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

合集下载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

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概括 • ”这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很早。“ • 例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叙事人称
• 第一人称叙事 • 第三人称叙事
•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 距离不同。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第三人 称的叙事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叙述频率
•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 的关系。
•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单一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 • 二、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也是一种单一叙事 • “星期一我起得很早,星期二我起得很早,星期三我起得很早” • 三、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重复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 • 例子:鲁迅《祝福》通常用来展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
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
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 念了四句言词道:

•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
叙述顺序
• 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倒卷帘法” 例子 • 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例子
倒卷帘法例子:
• 《红楼梦》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 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 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 撂liào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 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 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 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 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它已逐渐成为充满活力且风行各地的学术思潮之一。

一、叙事学的定义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露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述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而实际上,叙事学的发展并没有完全遵循这种设想,它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神话、民间故事、尤其是小说这些以书面语言为载体的叙事作品中。

即使是进入到非语言村料构成的叙事领域中,也是以用语言作载体的叙事作品的研究为参照进行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

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而言,叙事学早期关注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第二节 叙述内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第二节 叙述内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学的起源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结构
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应举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夫的行为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顺从锁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事 结 构 行 动
故事
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 节

故事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王死了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 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 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 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

叙事学



第一章结尾时: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
不过当局设法阻止其蔓延,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7千人。
叙事声音和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的声音传达了他在行动发生时的信仰,而 读者所意识到的作者的声音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叙述者腓特力声音的变化,叙事中距离的缩短: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3)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圆石子和漂石,在阳光 下又干又白,清蓝明净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队打从房子边 走上大路,扬起尘沙,洒在树叶子上。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 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沙往上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 得往下掉坠,军士们开过之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一片落叶。 腓特力的视角被严格局限在动作发生时的视觉和声音之内,即便他是 在事后进行叙述,这样在叙事初期就凸现出腓特力理解的局限性。

“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 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叙事声音和距离

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第一部分第三章详细分析了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对声音的调整如何帮助揭示 并促进了小说整体构思的逐渐展开。 叙事开始时的声音:那一年的晚夏,我们住在村庄上一幢房子里,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

叙事学

第一章叙述第一节视角一、视角与声音二、视角的承担者与构成视角的承担者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讲述;另一类是故事中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叙述文中的人物兼叙述者“我”,也包括第三人称叙事文中的各类人物。

视角主要由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两大部分构成。

三、视角的基本类型:(一)非聚焦型非聚焦又称为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

总之,在非聚焦型中,叙述者知道得比任何一个人物都多。

传统的叙事文尤其是我国传统叙事文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二)内聚焦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

叙述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根据焦点的稳定程度,内聚焦型视角又可分为三种亚类型:(1)固定内聚焦型被叙述的事件通过单一人物的意识现出,它的特点是视角自始至终来自一个人物。

(2)不定内聚焦型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呈现不同事件,这种焦点移动与非聚焦型视角不同,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必须限定在单一人物身上。

(3)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叙述多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

(三) 外聚焦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

四、视角的变异理论上互相区别的聚焦类型在实际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交叉和渗透现象。

具体说来,许多叙事作品都不是运用一种视角类型完成的,聚焦方式也不一定一成不变地贯穿于一部作品的始终,有些作家在创作中甚至有意安排多种聚焦类型。

视角变异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减少信息和增加信息、减少信息又称省叙,指从已采纳的视角类型中扣留一些信息,换句话说,叙述者或人物知道而故意向读者隐瞒。

省叙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非聚焦型视角的限制。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叙事(narrative)含义:用话语 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 2、文学叙事:用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 生活事件与过程。 3、文学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形态和 内容。 1、叙事活动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例:上古神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 性作品。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分类总是相对的, 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 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 哀诗、情诗、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 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叙事作品结构的两个向度:共时向度与历时向度 历时向度: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共时向度: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性。前者又称为表层结构,后者又称为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表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理念是:从句法分析角度讲,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可以将一篇叙事作品看成是 几个放大了的句子,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从 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句子中, 主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谓语对应叙事作品的行动,状语或 表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状态和环本事件和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指讲故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本身展开的时间, 后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在叙述文本中呈现 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时序 1、顺时序:讲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同一的。

有哪些关于叙事学的经典理论或学者可以分享?

