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含答案
一、知识达标错误!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 列举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什么是种群?(2)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哪些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4)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5)如何识别种群的分布型?(6)如何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课标要求2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知识回顾](1)如何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环境容纳量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什么是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4)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课标要求3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回顾](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2)研究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有什么意义?课标要求4 阐明群落的演替。
[知识回顾](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有哪些?(2)群落的演替有哪两种类型?主要区别是什么?各有哪些实例?(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大致要经历哪几个阶段?(4)什么是顶极群落?(5)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理解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课标要求5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回顾](1)实验的原理和探究思路分别是什么?(2)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3)酵母菌的计数与计算方法是什么?二、能力达标错误!在综合检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⑤ 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解析:选C 种群数量包括各个年龄结构个体数之和,不能通过某个年龄组个体数来判定种群数量的增减,①错误;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正确;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正确;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⑤正确;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⑥正确。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 含答案 精品
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一、基因工程与遗传育种1.转基因植物(1)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培育新品种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远缘亲本难以杂交。
(2)植物基因工程的优势:能打破远缘亲本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培育成功的转基因农作物: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抗植物病毒的转基因番茄,抗害虫的转基因棉,耐贮存的转基因番茄等。
2.转基因动物(1)含义: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动物。
(2)培育优点:省时、省力。
(3)转基因动物优良性状举例: ①生长速度加快的转基因鼠、鱼和猪。
②具有抗病能力的转基因鸡和牛等。
二、基因工程与疾病治疗1.基因工程药物(1)来源: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工程菌”来生产的药品。
(2)几种药物比较: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除草剂、抗植物病毒、抗害虫能力。
2.用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还能改变植物的花色。
3.动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的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4.利用转基因的工程菌生产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
5.向目标细胞中引入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
2.基因治疗(1)概念:向目标细胞中引入正常功能的基因,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
(2)实例:①1990年,美国首例重度免疫缺陷症基因治疗成功。
②1991年,我国首例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也获得满意结果。
三、基因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1.利用细菌发酵和转基因植物生产聚羟基烷酯,用于合成可降解的新型塑料。
2.改造分解石油的细菌,提高其分解石油的能力。
3.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降解有毒化合物和处理工业废水。
1.下列哪项不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 )A.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B.改变植物的花色C.改良农作物的品质D.培养供移植的组织和器官解析:选D D项为动物克隆技术的重要应用。
2.下列关于基因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医药卫生方面,主要用于诊断、治疗疾病B.在农业上主要是培养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药性的农作物C.在畜牧养殖业上主要用于培育体形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D.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用于环境监测和对污染环境的净化解析:选C 在畜牧业上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品品质。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课件:章末达标验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哪些?
(4)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
(5)碳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
(6)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标要求4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回顾]
(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些方面?
能力达标见章末达标验收(五)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制是什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负反馈、正反馈?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4)生态系统发展方向是什么?
(5)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要求5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回顾]
(1)我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将来有什么发展趋势?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章 末 达 标 验 收
知识达标
能力达标
一、知识达标|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 课标要求1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并评述生物放大 [知识回顾]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
(2)食物链的概念是什么?食物链中各生物的营养级级别与 消费者级别之间有什么联系?
