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合集下载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应用中注意问题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应用中注意问题

地质可靠程度
③勘探、详查、普查各阶段圈定估算的 (333);勘探、详查圈定估算的(332) 的地质可靠程度,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 技术加工选冶性能方面具有质的不同。 ④表2中列出的误差或精度尽管依据不同,但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的标准基本一致。探明 的资源储量误差<20%;控制的资源储量 误差<40~50%。
86煤炭地质勘探规范
A
B
C
D
92分类
金属非金属
A
B
C
D
E
UNFC 、JORC 43-101、CRISCO 美国分类 99分类 加拿大金矿 评价指南 (1992)
Measured
Indicated
Inferred
探明的 Measured Class Ⅰ ClassⅡ
控制的 Indicated推断的Inferred ClassⅠ ClassⅡ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应用中 注意的问题
徐金芳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现行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总则》(GB/T13908-2002) 及17个分矿种规范 国土资发[2006]166号: 国土资发[2007]26号 国土资发[2007]40号 国土资发[2007]68号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公告[2007]1号
UNFC(1997)
Detailed exploration Proved mineral reserve (111) Feasibility mineral resource (211) Probable mineral reserve (121) (122) General exploration
UNFC(2009)G轴的定义

储量分类标准

储量分类标准

四、新分类标准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
1、重要意义 (1)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与国外市场 经济体制国家矿产资源分类的接轨,便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促 进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
(2)新分类适应了我国矿业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必将推动地 质勘查体制的改革,推动地勘单位更好地走向市场。 (3)实施新标准,对于提高勘探投资效益,避免勘查资金的浪 费,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新分类对地质勘查工作的影响 (1)必须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地质工作程度的作法,要求地质勘 查工作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价,做到一边勘查,一边评价,某一勘查 阶段一结束,就可以依据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评价结果,根据分类标 准初步划分所获矿产资源的类别。这就要求提交的地质勘查报告必 须同时包括可行性评价的内容。 (2)新的分类标准是国家作为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标准,也为 探矿权人进行矿权转让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尺度,即便于政府对矿业 市场的管理,也满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勘探投资体制运行和矿业 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可以说新的分类标准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全 新的要求。探矿权人也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是否进行进一步的勘查 、勘探网度的安排、勘探手段的选择等,业主都有决策权。所以对 探矿权人(投资者)和勘查单位,都面临着观念转变的过程。
1959年经全国储委第十二次全会批准,发布了“金属、非金属、 煤矿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这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的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分级方案。之后数年间,全国储委、冶 金、煤炭等工业部门又对规范进行了补充、修改。 1997年6月国家地质总局会同有关工业部门制定并颁发了《非金 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和《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此 两个“总则”仍按技术经济条件把资源储量分为能利用和暂不能利 用两大类(即表内、表外),根据勘探研究程度分为A、B、C、D 四级。 1992年12月,又在总结前几年工作基础上,由国家技术监督局 颁发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 至今。 根据上述规范、总则的要求,各部门先后又制定了54个单矿种 地质勘探规范。上述总则、规范的制定,对解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 的矿产勘查开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土资源部文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关规定.

