理方法,通过分析岩石样品中氢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获取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信息。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等优点,适用于岩心含油饱和度的研究。

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氢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氢原子是岩石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其磁共振信号能够反映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

2. 谱图分析:通过分析核磁共振二维谱图,可以获取岩石的T2谱、扩散系数等信息,从而推算出岩心的含油饱和度。

3. 影响因素:岩心的含油饱和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

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提高含油饱和度的准确性。

三、实验方法与过程1. 样品准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对其进行干燥处理,以便于进行后续实验。

2. 核磁共振实验:将岩心样品置于核磁共振仪器中,进行二维谱实验。

实验过程中需控制好温度、压力等参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取T2谱、扩散系数等信息。

通过对比不同岩心样品的谱图,分析其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

4. 含油饱和度计算:根据T2谱和扩散系数等信息,结合相关公式和模型,计算岩心的含油饱和度。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多个岩心样品进行核磁共振二维谱实验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不同岩石类型的T2谱特征差异明显,这反映了其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的不同。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物环境指标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物环境指标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物环境指标研究孟昌;孟庆泉;杜芳芳;杨进云;张曼;吴小斌;魏引杰;宋春晖【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1(029)002【摘要】发生于中生代-新生代之间的事件是地质历史上一次重大灾变和异常事件,因此白垩系-古近系之间的界线(K/T界线)就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河剖面海相上白垩统-古新统地层的岩性和沉积环境变化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重点利用沉积物色度、有机碳含量、碳酸钙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的明显异常变化,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论证并证实了该区分布于依格孜牙组和吐依洛克组之间5 cm厚的黏土层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K/T界线),它是白垩纪末期全球重大突变事件的沉积产物,记录了白垩纪末-古近纪初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它对丰富我国白垩纪-古近纪之间的事件研究、确定塔里木盆地地层年代序列以及恢复该地区古环境都具重要意义.【总页数】10页(P245-254)【作者】孟昌;孟庆泉;杜芳芳;杨进云;张曼;吴小斌;魏引杰;宋春晖【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北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J], 郭宪璞;苏新;丁孝忠2.塔里木盆地北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J], 郭宪璞;苏新;丁孝忠3.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J], 杜圣贤; 刘凤臣; 陈军; 高黎明; 宋香锁; 陈诚; 田兴磊; 张增奇; 刘书才4.山东平邑盆地PYZK01钻孔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及磁性地层特征研究 [J], 陈军; 田兴磊; 杜圣贤; 刘凤臣; 陈诚; 宋香锁; 杨斌; 高黎明; 梁吉坡; 仵康林5.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孢粉学特征简介--兼评中国东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J], 刘耕武;Dennis R.Braman;李伟同;Don Brinkman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项目类别 直接费用开始日期 结题日期

1 项目类别 直接费用开始日期 结题日期

D0302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5
2020-1-1 2022-12-31
22
郭倩
从开辟玄武岩定年新途径出发研 究细粒榍石的分选方法
D0305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5
2020-1-1 2022-12-31
中南祁连西缘肃北逆冲断层起始 23 师文贝 活动时间:中-低温热年代学制 D0305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4 2020-1-1 2022-12-31
74 曹馨 火星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研究 D041006
面上项目
64 2020-1-1 2023-12-31
75
李丽慧
陆相页岩结构面精细表征与三维 模型构建
D0705
D0403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5
2020-1-1 2022-12-31
27
夏冰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三维岩石 圈热结构重建
D0408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6
2020-1-1 2022-12-31
基于Krauklis波、LPLD事件和微 28 梁瑶 地震的综合水力压裂监测技术研 D0409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5 2020-1-1 2022-12-31
面上项目
63
陈棋福
长白山火山区的岩石圈精细结构 研究
D0402
新疆北部阿尔泰-东准噶尔地区 64 姚振兴 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深度偏移成
像研究
D0402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65 2020-1-1 2023-12-31 65 2020-1-1 2023-12-31 65 2020-1-1 2023-12-31 65 2020-1-1 2023-12-31 67 2020-1-1 2023-12-31 60 2020-1-1 2023-12-31 60 2020-1-1 2023-12-31 62 2020-1-1 2023-12-31 64 2020-1-1 2023-12-31 63 2020-1-1 2023-12-31 64 2020-1-1 2023-12-31 63 2020-1-1 2023-12-31 64 2020-1-1 2023-12-31