(3)生态金字塔的比较。
(4)食物网的概念是什么?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生物放 大的概念是什么?生物放大与各营养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标要求2 说出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量 [知识回顾] 什么是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 课标要求3 规律及其应用 [知识回顾] (1)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过程是什么?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 源与去路有哪些?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教学案:第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1.基本原理: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和高效地表达。
2.基因工程的变异类型:基因工程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
3.变异特点:实现性状定向改造。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1.获得目的基因(1)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植物的抗病基因等。
(2)获取方法:①如果目的基因的序列是已知的,可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或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②如果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未知的,可以建立一个包括目的基因在内的基因文库,从基因文库中找到目的基因。
2.形成重组DNA 分子(1)通常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如质粒),形成相同的粘性末端。
(2)用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DNA 连接在一起,形成重组DNA 分子。
3.将重组DNA 分子导入受体细胞(1)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2)导入方法举例:用质粒作为载体,宿主细胞应该选择大肠杆菌,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增加其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进入大肠杆菌宿主细胞。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和高效地表达。
2.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①如果目的基因的序列是已知的,可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或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
②如果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是未知的,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3.操作步骤:①获得目的基因;②形成重组DNA 分子;③重组DNA 分子导入受体体细胞;④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⑤目的基因表达。
4.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1)筛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接纳了重组DNA分子。
(2)筛选方法举例:质粒上有抗生素如四环素的抗性基因,所以含有这种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就能够在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而没有接纳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则不能生长,这样就能筛选出含有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
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例1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 .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够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D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 B解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整合二 染色体组的判定 1.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1)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下图所示的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a 为3个,b 为2个,c 为1个。
(2)根据基因型判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含几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或相同基因。
下图所示的细胞中,它们所含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a 为4个,b 为2个,c 为3个,d 为1个。
(3)根据染色体数与形态数的比值判断:染色体数与形态数比值意味着每种形态染色体数目的多少,每种形态染色体有几条,即含几个染色体组,如玉米的体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10种形态,则玉米含有2个染色体组。
2.细胞分裂图像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标准,判断题目中所给图像中的染色体组数。
如下图所示:(1)图a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4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
(2)图b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2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中有2条染色体。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教学案:第三章第二节胚胎工程含答案
第二节胚胎工程1.胚胎工程通常指各种胚胎操作技术,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高等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
2。
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能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
3.试管动物技术运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4.胚胎移植是指将良种家畜的早期胚胎分别移植到同期发情的代孕母的子宫内,通过代孕母妊娠产仔的技术.5。
胚胎分割是指借助显微操作技术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份,再移植到代孕母的子宫中发育,产生同卵多仔后代的技术.一、胚胎工程1.概念:胚胎工程通常指各种胚胎操作技术。
2.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高等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
3.研究的重点内容: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
二、体外受精和胚胎体外培养1.体外受精(1)含义:采集雌性动物的卵细胞和雄性动物的精子,使其在试管中受精。
(2)过程:①精子的获能:将成熟的精子放入培养液中培养,使精子达到获能状态。
②卵细胞的采集与培养:最常用的方法是卵巢经超数排卵处理后,用穿刺针吸取卵泡液,取出卵母细胞,然后在体外进行人工培养,促进其成熟。
③受精:获能的精子和成熟后的卵细胞在体外合适的环境下共同培养一段时间,便可受精.④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需经早期发育培养,才能完成植入和着床,通常移植的适宜时期是发育到8细胞以上的胚胎。
⑤经分娩产仔就得到“试管动物”。
2.胚胎体外培养(1)含义:是指通过人工创造的环境,对获取的早期胚胎进行体外培养。
(2)特点:胚胎不同发育期需要不同成分的培养液,尚无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全体外胚胎培养技术。
三、胚胎移植1.概念:将良种家畜的早期胚胎分别移植到同期发情的代孕母的子宫内,通过代孕母妊娠产仔的技术。
2.作用:为胚胎工程获得后代的唯一方法;提高良种家畜的繁殖率.四、胚胎分割1.概念借助显微操作技术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份,再移植到代孕母的子宫中发育,产生同卵多仔后代的技术。
2.操作要求五、胚胎干细胞1.概念:是受精卵分裂发育成早期胚胎(囊胚)时,内细胞团的细胞。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4章种群一、课标内容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二、教学要求三、教学建议2.教法建议(1)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特征。
难点是种群的存活曲线。
①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引出种群的概念,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
②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③通过用黑白子或者大小相同的黄豆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分析如何准确地估算种群密度。
④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
难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以细菌的繁殖为例预测细菌后代数量变化,引入数学方法来构建细菌增长的公式模型和曲线模型。
②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公式、曲线)→模型检验修正,思考数学公式、曲线的生物学意义。
③结合野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蚜虫或者P125思考与练习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种群指数增长曲线和指数增长数学模型。
④从资源、空间分析并结合绵羊、黄猩猩果蝇培养实验得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理解环境容纳量。
(3)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教学重点是种群的数量波动;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
①通过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
②通过实例对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加以理解。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除按照教材探究活动指导的要求动手操作外,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草履虫、绿眼虫、衣藻代替酵母菌进行探究,可以降低实验难度。
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扩展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项目。