有哪些关于叙事学的经典理论或学者可以分享?

叙事学是研究叙述和叙述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一、经典理论1.弗洛伊德的“叙事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叙述行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通过叙述,人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他将这种自我表达称为“叙事自我”,并认为它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普罗斯特的“时间回溯”普罗斯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时间回溯的过程,通过叙述,人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回溯的叙述。

3.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巴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就是对叙事结构的深入研究。

二、学者1.约瑟夫·坎贝尔坎贝尔是一位著名的比较神话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千面英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2.弗兰克·凯尔泰凯尔泰是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故事的结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3.罗兰·巴特巴特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文论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叙事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叙事学

叙事学
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很早就开始了,但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托多罗夫提出。他在 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 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传统小说理论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二、叙事视角
1. 叙事视角的分类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西方小说理论家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视角问题。叙事性作品既然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那么就自然涉及到一个由“谁”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问题,也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问题,即叙事视角。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叙述者是“我”,视角是“我父亲”,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叙事学名词解释

叙事学名词解释

叙事学名词解释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

叙事学涉及对故事和叙述的分析和理论,使人们能够了解故事如何构建、叙事如何传达信息,并通过叙事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叙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批评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电影、戏剧、新闻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叙事,以及个人和社会中人们的故事。

在叙事学中,有一些常用的名词需要解释。

首先是“故事”(story)和“叙述”(narrative)的区别。

故事是描述事件发生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的事件,而叙述是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故事是客观存在的,而叙述则是主观构建的。

叙事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情节”(plot)。

情节是故事在叙述中的具体安排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等要素,决定了故事的发展和展开。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叙事者”(narrator)。

叙事者是叙述故事的主体,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可以是匿名的或具体的人物。

叙事者的身份和立场会影响到叙述的角度和方式,从而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此外,叙事学中还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元叙述”(metanarrative)、“意识流叙述”(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arrative)、“故事空间”(story space)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分析和解读叙事结构和方式,揭示故事中的隐含信息和意义。

总而言之,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通过对故事和叙述的分析和理论,使人们能够了解故事如何构建、叙事如何传达信息,并通过叙事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叙事学

叙事学
Your site here
LOGO
第二类: 第二类:以热奈特为代表
集中对叙述话语(简而言之就是叙述故事的方 式)展开研究。 热奈特将话语分成三个范畴:一为时态范畴, 即话语与故事的时间关系;二为语式范畴,包 含叙述距离和叙事角度这两种对叙事信息进行 调节的形态;三为语态范畴,涉及叙述情景以 及叙述者与接受者的不同表现形式。
Your site here
LOGO
第三类: 第三类:以普林斯和查特曼为代表
他们认为故事结构和话语技巧都很重要,在研 究中兼顾两者。 20世纪60年代第一类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 70年代至80年代叙述话语吸引了不少学者的 注意,发展迅速;70年代后期以来的叙事学专 著一般属于第三种类型。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e
LOGO
后结构主义叙事研究者更愿意将日光投向经典 解读的盲区和盲区。更重视权力关系、文化成 规、意识形态符码如何构造着又是如何改造着 模式。也就是说后结构主义将每一种叙事模式 都放置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这表明叙 事学已经从传统的诗学走向了与政治学和文化 学相结合的研究。
Your site here
LOGO
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呈现出的根本矛盾是叙事模 式的普遍性原则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特殊性境 遇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叙事 成规。后结构主义倾向于将每一种叙事模式都 放置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语境之中予以 探讨,比较多地照顾到叙事模式变化的特殊性。
LOGO
后经典叙事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典叙事学遭到了后结构 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夹攻。关注读者和语境的后 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总的来说,后经典叙事 学将注意力转向了文本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 互作川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 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 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名词解释叙事学