川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地层划分及有利储集岩分布

川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地层划分及有利储集岩分布

川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地层划分及有利储集岩分布曾琪1 胡欣1 屈海洲2,3 李泯星2,3 刘茂瑶2,3 李彦锋2,3 张祎蕾1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2.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3.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集层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摘 要 综合野外剖面、岩屑、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厘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底界线特征,划分出各岩性段,并分析了各段地层分布及有利储集岩的平面展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发育一套王坡页岩,顶界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吴二段、吴三段)。

②吴家坪组厚度介于37~249 m,由南西至北东方向先减薄再增厚再减薄,在lg70井区附近厚度可达249 m。

③吴家坪组有利的储集岩主要有颗粒灰岩、白云岩与凝灰岩三大类,颗粒灰岩累计厚度2~48 m,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双鱼石—龙岗西一带,往周边逐渐变薄;白云岩累计厚度1~25 m,主要分布在双鱼石st12井-st10井一带;凝灰岩累计厚度2~82 m,较厚的区域在sy001-1井和lg70井一带,向南西、北东向厚度逐渐减薄。

本次研究将对后期遴选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川西北部地区 晚二叠世 吴家坪组 地层划分 储集岩分布 凝灰岩DOI: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0.04.004Division of strata and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 rocks ofthe Upper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Zeng Qi1, Hu Xin1, Qu Haizhou 2,3 Li Min Xing2,3, Liu Mao Yao2,3, Li Yanfeng2,3, Zhang Yilei1(1. Branch of Chuanxibei Gas Field,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 Sichuan Jiangyou 621700.2.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3. Branch of deposition and accumulation, PetroChina Key Laboratory of carbonate reservoir, Chengdu,Sichuan 6105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cuttings, logging, field profile, seismic and paleont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p and bottom bound-ary of Wujiaping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are determined, each lithologic section is divided, and the 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d plan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vorable reservoir rocks in each section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A set of Wang-po shale is developed at the bottom of Wujiapi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The top boundary is in comformity contact with the underlying strata, and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members from bottom to top: Wu 1 member, Wu 2 member, Wu 3 member.②The thickness of Wujiaping formation is between 37 m and 249 m. The thickness of Wujiaping formation is thinned - thickened - thinn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the thickness can reach 249 m near the lg70 well area. ③The favorable reservoir rocks of Wujiaping formation are mainly granular limestone,dolomite and tuff. The cumulative thickness of granular limestone is 2~48 m, the distribution rang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of Shuangyushi-Longgangxi, and gradually thinned around. Tthe cumulative thickness of dolomite is 1~25 m,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of st12-st10. The cumulative thickness of tuff is 2~82 m. The thicker area of tuff is in the area of sy001-1 and lg70, and the thickness decreases gradually in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direction.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ill be of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favorab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later stage.Keywords: northwestern Sichuan; Wujiaping formation; stratigraphic classfication;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rock.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702163、41702122)、中国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科技合作项目(编号:2020CX010301)。

阿尔金山前带西段古近系陡坡型扇体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阿尔金山前带西段古近系陡坡型扇体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第30卷第4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4 2023年7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Jul.2023引用格式:赵健,王艳清,王兆兵,等.阿尔金山前带西段古近系陡坡型扇体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3,30(4):21-32.ZHAO Jian,WANG Yanqing,WANG Zhaobing,et al.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Paleo‐gene steep-slope fans in western segment of Altun piedmont[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23,30(4):21-32.阿尔金山前带西段古近系陡坡型扇体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赵健1,王艳清2,王兆兵1,李海鹏1,张成娟3,李雅楠1,唐丽1,张博策2,应敏1,钟世国4(1.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2.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钻采工艺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4.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青海海西817000)摘要: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柴10、阿探1井古近系碎屑岩获得油气突破,为了实现勘探扩展、寻找新的接替区带,亟需进行沉积砂体精细刻画及储层特征研究。

利用重矿物、岩心、薄片、物性、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开展沉积物源的重新厘定、砂体类型与分布及储层特征等研究,进而提出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带发育8个物源区,精细刻画8个物源区的边界及分布;研究区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碎屑岩为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水下扇相及滨浅湖滩坝微相;储层分选中等—差,泥质杂基含量中等—高,受沉积相带控制,冲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储层物性差,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扇相储层物性好,自山前带向盆地储层物性表现为“差—好—差”的特征;油气自生烃中心向山前带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受冲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致密储层遮挡,易于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扇相优质储集体中成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5,No.1第35卷第1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Feb.,2015DOI:10.3724/SP.J.1140.2015.01163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张晓楠,张灿,吴铎,周爱锋(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兰州730000)摘要:对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山地、高原及荒漠绿洲湖泊沉积物岩心采用高分辨率XRF元素扫描进行地球化学元素测试。