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同步名师精选教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五章群落一、课标内容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选学)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
(2)“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以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对本节教学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3)“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的教学重点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不同生物群落特点的比较。
用不同群落的图片、视频结合教科书内容,列表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4)“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教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从受精卵谈起 含答案 精品
第一节从受精卵谈起1.受精作用(1)含义: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精卵识别→精子附着于卵膜→精卵质膜融合。
(3)精卵识别的基础:同种动物精子、卵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相互识别的蛋白。
2.胚胎发育的过程1.不同物种动物的精子与卵细胞一般不能自然受精,这与精子和卵细胞膜上的下列哪种物质密切相关( )A .糖类B .糖蛋白C .磷脂D .载体解析:选B 同种动物精卵能结合的原因之一是精子和卵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相互识别的糖蛋白。
2.关于卵裂期与囊胚期的比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动物的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2.受精作用是指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3.受精过程:精卵识别→精子附着于卵膜→精卵质膜融合。
4.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5.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期→囊胚→原肠胚→幼体。
A.囊胚期细胞分化是由于遗传物质突变引起的B.囊胚期的细胞出现了细胞分化,但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C.卵裂期的各细胞结构功能基本相同D.囊胚期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之间的差异不是由复制水平上的差异引起的,而是由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引起的解析:选A 卵裂期细胞未分化,各细胞结构功能基本相同。
囊胚期细胞出现了细胞分化,但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引起的。
囊胚期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之间的差异是转录形成的mRNA不同引起的。
核心要点一| 受精作用1.受精前的准备阶段(1)精子获能:精子必须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获得受精能力的生理现象。
(2)卵子的准备:卵子在输卵管成熟。
2.受精作用的过程[题组冲关]1.下列有关高等动物受精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精卵不仅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同时也是性别决定的时期B.受精卵内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受精卵属于体细胞,进行的分裂为有丝分裂D.受精卵大的原因是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解析:选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包括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其中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受精卵一旦形成,其性染色体就确定,性别也确定;卵细胞体积大,但核物质并不多,说明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分裂不均等。
高中生物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有关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3.噬菌体的标记方法(1)标记细菌:用含有32P或者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2P或者35S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让噬菌体侵染含32P或者35S的细菌,从而获得含32P或者35S的噬菌体。
例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都偏高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答案 A解析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35S和32P去标记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A正确;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错误;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错误。
整合二DNA分子结构的计算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
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
例2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4%和16% B.34%和18%C.16%和34% D.32%和18%答案 A解析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 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A1=66%-32%=34%,G1=34%-18%=16%。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浙科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浙科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浙科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种群存活曲线包括凸形、对角线形和凹形。
考试内容必考加试(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标志重捕法(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aaaa种群的数量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1)出生率:①概念: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②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2)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出生率、死亡率的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1)年龄结构:①概念: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1教学案:章末达标验
一、知识达标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知识回顾]细胞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何意义?课标要求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知识回顾]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课标要求3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知识回顾]1.质膜的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含义是什么?3.制备细胞膜的最好材料是什么?为什么?4.“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时,为什么要设计对照组?5.细胞膜各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是什么?6.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和生理作用分别是什么?课标要求4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知识回顾]1.识别几种细胞器的形态。
2.你是如何理解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试举例说说各种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
3.什么是生物膜系统?4.细胞溶胶的功能是什么?5.如何用显微镜来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课标要求5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回顾]1.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吗?真核生物的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吗?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说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有哪些异同点?课标要求6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
[知识回顾]绘制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二、能力达标| 在综合检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下列符合细胞学说的是()①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②病毒无细胞结构③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④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⑤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⑥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A.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B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2.在萝卜的紫色块根细胞内,液泡中含有紫红色的花青素。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含答案 精品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重点)2.了解:标志重捕法。
(难点)3.了解: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1.种群的概念(1)种群的概念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与物种的关系①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