名词解释叙事学

名词解释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故事叙述和叙事结构的学科。

它探讨了故事的起承转合、角色构建、情节发展、时间安排和观点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叙事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电影、戏剧、历史文本、新闻报道等各种类型的叙事形式。

叙事学的主要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叙事结构:研究故事的组织结构,如起承转合、高潮、结局等。

2. 角色构建:研究故事中的角色塑造和角色关系,如主角、配角、反派等。

3. 情节发展:研究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如冲突、危机、解决等。

4. 时间安排:研究故事中的时间展示方式,如顺叙、倒叙、闪回等。

5. 观点选择:研究故事叙述者的观点选择和叙述方式,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

通过研究叙事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故事,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各种形式的叙事作品。

叙事学也为其他学科,如文学研究、影视研究、心理学等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叙事学

叙事学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 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point of view” 这 代替了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 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类: 零聚焦
人物) (叙述者 >人物) 人物
“聚焦” 聚焦” 内聚焦 (视角 视角) 视角 叙述者=人物) (叙述者=人物)
外聚焦
2)内视角: 内视角:
转换人物有限视角 多个人物转换视角
主人公“ 主人公“我”追忆往事的视角
3)第一人称外视角: 第一人称外视角:
见证人叙述中“ 见证人叙述中“我”处于故事 边缘观察位置的视角
4)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摄像机或外部旁观
பைடு நூலகம்
叙事视角
“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距离” 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 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 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 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 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 :“战败就更糟糕 1) 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 2) 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败仗?” 教士: 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 腓特力: 败仗? 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教士: 不是。比较好一点的。 腓特力: 没有什么好一点的。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 3) ……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 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 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叙事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叙事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叙事可以传递文化、道德、历史和人类经验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叙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史书、传说、戏剧、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和叙事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中国叙事学试图揭示叙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叙事往往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故事通过吟唱、讲述、演奏等形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口头的传统方式使得叙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学作品的书写和印刷等方式的出现,叙事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叙事传统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根基,对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叙事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比较研究等。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叙事规律和内涵,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独特之处。

同时,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考证,可以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叙事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另外,中国叙事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现代叙事形式和传统叙事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中国叙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叙事传统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叙事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可以揭示中国叙事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中国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叙事学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和发展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下”的语篇功能以及相关汉语教学问题“这下” 出现在博雅汉语中级口语教材中“表示由前面的事情引出后面的结果”问题意识不强留学生用错、少用:缺乏实例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仅8例错误:这样这下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下降,跟父母疏远,带来很大的不好影响。

篇章衔接机制的位置问题主观性叙事语境“这下”听起来口语性很强,但在日常对话中却极少使用。

而多出现叙事性文学作品之中。

叙事文学有三大要素: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

就方式而言,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詹姆斯),但常见的大类主要是展示和讲述。

而表示连接的”这下“也正是经常出现于讲述性的叙事语境之中。

在这种的叙事方式中,始终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并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主观性的评论和解释。

例如:(15)杨国忠慌里慌张想逃走,几个兵士赶上去,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这下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16)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墨人中国戏剧出版社)而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讨论的其实是叙事角度问题,参考格雷麦斯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分法,短语“这下”出现的叙事语境,多采取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或第三人称主观视角的角度进行叙事,且无论人称如何,都属于内聚焦型叙事,叙述者是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所叙事件的的一个角色,事件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

例如:(17)而且,我还一边消毒一边对女儿说:“这下可好了,凯尔文死了,鼠也养过了,你总算该死心了,可以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了。

”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土一族中国青年出版社)(18)看着一向温和亲切的王老师这样声色俱厉,毫不留情,小李想,这下可完了,王老以后再也不会信任自己了。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