国土资源部文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关规定.
2. 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 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达刭《总则》规定的稀疏 工程控制即可。在普查阶段,分布面积较大的层 状矿床,可采用2-3倍控制的工程间距(视矿床 稳定程度)估算333,以便区别334。
2. 6 内蕴经济资源量包括331、332和333, 因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开采,经济意义不 明,界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经济的之间,下列情形 属于此类: 2. 6. 1 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只进行概略研 究的; 2. 6. 2 基础储量以外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 的; 2. 6. 3 因矿层薄、矿体小、开采难度大或 开采成本高,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 设计未予利用的; 2.6. 4 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 ——指导意见CMV13051-2007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二00七年一月二十日第一届笫一次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
1.前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简称新分类标 准)已发布实施多年,但在矿产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 矿山地质测量(储量核实)过程中,对新分类标准的资源 储量类型的确定还存在模糊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新分类标 准,正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并与国际开展有效的对比和 交流,在征求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中国矿 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形成本指导意见。 2.基本概念理解
国土资源部文件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有关规定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7)68号
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环境厅、圄 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 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 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和各矿类(种) 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统称新标准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 导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刭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 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 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统一的 基础数据,方便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地质勘查成果和矿产资源储量信息, 现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施新标准规范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矿》(报批稿)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矿》(报批稿)
根据入选矿石的铁钛比(TFe/TiO2)和钛精矿品位的不同,钛的选矿回收率应达到表 1 要求。
表1
钛的最低回收率指标
入选矿石铁钛比
2.1≤TFe/TiO2<2.6
2.6≤TFe/TiO2<3.5
TFe/TiO2≥3.5
钛精矿品位/%
47
47
47
钛选矿回收率/%
20
16
12
锰矿
6.2.1
领跑者指标
6.2.1.1
标情况。
5.1.2
一般指标
一般指标是为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而设定,指标值反映了多数矿山能达到的开发利用指标
情况。
5.1.3
最低指标
最低指标是行业开发利用的最低标准,指标值反映了绝大多数矿山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政策法
规下应该达到的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
5.2.1
开采环节
铁、锰、铬、钒、钛矿山开采环节评价指标采用开采回采率,开采回采率计算方法应符合GB/T 42249,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
——第4部分:铜等12种有色金属矿产;
——第5部分:金、银、铌、钽、锂、锆、锶、稀土、锗;
——第6部分:石墨等26种非金属矿产;
——第7部分:石英岩、石英砂岩、脉石英、天然石英砂、粉石英;
——第8部分:硫铁矿、磷、硼、天然碱、钠硝石;
——第9部分:盐湖和盐类矿产;
——第10部分:石煤、天然沥青、油砂、油页岩;
ICS 73.020
CCS 点击此处添加 CCS 号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XXXXX—XXXX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 3 部分:铁、
锰、铬、钒、钛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

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采矿权人名称:矿山名称:通讯地址: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旗、区)乡(镇、街、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E-mail:填表人:填报单位负责人:(加盖单位章)报出日期:年月日□□□□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原组织机构代码:□□□□□□□□□□□□□□□□□□/□□□□□□□□-□采矿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年月日止矿山标示坐标:矿山所处行政区:行政区代码:所属矿区(井田)名称:所属矿区(井田)编号:□□□□□□□□□-□□□2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填报说明一、填报基本要求1.本表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及水气矿产以外的所有矿产采(选)矿生产活动的采矿权人(以下均对应“矿山企业”,指具有法人地位或具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按《矿产资源统计管理办法》及本填报说明的规定填报。

2. 本表采用年度报送周期。

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必须在每年1月底前,将经专门人员填写、并经单位负责人审查同意签字盖章的本表格,通过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报矿区所在地的县级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放射性矿产的,报送自然资源部。

3. 本表以采矿许可证范围为基本填报单元,由采矿权人填报。

无论其生产规模大小都必须单独填报;一采矿权人(矿山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山的(一人多权的),必须一(权)证(采矿许可证)一表分别进行填报。

4.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1)同一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生矿产→伴生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

(2)同一矿产在同一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的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然后按矿石工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矿产资源储量(3~13栏)的内容。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

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采矿权⼈名称:矿⼭名称:通讯地址:省(⾃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旗、区)乡(镇、街、路)邮政编码:□□□□□□电话号码:□□□□-□□□□□□□□E-mail:填表⼈:填报单位负责⼈:(加盖单位章)报出⽇期:年⽉⽇□□□□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统⼀社会信⽤代码或原组织机构代码:□□□□□□□□□□□□□□□□□□/□□□□□□□□-□采矿许可证号:许可证有效期:年⽉⽇⽌矿⼭标⽰坐标:矿⼭所处⾏政区:⾏政区代码:所属矿区(井⽥)名称:所属矿区(井⽥)编号:□□□□□□□□□-□□□2XXXX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基础表(固体矿产)填报说明⼀、填报基本要求1.本表适⽤于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油、天然⽓、煤层⽓、页岩⽓、天然⽓⽔合物、地热及⽔⽓矿产以外的所有矿产采(选)矿⽣产活动的采矿权⼈(以下均对应“矿⼭企业”,指具有法⼈地位或具独⽴经济核算的单位),按《矿产资源统计管理办法》及本填报说明的规定填报。