挑选其中XRF信号强度较高且信号相对稳定的Al、Si、Cl、K、Ca、Ti、Mn、Fe、Rb、Sr、Y、Zr等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泊元素组成与区域环境和湖泊类型密切相关;在我国西部湖泊中,沉积物元素组成主要以湖泊流水补给所带来的Al、Si、K、Ti、Rb等外源碎屑元素为主,外源碎屑元素的含量和组成受流域基岩状况、风化状况、植被覆盖程度以及以降水为主导的流域侵蚀作用强弱的控制,可用来指示流域降水量和相应的生态环境状况;Ca、Sr等强烈迁移元素的变化受湖泊水位、湖泊水化学特征和湖泊类型影响,可用来指示湖泊水文特征。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元统计分析;XRF岩心扫描分析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5)01-0163-12 运用湖泊沉积物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提取有效的气候环境信息,重建过去沉积环境的变化序列,是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常用方法之一[1-4]。

自然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中的无机化学元素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流域侵蚀带来的外源碎屑组分;二是湖泊水体中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所产生的内生沉淀组分[2,5-8]。

因此,其化学元素的组成受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与元素的赋存状态、固有的地球化学行为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关[2,5,8-10]。

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Ca、Sr等化学性质活泼、易迁移元素与碳酸盐化学沉淀过程相关[11-14],其富集既取决于湖泊历史水位与矿化度的变化,又与湖泊生产力密切相关[15-16]。

元素Al、Si、K、Ti在多数研究中均被认为是外源碎屑元素,一般与外源物质输入相关,尤其是Ti元素,其含量变化可能主要受物理风化作用以及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2,17-21]。

Zr元素多赋存于重矿物中,其在很多情况下与沉积物中粗颗粒含量有很高的相关性,或可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0202,2012CB956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102,41271221)作者简介:张晓楠(1989—),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E-mail:zhangxn2012@lzu.edu.cn通讯作者:周爱锋(1977—),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湖泊环境变化研究,E-mail:zhouaf@lzu.edu.cn收稿日期:2014-02-19;改回日期:2014-05-15. 文凤英编辑指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12,21]。

XRF岩心扫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应用于湖泊沉积物元素分析的新兴研究方法,具有快速、无损、高分辨率以及样品制备要求低等特点[21-23]。

目前XRF岩心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沉积物物源分析[24-25]、古洪水事件研究[26]、区域降水量重建[18]、海洋古生产力的估算[27-28]、流域土壤侵蚀历史及风化状况研究[29-30]、标志性气候事件的研究等各方面[17,28,31-32],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目前国内XRF岩心扫描分析方法因受XRF岩心扫描系统和精确的岩心切割分样设备较少等实验条件的制约,相对研究较少,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1,10,33-35]。

此外,由于XRF岩心扫描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新鲜的岩心剖面进行扫描,其扫描结果受到岩心含水量、粒度、有机质含量、裂隙以及岩心表面平整度的影响,因而只能获得半定量的元素结果[22,36-40]。

良好的前处理工作(将样品表面尽量处理平整和均匀)以及对测试条件的熟练把握都有助于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37],经过了良好的前处理过程并且在恰当测试条件下所得到的XRF岩心扫描结果可以用来代表元素的相对含量[17,33,38-39,41]。

湖泊沉积物化学元素的影响因素复杂,不同区域及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沉积物,其元素组成有何异同,元素对于区域环境的变迁如何响应以及响应强度等都有待研究。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在各种复杂而近似零乱的数据中提取出种种规律[10],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年 前的多数研究都是对单个湖泊元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来得到其元素分布规律及环境指示意义[2,17,42-44]。

尽管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许多湖泊中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然而对于某个大区域湖泊沉积物元素特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工作仍然缺乏。

而对一定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对于过去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取我国西部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湖泊,通过XRF岩心扫描获得湖泊岩心的元素组成,并对各湖泊中元素组成的差异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总结,尝试得到我国西部地区湖泊沉积物元素组成特征,并提取其中所含的环境、气候信息,从而加深对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所记录湖泊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湖泊选择从黄土高原西部经青藏高原到阿尔泰山地区(图1),包括了黄土高原西部中温带半干旱区(西海子、北联池)、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高原温带半干旱区(冶海、娘娘天池、草褡裢湖、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北翼高原温带半干旱区(苏干湖)、塔里木与东疆盆地温带干旱区(博斯腾湖)、天山山地中温带干旱区(大龙池)、额尔齐斯谷底中温带干旱区(乌伦古湖)和阿尔泰山地中温带半干旱区(黑湖、双湖、喀纳斯湖)等7个现代气候类型区的13个湖泊[45-49],现代气候类型跨越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