一种叙事情境总是由某种叙事因素占据支配地位,构成其基本特征,然后其它叙事因素也参与进来,构成其次要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叙事有两种方式:展示和讲述。

在“讲述”的叙事方式中,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评论和解释,与读者交谈。

在“展示”的叙事方式中,我们找不到叙述者的影子,我们只能发现一个充当“反映者”的人物。

他通过自己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他感受、思考、领悟,但总是默默地。

因为他从不讲述,换句话说,就是他从不试图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达给读者。

叙事角度一、全知视角。

叙事角度是变化的,君临一切的,没有任何限制。

如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

二、叙事角度存在于虚构的情境中,甚至定位于某一人物,一切都严格地依据这一人物的知识、情感和知觉来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始终采用一个人物的角度,也可以在叙事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角度宋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还可以采取多重视角,即采用各种人物的视角来反复表现某一事件,这种叙事角度又称为内在角度。

三、从故事中非人物性格的某一焦点出发来叙述事件,它排除一切人物的思想情感的传达而只限于人物的语言、行为,外貌和环境。

又被称为外在角度。

在英美,关于叙事角度:1. 布鲁克斯和沃仑的观点。

他们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两项,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分;内在描写与外部观察的区分,具体又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第一人称自传性叙事角度,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2)第一人称观察者角度,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如阿城《棋王》。

(3)作者——观察者角度,即前述外在角度。

如《白象似的群山X》。

(4)全知作者的角度,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2.格雷麦斯的观点。

格雷麦斯也将叙事角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1)全知角度,相当于布鲁克斯等的全知作者。

(2)第一人称参与者角度,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并采取内在角度。

(3)第三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但采取内在角度。

(4)第三人称客观视角,相当于布鲁克斯等的作者一一观察者角度。

叙事情境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

最基本的叙事情境有三种。

一、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

第一人称叙述者就象其它人物一样,也是这个虚构的小说世界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的世界完全是统一的。

二、作者叙事情境。

它的基本特征是,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存在于一个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层面。

叙述者采取的是外在聚焦。

三、人物叙事情境。

在这种叙事情境中,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这个反映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象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乃是通过这个反映者性格的眼光看待小说的其它人物和事件,既然无人承担叙述者的角角,所以场面好象是直接在读者眼前展开。

上述三种叙事情境又是由若干叙事要素构成的,构成叙事情境的要素有三项,即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叙事聚焦。

叙述方式:展示讲述第一个构成要素叙事方式可以说包含在下面一个问题里,“究竟谁在叙述?“。

回答是,要么在读者面前站着一位具有独立个性的叙述者,要么他隐藏在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背后,使读者几乎无法感知他的存在。

这两种情形构成了叙事的两种方式,这也就是现代小说理论着重强调“讲述”(telUng)和“展示”。

(Showing)的对立。

在现代小说中,“展示。

主要依赖于两种技巧,其一是基本上由人物对话或人物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报导构成某种戏剧性场面,给人以十分客观的印象。

不过更普遍的是通过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意识来反映事件,从而完全省略叙述者的介入和评论。

如乔依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就是这样一个反映者,这样从叙事的角度看,就存在两种叙述代理人,一种是叙述者(无论是人物化还是非人物化的)。

另一种是反映者,所谓叙事方式就是由这二者以及居于二者之间的各种可能的变化构成的。

叙事情境的第二个要素是叙事人物。

如果说叙事方式主要是由叙述者和反映者二者的关系构成的,那么叙事人称则是由叙述者与小说虚构世界的关系构成的,在这里同样存在着两种可能。

叙述者或者像一个人物那样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世界之中,或者高高居于这个虚构世界之上。

叙述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存在条件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不统一的。

如果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居于同一世界,那么沿用传统的概念,他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如果他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世界之外,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叙述者。