2. 本表采⽤年度报送周期。

采矿权⼈(矿⼭企业)必须在每年1⽉底前,将经专门⼈员填写、并经单位负责⼈审查同意签字盖章的本表格,通过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报矿区所在地的县级⾃然资源⾏政主管部门;放射性矿产的,报送⾃然资源部。

3. 本表以采矿许可证范围为基本填报单元,由采矿权⼈填报。

⽆论其⽣产规模⼤⼩都必须单独填报;⼀采矿权⼈(矿⼭企业)开办1个以上矿⼭的(⼀⼈多权的),必须⼀(权)证(采矿许可证)⼀表分别进⾏填报。

4.矿产资源储量应按下列顺序填报:(1)同⼀填报单元内有多种矿产并计算有矿产资源储量的,按主要矿产→共⽣矿产→伴⽣矿产的顺序,分别填写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

(2)同⼀矿产在同⼀个填报单元内,有多个矿⽯⼯业类型、品级(牌号)的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先合计填写该矿产的矿产资源储量(1~12栏)的内容,然后按矿⽯⼯业类型、品级(牌号)分别依次填写其矿产资源储量(3~13栏)的内容。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修订稿一、成矿物质的类型成矿物质的类型是指矿床中所富集的主要矿物质种类。

根据不同的矿物质类型,可以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燃料矿三大类。

金属矿包括各种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铁矿、铜矿、铝矿等;非金属矿包括各种非金属矿石,如石灰石、石膏、盐矿等;燃料矿包括各种燃料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二、储量丰度储量丰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含固体矿产资源的量。

通常以含有矿产资源的重量或体积与区域面积或矿区空间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储量丰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可开发程度和经济价值。

储量丰度高的矿区可以更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三、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开采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和评估,已经确定的可供开采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探明储量是开采矿床的依据,是确定矿产资源可供开发的重要依据。

四、潜在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预测所获得的初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的结果,是在探明矿床基础上,根据地质特征和勘探数据推测得到的尚未经过详细勘探确定的储量。

潜在储量的确定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未来的开采工作提供方向和参考。

五、可能储量可能储量是指在当前给定的开采技术条件下,根据探明和潜在储量的数据,通过合理推测和预测得到的储量。

可能储量是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可能获得的资源量,它反映了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对于储量的影响程度。

六、可采储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目前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具备开采和利用价值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可采储量是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来评估,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和利用的储量。

七、剩余储量剩余储量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剩余未开发的固体矿产资源量。

剩余储量反映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同时,剩余储量也是进行后续资源评价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八、资源评估可靠性。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征求意见稿)1.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时适用范围、名词定义、分类、类型、编码等。

1.2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计算储量(资源量)、编写报告;也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登记、统计,制定规划、计划,制订固体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等活动中评价、计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未发现矿产资源。

2.1.l查明矿产资源:是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其形态、位置、产状、规模、品位、质量、数量已经查明。

依据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可采储量、原地储量和资源量三类。

查明矿产资源为原地储量和资源量数量的总和,可采储量的数量包括在原地储量的数量之中。

2.1.2未发现矿产资源:是指目前尚未发现,只根据地质依据预测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数量。

2.2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

初步野外观测、个别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未发现矿产资源。

2.2.2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槽探、钻孔、取样及物化探方法,应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质、构注1):联合【q国际储计/资源对类征架中的地质研究阶段分为详细助探、一般勘探、传广、柳灿同个阶四,拟定义对比,前一:个分别州气、P我问的灿探、订产、万户,而“扶助”介我国矿J‘他人阶段*分小设计,绝对比,该阶段应人分之前,为竹产提供依据的尸什,W伐*j计从父X入“冲入”,川“\I联合*分失以匕肝卜的“u川山”。

11.矿产资源储量基本概念

11.矿产资源储量基本概念

一、矿产资源储量基本概念根据国家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3 大类16中类型。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开采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3种。

分别为: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基础储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数量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基础储量有6种类型,分别为: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资源量:是指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

包括经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有7种类型,分别为: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预测的资源量(334)?二、矿石损失在矿床开采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一部分矿产储量不能采出或采出的矿石未能完全运出地表二损失于地下。

凡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矿石在数量上的减少,叫做矿石损失。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 分类条件主要依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是否 符合矿山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当前是否有经济效益; (现在还应考虑环境上允许)。