②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作用: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a.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b.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③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年龄结构①概念: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图形表示——年龄金字塔a.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b.中线把每一个年龄组都分为左右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
③类型④作用: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①概念: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②特点:大多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人类也一样。
(4)种群密度①概念:某个种群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作用a.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
b.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3.种群的分布型(1)分布型: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4.(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类型及特点①类型②特点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是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死亡。
如人类。
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
如水螅、一些鸟类等。
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活到一定年龄后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
如牡蛎、树蛙等。
(3)作用: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合作探讨]探讨1: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类是一个种群吗?提示:不是,一个池塘里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三章)含答案
一、知识达标错误!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知识回顾]1.人体对抗病原体有哪三道防线?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区别?3.抗原和抗体有哪些区别?4.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的来源、作用有何区别?5.淋巴细胞是怎样识别入侵的病原体的?6.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哪些异同点?7.免疫功能有哪些异常反应?课标要求2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识回顾]8.免疫接种的原理和作用是什么?9.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侵染细胞的?10.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有哪些影响?11.怎样预防艾滋病的流行?二、能力达标错误!在综合检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易受细菌感染,主要原因是()A.特异性免疫受损B.体液免疫受损C.细胞免疫受损D.非特异性免疫受损解析:选D 皮肤因大面积烧伤坏死或失去,导致人体失去了皮肤这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从而会导致病原体容易进入机体内。
2.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120 min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皮肤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皮肤的汗腺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生长C。
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D.皮肤黏膜分泌的多种物质如溶菌酶、蛋白水解酶等,也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解析:选A 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120 min 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这说明起作用的是第一道防线,即皮肤的屏障和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抗原的物质是( )A.异型红细胞B.侵入人体的病毒C.移植的异体组织或器官D.对某种疾病有抗性的丙种免疫球蛋白解析:选D 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病菌、病毒或毒性物质)或移植来的外源异体器官,自身的异常组织细胞、癌细胞等也能成为抗原。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第1节从受精卵谈起教案浙科版选修3
第一节 从受精卵谈起1.概念: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场所:输卵管。
3.过程:精卵识别→精子附着于卵膜→精卵质膜融合。
4.结果:形成受精卵。
1.马的精子与牛的卵细胞可以正常结合吗?【提示】 不可以。
因二者不能相互识别。
1.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
2.受精卵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3.过程:(如图示)(1)受精卵(2)卵裂球:①组成:2~8个全能细胞②特点:随着卵裂球数目的增加,细胞逐渐变小(3)囊胚:①组成2.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所需营养都来自受精卵吗?【提示】进入子宫前来自受精卵,进入子宫后,由母体通过胎盘来提供。
1.卵裂球分裂的子细胞时期的每一个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2.内细胞团的细胞是一种已分化的细胞。
(×)【提示】内细胞团的细胞未分化。
3.内胚层的细胞将分化为食道的上皮组织。
(√)4.原肠胚的中胚层逐渐分化为神经管。
(×)【提示】应为部分外胚层。
5.胚泡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将来发育成完整的胚胎。
(×)【提示】应为胚泡内部的细胞团。
①同种生物的精子与卵细胞靠什么识别?②受精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③胚胎发育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1.受精作用(1)概念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场所输卵管。
(3)过程 精卵识别物质基础精卵细胞表面有特异性相互识别的蛋白↓精子附着于卵膜结构基础精子有尾,能移动等↓ 精卵质膜融合实质卵核和精核相互融合,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4)受精的标志和受精完成的标志①受精的标志:第二极体的形成。
②受精完成的标志: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1.受精时间:精子获能后,卵子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
2.受精实质:精卵细胞核的融合。
2.早期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发育中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同1.卵裂期和桑椹胚时期,只进行细胞分裂,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来自卵黄。
2.囊胚期细胞开始分化,透明带破裂开始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且中间出现囊胚腔。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推荐文档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第2 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 3 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章末达标验收(第四、五章) Word版含答案-
一、知识达标| 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 列举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什么是种群?(2) 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哪些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4)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5)如何识别种群的分布型?(6)如何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课标要求2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知识回顾](1)如何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环境容纳量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什么是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4)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课标要求3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回顾](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2)研究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有什么意义?课标要求4 阐明群落的演替。