包括了山地湖泊、荒漠湖泊、绿洲湖泊、高原湖泊以及河流尾闾湖等湖泊类型(表1)。

2 研究方法在研究区内,根据湖泊情况分别采用奥地利UWITEC重力钻、UWITEC活塞钻和改进的机械钻对目标湖泊(表1)进行钻探,分别获取了2~51.47m的岩心,岩心就地包装好运回实验室,保存在4℃恒温冷库中。

进行XRF扫描分析前首先将岩心剖开,并将岩心表面处理平整,覆盖上Ultralene薄膜(4μm),随后使用荷兰产Avaatech XRF岩心扫描仪进行元素测试。

其中乌伦古湖、博斯腾湖、冶海、大龙池、黑湖、双湖、喀纳斯、苏干湖使用“10kv,1mA,10s;30kv,2mA,20s”的测试条件,扫描面积6mm(宽度)×10mm(长度),并以10mm分辨率进行测试。

娘娘天池、北联池、西海子、草褡裢、青海湖使用“10kv,1mA,20s;30kv,2mA,40s”的测试条件,扫描面积6mm(宽度)×2mm(长度),以2mm分辨率进行测试。

选取岩性分布均匀,岩心表面平整无裂隙、含水量较低(<10%)的玛纳斯湖湖泊岩心,分别用6mm(宽度)×2mm(长度)和6mm(宽度)×5mm(长度)的扫描面积在“10kv,1mA,20s;30kv,图1 研究区域湖泊位置Fig.1 Location of lakes in Study area461 第1期 张晓楠,等:基于XRF岩心扫描的中国西部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1 研究区湖泊详情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study area湖泊经纬度海拔/m湖泊面积/km2矿化度/(g/L)样点水深/m湖泊类型气候类型流域植被西海子35°54′N、106°8′E 2228 0.04<1 3.00高山封闭型湖泊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乔木、灌丛北联池35°44′N、106°10′E 2529 0.03<1 7.00高山半封闭型湖泊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乔木冶海34°57′N、103°40′E 2321 1.20<1 15.00高山封闭型湖泊中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灌丛娘娘天池36°7′N、102°44′E 2564 0.01<1 3.00高山半封闭湖泊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褡裢湖37°4′N、100°28′E 3207 0.07<1 3.00终端湖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原草甸、高寒草原青海湖37°2′N、100°27′E 3260 4300.00 14.13 7.00终端湖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高原草甸、高寒草原苏干湖38°51′N、93°54′E 2796 119.00 31.83 2.50山前绿洲湖泊高原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大龙池42°27′N、83°18′E 2402 2.00<1 4.50高山封闭型湖泊高山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博斯腾湖41°59′N、87°10′E 1049 1002.40 1.50 6.00山前绿洲湖泊中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乌伦古湖47°14′N、87°13′E 479 760.00 2.34 10.40河流尾闾湖泊中温带干旱气候荒漠草原黑湖48°41′N 87°11′E 2169 0.28<1 0.50高山封闭型湖泊高山湿润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双湖48°52′N 87°2′E 1519 0.30<1 3.20高山封闭型湖泊高山湿润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喀纳斯湖48°52′N、87°6′E 1365 45.73<1 25.00高山开放型湖泊高山湿润高寒气候高山乔木、灌丛、草甸 注:苏干湖、青海湖、乌伦古湖、博斯腾湖湖泊详情分别源于文献[46-49],喀纳斯湖湖泊面积数据源于景区介绍,其余湖泊信息为实地考察获取。

2mA,40s”条件下进行测试,以用来进行不同测试条件下扫描结果的对比。

同时,选取干旱区具有代表性的湖泊乌伦古湖岩心,对应于其XRF扫描位置在剖面上选取16个样品,在40℃下对样品进行烘干并研磨成可过200目筛的粉末,然后取4g左右样品在30T气压下压入直径为32mm的硼酸制成的饼中,采用产自荷兰型号为MagixPW2403的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仪对样品进行元素含量的分析,测量误差<0.5%。

本研究所有试验均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