分级条件可分为: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两个方面。
研究程度:包括勘查区地质、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
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 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 (1)利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三维的概念进行分类,E 轴—经济轴,F轴—可行性轴,G轴—地质轴;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1992年以前规范的主要区别:
1、分类条件上,1992年的分类在能利用储量 一类中,又分出了a亚类-内外部条件都具备当前 能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b亚类-内部 条件好,外部条件较差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 不合理);
2、级别条件上,1977年后的与以前的有较大差 别。1959年前的是将矿石加工技术性质和开采技 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为级别条件,而其后的 规范是将其从级别条件中提出,作为矿床开发的 条件。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1.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 (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是指矿床或矿体中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固体矿石的总量。

矿产资源的储量分类是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资源的基础,但是这个分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指标的解释。

1.所含元素的丰度:即矿石中所含有价值元素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矿床中所含有价值元素的丰度越高,储量越大,资源开采利用价值越高。

2.矿体体积:指矿床的体积大小,通常用立方米或立方千米来表示。

矿床体积越大,储量越大,资源开采潜力越高。

3.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所含有价值元素的平均含量。

矿石品位越高,每吨矿石中所含有价值元素的量越多,储量也越大。

4.分布体积:指矿床或矿体在地质空间中分布的范围。

分布体积越大,矿床的规模越大,储量也越大。

5.可开采储量: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可以开采的矿石量。

可开采储量考虑了开采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6.潜在储量: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无法开采的矿石量,但具备潜在开采价值,可能在未来的技术进步或经济环境变化下开采。

潜在储量是估计资源潜力的重要指标。

7.注水率:指矿床中富含水分的比例。

高注水率会增加开采难度和成本。

注水率的高低对储量的利用和开采方式有重要影响。

8.丰度分布:指矿体中含有价值元素的分布情况。

丰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对开采率和开采效益有影响。

趋于均匀的丰度分布可以提高开采率。

9.矿石赋存形式:指矿石出现的形态和地质特征。

不同的矿石赋存形式对开采方式和技术有重要影响,也影响储量的开发利用潜力。

10.矿体结构:指矿体的形态、厚度、倾角等特征。

矿体结构对于开采的方向性和方法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地质状况:指矿床或矿体的地质环境和特征。

地质状况包括岩石性质、构造演化等因素,对储量的形成和开采方式有重要影响。

这些指标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估计和描述固体矿产资源的储量情况,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勘查与资源储量估算解读

矿产资源勘查与资源储量估算解读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2、普查:是在预查基础上圈定出来的普查区段— 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 和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 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圈出详查区 范围。和老的储量分类比较在工程控制上放宽了, 工作程度降低了一些,没有网度的概念;与三委 文件规定比较主要是着重于面上的评价,不急于 点上的评价,主要是对远景进行控制和评价,有 足够的数据时要估算资源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3、详查:工作范围很明确,就是在普查后 圈出的详查区中,并不是针对整个矿床(区), 采用比普查更密的取样工程系统控制,为 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订矿山总体规划、 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详查一般要圈出勘 探区,也可以否定。详查后是否继续开展 进一步的工作,从勘查程序上要求应进一 步工作,商业性勘查业主认为可以了,有 些也可以终止勘查进入开发,但须符合国 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概括起来就是: 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 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 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相应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 获得的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 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 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 量。
我国分类的原 •
则与联合国分 类框架原则相 同,但结合了 我国矿产资源 的特点和传统, 因此,总框架 与联合国分类 框架相同,具 体 地质轴(G),我们是据勘查的结果地质可靠程度划分 的,原因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将和发达国 家一样,矿产勘查阶段将渐趋模糊,而地质可靠程度 则是最实际的;可行性轴(F),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 划分方法一致,考虑到我国的习惯,将联合国分类框 架中的“地质研究”改为“概略研究”,二者的内涵 是完全一致的;经济轴(E),据我国矿产资源“贫、 杂、不大”的特点划分,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内涵一 致,部分细化了,具体说,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两类 完全一致,但将联合国分类框架中潜在经济的所包括 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两类,与经济的、内蕴 经济的并列为四类,这是最大的区别。