但传统上关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区分固然简便,却仍有·—·些不精确的地方,在用语上容易造成混乱,因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指代的往往是叙述者,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指代的却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其实在第三人称叙事作品中也存在一个叙述的“我”,如中国古代话本小说中的“说书人”,因此区分叙事人称的最终标准和依据仍应当是看叙述者与小说人物是否处于同一虚构的艺术世界之中。

叙事情境的第三个要素是叙事聚焦,和上面两种要素一样,在叙事聚焦内部,也存在一种基本的对立,即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的对立,二者的区别是,叙述视角究竟置于故事之内,置于故事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意识中呢,还是置于故事之外,属于置身事外的叙述者。

概括起来,在上述三种叙事要素中,各包含着一组二元对立。

叙事方式:叙述者与非叙述者(反映者)的对立。

叙事人称:叙述者与人物世界统一与否的对立。

叙事聚焦:内部聚焦与外部聚焦的对立。

那么,这些要素和它们内部包含的种种对立是如何构成前.文提到的三种叙事情境呢?也许下面的图式可以帮助我们概略地回答这个问题。

下图说明,一种叙事情境总是由某种叙事因素占据支配地位,构成其基本特征,然后其它叙事因素也参与进来,构成其次要特征,最后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

·如人物叙事情境便是由反映者性格所支配,在叙事聚焦方面,采用内部聚焦,在叙事人称方面,采用第三人称。

其它两种叙事情境也与此相类似。

小说家可以通过改变人称来调节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某些作者弃第一人称而用第三人称,一个似乎可以成立的理由是,作者不愿沾上自我暴露的嫌疑,不愿让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内容与自己拉上直接的关系。

西方作家曼海姆在小说的开头说:“我希望现在不用第一人称写这部书,像一个十足的傻瓜那样当众展览自己毕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聚焦又分为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这种区别是相对于故事而言。

外部聚焦近似于叙述,其聚焦者通常便是叙述者。

内部聚焦的含义是指聚焦者存在于故事内部,聚焦者通常是故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

例如在《包法利夫人》中,如果聚焦者是爱玛或小说中的其它人物,那么它采用的就是内部聚焦,如果聚焦者是叙述者本人,那么就是外部聚焦。

区分外部聚焦与内部聚焦的一个最简便的方式,便是将一段第三人称的文本用第一人称加以重写,如果这样的重写行得通,那么它采用的一定是内部聚焦,如果行不通,则是外部聚焦·两种叙事方式的区别,是叙事理论最古老的发展。

古希腊的柏拉图就已经区分出所谓“纯叙事”(山鲤曲is)与“完美模仿”(mim白sis)两种对立的叙事方式。

前者是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后者正好相反,“他(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在讲话的错觉”,若是口头表述的话语,则是某个人讲的。

现代小说理论把二者分别称为“汫述”(te)ling)与“展示”(Showing)。

讲述与展示第一,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前者的距离比后者更大,后者比前者更为直接。

第二,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前者较后者为少,因为前者更简练,后者的描写更展开,更详尽,更细致入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前者有一个叙述者面对读者,作为传达信息的中介存在于文本中。

而在后者,叙述者却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

在“讲述”的叙事方式中,活跃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他记录、讲述,对他叙述的故事作出各种评论和解释,与读者交谈。

在“展示”的叙事方式中,我们找不到叙述者的影子,我们只能发现一个充当“反映者”的人物。

他通过自己的意识反映外部世界,他感受、思考、领悟,但总是默默地。

因为他从不讲述,换句话说,就是他从不试图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达给读者。

读者直接观察这些“反映者”人物的意识,观察反映在人物意识中的外部事件和人物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内聚焦型是叙述者使作品事件的参与者、阅历者,充当小说的一个角色,作品的全部内容都是从这个角色的眼光来观察、以这个角色的口吻来叙述的,主观感情色彩较浓。

而“叙述者观察”(外聚焦型):叙述者不充当作品中的角色,采取客观的态度从旁叙述,从旁观察,其叙述一般只限于外在的描写,对描写的一切不作主观的解释和评议,更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