[知识回顾](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有哪些?(2)群落的演替有哪两种类型?主要区别是什么?各有哪些实例?(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大致要经历哪几个阶段?(4)什么是顶极群落?(5)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理解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课标要求5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回顾](1)实验的原理和探究思路分别是什么?(2)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3)酵母菌的计数与计算方法是什么?二、能力达标| 在综合检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解析:选C 种群数量包括各个年龄结构个体数之和,不能通过某个年龄组个体数来判定种群数量的增减,①错误;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正确;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正确;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⑤正确;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⑥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达标| 用课标之要求自检所学知识课标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什么是种群?(2) 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哪些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3)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4)各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5)如何识别种群的分布型?(6)如何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课标要求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知识回顾](1)如何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阐明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2)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环境容纳量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什么是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4)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课标要求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回顾](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2)研究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有什么意义?课标要求4阐明群落的演替。
[知识回顾](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有哪些?(2)群落的演替有哪两种类型?主要区别是什么?各有哪些实例?(3)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大致要经历哪几个阶段?(4)什么是顶极群落?(5)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理解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课标要求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知识回顾](1)实验的原理和探究思路分别是什么?(2)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3)酵母菌的计数与计算方法是什么?二、能力达标| 在综合检测中评价自我(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A.①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解析:选C种群数量包括各个年龄结构个体数之和,不能通过某个年龄组个体数来判定种群数量的增减,①错误;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正确;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③正确;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⑤正确;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⑥正确。
2.对某地新引入的一种鸟在第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生出率-死亡率)/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选C由题中表格可知,第1~4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第4年时达到最大,第5~7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
由此可判断,1~7年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且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第4年时该种群数量为K/2,第7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慢,该种群数量接近K值(环境容纳量),故在被调查的这7年中,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其中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
3.根据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选B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小,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属于增长型;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所占比例相当,因而属于稳定型。
4.右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
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结构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选C种群的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波动;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到达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持在K/2。
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选C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A.a B.bC.c D.d解析:选C在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7.南海某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下图是该岛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曲线,对该曲线分析正确的是()A.在M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B.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C.整条曲线说明人类的增长曲线不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D.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一定会超过N线的限制解析:选B M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J”形曲线。
N线是该环境所承受的最大数量值,此数值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人类的增长曲线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
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不会超过N线的限制。
8.下列哪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有影响()①寄生②捕食③疾病④气候⑤动物的内分泌功能A.①③④B.①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选D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选B种群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而B项所述为种群的密度特征,而不是空间特征。
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
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A.5.2×104B.3.25×105C.5.2×103D.3.25×104解析:选B 2 mm×2 mm×0.1 mm=0.4 mm3,即每0.4 mm3的培养液中平均有13个酵母菌,那么10 mL(104 mm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13×104÷0.4=3.25×105。
11.下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
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D. 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解析:选B K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
1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选B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表现出“S”形增长曲线。
故“S”形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13.科学家通过对许多作物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的供应量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解析:选D甜菜主要以根为可利用部分,种群密度为6左右时,产量最高;密度过高时玉米子粒产量将会下降。
曲线显示种群密度明显影响欧防风草根的产量。
14.下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A.乙、甲、丁B.甲、丙、乙C.丙、甲、乙D.丁、乙、丙解析:选C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小球藻通过分裂增殖,其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表现为“J”形曲线(丙);鸡每天产一枚蛋,随着时间的增加,产蛋量增多,应为甲曲线;竹子生长有一个高峰期,达到一定高度后,生长变慢,符合乙图曲线。
15.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0-a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 形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 形增长解析:选B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b年及b 之后的一段时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d年,λ值大于1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种群呈“J”形增长。
16.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老鼠的数量将会很快恢复D.种群的K值时固定不变的解析:选D K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可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会在K值上下波动。
17.假设鲤鱼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在S3时捕捞鲤鱼最易获得最大日捕获量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在S1时,鲤鱼种群增长率最大解析:选C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最快时为(K-N)/K=0.5,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