(冶金行业)黄金矿山常用名词与生产经营指标统计解释

(冶金行业)黄金矿山常用名词与生产经营指标统计解释

(冶金行业)黄金矿山常用名词与生产经营指标统计解释黄金矿山生产企业常用名词和生产运营指标统计解释中国黄金集团X公司2010.10黄金矿山采矿常用名词解释(壹)岩石、矿石、废石、脉石、围岩(1)岩石:是指构成地壳岩石圈的物质。

(2)矿石:是指在现代技术水平下,能加以提炼和应用,且具有壹定的经济价值的矿物集合体。

(3)废石:已采下的不含矿的围岩和夹石的通称。

(4)脉石:矿床生成过程中,常和其它没有工业价值的岩石或矿物拌生在壹起,此种岩脉的通称。

(5)围岩:矿床周围的岩石叫围岩,壹般指矿床的上盘和下盘的岩石。

(二)矿体、矿床、工业矿床(1)矿体: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产生在岩石中,且且有壹定的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矿物的集合体。

(2)矿床:是指壹个矿体或数个生成在壹起的相邻矿体的总称。

(3)工业矿床:根据矿山的地理、地质和经济条件,在现代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矿床叫工业矿床。

(三)产状是指矿床在地下空间的产出形态。

黄金矿床的产状根据其形状、厚度、倾角来确定。

其分类如下:(1)按矿床形状可分为:层状、脉状、块状等。

·(2)按矿床厚度可分为:1)极薄的——厚度为0.8m以下2)薄的——厚度为0.8~2m3)中厚的——厚度为2~5m4)厚的——厚度为5~20m5)极厚的——厚度大于20m(3)按矿床的倾斜角度可分为:1)水平的——倾角壹般小于5°2)缓倾针的——倾角为5°~30°3)倾斜的——倾角为30°~60°4)急倾斜的——倾角为60°~90°(四)地质储量地质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资源数量。

根据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岩金矿床地质储量目前分为A、B、C、D四级。

其中A、B、C三级称工业储量,D级称远景储量。

根据国家新的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老标准对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新标准已于发布,并于开始实施,至今已经4年多了,但从这几年我区矿山企业及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看,仍有些同志在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上不太清楚,为了使广大地质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尽快掌握对比方法,在此简要介绍一下新旧分类标准资源储量对比。

一重新制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原因近50年来,我国的储量分类分级虽经多次修订,但基本上仍是前苏联的模式,框架没有大的变化。

不论是地质勘探单位、矿山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还是综合部门,对分类分级都非常熟悉、得心应手。

那么为什么又重新制定呢?有如下几个原因:1.为了落实“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我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且以矿石品位低、成份复杂、规模小者居多。

要想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原来的矿产储量分类分级系统,对勘探获得的矿产资源数量,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意义如何,统称矿产储量,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且我国的矿产储量与国际的储量和资源储量,或一些国家的储量基础都没有可比性,故需要重新制定标准。

3.需要转变观念、统一标准。

要适应国际上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相对应的观念。

例如:联合国分类框架中详细勘探对应的是确定的矿产资源,一般勘探对应的是推定的矿产资源等等。

而我国储量级别在不同的勘查阶段交叉使用,造成观念上、统计上的混淆,不能被国外矿业界接受。

4.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

原分类分级中的勘探储量比例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勘探类型和工程间距,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独资开发矿业时,为了减少风险、增加资源的可靠程度,在总结我国已生产矿山探采对比资料基础上确定的。

而现在勘探和开采都走向投资多元化,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我国新标准是在联合国分类标准的框架下,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来的,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3大类16种类型。

资源储量和可采储量——保有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和可采储量——保有资源储量

立志当早,存高远
资源储量和可采储量——保有资源储量
矿产资源储量是收益途径矿业权评估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它关系到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确定。

根据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

收益途径矿业权评估中计算可采储量的基础是评估基准日保有的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包括:
1.经济基础储量,即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22)。

3.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即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2S22)。

4.内蕴经济资源量,即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
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以及预测的资源量(334)?。

矿产资源储量不是静态和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矿产市场条件和开发利用水
平等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地质(储量)报告提交的资源储量不能不加分析而直接采用。

对于国家出让矿业权、收取矿业权价款为目的的评估所依据的资源储量,应
以代表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或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矿产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和基础储量,经过资源储量评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储量分类和估算。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储量(2M1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程度,经可行性
研究,按评价时的市场价格估算为边际经济 的。其内部收益率在生产期内平均大于0, 小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未扣除设计、采 矿损失的部分。
(5)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 量(2M21)
在勘探地段内,达到探明的程度,经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经济研究 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
1、概略研究 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研究。矿产 普查工作中,发现了有希望的地段或矿体后, 要依据这些技术资料进行概略的经济评价, 此阶段的经济评价,通常采用我国矿山开发 几十年来的经济数据,作为指标来圈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矿体,采矿的成本多根据同类矿山生产数据 估算的,由于普查阶段所收集的参数很少, 代表性明显不够,经济参数也不是市价,也 就没有时效性,只是概略性评价,无法确定 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都归为内蕴经济的,详查、勘探工作若只进 行了概略研究,那么虽然矿产勘查资料的积 累已经比较多,且代表性也增强,但由于并 未按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要求、未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2)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 量(2S21);
(3)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 量(2S22);
(4)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6)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7)预测的资源量(334)。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三、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编码结构——采用三维编码(E、F、G分
别代表经济轴、可行性轴、地质轴)
经济意义
可行性评价 地质可靠程度
×
×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6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6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正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6号)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

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二〇〇七年二月六日附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一)基本要求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自然资源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自然资源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自然资源部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固体矿石及其他固体物质。

根据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固体矿产资源可以分为金属矿产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属矿产资源可以分为常见金属矿产资源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两大类。

常见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锌矿石等。

这些矿石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等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其中,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被广泛用于建筑和制造业。

铜矿石则是电子、电气、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应用广泛。

铝矿石在交通运输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制造飞机、汽车等的重要原料。

锌矿石在冶金、电镀等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指含有稀有金属元素的矿石,如钨矿石、锡矿石、锑矿石等。

这些稀有金属在军事、航空航天、电子、新能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钨矿石是制造高温合金和高速钢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锡矿石是制造合金、焊料等的重要原料,应用于电子、化工等领域。

锑矿石在军事、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非金属矿产资源是指不含金属元素的矿石和固体物质。

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盐矿石、煤矿石等。

这些资源在建筑、化工、能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石灰石是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广泛用于建筑、水泥等行业。

石膏是建筑材料、化肥等的重要原料,应用广泛。

盐矿石是调味品、化学原料等的重要来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煤矿石是能源工业的主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

不同类型的固体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对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关的指标解释
1.储量
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和预可采储量(121和122)三种类型。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以类比利用同类型矿山的试验成果);其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所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基础储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基础储量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可采储量(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2)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预可采储量(12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3)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它所达到的勘探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预可采储量(122)”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仅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来表述的。

4)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这部分基础储量可以是覆盖全勘探区的,也可以是勘探区的一部分,在可采储量周围或其间分布。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5)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是指在达到勘探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性能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同“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6)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是指在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基本圈定了矿体的三维形态;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其分布特征类似于“探明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所计算的基础储量的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资源量
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和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资源量可分为以下7种类型。

1)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勘探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高,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低。

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控制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较高,而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低。

6)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只根据有限的数据所计算的资源量的可信度低,而且可行性评价的可信度也低。

7)预测的资源量(334)——指在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测、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有矿化潜力的地区;与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的经济意义尚不确定的矿产资源。

在此应予补充说明的是—对于其中,具有极少量验证工程资料的部分预测的资源量,中国地质调查局另行规定称为“预测的资源量(3341)”。

8)关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几点说明
本报告所应用与引用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与编码”,一律按照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规定严格执行,如表1所示:
表1 固体矿产资源 / 储量分类表
关于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等术语
本教材在涉及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等术语时,依序按照以下三项原则应用或引用:首先是,尽可能地按照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规定严格执行;其次是,尽可能地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国土资厅[1999]113号)的规定执行;再次是,在备注说明
表2 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一览表
的前提下,直接应用或引用国内外的相关数据。

关于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与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套改为便于国内外不同时期资源储量的对比应用,特将“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概略对比一览表”(表2)和“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一览表”(表3)一并附于如下:
表3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